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6281728U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室内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6281728U CN216281728U CN202121970216.2U CN202121970216U CN216281728U CN 216281728 U CN216281728 U CN 216281728U CN 202121970216 U CN202121970216 U CN 202121970216U CN 216281728 U CN216281728 U CN 2162817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indoor
- heat exchange
- flow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5465 channe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91 liquid ph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16326 Feeling cold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807 s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其包括:壳体,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由所述进风口允许第一室内风气流和第二室内风气流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对所述第一室内风气流进行换热以形成有换热气流;导风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包括:第一导风组,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方向,以将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混风,进而减小所述换热气流与所述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提升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室内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舒适生活的需求越来越高,而空调器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无论在夏天取凉还是冬天取暖,已然成为人们的主要使用工具。
目前,现有空调器在使用过程中,经过空调器换热后的气流进入到室内环境中,与室内环境中的空气进行混合从而实现对室内空间温度的降低或升高,但一些情况中,室内环境中的空气温度和空调器的换热气流温差较大,如果吹到室内空间或用户身上会让用户产生十分不舒服的感觉,使得用户体验差,尤其在空调器刚开启时,以及空调器在制冷的过程中造成冷风直吹的感觉。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室内空调器,包括热交换器以及第一导风组,由所述第一导风组将部分未与所述热交换器换热的室内风气流与经过与所述热交换器换热后的换热气流进行混风,使得任意股所述换热气流的温度与室内空间中的气流温度差值减小,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空调器的换热气流和室内空间的环境中空气温度差值大而造成用户体验差的问题。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增设了第一导风组、所述热交换器的布局,使得所述热交换器对由所述进风口流入到所述壳体内的部分室内风气流进行换热形成换热气流,由所述第一导风组引导另一部分未经过换热的所述室内风气流流向所述换热气流混风,以减小所述换热气流与所述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变了所述热交换器在壳体内的布局,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将所述第一空间部、所述第二空间部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并将所述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使得由所述进风口进入的部分室内风气流可未经过所述交换器而经过所述第二空间部流至所述出风口处,进而由该部分气流,即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混风,以减小所述换热气流与所述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混风的模式,当所述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的出风端向所述热交换器倾斜设置时,所述第一导风组引导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自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所述换热气流,以将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在所述出风处混风,进而减小了所述换热气流与所述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提升用户体验;
当所述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向远离所述热交换器倾斜设置或所述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朝向所述壳体的前方时,所述第一导风组引导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室内空间中,以将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和所述换热气流在所述室内空间中混风,这样两种气流在混风前,在室内空间中形成两层气流,增加用户层次感体验,且两种气流在室内空间中混风后减小了所述换热气流与所述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提升用户体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在侧面混风模式中,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不与所述热交换器换热导致其流速比所述换热气流的流速大,当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在出风口混风后,会增大混风后的所述换热气流的流速,保证对应所述换热气流对应所述出风口处的出风效率,进而提升室内空调器的换热循环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所述热交换器的结构,将两个所述安装板连接至已经层叠设置的多个热交换翅片的两侧,使得部分所述室内风气流与所述热交换器进行换热的过程中不会由所述第一空间部(热交换器)向所述第二空间部窜风,保证所述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进而保证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混风效果,保证用户的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改进了风扇的布置,将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和所述第二空间部内,且在所述第二空间部内不进行设置热交换器,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不经过换热即可流至所述出风口处能够与所述换热气流进行混风,减小了所述换热气流与所述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增设了挡风部,将所述第一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将所述第二风扇设置于所述第二空间部内,且将所述挡风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进而限制所述换热气流和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在所述风扇处窜风,进而保证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的混风效果,保证用户的体验。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室内空调器,其包括:壳体,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由所述进风口允许第一室内风气流和第二室内风气流进入到所述壳体内;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对所述第一室内风气流进行换热以形成有换热气流;导风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包括:第一导风组,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方向,以将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混风。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和所述第二导风叶的出风端向所述热交换器倾斜设置时,所述第一导风组引导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自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所述换热气流,以将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在所述出风处混风;当所述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向远离所述热交换器倾斜设置或所述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朝向所述壳体的前方时,所述第一导风组引导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室内空间中,以将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和所述换热气流在所述室内空间中混风。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内形成有:第一空间部,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部,且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第一空间部;第二空间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另一侧部,与所述第一空间部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且由所述第二空间部允许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自所述进风口流至所述出风口。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风组与所述第二空间部对应设置。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空调器还包括: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和所述第二空间部内,用于将所述第一室内风气流和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由所述进风口吸入到所述壳体内,并用于将所述换热气流和所述第二换热气流由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扇包括: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
第二风扇,位于所述第二空间部内;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设置有挡风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热交换器包括:至少两个安装板;多个热交换翅片,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制冷剂管,穿设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板和多个所述热交换翅片上。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空调器还包括:底座,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连通于所述出风口,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由所述出风通道允许所述换热气流和所述第二换热气流自所述风扇的出风侧流至所述出风口处;所述挡风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壳体。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室内空调器还包括:第一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驱动轴穿过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以驱动所述第一导风组转动。
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导风部还包括:第二导风组,与第一空间部对应设置,用于引导所述换热气流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室内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壳体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热交换器、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热交换器、风扇和风扇电机的装配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部、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室内空调器的侧面混风模式下气流走向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室内空调器的室内混风模式下气流走向图之一;
图1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驱动部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壳体;110、前表面;111、前面板;120、底表面;130、侧表面;140、顶表面;150、装配板;
210、进风口;220、出风口;
300、格栅;
400、底座;
500、排放扇叶;
600、热交换器;630、安装板;
700、导风部;710、第一导风组;720、第二导风组;730、导风叶;
800、第一驱动部;
900、风扇;910、第一风扇;920、第二风扇;930、连接轴;940、风扇电机;950、挡风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包括室内热交换器600,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600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600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600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中的室内单元。室内单元,通过管连接到安装在室外空间中的室外单元(未示出)。室外单元中可设有压缩机、室外热交换器、室外风扇、膨胀器和制冷循环的类似部件,室内单元中也可设有室内热交换器600和室内风扇。
例如,室内单元可包括安装在室内空间的壁上的壁挂式室内单元。
参照图1至图4,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室内单元,包括壳体100,壳体100中安装有构成制冷循环的多个部件。壳体100包括至少部分打开的前表面110、安装在室内空间的壁上且设有安装板630的后表面、限定底部构造的底表面120、设置在底表面120的两侧的侧表面130、以及限定顶部外观的顶表面140。
前表面110的打开部分的前方处设有前面板111,前面板111限定室内单元的前外观。
装配板150联接到后表面。装配板150中可限定联接到壁的安装孔。例如,装配板150可以联接到壁上,且壳体100可设置为安装在装配板150上。
壳体100可以是在分离式空调的情况下设置室内空间中的室内单元壳体100,也可以是一体式空调的情况下的空调的自身壳体100。而且,在广义上,前面板111可被理解为壳体100的一个部件。
参照图4,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内形成有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
第一空间部用于允许第一室内风气流自进风口210流至出风口220;第二空间部用于允许第二室内风气流自进风口210流至出风口220,且可根据室内空调器的出风需求在第一空间部、第二空间部和第三空间部内布置换热装置,如风扇和热交换器600,进而实现对第一室内风气流,和或第二室内风气流进行换热。
第一空间部位于壳体100的一侧部;第二空间部位于壳体100的另一侧部;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在壳体10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
参照图1、图2和图4,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包括:吸入部,室内空气通过该吸入部被引入,即进风口210用于允许第一室内风气流和第二室内风气流进入到壳体100内;以及排放部,通过吸入部引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然后通过该排放部排放到室内空间,吸入部包括进风口210,排放部包括出风口220。
可通过打开壳体100的上部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吸入部,且可通过打开壳体100的下部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排放部,即进风口210和出风口220设置于壳体100上。
而且,吸入部上可以设有防止引入异物的吸入格栅300,排放部上可以设有排放格栅300。
参照图1和图6,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设置有底座400,底座400上形成有出风通道,出风通道连通于出风口220,出风通道用于允许气流自风扇的出风侧流至出风口220处。例如,出风通道用于允许第二室内风气流和第二换热气流自风扇的出风侧流至出风口220处。
底座400设置于壳体100内,且装配板150可被理解为底座400的一部分。
参照图1,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排放扇叶500,可移动地设置为打开或关闭排放部的排放扇叶500设置在排放部的一侧。
当排放扇叶500打开时,壳体100内的调节过的气流可以被排放到室内空间中。
例如,排放扇叶500可以通过允许排放扇叶500的下部向上旋转来打开。
参照图4至图5,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安装有热交换器600,热交换器600与通过吸入部吸入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器600包括供制冷剂流过的制冷剂管、联接到制冷剂管以便增加热交换面积的热交换翅片和安装板630,且为保证换热效率热交换翅片设置为多个,安装板630至少设置两个。
安装部用于将热交换器600固定于壳体100内,例如,安装板630连接于底座400和壳体100。
多个热交换翅片设置于至少两个安装板630之间,进而避免气流在与热交换器600进行换热的过程中窜风至热交换器600与壳体100之间或其他的空间中,制冷剂管设置于至少两个安装板630和多个热交换翅片上。热交换器600设置为围绕风扇的吸入侧,例如,热交换器600可以包括多个弯曲的热交换部。
参照图4,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器600用于对第一室内风气流进行换热以形成有换热气流。
热交换器600位于第一空间部内,因此,第二室内风气流可不进行换热经过第二空间部流至出风口220处;此时,安装板630能够保证第一室内风气流与热交换器600进行换热时不会窜风至第二空间部。
参照图6,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220处设置有导风部700。导风部700包括多个导风叶730,导风叶730和导风叶730均为板状结构,其形状可设置为矩形、圆形、三角形或其他不规则形状,具有能够将气流分层并引导气流的流动方向的作用即可,且任意个导风叶730形成不同的导风组,例如导风部700可包括第一导风组710,第一导风组710的导风叶73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第二空间部所对应出风口220的尺寸作出调整,能够很好的覆盖第二空间部所对应出风口220即可。
第一导风组710用于引导第二室内风气流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方向,以将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混风。
第一导风组710与第二空间部对应设置,且导风叶730可转动地设置于底座400上。
参照图12,当室内空调器在侧面混风模式下,第一导风组710的出风端和第二导风叶730的出风端向热交换器600倾斜设置,第一导风组710引导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自出风口220流出的换热气流,以将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在出风处混风;此时,换热气流与第二室内风气流混风,进而减小换热气流与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提升用户体验。
参照图13,当室内空调器在室内混风模式下,第一导风组710的出风端向远离热交换器600倾斜设置或第一导风组710的出风端朝向壳体100的前方,第一导风组710引导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室内空间中,以将第二室内风气流和换热气流在室内空间中混风,这样两种气流在混风前,在室内空间中形成两层气流,增加用户层次感体验,且两种气流在室内空间中混风后减小了换热气流与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提升用户体验。
在侧面混风模式,由于第二室内风气流不与任何热交换器600换热而导致其流速比换热气流的流速大,当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混风后,会增大混风后的换热气流的流速,保证对应换热气流对应出风口220处的出风效率,进而提升室内空调器的换热循环性能。
参照图6,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导风部700还包括第二导风组720,且第二导风组720包含的导风叶73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第一空间部所对应出风口220的尺寸作出调整,能够很好的覆盖第一空间部所对应出风口220即可。
第二导风组720用于引导换热气流由出风口220流出的方向。
第二导风组720对应第一空间部设置。
参照图14,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组710上连接有第一驱动部800,第一驱动部800可设置为一驱动电机。
第一驱动部800用于驱动第一导风组710转动,具体为,将第一驱动部800的数量与第一导风组710的导风叶730的数量相同设置,以实现单个第一驱动部800驱动对应导风叶730转动。
第一驱动部800设置于底座400上,且第一驱动部800的驱动轴穿过底座400连接于第一导风组710,具体为连接于导风叶730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风组720上连接有第二驱动部(未示出),第二驱动部可设置为一驱动电机,并通过同步连杆驱动第二导风组720转动。
第二驱动部连接于底座400上,且第二驱动部的输出轴穿过底座400连接至同步连杆,且同步连杆连接第二导风组720的每个导风叶730。
参照图5、图7和图8,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00中安装或设置有风扇900。风扇900可以包括将沿周向吸入的空气径向排放的横流风扇。例如,风扇900可以用于将第一室内风气流和第二室内风气流由进风口210吸入到壳体100内,并用于将第二室内风气流和换热气流由出风口220排出壳体100。
风扇900可呈沿圆周方向排布的多个叶片的形状。而且,风扇900在壳体100中沿左右方向延伸。此处,风扇900的轴向可以是左右方向。
风扇电机940联接到风扇的一侧。风扇电机940被驱动以便向风扇900提供旋转力。而且,风扇900的另一侧可以被支撑在壳体100内部,例如风扇900的另一端设置于底座400上,且风扇900位于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内。
参照图8和图9,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风扇900可分为两部分,即,风扇900包括第一风扇910和第二风扇920,且第一风扇910连接于第二风扇920。
第一风扇910位于第一空间部内;第二风扇920位于第二空间部内。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优先地设置有挡风部950,挡风部950为一板状结构。
挡风部950用于避免换热后的换热气流和第二室内风气流在风扇900处窜风,进而影响第二室内风气流换热气流混风的混风效果。
挡风部950设置在第一风扇910和第二风扇920之间,且挡风部950设置于风扇内,具体的,挡风部950设置在风扇的任一径向截面上,叶片分布在挡风部950的圆周上。
参照图10和图11,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中,风扇900的数量设置为两个,即,风扇900包括第一风扇910和第二风扇920,且第一风扇910和第二风扇920通过连接轴930连接。
第一风扇910位于第一空间部内;第二风扇920位于第二空间部内。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优先地设置有挡风部950,挡风部950为一板状结构。
挡风部950用于避免换热后的换热气流和第二室内风气流在风扇900处窜风,进而影响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混风的混风效果。
挡风部950设置在第一风扇910和第二风扇920之间,且挡风部950连接于底座400上,连接轴930可转动地穿设在挡风部950上。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热交换器600对自进风口210流入到壳体100内的部分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可以将风扇900的长度增长,超过热交换器600的长度,即可实现上述实施例中部分室内风气流未经热交换器600换热即可从进风口210流至出风口220,且由于对应的将壳体100的长度加长,该实施例下对室内空调器的原制冷或制热性能并无影响。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些实施例中,为了实现热交换器600对自进风口210流入到壳体100内的部分气流进行热量交换,可以将热交换器600的长度变短,留出部分空间以允许部分室内风气流从进风口210流至出风口220,进而实现以上实施例,且侧面混风模式中,由于未经过换热器的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进行混风增大了换热气流的流速,进而增大了室内空调器的出风效率,能够保证该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原制冷或制热的性能不受影响,在该实施例中,室内空调器可仅运行侧面混风模式,不运行室内混风模式。
根据本申请的第一构思,由于增设了第一导风组、热交换器的布局,使得热交换器对由进风口流入到壳体内的部分室内风气流进行换热形成换热气流,由第一导风组引导另一部分未经过换热的室内风气流流向换热气流混风,以减小换热气流与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所以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构思,由于改变了热交换器在壳体内的布局,壳体内形成有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将第一空间部、第二空间部在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并将热交换器设置于第一空间部内,使得由进风口进入的部分室内风气流可未经过交换器而经过第二空间部流至出风口处,进而由该部分气流,即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混风,以减小换热气流与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所以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第三构思,由于改进了混风的模式,当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和第二导风叶的出风端向热交换器倾斜设置时,第一导风组引导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自出风口流出的换热气流,以将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在出风处混风,进而减小了换热气流与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所以提升用户体验;
当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向远离热交换器倾斜设置或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朝向壳体的前方时,第一导风组引导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室内空间中,以将第二室内风气流和换热气流在室内空间中混风,所以这两种气流在混风前,在室内空间中形成两层气流,增加用户层次感体验,且两种气流在室内空间中混风后减小了换热气流与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第四构思,由于室内空调器在侧面混风模式中,第二室内风气流不与热交换器换热导致其流速比换热气流的流速大,当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在出风口混风后,会增大混风后的换热气流的流速,所以能够保证对应换热气流对应出风口处的出风效率,进而提升室内空调器的换热循环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第五构思,由于改进了热交换器的结构,将两个安装板连接至已经层叠设置的多个热交换翅片的两侧,所以使得部分室内风气流与热交换器进行换热的过程中不会由第一空间部(热交换器)向第二空间部窜风,保证热交换器的换热效率,进而保证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混风效果,保证用户的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第六构思,由于改进了风扇的布置,将风扇设置于第一空间部和第二空间部内,且在第二空间部内不进行设置热交换器,第二室内风气流不经过换热即可流至出风口处能够与换热气流进行混风,减小了换热气流与室内空间中原环境的空气温度的差值,所以提升用户体验。
根据本申请的第七构思,由于增设了挡风部,将第一风扇设置于第一空间部内,将第二风扇设置于第二空间部内,且将挡风部设置于第一风扇和第二风扇之间,所以能够限制换热气流和第二室内风气流在风扇处窜风,进而保证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换热气流的混风效果,保证用户的体验。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进风口和出风口,由所述进风口允许第一室内风气流和第二室内风气流进入到所述壳体内;
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用于对所述第一室内风气流进行换热以形成有换热气流;
导风部,设置于所述出风口处,包括:
第一导风组,用于引导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方向,以将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混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和第二导风叶的出风端向所述热交换器倾斜设置时,所述第一导风组引导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自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所述换热气流,以将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与所述换热气流在所述出风处混风;
当所述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向远离所述热交换器倾斜设置或所述第一导风组的出风端朝向所述壳体的前方时,所述第一导风组引导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流向室内空间中,以将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和所述换热气流在所述室内空间中混风。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形成有:
第一空间部,位于所述壳体的一侧部,且所述热交换器位于所述第一空间部;
第二空间部,位于所述壳体的另一侧部,与所述第一空间部在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且由所述第二空间部允许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自所述进风口流至所述出风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与所述第二空间部对应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扇,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和所述第二空间部内,用于将所述第一室内风气流和所述第二室内风气流由所述进风口吸入到所述壳体内,并用于将所述换热气流和所述第二换热气流由所述出风口排出所述壳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扇包括:
第一风扇,位于所述第一空间部内;
第二风扇,位于所述第二空间部内;
所述第一风扇和所述第二风扇之间设置有挡风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包括:
至少两个安装板;
多个热交换翅片,设置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板之间;
制冷剂管,穿设于至少两个所述安装板和多个所述热交换翅片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座,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底座上形成有出风通道,所述出风通道连通于所述出风口,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由所述出风通道允许所述换热气流和所述第二换热气流自所述风扇的出风侧流至所述出风口处;
所述挡风部连接于所述底座上;
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底座和所述壳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部,设置于所述底座上,且所述第一驱动部的驱动轴穿过所述底座连接于所述第一导风组,以驱动所述第一导风组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任一项所述的室内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部还包括:
第二导风组,与第一空间部对应设置,用于引导所述换热气流由所述出风口流出的方向。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70216.2U CN216281728U (zh) | 2021-08-20 | 2021-08-20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21970216.2U CN216281728U (zh) | 2021-08-20 | 2021-08-20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81728U true CN216281728U (zh) | 2022-04-12 |
Family
ID=810600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1970216.2U Active CN216281728U (zh) | 2021-08-20 | 2021-08-20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6281728U (zh) |
-
2021
- 2021-08-20 CN CN202121970216.2U patent/CN2162817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500190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6897531U (zh) | 空调器 | |
CN219624176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6281728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6244597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6620020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634660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06243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500191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3020011U (zh) | 空调器 | |
CN216244598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033648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4949401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6924535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21146644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CN215570831U (zh) | 一种室内空调器 | |
CN21695324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109787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559965U (zh) | 空调器 | |
CN214949438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576540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7584635U (zh) | 空调器 | |
CN216244596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846291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8846290U (zh) | 空调室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No.1 Haixin Road, Nancun Town, Pingdu City, Qingdao City, Shan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No. 151, Zhuzhou Road, Laoshan District, Qingdao,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HISENSE (SHANDONG) AIR-CONDITIONING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