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713508U - 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713508U CN219713508U CN202320644445.8U CN202320644445U CN219713508U CN 219713508 U CN219713508 U CN 219713508U CN 202320644445 U CN202320644445 U CN 202320644445U CN 219713508 U CN219713508 U CN 21971350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r
- air conditioner
- volute
- centrifuga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2071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80 explo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41000237858 Gastropod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Copper Chemical compound [Cu] RYGMFSIKBFXOC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4899 c-terminal region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92 metal group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旨在改善空调器的离心式风机中在蜗舌处的噪声问题。该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包括壳体、换热器组件和风机组件,换热器组件和风机组件安装于壳体,且风机组件用于带动空气流经换热器组件。风机组件包括蜗壳、离心叶轮、电机以及挡风件。蜗壳和离心叶轮安装于壳体内,蜗壳具有进气口、排气口和蜗舌,离心叶轮用于带动空气由进气口经蜗壳流向排气口,电机与离心叶轮连接并用于带动离心叶轮转动。挡风件安装于排气口靠近蜗舌的一侧,用于遮挡靠近蜗舌的部分排气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用于改善离心式风机的噪声。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空调器中,风机盘管机是一种包括送风系统和换热系统的室内机结构,当风机盘管机的送风系统包括离心式风机时,通过离心式风机中离心叶轮的旋转可以带动空气快速流经换热系统,以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
但是,在离心叶轮旋转以带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叶轮的叶片末端会产生脱体蜗,且脱体蜗在蜗壳内会随着空气流动并积聚于排气口附近的蜗舌处。如此,积聚的脱体蜗会在蜗舌处会产生较大的气动噪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旨在改善空调器的离心式风机中在蜗舌处的噪声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壳体、换热器组件和风机组件,换热器组件和风机组件安装于壳体,且风机组件用于带动空气流经换热器组件。风机组件包括蜗壳、离心叶轮、电机以及挡风件。蜗壳和离心叶轮安装于壳体内,蜗壳具有进气口、排气口和蜗舌,离心叶轮用于带动空气由进气口经蜗壳流向排气口,电机与离心叶轮连接并用于带动离心叶轮转动。挡风件安装于排气口靠近蜗舌的一侧,用于遮挡靠近蜗舌的部分排气口。
如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中,安装于壳体内的风机组件用于带动空气流经换热器组件。基于此,在离心式的风机组件中,通过电机的带动,蜗壳内的空气在离心叶轮的带动下由排气口排出的过程中,由于排气口靠近蜗舌的下侧部分被挡风件遮挡,使得靠近蜗舌的部分空气会被挡风件遮挡并反向流动。基于此,在蜗舌处,反向流动的部分空气和脱体蜗之间会相互作用,有利于降低蜗舌处气动噪声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实现对离心式的风机组件在蜗舌的降噪效果。并且,由于本方案无需对现有的蜗壳作额外的改动,只需在现有的蜗壳的排气口处安装挡风件即可,改进方式简单有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壳体内,风机组件和换热器组件沿第一直线方向依次布置,且排气口沿第一直线方向朝向换热器组件设置。挡风件沿第一直线方向与蜗舌的间距尺寸小于或者等于5毫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排气口处,挡风件沿第二直线方向靠近蜗舌设置,第二直线方向与离心叶轮的轴向和第一直线方向垂直。挡风件沿第二直线的宽度尺寸的取值范围是8~15毫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直线方向,挡风件设有多个通气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通气孔为圆形孔,且通气孔的内径尺寸的腔取值范围是4~7毫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包括中隔板,中隔板安装于壳体内,以使壳体沿第一直线方向形成间隔分布的风机腔和换热腔;中隔板上设有连通风机腔和换热腔的通风孔,换热器组件安装于换热腔内,蜗壳安装于风机腔内,且排气口与通风孔对齐设置,以使排气口沿第一直线方向朝向换热器组件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直线方向,一个挡风件安装于一个通风孔靠近蜗舌的一侧边缘,用于遮挡与通风孔对齐的部分排气口;第二直线方向垂直于第一直线方向和离心叶轮的轴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直线方向,挡风件安装于中隔板靠近换热腔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挡风件包括挡风板以及两个第一连接件,挡风板沿离心叶轮的轴向延伸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两个第一连接件沿垂直于挡风板的方向位于挡风板的同一侧,且挡风板的每端与一个第一连接件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挡风件还包括两个第二连接件,两个第二连接件和两个第一连接件一一对应设置,沿垂直于挡风板的方向,一个第二连接件连接于一个第一连接件远离挡风板的一端,且两个第一连接件沿离心叶轮的轴向位于两个第二连接件之间,用于连接安装挡风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组件在室外换热器处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空调器中一种室外机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空调器中一种室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空调器的室内机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中所示的壳体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空调器的一种剖视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室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所示空调器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所示的风机组件的一种侧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善后的风机组件的侧视图;
图12为图11中所示的挡风件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9中所示空调器内设有挡风件的一种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器;
10-压缩机组件;20-四通阀;30-换热器组件;31-室外换热器;32-室内换热器;33-分流器;34-集气管;40-节流装置;
50-壳体;51-顶侧板;52-底侧板;53-边侧板;54-容纳腔;541-风机腔;542-换热腔;55-进风口;56-出风口;57-中隔板;58-通风孔;
60-风机组件;61-蜗壳;611-上蜗壳;612-下蜗壳;613-进气口;614-排气口;615-蜗舌;62-离心叶轮;63-电机;64-挡风件;641-通气孔;642-挡风片;643-第一连接件;644-第二连接件;645-连接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在满足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方位性的描述可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设置。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空调器即空气调节器,是一种可以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循环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以下简称空调器100。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换热器组件30以及节流装置40。示例性地,四通阀20可以具有A、B、C和D四个端口,且换热器组件30可以包括室外换热器31以及室内换热器32。压缩机组件10的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A端连接,压缩机组件10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B端连接。四通阀的C端可以室外换热器31的一端连接,该室外换热器3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节流装置40与室内换热器32连接,且室内换热器32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D端连接。
其中,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两部分,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和室外换热器31可以是室外机的一部分,对应室内换热器32可以是室内机的一部分。节流装置40可以是毛细管结构,也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结构,该节流装置40可以安装于室外机中,也可以安装于室内机中,还可以在室外机和室内机之间的冷媒管路中安装节流装置40,只需使节流装置40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位于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之间即可。
基于此,冷媒能够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循环,并且产生可逆的相变,冷媒产生相变的同时能够释放或者吸收热量。冷媒在室外机中能够与室外换热器换热,从而释放热量加热周围空气(或者吸收热量冷却附近的空气)。冷媒在室内机中能够与室内换热器换热,从而吸收热量以冷却周围空气(或者释放热量加热附近的空气)。对于冷暖空调而言,通过四通阀20的设置,可以调节冷媒在室外换热器31和室内换热器32内的流动方向,以使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制冷模式冷却室内空气,也可以使空调器100通过制热模式加热室内空气。
例如,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模式时,结合图1,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端口B和端口C导通,并使端口D和端口A导通。以使冷媒可以在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的端口B和端口C、室外换热器31、节流装置40、室内换热器32、四通阀20的端口D和端口A以及压缩机组件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冷媒可以在室外换热器31处与空气换热并释放热量,且冷媒还可以在室内换热器32处与空气换热并吸收热量,从而达到冷却室内空气的制冷效果。
空调器100处于制热模式时,如图1所示,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端口B和端口D导通,并使端口C和端口A导通。如此,冷媒可以在压缩机组件10、四通阀20的端口B和端口D、室内换热器32、节流装置40、室外换热器31、四通阀20的端口C和端口A以及压缩机组件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冷媒可以在室外换热器31处与空气换热并吸收热量,冷媒还可以在室内换热器32处与空气换热并释放热量,从而达到加热室内空气的制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图2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组件30在室外换热器31处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组件30还可以包括分流器33以及集气管34。其中,在空调器100的室外机中,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分流器33和集气管34可以安装于室外换热器31的相对两侧并与室外换热器31连接导通。其中,分流器33可以连通于节流装置40和室外换热器31之间,且集气管34可以用于连通四通阀20的端口C或者直接连通压缩机组件10的出气端(单冷空调)。
为了提高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的换热效率,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可以采用多路并联的方式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冷媒的流量,并保证冷媒可以与空气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以室外换热器31为例,室外换热器31可以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冷媒管作为冷媒通道,冷媒管可以由导热性能较好的铜或铝等金属或者金属合金材料制成,以使多个冷媒管内流动的冷媒可以通过较大的管壁接触面积与空气快速换热,以提高室外换热器31的换热效率。冷媒管可以是长条状的圆管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微通道结构的扁管结构等。此外,室外换热器31还可以包括多个翅片,并可以使多个翅片与多个冷媒管接触安装,以进一步增加多个冷媒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室外换热器31的换热效率。
基于此,以室外换热器31是蒸发器(即处于制热工况的室外换热器31)为例,并联设置的多个冷媒管的进液端可以与分流器33连通,且该多个冷媒管的另一端可以与集气管34连通。集气管34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20的端口C连通。而分流器33的另一端可以与节流装置40连通,也可以使分流器33的另一端直接与室内换热器32连通(此时分流器33也可以作为一种节流设备使用)。基于此,由于气相冷媒在室内换热器32处不能与空气充分换热,即只有部分的气态冷媒可以液化,从而导致由室内换热器32流向分流器33的冷媒是气液两相的混合状态。如此,气液两相态的冷媒在流经分流器33的过程中可以均匀分流,随后通过分流器33的多个分流口流入室外换热器31的多路并联的冷媒管内,以使冷媒可以在并联的多路冷媒管中均匀分布。而冷媒经过多个冷媒管汽化吸热后可以汇聚于集气管34内,并通过四通阀20的端口C流入压缩机组件10内。通过分流器33的设置,可以使冷媒在室外换热器31内保持最佳流速,同时也可以将冷媒侧的压降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使气液两相冷媒在室外换热器31内均匀分布,有利于提高室外换热器31的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若室外换热器31处在制冷工模式下不能充分换热。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也可以在室内换热器32的两端安装分流器33和集气管34。该分流器33的一端可以与节流装置40或者室外换热器31连通,且该分流器33的另一端可以与室内换热器32的一端连通。该集气管34的一端可以与室内换热器32的另一端连通,且该集气管34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端口D连通。同样可以避免气液两相态的冷媒在流经室内换热器32时影响室内换热器32的制冷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换热器组件30的主体结构可以是室外换热器31,并与对应的风机组件60安装于室外机的壳体50内。或者,换热器组件30的主体结构也可以是室内换热器32,并与对应的风机组件60安装于室内机的壳体50内。
示例性的,如图3所示,图3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空调器100中一种室外机的俯视图。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壳体50(即室外机的外壳)、室外换热器31和风机组件60,室外换热器31和风机组件60可以安装于壳体50内。如将室外换热器31靠近壳体50的出风口或者进风口布置,当风机组件60通电转动以带动壳体50周围的空气循环流动时,循环流动的空气可以流经室外换热器31并与室外换热器31内流动的冷媒进行换热。其中,安装于室外机内的风机组件60可以是离心式风机、轴流式风机或者斜流式风机等结构。并且,还可以在室外机的壳体50内安装压缩机组件10和四通阀等室外机的组成构件,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如图4所示,图4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空调器100中一种室内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此时,壳体50可以作为室内机的机壳,在壳体50内可以安装对应室内机的风机组件60。结合图5,该壳体50内还可以安装有室内换热器32。以室内换热器32和风机组件60在室内机的壳体50内沿前后方向(即第一直线方向)依次布置为例,该室内换热器32可以间隔布置于风机组件60的前方。如此,室内机的风机组件60可以带动空气在该壳体50的内外循环流动,并且使得流动的空气可以流经室内换热器32,以增加单位时间内室内换热器32与空气的接触量,有利于提高室内换热器32的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以室内机的壳体50为例,在该壳体50内,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室内换热器32可以位于风机组件60的下游方向,并可以使风机组件60的出风侧朝向室内换热器32设置,在风机组件60的带动下,空气可以由壳体50外经进风口55流入壳体50,且空气可以经风机组件60吹向室内换热器32并换热,最后由出风口56排出。此外,在壳体50内,沿空气的流动方向,室内换热器32可以位于风机组件60的上游方向,即可以在风机组件60的进风侧和进风口55之间布置室内换热器32,在风机组件60的带动下,空气可以由壳体50外经进风口55流入壳体50,且空气可以经室内换热器32换热后,在风机组件60的带动下由出风口56排出。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图6为图3中所示的壳体50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壳体50可以包括顶侧板51、底侧板52以及两个边侧板53。其中,顶侧板51与底侧板52可以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且顶侧板51可以位于底侧板52的上方。两个边侧板53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分布,且每个边侧板53的上下两端可以与顶侧板51以及底侧板52的对应边缘连接。例如,顶侧板51的左右两个边缘可以与两个边侧板53的上侧边缘对应连接,且底侧板52的左右两个边缘可以与两个边侧板53的下侧边缘对应连接。以使顶侧板51、底侧板52以及两个边侧板53可以围成容纳腔54。
结合图7,图7为图5所示空调器100的一种剖视图。沿前后方向(即第一直线方向),壳体50的后端可以设有用于连通容纳腔54(如图6所示)的进风口55,且壳体50的前端可以设有用于连通容纳腔54的出风口56。例如,可以看作顶侧板51、底侧板52以及两个边侧板53围成前侧面是出风口56且后侧面是进风口55的壳体50。或者,壳体50也可以包括前侧板和后侧板,且前侧板和后侧板可以沿前后方向间隔布置并与顶侧板51、底侧板52以及两个边侧板53连接,以作为容纳腔54的前后两个侧壁。如此,可以在前侧板上开设出风口56,对应在后侧板上开设进风口55。也可以在底侧板52的后端开设进风口55,并可以在底侧板52的前端开设出风口56。其中,对于进风口55和出风口56的设置位置,只需满足风机组件60在带动空气于容纳腔54内由进风口55流向出风口56的过程中流经室内换热器32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壳体50还可以包括中隔板57,中隔板57可以安装于容纳腔54内,且中隔板57的左右以及上下四个边缘处,可以与两个边侧板53、顶侧板51以及底侧板52中的至少一个连接。如此,中隔板57可以将容纳腔54沿前后方向分隔为风机腔541和换热腔542。风机腔541可以连通出风口56,而换热腔542可以连通进风口55。在中隔板57上可以开设至少一个通风孔58,通风孔58用于沿前后方向连通换热腔542和风机腔541,以使空气可以在壳体50内沿进风口55、通风孔58和出风口56这一风道顺畅流动。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100的室内机可以是吊装或者天埋式的室内机,如风机盘管机,也可以是壁挂式室内机。其中,安装于室内机中的风机组件60可以是轴流式风机、贯流式风机、离心式风机或者斜流式风机等。
以室内机是风机盘管机,且风机组件60的主体结构是离心式风机为例,如图7所示,风机腔541可以位于换热腔542的后侧,进风口55可以位于中隔板57的后侧并连通风机腔541,对应出风口56可以位于中隔板57的前方并连通换热腔542。基于此,可以将离心式结构的风机组件60安装于风机腔541内,并使该风机组件60的出风侧与通风孔58(如图6所示)对齐设置。在换热腔542内,室内换热器32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室内换热器32可以安装于出风口56和通风孔58之间,以使风机组件60的出风侧可以经通风孔58向前朝向室内换热器32设置。
对于室内机的壳体50而言,如上述实施例,可以在安装腔54内设置分隔出换热腔542与风机腔541的中隔板57,以便于安装腔54中结构件的分类摆放安装,并规划容纳腔54内的气流风道。例如,在风机腔541的左端或者右端,还可以通过隔板结构围成一个近似封闭的电器腔,用于安装空调器100的驱动电路等控制构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安装腔54中也可以无需设置中隔板,即风机组件60和室内换热器可以布置于容纳腔54这一个腔室汇总,结构简单。此外,在满足空气流通的情况下,围成壳体50安装腔54的左右以及上下的侧壁,也可以部分或者全部设置为边框结构,只需在室内换热器32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管道用于引流空气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安装于风机腔541内的室内换热器32可以倾斜布置,若中隔板57沿左右方向开设有多个通风孔58,只需使每个通风孔58沿前后方向可以与室内换热器32对齐即可。又或者,如图8所示,在风机腔541中,也可以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室内换热器32也可以垂直于前后方向进行布置,以使风机组件60的出风侧可以向前朝向室内换热器32设置。
以风机腔541内安装有风机组件60,且换热腔542内安装有室内换热器32为例,如图9所示,图9为图7所示空调器100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离心式结构的风机组件60可以包括两个蜗壳61、两个离心叶轮62以及电机63以组成两个离心式风机。以电机63的数量是一个为例,安装于壳体50内的蜗壳61可以位于风机腔541内,两个蜗壳61可以沿左右方向间隔布置,且每个蜗壳61内可以布置有一个离心叶轮62。如此,沿左右方向,可以将电机63布置于两个蜗壳61之间,且电机63可以与中隔板57或者是顶侧板51支撑连接。电机63的转轴可以与左右方向近似平行设置,且电机63的左右两端可以通过延伸的转轴插入两个蜗壳61内,并与其中的离心叶轮62连接,以使电机63可以带动两个离心叶轮62进行转动。
蜗壳61可以是分体式结构,也可以是一体式结构。继续参照图9,以蜗壳61是分体式结构为例,蜗壳61可以包括上蜗壳611和下蜗壳612,上蜗壳611可以位于下蜗壳612的上方,并可以与下蜗壳612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在蜗壳61中安装离心叶轮62。可以沿左右方向在蜗壳61的至少一端开设进气口613,且安装于该蜗壳61内的离心叶轮62的轴线与电机63的转轴共线并平行于左右方向。如可以在蜗壳61的左右两个端面上均设有进气口613,有利于增加进风量。对应的,蜗壳61还设有排气口614,该排气口614作为蜗壳61的出风侧可以向前朝向室内换热器32设置。如此,通过离心叶轮62的转动,空气可以由进气口613进入蜗壳61,并在离心叶轮62的带动下经排气口614吹向室内换热器32,且与室内换热器32换热过的空气最终可以由出风口56送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隔板57上,通风孔58的数量可以与蜗壳61的数量相同并一一对应设置,以使一个排气口614沿前后方向与一个通风孔58对齐设置。或者,也可以仅在中隔板57上设置一个通风孔58,且两个蜗壳61可以沿左右方向靠近布置,并使两个排气口614可以沿前后方向对齐一个通风孔58。其中,中隔板57在分隔风机腔541和换热腔542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中隔板57连接安装蜗壳61和电机63,此外电机63和蜗壳61还可以与顶侧板51和底侧板52中的至少一个连接,从而增加电机63和蜗壳61连接安装的牢固程度。此外,对于电机63而言,电机63的数量还可以与蜗壳61的数量相同,一个电机63和一个离心叶轮62可以安装于一个蜗壳61内,且该电机63可以与该离心叶轮62连接并带动离心叶轮62在蜗壳61内转动。
对于离心式结构的风机组件60而言,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9中所示的风机组件60的一种侧视图。以蜗壳61的排气口614是一个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平面为例,且排气口614的下侧边缘靠近离心叶轮62的轴心设置。如此,由上向下,该排气口614的出风量整体上是逐渐减小的,且排气口614的下侧边缘所在的蜗壳61可以是离心式风机的蜗舌615结构。对于离心式风机而言,在离心叶轮62旋转以带动空气流动的过程中,当离心叶轮62带动空气在蜗壳61内流动的过程中,由于离心叶轮62沿其径向的叶片末端会产生脱体蜗,且脱体蜗在蜗壳61内会随着空气流动并积聚于附近的蜗舌615处,从而使得蜗舌615处的空气流动较为复杂,并具有较大的压力波动。如此,积聚的脱体蜗会在蜗舌615处会产生较大的气动噪声。
为了改善离心式的风机组件60在蜗舌615处的噪声问题,如图11所示,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改善后的风机组件60的侧视图。该风机组件60还可以包括挡风件64,挡风件64可以安装于排气口614靠近蜗舌615的一侧,用于遮挡靠近蜗舌615的部分排气口。
如此,蜗壳61内的空气在离心叶轮62的带动下由排气口614向前排出的过程中,由于排气口614靠近蜗舌615的下侧部分被挡风件64遮挡,使得靠近蜗舌615的部分空气会被挡风件64遮挡并反向流动。基于此,在蜗舌615处,反向流动的部分空气和脱体蜗之间会相互作用,有利于降低蜗舌处气动噪声的频率和强度,从而实现对离心式的风机组件60在蜗舌615的降噪效果。并且,在实现对风机组件60的降噪效果的同时,该方案无需对现有的蜗壳61作额外的改动,只需在现有的蜗壳61的排气口614处安装挡风件64即可,改进方式简单有效。
其中,在排气口614处,结合图11,可以设置挡风件64在前后方向上与蜗舌615的间距尺寸小于或者等于5毫米。如此,由挡风件64遮挡以向后反向流动的部分空气可以与脱体蜗充分作用,有利于进一步改善蜗舌615处的气动噪声。如降低蜗舌615处气动噪声的频率,也可以降低蜗舌615处气动噪声的强度。
示例性的,挡风件64的主体可以是杆状结构,也可以是片状结构,如挡风件64的主体结构可以沿离心叶轮62的轴向延伸,且挡风件64的主体结构可以沿上下方向(即第二直线方向)靠近排气口614的下侧边缘布置,用于遮挡靠近蜗舌615部分的排气口614。挡风件64可以与蜗壳61靠近排气口614的边缘接触安装。结合图9,在壳体50内,挡风件64也可以通过其他支架结构安装于排气口614靠近蜗舌615的一侧。只需满足挡风件64可以沿第二直线方向遮挡靠近蜗舌615的部分排气口614,并可以改善蜗舌615处的气动噪声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安装挡风件64时,在排气口614处,挡风件64可以靠近排气口614的下侧边缘设置。如可以设置排气口614的下侧边缘与挡风件64接触设置。其中,可以定义挡风件64在上下方向上的尺寸为其宽度尺寸,基于此,可以设置挡风件64的宽度尺寸的取值范围是8~15毫米。由于排气口614处排出的空气由上向下是逐渐减少的,通过显示挡风件64的宽度尺寸,在通过挡风件64改善蜗舌615处气动噪声的同时,可以避免挡风件64的设置影响风机组件60的出风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挡风件64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为其长度尺寸。若挡风件64的主体是垂直于前后方向上的片状结构,其在上下方向的宽度尺寸的取值范围即为8~15毫米。若挡风件64的主体是沿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杆结构,则挡风件64的宽度尺寸为其直径尺寸。
此外,参照图11,沿前后方向,还可以在挡风件64上开设多个通气孔641。如此,由于多个通气孔641的设置,可以使得部分气流可以通过多个通气孔641由排气口614处向前排出,以提高风机组件60的送风量。并且,通气孔641附近的挡风件64的存在也可以继续使得部分空气向后方向流动,用于改善蜗舌615附近的气动噪声。
在挡风件64上,通气孔641可以是方形孔、矩形孔、圆形孔、椭圆形孔、三角形孔等。示例性的,通气孔641可以是圆形孔,且通气孔641的内径尺寸的取值范围可以设置为4~7毫米,使得部分空气可以经通气孔641先前排出排气口614的同时,圆形孔的设置可以使空气更加顺畅地流经通气孔64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2,图12为图11中所示的挡风件64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挡风件64可以包括挡风板642、两个第一连接件643和两个第二连接件644。挡风板642可以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片状结构,且挡风板642沿左右方向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此时,多个通气孔641可以开设于挡风板642上。两个第一连接件643沿垂直于挡风板642的方向可以位于挡风板642的同一侧,且挡风板642的没端可以与一个第一连接件643连接。两个第二连接件644可以与两个第一连接件一一对应设置,即沿垂直于挡风板的方向,一个第一连接件643远离挡风板642的一端可以与一个第二连接件644连接,且两个第一连接件643沿左右方向可以位于两个第二连接件644之间。如此,可以在每个第二连接件644上开设连接孔645,用于连接安装挡风件64。其中,该挡风件64可以直接与蜗壳61接触连接,用于将挡风件64安装于排气口614的下侧边缘。此外,挡风件64也可以与壳体50内的其他结构接触连接,同样可以将挡风件64安装于排气口614的下侧边缘。
示例性的,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9中所示空调器100内设有挡风件64的一种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在容纳腔54内设有中隔板57的情况下,蜗壳61的数量可以与中隔板57上开设的通风孔58的数量相同,且一个排气口614可以由后向前与一个通风孔58对齐设置。基于此,可以将挡风件64安装于中隔板57的前侧。在连接安装挡风件64与中隔板57时,结合图12,可以在中隔板57上对应每个连接孔645开设一个螺纹孔,该螺纹孔可以布置于通风孔58的左右两侧并靠近通风孔58的下侧边缘布置,以便于可以通过螺钉或者铆钉将挡风件64安装于中隔板57的预设位置处,以使挡风件64可以遮挡与通风孔58对齐的部分排气口614(即排气口614的下侧边缘)。
需要说明的是,在中隔板57的前侧安装挡风件64时,由于第一连接件643和第二连接件644的设置,使得挡风板642可以垂直于前后方向安装,并在前后方向与中隔板57之间具有间隙。基于此,为了提高挡风板642对风机组件60的降噪效果,在对齐一个排气口614和通风孔58的情况下,可以使该排气口614对应的蜗壳61前端边缘向前穿过一个通风孔58,以使蜗壳61的下侧边缘在前后方向上可以靠近或者接触挡风板642的后侧壁,从而减少挡风板642沿前后方向与蜗舌615之间的距离。
基于此,在连接中隔板57和第二连接件644时,也可以直接通过焊接工艺连接中隔板57与第二连接件644,此时,第二连接件644上可以无需开设连接孔645。或者,也可以无需在第一连接件643的后端连接第二连接件644,只需通过焊接工艺将两个第一连接件643的后端与中隔板57连接即可。又或者,挡风件64也可以仅包括挡风板642,可以将挡风板642的左右两端通过螺钉、铆钉或者焊接方式与中隔板连接安装,用于遮挡通风孔58的下侧边缘,此时,挡风板642与中隔板57在前后方向上没有缝隙。
其中,在挡风件64中,第一连接件644和第二连接件644可以是片状结构或者杆状结构等,只需能够用于安装连接挡风件64即可。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对齐安装通风孔58和排气口614的情况下,若中隔板57和蜗壳61之间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间隙,则可以将挡风件64安装于中隔板57的后侧。如可以使挡风件64与排气口614附近的蜗壳接触连接。例如,可以直接将挡风板642的左右两端与排气口614靠下的左右两个边缘焊接连接。
或者,也可以将包括两个第一连接件643的挡风件64向右移动,以使排气口614的左右两个边缘可以插入两个第一连接件643之间,并可以通过螺钉、铆钉或者焊接工艺实现第一连接件643和蜗壳61之间的连接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中,安装有上述离心式的风机组件60的室内机和室外机均可以实现上述效果,对此不作限定。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换热器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
以及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风机组件用于带动空气流经所述换热器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包括:
蜗壳,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蜗壳具有进气口、排气口和蜗舌;
离心叶轮,位于所述蜗壳内,所述离心叶轮用于带动空气由所述进气口经所述蜗壳流向所述排气口;
电机,与所述离心叶轮连接并用于带动所述离心叶轮转动;
以及挡风件,安装于所述排气口靠近所述蜗舌的一侧,用于遮挡靠近所述蜗舌的部分所述排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组件和所述换热器组件沿第一直线方向依次布置,且所述排气口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朝向所述换热器组件设置;
所述挡风件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与所述蜗舌的间距尺寸小于或者等于5毫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排气口处,所述挡风件沿第二直线方向靠近所述蜗舌设置,所述第二直线方向与所述离心叶轮的轴向和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垂直;
所述挡风件沿所述第二直线的宽度尺寸的取值范围是8~15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所述挡风件设有多个通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孔为圆形孔,且所述通气孔的内径尺寸的腔取值范围是4~7毫米。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
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以使所述壳体沿第一直线方向形成间隔分布的风机腔和换热腔;所述中隔板上设有连通所述风机腔和所述换热腔的通风孔,所述换热器组件安装于所述换热腔内,所述蜗壳安装于所述风机腔内,且所述排气口与所述通风孔对齐设置,以使所述排气口沿第一直线方向朝向所述换热器组件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第二直线方向,一个所述挡风件安装于一个所述通风孔靠近所述蜗舌的一侧边缘,用于遮挡与所述通风孔对齐的部分所述排气口;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和所述离心叶轮的轴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所述挡风件安装于所述中隔板靠近所述换热腔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包括:
挡风板,所述挡风板沿所述离心叶轮的轴向延伸并具有相对设置的两端;
以及两个第一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沿垂直于所述挡风板的方向位于所述挡风板的同一侧,且所述挡风板的每端与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风件还包括:
两个第二连接件,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和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一一对应设置,沿垂直于所述挡风板的方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于一个所述第一连接件远离所述挡风板的一端,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件沿所述离心叶轮的轴向位于两个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用于连接安装所述挡风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44445.8U CN219713508U (zh) | 2023-03-28 | 2023-03-28 | 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644445.8U CN219713508U (zh) | 2023-03-28 | 2023-03-28 | 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713508U true CN219713508U (zh) | 2023-09-19 |
Family
ID=87981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644445.8U Active CN219713508U (zh) | 2023-03-28 | 2023-03-28 | 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713508U (zh) |
-
2023
- 2023-03-28 CN CN202320644445.8U patent/CN21971350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534076B1 (en) | Indoor machine and air conditioner | |
US10480817B2 (en) | Duct-type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 |
JP5257483B2 (ja) |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 |
CN219713508U (zh) | 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 | |
CN219624176U (zh) | 空调室外机 | |
JP2018119718A (ja) | 天井埋込型空気調和機 | |
CN115342441A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3841119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212179060U (zh) | 空调器 | |
CN221076741U (zh) | 一种风管机 | |
CN220707543U (zh) |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 |
CN220205920U (zh) | 一种侧出风室外机及空调 | |
CN211695167U (zh) | 一体式空调 | |
CN220541221U (zh) | 风管机 | |
CN220507004U (zh)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
CN221076637U (zh) | 一种空调系统 | |
CN220793296U (zh) | 窗式空调器 | |
JPS6326293B2 (zh) | ||
CN219389922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2179061U (zh) | 一体式空调器 | |
CN216281728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9415000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5570833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8544615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4536517U (zh) | 一种柜机以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