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20504U - 食物保温器具 - Google Patents

食物保温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720504U
CN219720504U CN202223426586.7U CN202223426586U CN219720504U CN 219720504 U CN219720504 U CN 219720504U CN 202223426586 U CN202223426586 U CN 202223426586U CN 219720504 U CN219720504 U CN 219720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food
base
heating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658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华
萧嘉熙
杜文波
李腾鹤
舒忠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2658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720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720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720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Warming Or Keeping Food Or Tableware Ho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食物保温器具,包括底座和上壳;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架,上壳位于底座的上方,且与支撑架连接,底座上具有用于承载食材的承载面;上壳上设置有第一发热件,第一发热件用于向下投射热量以对食材进行保温。基于此,可以将食材放置在承载面上,通过第一发热件对承载面上的食材进行由上至下的热量辐射,以实现对食材的保温,使得人们可以享用到温度适宜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材容易变凉的问题。

Description

食物保温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物保温器具。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比如外出就餐过程中,饭菜会随就餐时间的延长而变凉,影响食物口感。再比如,在家中,当食物变凉后,人们一般需要将食物放回烹饪锅内对食物进行重新加热,比如重新翻炒,如此会给人们带来较多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物保温器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物保温器具,包括底座和上壳;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上壳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且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底座上具有用于承载食材的承载面;
所述上壳上设置有第一发热件,所述第一发热件用于向下投射热量以对所述食材进行保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食物保温器具,通过设置底座和上壳,在底座上设置支撑架,通过支撑架对上壳进行支撑,且底座上具有用于承载食材的承载面,在上壳上设置第一发热件,第一发热件用于向下投射热量以对食材进行保温。也就是说,可以将食材或者盛装有食材的碗盘等放置在承载面上,通过第一发热件对食材进行由上至下的热量辐射,即可实现对食材的保温,使得人们可以享用到温度适宜的食物,为人们带来较大方便。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发热件;
所述食物保温器具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或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发热状态,以至少实现对所述食材的加热和保温。
这样设置比如当人们需要对食材进行加热或保温等时,可以将食材放置在承载面上,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发热件的工作状态或者第二发热件的工作状态或者同时控制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的工作状态,第一发热件可以由上至下将热量传递给食材,第二发热件可以由下至上将热量传递给食材,从而使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使用第一发热件或第二发热件进行加热或保温,或者选择同时使用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以同时从食材的上下两侧对食材进行加热或保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食材的加热效果或保温效果。同时,通过控制装置调整第一发热件和/或第二发热件的发热状态,从而能够至少实现对食材的烹饪加热以及对烹饪好的食材进行保温,使得该食物保温器具至少具有加热功能和保温功能,方便了人们的使用,使得食物保温器具的功能多样化。
可选的,所述底座上具有可分离式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承载件,所述承载件的朝向所述上壳的一面形成为所述承载面。
通过在底座上设置承载件,并使承载件可分离式连接在底座上,如此,方便了人们的使用。比如,当人们需要清洗承载件时,可以将承载件从底座上拿开单独进行清洗,并在需要使用时将承载件放置在底座上即可,承载件的清洗等过程方便。
可选的,所述承载件为烧烤盘或保温盘。
可选的,所述承载件包括至少用于承载所述食材的盘体以及围设在所述盘体外围的围板,且所述盘体与所述围板之间共同围合形成至少可放置所述食材的放置腔。
通过使承载件包括盘体以及围板,且盘体和围板围成放置腔,也就是说,承载件具有一定的深度。比如承载件为烧烤盘。这样设置在人们需要加热或保温比如带油、汤汁等的食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油、汤汁等洒落,或在人们进行烧烤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烧烤过程中的食用油等提供一定的空间,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可选的,所述承载件为平板结构。
比如承载件为保温盘。这样设置,比如当人们需要对烹饪好的食材进行保温时,可以将盛放有食材的器皿,比如碗直接放置在平板结构上。比如,当碗等器皿较多或者当器皿较大时,可以使至少一个器皿的部分位于平板结构的外侧,以便于人们同时对多个器皿或者较大的器皿内的食材进行保温,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进一步的方便。
可选的,所述承载件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承载件可择一的与所述底座配合;
所有所述承载件中,至少有两个所述承载件的种类不同。
通过使承载件至少为两个,以在人们使用食物保温器具时,可以选择承载件中的其中一个与底座配合使用,使得食物保温器具的使用更加灵活。同时,通过使所有承载件中,至少有两个承载件的种类不同,即,人们可以根据实际烹饪需求选择相应合适的承载件与底座配合以进行使用。
可选的,所述至少两个承载件包括烧烤盘和保温盘。
这样设置,使得人们使用食物保温器具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承载件进行使用。比如,当人们进行烧烤等烹饪时,可以使用烧烤盘,而当人们需要保温烹饪好的食材时,可以使用保温盘。
可选的,所述食物保温器具还包括检测装置;
所述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位于所述底座上的所述承载件的种类,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出的种类调整第一发热件和/或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发热状态。
这样比如当检测到承载件为烧烤盘时,控制装置可以将第一发热件和/或第二发热件的发热状态调整为加热(比如使第一发热件和/或第二发热件的加热功率增大),以对烧烤盘上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而当检测到承载件为保温盘时,控制装置可以将第一发热件和/或第二发热件的发热状态调整为保温(比如使第一发热件和/或第二发热件的加热功率降低),以对保温盘上的食材进行保温。如此,食物保温器具使用时更加方便,且自动化程度以及灵活性较高。
可选的,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如此方便对承载件的种类进行检测,检测精度高。
可选的,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可选的,所述承载面与所述第二发热件之间设置有导热件。
通过设置导热件,使得第二发热件通电发热时,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传递至承载面上,如此,第二发热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且迅速地传递给承载面,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二发热件与承载面上热量传递时的效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的加热效率和保温效率等。
可选的,所述底座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二发热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导热件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中,以使所述导热件与所述承载面接触。
通过将第二发热件放置在容纳腔中,能够对第二发热件进行一定的保护。通过使导热件与承载面接触,使得导热件的热量能够直接有效的传递至承载面,进而提高了对食材的加热或保温效果。
可选的,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第二发热件接触。
这样使得第二发热件发热时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给导热件,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二发热件与导热件之间的导热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的加热效果、保温效果等。
可选的,所述导热件为导热板。
这样设置导热更加均匀,且承载面与导热件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导热件的导热效率。
可选的,所述上壳上还设置有反射件,所述反射件的反射面朝向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发热件位于所述反射件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
通过在上壳上设置反射件,并使反射件的反射面朝向底座,且第一发热件位于反射件的朝向底座的一侧,即,反射件的反射面朝向第一发热件,反射件能够对第一发热件产生的热量进行反射,使得热量尽可能多地集中向下辐射以便实现食物保温器具由上至下对食材进行保温等。
可选的,所述反射件具有朝向背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凹陷的凹腔,所述第一发热件位于所述凹腔内。
通过使反射件上具有凹腔,且凹腔朝向背离底座的方向凹陷,同时通过将第一发热件放置在凹腔内,即反射件的至少部分围设在第一发热件的外围,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热效果以及反射件对第一发热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反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发热件对承载面上的食材的保温效果等。
可选的,所述上壳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还设置有保护罩;
所述保护罩上开设有热辐射孔,所述保护罩与所述上壳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第一发热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这样设置,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第一发热件整体暴露在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对第一发热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另一方面,还能避免食物保温器具旁的人或其他物件等直接与第一发热件接触而发生危险等。即,还能够对食物保温器具旁的人或物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同时,通过在保护罩上开设热辐射孔,以使第一发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通过热辐射孔辐射至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以满足对承载面上的食材进行保温等的需求。同时,热辐射孔的设置,加快了第一发热件产生的热量辐射的速度,从而能够避免容置腔内热量积聚过多时导致第一发热件温升过高而发生损坏,对容置腔内的结构进行了保护。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调整所述第一发热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位置。
这样设置,方便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发热件的位置进行调整。比如,当使用者需要对承载面上的食材的侧部进行保温等时,可以通过旋转支撑架并将第一发热件旋转至食材侧部,以通过第一发热件对食材侧部进行保温等。再比如,当承载面上的食材保温等完成后,使用者可以旋转支撑架以将上壳以及第一发热件旋转至对在该食物保温器具外围就餐的使用者遮挡较小的位置处,如此,提高了使用者就餐过程中的便捷性。此外,若不需要使用第一发热件,可通过旋转支撑架将第一发热件调整至底座正上方之外的位置,使用更加灵活。
此外,当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发热件时,可将第一发热件转动至底座正上方之外的位置,此时可以选择通过第二发热件对食材进行加热、保温,使用更加方便。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转轴,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供所述转轴伸入的轴孔,所述支撑架可绕所述转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
通过使支撑架和底座的其中一者上具有转轴,支撑架和底座的其中另一者上具有轴孔,且使转轴可伸入至轴孔内并可进行轴向转动,以带动支撑架进行转动,如此,支撑架和底座的结构简单,且支撑架与底座转动连接时方便。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一侧。
通过将支撑架设置在底座的一侧,使得支撑架在对底座和上壳进行良好连接以提高整个食物保温器具的稳定性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使用者使用食物保温器具时的便捷性,比如,便于使用者将食材等放置在承载面上进行保温等,或方便使用者对放置在承载面上的食材进行食用。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架分设在所述底座的两侧。
通过将支撑架设置为至少两个,并使两个支撑架分设在底座的两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支撑架与底座和上壳连接的稳定性,确保了支撑架对底座和上壳的稳定支撑。可以理解的是,当支撑架为至少两个,且支撑架与底座转动连接时,具体可以使各支撑架与底座之间的转轴同轴或者平行设置,以便于各支撑架同时相对于底座进行转动,以带动上壳转动,提升了使用者的用餐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底座包括下座体以及安装在所述下座体上的上座体,所述下座体与所述上座体之间共同限定出容纳腔,所述第二发热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上座体上具有所述承载面。
这样设置,在第二发热件发热产生热量时,热量首先会传递至上座体,然后上座体再将热量传递至承载面上的食材,使得第二发热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用于对食材的加热、保温等。其中,通过将第二发热件放置在容纳腔内,即,第二发热件并不是完全暴露在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从而能够对第二发热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热件为发热管。这样设置,第一发热件的结构简单,且与上壳连接时方便。
可选的,所述第二发热件为发热管。这样设置,第二发热件的结构简单,且与底座连接时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对应的爆炸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图3对应的爆炸结构图。
其中,1、底座;11、上座体;12、下座体;13、轴孔;131、止挡台阶;2、上壳;3、支撑架;31、转轴;311、限位凸起;4、承载件;41、承载面;42、烧烤盘;421、盘体;422、围板;43、保温盘;5、第二发热件;6、第一发热件;7、导热件;8、安装孔;9、反射件;91、凹腔;10、保护罩;101、热辐射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食物保温器具,该食物保温器具包括底座1和上壳2。
其中,底座1上设置有支撑架3,上壳2位于底座1的上方,且与支撑架3连接,底座1上具有用于承载食材的承载面41。
同时,上壳2上设置有第一发热件6,第一发热件6用于向下投射热量以对食材进行保温。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向下投射热量具体可以是第一发热件6的全部热量向下投射,也可以是第一发热件6的部分热量向下投射。
这样设置,比如使用时,可以将食材先放置在承载面41上,并通过第一发热件6对承载面41上的食材进行由上至下的热量辐射,即可实现对食材的保温,使得人们可以享用到温度适宜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材容易变凉的问题,为人们带来较大方便。
其中,使用时,可以将食材直接放置在承载面41上,也可以将食材放置在碗、盘中,再将盛装有食材的碗盘放置在承载面41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食物保温器具,通过设置底座1和上壳2,在底座1上设置支撑架3,通过支撑架3对上壳2进行支撑,且底座1上具有用于承载食材的承载面41,在上壳1上设置第一发热件6,第一发热件6用于向下投射热量以对食材进行保温。也就是说,可以将食材或者盛装有食材的碗盘等放置在承载面上,通过第一发热件6对食材进行由上至下的热量辐射,即可实现对食材的保温,使得人们可以享用到温度适宜的食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食材容易变凉的问题,为人们带来较大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设置有第二发热件5。此外,食物保温器具还包括控制装置,第一发热件6和第二发热件5分别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控制装置用于调整第一发热件6和/或第二发热件5的发热状态,以至少实现对食材的加热和保温。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发热件5发出的至少部分热量会向上传递至食材。
这样设置比如当人们需要对食材进行加热或保温等时,可以将食材放置在承载面41上,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发热件6的工作状态或者第二发热件5的工作状态或者同时控制第一发热件6和第二发热件5的工作状态,第一发热件6可以由上至下将热量传递给食材,第二发热件5可以由下至上将热量传递给食材,从而使用户可根据实际需求灵活选择使用第一发热件6或第二发热件5进行加热或保温,或者选择同时使用第一发热件6和第二发热件5,以同时从食材的上下两侧对食材进行加热或保温,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食材的加热效果或保温效果。
同时,本实施例提供的食物保温器具中,通过控制装置调整第一发热件6和/或第二发热件5的发热状态,从而能够至少实现对食材的烹饪加热以及对烹饪好的食材进行保温,使得该食物保温器具至少具有加热功能和保温功能,方便了人们的使用,使得食物保温器具的功能多样化。
同时,控制装置的设置,也便于使用者根据实际需求适应性选择第二发热件5以及第一发热件6中的至少一个进行使用,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示例性的,控制装置可以设置在食物保温器具上,比如设置在底座1上或者设置在上壳2上或者设置在支撑架3上。此时,可以相应在食物保温器具上(比如在底座1上)设置操控面板,并使操控面板与控制装置电连接,以使使用者可以通过操控面板上的按键,对第一发热件6和/或第二发热件5的发热状态进行调整。
当然,也可以设置与食物保温器具配合的遥控器,并将控制装置设置在遥控器内,比如使控制装置与第一发热件6以及第二发热件5无线连接,以通过遥控器对第一发热件6、第二发热件5的发热状态进行调整。
其中,上述发热状态具体可以包括:开始加热、停止加热、开始保温、停止保温、加热功率增大、加热功率减小、加热时间增多、加热时间减少等。
具体地,当食物保温器具由加热状态转换为保温状态时,可以通过降低第一发热件6和第二发热件5的加热功率实现,或者通过缩短第一发热件6和第二发热件5的加热时长,比如使第一发热件6和第二发热件5保持与加热状态相同的功率而间断性的进行加热。比如使第一发热件6和/或第二发热件5每间隔3分钟再加热30秒,具体可根据实际情况在食物保温器具出厂前进行程序上的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对食材进行加热具体可以指对食材进行烹饪(比如可以为对食材进行烧烤、煎烤、炒、蒸等常见的烹饪操作)。本实施例中对食材进行保温具体可以指使烹饪好的食材保持一定温度,防止烹饪好的食材变凉等。
继续参照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上具有可分离式设置在底座1上的承载件4,承载件4的朝向上壳2的一面形成为承载面41。
通过在底座1上设置承载件4,并使承载件4可分离式连接在底座1上,如此,方便了人们的使用。比如,当人们需要清洗承载件4时,可以将承载件4从底座1上拿开单独进行清洗,并在需要使用时将承载件4放置在底座1上即可,承载件4的清洗等过程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4为烧烤盘42或保温盘43。
示例性的,烧烤盘42可以为玻璃烤盘、铝合金烤盘等。保温盘43可以采用玻璃保温盘、不锈钢保温盘、陶瓷保温盘等耐高温的盘子。
参照图1以及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4包括至少用于承载食材的盘体421以及围设在盘体421外围的围板422,且盘体421与围板422之间共同围合形成至少可放置食材的放置腔。
通过使承载件4包括盘体421以及围板422,且盘体421和围板422围成放置腔,也就是说,承载件4具有一定的深度。比如承载件4为烧烤盘。这样设置在人们需要加热或保温比如带油、汤汁等的食材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油、汤汁等洒落,或在人们进行烧烤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烧烤过程中的食用油等提供一定的空间,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方便。
参照图3以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4为平板结构。比如承载件4为保温盘。这样设置,比如当人们需要对烹饪好的食材进行保温时,可以将盛放有食材的器皿,比如碗直接放置在平板结构上。
比如,当碗等器皿较多或者当器皿较大时,可以使至少一个器皿的部分位于平板结构的外侧,以便于人们同时对多个器皿或者较大的器皿内的食材进行保温,为人们的使用提供了进一步的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件4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承载件4可择一的与底座1配合。其中,所有承载件4中,至少有两个承载件4的种类不同。
通过使承载件4至少为两个,以在人们使用食物保温器具时,可以选择承载件4中的其中一个与底座1配合使用,使得食物保温器具的使用更加灵活。同时,通过使所有承载件4中,至少有两个承载件4的种类不同,即,人们可以根据实际烹饪需求选择相应合适的承载件4与底座1配合以进行使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两个承载件4包括烧烤盘42和保温盘43。这样设置,使得人们使用食物保温器具时,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承载件4进行使用。比如,当人们进行烧烤等烹饪时,可以使用烧烤盘42,而当人们需要保温烹饪好的食材时,可以使用保温盘43。
在一些实施例中,食物保温器具还包括检测装置。其中,检测装置与控制装置电连接,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位于底座1上的承载件4的种类,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检测装置检测出的种类调整第一发热件6和/或第二发热件5的发热状态。
这样比如当检测到承载件4为烧烤盘42时,比如使第一发热件6和/或第二发热件5的加热功率增大,以对烧烤盘42上的食材进行加热烹饪。
而当检测到承载件4为保温盘43时,比如,使第一发热件6和/或第二发热件5的加热功率降低,以对保温盘43上的食材进行保温。如此,食物保温器具使用时更加方便,且自动化程度以及灵活性较高。
当然,人们也可以根据承载件4的种类的不同使用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操控面板对第一发热件6和/或第二发热件5的发热状态进行调整,比如使用操控面板上的按键调整第一发热件6和/或第二发热件5的发热状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检测装置设置在底座1上。如此方便对承载件的种类进行检测,检测精度高。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检测装置设置在支撑架3上,或者将检测装置设置在上壳2上。
示例性的,检测装置比如可以为传感器或者摄像头,比如根据使不同种类的承载件4具有不同的重量,将检测装置设置为传感器,比如为重力传感器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面41与第二发热件5之间设置有导热件7。这样设置,在第二发热件5通电发热时,热量可以通过导热件7传递至承载面41上。
如此,第二发热件5所产生的热量能够及时且迅速地传递给承载面41,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第二发热件5与承载面41上热量传递时的效率,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的加热效率和保温效率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具有容纳腔,第二发热件5位于容纳腔内。其中,容纳腔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8,导热件7安装在安装孔8中,以使导热件7与承载面41接触。
通过将第二发热件5放置在容纳腔中,能够对第二发热件5进行一定的保护。通过使导热件7与承载面41接触,使得导热件7的热量能够直接有效的传递至承载面41,进而提高了对食材的加热或保温效果。
具体实施时,可以将导热件7通过黏贴固定的方式安装在安装孔8中。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导热件7与安装孔8的孔壁之间可拆卸式的连接在一起。比如,在导热件7和安装孔8的孔壁上分别设置对应的固定孔,并使导热件7和安装孔8通过穿设在对应的固定孔内的螺钉或者螺栓连接在一起。
还可以在导热件7和安装孔8的孔壁中的其中一者上设置卡孔,并在导热件7和安装孔8的孔壁中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卡扣,且卡扣可伸入至卡孔内并与卡扣匹配卡合,以将导热件7固定在安装孔8内。具体根据实际情况比如,导热件的结构和材质等选择相应的安装方式,只要能够将导热件7安装固定在安装孔8中即可,在此不做过多限制。
示例性的,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底座1上具有可分离式设置在底座1上的承载件4,且承载件4的朝向上壳2的一面形成为上述的承载面41时,导热件7也可以设置在承载件4的背离上壳2的一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件7与第二发热件5接触。这样使得第二发热件5发热时的热量能够直接传递给导热件7,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第二发热件5与导热件7之间的导热效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的加热效果、保温效果等。
参照图2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件7为导热板。这样设置,导热件7的导热更加均匀,且承载面41与导热件7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导热件7的导热效率。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导热件7也可以为导热膜、导热涂层等。
参照图1和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2上还设置有反射件9,反射件9的反射面朝向底座1,第一发热件6位于反射件9的朝向底座1的一侧。
通过使上壳2上具有反射件9,并使反射件9的反射面朝向底座1,且第一发热件6位于反射件9的朝向底座1的一侧,即,反射件9的反射面朝向第一发热件6。
通过在上壳2上设置反射件9,以对第一发热件6产生的热量进行反射,使得热量尽可能多地集中向下辐射以便实现食物保温器具由上至下对食材进行保温等。
参照图2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件9具有朝向背离底座1的方向凹陷的凹腔91,第一发热件6位于凹腔91内。
也就是说,反射件9的至少部分围设在第一发热件6的外围,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热效果以及反射件9对第一发热件6所产生的热量的反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一发热件6对承载面41上的食材的保温效果等。
其中,反射件9比如可以为反射板、反射膜等具有反射功能的结构。
参照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2的朝向底座1的一侧还设置有保护罩10。其中,保护罩10上开设有热辐射孔101,保护罩10与上壳2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第一发热件6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置腔内。
这样设置,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第一发热件6整体暴露在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对第一发热件6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另一方面,还能避免食物保温器具旁的人或其他物件等直接与第一发热件6接触而发生危险等。即,还能够对食物保温器具旁的人或物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同时,通过在保护罩10上开设热辐射孔101,以使第一发热件6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通过热辐射孔101辐射至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以满足对承载面41上的食材进行保温等的需求。
同时,热辐射孔101的设置,加快了第一发热件6产生的热量辐射的速度,从而能够避免容置腔内热量积聚过多时导致第一发热件6温升过高而发生损坏,对容置腔内的结构进行了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与底座1转动连接,以调整第一发热件6相对于底座1的位置。
这样设置,方便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一发热件6的位置进行调整。比如,当使用者需要对承载面41上的食材的侧部进行保温等时,可以通过旋转支撑架3并将第一发热件6旋转至食材侧部,以通过第一发热件6对食材侧部进行保温等。
再比如,当承载面41上的食材保温等完成后,使用者可以旋转支撑架3以将上壳2以及第一发热件6旋转至对在该食物保温器具外围就餐的使用者遮挡较小的位置处。如此,提高了使用者就餐过程中的便捷性。此外,若不需要使用第一发热件6,可通过旋转支撑架3将第一发热件6调整至底座1正上方之外的位置,使用更加灵活。
另外,当底座1上设置有第二发热件5时,可将第一发热件6转动至底座1正上方之外的位置,此时可以选择通过第二发热件5对食材进行加热、保温,使用更加方便。
参照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和底座1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转轴31,支撑架3和底座1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供转轴31伸入的轴孔13,支撑架3可绕转轴31的轴线相对于底座1转动。
这样设置,支撑架3和底座1的结构简单,且支撑架3与底座1转动连接时方便。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支撑架3和底座1通过齿轮实现转动连接。
参照图2以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31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限位凸起311,轴孔13内壁上设置有止挡台阶131,且转轴31位于轴孔13内时,止挡台阶131能够抵挡在限位凸起311的靠近支撑架3的一侧,以防止转轴31从轴孔13的轴向脱出。
这样设置,支撑架3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进一步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2以及图4所示,示例性的,限位凸起311为环形凸起,且环形凸起沿转轴31的周向设置,止挡台阶131为环形台阶,且环形台阶沿轴孔13内壁的周向设置。
如此,环形台阶能够在环形凸起的周向上对整个环形凸起进行止挡限位,进一步提高了转轴31和轴孔13之间的限位效果,保证了支撑架3以及底座1转动连接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设置在底座1的一侧。这样使得支撑架3在对底座1和上壳2进行良好连接以提高整个食物保温器具的稳定性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使用者使用食物保温器具时的便捷性。比如,便于使用者将食材等放置在承载面41上进行保温等,或方便使用者对放置在承载面41上的食材进行食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支撑架3分设在底座1的两侧。
通过将支撑架3设置为至少两个,并使两个支撑架3分设在底座1的两侧,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支撑架3与底座1和上壳2连接的稳定性,确保了支撑架3对底座1和上壳2的稳定支撑。
可以理解的是,当支撑架3为至少两个,且支撑架3与底座1转动连接时,具体可以使各支撑架3与底座1之间的转轴31同轴或者平行设置,以便于各支撑架3同时相对于底座1进行转动,以带动上壳2转动,提升了使用者的用餐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包括下座体12以及安装在下座体12上的上座体11,下座体12与上座体11之间共同限定出容纳腔,第二发热件5位于容纳腔中。其中,上座体11上具有承载面41。
示例性的,在第二发热件5发热产生热量时,热量首先会传递至上座体11,然后上座体11再将热量传递至承载面41上的食材,使得第二发热件5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用于对食材的加热、保温等。其中,通过将第二发热件5放置在容纳腔内,即,第二发热件5并不是完全暴露在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从而能够对第二发热件5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热件6为发热管。这样设置,第一发热件6的结构简单,且与上壳2连接时方便。当然,第一发热件6也可以为发热膜等。
其中,第一发热件6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一发热件6在上壳2上间隔排布。
参照图2以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发热件5为发热管。这样设置,第二发热件5的结构简单,且与底座1连接时方便。当然,第二发热件5也可以为发热膜等。
其中,第二发热件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二发热件5在底座1上间隔排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8)

1.一种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上壳;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上壳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且与所述支撑架连接,所述底座上具有用于承载食材的承载面;
所述上壳上设置有第一发热件,所述第一发热件用于向下投射热量以对所述食材进行保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二发热件;
所述食物保温器具还包括控制装置,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分别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控制装置用于调整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或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发热状态,以至少实现对所述食材的加热和保温。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具有可分离式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承载件,所述承载件的朝向所述上壳的一面形成为所述承载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为烧烤盘或保温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包括至少用于承载所述食材的盘体以及围设在所述盘体外围的围板,且所述盘体与所述围板之间共同围合形成至少可放置所述食材的放置腔;
或者,所述承载件为平板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件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承载件可择一的与所述底座配合;
所有所述承载件中,至少有两个所述承载件的种类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承载件包括烧烤盘和保温盘。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物保温器具还包括检测装置;
所述检测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所述检测装置用于检测位于所述底座上的所述承载件的种类,所述控制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检测装置检测出的种类调整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或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发热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和/或,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与所述第二发热件之间设置有导热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具有容纳腔,所述第二发热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的顶部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导热件安装在所述安装孔中,以使所述导热件与所述承载面接触;
和/或,所述导热件与所述第二发热件接触;
和/或,所述导热件为导热板。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上还设置有反射件,所述反射件的反射面朝向所述底座,所述第一发热件位于所述反射件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件具有朝向背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凹陷的凹腔,所述第一发热件位于所述凹腔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还设置有保护罩;
所述保护罩上开设有热辐射孔,所述保护罩与所述上壳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第一发热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调整所述第一发热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位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转轴,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供所述转轴伸入的轴孔,所述支撑架可绕所述转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一侧;
或者,所述支撑架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架分设在所述底座的两侧。
18.根据权利要求2至9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下座体以及安装在所述下座体上的上座体,所述下座体与所述上座体之间共同限定出容纳腔,所述第二发热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所述上座体上具有所述承载面;
和/或,所述第一发热件为发热管;
和/或,所述第二发热件为发热管。
CN202223426586.7U 2022-12-16 2022-12-16 食物保温器具 Active CN219720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586.7U CN219720504U (zh) 2022-12-16 2022-12-16 食物保温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586.7U CN219720504U (zh) 2022-12-16 2022-12-16 食物保温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720504U true CN219720504U (zh) 2023-09-22

Family

ID=88025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26586.7U Active CN219720504U (zh) 2022-12-16 2022-12-16 食物保温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7205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3908111A (en) Multiple purpose cooking appliance
EP2392242B1 (en) Two-way heating cooker
US10149566B2 (en) Appliance for preparing food
US20120033953A1 (en) Bidirectional heating cooker
KR101826787B1 (ko) 다용도 복합 조리기
US10568460B2 (en) Portable electric grill having a domed lid and method of use
KR100928392B1 (ko) 양방향 가열 조리기
US20040262288A1 (en) Cook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cooking sets to cook foods in different cooking modes
US6414274B1 (en) Electrical heater lid
WO2015050329A1 (ko) 적외선 가열 조리기
US2675458A (en) Electric cooking utensil
US20080264926A1 (en) Cooking range
CN219720504U (zh) 食物保温器具
CN104274065B (zh) 多功能炊具
US20180058699A1 (en) Cooking appliance for receiving at least one cooking vessel
CN210611914U (zh) 一种防烫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209733607U (zh) 烤盘组件和烹饪装置
US6550373B2 (en) Heating arrangement for automate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oking
CN208113006U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JP2887309B2 (ja) 調理器
CN219270722U (zh) 食物保温器具
CN214484293U (zh) 煎烤机
CN216932836U (zh) 一种烹饪效率高的食物处理机
JP4036265B2 (ja) 加熱調理器
CN114680653B (zh) 烹饪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