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910104U - 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910104U
CN212910104U CN202021722964.4U CN202021722964U CN212910104U CN 212910104 U CN212910104 U CN 212910104U CN 202021722964 U CN202021722964 U CN 202021722964U CN 212910104 U CN212910104 U CN 2129101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box
main body
main part
casing
dish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172296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爽
胡赵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Lingshang Zhi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Lingshang Zhi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Lingshang Zhi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Lingshang Zhihe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172296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9101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9101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9101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ic Stoves And Ran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加热电器,特别是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包括主体和控制盒,所述主体包括承载菜板和安装于承载菜板下方的底板,所述承载菜板与底板合围形成安装腔,加热装置设置于安装腔内,所述控制盒内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盒包括下壳体和与下壳体连接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合围形成有容纳腔,所述上壳体上表面设置有界面操控区,所述控制装置固定于界面操控区下方的容纳腔内,所述控制盒与主体可拆电连接,以实现控制装置对加热装置进行通断电控制。本实用新型的饭菜加热板既有效的降低了主体的高度,让饭菜加热板更加轻薄,又可以有效的防止控制装置过热而发生损坏,相应的也降低了用户手动触摸主体而发生烫伤的风险机率。

Description

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加热电器,特别是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用于加热饭菜的厨房用具越来越多,比如电磁炉,微波炉,蒸锅等,但这一类厨房用具的空间较小,同时不能放置太多的菜盘和饭碗。因此,现有出现了一种可用于同时加热多个菜盘和碗盘的加热板,该加热板可以给饭菜进行加热和保温,不至于饭菜变凉,并且,也解决了电磁炉、微波炉等电器产品反复高温加热食物造成的营养流失的问题。与此同时,现有的饭菜保温板内安装有操控单元,用户手动可以直接在菜板上进行调温、调时及开关操作。但由于菜板上安装有加热装置,启动加热装置后菜板表面温度较高,一般超过120℃,用户再进行手动操作时,存在烫伤的风险,同时,也容易造成操控单元因温升过高而发生损坏的问题。并且,由于操作单元位于菜板的下方,因此,现有的饭菜保温板的厚度较厚,不能做的更加轻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种饭菜加热板,该饭菜加热板的控制装置安装于独立的控制盒中,控制盒相对主体为可拆卸的电连接结构,既有效的降低了主体的高度,让饭菜加热板更加轻薄,又可以有效的防止控制装置过热而发生损坏,相应的也降低了用户手动触摸主体而发生烫伤的风险机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和控制盒,所述主体包括承载菜板和安装于承载菜板下方的底板,所述承载菜板与底板合围形成安装腔,加热装置设置于安装腔内,所述控制盒内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盒包括下壳体和与下壳体连接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合围形成有容纳腔,其中,所述上壳体上表面设置有界面操控区,所述控制装置固定于界面操控区下方的容纳腔内,所述控制盒与主体可拆电连接,以实现控制装置对加热装置进行通断电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为玻璃面板,所述界面操控区一体成型于玻璃面板上;
或者,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贴覆有操控面板,所述界面操控区形成于操控面板上。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卡扣或者螺钉固定;
或者,所述上壳体的一侧与下壳体铰接,且上壳体的另一侧相对下壳体可翻转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盒或者主体上设置有一体连接的电源线;
或者,所述控制盒或者主体上设置有插座,电源线相对控制盒或者主体可拆卸的插装于插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上设置有与加热装置电连接的第一耦合器,所述控制盒上设置有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耦合器,所述控制盒与主体通过第一耦合器与第二耦合器电耦合,实现可拆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与控制盒之间设置有插接排线,所述控制盒通过插接排线与主体可拆电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承载菜板上设置有加热区和隔热区,所述隔热区呈环状,且围绕加热区设置,其中,隔热区的平均宽度至少为30mm。
进一步的,所述隔热区表面设置有隔热涂层;
或者,所述加热区与隔热区之间设置有防烫标识线。
进一步的,所述主体高度为8mm~10mm;
或者,所述加热装置的额定加热功率为100W~400W。
进一步的,还包括独立的罩体,所述罩体盖装于主体的上方,以将主体上的碗盘罩装于罩体内;
或者,所述控制盒可收纳的安装于主体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由于主体与控制盒之间可拆电连接。相比于现有饭菜保温板操控单元直接安装于主体内的方案来说,本实用新型将控制单元安装于主体的外部,而远离加热装置,有效的避免了用户直接在主体的承载菜板上对控制单元进行操作,大大降低了用户被烫伤的风险。同时,控制单元由于位于主体的外部,且相对主体可拆卸,因此,控制单元能够有效的隔离热源,不至于让温升升高,而造成控制单元损坏的问题。另外,由于现有的饭菜保温板的操控单元位于主体内,且主体上经常会滴落水珠等,会造成操控单元的误操作。而本实用新型的方案中,由于主体与控制盒为独立的部件,即使主体上不小心滴落有水珠等,也不会造成控制单元被误触发的问题,也大大降低了控制单元进水短路而失效的问题。并且,由于控制盒独立于主体设置,本实用新型的饭菜加热板可以做的更加轻薄。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饭菜加热板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饭菜加热板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二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饭菜加热板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三的截面视图;
图10为图9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饭菜加热板的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一种饭菜加热板,包括主体1和与主体1可拆卸连接的控制盒2,所述主体1包括承载菜板11和安装于承载菜板11下方的底板12,所述承载菜板11与底板12合围形成安装腔10,加热装置3设置于安装腔10内,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第一耦合器13,所述加热装置3与第一耦合器13电连接,所述控制盒2内安装有控制装置4,且控制盒2上还安装有第二耦合器23,所述控制装置4与第二耦合器23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耦合器13与第二耦合器23电连接,以实现控制装置4对加热装置3进行通断电控制。
本实施例中,承载菜板11为玻璃面板,加热装置3为通过胶粘的方式固定于玻璃面板下底面的加热丝。其中,承载菜板11上设置有加热区111和隔热区112,且隔热区112呈环状,并围绕加热区111设置,本实施例中,隔热区112表面涂覆有隔热涂层(图中未画出),以防止用户触碰到承载菜板11时被烫伤。
同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耦合器13与第二耦合器23为插接式电耦合,且控制盒2的外侧还连接有电源线5,通过电源线5与供电模块(图中未画出)电连接,可以实现饭菜加热板通电加热,并对放置于承载菜板11上的菜盘及饭碗等进行加热或者保温。
对于本实施例来说,由于主体与控制盒通过主体上设置的第一耦合器与控制盒上设置的第二耦合器耦合电连接,可以实现控制盒对主体内设置的加热装置进行通断电控制,且控制盒与主体为可拆卸式结构。相比于现有饭菜保温板操控单元直接安装于主体内的方案来说,本实施例将控制单元安装于主体的外部,而远离加热装置,有效的避免了用户直接在主体的承载菜板上对控制单元进行操作,大大降低了用户被烫伤的风险。同时,控制单元由于位于主体的外部,且相对主体可拆卸,因此,控制单元能够有效的隔离热源,不至于让温升升高,而造成控制单元损坏的问题。另外,由于现有的饭菜保温板的操控单元位于主体内,且主体上经常会滴落水珠等,会造成操控单元的误操作。而本实施例的方案中,由于主体与控制盒为独立的部件,即使主体上不小心滴落有水珠等,也不会造成控制单元被误触发的问题,也大大降低了控制单元进水短路而失效的问题。并且,由于控制盒独立于主体设置,本实施例的饭菜加热板可以做的更加轻薄。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耦合器与第二耦合器的电耦合不限于本实施例公开的方案,第一耦合器与第二耦合器也可以为磁吸式的电耦合,或者,第一耦合器与第二耦合器为无线耦合。当然,加热装置的结构及安装方式也不限于本实施例公开的方案,还比如,加热装置为石墨烯加热涂层,并通过印刷的方式涂覆于玻璃面板的下底面,或者,加热装置有加热膜,通过贴覆的方式固定于玻璃面板的下底面。
并且,对于本实施例来说,由于隔热区具有隔绝加热区的作用,防止用户误触碰到加热区被烫伤,因此,在本实施例中,要求隔热区的平均宽度L不小于30mm,并且,为了能够提醒用户防止烫伤,还可以在隔热区与加热区之间设置防烫标识线,以进行警示。
由于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是独立的安装于控制盒中,相比于现有的将控制单元安装于主体内的饭菜保温板来说,主体的高度可以整体上做的更低,对于本实施例来说,主体的高度H可以做到最大高度不大于20mm,在本实施例中,主体高度H优选为8mm~10mm。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实施例来说,饭菜加热板是对于对饭菜进行加热和保温用的,因此,加热功率也不会太高,一般加热装置的额定加热功率设置为100W~400W之间。并且,为了快速的提高饭菜加热板的加热效率,本实施例还可以提供一个独立的罩体,将罩体盖装于主体的上方,以将主体上的碗盘罩装于罩体内,实现罩体聚热,快速将饭菜热好。与此同时,罩体还具有防蚊蝇虫的作用,当然,罩体也可以呈网状或者透视结构,方便用户直接观察内部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实施例的上述结构变化,也可以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
实施例二:
如图5、图6、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盒2与主体1之间设置有插接排线6,所述插接排线6与加热装置(图中未画出)电连接,且所述控制盒2通过插接排线6与主体1可拆电连接,以实现控制装置4对加热装置进行通断电控制。
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盒2包括上壳体28和下壳体29,所述上壳体28与下壳体29合围形成容纳腔20,所述控制装置4固定于容纳腔20内,其中,上壳体28为玻璃面板,且玻璃面板上一体形成有界面操控区,用户直接在上壳体28表面的界面操控区上就可以进行人机交互操作。并且,所述下壳体29上设置有插接口290,且插接口290内固定有插针291,所述插针291的后端与控制装置4电连接,且所述插接排线6可拆卸的插入插接口290内,并与插针291的前端电连接。同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插接排线6的外侧套装有柔性的保护套7,该保护套7为硅胶套,以对插接排线6进行保护,既防止插接排线6损坏,又可以防止万一插接排线6破损时,造成漏电的风险。
对于本实施例来说,控制盒通过插接排线与主体可拆电连接,相比于实施例一来说,更远离主体,控制盒更不容易发生热传导造成的温升升高的问题,有效的保护了控制盒内的控制装置。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保护套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硅胶套,也可以波纹管套。并且,本实施例中,插接排线是与控制盒可拆电连接的,插接排线固定于主体上。当然,插接排线也可以与主体为可拆电连接,而与控制盒固定一体,此时,主体上设置有插接口,且插接口内固定有插针,所述插针的后端与加热装置电连接,且所述插接排线可拆卸的插入插接口内,并与插针的前端电连接。同时,插接排线与可以同时与主体及控制盒可拆电连接。本实施例具有实施例一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卡扣固定,当然,也可以通过螺钉直接固定。对于本实施例来说,上壳体与下壳体的安装固定,还可以为:上壳体的一侧与下壳体铰接,且上壳体的另一侧相对下壳体可翻转打开。同时,对于本实施例来说,也可以在上壳体的上表面贴覆操控面板,所述界面操控区形成于操控面板上。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均是电源线通过控制盒上设置的插座与控制盒实现可拆连接,当然,电源线也可以与控制盒连接成不可拆卸的一体结构,这样电源线不容易出现丢失现象。基于同样的道理,对于本实施例及其它实施例来说,电源线也可以通过主体上设置的插座与主体可拆连接,也可以与主体连接成不可拆卸的一体结构。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实施例的这些结构变化,也可以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
实施例三:
如图8、图9、图10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的附图公开了控制盒2收纳于主体1上的方案。本实施例中,控制盒2与主体1也为可拆卸的电连接结构,且控制盒2用于对主体1进行控制操作,同时,控制盒2上设置有安装部25,所述主体1上设置有与安装部25相对应的配合部15,所述控制盒2通过安装部25与配合部15配合,实现收纳于主体1上。
对于本实施例来说,所述安装部25为设置于控制盒2外侧壁上的卡抓,所述配合部15为主体边缘侧壁,所述卡抓卡入主体边缘侧壁,以实现控制盒2卡装于主体1上。
对于本实施例来说,除了具有实施例一相同的有益效果外,控制盒通过卡抓卡装于主体上,当饭菜加热板不使用时,还可以随主体一起搬运、收藏,不会发生遗失,控制盒收纳起来非常的方便,提升了用户操作的便携性。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本实施例来说,控制盒收纳于主体的方案不限于本实施例公开的方案,还比如:所述安装部为安装于控制盒上的第一磁铁,所述配合部为安装于主体上的第二磁铁或者铁磁件,所述控制盒通过第一磁铁与第二磁铁或者铁磁件的吸合,实现控制盒磁吸于主体上。又或者,所述安装部为设置于控制盒上的定位柱,所述配合部为设置于主体边缘上的定位槽,所述定位柱插入定位槽内,实现控制盒定位于主体上。并且,此方案中,所述定位柱上套装于硅胶套,所述定位柱将硅胶套压入定位槽中,实现控制盒与主体柔性配合。
对于本实施例来说,控制盒的通电安装状态与控制盒的收纳安装状态不相同,本实施例的控制盒为对加热装置进行加热控制的加热控制器。当然,控制盒与主体的通电安装状态,也可以与控制盒收纳于主体安装的状态相同。并且,控制盒也可以作为无线遥控器使用,此时,控制盒中设置有发射单元,所述主体上设置有接收单元,所述发射单元与接收单元无线传输。
还需要指出的是,本实施例的结构变化,也可以适用于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
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和控制盒,所述主体包括承载菜板和安装于承载菜板下方的底板,所述承载菜板与底板合围形成安装腔,加热装置设置于安装腔内,所述控制盒内安装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盒包括下壳体和与下壳体连接的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合围形成有容纳腔,其中,所述上壳体上表面设置有界面操控区,所述控制装置固定于界面操控区下方的容纳腔内,所述控制盒与主体可拆电连接,以实现控制装置对加热装置进行通断电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为玻璃面板,所述界面操控区一体成型于玻璃面板上;
或者,所述上壳体的上表面贴覆有操控面板,所述界面操控区形成于操控面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卡扣或者螺钉固定;
或者,所述上壳体的一侧与下壳体铰接,且上壳体的另一侧相对下壳体可翻转打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盒或者主体上设置有一体连接的电源线;
或者,所述控制盒或者主体上设置有插座,电源线相对控制盒或者主体可拆卸的插装于插座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上设置有与加热装置电连接的第一耦合器,所述控制盒上设置有与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第二耦合器,所述控制盒与主体通过第一耦合器与第二耦合器电耦合,实现可拆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与控制盒之间设置有插接排线,所述控制盒通过插接排线与主体可拆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菜板上设置有加热区和隔热区,所述隔热区呈环状,且围绕加热区设置,其中,隔热区的平均宽度至少为3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区表面设置有隔热涂层;
或者,所述加热区与隔热区之间设置有防烫标识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高度为8mm~10mm;
或者,所述加热装置的额定加热功率为100W~400W。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轻薄的饭菜加热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独立的罩体,所述罩体盖装于主体的上方,以将主体上的碗盘罩装于罩体内;
或者,所述控制盒可收纳的安装于主体上。
CN202021722964.4U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Active CN2129101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2964.4U CN212910104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1722964.4U CN212910104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910104U true CN212910104U (zh) 2021-04-06

Family

ID=75245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1722964.4U Active CN212910104U (zh) 2020-08-18 2020-08-18 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9101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40188412A1 (en) Roasting oven with dual heating elements
CN209863297U (zh) 一种立体加热多功能烹调锅
CN212910104U (zh) 一种轻薄的饭菜加热板
CN214180172U (zh) 一种饭菜加热板
CN213605896U (zh) 一种饭菜加热板
CN213605897U (zh) 一种便携操作的饭菜加热板
KR101978759B1 (ko) 발열유아식판
JP4000523B2 (ja) 加熱調理装置
CN214180088U (zh) 一种饭菜加热板
CN214048528U (zh) 上盖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WO2008032135A1 (en) Electrically heated lunch box
US3602691A (en) Electrical hot plate assembly for lunch boxes
CN214180148U (zh) 一种超薄的饭菜加热板
CN100407968C (zh) 嵌入式加热烹调器
CN217088353U (zh) 保温组件以及保温装置
KR101987010B1 (ko) 전기 로스터
CN215016025U (zh) 烹饪设备
JPS6142169B2 (zh)
CN212912753U (zh) 底座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064998U (zh) 一种无风扇电陶炉
CN217524686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烹饪套组
CN218246803U (zh) 电热水壶
CN218897303U (zh) 一种电源控制器及加热类电器
CN212108530U (zh) 一种带充电功能的电磁炉
CN213757833U (zh) 一种面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