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51702U - 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 - Google Patents

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51702U
CN219751702U CN202321039126.0U CN202321039126U CN219751702U CN 219751702 U CN219751702 U CN 219751702U CN 202321039126 U CN202321039126 U CN 202321039126U CN 219751702 U CN219751702 U CN 21975170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fting
counterweight
loading
unloading device
lifting mechanis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3912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喜东
石何斌
侯冀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 America Inc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merica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merica Inc filed Critical Sany America Inc
Priority to CN20232103912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5170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5170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5170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提供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其中,配重自装卸装置包括升降机构、支撑架、连接件和调节机构;其中:升降机构能够设置于车体上,升降机构具有能够升降的升降部,支撑架与升降部相连接,支撑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部,各个连接部间隔分布,每个连接部对应一个连接件,连接件设置为能够与配重相连接;调节机构设置在连接件与对应的连接部之间,调节机构设置为能够调节连接件的高度。如此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配重自装卸装置无法适应对倾斜状态的配重进行安装的问题。

Description

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
背景技术
起重机是一种常用的吊装工程机械,起重机主要包括轨道式起重机和移动式起重机。移动式起重机受其自身重量的限制,吊装重量较小,为提高移动式起重机工作过程中的稳定性,通常在移动式起重机上安装配重。为方便对配重的拆装,一般在移动式起重机上设置配重装卸装置,在配重上设置至少两个第一吊耳,在起重机上设置第二吊耳,在安装配重时,将配重装卸装置的升降部与配重相连接,利用配重装卸装置对配重进行提升,至第一吊耳与第二吊耳对准,然后利用销轴将第一吊耳与第二吊耳铰接在一起,即可完成对配重的安装。
一些配重装卸装置采用两个液压油缸对配重进行提升,由于两个液压油缸的同步性存在一定偏差,导致配重倾斜,配重上的各个第一吊耳的所在高度不一致,配重上的第一吊耳无法顺利地与起重机上的第二吊耳对准,需要人为地对配重的状态进行干涉,劳动强度高,操作不便。
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配重自装卸装置无法适应对倾斜状态的配重进行安装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配重自装卸装置无法适应对倾斜状态的配重进行安装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包括升降机构、支撑架、连接件和调节机构;其中:
所述升降机构能够设置于车体上,所述升降机构具有能够升降的升降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升降部相连接,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部,各个所述连接部间隔分布,每个所述连接部对应一个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为能够与配重相连接;
所述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与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调节机构设置为能够调节所述连接件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缸或卷扬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缸,所述第一驱动缸具有能够相对位移的固定部和移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升降部的升降方向,所述移动部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所述连接件具有挠性,所述连接件包括绳索或锁链。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升降部转动连接,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升降部的升降方向。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四个,各个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升降机构的周向间隔分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缸或齿轮齿条传动组件或丝杠螺母传动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车体和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配重自装卸装置,所述配重自装卸装置为上述的配重自装卸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作业机械,所述车体具有转台,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转台的尾座的上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作业机械,所述转台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设置为能够避让所述升降机构、以使所述升降机构的下端伸入至所述转台的内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包括升降机构、支撑架、连接件和调节机构。升降机构具有能够升降的升降部,支撑架与升降部相连接。将升降机构固定设置于车体上,利用升降机构能够驱动支撑架升降。在支撑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部,各个连接部间隔分布,每个连接部对应一个连接件,并在连接件与对应的连接部之间设置上述调节机构,利用调节机构能够调节连接件的高度。连接件能够与配重相连接,在安装配重时,先利用升降机构驱动支撑架下降至较低的位置,将各个连接件均与配重相连接,然后利用升降机构驱动支撑架上升,并通过连接件带动配重上升至目标位置,将配重与车体固定连接在一起。在带动配重上升时,若配重出现倾斜的问题,则利用调节机构调节相应的连接件的高度,从而可以使配重的状态得到调节,使配重上的各个吊耳的所在高度一致,进而顺利地使配重上的吊耳与车体上的吊耳对准,方便操作,避免了人工直接对配重进行调整,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配重自装卸装置无法适应对倾斜状态的配重进行安装的问题。
进一步,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作业机械中,由于具备如上所述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因此同样具备如上所述的各种优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重自装卸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将配重的吊耳与车体的吊耳对准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升降机构;2、支撑架;3、连接件;4、调节机构;5、车体;6、配重。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图1至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的配重自装卸装置。
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包括升降机构1、支撑架2、连接件3和调节机构4。
具体来说,升降机构1具有能够升降的升降部,支撑架2与升降部相连接。将升降机构1固定设置于车体5上,利用升降机构1能够驱动支撑架2升降。
在支撑架2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部,各个连接部间隔分布,每个连接部对应一个连接件3,并在连接件3与对应的连接部之间设置上述调节机构4,利用调节机构4能够调节连接件3的高度。
连接件3能够与配重6相连接,在安装配重6时,先利用升降机构1驱动支撑架2下降至较低的位置,将各个连接件3均与配重6相连接,然后利用升降机构1驱动支撑架2上升,并通过连接件3带动配重6上升至目标位置,将配重6与车体5固定连接在一起。
在带动配重6上升时,若配重6出现倾斜的问题,则利用调节机构4调节相应的连接件3的高度,从而可以使配重6的状态得到调节,使配重6上的各个吊耳的所在高度一致,进而顺利地使配重6上的吊耳与车体5上的吊耳对准,方便操作,避免了人工直接对配重6进行调整的操作,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配重自装卸装置无法适应对倾斜状态的配重6进行安装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在配重6加工过程中,由于对吊耳的位置的加工偏差以及吊耳自身的加工精度等原因,也会导致在提升配重6时,出现配重6倾斜的问题。当因配重6的加工问题导致配重6倾斜时,也可以利用本实施例中的配重自装卸装置进行调整。本实施例中的配重自装卸装置还能够降低对配重6的加工精度要求。
上述升降机构1可以设置两个,利用两个升降机构1共同对支撑架2和配重6进行提升或下放。也可以仅设置一个升降机构1,参照图1,不仅能够避免采用两个升降机构1时存在的两个升降机构1不同步的问题,还减少了升降机构1的数量,降低了配重自装卸装置的成本,且减少配重自装卸装置的占用空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调节机构4可以但不限于选用第一驱动缸和卷扬组件中的一者。
将调节机构4设置为卷扬组件的结构形式时,可以将卷扬组件的卷筒可转动地设置于支撑架2的连接部。卷扬组件的钢丝绳的端部作为升降部,可以通过连接件3与配重6相连接。通过控制卷扬组件的卷筒正转或反转,可以实现升降部的升降。
第一驱动缸具有能够相对位移的固定部和移动部,具体地,第一驱动缸可以为气缸、液压缸或者电动缸。
一些实施例中,选用液压缸作为调节机构4,液压缸的活塞杆为移动部,与连接件3相连接。液压缸的缸筒为固定部,与支撑架2的连接部转动连接,固定部相对于支撑架2的转动轴线垂直于升降部的升降方向。
在提升或下放配重6时,液压缸能够根据自身受力情况绕水平轴线相对于支撑架2转动,避免对液压缸产生弯矩,使液压缸的受力得到优化,有利于延长液压缸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液压缸的活塞杆作为固定部,与支撑架2的连接部相连接,将液压缸的缸筒作为移动部,与连接件3相连接,只要在液压缸伸缩动作时能够使连接件3的高度得到调节即可。
第一驱动缸的固定部与连接部之间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销轴将第一驱动缸的固定部与连接部铰接在一起。
进一步实施例中,可以将连接件3设置为具有挠性的构件,可以但不限于为绳索或锁链。可以在连接件3的两端设置连接环,利用销轴铰接的方式将连接件3与调节机构4相连接,利用销轴铰接的方式将连接件3与配重6相连接。
在提升或下放配重6时,绳索或锁链处于张紧状态时,能够对配重6提供拉力。
安装配重6时,将配重6上的吊耳与车体5上的吊耳对准后,利用销轴将配重6上的吊耳与车体5上的吊耳铰接在一起。然后,可以控制升降机构1的升降部下降,使绳索或锁链处于松弛状态,避免升降机构1在安装好配重6之后还承受载荷,有利于延长升降机构1的使用寿命。
上述升降机构1可以但不限于选用第二驱动缸、齿轮齿条传动组件和丝杠螺母传动组件中的一者。
将升降机构1设置为齿轮齿条传动组件的结构形式时,可以将齿轮齿条传动组件的齿轮可转动地设置在车体5上,使齿轮齿条传动组件的齿条作为升降部,与支撑架2相连接。利用电机驱动齿轮正转或反转,可以使齿条带动支撑架2升降。
将升降机构1设置为丝杠螺母传动组件的结构形式时,可以将丝杠螺母传动组件的丝杠可转动地设置在车体5上,使丝杠螺母传动组件的螺母作为升降部,与支撑架2相连接。利用电机驱动丝杠正转或反转,可以使螺母带动支撑架2升降。
第二驱动缸具有能够相对位移的固定部和移动部,具体地,第二驱动缸可以为气缸、液压缸或者电动缸。
一些实施例中,选用液压缸作为升降机构1,液压缸的活塞杆作为移动部,与支撑架2相连接。液压缸的缸筒为固定部,与车体5固定连接,具体可以在液压缸的缸筒上设置法兰,利用螺栓将法兰与车体5固定连接。
进一步实施例中,使支撑架2与升降部转动连接,转动轴线垂直于升降部的升降方向,即,配重自装卸装置在工作时,支撑架2相对于升降部的转动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将配重自装卸装置设置于车体5上时,支撑架2相对于升降部的转动轴线沿水平方向设置。在提升或者下放配重6时,支撑架2会根据自身受力情况相对于升降机构1转动,可以减少支撑架2对升降机构1产生的弯矩,升降机构1的受力情况得到优化,有利于延长升降机构1的使用寿命。
具体地,可以通过销轴将支撑架2与升降部铰接在一起。
对于起重机等工程机械而言,在车体5上具有转台,可以将上述升降机构1与转台的尾座的上表面相连接,在设计、安装配重6时,仅需要使配重6的形状对转台尾座进行避让。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利用两个液压油缸驱动配重6升降且两个液压油缸分布在转台尾座两侧的结构形式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形式有效避免了升降机构1对转台尾座两侧的空间的占用,用于安装配重6的空间相对增加,有利于降低对配重6的密度要求,对配重6的材质的要求降低,能够降低配重6的成本。
在安装配重6时,有时需要将配重6从地面向上提升,此时,要求升降机构1的升降部下降至最低点时能够确保连接件3能够与配重6相连接。为确保升降机构1的升降部能够下降至较低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在转台上设置避让孔,避让孔用于避让升降机构1,升降机构1的下端能够伸入至避让孔的内部。通过使升降机构1的下端部分伸入至转台的内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升降机构1的高度,从而可以降低升降机构1的升降部所能够达到的最低位置。
具体地,在采用液压缸作为升降机构1时,可以将液压缸的缸筒的一部分伸入至转台的内部。
进一步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配重6上设置相应的避让孔,使升降机构1的下端同时伸入配重6的内部以及转台的内部,可以进一步降低升降机构1的升降部所能够达到的最低位置。
本实施例中,在支撑架2上设置有四个连接部,相应地,连接件3和调节机构4也设置四个。各个连接部与升降机构1之间均具有间距,且各个连接部沿升降机构1的周向间隔分布,参照图。支撑架2与配重6之间具有四个连接点,配重6受力均匀,可以提高配重6的稳定性。
具体地,支撑架2包括两个沿直线延伸的支架,两个支架交叉设置,且两个支架的交叉点位于两个支架的中点位置,每个支架的两端均作为上述连接部,将调节机构4与支架的端部相连接即可。两个支架之间的夹角根据配重6的宽度尺寸确定。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作业机械,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配重自装卸装置。上述实施例中的配重自装卸装置能够适应对倾斜状态的配重6的安装,方便操作,且操作者的劳动强度较低。故,本实施例中的作业机械也具有方便拆装配重6,省时省力的优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作业机械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与上述配重自装卸装置的有益效果的推导过程大体类似,故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作业机械的种类并不构成限定,例如作业机械可以是起重机、旋挖钻机等。换句话说,只要作业机械能够使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即可。
当上述作业机械为起重机时,在起重机的车体5上具有转台,可以将上述升降机构1与转台的尾座的上表面相连接,在设计、安装配重6时,仅需要使配重6的形状对转台尾座进行避让。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利用两个液压油缸驱动配重6升降且两个液压油缸分布在转台尾座两侧的结构形式而言,本实施例中的结构形式有效避免了升降机构1对转台尾座两侧的空间的占用,用于安装配重6的空间相对增加,有利于降低对配重6的密度要求,对配重6的材质的要求降低,能够降低配重6的成本。
在安装配重6时,有时需要将配重6从地面向上提升,此时,要求升降机构1的升降部下降至最低点时能够确保连接件3能够与配重6相连接。为确保升降机构1的升降部能够下降至较低的位置,本实施例中,在转台上设置避让孔,避让孔用于避让升降机构1,升降机构1的下端能够伸入至避让孔的内部。通过使升降机构1的下端部分伸入至转台的内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升降机构1的高度,从而可以降低升降机构1的升降部所能够达到的最低位置。
具体地,在采用液压缸作为升降机构1时,可以将液压缸的缸筒的一部分伸入至转台的内部。
进一步实施例中,也可以在配重6上设置相应的避让孔,使升降机构1的下端同时伸入配重6的内部以及转台的内部,可以进一步降低升降机构1的升降部所能够达到的最低位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配重自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升降机构、支撑架、连接件和调节机构;其中:
所述升降机构能够设置于车体上,所述升降机构具有能够升降的升降部,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升降部相连接,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至少两个连接部,各个所述连接部间隔分布,每个所述连接部对应一个所述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为能够与配重相连接;
所述调节机构设置在所述连接件与对应的所述连接部之间,所述调节机构设置为能够调节所述连接件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缸或卷扬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缸,所述第一驱动缸具有能够相对位移的固定部和移动部,所述固定部与所述连接部转动连接,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升降部的升降方向,所述移动部与所述连接件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具有挠性,所述连接件包括绳索或锁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升降部转动连接,转动轴线垂直于所述升降部的升降方向。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设置有四个,各个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升降机构的周向间隔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重自装卸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包括第二驱动缸或齿轮齿条传动组件或丝杠螺母传动组件。
8.一种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和设置于所述车体上的配重自装卸装置,所述配重自装卸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配重自装卸装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具有转台,所述升降机构设置于所述转台的尾座的上表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作业机械,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台上设置有避让孔,所述避让孔设置为能够避让所述升降机构、以使所述升降机构的下端伸入至所述转台的内部。
CN202321039126.0U 2023-05-04 2023-05-04 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 Active CN21975170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9126.0U CN219751702U (zh) 2023-05-04 2023-05-04 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039126.0U CN219751702U (zh) 2023-05-04 2023-05-04 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51702U true CN219751702U (zh) 2023-09-26

Family

ID=880908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39126.0U Active CN219751702U (zh) 2023-05-04 2023-05-04 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5170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778114U (zh) 一种工程机械用起重装置
CN219751702U (zh) 配重自装卸装置及作业机械
CN111824972B (zh) 起重机
CN107840254B (zh) 一种搅拌罐吊装装置
CN215598744U (zh) 一种高效自动取芯装置
CN104651576A (zh) 一种回火炉用炉盖起升装置
CN108529425A (zh) 一种新型悬挂起重机
CN210620020U (zh) 一种对矿山机电设备进行安装的吊装机构
CN207209840U (zh) 一种多功能吊架
CN220906939U (zh) 一种自装卸吊臂装置
CN220317202U (zh) 多功能吊重机构及绝缘斗臂车
CN214185119U (zh) 锻造机械手提升装置
CN219341524U (zh) 一种便携式车载吊机
CN221093529U (zh) 一种建筑钢结构安装施工用吊装装置
CN215479184U (zh) 一种地铁出渣用翻转吊具
CN219170904U (zh) 一种辅助提升导线的带电作业机械手
CN219507474U (zh) 一种可在局限空间内使用的龙门吊
CN217756615U (zh) 一种多段升降的起重机
CN218402120U (zh) 一种适用于垃圾车的垃圾斗装卸驱动机构
CN220432137U (zh) 一种用于汽车装配线的提升机
CN220958314U (zh) 一种汽车吊用照明装置
CN216764202U (zh) 一种汽车检修用的举升机
CN215558595U (zh) 一种粉料提升装置
CN220449530U (zh) 一种盘条吊装工装
CN116239016B (zh) 重型油缸吊装翻转工装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