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60788U - 旋转电机以及泵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以及泵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60788U CN219760788U CN202320284468.2U CN202320284468U CN219760788U CN 219760788 U CN219760788 U CN 219760788U CN 202320284468 U CN202320284468 U CN 202320284468U CN 219760788 U CN219760788 U CN 21976078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xial direction
- hole
- control board
- protruding
- axi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0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20 cutt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32 epoxy adhesiv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otor Or Generator Frames (AREA)
- Details And Applications Of Rotary Liquid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电机的一个方式具备: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控制基板,其配置在定子的轴向一侧;连接器单元,其配置在控制基板的轴向一侧;以及壳体,其收纳转子、定子及控制基板。控制基板具有沿轴向贯穿控制基板的贯穿孔。连接器单元具有与控制基板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保持连接端子的连接端子保持部件。连接端子保持部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设有沿轴向贯穿的孔部。在固定部保持有筒状的套环部件。套环部件具有:突出部,其比固定部更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穿过贯穿孔;以及大径部,其位于比控制基板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且外径比突出部大,套环部件通过沿轴向穿过套环部件的内部的紧固部件与壳体固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转电机以及泵。
背景技术
已知有具有电子基板和用于将电子基板与外部设备电连接的连接器端子的电动马达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电子基板与连接器端子的连接结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6223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那样的电动马达装置中,由于保持电子基板的部件和保持连接器端子的部件是相互不同的部件,所以如果在电动马达装置驱动时产生振动,则电子基板的位置和连接器端子的位置相对地变动。因此,保持在连接器端子上并通过焊接等与电子基板连接的连接端子与电子基板的连接部被施加负荷,存在连接端子与电子基板的连接变得不稳定的问题。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稳定地连接控制基板和连接端子的旋转电机以及泵。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电机的一个方式,其特征在于,具有: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定子,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控制基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连接器单元,其配置在所述控制基板的轴向一侧;以及壳体,其将所述转子、所述定子以及所述控制基板收纳在内部,所述控制基板具有沿轴向贯穿所述控制基板的贯穿孔,所述连接器单元具有与所述控制基板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保持所述连接端子的连接端子保持部件,所述连接端子保持部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孔部,在所述固定部保持有比所述固定部更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的套环部件,所述套环部件具有:突出部,其比所述固定部更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穿过所述贯穿孔;以及大径部,其位于比所述控制基板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且外径比所述突出部大,所述套环部件通过紧固部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该紧固部件沿轴向穿过所述套环部件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泵的一个方式具备上述旋转电机和与上述转子连接的泵机构部。
实用新型的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在旋转电机以及泵中,能够稳定地连接控制基板和连接端子。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泵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泵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泵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和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的一部分和连接器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器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控制基板的一部分和连接器单元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中:1…泵;2…旋转电机;10…壳体;11…主体部;13d…基板支撑面;13e…孔部;13f…对置面;13n…开口;16…盖部件;16c…插通孔;20…转子;30…定子;40…泵机构;70…控制基板;70a…贯穿孔;80…连接器单元;81…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f…固定部;81g…孔部;82、83…连接端子;85、285…套环部件;85a、285a…大径部;85b、285b…突出部;85d…槽部;85e…平面部;93…紧固部件;J…中心轴。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图中适当地示出X轴、Y轴及Z轴。Z轴表示以下将要说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的中心轴J延伸的方向。各图所示的中心轴J是假想轴线。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中心轴J延伸的方向、即与Z轴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将轴向中Z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Z侧)称为“轴向一侧”或“上侧”。将轴向中与Z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Z侧)称为“轴向另一侧”或“下侧”。
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称为“宽度方向X”。将宽度方向X中X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X侧)称为“宽度方向一侧”。将宽度方向X中与X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相反的一侧(-X侧)称为“宽度方向另一侧”。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称为“前后方向Y”。将前后方向Y中Y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Y侧)称为“前方侧”。将前后方向Y中与Y轴的箭头所朝向的一侧相反的侧(-Y侧)称为“后方侧”。轴向、宽度方向X和前后方向Y是相互正交的方向。另外,“上侧”、“下侧”、“宽度方向X”以及“前后方向Y”仅是用于说明各部的配置关系等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由这些名称示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泵1是安装在搭载于车辆的设备上的电动泵。安装有泵1的设备可以是自动变速器,也可以是驱动车辆的车轴的驱动装置。泵1例如是向搭载于车辆的设备供给油的电动油泵。
如图2所示,泵1具备旋转电机2和泵机构40。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2是马达。旋转电机2具备壳体10、转子20、定子30、控制装置7、连接器单元80、密封部件63和轴承61、62。
壳体10将转子20、定子30、控制装置7、连接器单元80的下侧的部分、密封部件63、轴承61、62、泵机构40收纳在内部。壳体10具有主体部11、盖部件16、泵盖17和轴承保持部件19。主体部11、盖部件16、泵盖17和轴承保持部件19是相互不同的部件。盖部件16固定在主体部11的上侧。泵盖17固定在主体部11的下侧。轴承保持部件19收纳在主体部11的内部。
主体部11为包围中心轴J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主体部11向上侧和下侧开口。主体部11具有马达收纳部12、控制装置收纳部13、底壁部14、泵收纳部14a、轴承保持部15、吸入部11f和排出部11h。
马达收纳部12将转子20和定子30收纳在内部。马达收纳部12呈以中心轴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马达收纳部12的上侧的端部与控制装置收纳部13的下侧的端部连接。马达收纳部12的下侧的端部与底壁部1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马达收纳部12的上侧的端部向上侧开口。如图1所示,在马达收纳部12的外周面设有安装部12b、12d。
安装部12b、12d分别为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圆筒状。安装部12b具有沿前后方向Y贯穿安装部12b的孔12c。安装部12b设置有两个。安装部12d具有沿前后方向Y贯穿安装部12d的孔12e。安装部12d设置有两个。与未图示的车辆紧固的螺栓沿前后方向Y穿过各孔12c、12e。由此,泵1被固定在车辆。
如图1所示,控制装置收纳部13呈包围中心轴J的方筒状。沿轴向观察时,控制装置收纳部13为大致正方形。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收纳部13向上侧及下侧开口。在控制装置收纳部13的内部收纳有控制装置7。控制装置收纳部13的上侧的端部是主体部11的上侧的端部。控制装置收纳部13的内部经由下侧的开口与马达收纳部12的内部连通。另外,控制装置收纳部13的上侧的开口被盖部件16封闭。如图3所示,控制装置收纳部13具有底部13a、侧部13b、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第二基板固定部13i和第一突出部13k。
底部13a为朝向轴向的板状。从轴向观察,底部13a为大致正方形。在底部13a设有沿轴向贯穿的圆形的孔13a1。孔13a1的内周面与马达收纳部12的内周面连接。由此,控制装置收纳部13的内部与马达收纳部12的内部连通。
如图2所示,侧部13b是从底部13a的外缘部向上侧突出的方筒状。在侧部13b的上侧的端部设有向上侧开口的开口13n。即,壳体10具有主体部11,该主体部11具有向上侧即轴向一侧开口的开口13n。如图3所示,沿轴向观察时,侧部13b呈具有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两条边和沿前后方向Y延伸的两条边的大致正方形。在侧部13b的朝向上侧的面上设有向下侧凹陷的内螺纹孔13b1。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螺纹孔13b1设置有四个。
第一基板固定部13c是从底部13a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侧部13b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第一基板固定部13c。一方的第一基板固定部13c与侧部13b的内周面中朝向宽度方向一侧(+X侧)的面连接。另一方的第一基板固定部13c与侧部13b的内周面中朝向前方侧(+Y侧)的面连接。两个第一基板固定部13c除了所设置的位置不同这一点以外,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在两个第一基板固定部13c中相互重复的结构,有时仅对与侧部13b的内周面中朝向宽度方向一侧(+X侧)的面连接的第一基板固定部13c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第一基板固定部13c分别具有基板支撑面13d、孔部13e和内螺纹孔13g。基板支撑面13d是朝向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上侧的面。即,壳体10具有朝向上侧即轴向一侧的基板支撑面13d。基板支撑面13d与后述的朝向控制基板70的下侧即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由此,壳体10沿轴向支撑控制基板70。
孔部13e是从基板支撑面13d向下侧凹陷的圆形的孔。即,在基板支撑面13d上设有向下侧即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孔部13e。后述的套环部件85的突出部85b插入孔部13e。孔部13e的底面是朝向上侧的对置面13f。在对置面13f上设有内螺纹孔13g。内螺纹孔13g是从对置面13f向下侧凹陷的孔。在内螺纹孔13g的内周面设有螺纹部。通过设置内螺纹孔13g,对置面13f在沿轴向观察时呈圆环状。对置面13f的外缘部与孔部13e的内周面连接。对置面13f是孔部13e的内周面与内螺纹孔13g的内周面之间的阶梯面。
如图3所示,第二基板固定部13i是从底部13a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在轴向上,第二基板固定部13i的上侧的端部的位置设置在与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上侧的端部的位置相同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三个第二基板固定部13i。三个第二基板固定部13i分别与侧部13b的内周面中朝向前方侧(+Y侧)的面、朝向宽度方向另一侧(-X侧)的面、以及朝向后方侧(-Y侧)的面连接。各第二基板固定部13i的朝向上侧的面与后述的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下侧的面接触。由此,壳体10沿轴向支撑控制基板70。另外,在各第二基板固定部13i的朝向上侧的面上分别设有内螺纹孔13j。
第一突出部13k为从底部13a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第一突出部13k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的位置。第一突出部13k沿着底部13a的孔13a1的边缘部隔开间隔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13k设置有四个。各第一突出部13k的朝向上侧的面与轴承保持部件19的朝向下侧的面接触。由此,各第一突出部13k沿轴向支撑轴承保持部件19。另外,在各第一突出部13k的朝向上侧的面上分别设有内螺纹孔13m。
如图2所示,底壁部14呈包围中心轴J的圆环状。底壁部14位于比定子30更靠下侧的位置。底壁部14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与马达收纳部12的下侧的端部连接。
泵收纳部14a将泵机构40的上侧的部分收纳在内部。泵收纳部14a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且向下侧开口的大致圆筒状。泵收纳部14a的上侧的端部与底壁部14的朝向下侧的面中的径向外侧的端部连接。在泵收纳部14a的朝向下侧的面上固定有泵盖17。泵收纳部14a的开口14b被泵盖17堵塞。在泵收纳部14a的朝向下侧的面上设有槽,在槽中嵌入有O形环65。O形环65与泵收纳部14a的朝向下侧的面和泵盖17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将主体部11与泵盖17之间密封。
轴承保持部15从底壁部14的内缘向上侧延伸。轴承保持部15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沿轴向突出的圆筒状。轴承保持部15配置在马达收纳部12的内部。后述的轴23穿过轴承保持部15的内部。在轴承保持部15的内周面保持有轴承62。轴承62以能够绕中心轴J旋转的方式支撑轴23。轴承62支撑轴23的外周面中比定子30更靠下侧的部分。在轴承保持部15的内周面中比轴承62更靠下侧的部分保持有密封部件63。在本实施方式中,密封部件63是在径向内侧具有唇部的唇形密封件。密封部件63的唇部与轴23的外周面接触。由此,密封部件63将轴23与主体部11之间密封。
如图1所示,吸入部11f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吸入部11f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分。在吸入部11f的内部设有供油流动的吸入流路11g。吸入流路11g的一端从吸入部11f的朝向前方侧(+Y侧)的面开口。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吸入流路11g的另一端与泵盖17的内部连接。由此,泵1外部的油经由吸入流路11g被供给到泵机构40。
排出部11h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排出部11h具有沿径向延伸的圆筒状的部分。在排出部11h的内部设有供油流动的排出流路11i。排出流路11i的一端从排出部11h的朝向前方侧(+Y侧)的面开口。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排出流路11i的另一端与泵盖17的内部连接。由此,油经由排出流路11i从泵机构40排出到泵1的外部。
如图1所示,盖部件16固定在主体部11的上侧。如图2所示,盖部件16从上侧堵塞开口13n。即,壳体10具有堵塞开口13n的盖部件16。如图1所示,沿轴向观察时,盖部件16为大致正方形。沿轴向观察时,盖部件16的两个外周边与宽度方向X大致平行地延伸。沿轴向观察时,盖部件16的其他两个外周边与前后方向Y大致平行地延伸。盖部件16通过螺钉91固定在主体部11的上侧。螺钉91拧入图3所示的主体部的内螺纹孔13b1中。如图1所示,盖部件16具有盖主体部16a、连接器收纳部16b、凸部16d、盖侧壁部16f和插通孔16c。
盖主体部16a为方板状。盖主体部16a的板面朝向轴向。盖主体部16a从上侧堵塞开口13n。盖主体部16a具有多个肋16e。多个肋16e设置在盖主体部16a的朝向上侧的面上。多个肋16e分别在宽度方向X上相互平行地延伸。在盖主体部16a的前方侧(+Y侧)的部分,多个肋16e遍及盖主体部16a的整个宽度方向X而设置。在盖主体部16a的后方侧(-Y侧)的部分,多个肋16e设置在盖主体部16a的宽度方向一侧(+X侧)的部分。
如图1所示,连接器收纳部16b为从盖主体部16a的朝向上侧的面向上方突出的大致方筒状。连接器收纳部16b向上侧开口。连接器收纳部16b的内部与主体部11的内部相连。沿轴向观察时,连接器收纳部16b为大致长方形。沿轴向观察时,连接器收纳部16b的两个外周边与宽度方向X大致平行地延伸。沿轴向观察时,连接器收纳部16b的其他两个外周边与前后方向Y大致平行地延伸。连接器收纳部16b设置在盖主体部16a中的宽度方向另一侧(-X侧)且后方侧(-Y侧)的部分。
如图3所示,插通孔16c是沿轴向贯通连接器收纳部16b和盖主体部16a的孔。插通孔16c的内侧面的一部分由连接器收纳部16b的内侧面构成。沿轴向观察时,插通孔16c是大致长方形的孔。
如图2所示,凸部16d为从盖主体部16a向下侧突出的四棱柱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凸部16d设置有五个。各凸部16d的朝向下侧的面分别与后述的传热部件72接触。
盖侧壁部16f是从盖主体部16a的外缘向下侧突出的方框状。盖侧壁部16f的朝向下侧的面与控制装置收纳部13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
如图2所示,泵盖17通过螺栓92固定在泵收纳部14a的下侧。泵盖17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向上侧开口的圆筒状。泵盖17将泵机构40的下侧的部分收纳在内部。泵盖17堵塞泵收纳部14a的开口14b。在泵盖17的内表面中朝向上侧的面上配置有O形环66。O形环66与泵机构40的下侧的端部接触。由此,O形环66将泵盖17与泵机构40之间密封。
轴承保持部件19保持轴承61。如图2所示,在轴向上,轴承保持部件19配置在定子30与控制装置7之间。轴承保持部件19具有第一圆环部19a、第一部分19b、第二部分19c、保持部19d和第二圆环部19e。
第一圆环部19a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在第一圆环部19a上设有四个未图示的沿轴向贯穿的孔。拧入图3所示的内螺纹孔13m的未图示的螺钉穿过各孔。由此,轴承保持部件19被固定在主体部11上。如图2所示,第一部分19b是从第一圆环部19a的内缘部向下侧突出的圆筒状。第二部分19c是从第一部分19b的下侧的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圆环板状。保持部19d是从第二部分19c的内缘部向上侧突出的圆筒状。在保持部19d的内周面保持有轴承61。轴承61以能够绕中心轴J旋转的方式支撑轴23。轴承61支撑轴23的外周面中比定子30更靠上侧的部分。第二圆环部19e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第二圆环部19e与保持部19d连接。第二圆环部19e的朝向下侧的面与轴承61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由此,确定轴承61的轴向位置。
图2所示的转子20能够以中心轴J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转子芯21、磁铁22和轴23。轴23和磁铁22固定在转子芯21。转子20被支撑轴23的轴承61、62支撑为能够绕中心轴J旋转。轴23是以中心轴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圆柱状。轴23跨马达收纳部12的内部、泵收纳部14a的内部以及泵盖17的内部而配置。
定子30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转子20对置。定子30位于转子20的径向外侧。定子30具有定子芯31、未图示的绝缘体和多个线圈32。定子30固定于马达收纳部12的内周面。多个线圈32经由未图示的汇流条与后述的控制基板70电连接。经由控制基板70向多个线圈32供给电流。
如图2所示,泵机构40跨泵收纳部14a的内部和泵盖17的内部而收纳。泵机构40具有未图示的内转子和外转子。内转子与轴23中向泵收纳部14a的内部及泵盖17的内部突出的部分连接。由此,泵机构40与转子20连接。内转子呈包围轴23的环状。外转子呈包围内转子的环状。内转子和外转子彼此啮合。因此,通过转子20使内转子旋转,由此外转子也旋转。
控制装置7控制向多个线圈32供给的电流。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7配置在定子30的上侧。控制装置7跨控制装置收纳部13的内部及盖部件16的内部而收纳。如图4所示,控制装置7具有控制基板70、多个电子部件71和传热部件72。
控制基板70为大致正方形的板状。控制基板70的板面朝向轴向。控制基板70配置在定子30的上侧、即轴向一侧。在控制基板70上安装有多个电子部件71、传热部件72、后述的连接器单元80和未图示的汇流条。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下侧的面与图3所示的控制装置收纳部13的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朝向上侧的面以及第二基板固定部13i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由此,在控制基板70的轴向上确定位置。如图3所示,在控制基板70上设置有贯穿孔70a和孔70b。
贯穿孔70a是沿轴向贯穿控制基板70的圆形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贯穿孔70a设置有两个。沿轴向观察时,各贯穿孔70a分别与设置于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孔部13e重叠。如图5所示,后述的套环部件85和紧固部件93分别沿轴向穿过贯穿孔70a。
如图3所示,孔70b是沿轴向贯穿控制基板70的圆形的孔。孔70b的内径比贯穿孔70a的内径小。在本实施方式中,孔70b设置有三个。沿轴向观察时,孔70b分别与设置于第二基板固定部13i的内螺纹孔13j重叠。如图4所示,拧入内螺纹孔13j中的螺钉94分别穿过各孔70b。通过将各螺钉94分别拧入各内螺纹孔13j,将控制基板70固定在主体部11上。
多个电子部件71安装在控制基板70。多个电子部件71通过焊接等固定在控制基板70,并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电子部件71是电容器和晶体管等电子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电子部件71包括安装在控制基板70的上侧的面的电子部件71和安装在控制基板70的下侧的面的电子部件71。
如图4所示,传热部件72安装在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的面上。传热部件72为大致四边形的板状。传热部件72的板面朝向轴向。在本实施方式中,传热部件72设置有10个。各传热部件72的朝向下侧的面分别与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如图2所示,各传热部件72的朝向上侧的面与盖部件16的凸部16d的朝向下侧的面接触。由此,能够将在晶体管等电子部件71中产生的热经由传热部件72适当地向盖部件16传热。另外,如上所述,在盖部件16的盖主体部16a的朝向上侧的面上设有多个肋16e。因此,能够扩大盖部件16与泵1的外部空气接触的面积,从而能够将传递到盖部件16的热适当地向泵1的外部散热。
如图4所示,连接器单元80配置在控制基板70的上侧、即轴向一侧。如图1所示,连接器单元80沿轴向穿过盖部件16的插通孔16c。连接器单元80将向泵1供给电力的未图示的外部电源和监视泵1的动作的未图示的外部设备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如图4所示,连接器单元80具有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信号用连接端子82、电源用连接端子83和套环部件85。
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保持信号用连接端子82、电源用连接端子83以及套环部件85。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通过将信号用连接端子82、电源用连接端子83以及套环部件85作为插入部件的插入成形而构成。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由树脂制成。如图6所示,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具有基部81a、端子收纳部81b、第一端子保持部81c、第二端子保持部81d、下突出部81e和固定部81f。
基部81a呈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大致长方体状。沿轴向观察时,基部81a为大致长方形。如图1所示,基部81a的上侧部分收纳在连接器收纳部16b的内部。在轴向上,基部81a的上侧的端部的位置是与连接器收纳部16b的上侧的端部的位置大致相同的位置。如图2所示,基部81a的下侧部分比盖主体部16a更向下侧突出,且位于盖侧壁部16f的内侧。基部81a的下侧的端部与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在基部81a的内部埋入有信号用连接端子82及电源用连接端子83各自的一部分。如图6所示,在基部81a的侧面设置有包围基部81a的槽81h。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槽81h中嵌入有对连接器收纳部16b的内侧面与基部81a的外侧面之间进行密封的O形环。
如图6所示,端子收纳部81b为从基部81a的朝向上侧的面中的宽度方向一侧(+X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的大致方筒状。端子收纳部81b向上侧开口。如图1所示,端子收纳部81b比连接器收纳部16b更向上侧突出。在端子收纳部81b的内部收纳有后述的信号用连接端子82的上侧的部分。
如图6所示,第一端子保持部81c为从基部81a的朝向上侧的面中比端子收纳部81b更靠宽度方向另一侧(-X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的大致四棱柱状。如图1所示,第一端子保持部81c比连接器收纳部16b更向上侧突出。第一端子保持部81c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端子收纳部81b的端部更靠下侧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第一端子保持部81c的朝向上侧的面上,设有向下侧凹陷的孔81c1。在孔81c1的内周面具备未图示的内螺纹部,并固定有具有导电性的固定部件。在第一端子保持部81c的内部埋入有后述的电源用连接端子83的一部分。由此,第一端子保持部81c保持电源用连接端子83。
第二端子保持部81d为从基部81a的朝向上侧的面中比第一端子保持部81c更靠宽度方向另一侧(-X侧)的部分向上侧延伸的大致四棱柱状。如图1所示,第二端子保持部81d比连接器收纳部16b更向上侧突出。第二端子保持部81d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第一端子保持部81c的端部更靠上侧的位置。如图6所示,在第二端子保持部81d的朝向上侧的面上设有向下侧凹陷的孔81d1。在孔81d1的内周面上具备未图示的内螺纹部,并固定有具有导电性的固定部件。在第二端子保持部81d的内部埋入有后述的电源用连接端子83的一部分。由此,第二端子保持部81d保持电源用连接端子83。
下突出部81e是从基部81a的外侧面中下端的部分朝向基部81a的外侧突出的板状。下突出部81e的板面朝向轴向。如图4所示,下突出部81e的朝向下侧的面与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
固定部81f是从基部81a的外缘部朝向前后方向Y突出的板状。固定部81f的板面朝向轴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81f设置有两个。其中一个固定部81f从基部81a的前方侧(+Y侧)的缘部向前方侧(+Y侧)突出。如图3所示,沿轴向观察时,一个固定部81f与贯穿孔70a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孔部13e重叠。如图4所示,另一个固定部81f从基部81a的后方侧(-Y侧)的缘部向后方侧(-Y侧)突出。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沿轴向观察时,另一个固定部81f与贯穿孔70a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孔部13e重叠。如图5所示,各固定部81f的朝向下侧的面与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的面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如图4所示,在各固定部81f上分别设有沿轴向贯穿各固定部81f的圆形状的孔部81g。
信号用连接端子82和电源用连接端子83分别由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保持。如上所述,信号用连接端子82及电源用连接端子83分别通过将信号用连接端子82及电源用连接端子83等作为插入部件的插入成形而埋入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用连接端子82和电源用连接端子83分别具有导电性。
信号用连接端子82的一部分埋入基部81a及下突出部81e的内部。信号用连接端子82具有从下突出部81e的朝向后方侧(-Y侧)的面向后方侧(-Y侧)突出的部分。该向后方侧突出的部分在中途朝向下侧弯曲,并通过焊接与控制基板70连接。由此,信号用连接端子82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用连接端子82是与控制基板70连接的连接端子之一。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其称为连接端子。信号用连接端子82具有从基部81a向上侧突出并收纳在端子收纳部81b的内部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信号用连接端子82设置有三个。
具有未图示的外部连接端子的外部连接器能够插入到端子收纳部81b中或能够从端子收纳部81b中拔出。当外部连接器插入端子收纳部81b时,各信号用连接端子82分别与外部连接器所具有的外部连接端子连接。经由各信号用连接端子82和外部连接端子,将控制基板70与监视泵1的动作的外部设备电连接。当从端子收纳部81b中拔出外部连接器时,控制基板70与外部设备的电连接被切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用连接端子83设置有两个。其中一方的电源用连接端子83是第一电源用连接端子83a。另一方的电源用连接端子83是第二电源用连接端子83b。第一电源用连接端子83a的一部分被埋入第一端子保持部81c、基部81a以及下突出部81e的内部。第二电源用连接端子83b的一部分被埋入第二端子保持部81d、基部81a以及下突出部81e的内部。各电源用连接端子83a、83b的下侧的部分分别具有从下突出部81e的朝向后方侧(-Y侧)的面向后方侧(-Y侧)突出的部分。该向后方侧突出的部分在中途朝向下侧弯曲,并通过焊接与控制基板70连接。由此,各电源用连接端子83a、83b分别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在本实施方式中,电源用连接端子83是与控制基板70连接的连接端子。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其称为连接端子。
各电源用连接端子83a、83b的上侧部分分别是朝向轴向的大致正方形的板状。各电源用连接端子83a、83b的上侧部分的板面分别朝向轴向。第一电源用连接端子83a的上侧部分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第一端子保持部81c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第二电源用连接端子83b的上侧部分的朝向下侧的面与第二端子保持部81d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在各电源用连接端子83a、83b的上侧部分,分别设有沿轴向贯穿的孔83a1、83b1。沿轴向观察时,孔83a1与第一端子保持部81c的孔81c1重叠。沿轴向观察时,孔83b1与第二端子保持部81d的孔81d1重叠。各电源用连接端子83a、83b分别与未图示的固定部件接触。当与外部电源连接的未图示的两个电源端子分别固定于各固定部件时,经由固定部件,将电源端子与各电源用连接端子83a、83b电连接。由此,经由电源用连接端子83、固定部件、电源端子,将外部电源与控制基板70电连接。由此,从外部电源向控制基板70和多个线圈32供给电力。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连接器单元80沿轴向穿过插通孔16c。因此,能够将连接器单元80的一端经由插通孔16c配置在壳体10的外部。因此,能够容易地在连接器单元80中插拔电源端子和外部连接器。
如图6所示,套环部件85为向固定部81f的下侧即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如上所述,套环部件85通过将套环部件85等作为插入部件的插入成形而埋入固定部81f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85是向轴向两侧开口的圆筒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85为由金属制成。另外,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套环部件85设置有两个。各套环部件85分别由固定部81f保持。在本实施方式中,各套环部件85的结构彼此相同。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仅对一个套环部件85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套环部件85具有大径部85a和突出部85b。
大径部85a是套环部件85的上侧部分。大径部85a呈沿轴向延伸且向上侧开口的圆筒状。大径部85a的一部分配置在固定部81f的孔部81g的内部。大径部85a的一部分被埋入到固定部81f中。由此,在固定部81f中保持套环部件85。在轴向上,大径部85a位于比控制基板70更靠上侧、即轴向一侧。大径部85a的上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81f的朝向上侧的面更靠上侧的位置。另外,大径部85a的上侧的端部也可以是与固定部81f的朝向上侧的面相同的位置。大径部85a的下侧的端部位于比固定部81f的朝向下侧的面更靠下侧的位置。大径部85a的朝向下侧的面与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的面接触。如上所述,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下侧的面与基板支撑面13d接触。由此,确定控制基板70在轴向上的位置。如图6所示,大径部85a具有平面部85e、第一阶梯面85f和第二阶梯面85g。
平面部85e是从大径部85a的外周面向内侧凹陷的平面。平面部85e设置在大径部85a的外周面中比大径部85a的上侧的端部更靠下侧且比大径部85a的下侧的端部更靠上侧的部分。平面部85e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平面部85e设置有两个。其中一方的平面部85e朝向前方侧(+Y侧)。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另一方的平面部85e朝向后方侧(-Y侧)。各平面部85e被埋入固定部81f的内部。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套环部件85要相对于固定部81f旋转,平面部85e也会卡在固定部81f,因此能够抑制套环部件85相对于固定部81f旋转。
第一阶梯面85f是连接平面部85e的上侧端部和大径部85a的外周面的面。第一阶梯面85f朝向下侧。第二阶梯面85g是连接平面部85e的下侧端部和大径部85a的外周面的面。第二阶梯面85g朝向上侧。固定部81f的一部分进入到第一阶梯面85f与第二阶梯面85g之间的部分中。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即使套环部件85要相对于固定部81f向下侧移动,由于第一阶梯面85f卡在固定部81f,因此也能够抑制套环部件85相对于固定部81f向下侧移动。另外,即使套环部件85要相对于固定部81f向上侧移动,由于第二阶梯面85g卡在固定部81f,因此也能够抑制套环部件85相对于固定部81f向上侧移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抑制套环部件85相对于固定部81f沿轴向移动。
如图5所示,突出部85b是套环部件85的下侧部分。突出部85b为从大径部85a向下侧即轴向另一侧突出且向下侧开口的圆筒状。突出部85b比固定部81f更向下侧突出。突出部85b的外径比大径部85a的外径小。突出部85b沿轴向穿过控制基板70的贯穿孔70a。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85b间隙嵌合于贯穿孔70a。突出部85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贯穿孔70a的内周面接触。另外,突出部85b的下侧的部分从上侧即轴向一侧插入到基板支撑面13d的孔部13e中。突出部85b与孔部13e嵌合。突出部85b的外周面的一部分与孔部13e的内周面接触。突出部85b的下侧的端部位于从对置面13f向上侧即轴向一侧离开的位置。突出部85b的内周面在轴向上与大径部85a的内周面相连。在突出部85b设有槽部85d。
槽部85d设置在突出部85b的外周面的上侧、即轴向一侧的端部。槽部85d从突出部85b的外周面朝向内侧凹陷。槽部85d是遍及突出部85b的外周面的一周而设置的环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槽部85d通过在成形套环部件85之后进行切削加工而设置。因此,在成形套环部件85时,即使大径部85a与突出部85b连接的部分为连接成圆弧状的形状,也能够通过切削加工除去该圆弧状的部分。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的面与大径部85a的朝向下侧的面稳定地接触。因此,能够更稳定地确定控制基板70在轴向的的位置。
紧固部件93穿过套环部件85的内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紧固部件93是沿轴向延伸的螺栓。紧固部件93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螺栓主体部93a和设置在螺栓主体部93a的上端部的螺栓头部93b。螺栓主体部93a沿轴向穿过套环部件85的内部。螺栓主体部93a的下侧部分被拧入内螺纹孔13g中。螺栓头部93b位于比套环部件85更靠上侧的位置。螺栓头部93b与套环部件85的上侧的面、即大径部85a的上侧的面接触。通过将螺栓主体部93a拧入内螺纹孔13g中,螺栓头部93b将大径部85a按压在控制基板70上,控制基板70被按压在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上表面。即,通过将紧固部件93紧固于内螺纹孔13g,能够经由套环部件85将控制基板70固定于壳体10。
另外,如上所述,套环部件85的下侧的端部位于向上侧即轴向一侧离开对置面13f的位置。因此,通过将紧固部件93拧入内螺纹孔13g,能够使大径部85a的朝向下侧的面与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的面适当地接触。另外,通过将紧固部件93拧入内螺纹孔13g,能够使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下侧的面与基板支撑面13d适当地接触。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套环部件85将控制基板70和连接器单元80一起牢固地固定于壳体10。
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基板70具有沿轴向贯穿控制基板70的贯穿孔70a。连接器单元80具有与控制基板连接的连接端子82、83和保持连接端子82、83的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连接端子82、83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控制基板70连接,连接端子保持部件81具有固定部81f,在固定部81f保持有比固定部81f更向下侧即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的套环部件85。套环部件85具有:突出部85b,其穿过贯穿孔70a;以及大径部85a,其位于比控制基板70更靠上侧即轴向一侧的位置,且外径比突出部85b大,套环部件85通过紧固部件93与壳体10固定,该紧固部件93沿轴向穿过套环部件85的内部。因此,经由套环部件85,能够将连接器单元80牢固地固定于壳体10。另外,由于大径部85a位于控制基板70的上侧,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基板70向轴向移动。而且,由于突出部85b沿轴向穿过控制基板70的贯穿孔70a,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基板70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抑制连接器单元80与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旋转电机2和泵1工作时的振动而使连接器单元80和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连接端子82、83与控制基板70的连接部的负荷。因此,能够稳定地连接控制基板70和连接端子82、8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对连接器单元80插拔电源端子及外部连接器时,即使对连接器单元80施加朝向轴向的力,也能够如上述那样抑制连接器单元80与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连接端子82、83与控制基板70的连接部的负荷。因此,能够稳定地连接控制基板70和连接端子82、8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突出部85b的外周面与贯穿孔70a的内周面接触,因此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连接器单元80与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在旋转电机2和泵1工作时以及电源端子和外部连接器的插拔时,能够更适当地降低施加于连接端子82、83与控制基板70的连接部的负荷。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连接控制基板70和连接端子82、83。
根据本实施方式,大径部85a与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即轴向一侧的面接触,壳体10具有朝向上侧即轴向一侧的基板支撑面13d,基板支撑面13d与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下侧即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因此,通过套环部件85,能够将控制基板70牢固地固定于壳体10。因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连接器单元80与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特别是,在轴向上,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连接器单元80与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连接控制基板70和连接端子82、83。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套环部件85将控制基板70和连接器单元80一起固定于壳体10。因此,能够将控制基板70和连接器单元80在同轴上固定于壳体10。因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连接器单元80与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连接控制基板70和连接端子82、83。
根据本实施方式,突出部85b与孔部13e嵌合。因此,能够更适当地抑制套环部件85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移动。因此,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更稳定地确定控制基板70相对于壳体10的位置以及连接器单元80相对于壳体10的位置。因此,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能够更适当地抑制连接器单元80与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更稳定地连接控制基板70和连接端子82、83。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套环部件285中,大径部285a和固定部81f位于控制基板70的上侧即轴向一侧。大径部285a和固定部81f的朝向下侧的面与控制基板70的朝向上侧的面在轴向上隔着微小的间隙对置。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旋转电机202和泵201工作时,即使由于在控制基板70所具有的晶体管等多个电子部件71中产生的热等,控制基板70的温度上升,控制基板70发生热膨胀,也能够抑制大径部285a和固定部81f与控制基板70接触。因此,能够抑制大径部285a和固定部81f对控制基板70施加的负荷。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基板70的凹陷和破裂等破损的发生。因此,能够使旋转电机202和泵201稳定地工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285b穿过控制基板70的贯穿孔70a,突出部285b的外周面与贯穿孔70a的内周面隔着微小的间隙对置。因此,如上所述,即使控制基板70的温度上升,控制基板70热膨胀,也能够抑制突出部285b与控制基板70接触。因此,能够抑制突出部285b对控制基板70施加的负荷。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基板70的破裂等破损的发生。
如图7所示,突出部285b从上侧插入第一基板固定部13c的孔部13e,突出部285b的下侧、即轴向另一侧的端部配置成与对置面13f接触。紧固部件93的螺栓主体部93a穿过套环部件285的内部,螺栓主体部93a的下侧部分被拧入内螺纹孔13g。另外,螺栓头部93b与套环部件85的上侧的面、即大径部85a的上侧的面接触。由此,套环部件285被牢固地固定于壳体10。即,连接器单元80被牢固地固定于壳体10。套环部件285的其他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套环部件285的其他结构相同。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套环部件285将连接器单元80牢固地固定于壳体10。另外,大径部285a和固定部81f位于控制基板70的上侧,与控制基板70隔着间隙对置,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基板70向轴向的移动。而且,由于突出部285b穿过控制基板70的贯穿孔70a,因此能够抑制控制基板70向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移动。由此,能够抑制连接器单元80与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能够抑制由于旋转电机2和泵1工作时的振动而使连接器单元80和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此外,在将电源端子和外部连接器插入连接器单元80或从连接器单元80拔出时,能够抑制连接器单元80与控制基板70的相对位置偏移。因此,能够降低施加于连接端子82、83与控制基板70的连接部的负荷。因此,能够稳定地连接控制基板70和连接端子82、83。
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及其他方法。套环部件只要固定于固定部即可,无需埋入固定部的内部而被保持,例如,可以通过环氧树脂系粘接剂等粘接剂粘接固定于固定部,也可以通过螺钉等其他部件固定于固定部。另外,只要套环部件被稳定地固定于固定部,则也可以不设置平面部、第一阶梯面及第二阶梯面。在该情况下,能够实现套环部件的制造工时的减少。套环部件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的形状,例如也可以是方筒状等形状。
如果大径部与控制基板能够稳定地接触,则也可以不设置槽部。由此,能够实现套环部件的制造工时和制造成本的降低。另外,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只要能够抑制连接器单元与控制基板的偏移,则突出部的外周面与控制基板的贯穿孔的内周面也可以不接触。在该情况下,由于能够使突出部容易地穿过贯穿孔,因此能够实现泵的组装性的提高。
另外,只要能够确定控制基板和连接器单元在与轴向正交的方向相对于壳体的位置,则套环部件的突出部无需与第一基板固定部的孔部嵌合,也可以在突出部的外周面与孔部的内周面之间设置间隙。由此,能够更容易地将突出部插入到孔部中,因此能够提高旋转电机及泵的组装性。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电机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旋转电机也可以搭载于泵以外的设备。旋转电机不限于马达,也可以是发电机。具备应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旋转电机的泵的用途没有特别限定。由泵输送的流体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水等。旋转电机和泵也可以搭载于车辆以外的设备。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说明的各结构及各方法可以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适当组合。
Claims (10)
1.一种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具有:
转子,其能够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
定子,其在径向上隔着间隙与所述转子对置;
控制基板,其配置在所述定子的轴向一侧;
连接器单元,其配置在所述控制基板的轴向一侧;以及
壳体,其将所述转子、所述定子以及所述控制基板收纳在内部,
所述控制基板具有沿轴向贯穿所述控制基板的贯穿孔,
所述连接器单元具有与所述控制基板连接的连接端子和保持所述连接端子的连接端子保持部件,
所述连接端子保持部件具有固定部,该固定部设置有沿轴向贯穿的孔部,
在所述固定部保持有比所述固定部更向轴向另一侧突出的筒状的套环部件,
所述套环部件具有:
突出部,其比所述固定部更向轴向另一侧突出,并穿过所述贯穿孔;以及
大径部,其位于比所述控制基板更靠轴向一侧的位置,且外径比所述突出部大,
所述套环部件通过紧固部件与所述壳体固定,该紧固部件沿轴向穿过所述套环部件的内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径部与所述控制基板的朝向轴向一侧的面接触,
所述壳体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基板支撑面,
所述基板支撑面与所述控制基板的朝向轴向另一侧的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基板支撑面设有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孔部,
所述孔部的内表面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对置面,
所述突出部从轴向一侧插入所述孔部,
所述突出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位于从所述对置面向轴向一侧离开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径部及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控制基板的轴向一侧,与所述控制基板隔着间隙对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基板支撑面,
在所述基板支撑面设有向轴向另一侧凹陷的孔部,
所述孔部的内表面具有朝向轴向一侧的对置面,
所述突出部从轴向一侧沿轴向插入所述孔部,
所述突出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对置面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孔部嵌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从所述大径部向轴向另一侧突出,
在所述突出部的外周面的轴向一侧的端部,设有朝向内侧凹陷的环状的槽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大径部呈沿轴向延伸的圆筒状,
在所述大径部的外周面,并在比所述大径部的轴向一侧的端部更靠轴向另一侧且比所述大径部的轴向另一侧的端部更靠轴向一侧的部分,具有沿与轴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平面部,
所述平面部埋入所述固定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
主体部,其具有向轴向一侧开口的开口;以及
盖部件,其堵塞所述开口,
所述盖部件具有沿轴向贯穿的插通孔,
所述连接器单元沿轴向穿过所述插通孔。
10.一种泵,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以及
泵机构,其与所述转子连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2025667A JP2023122161A (ja) | 2022-02-22 | 2022-02-22 | 回転電機、およびポンプ |
JP2022-025667 | 2022-02-22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60788U true CN219760788U (zh) | 2023-09-26 |
Family
ID=87798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84468.2U Active CN219760788U (zh) | 2022-02-22 | 2023-02-22 | 旋转电机以及泵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2023122161A (zh) |
CN (1) | CN219760788U (zh) |
-
2022
- 2022-02-22 JP JP2022025667A patent/JP2023122161A/ja active Pending
-
2023
- 2023-02-22 CN CN202320284468.2U patent/CN219760788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23122161A (ja) | 2023-09-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024616B1 (ko) | 모터, 및 전동 파워 스티어링 장치 | |
KR20120075375A (ko) | 모터 | |
CN111033976B (zh) | 马达 | |
WO2019004004A1 (ja) | 電子機器 | |
CN212563632U (zh) | 电动泵装置及电动泵装置的安装结构 | |
JP7302234B2 (ja) | 電動ポンプ装置および電動ポンプ装置の取付構造 | |
CN210578154U (zh) | 电动泵装置 | |
CN219760788U (zh) | 旋转电机以及泵 | |
US11139720B2 (en) | Drive apparatus | |
US10958136B2 (en) | Drive apparatus | |
JP6969566B2 (ja) | モータ制御装置、モータ、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 |
CN215009779U (zh) | 电动泵 | |
WO2019198514A1 (ja) | モータ、およびポンプ装置 | |
JP2021048689A (ja) | モータ機械装置 | |
JP7068433B1 (ja) | 制御装置一体型回転電機 | |
US20220170457A1 (en) | Electric pump | |
JP7491170B2 (ja) | 電動ポンプ | |
CN215672693U (zh) | 电动泵 | |
CN219247644U (zh) | 旋转电机和泵 | |
CN219068017U (zh) | 旋转电机以及泵 | |
CN215682074U (zh) | 电动泵 | |
JP4036139B2 (ja) | 回転電機駆動ユニット | |
JP2023148181A (ja) | 電動アクチュエータ | |
CN216872974U (zh) | 电驱动器 | |
CN215292862U (zh) | 电动泵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