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707543U -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707543U
CN220707543U CN202321615728.6U CN202321615728U CN220707543U CN 220707543 U CN220707543 U CN 220707543U CN 202321615728 U CN202321615728 U CN 202321615728U CN 220707543 U CN220707543 U CN 2207075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air
straight line
cavity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1572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皓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1572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7075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7075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7075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旨在解决室外机的中隔板会降低风机腔内的空气流量,并削弱室外机的换热性能的问题。该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壳体具有安装腔,壳体在第一直线方向的一侧设有出风口。中隔板位于安装腔内,并将安装腔沿第二直线方向分隔为风机腔和压机腔,出风口与风机腔连通。安装于风机腔内的风机组件用于带动空气流经室外换热器后由出风口吹出。沿第一直线方向,中隔板包括平滑连接的直线段和弧形段,且直线段靠近出风口布置。沿第二直线方向,弧形段在第一直线方向上远离直线段的一侧边缘朝向压机腔弯折设置,且弧形段的曲率半径相同。本申请提供的空调器能够将提高室外机的风量并降低噪音。

Description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即空气调节器,是一种可以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循环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对于侧出风结构的室外换热器而言,其壳体内的隔板用于分隔风机腔和压机腔,使空气可以顺畅地流经风机腔中的室外换热器,以避免被压机腔中复杂的冷媒管路和走线结构所阻碍。
但是,在风机腔中,靠近中隔板的部分空气在向出风口流动的过程中,由于中隔板朝向风机腔的一侧与该部分空气直接接触,使得中隔板的造型会对该部分空气的流动形成一定的阻力,从而会降低风机腔内的空气流量,使得室外换热器的风场分布不均匀性,以削弱室外机的换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旨在解决室外机的中隔板会降低风机腔内的空气流量,并削弱室外机的换热性能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室外机为侧出风结构,包括壳体,中隔板、室外换热器以及风机组件。壳体具有安装腔,且壳体在第一直线方向的一侧设有出风口。中隔板位于安装腔内,并将安装腔沿第二直线方向分隔为风机腔和压机腔,出风口与风机腔连通。室外换热器以及风机组件安装于风机腔内,风机组件用于带动空气流经室外换热器后由出风口吹出。其中,第一直线方向和第二直线方向相交并垂直于上下方向设置。沿第一直线方向,中隔板包括平滑连接的直线段和弧形段,且直线段靠近出风口布置。沿第二直线方向,弧形段在第一直线方向上远离直线段的一侧边缘朝向压机腔弯折设置,且弧形段的曲率半径相同。
因此,在空调器的室外机中,弧形段的可以与直线段连接,该弧形段沿第一直线方向远离直线的边缘可以朝向压机腔的一侧弯折设置,用于围成压机腔,且弧形段的主体结构可以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即弧形段可以是圆弧状结构。如此,空气在风机腔沿第一直线方向流动的过程中,部分会空气会贴合弧形段和直线段朝向出风口流动,由于弧形段是圆弧段结构,并与直线段连接,中隔板不会阻碍靠近或者贴合的空气朝向出风口流动,可以使的空气顺畅地流向出风口。有利于提高风机腔内的空气流量,或者在相同的空气流量下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的运行功率。从而使得靠近压机腔的部分室外换热器处风场可以较为均匀地进行分布,有利于提高室外机中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并降低气动噪音。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内,沿弧形段的延伸方向,弧形段靠近直线段的一端和弧形段远离直线段的一端对应的圆心角的取值范围是30°~6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直线段垂直于第二直线方向布置,且第二直线方向与第一直线方向垂直。壳体在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L1,直线段在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L2,且直线段的宽度尺寸和壳体的宽度尺寸之间满足0.2〃L1≤L2≤0.4〃L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平面内,弧形段的半径尺寸为R,且弧形段的半径尺寸和壳体的宽度尺寸之间满足0.4〃L1≤R≤0.6〃L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直线方向上,弧形段靠近直线段的一侧边缘与直线段相切,以使弧形段与直线段平滑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隔板还包括多个加强筋,一个加强筋在直线段和弧形段上延伸布置,且多个加强筋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于中隔板上。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二直线方向,加强筋朝向压机腔的一侧凸起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一个加强筋在直线段和弧形段的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于上下方向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上下方向,中隔板的上端设有安装缺口,用于容纳安装电器盒。中隔板还包括第一翻边,直线段的上端在安装缺口的下侧边缘处沿第二直线方向朝向压机腔或者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弯折设置,并形成第一翻边,用于支撑连接电器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中隔板还包括第三翻边,弧形段的上端在安装缺口的下侧边缘处沿第二直线方向朝向压机腔或者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弯折设置,并形成第三翻边,用于支撑连接电器盒。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壳体还设有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沿第一直线方向位于壳体的相对两侧,且第一进风口连通风机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室外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段,沿第一直线方向,在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风机腔内,第一换热段和风机组件依次布置,以使风机组件带动空气流经依次流经第一进风口和第一换热段,并由出风口吹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沿第一直线方向,风机组件位于第一换热段靠近出风口的一侧,且第一换热段靠近第一进风口布置。沿第二直线方向,第一换热段靠近压机腔的一侧边缘与弧形段远离直线段的一侧边缘接触连接,用于分隔风机腔和压机腔。沿第一直线方向,壳体的宽度尺寸为L1,直线段的宽度尺寸为L2,弧形段的宽度尺寸为L3,第一换热段的厚度尺寸为L4,且满足L1=L2+L3+L4。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和四通阀之间安装有气液分离器和油分离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压缩机与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组件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壳体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中所示的壳体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5所示的空调器的室外机的另一个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所示的室外机的一种剖视图;
图10为图9中所示的风机腔和压机腔的一种俯视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壳体与中隔板连接安装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的换热连接段附近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为图10中所示的中隔板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8中所示的壳体内在中隔板的上端附近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4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7为图14所示的中隔板另一个角度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8为模拟测试的三种方案的风机腔中风量参数的条形数据对比图;
图19为模拟测试的三种方案的风机腔中风机组件的扭矩参数的条形数据对比图;
图20为方案一的一种风场的仿真模拟示意图;
图21为方案三的一种风场的仿真模拟示意图;
图22为方案一和方案三的两种室外机的风量参数和噪音参数的仿真模拟折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如无特殊说明,在满足附图所示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情况下,上述方位性的描述可以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灵活设置。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设备精度或者安装误差的限制,绝对的平行或者垂直效果在实际应用中是难以达到的。在本申请中有关垂直、平行或者同向描述并不是一个绝对的限定条件,而是表示可以在预设误差范围内(如上下偏差5°)实现垂直或者平行的结构设置,并达到相应的预设效果,如此,可以最大化的实现限定特征的技术效果,并使得对应技术方案便于实施,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以下简称空调器),空调器即空气调节器,是一种可以对建筑或构筑物内环境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循环流速等参数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设备。
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器100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该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压缩机10、四通阀20、换热器组件30以及节流装置40。示例性的,四通阀20可以具有第一端口A、第二端口B、第三端口C和第四端口D,换热器组件30可以包括室外换热器31以及室内换热器32,且压缩机10可以具有回气口和出气口(图中未示出)。压缩机10的回气口可以与四通阀的第一端口A连接,压缩机10的出气口可以与四通阀的第二端口B连接。四通阀的第三端口C可以与室外换热器31的一端连接,该室外换热器31的另一端可以通过节流装置40与室内换热器32的一端连接,且室内换热器32的另一端可以与四通阀的第四端口D连接。
其中,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两部分,压缩机10、四通阀20和室外换热器31可以是室外机的一部分,对应室内换热器32可以是室内机的一部分。节流装置40可以是毛细管结构,也可以是电子膨胀阀结构,该节流装置40可以安装于室外机中,也可以安装于室内机中,还可以在室外机和室内机之间的冷媒管路中安装节流装置40,只需使节流装置40沿冷媒的流动方向位于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之间即可。
基于此,在压缩机10的带动下,冷媒能够在室内机和室外机之间循环流动,并且产生可逆的相变,冷媒产生相变的同时能够释放或者吸收热量。例如,冷媒在室外机中能够通过室外换热器与周围的介质(如空气)换热,从而释放热量加热周围空气(或者吸收热量冷却附近的空气)。冷媒在室内机中能够通过室内换热器与周围空气换热,从而吸收热量以冷却周围空气(或者释放热量加热附近的空气)。
通过四通阀20的设置,可以使空调器100的运行模式在热冷工况和制热工况之间灵活调整,从而使空调器100可以应用于更多的使用场景。当空调器100处于制冷或者除湿工况时,以图1中所示的实线箭头为例,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导通,并使第四端口D和第一端口A导通。如此,冷媒可以在压缩机10、四通阀20的第二端口B和第三端口C、室外换热器31、节流装置40、室内换热器32、四通阀20的第四端口D和第一端口A以及压缩机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压缩机10压缩后的高压气态冷媒可以由出气口经四通阀20流向室外换热器31,以使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可以在室外换热器31处液化并释放热量,以加热室外换热器31附近的空气。随后,在节流装置40的作用下,流入室内换热器32处的液态冷媒压力减小,以使液态冷媒可以在室内换热器32处吸收热量并汽化,从而冷却室内换热器32附近的空气,并在室外换热器31和室内换热器32之间实现热量的交换转移。且汽化后的冷媒可以经四通阀20被吸入压缩机10的回气口内,从而实现冷媒的循环流动。
当空调器100处于制热工况时,以图1中所示的虚线箭头为例,可以调节四通阀20以使第二端口B和第四端口D导通,并使第三端口C和第一端口A导通。如此,冷媒可以在压缩机10、四通阀20的第二端口B和第四端口D、室内换热器32、节流装置40、室外换热器31、四通阀20的第三端口C和第一端口A以及压缩机10之间循环流动。在此过程中,通过压缩机10压缩后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可以通过四通阀20流向室内换热器32,以使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可以在室内换热器32处液化并释放热量,以加热室内换热器32附近的空气。随后,在节流装置40的作用下,流入室外换热器31处的液态冷媒压力减小,以使液态冷媒可以在室外换热器31处吸收热量并汽化,从而冷却室外换热器31周围的空气,并在室外换热器31和室内换热器32之间实现热量的交换转移。且汽化后的冷媒可以经四通阀20被吸入压缩机10的回气口内,从而实现冷媒的循环流动。
为了避免由压缩机10的进气口吸入压缩机10的气态冷媒中掺杂有液态冷媒或者杂质,如图2所示,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气液分离器51。气液分离器51可以安装于四通阀20的第一端口A和压缩机10的回气口之间,以使第一端口A可以通过气液分离器51与压缩机10的回气口连接并导通。如此,混合有液态冷媒或者润滑油等的气态冷媒通过气液分离器51流向压缩机10的回气口时,气液分离器51可以分离出非气态的杂质(如液态冷媒、液态润滑油或者其他杂质),以避免上述杂质进入压缩机10内影响压缩机10的稳定运行。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油分离器52,压缩机10的出气口与四通阀20的第二端口B之间也可以通过油分离器52连接并导通。如此,高温高压的气态冷媒中混合的润滑油在流经油分离器52的过程中可以被分离,从而避免润滑油伴随冷媒在流经室外换热器31和室内换热器32时附着于两者的内壁上,以使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具有较高的换热效率。需要说明的是,当压缩机10是磁悬浮式等结构的无油压缩机时,可以无需在压缩机10的出气口处安装油分离器,结构简单。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无需设置四通阀。如图3所示,以压缩机10是无油压缩机为例,可以将空调器100的压缩机10的出气口与室外换热器31连通,并使压缩机10的回气口可以通过气液分离器51与室内换热器32连通,且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之间可以通过节流装置40连通。以使冷媒可以在压缩机10、室外换热器31、节流装置40、室内换热器32、气液分离器51和压缩机10之间循环流动。
基于此,空调器100可以以单冷模式运行,此时,室外换热器31可以作为冷凝器,且室内换热器32可以为对应的蒸发器,以使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室内换热器32(即蒸发器)用于冷却附近的空气。此外,若调换室内换热器32和室外换热器31的安装位置,也可以设置室内换热器32作为冷凝器,且室外换热器31可以为对应的蒸发器,以使空调器100可以通过室内换热器32(即冷凝器)用于加热附近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室外换热器31可以是气-液式换热器,如由金属圆管或者微通道扁管作为冷媒管,并通过接触设置的翅片以提高换热面积的翅片式换热器,此时,可以通过快速流动的空气或者喷淋冷却液等介质与换热器内流经的冷媒交换热量。此外,室外换热器31也可以是液-液式换热器,如管壳式换热器或者板式换热器,此时,可以通过快速流动的液态介质与换热器中流动的冷媒交换热量。
对于室内换热器32而言,室内换热器32可以安装于用户侧的室内,以直接冷却或者加热用户侧室内的空气。此外,也可以将图3中的室内换热器32替换为上述的液-液式换热器,并在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32和该液-液式换热器之间通过冷却液(如水)的二级循环换热支路连通,以将液-液式换热器中液态冷媒汽化的冷量转移至室内换热器32处,用于冷却靠近用户侧设置的室内换热器32附近的空气。二级循环换热支路的设置同样适用于配置有四通阀的空调器1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4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器组件30的一种连接结构示意图。该换热器组件30可以包括翅片换热器33、分流器34以及集气管35。其中,翅片换热器33作为换热器组件30的主体结构,既可以作为室外换热器31使用,也可以作为室内换热器32使用,均可以使翅片换热器33内流动的冷媒与空气进行换热。沿冷媒的流动方向,分流器34和集气管35可以安装于翅片换热器33的相对两侧,集气管35可以用于连接四通阀20或者直接连通压缩机10的出气端(单冷空调)。
在空调器100等制冷系统中,除了制冷量很小的情况,翅片换热器33可以采用多路并联的方式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冷媒的流量,并保证冷媒可以与空气具有足够的接触面积。示例性的,翅片换热器33可以包括多个并联设置的冷媒管作为冷媒通道,冷媒管可以是长条状的圆管结构,也可以是具有多个微通道结构的扁管结构等。为了增加翅片换热器33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翅片换热器33还可以包括多个翅片,并可以使多个翅片与多个冷媒管接触安装,用于增加多个冷媒管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翅片换热器33的换热效率。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例提供的空调器100的室外机的一种内部结构示意图。该侧出风结构的室外机可以视为空调器100的一部分,如室外机(或者是空调器100)可以包括壳体60、中隔板70和风机组件80。其中,壳体60可以围成安装腔61,且壳体60的一侧可以设有出风口621。以设有出风口621的一侧为壳体60的前侧为例,可以定义前后方向是第一直线方向。如此,位于安装腔61内的中隔板70可以将安装腔61沿左右方向(即第二直线方向)分隔为风机腔611和压机腔612。以风机腔611位于压机腔612的左侧为例,出风口621可以与风机腔611连通设置,且室外换热器31可以安装于风机腔611内。
如图6所示和图7所示,图6为图5中所示的壳体60的一种爆炸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5中所示的壳体60的另一个角度的爆炸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壳体60可以包括顶板63、前面板64、检修板65、压机围板66、风机侧板67以及底板68。其中,顶板63和底板68可以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如顶板63可以间隔布置于底板68的上方。可以在顶板63的边缘处设置向下垂直弯折的翻边结构,对应的,也可以在底板68的边缘处设置向上垂直弯折的翻边结构。前面板64、检修板65、压机围板66以及风机侧板67可以通过上述两个翻边结构连接安装于顶板63和底板68之间。如前面板64的上侧边缘可以与顶板63向下弯折的翻边连接,且前面板64的下侧边缘可以与底板68向上弯折的翻边连接。基于此,在安装腔61内,中隔板70的前侧边缘可以与前面板64和/或检修板65连接,还可以使中隔板70的下侧边缘与底板68连接,也可以使中隔板70的后侧边缘与压机围板66连接。如此,中隔板70、检修板65、压机围板、右侧的部分底板68和右侧的部分底板68可以围成位于右侧的压机腔612。对应的,中隔板70、前面板64、风机侧板67、左侧的部分底板68和左侧的部分底板68可以围成位于左侧的压机腔612。
其中,如图6所示,压机围板66可以是L形结构,如压机围板66可以作为压机腔612的部分或者全部的右侧壁以及后侧壁。以压机腔612的部分右侧壁是压机围板66为例,检修板65也可以是L形结构,即该检修板65可以作为压机腔612的前侧壁以及部分右侧壁。
需要说明的是,检修板65的主体结构和前面板64可以是壳体60的前侧壁。检修板65和前面板64可以是分体式结构,此时,检修板65的左侧边缘和前面板64的右侧边缘可以与中隔板70的前侧边缘连接,如可以通过卡扣卡接安装,也可以通过螺钉配合螺钉孔紧固连接,以便于单独拆装检修板65。或者,也可以设置检修板65与前面板64是一体式的前侧壁,结构简单且便于安装。
基于此,如图6所示,可以在前面板64上开设出风口621。参照图7,壳体60还可以包括格栅件691,并可以在出风口621处安装格栅件691。通过格栅件691的设置,在使风机腔611内的空气可以通过格栅件691由出风口621吹出的同时,格栅件691还可以阻止外部的异物由出风口621进入风机腔611内。对应的,壳体60还可以设有第一进风口622和第二进风口623,沿前后方向,出风口621和第一进风口622可以位于壳体60的前后两侧,如底板68、顶板63、风机侧板67以及中隔板70可以在风机腔611的后侧间隔布置,第一进风口622可以由后向前连通风机腔611。第二进风口623可以开设于壳体60的左侧,以使第二进风口623可以由左向右连通风机腔611。即第二进风口623和中隔板70可以位于风机腔611的左右两侧。示例性的,可以使底板68的左侧边缘、顶板63的左侧边缘、前面板64的左侧边缘与风机侧板67之间围成第二进风口623这一开口结构。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可以设置风机侧板67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边框结构,以使风机侧板67的上端可以与顶板63连接,且该风机侧板67的下端可以与底板连接。在增加壳体60的整体连接强度的同时,还可以分隔第一进风口622和第二进风口6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风机腔611仅通过第一进风口622流入空气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风机侧板67作为风机腔611的左侧壁。即板状结构的风机侧板67其前侧边缘可以与前面板64的左侧边缘接触连接,以使空气可以由第一进风口622进入风机腔611内,在经过室外换热器31后,经过换热的空气可以由出风口621吹出。
此外,在板状结构的风机侧板67其前侧边缘与前面板64的左侧边缘接触连接以围成风机腔611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风机侧板67上开设第二进风口623,以使空气也可以由左向右经第二进风口623进入风机腔611内并与室外换热器31交换热量。
继续参照图7,壳体60还可以包括多个支脚692,多个支脚可以安装于底板68的下方并与底板68连接,在承载室外机重量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多个支脚692以将壳体60定位安装于预设位置处,以避免室外机的晃动位移。此外,壳体60还可以包括风机支架693,风机支架693可以安装于风机腔611内。示例性的,风机支架693的下端可以与底板68连接。结合图8,图8为图5所示的空调器100其室外机的另一个角度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在风机支架693的上端,风机支架693的后侧可以与室外换热器31的上侧边缘连接,且风机支架693的前侧边缘可以与前面板64的上侧边缘连接,以使风机支架693可以稳定地支撑安装于风机腔611内。
示例性的,在风机支架693的上端,风机支架693的后侧边缘可以通过卡槽结构由上向下与室外换热器31的上侧边缘插接安装,以限定风机支架693和室外换热器31在前后方向上的自由度。对应的,风机支架693的前侧边缘还可以通过卡接结构或者螺钉与前面板64的上侧边缘连接,同样可以限定风机支架693和前面板64在前后方向上的自由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室外换热器31可以包括第一换热段311和第二换热段312,且第二换热段312可以垂直连接与第一换热段311的左侧边缘,以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截面内形成近似为L状结构的室外换热器31。在风机腔611内,第一换热段311可以靠近第一进风口622布置,且位于风机腔611内的第二换热段312可以靠近第二进风口623布置。结合图9,图9为图8所示的室外机的一种剖视图。风机组件80可以沿前后方向安装于第一换热段311和出风口621之间,以使风机组件80可以带动部分空气依次流经第一进风口622和第一换热段311,并使空气与第一换热段311换热后,可以经风机组件80由出风口吹出。并且,风机组件80还可以带动另一部分空气依次流经第二进风口623和第二换热段312,并使空气与第二换热段312换热后,可以经风机组件80由出风口吹出。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例中,由于出风口621和第一进风口622可以位于风机腔611的前后两侧,但第二进风口623可以位于风机腔611左侧。即部分空气在流经第一进风口622和出风口621时,可以在轴流风机的带动下右后向前顺畅地流动。但另一部分空气在流经第二进风口623和出风口621时,需要先向右流动,然后在风机腔611内变向并向前由出风口621吹出,阻力较大。基于此,可以设置第一换热段311的换热面积大于第二换热段312的换热面积,以使更多的空气可以顺畅地流经第一换热段311,以使室外换热器31中流动的冷媒可以与空气高效低交换热量。
其中,第一换热段311可以与第二换热段312垂直连接。也可以使第一换热段311与第二换热段312在垂直于上下方向的截面内所成的角是锐角或者钝角,只需设置第一换热段311与第二换热段312可以依次靠近第一进风口622和第二进风口623布置即可,对此不作限定。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若风机腔611仅通过第一进风口622流入空气。此时,也可以使第一换热段311向后靠近第一进风口622布置,无需额外设置第二换热段312。
在风机腔611内,用于带动空气流动的风机组件80可以是轴流式风机、斜流式风机、离心式风机或者横流式风机等。如图9所示,以风机组件80是轴流式风机为例,该风机组件80可以包括旋转电机81以及轴流扇叶82,且轴流扇叶82可以与旋转电机81的输出轴连接。当旋转电机81带动轴流扇叶82转动时,轴流扇叶82可以带动空气沿其轴向流动。基于此,可以设置轴流扇叶82的轴线平行于第一直线方向(即前后方向)布置,以使空气在轴流扇叶82的带动下可以沿前后方向经出风口621吹出。
基于此,如图9所示,在风机腔611内,可以使旋转电机81的后端与风机支架693(如图8所示)定位连接,且轴流扇叶82可以与旋转电机81前端的输出轴连接,并可以带动部分空气依次流经第一换热段311、风机组件80,并由出风口621吹出。对应的,第二换热段312可以位于第一换热段311的前侧,靠近左侧的第二进风口623安装。轴流扇叶82也可以间隔布置于第一换热段311的前方,并可以带动另一部风空气由第二进风口623经第二换热段312,且该部分空气在风机腔611内变向后可以由出风口621吹出。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换热段311可以布置于风机组件80的后方并靠近第一进风口622设置。此外,也可以将第一换热段311设置于风机组件80的前方,即第一换热段311此时可以靠近出风口621布置,且风机组件80可以靠近第一进风口622布置,以带动部分空气可以依次流经第一进风口622、风机组件80和第一换热段311,并由出风口621吹出。此时,若室外换热器31还包括第二换热段312,该第二换热段312可以位于风机组件80的左侧,并同样靠近第二进风口623设置。
继续参照图9,在压机腔612内,可以安装压缩机10、四通阀20、气液分离器51、油分离器52、分流器34、集气管、电器盒和变频器等构件。其中,节流装置可以安装于压机腔612内,也可以安装于室内机中,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由于上述部分或者全部的构件之间需要通过冷媒管路或者线路连接。在室外机中,复杂的连接管路或者布线结构会对流经室外换热器31(如图8所示)的空气造成阻碍。基于此,可以在室外机的壳体60内通过中隔板70分隔出风机腔611和压机腔612。以将上述部分或者全部的构件安装于压机腔612中,并将室外换热器31和风机组件80安装于风机腔611,以使空气可以快速且顺畅地流经风机腔611中的室外换热器31。
但是,在风机腔611中,空气由第一进风口622流向出风口621时,靠近中隔板70的部分空气在向出风口621流动的过程中,由于中隔板70朝向风机腔611的一侧与该部分空气直接接触。使得中隔板70的造型会对该部分空气的流动形成一定的阻力,从而会降低风机腔611内空气的流量,并使得室外换热器31的风场分布不均匀,以削弱室外机的换热性能。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如图10所示,图10为图9中所示的风机腔611和压机腔612的一种俯视图。位于风机腔611和压机腔612之间的中隔板70可以包括直线段71和弧形段72,且直线段71和弧形段72可以沿前后方向依次连接。其中,直线段71可以靠近出风口621设置,如直线段71可以连接于弧形段72的前侧,以使风机腔611内的空气可以由后向前依流经弧形段72和直线段71。弧形段72的前侧边缘可以与直线段71的后侧边缘连接,该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可以向右朝向压机腔612的一侧弯折设置,用于围成压机腔612,且弧形段72的主体结构可以具有相同的曲率半径,即弧形段72可以是圆弧状结构。如此,空气在风机腔611向前流动的过程中,右侧的部分会空气会贴合弧形段和直线段沿风机腔611的侧壁向前流动,由于弧形段是圆弧段结构,并与直线段连接,中隔板70不会阻碍靠近或者贴合的空气朝向出风口621流动,可以使的空气顺畅地流向出风口621。有利于提高风机腔611内的空气流量,或者在相同的空气流量下有利于降低风机组件80的运行功率。从而使得靠近压机腔612的部分室外换热器处风场可以较为均匀地进行分布,有利于提高室外机中室外换热器31的换热效率。
为了使靠近中隔板70的空气可以由后向前可以更加顺畅地进行流动。继续参照图10,在垂直上下方向的平面内(即图10所示的俯视平面内),在弧形段72的延伸方向上,弧形段72的前侧边缘所在的一端和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所在的一端对应的圆心角θ的取值范围是30°~60°。其中,由于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靠近或者接触室外换热器31的右侧边缘布置。若圆心角θ小于30°,则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向右的弯折偏移距离较小,即室外换热器31在左右方向上的尺寸较小,使得室外换热器31具有较小的尺寸,会降低室外换热器31的换热性能。若圆心角θ大于60°,则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向右具有较大的弯折角度,此时,空气在贴合弧形段72由后向前流动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变方向,当圆心角θ大于60°,贴合弧形段72流动的空气会受到较大的变向阻力。因此,可以设置圆心角θ的取值范围处于30°~60°之间。
需要说明的是,直线段71可以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片状结构,且直线段71在前后方向上可以具有一定的宽度,如直线段71可以垂直于左右方向布置。对应的,弧形段72的主体结构可以近似为圆筒状结构的部分侧壁,且圆心角θ的取值范围可以在30°~60°之间。示例性的,弧形段72的前侧边缘可以近似为平行于上下方向设置,并可以与直线段71的后侧边缘平滑连接,即直线段71的后侧边缘可以弧形段72的前侧边缘相切并连接。如弧形段72与直线段71连接位置处的多个切线可以形成一个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平面。
如图10所示,可以定义壳体60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L1,如压机围板66的后侧壁与检修板65的前侧壁在前后方向上的间距尺寸可以是L1。或者是风机腔611和压机腔61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是L1。也可以看作第一进风口622和出风口621在前后方向上的垂直距离是L1。对应的,直线段71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可以是L2。基于此,可以设置直线段71的宽度尺寸和壳体60的宽度尺寸之间满足0.2·L1≤L2≤0.4·L1。
其中,若直线段71的宽度尺寸大于0.4·L1,即使得弧形段72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小的宽度尺寸,在确定弧形段72的圆心角θ的情况下,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向右弯折的偏移尺寸较小,会减小室外换热器31在左右方向上尺寸。或者,在设置沿左右方向上尺寸相同的室外换热器31的情况下,前后方向上较小的弧形段72的宽度尺寸,使得其圆形角θ更大,会减少风机腔611的空气流量。对应的,若直线段71的宽度尺寸小于0.2·L1,则宽度尺寸较大的弧形段72不便于压机腔612中相关零部件的安装布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0,若弧形段72的半径尺寸为R,可设置弧形段72的半径尺寸和壳体60的宽度尺寸之间满足0.4〃L1≤R≤0.6〃L1。其中,若弧形段72的半径尺寸小于0.2〃L1,在弧形段72的宽度尺寸一定的情况下,会使得弧形段72具有较大的圆心角,从而使得贴合弧形段72流动的空气具有更大的变向阻力。若弧形段72的半径尺寸大于0.6〃L1,弧形段72的宽度尺寸一定的情况下,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向右弯折的偏移尺寸较小,会减小室外换热器31在左右方向上尺寸,从而降低室外机的换热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中隔板70还可以包括换热连接段73,该换热连接段73可以是近似为直线段71的片状结构,如垂直于左右方向布置。可以使换热连接段73的前侧边缘与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连接,如二者之间可以通过可拆卸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不可拆卸的方式连接,还可以设置二者是一体式结构。如可拆卸连接可以是卡接安装或者通过螺钉连接,不可拆卸的连接方式可以是铆接固定或者焊接固定,也可以设置换热连接段73与弧形段72是一体式的片状结构,对此不作限定。
在安装室外机时,示例性的,如图11和图12所示,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壳体60与中隔板70连接安装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可以在换热连接段73的后侧边缘设置向左或者向右弯折的垂直翻边,该垂直翻边可以通过螺钉、铆钉或者卡接结构与压机围板66的后侧壁连接。对应的,在换热连接段73的前侧边缘,同样可以设置向左或者向右的弯折翻边,且该弯折翻边可以通过螺钉、铆钉或者卡接结构与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连接。在中隔板70的前侧,直线段71的前侧边缘可以同样向左或者向右设有弯折翻边,该弯折翻边可以通过螺钉、铆钉或者卡接结构与前面板64的右侧边缘和/或检修板65连接安装,从而在壳体60内分隔出风机腔611和压机腔612。
为了便于室外换热器31(参照图10)的安装,如图13所示,图13为图12中所示的换热连接段73附近的一种局部放大示意图。可以在换热连接段73上开设多个换热安装孔74。如此,室外换热器31还包括第一换热段311的情况下,在第一换热段311的右端,可以使多个第一换热段311的冷媒管向右穿过多个换热安装孔74并插入压机腔612内。如一个冷媒管的右端可以由左向右经一个换热安装孔74插入压机腔612内,随后,该冷媒管的右端可以通过连接弯头与其他冷媒管的右端连接导通,也可以作为室外换热器31的冷媒气体端口与四通阀20(如图9所示)连接导通,还可以作为室外换热器31的冷媒液体端口与节流装置40(如图1所示)连接导通。由于四通阀20和节流装置40可以安装于压机腔612中,如此,通过换热连接段73以及多个换热安装孔74的设置,在用于室外换热器31定位安装的同时,还可以减少与四通阀20和节流装置40的连接路径,安装连接方便。
基于此,结合图10,可以定义弧形段72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是L2。对应的,结合图13,由于换热连接段73的后侧边缘可以靠近或者接触第一换热段311设置,即换热连接段73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与第一换热段31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可以近似相等。且第一换热段311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尺寸L4即为室外换热器31的厚度尺寸。基于此,在前后方向上,直线段71的宽度尺寸、弧形段72的宽度尺寸和第一换热段311的厚度尺寸之和可以近似等于壳体60的宽度尺寸,即满足L1=L2+L3+L4。
需要说明的是,换热连接段也可以视为室外换热器31的一部分。此时,包括直线段71和弧形段72的中隔板70的后侧边缘可以通过卡接结构或者螺栓连接孔与换热连接段可拆卸连接,以便于室外机的安装和拆卸操作。对应的,弧形段72的宽度尺寸同样可以是直线段71的后侧边缘与第一换热段311的前侧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垂直距离。其中,直线段71与弧形段72可以是一体式的连接结构,从而使得二者之间可以平滑连接,以减小空气的流动阻力。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第一换热段311靠近后侧的第一进风口622布置,且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可以与第一换热段311的前侧边缘接触连接,并可以围成压机腔612。此时,可以无需在壳体60内安装换热连接段,对应的,弧形段72的宽度尺寸可以是直线段71的后侧边缘与第一换热段311的前侧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垂直距离。
或者,还可以设置弧形段72的后侧边缘与压机围板66的后侧壁接触连接。如此,可以无需在壳体60内安装换热连接段。此时,弧形段72的宽度尺寸可以是直线段71的后侧边缘与第一换热段311的后侧面之间在前后方向上的垂直距离。
如图14所示,图14为图10中所示的中隔板70的一种立体结构示意图。为了提高中隔板70的整体强度,中隔板70还可以包括多个加强筋75,多个加强筋75可以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于中隔板70上。示例性的,一个加强筋75可以在直线段71和弧形段72上延伸布置,以使该加强筋75可以先在直线段71上沿直线方向延伸,然后可以在弧形段72上沿曲线方向延伸。可以设置该加强筋75的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于上下方向布置。从而提高中隔板70在前后方向上的抗弯强度。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风机腔611内的部分空气可以由后向前贴合中隔板70靠近风机腔611的一侧流动,为了避免加强筋75的设置影响空气流动。可以设置加强筋75由左向右朝向压机腔612的一侧凸起设置,从而避免中隔板70朝向风机腔611的一侧设有凸起结构,以空气可以在中隔板70朝向风机腔611的一侧顺畅地流动,阻力较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4,可以在中隔板70的上端设有安装缺口76,该安装缺口76可以完全设置于弧形段72的上端,也可以同时设置于直线段71和弧形段72的上端。如图15所示,图15为图8中所示的壳体60内在中隔板70的上端附近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示例性的,空调器100还可以包括电器盒90,且安装缺口76可以用于容纳安装电器盒90。如可以使电器盒90的下侧壁以及前后侧壁与安装缺口76边缘处的中隔板70接触连接。
如图16所示,图16为图14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示例性的,中隔板70还可以包括第一翻边771和第二翻边772。其中,直线段71的上端在安装缺口76的下侧边缘处可以向左或者向右弯折设置,并形成第一翻边771。对应的,直线段71的上端在安装缺口76的前侧边缘处也可以向左或者向右弯折设置,并形成第二翻边772。可以使第一翻边771与电器盒90(如图15所示)的下侧壁接触设置。也可以设置第二翻边772与电器盒90的前侧壁接触设置。然后第一翻边771和第二翻边772可以通过螺钉或者铆钉贯穿电器盒90的侧壁并与之连接。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使第一翻边771和第二翻边772与电器盒90连接,从而实现中隔板70与电器盒90的支撑连接,便于室外机壳体60的安装,以提高室外机的安装效率。
如图17所示,图17为图14所示的中隔板70另一个角度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对应的,中隔板70还可以包括第三翻边773和第四翻边774。其中,弧形段72的上端在安装缺口76的下侧边缘处可以向左或者向右弯折设置,并形成第三翻边773。该弧形段72的上端在安装缺口76的后侧边缘处也可以向左或者向右弯折设置,并形成第四翻边774。可以使第三翻边773与电器盒90(如图15所示)的下侧壁接触设置。也可以设置第四翻边774与电器盒90的后侧壁接触设置。然后第三翻边773和第四翻边774可以通过螺钉或者铆钉贯穿电器盒90的侧壁并与之连接。也可以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使第三翻边773和第四翻边774与电器盒90连接,从而实现中隔板70与电器盒90的支撑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安装缺口76处,直线段71上端的第一翻边771的前端和第二翻边772的下端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使第一翻边771的前端和第二翻边772的下端相互连接,以提高安装缺口76边缘处的结构强度。对应的,直线段71上端的第三翻边773的后端和第四翻边774的下端可以间隔设置,也可以使第三翻边773的后端和第四翻边774的下端相互连接,也可以提高安装缺口76边缘处的结构强度。
为了验证上述中隔板70的改进效果,可以通过对比试验对风机腔611中的空气流动量(即风量)以及风机组件80的扭矩进行模拟对比。示例性的,可以壳体60内未布置用于分隔风机腔611和压机腔612的中隔板70为方案一。壳体60内设有用于分隔风机腔611和压机腔612的中隔板70,但中隔板70不包括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弧形段时,可以以此为方案二进行对比参照。对应的,壳体60内设有上述方案中的包括弧形段72等结构的中隔板70为方案三。随后可以对上述三种方案的室外机进行风量和风机组件80扭矩的仿真模拟。
示例性的,如图18和图19所示,图18为模拟测试的三种方案的风机腔中风量参数的条形数据对比图,图19为模拟测试的三种方案的风机腔中风机组件的扭矩参数的条形数据对比图。显而易见的,在风机组件80的扭矩一定的情况下,方案二、方案一和方案三的风机腔中的风量参数依次增大。在风机腔内风量一定的情况下,方案一、方案三和方案二的风机组件的扭矩参数依次减小。如相较于方案一,本申请方案三的技术方案可以增加约4.5%的风机腔中的风量,或者可以降低约4.3%的风机组件的扭矩。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方案一和方案三进行整体的仿真模拟试验时,如图20所示,图20为方案一的一种风场的仿真模拟示意图。图中的方框位于轴流叶片与出风口的边缘之间的位置,由于风机腔的右侧未安装中隔板,部分空气会由此处泄漏并流出风机腔,该部分流动的空气还会在该位置处形成涡流,从而增加空气的振动噪声并提高空气的流动阻力。参照图21,图21为方案三的一种风场的仿真模拟示意图。图中的方框同样位于轴流叶片与出风口的边缘之间的位置,由于风机腔的右侧安装由上述实施例的中隔板,部分空气由此处泄漏并流出风机腔的过程中,通过中隔板的导流,可以避免该部分流动的空气在此处形成涡流,有利于减少空气的振动噪声并降低空气的流动阻力。
基于此,可以对包括第一换热段311和第二换热段312的室外换热器31的多个位置进行检测。示例性的,在第一换热段311的后侧,由由右向左可以间隔设置五个检测点位,且在第二换热段312的左侧,可以在前后方向的中部区域设置一个检测点位。以上述六个检测点位为一排,可以沿上下方向在室外换热器31远离风机腔611的外侧设置五排检测点位,即一共有30个检测点位。如此,可以对方案一和方案三中的30个检测点位处的风场气压进行检测。
结合表一和表二可知,其中,表一中记载的是方案一中的风场气压的检测数据,表二中记载的是方案三中的风场气压的检测数据。其中,每列检测点位中的1-6是指同一排中由左向右依次分布的六个检测点位。每排检测点位中的1-5是指同一列中由上向下依次分布的五个检测点位。基于此,第一列和第二列中的检测点位是靠近中隔板70分布的两列检测点位。结合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可知,方案三相较于方案一靠近中隔板70分布的风场更加均匀,有利于提高室外换热器31处风场的均匀程度。
表一
表二
对于室外换热器31而言,由于室外换热器31的风阻与风速成指数关系,且换热器的风场分布的均匀性越高,换热器的风阻越低,对应换热器的性能越好。基于此,对于方案一和方案三通过中隔板70优化前后的整机阻力和旋转电机的功率进行模拟统计可知,结果如表三所示数据。
表三
显而易见的,通过方案三中隔板70的上述改进优化方案,整机阻力可以降低约3.5%。在相同的转速下,方案三的风量可以提高约1.6%。并且可以使得方案三的旋转电机的负载降低,可以在相同转速下降低旋转电机约6W的输入功率。
基于此,也可以对方案一和方案三中的风量参数和噪音参数进行模拟比较。如图22所示,图22为方案一和方案三的两种室外机的风量参数和噪音参数的仿真模拟折线图。其中,图22中的虚线表示方案三的风量参数和噪音参数的相关数据,图22中的实线则表示方案一的风量参数和噪音参数的相关数据。显而易见的,当风量参数相同时,优化后的方案三的噪音参数小于优化前的方案一的噪音参数,大约可以使噪音下降0.5dB。当噪音参数相同时,优化后的方案三的风量参数大于优化前的方案一的风量参数。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改进后的中隔板有利于提高室外机的风量并降低噪声,同时还可以改善室外换热器的风阻,从而提高室外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室外机,所述室外机为侧出风结构,包括:
壳体,具有安装腔,且所述壳体在第一直线方向的一侧设有出风口;
中隔板,位于所述安装腔内,并将所述安装腔沿第二直线方向分隔为风机腔和压机腔,所述出风口与所述风机腔连通;
室外换热器,安装于所述风机腔内;
以及风机组件,位于所述风机腔内并用于带动空气流经所述室外换热器后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其中,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和所述第二直线方向相交并垂直于上下方向设置;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所述中隔板包括平滑连接的直线段和弧形段,且所述直线段靠近所述出风口布置;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所述弧形段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远离所述直线段的一侧边缘朝向所述压机腔弯折设置,且所述弧形段的曲率半径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平面内,沿所述弧形段的延伸方向,所述弧形段靠近所述直线段的一端和所述弧形段远离所述直线段的一端对应的圆心角的取值范围是3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线段垂直于所述第二直线方向布置,且所述第二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垂直;
所述壳体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L1,所述直线段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的宽度尺寸为L2,且所述直线段的宽度尺寸和所述壳体的宽度尺寸之间满足0.2〃L1≤L2≤0.4〃L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的平面内,所述弧形段的半径尺寸为R,且所述弧形段的半径尺寸和所述壳体的宽度尺寸之间满足0.4〃L1≤R≤0.6〃L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上,所述弧形段靠近所述直线段的一侧边缘与所述直线段相切,以使所述弧形段与所述直线段平滑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还包括:
多个加强筋,一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形段上延伸布置,且多个所述加强筋沿上下方向间隔分布于所述中隔板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所述加强筋朝向所述压机腔的一侧凸起设置;和/或,
一个所述加强筋在所述直线段和所述弧形段的延伸方向所在的平面垂直于所述上下方向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上下方向,所述中隔板的上端设有安装缺口,用于容纳安装电器盒;所述中隔板还包括:
第一翻边,所述直线段的上端在所述安装缺口的下侧边缘处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朝向所述压机腔或者所述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弯折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一翻边,用于支撑连接所述电器盒;和/或,
第三翻边,所述弧形段的上端在所述安装缺口的下侧边缘处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朝向所述压机腔或者所述风机腔所在的一侧弯折设置,并形成所述第三翻边,用于支撑连接所述电器盒。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位于所述壳体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风机腔;
所述室外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段,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在所述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之间的所述风机腔内,所述第一换热段和所述风机组件依次布置,以使所述风机组件带动空气流经依次流经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第一换热段,并由所述出风口吹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换热段靠近所述出风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一换热段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布置;
沿所述第二直线方向,所述第一换热段靠近所述压机腔的一侧边缘与所述弧形段远离所述直线段的一侧边缘接触连接,用于分隔所述风机腔和所述压机腔;
沿所述第一直线方向,所述壳体的宽度尺寸为L1,所述直线段的宽度尺寸为L2,所述弧形段的宽度尺寸为L3,所述第一换热段的厚度尺寸为L4,且满足L1=L2+L3+L4。
CN202321615728.6U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Active CN2207075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5728.6U CN220707543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5728.6U CN220707543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707543U true CN220707543U (zh) 2024-04-02

Family

ID=90449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15728.6U Active CN220707543U (zh) 2023-06-21 2023-06-21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7075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054671B1 (en) Water-cooled air conditioner
US6345667B1 (en) Ceiling embedded air conditioning unit
US20220276009A1 (en) Air conditioner
CN220707543U (zh)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CN218514733U (zh) 空调装置
CN217685382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1457481A (zh) 空调室外机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WO2022158574A1 (ja) 熱交換器
CN213841119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15342441A (zh) 一种空调器
CN221076741U (zh) 一种风管机
US11549721B2 (en) Heat exchange unit and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CN111448423B (zh) 空气调节机
CN219713508U (zh) 一种设有离心式风机的空调器
CN215295139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WO2021234960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21197530U (zh) 空调器
CN220689193U (zh) 风管机
CN217402674U (zh) 分体式空调器
CN220707504U (zh) 风管机
CN216953243U (zh) 风管机
CN217685383U (zh) 空调室内机
CN221222853U (zh) 一种立式射流空调机组
CN220793277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