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70722U - 食物保温器具 - Google Patents

食物保温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70722U
CN219270722U CN202223426587.1U CN202223426587U CN219270722U CN 219270722 U CN219270722 U CN 219270722U CN 202223426587 U CN202223426587 U CN 202223426587U CN 219270722 U CN219270722 U CN 2192707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upport frame
food
heat
heat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658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萧嘉熙
陈建华
李腾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42658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7072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707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707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Warming Or Keeping Food Or Tableware Ho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一种食物保温器具,包括底座和上壳;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架,上壳位于底座的上方,且与支撑架连接,以在底座和上壳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食材的空间;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发热件,上壳上设置有第二发热件,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用于对食材进行加热。即,当人们需要对饭菜等食材进行保温时,打开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对食材等进行保温。由于第一发热件可以由下至上将热量传递给食材,第二发热件可以由上至下将热量传递给食材,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食物保温器具对食材的保温效果。

Description

食物保温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生活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食物保温器具。
背景技术
保温器具,比如暖菜板已被人们广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暖菜板上设置有发热元件,使用时,将饭菜等放置在暖菜板上,通过由下至上的热量传递,实现对食材的保温。
然而,该种加热方式导致食材下层热、上层不热,影响保温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物保温器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物保温器具,包括底座和上壳;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上壳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且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以在所述底座和所述上壳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食材的空间;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发热件,所述上壳上设置有第二发热件,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用于对所述食材进行加热。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食物保温器具,通过设置底座和上壳,在底座上设置支撑架,通过支撑架对上壳进行支撑,在底座上设置第一发热件,在上壳上设置第二发热件,第一发热件以及第二发热件用于对食材进行加热。也就是说,当人们需要对食材进行保温时,可将食材放置在底座和上壳之间,并通过打开第一发热件以及第二发热件对食材进行保温。由于第一发热件可以由下至上将热量传递给食材,第二发热件可以由上至下将热量传递给食材,即,食物保温器具能够同时从食材的上下两侧对食材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食物保温器具对饭菜等食材的保温效果。
可选的,所述上壳上还设置有反射件,所述反射件的反射面朝向所述底座,所述第二发热件位于所述反射件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
通过在上壳上设置反射件,并使反射件的反射面朝向底座,且第二发热件位于反射件的朝向底座的一侧,即,反射件的反射面朝向第二发热件。通过在上壳上设置反射件,以对第二发热件产生的热量进行反射,使得热量尽可能多地集中向下辐射以便实现食物保温器具由上至下对食材进行保温的功能。
可选的,所述反射件具有朝向背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凹陷的凹腔,所述第二发热件位于所述凹腔内。
通过使反射件上具有凹腔,且凹腔朝向背离底座的方向凹陷,同时通过将第二发热件放置在凹腔内,即反射件的至少部分围设在第二发热件的外围,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热效果以及反射件对第二发热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反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发热件对空间内食材的保温效果,比如使该食物保温器具的暖菜效果更优。
可选的,所述上壳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还设置有保护罩;
所述保护罩上开设有热辐射孔,所述保护罩与所述上壳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第二发热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这样设置,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第二发热件整体暴露在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对第二发热件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另一方面,还能避免食物保温器具旁的人或其他物件等直接与第二发热件接触而发生危险等。即,还能够对食物保温器具旁的人或物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同时,通过在保护罩上开设热辐射孔,以使第二发热件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通过热辐射孔辐射至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以满足对空间内的食材进行保温的需求。同时,热辐射孔的设置,加快了第二发热件产生的热量辐射的速度,从而能够避免容置腔内热量积聚过多时导致第二发热件温升过高而发生损坏,对容置腔内的结构进行了保护。
可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底壳以及连接在所述底壳的朝向所述上壳一侧的承载面板;
所述底壳与所述承载面板之间共同限定出容纳腔,所述第一发热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
通过使底座包括底壳和承载面板,并使承载面板设置底壳的朝向上壳的一侧且与底壳连接,从而在承载面板和底壳之间围合形成容纳腔,且第一发热件位于容纳腔内,以在第一发热件发热产生热量时,可以首先将热量传递至承载面板,然后承载面板再将热量传递至空间内的食材,使得第一发热件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用于对食材的保温。通过将第一发热件放置在容纳腔内,即,第一发热件并不是完全暴露在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从而能够对第一发热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可选的,所述承载面板上设置有操控界面,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分别与所述操控界面电连接,以通过所述操控界面调整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中的至少一者的工作状态。
这样设置,方便人们通过操控界面对第一发热件和/或第二发热件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
可选的,所述承载面板为玻璃面板或者钣金面板或者陶瓷面板。
通过使承载面板包括玻璃承载面板或钣金承载面板或陶瓷承载面板,即,使承载面板由能够耐热、耐高温的材质制作而成。这样设置,在第一发热件固定在承载面板与底壳形成的容置腔内,且第一发热件的热量传递到承载面板上时,承载面板能够保持稳定,而不会过热形变或损坏。同时,通过使承载面板包括玻璃承载面板或钣金承载面板或陶瓷承载面板,以在实现承载面板耐高温的前提下,也满足了承载面板的外观需要,即,使承载面板更加美观。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热件为贴设在所述承载面板的背离所述上壳的一侧的发热膜。
这样设置使得发热膜发出的热量直接通过承载面板传递至食材,提高了保温效率,而且这样使得发热更加均匀。另外能够避免在承载面板上进行开孔或安装其他连接结构时,承载面板出现开裂等情况,保证了承载面板的美观性,确保了承载面板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
这样设置,一方面,方便使用者对支撑架与底座进行收纳,也就是说,当使用者需要收纳食物保温器具时,可以将支撑架与底座拆离,以将食物保温器具至少分为两部分而实现对支撑架与底座分别进行收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收纳时的便捷性,节省食物保温器具的占据空间。另一方面,在支撑架与底座的其中一者发生磨损或者损坏,仅更换发生破损的那个部件即可,避免了支撑架与底座这个整体的报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食物保温器具的维修成本。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上壳可拆卸式连接。
这样设置,一方面,方便使用者对支撑架与上壳进行收纳,也就是说,当使用者需要收纳食物保温器具时,可以将支撑架与上壳拆离,以将食物保温器具至少分为两部分而实现对支撑架与上壳分别进行收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收纳时的便捷性,节省食物保温器具的占据空间。另一方面,在支撑架与上壳的其中一者发生磨损或者损坏,仅更换发生破损的那个部件即可,避免了支撑架与上壳这个整体的报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食物保温器具的维修成本。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时,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第一卡合部,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匹配卡合的第二卡合部,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的配合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上壳可拆卸式连接时,所述支撑架和所述上壳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第三卡合部,所述支撑架和所述上壳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三卡合部匹配卡合的第四卡合部,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第三卡合部和所述第四卡合部的配合与所述上壳可拆卸连接。
具体使用时,只需要通过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之间的匹配卡合即可实现支撑架和底座的连接,支撑架和底座安拆时方便、快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撑架和底座安拆时的效率。
具体使用时,只需要通过第三卡合部与第四卡合部之间的匹配卡合即可实现支撑架和上壳的连接,支撑架和上壳安拆时方便、快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撑架和上壳安拆时的效率。
可选的,所述食物保温器具包括控制板,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分别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或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工作状态。
这样设置,使得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通过控制板选择性的控制第一发热件和/或第二发热件的工作状态,比如打开第一发热件对食材由下至上进行热量传递,或打开第二发热件对食材由上至下进行热量传递,或者同时打开第一发热件和第二发热件对食材的上下两侧进行热量传递。这样设置,食物保温器具的结构简单,且方便使用者使用,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可选的,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走线通道,所述第二发热件通过穿设在所述走线通道中的第一导线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的端部具有第一电插接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电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电插接部,所述第二电插接部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上壳上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走线通道,所述第一发热件通过穿设在所述走线通道中的第二导线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的端部具有第三电插接部,所述上壳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三电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四电插接部,所述第四电插接部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当支撑架和底座可拆卸式连接,且使用者需要将食物保温器具中的支撑架和底座拆卸分离时,可以先将支撑架和底座两部分拆卸下来,然后再使第一电插接部与第二电插接部脱离插接,使得第一导线不会对相互分离的底座和支撑架产生干涉,从而实现了底座和支撑架之间的完全分离,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底座和支撑架拆卸的便捷性,食物保温器具收纳时更加方便,底座和支撑架之间的拆卸效果更好。
当支撑架和上壳可拆卸式连接,且使用者需要将食物保温器具中的支撑架和上壳拆卸分离时,可以先将支撑架和上壳两部分拆卸下来,再将第三电插接部与第四电插接部脱离插接,使得第二导线不会对相互分离的上壳和支撑架产生干涉,从而实现了上壳和支撑架之间的完全分离,进而进一步提高了上壳和支撑架拆卸的便捷性,食物保温器具收纳时更加方便,上壳和支撑架之间的拆卸效果更好。
此外,通过设置走线通道,使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经走线通道穿过,从而提高了导线走线时的便捷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导线进行了限位和固定,确保了导线走线的整洁性。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调整所述第二发热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位置。
这样设置,方便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二发热件的位置进行调整。比如,当使用者需要对空间内的食材的侧部进行保温时,可以通过旋转支撑架并将第二发热件旋转至食材侧部,以通过第二发热件对食材侧部进行保温。再比如,当空间内的食材保温完成后,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支撑架,以将上壳以及第二发热件旋转至对在该食物保温器具外围就餐的使用者遮挡较小的位置处,如此,提高了使用者就餐过程中的便捷性,且在就餐过程中食材变凉时,可以继续通过第一发热件对食材进行保温,进一步提高了对食材的保温效果,暖菜效果更好。此外,若不需要使用第二发热件,可通过旋转支撑架将第二发热件调整至底座正上方之外的位置,使用更加灵活。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转轴,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供所述转轴伸入的轴孔,所述支撑架可绕所述转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
通过使支撑架和底座的其中一者上具有转轴,支撑架和底座的其中另一者上具有轴孔,且使转轴可伸入至轴孔内并可进行轴向转动,以带动支撑架进行转动,如此,支撑架和底座的结构简单,且支撑架与底座转动连接时方便。
可选的,所述转轴位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轴孔位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座和连接在所述支座上的盖体,所述盖体和所述支座之间共同限定出所述轴孔;所述盖体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支座上,以使所述转轴可与所述轴孔分离。
如此设置,使得使用者可以通过将盖体从支座上拆卸下来,以使转轴暴露在轴孔外侧,从而便于使用者将转轴从轴孔中拿出,进而能够同时实现支撑架与底座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方便人们对食物保温器具进行收纳。
可选的,所述转轴和所述轴孔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转轴沿所述轴孔的轴向脱出的限位结构。
通过设置限位结构,并使限位结构位于转轴和轴孔之间,且限位结构能够防止转轴沿轴孔的轴向脱出。具体地,是防止支撑架与底座发生分离。这样设置,支撑架与底座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进一步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选的,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转轴的外侧壁上的限位凸起和设置在所述轴孔内壁上的止挡台阶;
所述限位凸起为沿所述转轴的周向设置的环形凸起,所述止挡台阶为沿所述轴孔内壁的周向设置的环形台阶。
通过使限位结构为设置在转轴外侧壁上的限位凸起以及设置在轴孔内壁上的止挡台阶,如此,限位结构的结构简单,且转轴和轴孔之间的限位效果好。同时,通过使限位凸起为环形凸起,且环形凸起沿转轴的周向延伸设置,并使止挡台阶为环形台阶,且环形台阶沿轴孔内壁的周向延伸设置,如此,环形台阶能够在环形凸起的周向上对整个环形凸起进行止挡限位,进一步提高了转轴和轴孔之间的限位效果,保证了支撑架与底座转动连接时的稳定性。
可选的,所述转轴为水平转轴。
如此,当转轴在轴孔内转动时,可使支撑架带动第二发热件和上壳在空间内食材的外围旋转。比如,在沿垂直于水平转轴轴向的方向上,底座具有相对的第一侧和第二侧,通过使转轴为水平转轴,使得支撑架可带动第二发热件和上壳在第一侧和第二侧之间转动,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二发热件和上壳相对于底座的高度,进一步为使用者的就餐提供了方便,第二发热件和上壳对围在食物保温器具外围的就餐人员的遮挡更少,就餐过程更方便。
可选的,所述底座包括底壳以及连接在所述底壳的朝向所述上壳的一侧的承载面板,所述轴孔设置在所述底壳上。
也就是说,轴孔并未设置在承载面板上,从而在一程度上提高了承载面板自身的强度,避免了在承载面板上进行开孔时,承载面板出现开裂等情况,保证了承载面板的美观性,确保了承载面板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尤其是当承载面板为玻璃承载面板或者陶瓷承载面板时,能够对玻璃承载面板或者陶瓷承载面板进行良好的保护。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一侧。
这样使得支撑架在对底座和上壳进行良好连接以提高整个食物保温器具的稳定性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间的外围裸露的部分的大小,从而便于使用者使用,比如,便于使用者将食材等放置在空间内进行保温,或方便使用者对放置在空间内的食材进行食用等。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架分设在所述底座的两侧。
这样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支撑架与底座和上壳连接的稳定性,确保了支撑架对底座和上壳的稳定支撑。可以理解的是,当支撑架为至少两个,且支撑架与底座转动连接时,具体可以使各支撑架与底座之间的转轴同轴或者平行设置,以便于各支撑架同时相对于底座进行转动,以带动上壳转动,提升了使用者的用餐体验感。
可选的,所述第一发热件为发热膜。
这样设置,第一发热件的结构简单,且当使用者需要对空间内的食材进行保温时,可以对发热膜通电,发热膜产生热量会依次向上传递到空间内的食材上,从而达到暖菜效果,如此暖菜过程简单、方便。
可选的,所述第二发热件为发热管。
这样设置,第二发热件的结构简单,且与上壳连接时方便。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图1对应的爆炸结构图;
图3为图2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图4对应的爆炸结构图;
图6为图5中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底座;101、底壳;102、承载面板;103、支座;104、盖体;105、第一侧;106、第二侧;2、上壳;3、支撑架;4、空间;5、第一发热件;6、第二发热件;7、反射件;71、凹腔;8、保护罩;81、热辐射孔;9、第一卡合部;10、第二卡合部;11、控制板;12、转轴;13、轴孔;14、限位结构;141、限位凸起;142、止挡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食物保温器具,该食物保温器具包括底座1和上壳2。
其中,底座1上设置有支撑架3,上壳2在底座1的上方,并与支撑架3连接,以在底座1和上壳2之间形成空间4,且空间4用于放置食材。
同时,在底座1上设置第一发热件5,在上壳2上设置第二发热件6,并使第一发热件5和第二发热件6用于对食材进行加热。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发热件5发出的至少部分热量会向上传递至食材,第二发热件6发出的至少部分热量会向下传递至食材,从而实现对食材的加热。
上述对食材进行加热具体可以指对有一定温度的食材进行保温,使其维持在一定温度,避免食材变凉等;也可以指对已经变凉的食材进行加热,且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使食材保持在该温度,从而实现保温。
当人们需要对食材进行保温时,可以通过在空间4内放置食材,并通过打开第一发热件5以及第二发热件6对空间4内的食材等进行保温。由于第一发热件5可以由下至上将热量传递给食材,第二发热件6可以由上至下将热量传递给食材,即,食物保温器具能够同时从食材的上下两侧对食材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食物保温器具对饭菜等食材的保温效果。
示例性的,底座1上具有承载食材的承载面板,使用时,将食材等放置在底座1的承载面板上,第一发热件5发热将热量由下至上依次传递给食材,第二发热件6发热时可以通过热辐射的方式将热量由上至下辐射至食材上,使得第一发热件5以及第二发热件6同时从食材的上下两个方向同时对食材进行保温。
本实施例提供的食物保温器具,通过设置底座1和上壳2,在底座1上设置支撑架3,通过支撑架3对上壳2进行支撑,在底座1上设置第一发热件5,在上壳2上设置第二发热件6,第一发热件5以及第二发热件6用于对食材进行加热。也就是说,当人们需要对食材进行保温时,可以将食材放置在底座1和上壳2之间,并通过打开第一发热件5以及第二发热件6对食材进行保温。由于第一发热件5可以由下至上将热量传递给食材,第二发热件6可以由上至下将热量传递给食材,即,食物保温器具能够同时从食材的上下两侧对食材进行加热,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该食物保温器具对饭菜等食材的保温等效果,比如使得食物保温器具的暖菜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
在一些实施例中,食物保温器具还包括控制板11,第一发热件5以及第二发热件6分别与控制板11电连接。具体使用时,控制板11能够控制第一发热件5和/或第二发热件6的工作状态。
其中,上述工作状态可以包括:开始加热、停止加热、加热功率增大、加热功率减小、加热时间增多、加热时间减少等。
也就是说,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性的打开第一发热件5将热量由下至上传递给食材,或打开第二发热件6将热量由上至下传递给食材,或者同时打开第一发热件5以及第二发热件6以将热量同时传递给食材的上下两侧。
这样设置,食物保温器具的结构简单,且方便使用者根据实际需求适应性选择第一发热件5以及第二发热件6中的至少一个进行使用,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使用需求。
示例性的,可以将控制板11设置在食物保温器具上,比如设置在底座1或者上壳2或者支撑架3上。此时,可以相应在食物保温器具上设置操控界面,并使操控界面与控制板11电连接,以使使用者可以通过操控界面上的按键,对第一发热件5和/或第二发热件6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当然,也可以设置与食物保温器具配合的遥控器,并将控制板11设置在遥控器内,比如使控制板11与第一发热件5以及第二发热件6无线连接,以通过遥控器对第一发热件5、第二发热件6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参照图2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2上还具有反射件7,反射件7的反射面朝向底座1,第二发热件6位于反射件7的朝向底座1的一侧。
通过使上壳2上具有反射件7,并使反射件7的反射面朝向底座1,且第二发热件6位于反射件7的朝向底座1的一侧,即,反射件7的反射面朝向第二发热件6。
通过在上壳2上设置反射件7,以对第二发热件6产生的热量进行反射,使得热量尽可能多地集中向下辐射以便实现食物保温器具由上至下对食材进行保温的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件7具有凹腔71,且凹腔71朝向背离底座1的方向凹陷,且第二发热件6位于凹腔71内。
通过使反射件7上具有凹腔71,且凹腔71朝向背离底座1的方向凹陷,同时通过将第二发热件6放置在凹腔71内,即反射件7的至少部分围设在第二发热件6的外围,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聚热效果以及反射件7对第二发热件6所产生的热量的反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第二发热件6对空间4内食材的保温效果,比如使该食物保温器具的暖菜效果更优。
其中,反射件7比如可以为反射板、反射膜等具有反射功能的结构。
参照图1、图2、图4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上壳2的朝向底座1的一侧还设置有保护罩8。其中,保护罩8上开设有热辐射孔81,保护罩8与上壳2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第二发热件6的至少部分位于容置腔内。
这样设置,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第二发热件6整体暴露在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对第二发热件6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保护。另一方面,还能避免食物保温器具旁的人或其他物件等直接与第二发热件6接触而发生危险等。即,还能够对食物保温器具旁的人或物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同时,通过在保护罩8上开设热辐射孔81,以使第二发热件6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通过热辐射孔81辐射至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以满足对空间4内的食材进行保温的需求。
同时,热辐射孔81的设置,加快了第二发热件6产生的热量辐射的速度,从而能够避免容置腔内热量积聚过多时导致第二发热件6温升过高而发生损坏,对容置腔内的结构进行了保护。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包括底壳101和承载面板102,承载面板102连接在底壳101的朝向上壳2一侧。其中,底壳101与承载面板102之间共同限定出容纳腔,且第一发热件5在容纳腔内。
通过使底座1包括底壳101和承载面板102,并使承载面板102设置底壳101的朝向上壳2的一侧且与底壳101连接,从而在承载面板102和底壳101之间围合形成容纳腔,且第一发热件5在容纳腔内,以在第一发热件5发热产生热量时,可以首先将热量传递至承载面板102,然后承载面板102再将热量传递至空间4内的食材,使得第一发热件5所产生的热量能够用于对食材的保温。
其中,通过将第一发热件5放置在容纳腔内,即,第一发热件5并不是完全暴露在食物保温器具的外部,从而能够对第一发热件5进行一定程度上的保护。
示例性的,比如当需要对食材进行保温时,可以将食材放入盘或者碗内,然后再将盛放有食材的盘或者碗放置在承载面板102上,最后即可通过食物保温器具上的第一发热件5和第二发热件6对食材进行保温。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面板102上设置有操控界面,第一发热件5和第二发热件6分别与操控界面电连接,以通过操控界面调整第一发热件5和第二发热件6中的至少一者的工作状态。
这样设置,方便人们通过操控界面对第一发热件5和/或第二发热件6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满足了不同使用者的保温需求。
其中,上述工作状态可以包括:开始加热、停止加热、加热功率增大、加热功率减小、加热时间增多、加热时间减少等。
示例性的,操控界面上设置有机械式按键,比如人们可以通过按压按键以实现对第一发热件5和第二发热件6中的至少一者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比如,使按键为多个,且多个按键分别与第一发热件5的工作状态和第二发热件6的工作状态一一对应,以通过相应的按键对第一发热件5和/或第二发热件6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当然,操控界面上的按键也可以是触摸按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载面板102为玻璃承载面板或者钣金承载面板或者陶瓷承载面板,即,承载面板102由能够耐热、耐高温的材质制作而成。
这样设置,在第一发热件5固定在承载面板102与底壳101形成的容置腔内,且第一发热件5的热量传递到承载面板102上时,承载面板102能够保持稳定,而不会过热形变或损坏。
同时,通过使承载面板102包括玻璃承载面板或钣金承载面板或陶瓷承载面板,以在实现承载面板102耐高温的前提下,也满足了承载面板102的外观需要,即,使承载面板102更加美观。
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第一发热件5为发热膜,并使发热膜贴设在承载面板102的背离上壳2的一侧。
这样设置使得发热膜发出的热量直接通过承载面板102传递至食材,提高了保温效率,而且这样使得发热更加均匀。另外能够避免在承载面板102上进行开孔或安装其他连接结构时,承载面板102出现开裂等情况,保证了承载面板102的美观性,确保了承载面板102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和底座1可拆卸式连接。这样设置,一方面,方便使用者对支撑架3与底座1进行收纳。也就是说,当使用者需要收纳食物保温器具时,可以将支撑架3与底座1拆离,以将食物保温器具至少分为两部分而实现对支撑架3与底座1分别进行收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收纳时的便捷性,节省食物保温器具的占据空间。
另一方面,在支撑架3与底座1的其中一者发生磨损或者损坏,仅更换发生破损的那个部件即可,避免了支撑架3与底座1这个整体的报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食物保温器具的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和上壳2可拆卸式连接。这样设置,一方面,方便使用者对支撑架3与上壳2进行收纳。也就是说,当使用者需要收纳食物保温器具时,可以将支撑架3与上壳2拆离,以将食物保温器具至少分为两部分而实现对支撑架3与上壳2分别进行收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收纳时的便捷性,节省了食物保温器具的占据空间。
另一方面,在支撑架3与上壳2的其中一者发生磨损或者损坏,仅更换发生破损的那个部件即可,避免了支撑架3与上壳2这个整体的报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食物保温器具的维修成本。
参照图1至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支撑架3和底座1可拆卸式连接时,使支撑架3和底座1的其中一者上具有第一卡合部9,支撑架3和底座1的其中另一者上具有第二卡合部10,且第一卡合部9可与第二卡合部10匹配卡合,以使支撑架3通过第一卡合部9和第二卡合部10的配合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
具体使用时,只需要通过第一卡合部9可与第二卡合部10之间的匹配卡合即可实现支撑架3和底座1的连接,支撑架3和底座1安拆时方便、快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撑架3和底座1安拆时的效率。参照图2所示,示例性的,第一卡合部9具体为卡孔,第二卡合部10为可卡入卡孔中的卡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卡合部9也可以为卡扣,第二卡合部10为卡孔。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支撑架3和底座1上设置相应的安装孔,并使支撑架3通过穿设在对应的安装孔内的螺钉或者螺栓与底座1可拆卸连接。
其中,当支撑架3和上壳2可拆卸式连接时,支撑架3和上壳2的其中一者上具有第三卡合部,支撑架3和上壳2的其中另一者上具有第四卡合部,第三卡合部可与第四卡合部匹配卡合,以使支撑架3通过第三卡合部和第四卡合部的配合与上壳2可拆卸连接。
具体使用时,只需要通过第三卡合部与第四卡合部之间的匹配卡合即可实现支撑架3和上壳2的连接,支撑架3和上壳2安拆时方便、快捷,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支撑架3和上壳2安拆时的效率。示例性的,第三卡合部具体为卡孔,第四卡合部为可卡入卡孔中的卡扣。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卡合部也可以为卡扣,第四卡合部为卡孔。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在支撑架3和上壳2上设置相应的安装孔,并使支撑架3通过穿设在对应的安装孔内的螺钉或螺栓与上壳2可拆卸连接。
参照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支撑架3与底座1之间可拆卸连接,支撑架3与上壳2之间不可拆。当然,在其他实现方式中,也可以是,支撑架3与上壳2之间可拆卸连接,支撑架3与底座1之间不可拆。或者,支撑架3与上壳2、支撑架3与底座1之间均可拆卸连接。
当上述的控制板11设置在底座1上时,支撑架3上设置有走线通道,第二发热件6通过穿设在走线通道中的第一导线与控制板11电连接。为了实现可拆卸,其中,第一导线的端部具有第一电插接部,底座1上设置有可与第一电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电插接部,第二电插接部与控制板11电连接。
这样设置,当支撑架3和底座1可拆卸式连接,且使用者需要将食物保温器具中的支撑架3和底座1拆卸分离时,可以先将支撑架3和底座1两部分拆卸下来,然后再将第一电插接部与第二电插接部脱离插接,使得第一导线不会对相互分离的底座1和支撑架3产生干涉,从而即可实现底座1和支撑架3之间的完全分离,进而进一步提高了底座1和支撑架3拆卸的便捷性,食物保温器具收纳时更加方便,底座1和支撑架3之间的拆卸效果更好。
示例性的,第一电插接部和第二电插接部的其中一者为电插头,第一电插接部和第二电插接部的其中另一者为电插座,且电插头能够插接到对应的电插座内并与电插座接触导通,结构简单且连接方便。
当控制板11设置在上壳2上时,支撑架3上设置有走线通道,第一发热件5通过穿设在走线通道中的第二导线与控制板11电连接,第二导线的端部具有第三电插接部,上壳2上设置有可与第三电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四电插接部,第四电插接部与控制板11电连接。
当支撑架3和上壳2可拆卸式连接,且使用者需要将食物保温器具中的支撑架3和上壳2拆卸分离时,可以先将支撑架3和上壳2两部分拆卸下来,然后再将第三电插接部与第四电插接部脱离插接,使得第二导线不会对相互分离的上壳2和支撑架3产生干涉,从而即可实现上壳2和支撑架3之间的完全分离,进而进一步提高了上壳2和支撑架3拆卸的便捷性,食物保温器具收纳时更加方便,上壳2和支撑架3之间的拆卸效果更好。
示例性的,第三电插接部和第四电插接部的其中一者为电插头,第三电插接部和第四电插接部的其中另一者为电插座,且电插头能够插接到对应的电插座内并与电插座接触导通,结构简单且连接方便。
此外,通过设置走线通道,使第一导线或第二导线经走线通道穿过,从而提高了导线走线时的便捷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导线进行了限位和固定,确保了导线走线的整洁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使支撑架3和底座1转动连接,以对第二发热件6相对于底座1的位置进行调整。
通过使支撑架3转动连接在底座1上,以调整第二发热件6与底座1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方便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对第二发热件6的位置进行调整。
比如,当使用者需要对空间4内食材的侧部进行保温时,可以通过旋转支撑架3以带动第二发热件6旋转,并在第二发热件6旋转至食材侧部时,通过第二发热件6对食材侧部进行加热保温。
再比如,当空间4内的食材保温完成后,使用者可以通过旋转支撑架3,以带动第二发热件6旋转,以使上壳2以及第二发热件6不会遮挡影响使用者直接在该食物保温器具外围进行就餐,如此,提高了使用者就餐过程中的便捷性,且在就餐过程中食材变凉时,可以继续通过第一发热件5等对食材进行保温,进一步提高了对食材的保温效果,暖菜效果更好。此外,若不需要使用第二发热件,可通过旋转支撑架将第二发热件调整至底座正上方之外的位置,使用更加灵活。
参照图4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和底座1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转轴12,支撑架3和底座1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供转轴12伸入的轴孔13,支撑架3可绕转轴12的轴线相对于底座1转动。
通过使支撑架3以及底座1的其中一个上具有转轴12,并使支撑架3以及底座1的其中另一个上具有轴孔13,且使转轴12可伸入至轴孔13内并可轴向转动,以带动支撑架3转动,如此,支撑架3和底座1的结构简单,且支撑架3与底座1转动连接时方便。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支撑架3和底座1通过齿轮实现转动连接。
继续参照图4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12位于支撑架3上,轴孔13位于底座1上。其中,底座1上设置有支座103以及盖体104,盖体104与支座103连接,且盖体104和支座103之间共同限定出轴孔13。同时,使盖体104可拆卸的连接在支座103上,以使转轴12可与轴孔13分离。
这样设置,在需要将转轴12与轴孔13连接时,使用者可以通过将盖体104从支座103上拆离下来,再将轴孔13放置在支座103上对应的轴孔13内,最后将盖体104连接在支座103上即可实现支撑架3与支座103之间的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使用者也可以通过将盖体104从支座103上拆卸下来,以使转轴12暴露在轴孔13外侧,从而便于使用者将转轴12从轴孔13中拿出,进而能够同时实现支撑架3与底座1之间的可拆卸式连接,方便操作员对食物保温器具进行收纳。同时当支撑架3和底座1中的至少一个发生损坏时,也便于人们对损坏的部件进行更换,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整个食物保温器具的维修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12和轴孔13之间还具有限位结构14。其中,限位结构14用于防止转轴12从轴孔13的轴向脱出。
通过设置限位结构14,并使限位结构14位于转轴12和轴孔13之间,且限位结构14能够避免转轴12由轴孔13的轴向脱离。具体地,是防止支撑架3与底座1发生分离。这样设置,支撑架3与底座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进一步提高了食物保温器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参照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结构14包括位于转轴12的外侧壁上的限位凸起141以及位于轴孔13内壁上的止挡台阶142。其中,限位凸起141为环形凸起,且环形凸起沿转轴12的周向设置,止挡台阶142为环形台阶,且环形台阶沿轴孔13内壁的周向设置。
通过使限位结构14为设置在转轴12外侧壁上的限位凸起141以及设置在轴孔13内壁上的止挡台阶142,如此,限位结构14的结构简单,且转轴12和轴孔13之间的限位效果好。
同时,通过使限位凸起141为环形凸起,且环形凸起沿转轴12的周向延伸设置,同时,通过使止挡台阶142为环形台阶,且环形台阶沿轴孔13内壁的周向延伸设置,如此,环形台阶能够在环形凸起的周向上对整个环形凸起进行止挡限位,进一步提高了转轴12和轴孔13之间的限位效果,保证了支撑架3以及底座1转动连接时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轴12为水平转轴12。这样设置,当转轴12在轴孔13内转动时,可使支撑架3带动第二发热件6和上壳2在空间4内食材的外围旋转。
比如,参照图4所示,在沿垂直于水平转轴12轴向的方向上,底座1具有相对的第一侧105和第二侧106,通过使转轴12为水平转轴12,使得支撑架3可带动第二发热件6和上壳2在第一侧105和第二侧106之间转动。
如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第二发热件6和上壳2相对于底座1的高度,进一步为使用者的就餐提供了方便,第二发热件6和上壳2对围在食物保温器具外围的就餐人员的遮挡更少,就餐过程更方便。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底座1包括底壳101以及连接在底壳101的朝向上壳2的一侧的承载面板102时,轴孔13具体设置在底壳101上。
通过将轴孔13设置在底壳101上,即,轴孔13并未设置在承载面板102上,从而在一程度上提高了承载面板102自身的强度,避免了在承载面板102上进行开孔时,承载面板102出现开裂等情况,保证了承载面板102的美观性,确保了承载面板102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尤其是当承载面板102为玻璃承载面板或者陶瓷承载面板时,能够对玻璃承载面板或者陶瓷承载面板进行良好的保护。
参照图1至图6,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3设置在底座1的一侧。这样使得支撑架3在对底座1和上壳2进行良好连接以提高整个食物保温器具的稳定性的同时,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空间4的外围裸露的部分的大小,从而便于使用者使用,比如,便于使用者将食材等放置在空间4内进行保温,或方便使用者对放置在空间4内的食材进行食用等。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支撑架3设置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支撑架3分设在底座1的两侧。
这样设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支撑架3与底座1和上壳2连接的稳定性,确保了支撑架3对底座1和上壳2的稳定支撑。
可以理解的是,当支撑架3为至少两个,且支撑架3与底座1转动连接时,具体可以使各支撑架3与底座1之间的转轴同轴或者平行设置,以便于各支撑架3同时相对于底座1进行转动,以带动上壳2转动,提升了使用者的用餐体验感。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一发热件5设置为发热膜,这样设置,第一发热件5的结构简单,且当使用者需要对空间4内的食材进行保温时,可以对发热膜通电,发热膜产生热量会依次向上传递到空间4内的食材上,从而达到暖菜效果,如此暖菜过程简单、方便。当然,第一发热件5也可以为发热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将第二发热件6设置为发热管。这样设置,第二发热件6的结构简单,且与上壳2连接时方便。当然,第二发热件6也可以为发热膜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7)

1.一种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上壳;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撑架,所述上壳位于所述底座的上方,且与所述支撑架连接,以在所述底座和所述上壳之间形成用于放置食材的空间;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第一发热件,所述上壳上设置有第二发热件,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用于对所述食材进行加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上还设置有反射件,所述反射件的反射面朝向所述底座,所述第二发热件位于所述反射件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件具有朝向背离所述底座的方向凹陷的凹腔,所述第二发热件位于所述凹腔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的朝向所述底座的一侧还设置有保护罩;
所述保护罩上开设有热辐射孔,所述保护罩与所述上壳共同围合形成容置腔,所述第二发热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容置腔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底壳以及连接在所述底壳的朝向所述上壳一侧的承载面板;
所述底壳与所述承载面板之间共同限定出容纳腔,所述第一发热件位于所述容纳腔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板上设置有操控界面,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分别与所述操控界面电连接,以通过所述操控界面调整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中的至少一者的工作状态;
和/或,所述承载面板为玻璃面板或者钣金面板或者陶瓷面板;
和/或,所述第一发热件为贴设在所述承载面板的背离所述上壳的一侧的发热膜。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
和/或,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上壳可拆卸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可拆卸式连接时,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第一卡合部,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卡合部匹配卡合的第二卡合部,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第一卡合部和所述第二卡合部的配合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上壳可拆卸式连接时,所述支撑架和所述上壳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第三卡合部,所述支撑架和所述上壳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三卡合部匹配卡合的第四卡合部,所述支撑架通过所述第三卡合部和所述第四卡合部的配合与所述上壳可拆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物保温器具包括控制板,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所述第二发热件分别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控制板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发热件和/或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工作状态;
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底座上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走线通道,所述第二发热件通过穿设在所述走线通道中的第一导线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线的端部具有第一电插接部,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一电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二电插接部,所述第二电插接部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所述控制板设置在所述上壳上时,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走线通道,所述第一发热件通过穿设在所述走线通道中的第二导线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线的端部具有第三电插接部,所述上壳上设置有可与所述第三电插接部插接配合的第四电插接部,所述第四电插接部与所述控制板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座转动连接,以调整所述第二发热件相对于所述底座的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一者上设置有转轴,所述支撑架和所述底座的其中另一者上设置有可供所述转轴伸入的轴孔,所述支撑架可绕所述转轴的轴线相对于所述底座转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位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轴孔位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支座和连接在所述支座上的盖体,所述盖体和所述支座之间共同限定出所述轴孔;所述盖体可拆卸的连接在所述支座上,以使所述转轴可与所述轴孔分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和所述轴孔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转轴沿所述轴孔的轴向脱出的限位结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转轴的外侧壁上的限位凸起和设置在所述轴孔内壁上的止挡台阶;
所述限位凸起为沿所述转轴的周向设置的环形凸起,所述止挡台阶为沿所述轴孔内壁的周向设置的环形台阶。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轴为水平转轴;
和/或,所述底座包括底壳以及连接在所述底壳的朝向所述上壳的一侧的承载面板,所述轴孔设置在所述底壳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一侧;
或者,所述支撑架至少为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支撑架分设在所述底座的两侧。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任一项所述的食物保温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件为发热膜;
和/或,所述第二发热件为发热管。
CN202223426587.1U 2022-12-16 2022-12-16 食物保温器具 Active CN21927072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587.1U CN219270722U (zh) 2022-12-16 2022-12-16 食物保温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426587.1U CN219270722U (zh) 2022-12-16 2022-12-16 食物保温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70722U true CN219270722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34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426587.1U Active CN219270722U (zh) 2022-12-16 2022-12-16 食物保温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7072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188412A1 (en) Roasting oven with dual heating elements
US7005616B2 (en) Cooking apparatus having a plurality of cooking sets to cook foods in different cooking modes
CN209863297U (zh) 一种立体加热多功能烹调锅
CN204765165U (zh) 一种安全空气炸锅
CN219270722U (zh) 食物保温器具
EP2578122B1 (en) Toasting apparatus having improved hot chamber isolation with passive ventilation
CN110960114A (zh) 门体结构及烹饪设备
CN219720504U (zh) 食物保温器具
CN208113006U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CN210611914U (zh) 一种防烫效果好的食物处理机
CN208319032U (zh) 一种便于操作的空气炸锅
CN209733607U (zh) 烤盘组件和烹饪装置
CN217937871U (zh) 料理机
CN215686674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2910104U (zh) 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CN214180148U (zh) 一种超薄的饭菜加热板
CN215226979U (zh) 烹饪器具及刀具组件
CN108449816A (zh) 多士炉及易清洁的安全发热装置
CN217137668U (zh) 空气炸锅
CN219661477U (zh) 箱式烤炉
CN217243867U (zh) 烹饪器具
CN209121962U (zh) 一种烤肉用电烤器
CN214484273U (zh) 底座组件和烹饪器具
CN114680663B (zh) 煎烤机
CN218355850U (zh) 保温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