CN219790288U -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 Google Patents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90288U
CN219790288U CN202320389301.2U CN202320389301U CN219790288U CN 219790288 U CN219790288 U CN 219790288U CN 202320389301 U CN202320389301 U CN 202320389301U CN 219790288 U CN219790288 U CN 21979028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versal
mounting position
tower
cross beam
installation 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8930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闻步正
胡春波
吴世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Zero R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8930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9028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9028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9028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两驱前横梁、四驱前横梁、增程式后横梁、纯电式后横梁、第一通用纵梁和第二通用纵梁,第一通用纵梁设有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二通用安装位,第二通用纵梁设有第三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两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或者,四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增程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或者,纯电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本申请提供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提高了前副车架的通用化程度,并满足轻量化需求。

Description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背景技术
前副车架是汽车底盘零部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用于连接车身、发动机悬置和悬架等零件,在一款新的车型研发过程中,前副车架结构的研发设计需要耗费较多的研发经费和较长的研发周期。因此,前副车架平台化,能够有效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技术利用率,平台化常见做法是前副车架完全通用,也即,使一款副车架同时匹配多款配置车型。但是,对于新能源汽车,不同车型的匹配安装零件需求差异较大,例如,两驱车型前副车架不装配悬置,四驱车型前副车架需要装配电机的三个悬置,增程车型的前副车架需要装配增程器的后悬置,因此,如果使前副车架完全通用,就需要一个前副车架涵盖所有功能,则会产生较大的设计冗余,增加车身重量。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以提高前副车架的通用化程度,并满足轻量化需求。
一种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两驱前横梁、四驱前横梁、增程式后横梁、纯电式后横梁、第一通用纵梁和第二通用纵梁,第一通用纵梁设有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二通用安装位,第二通用纵梁对应第一通用安装位设有第三通用安装位,且第二通用纵梁对应第二通用安装位设有第四通用安装位。两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或者,四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增程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或者,纯电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两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时,两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当四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时,四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当增程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时,增程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当纯电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时,纯电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提高两驱前横梁或者四驱前横梁与第一通用纵梁以及第二通用纵梁连接地牢固程度,并且,有利于提高增程式后横梁或者纯电式后横梁与第一通用纵梁以及第二通用纵梁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和电机后悬置支架。当四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时,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和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均焊接于四驱前横梁,且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和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沿着四驱前横梁的轴向间隔设置。当纯电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时,电机后悬置支架焊接于纯电式后横梁。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提高了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以及电机后悬置支架与纯电四驱前副车架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增程器悬置支架,当增程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时,增程器悬置支架焊接于增程式后横梁,以使增程器能够通过增程器悬置支架装设于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提高了增程器悬置支架与增程前副车架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程式后横梁设有U形安装槽,增程器悬置支架装设于U形安装槽内,且增程器悬置支架的外壁与U形安装槽的内壁焊接。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便于将增程器悬置支架安装在增程式后横梁上,并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增程器悬置支架与增程前副车架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增程式后横梁的中部设有排气管避让部,新能源汽车的排气管能够通过排气管避让部穿设于增程式后横梁。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使得增程前副车架能够满足能源汽车的排气管的安装需求。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该新能源汽车包括车身组件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装设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一通用塔台、第二通用塔台、第一专用塔台和第二专用塔台,第一通用塔台安装于第一通用安装位,第二通用塔台安装于第三通用安装位。当四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时,第一专用塔台安装于第二通用安装位,第二专用塔台安装于第四通用安装位,以使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能够分别通过第一通用塔台、第二通用塔台、第一专用塔台和第二专用塔台连接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当增程式后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时,第一专用塔台安装于第二通用安装位,第二专用塔台安装于第四通用安装位,以使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能够分别通过第一通用塔台、第二通用塔台、第一专用塔台和第二专用塔台连接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有利于增强纯电四驱前副车架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连接的牢固程度,或者有利于增强增程前副车架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两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时,两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缺口部和第二缺口部,第一通用纵梁通过第一通用安装位卡设于第一缺口部,第二通用纵梁通过第三通用安装位卡设于第二缺口部。当四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时,四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缺口部和第四缺口部,第一通用纵梁通过第一通用安装位卡设于第三缺口部,第二通用纵梁通过第三通用安装位卡设于第四缺口部。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如此设置,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两驱前横梁与第一通用纵梁以及第二通用纵梁的装配难度,或者,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四驱前横梁与第一通用纵梁以及第二通用纵梁的装配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两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时,两驱前横梁一端设有第五缺口部,另一端设有第六缺口部,第一通用塔台的一侧侧壁卡设于第五缺口部,且第一通用塔台另一侧侧壁抵接于第一通用安装位。第二通用塔台的一侧侧壁卡设于第六缺口部,且第二通用塔台的另一端抵接于第三通用安装位。当四驱前横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三通用安装位时,四驱前横梁一端设有第七缺口部,另一端设有第八缺口部,第一通用塔台的一侧侧壁卡设于第七缺口部,且第一通用塔台的另一侧侧壁抵接于第一通用安装位。第二通用塔台的一侧侧壁卡设于第八缺口部,且第二通用塔台的另一侧侧壁抵接于第三通用安装位。可以理解的是,如此设置,降低了第一通用塔台、第二通用塔台与两驱前横梁的装配难度,或者,降低了第一通用塔台、第二通用塔台与四驱前横梁的装配难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提供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通过设置模块化的两驱前横梁、四驱前横梁、增程式后横梁、纯电式后横梁、第一通用纵梁和第二通用纵梁,使得能够根据车型的零件安装需求,对上述模块进行组合,以装配形成多种前副车架,从而最大程度实现前副车架轻量化,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通用纵梁和第二通用纵梁,使得多种前副车架能够实现部分零件共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通用纵梁设置第一通用安装位和第二通用安装位,以及,在第二通用纵梁设置第三通用安装位和第四通用安装位,大大降低了不同模块(包括两驱前横梁、四驱前横梁、增程式后横梁和纯电式后横梁)分别装配于第一通用纵梁或者第二通用纵梁的装配难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纯电两驱前副车架的爆炸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纯电四驱前副车架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实施例的增程前副车架的爆炸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两驱前横梁;11、第一缺口部;12、第二缺口部;13、第五缺口部;14、第六缺口部;2、四驱前横梁;21、第三缺口部;22、第四缺口部;23、第七缺口部;24、第八缺口部;3、增程式后横梁;31、U形安装槽;32、排气管避让部;4、纯电式后横梁;5、第一通用纵梁;51、第一通用安装位;52、第二通用安装位;6、第二通用纵梁;61、第三通用安装位;62、第四通用安装位;7、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8、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10、增程器悬置支架;20、第一通用塔台;30、第二通用塔台;40、第一专用塔台;50、第二专用塔台;60、纯电两驱前副车架;70、纯电四驱前副车架;80、增程前副车架;90、控制臂安装支架;100、防撞梁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前副车架是汽车底盘零部件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用于连接车身、发动机悬置和悬架等零件,在一款新的车型研发过程中,前副车架结构的研发设计需要耗费较多的研发经费和较长的研发周期。因此,前副车架平台化,能够有效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技术利用率,平台化常见做法是前副车架完全通用,也即,使一款副车架同时匹配多款配置车型。但是,对于新能源汽车,不同车型的匹配安装零件需求差异较大,比如,两驱车型前副车架不装配悬置,四驱车型前副车架需要装配电机的三个悬置,增程车型的前副车架需要装配增程器的后悬置,因此,如果使前副车架完全通用,就需要一个前副车架涵盖所有功能,则会产生较大的设计冗余,增加车身重量。
请参阅图1-图3,为了提高前副车架的通用化程度,并满足轻量化需求。具体地,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包括两驱前横梁1、四驱前横梁2、增程式后横梁3、纯电式后横梁4、第一通用纵梁5和第二通用纵梁6,第一通用纵梁5设有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二通用安装位52,第二通用纵梁6对应第一通用安装位51设有第三通用安装位61,且第二通用纵梁6对应第二通用安装位52设有第四通用安装位62。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或者,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或者,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
通过设置模块化的两驱前横梁1、四驱前横梁2、增程式后横梁3、纯电式后横梁4、第一通用纵梁5和第二通用纵梁6,使得能够根据车型的零件安装需求,对上述模块进行组合,以装配形成多种前副车架,从而最大程度实现前副车架轻量化,并且,通过设置第一通用纵梁5和第二通用纵梁6,使得多种前副车架能够实现部分零件共用,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
具体地,如图1所示,将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且将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以装配形成纯电两驱前副车架60。由于两驱前横梁1不需要装配悬置,因此两驱前横梁1相较于四驱前横梁2更细,如此,有利于减轻纯电两驱前副车架60的重量。
如图3所示,将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且将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以装配形成增程前副车架80。如此,能够满足增程前副车架80需要装配增程器的安装需求,并且,有利于减轻增程前副车架80的重量。
如图2所示,将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且将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以装配形成纯电四驱前副车架70。如此,使得纯电四驱前副车架70能够为电机悬置支架提供足够的支撑刚度。
进一步地,通过在第一通用纵梁5设置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二通用安装位52,以及,在第二通用纵梁6设置第三通用安装位61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大大降低了不同模块(包括两驱前横梁1、四驱前横梁2、增程式后横梁3和纯电式后横梁4)分别装配于第一通用纵梁5或者第二通用纵梁6的装配难度。
在一实施例中,当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如此,有利于提高两驱前横梁1与第一通用纵梁5以及第二通用纵梁6连接的牢固程度。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也可以分别卡接或者铆接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如此,有利于提高四驱前横梁2与第一通用纵梁5以及第二通用纵梁6连接的牢固程度。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也可以分别卡接或者铆接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
在一实施例中,当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如此,有利于提高增程式后横梁3与第一通用纵梁5以及第二通用纵梁6连接的牢固程度。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也可以分别卡接或者铆接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
在另一实施例中,当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焊接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如此,有利于提高纯电式后横梁4与第一通用纵梁5以及第二通用纵梁6连接的牢固程度。
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也可以分别卡接或者铆接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7、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8和电机后悬置支架(图未示),当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7和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8均焊接于四驱前横梁2,且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7和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8沿着四驱前横梁2的轴向间隔设置。当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电机后悬置支架焊接于纯电式后横梁4。
如此,提高了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7、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8以及电机后悬置支架与纯电四驱前副车架70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增程器悬置支架10,当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增程器悬置支架10焊接于增程式后横梁3,以使增程器能够通过增程器悬置支架10装设于前副车架安装结构。
如此,提高了增程器悬置支架10与增程前副车架80连接的牢固程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增程式后横梁3设有U形安装槽31,增程器悬置支架10装设于U形安装槽31内,且增程器悬置支架10的外壁与U形安装槽31的内壁焊接。
通过设置U形安装槽31,便于将增程器悬置支架10安装在增程式后横梁3上,并且,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增程器悬置支架10与增程前副车架80连接的牢固程度。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增程式后横梁3的中部设有排气管避让部32,新能源汽车的排气管能够通过排气管避让部32穿设于增程式后横梁3。
如此,使得增程前副车架80能够满足能源汽车的排气管的安装需求。
再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增程式后横梁3沿着自身径向向一侧拱起,以在另一侧形成排气管避让部32。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组件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装设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一通用塔台20、第二通用塔台30、第一专用塔台40和第二专用塔台50,第一通用塔台20安装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第二通用塔台30安装于第三通用安装位61。且当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第一专用塔台40安装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第二专用塔台50安装于第四通用安装位62。如此,使得纯电四驱前副车架70安装结构能够分别通过第一通用塔台20、第二通用塔台30、第一专用塔台40和第二专用塔台50连接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从而有利于增强纯电四驱前副车架70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一通用塔台20、第二通用塔台30、第一专用塔台40和第二专用塔台50,第一通用塔台20安装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第二通用塔台30安装于第三通用安装位61。且当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第一专用塔台40安装于第二通用安装位52,第二专用塔台50安装于第四通用安装位62,如此,使得增程式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能够分别通过第一通用塔台20、第二通用塔台30、第一专用塔台40和第二专用塔台50连接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从而,有利于增强增程前副车架80与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连接的牢固程度。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控制臂安装支架90,由于不需要在纯电两驱前副车架60上安装悬置支架,因此,控制臂安装支架90可替代第一专用塔台40和第二专用塔台50,通过第一通用塔台20和第二通用塔台30以及控制臂安装支架90将纯电两驱前副车架60连接在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上。控制臂安装支架90比第一专用塔台40和第二专用塔台50都轻,如此,有利于减轻纯电两驱前副车架60的重量。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当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缺口部11和第二缺口部12,第一通用纵梁5通过第一通用安装位51卡设于第一缺口部11,第二通用纵梁6通过第三通用安装位61卡设于第二缺口部12。如此,有利于进一步降低两驱前横梁1与第一通用纵梁5以及第二通用纵梁6的装配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当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两驱前横梁1一端设有第五缺口部13,另一端设有第六缺口部14,第一通用塔台20的一侧侧壁卡设于第五缺口部13,且第一通用塔台20的另一侧侧壁抵接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第二通用塔台30的一侧侧壁卡设于第六缺口部14,且第二通用塔台30的另一侧侧壁抵接第三通用安装位61。如此,降低了第一通用塔台20、第二通用塔台30与两驱前横梁1的装配难度。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两驱前横梁1、第一通用塔台20和第一通用安装位51通过第一缺口部11和第五缺口部13两两焊接,两驱前横梁1、第二通用塔台30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通过第二缺口部12和第五缺口部13两两焊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缺口部21和第四缺口部22,第一通用纵梁5通过第一通用安装位51卡设于第三缺口部21,第二通用纵梁6通过第三通用安装位61卡设于第四缺口部22。如此,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四驱前横梁2与第一通用纵梁5以及第二通用纵梁6的装配难度。
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当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四驱前横梁2一端设有第七缺口部23,另一端设有第八缺口部24,第一通用塔台20的一侧侧壁卡设于第七缺口部23,且第一通用塔台20的另一侧侧壁抵接第一通用安装位51,第二通用塔台30卡设于第八缺口部24,且第二通用塔台30的另一侧侧壁抵接第三通用安装位61,如此,降低了第一通用塔台20、第二通用塔台30与四驱前横梁2的装配难度。
更进一步地,在一实施例中,四驱前横梁2、第一通用塔台20和第一通用安装位51通过第三缺口部21和第七缺口部23两两焊接,两驱前横梁1、第二通用塔台30和第二通用安装位52通过第四缺口部22和第八缺口部24两两焊接。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防撞梁安装支架100,对于纯电两驱前副车架60,防撞梁安装支架100焊接于第一通用塔台20和第二通用塔台30上。对于纯电四驱前副车架70,防撞梁安装支架100也焊接于第一通用塔台20和第二通用塔台30上。对于增程前副车架80可以不设置防撞梁安装支架100。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两驱前横梁(1)、四驱前横梁(2)、增程式后横梁(3)、纯电式后横梁(4)、第一通用纵梁(5)和第二通用纵梁(6),所述第一通用纵梁(5)设有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第二通用安装位(52),所述第二通用纵梁(6)对应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设有第三通用安装位(61),且所述第二通用纵梁(6)对应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设有第四通用安装位(62);
所述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或者,所述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
所述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或者,所述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所述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当所述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所述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
当所述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所述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当所述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所述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焊接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7)、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8)和电机后悬置支架,当所述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所述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7)和所述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8)均焊接于所述四驱前横梁(2),且所述第一电机前悬置支架(7)和所述第二电机前悬置支架(8)沿着所述四驱前横梁(2)的轴向间隔设置,当所述纯电式后横梁(4)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所述电机后悬置支架焊接于所述纯电式后横梁(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增程器悬置支架(10),当所述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所述增程器悬置支架(10)焊接于所述增程式后横梁(3),以使增程器能够通过所述增程器悬置支架(10)装设于所述前副车架安装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程式后横梁(3)设有U形安装槽(31),所述增程器悬置支架(10)装设于所述U形安装槽(31)内,且所述增程器悬置支架(10)的外壁与所述U形安装槽(31)的内壁焊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增程式后横梁(3)的中部设有排气管避让部(32),新能源汽车的排气管能够通过所述排气管避让部(32)穿设于所述增程式后横梁(3)。
7.一种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6任意一项所述的前副车架安装结构,所述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装设于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还包括第一通用塔台(20)、第二通用塔台(30)、第一专用塔台(40)和第二专用塔台(50),所述第一通用塔台(20)安装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所述第二通用塔台(30)安装于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
当所述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所述第一专用塔台(40)安装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所述第二专用塔台(50)安装于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以使所述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能够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通用塔台(20)、所述第二通用塔台(30)、所述第一专用塔台(40)和所述第二专用塔台(50)连接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
当所述增程式后横梁(3)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和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时,所述第一专用塔台(40)安装于所述第二通用安装位(52),所述第二专用塔台(50)安装于所述第四通用安装位(62),以使所述前副车架安装结构能够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通用塔台(20)、所述第二通用塔台(30)、所述第一专用塔台(40)和所述第二专用塔台(50)连接所述新能源汽车的车身组件。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所述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缺口部(11)和第二缺口部(12),所述第一通用纵梁(5)通过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卡设于所述第一缺口部(11),所述第二通用纵梁(6)通过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卡设于所述第二缺口部(12);
当所述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所述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三缺口部(21)和第四缺口部(22),所述第一通用纵梁(5)通过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卡设于所述第三缺口部(21),所述第二通用纵梁(6)通过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卡设于所述第四缺口部(2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能源汽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两驱前横梁(1)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所述两驱前横梁(1)一端设有第五缺口部(13),另一端设有第六缺口部(14),所述第一通用塔台(20)的一侧侧壁卡设于所述第五缺口部(13),且所述第一通用塔台(20)另一侧侧壁抵接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所述第二通用塔台(30)的一侧侧壁卡设于所述第六缺口部(14),且所述第二通用塔台(30)的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
当所述四驱前横梁(2)的两端分别安装固定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和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时,所述四驱前横梁(2)一端设有第七缺口部(23),另一端设有第八缺口部(24),所述第一通用塔台(20)的一侧侧壁卡设于所述第七缺口部(23),且所述第一通用塔台(20)的另一侧侧壁抵接于所述第一通用安装位(51);所述第二通用塔台(30)的一侧侧壁卡设于所述第八缺口部(24),且所述第二通用塔台(30)的另一侧侧壁抵接于所述第三通用安装位(61)。
CN202320389301.2U 2023-02-28 2023-02-28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Active CN21979028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9301.2U CN219790288U (zh) 2023-02-28 2023-02-28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89301.2U CN219790288U (zh) 2023-02-28 2023-02-28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90288U true CN219790288U (zh) 2023-10-03

Family

ID=881552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89301.2U Active CN219790288U (zh) 2023-02-28 2023-02-28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9028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68471B2 (en) Reinforcement unit of engine room
US20030085591A1 (en) Modular front end for a motor vehicle
US20030085592A1 (en) Front end apron assembly for a motor vehicle
US9290091B2 (en) Modularized structure of fuel device and rear suspension
CN210734296U (zh) 一种商用车白车身结构
CN216467237U (zh) 后驱电动车用后悬架装置
CN212738286U (zh) 车辆前舱总成和车辆
US7311171B2 (en) Vehicular suspension installation structure
CN219790288U (zh) 前副车架安装结构及新能源汽车
CN210116572U (zh) 空气动力学套件及车辆
CN217778755U (zh) 用于电动汽车的非承载式车身与底盘的连接结构
CN114348118B (zh) 模块化车身及模块化车身制造方法
CN213594371U (zh) 一种汽车模块化独立悬架用副车架
CN210000045U (zh) 一种汽车及其悬架系统
CN109484490B (zh) 乘用车前舱模块化布置架构
KR100536003B1 (ko) 자동차용 서브프레임 모듈
CN214296127U (zh) 一种双横臂悬挂的后驱电动车后副车架
CN205010321U (zh) 一种小型校车车架
CN216102375U (zh) 一种电动汽车
CN218489750U (zh) 副车架及具有其的卡车
CN216580738U (zh) 一种车身以及车辆
CN217623791U (zh) 一种汽车前地板焊接总成
CN211731560U (zh) 新能源汽车前副车架结构
CN221214251U (zh) 一种OneBox造型汽车
CN112776920B (zh) 汽车的平台架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