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97386U -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97386U
CN219697386U CN202320650371.9U CN202320650371U CN219697386U CN 219697386 U CN219697386 U CN 219697386U CN 202320650371 U CN202320650371 U CN 202320650371U CN 219697386 U CN219697386 U CN 2196973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terminal pin
stator
insulating part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650371.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盛恒
张国盛
关嘉琪
徐彦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650371.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973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973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973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定子包括:铁芯、绕在铁芯上的绕线、具有相位差绕组、使铁芯与绕线之间绝缘的绝缘部、以及固定在绝缘部上的端子插针,每个绕组的一端与一个端子插针连接,每个绕组的另一端与另一个端子插针连接,相位端由绕组的一端连接的复数个端子插针构成,相位端内的绕组由绝缘部相隔形成相互绝缘;中性端由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复数个端子插针构成,中性端内的绕组通过导通部相互形成电连接。本申请定子中的绕组由于分别对应缠绕在不同的端子插针上,使得重叠缠绕的可能性减小;另外,通过在中性端的端子插针之间设置导通部,使得中性端的端子插针上的绕组实现相互的电连接,从而实现马达的运转。

Description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设计一种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的多相马达例如三相马达,包括定子,形成定子的呈环形的铁芯,缠绕在铁芯上的具有相位差的绕线,以及与绕线形成电连接的端子插针。一般的,具有相位差的绕线的两端将分别缠绕在端子插针上,形成星形或三角形连接。其中,为使形成星形连接的马达运转,一般需要将具有相位差的复数根绕线的一端分别连接在不同的端子插针上,再将其相应的另一端共同缠绕并连接在一个端子插针上,形成中性点。并且,通过焊接使中性点上的复数根引线相互导通,从而使不同相位的引线通电,进而使马达运转。一般地,马达引线采用金属铜制成。但是,采用铜钱成本价格较高。因此,为降低成本,一般会使用铝线代替。
为降低成本使用铝线代替铜线时,由于中性点上的铝线相互缠绕重叠,且铝钱的焊接亲和力较低,因此在进行焊接时可能发生焊接不良的问题,导致中性点上的铝线无法相互导通,从而导致马达无法运转。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定子及设有其的马达,在马达引线实现使用铝线可降低成本的同时,还可以避免焊接不良风险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送风装置,在其内部设有上述的马达。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定子,包括:呈环状的铁芯;绕在所述铁芯上的绕线,由具有相位差的所述绕线组成具有相位差的绕组;使所述铁芯与所述绕线之间绝缘的绝缘部;固定在所述绝缘部上的端子插针,每个所述绕组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端子插针连接,每个所述绕组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端子插针连接,与所述绕组的一端连接的复数个所述端子插针构成相位端,所述相位端内的所述绕组由所述绝缘部相隔形成相互绝缘;与所述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复数个所述端子插针构成中性端,所述中性端内的所述绕组通过导通部相互形成电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定子,由于其中具有相位差的不同绕组分别对应缠绕在不同的端子插针上,使得重叠缠绕的可能性减小,从而能够抑制在焊接过程中,由于重叠缠绕而导致绕线外层的绝缘层没有被破坏,导致绕线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导通的风险;另外,通过在中性端的端子插针之间设置导通部,使得中性端的端子插针上的绕组实现相互的电连接,从而实现马达的运转。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部包括,同时连接复数个所述端子插针的导通片。
进一步地,所述端子插针包括前端以及末端,所述前端为固定于所述绝缘部上的一端,所述末端为与所述前端相对的、且比所述前端更远离所述绝缘部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部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所述导通片上的固定孔、供所述端子插针插入所述导通片的固定孔。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片包括:面向所述绝缘部的第一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面的对面侧,比所述第一面更远离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的第二面,所述固定孔包括,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一侧、开设于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一孔,以及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一侧、开设于所述第二面上的第二孔,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二孔之中至少一个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端子插针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端子插针的直径,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呈同心圆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孔还包括,从所述第一孔的外周缘向所述第二孔的圆心方向倾斜的引导壁。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片设置在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位置比所述绕组的另一端更远离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端子插针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呈同心圆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孔还包括,从所述第二孔的外周缘向所述第一孔的圆心方向倾斜的引导壁。
进一步地,所述导通片设置在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绕组的另一端更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部还包括水平限位单元,以限制所述导通片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所述第一水平限位单元包括:设于所述导通片在所述铁芯的周向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水平限位单元,以及设于所述导通片在所述铁芯的周向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二水平限位单元,所述第一水平限位单元和所述第二水平限位单元在所述铁芯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均为从所述绝缘部向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的一侧突出延设的突部,所述第一水平限位单元与所述第二水平限位单元在所述圆周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通片在所述圆周方向上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部上还设有从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一侧向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一侧凹陷的固定槽。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部上还包括从所述固定槽的外周缘向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一侧突出延设的限位筋,所述限位筋与所述绝缘部的内周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导通片的外周侧到所述导通片的内周侧的距离。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部还包括,靠近所述前端一侧的下绝缘部,比所述下绝缘部更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的上绝缘部,以及位于所述上绝缘部与所述下绝缘部之间的、用于容纳所述导通片的固定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空间包括,位于所述上绝缘部上、面向所述下绝缘部的顶面,以及位于所述下绝缘部上、与所述顶面相对的底面,所述底面与所述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通片的厚度。
进一步地,所述上绝缘部的外周缘设有从外周侧向内周侧、且向所述下绝缘部一侧倾斜的上引导壁。
进一步地,所述下绝缘部的外周缘设有从外周侧向内周侧、且向所述上绝缘部一侧倾斜的下引导壁。
进一步地,所述上绝缘部或所述下绝缘部上设有水平限位单元,以限制所述导通片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所述水平限位单元为从所述上绝缘部或所述下绝缘部向对面侧突出延设的突块。
进一步地,所述下绝缘部的外周缘一侧还设置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构造为从所述固定空间的底面向所述固定空间的顶面一侧突出延设的突筋,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固定空间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通片的厚度。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马达,设有所述的定子。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送风装置,设有所述的马达。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定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定子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端子插针、导通部和绝缘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导通部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定子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定子的端子插针、导通部和绝缘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定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定子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导通部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端子插针、导通部和绝缘部的配合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定子的部分俯视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端子插针、导通部和绝缘部的配合示意图。
【附图标记】
定子1000,
相位端100,中性端200,
铁芯10,
绕组20,
绝缘部30,下绝缘部31,上绝缘部32,上引导壁33,下引导壁34,固定空间301,
端子插针40,前端41,末端42,
导通部50(50’),导通片51(51’),第一面511(511’),第二面512(512’),引导壁513(513’),第一孔501(501’),第二孔502(502’),
水平限位单元60’,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限位筋63(63’),固定槽601(601’)。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下述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具体地,相对于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是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说明。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定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定子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端子插针、导通部和绝缘部的配合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中导通部的示意图;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定子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中定子的端子插针、导通部和绝缘部的配合示意图;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定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定子的部分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第三和第四实施例中导通部的示意图;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端子插针、导通部和绝缘部的配合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中定子的部分俯视示意图;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四实施例中端子插针、导通部和绝缘部的配合示意图。
【第一实施例】
以下结合图1-图4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定子1000,包括铁芯10、绕线、绝缘部30、端子插针40、相位端100、中性端200以及导通部50。
定子1000构成马达的一部分。
铁芯10为由位于定子1000外周侧的磁轭部、以及从磁轭部向定子1000的内周侧突出的齿部组成,其为通过多个分割铁块呈环状连接而形成的一体成型件。铁芯10的外周大体呈圆柱体,包括位于圆柱体一侧的面形成铁芯顶面、与铁芯顶面相对的铁芯底面、以及在定子1000的外周侧连接铁芯顶面和铁芯底面的铁芯10外周面。其中,所谓的外周侧及内周侧,指以呈环状成形的铁芯10的圆心为中心,在直径方向上,靠近圆心的一侧为内周侧,远离圆心的一侧为外周侧。
绝缘部30主要覆盖从铁芯10的磁轭部到齿部的范围,即覆盖范围包括铁芯顶面及铁芯底面的一部分,用于使铁芯10与绕线之间绝缘。
绕线以绝缘部30为中介或媒介缠绕在多个齿部上,形成绕组20。也就是说,绕线隔着绝缘部30缠绕在齿部上,绝缘部30使铁芯10与绕线之间电气绝缘。其中,绕线缠绕在铁芯10上多圈形成绕组20,具有相位差的绕线组成具有相位差的绕组20。本实施例中,定子1000为构成三相马达的定子,即绕组20包括三组绕组,其中分别具有相位差。为便于说明,以下称三组绕组分别为A相、B相、C相。也就是说,绕线包括具有A相的绕线、B相的绕线以及C相的绕线。
端子插针40为金属制,具有导电性质,固定在绝缘部30上,用于连接绕线与外部电源,使绕线电气连通。端子插针40包括前端41以及末端42。前端41指固定于绝缘部30上的一端,末端42指与前端41相对的、比前端41更远离绝缘部30的另一端,末端42上缠绕有绕组20的一端或绕组20的另一端。
具体的,相位端100由分别连接具有相位差的绕组20的一端上的复数个端子插针40构成。本实施例中,由于绕组20具有三种相位,因此,相位端100至少由相对应的三个端子插针40构成。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A相绕组20的一端连接A端子插针40,B相绕组20的一端连接B端子插针40,C相绕组20的一端连接C端子插针40,外部电源分别通过A端子插针40、B端子插针40、C端子插针40与对应的绕线导通,并且,A端子插针40、B端子插针40及C端子插针40之间由绝缘部30相隔形成相互绝缘。本实施例中,具有复数个绕组20,即具有复数个A相绕组20、复数个B相绕组20、以及复数个C相绕组20。因此,本实施例中,定子1000具有至少一个相位端100。
中性端200连接具有相位差的复数个绕组20。连接具有相位差的复数个绕组20指具有相位差的复数个绕组20的另一端共同连接在中性端200上,并相互形成电连接。中性端200包括复数个端子插针40以及导通部50。所谓复数个端子插针40指分别连接具有不同相位的绕组20的另一端的端子插针40。具体地说,本实施例中,参考图1,A相绕组20的另一端连接D端子插针40,B相绕组20的另一端连接E端子插针40、C相绕组20的另一端连接F端子插针40。也就是说,A相绕组20的一端连接A端子插针40、另一端连接D端子插针40;B相绕组20的一端连接B端子插针40、另一端连接E端子插针40;C相绕组20的一端连接C端子插针40、另一端连接F端子插针40。
导通部50用于使中性端200的复数个端子插针40之间相互导通,形成电连接。本实施例中,导通部50用于使D端子插针40、E端子插针40以及F端子插针40相互导通,形成电连接。
导通部50包括导通片51以及固定孔。导通片51呈片状,用于同时连接中性端200的复数个端子插针40。本实施例中,当定子1000处于正常安装状态时,导通片51比绕组20的另一端更远离中性端200的端子插针的前端41。参考图1,也就是说,导通片51设于中性端200的复数个端子插针的末端42附近的第一位置处,第一位置比绕组20的另一端更远离端子插针的前端41。当端子插针的末端42相对于其他定子1000上的零部件处于重力方向上的上方时,即端子插针40如图1或图2中的摆放方位,由上至下依次是端子插针的末端42、导通部50、绕组20的另一端、端子插针的前端41以及绝缘部30。
如图3所示,导通片51包括面向绝缘部30的第一面511,以及位于第一面511的对面侧,比第一面511更远离端子插针的前端41的第二面512。固定孔设于导通片51上,用于将端子插针40固定于导通片51上。本实施例中的导通部50参考图4,导通片51上至少设有一个固定孔。固定孔为从导通片51的第一面511向第二面512凹陷形成的孔。本实施例中,固定孔是贯穿导通片51形成的孔,其他实施例中,固定孔也可以是不贯穿导通片形成的凹陷结构。当固定孔为不贯穿导通片的凹陷结构时,端子插针的末端固定卡合在凹陷结构内,且与导通片相接触。
另外,固定孔可以是具有完整外周边缘的、封闭的孔,也可以是从导通片的外侧壁向内周侧、或从内周壁向外周侧凹陷的、开放性的孔,例如U字形的孔,U字形孔的开口朝向外侧或内侧。本实施例中,固定孔为具有完整外周边缘的、封闭的孔。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固定孔包括第一孔501与第二孔502。第一孔501指靠近端子插针前端41一侧的孔,即开设于导通片第一面511上的孔。第二孔502指靠近端子插针末端42一侧的孔,即开设于导通片第二面512上的孔。第一孔501或第二孔502中的至少一个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本实施例中,第二孔502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第一孔501的直径大于第二孔502的直径,并且,第一孔501与第二孔502呈同心圆布置。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固定孔还包括引导壁513。引导壁513为从第一孔501的外周缘向第一孔501的圆心方向倾斜的壁。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当端子插针的末端42相对于其他定子1000上的零部件位于重力方向上的上方时,引导壁513为从下向上,从第一孔501的外周缘一侧向第二孔502的圆心一侧倾斜的壁。
以下对第一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对设有本实施例的定子1000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首先将端子插针40固定至绝缘部30上,使具有相位差的绕组20的一端分别缠绕在相位端100的复数个端子插针40上。即使A相绕组20的一端缠绕在A端子插针40上,使B相绕组20的一端缠绕在B端子插针40上,使C相绕组20的一端缠绕在C端子插针40上。再将复数个端子插针40安装至中性端200上。本实施例中,中性端200包括三个端子插针40,分别为D端子插针40、E端子插针40以及F端子插针40。再将具有相位差的绕组20的另一端分别缠绕在牛性端200的三个端子插针40上。即将A相绕组20的另一端缠绕在D端子插针40,将B相绕组20的另一端缠绕在E端子插针40上,将C相绕组20的另一端缠绕在F端子插针40上。
此时,先将定子1000倒置浸泡入助焊剂中,通过焊接,将绕组20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相应的端子插针40上。由于具有相位差的不同绕组20不是同时缠绕在同一个端子插针40上,而是分别缠绕在相应的端子插针40上,重叠缠绕的可能性减小,从而能够抑制在焊接过程中,由于重叠缠绕而导致绕线外层的绝缘层没有被破坏,而导致的绕线之间无法形成良好的导通的风险。
当绕组20的另一端分别焊接固定在中性端200的相应端子插针40上之后,再将导通部50安装至中性端200的端子插针40上。即将导通片51安装至中性端200的端子插针40上。
安装时,定子1000处于端子插针的末端42位于重力方向上的上方的状态。由于导通片51上至少设有一个固定孔,且为从导通片51的第一面511向第二面512一侧凹陷形成的、贯穿导通片51的孔。导通片51将被从端子插针的末端42一侧向前端41一侧移动安装至端子插针40上。此时,端子插针的末端42通过第一孔501卡合到导通片51上,从而使导通片51固定在端子插针40上。并且,当导通片51再进一步被向端子插针的前端41一侧推动时,端子插针的末端42将通过第二孔502贯穿导通片51。
并且,由于第一孔501或第二孔502中的至少一个的直径小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设置,因此,当端子插针40通过第一孔501或第二孔502时,将与第一孔501或第二孔502的外周缘形成过盈配合,使端子插针40的外周壁与第一孔501或第二孔502的外周缘紧密接触。由此,能够使导通片51与端子插针40形成充分的导通。并且,三个端子插针40将通过与导通片51的导通,实现相互的电连接。从而实现马达的运转。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二孔502的直径小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并且第一孔的直径大于第二孔的直径设置。当导通片的第一孔501插入端子插针的末端42并从上向下穿过端子插针40时,在此过程中,即使导通片51产生了倾斜,端子捅针的末端42也将与固定孔的引导壁513接触。由于引导壁513为从下向上、从第一孔501的外周缘向第二孔502的圆心方向倾斜的壁,因此,端子插针40将被引导至第二孔502的圆心方向,直至插入第二孔502中。此时,端子插针40将与第二孔502紧密配合,在形成预固定后,需要再一次将定子1000倒置浸泡入助焊剂中,通过焊接,使导通片51与端子插针40固定连接。
由此,将定子1000倒置浸泡时,能够抑制导通片51在重力作用下从端子插针的末端42脱落。
【第二实施例】
以下结合图5、图6和图9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结构将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一种定子1000,其导通部50’设置在端子插针的末端42的第二位置处,参考图5和图6,第二位置比绕组20的另一端更靠近中性端200的端子插针的前端41。也就是说,当定子1000处于正常安装状态下时,即端子插针的末端42相对于其他定子1000上的零部件位于重力方向上的上方、端子插针的前端41位于下方时,参考图5,由上至下依次是端子插针的末端42、绕组20的另一端、导通部50’以及绝缘部30。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导通部50’位于绕组20的另一端与绝缘部30之间。
导通部50’包括导通片51,导通片5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固定孔。导通片51包括面向绝缘部30的第一面511’,以及位于第一面511’的对面侧,比第一面511’更远离端子插针的前端41的第二面512’。固定孔为设于导通片51’上的、供端子插针40贯穿导通片51’的孔。本实施例中,固定孔设于导通片51’的中间位置。所谓中间,指相对于导通片51’的两端,位于靠近中线的位置。
进一步的,固定孔包括设于第一面511’上、靠近端子插针的前端41的第一孔501’,以及设于第二面512’上、靠近端子插针的末端42的第二孔502’,第一孔501’或第二孔502’之中的至少一个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本实施例中,第一孔501’的直径小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设置,并且第二孔502’的直径大于第一孔501’、且大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设置。
进一步的,固定孔还包括引导壁513’,即连接第一孔501’与第二孔502’的外周缘,并且从第二孔502’的外周缘向第一孔501’的圆心方向倾斜形成引导壁513’。
本实施例中,第一孔501’与第二孔502’呈同心圆排列。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绝缘部30还包括水平限位单元。水平限位单元用于限制导通片5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所谓水平方向指沿铁芯10的圆周方向。
水平限位单元包括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以及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和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在铁芯10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
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为从绝缘部30向靠近端子插针的末端42的一侧突出延设的突部。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从绝缘部30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延设。本实施例中,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呈长方体柱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水平限位单元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为从绝缘部30向靠近端子插针的末端42的一侧突出延设的突部。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从绝缘部30的上表面向上侧突出延设。本实施例中,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呈长方体柱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水平限位单元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进一步的,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与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在铁芯10的周向方向上的距离L1大于或等于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周向方向上的距离L2。所谓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与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之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与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在铁芯10的周向方向上的最小距离;所谓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周向方向上的距离,可以理解为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周向方向上自身的最大长度,即导通片51’的两端边缘之间的最大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当导通片51’安装到端子插针40上时,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与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配合可以分别位于导通片51’两端,以限制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周向方向上转动或移动。
进一步的,绝缘部30上还设有固定槽601。
固定槽601用于限制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径向方向上的移动,构造为从端子插针的末端42一侧向端子插针的前端41一侧凹陷形成的凹槽。本实施例中,固定槽601为从绝缘部30的上表面向下表面凹陷形成的凹槽,导通片51’可置于固定槽601内,以限制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径向方向上移动。
进一步的,绝缘部30上还包括限位筋63。
限位筋63设置在固定槽601的外周缘,为从固定槽601的外周缘向端子插针的末端42一侧突出延设的突筋。并且,在铁芯10的径向方向上,限位筋63与绝缘部30的内周侧之间的距离L3大于导通片51’的外周侧到其内周侧的距离L4,限位筋63可防止导通片51’在脱离固定槽601后在铁芯10的径向方向上移动,而导致从绝缘部30上掉落。
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筋63也可以是构成固定槽601的一部分,即,限位筋63为固定槽601的外周侧的壁面,可防止导通片51’在径向方向上脱离固定槽601。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对设有本实施例中公开的定子1000的马达的组装过程中,首先将相位端的端子插针40固定至绝缘部30上,使具有相位差的绕组20的一端分别缠绕连接至相位端100的复数个端子插针40上。即,使A相绕组的一端缠绕在A端子插针上,使B相绕组的一端缠绕在B端子插针上,使C相绕组的一端缠绕在C端子插针上。并通过焊接使各个绕组20的一端分别与相应端子插针40导通。
接着,将导通部50’与中性端200的复数个端子插针40安装至绝缘部30上。即,将D端子插针、E端子插针、F端子插针穿过导通部50’上的固定孔后固定在绝缘部30上。在此组装步骤中,可以先安装导通部50’,也可以先组装端子插针40。
本实施例中,先安装导通部50’。即,将导通片51’放置到绝缘部30的相应位置上,或焊接在绝缘部30相应位置上。由于绝缘部30包括水平限位单元60’,因此,当导通片51’放置到第一水平限位单元61和第二水平限位单元62之间时,其在铁芯10的周向方向上的移动将受到限制。由此,能够防止导通片51’在未被完全固定至绝缘部30上之前发生位移,导致固定位置偏移而影响后续的组装。
另外,由于绝缘部30上还设有固定槽601及限位筋63,当导通片51’放置到固定槽601内时,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径向方向上的位移将被固定槽601与限位筋63限制。由此,能够防止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径向方向上移动而偏移甚至从绝缘部30上掉落。
接着,将相应的端子插针40安装到导通片51’的固定孔上。由于固定孔为贯穿导通片51’的孔,端子插针40通过固定孔贯穿导通片51’,从而插入到绝缘部30上,将导通片51’与绝缘部30串接在一起。
并且,由于固定孔设有第一孔501、第二孔50’2,且第一孔501的直径小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因此,当端子插针的前端41插入到固定孔中时,端子插针的前端41能够与第一孔501的外周缘形成过盈配合,使端子插针40与导通片51’充分接触,形成电气连接。
进一步的,由于第二孔502’的直径大于第一孔501’,且固定孔还包括引导壁513’。当端子插针40从上向下、即从第二孔502’一侧向第一孔501’一侧插入时,能够在引导壁513’的引导下,更顺滑地向第一孔501’移动,从而使端子插针40能够更顺畅、准确地插入到固定孔中。
当端子插针40均插入到导通片51’的固定孔中后,将定子1000倒置浸泡入助焊剂中,通过焊接使导通片51’与端子插针40固定连接至绝缘部30上。由于第一孔50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设置,因此,即使将定子1000倒置,导通片51’也不会在重力作用下从端子插针40上发生偏移甚至脱落。
最后,将各个绕组20的另一端分别缠绕连接至中性端的相应端子插针40上。即,将A相绕组的另一端缠绕至D端子插针上,将B相绕组的另一端缠绕至E端子插针上,将C相绕组的另一端缠绕至F端子插针上,并通过焊接,使各个绕组20的另一端与相应端子插针40形成电连接。
由于导通片51’连接复数个端子插针40,因此,各绕组20的另一端通过端子插针40与导通片51’相互形成电连接。
由此,实现马达的正常运转。
【第三实施例】
以下结合图7-图12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与第一、第二实施例中相同的部分将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一种定子1000,其导通部50’比绕组20的另一端更靠近中性端的端子插针的前端41。并且,绝缘部30包括下绝缘部31、上绝缘部32以及固定空间301。
上绝缘部32为绝缘部30上比下绝缘部31更靠近端子插针的末端42的部分,下绝缘部31为绝缘部30上更靠近端子插针的前端41一侧的部分,固定空间301为位于上绝缘部32与下绝缘部31之间的、用于容纳导通片51’的空间。参考图10,当端子插针的末端42相对于其他定子1000上的零部件位于重力方向的上方时,下绝缘部31位于端子插针的前端41的下方,从上到下依次是端子插针的末端42、绕组20的另一端、上绝缘部32、导通片51’、端子插针的前端41以及下绝缘部31。
固定空间301包括顶面与底面。固定空间301的顶面为位于上绝缘部32上、为面向下绝缘部31的一面,即上绝缘部32的下表面;固定空间301的底面为位于下绝缘部31上、为与固定空间301的顶面相对的表面,即下绝缘部31的上表面。固定空间301的顶面与底面之间的距离L5大于或等于导通片51’的厚度L6。导通片51’的厚度指导通片51’的第一面511’与第二面512’之间的直线距离。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绝缘部30还包括上引导壁33与下引导壁34。上引导壁33为从上绝缘部32的外周缘向内周侧、且向下绝缘部31一侧倾斜的壁;下引导壁34为从下绝缘部31的外周缘向内周侧、且向上绝缘部32一侧倾斜的壁。上引导壁33与下引导壁34配合形成向固定空间301的内侧倾斜的V字形。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绝缘部30还设有水平限位单元60’。水平限位单元60’用于限制导通片51’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所谓水平方向指沿铁芯10的圆周方向。
水平限位单元60’可设于上绝缘部32或下绝缘部31上。当水平限位单元60’设于上绝缘部32上时,水平限位单元60’为从固定空间301的顶面向底面一侧突出延设的突块;而当水平限位单元60’设于下绝缘部31上时,水平限位单元60’为从固定空间301的底面向顶面一侧突出延设的突块。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水平限位单元60’设于下绝缘部31上。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端子插针40插入,在上绝缘部32开设有贯穿其上表面和下表面的开孔。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对设有本实施例中公开的定子1000的马达进行组装的过程中,首先将相位端的端子插针40固定至绝缘部30上,使具有相位差的绕组20的一端分别缠绕连接至相位端100的复数个端子插针40上。并通过焊接使各个绕组20的一端分别与相应端子插针40导通。
接着,将导通部50’安装至绝缘部30上。由于绝缘部30设有固定空间301,导通片51’将从固定空间301的外周侧被推入固定空间301内。又由于绝缘部30设有上引导壁33与下引导壁34,当导通片51’从固定空间301的外周侧被推入内侧时,即使导通片51’不处于与固定空间301的底面或固定空间301的顶面平行的状态,即在推入过程中导通片51’与水平方向具有一定倾斜角度时,将与上引导壁33或下引导壁34发生干涉,从而在上引导壁33或下引导壁34的引导下,顺畅且准确地被推入固定空间301内。
另外,由于上绝缘部32的下表面与下绝缘部31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导通片51’的厚度,因此,导通片51’能够被容纳在固定空间301内,形成预固定。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下绝缘部31上还设有水平限位单元60’。由此,当导通片51’被推入固定空间301后,在水平限位单元60’的作用下,将能够抑制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周向方向上的偏移,进一步形成预固定,从而防止将端子插针40插入导通片51’上时发生移动。
当导通片51’被安装到固定空间301后,进一步将端子插针40插入到导通片51’上。一般绝缘部30上设有供端子插针40贯穿的开孔。端子插针的前端41通过上绝缘部32上的开孔贯穿上绝缘部32后,插入导通片51’的固定孔中。由于导通片51’上的第二孔502’的直径大于第一孔501’的直径,且第一孔501’的直径小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并且设有引导壁513’。因此,当端子插针40插入导通片51’时,能够防止端子插针40与第二孔502’卡合,导致端子插针40无法顺畅贯穿导通片51’。并且,在引导壁513’的引导下,端子插针40能够顺畅地插入第一孔501’。另外,由于第一孔501’的直径小于或等于端子插针40的直径设置,因此,第一孔501’的外周缘与端子插针40的外周壁形成过盈配合。由此,能够使端子插针40与导通片51’充分接触,形成电连接。
当端子插针40进一步贯穿第一孔501’,向下绝缘部31移动,并插入下绝缘部31的开孔中时,导通片51’已通过端子插针40及上绝缘部32、下绝缘部31被固定在固定空间301中,即使不对导通片51’进行焊接,也不会轻易掉落。
接着,再将各绕组20的另一端分别缠绕连接至相应的中性端的端子插针40上,并通过焊接将各绕组20的另一端固定至端子插针40上,且与之形成电连接。
此时,为了焊接绕组20的另一端与中性端的端子插针40,即使将定子1000倒置浸泡入助焊剂中,导通片51’在上绝缘部32与下绝缘部31的夹持下,也不会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出固定空间301。由此,能够提高组装的便利性及效率。
由此,当各绕组20的另一端与端子插针40焊接完成,各绕组20的另一端将通过相应的端子插针40与导通片51’相互形成导通。从而实现马达的运转。
【第四实施例】
以下结合图9和图13对本实用新型中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与第一、第二、第三实施例相同的部分将不赘述。
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一种定子1000,其导通部50’比绕组20的另一端更靠近中性端200的端子插针的前端41。并且,绝缘部30包括下绝缘部31、上绝缘部32及固定空间301。导通部50’安装在固定空间301中,被上绝缘部32与下绝缘部31所夹持。
并且,固定空间301包括顶面与底面。固定空间301的顶面为位于上绝缘部32上、为面向下绝缘部31的一面,即上绝缘部32的下表面;固定空间301的底面为位于下绝缘部31上、为与固定空间301的顶面相对的表面,即下绝缘部31的上表面。
固定空间301还包括固定槽601’,固定槽601’设置在下绝缘部31的上表面,固定槽601’与固定空间301连通,导通部50’可以通过固定空间301插入后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落入固定槽601’内。
绝缘部30还包括限位筋63’。本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限位筋63’设于下绝缘部31的外周缘一侧,为从下绝缘部31的上表面向上突出的突筋,即从固定空间301的底面向顶面一侧突出的突筋。本实施例中,限位筋63’与上绝缘部3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L7大于或等于导通片51’的厚度L8,导通片51’的厚度指导通片51’的第一面511’与第二面512’之间的直线距离。
上绝缘部32设有上引导壁33。上引导壁33为从上绝缘部32的外周缘向内周侧、且向下绝缘部31一侧倾斜的壁。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对设有本实施例所公开的定子1000的马达进行组装的过程中,首先将相位端的端子插针40固定至绝缘部30上,使具有相位差的绕组20的一端分别缠绕连接至相位端的复数个端子插针40上。并通过焊接使各个绕组20的一端分别与相应端子插针40导通。
接着,将导通部50’安装至绝缘部30上,即安装至固定空间301内侧。由于上绝缘部32设有上引导壁33,当导通片51’从固定空间301的外周侧被推向内侧时,将在上引导壁33的引导下,顺畅地向固定空间301内移动。在重力作用下,导通片51’置于下绝缘部31的上表面上,即固定空间301的底面上。由于限位筋63’与上绝缘部3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导通片51’的厚度,因此,导通片51’能够通过上绝缘部32与限位筋63’之间形成的间隙进入固定空间301的内侧。而空间的底面与顶面之间的距离必然大于限位筋63’与上绝缘部32的下表面之间的距离,即可认为空间的底面与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导通片51’的厚度,当导通片51’的一部分进入固定空间301内时,将处于与下绝缘部31之间具有一定距离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导通片51’只有部分进入固定空间301时,由于限位筋63’的支撑使得其第一面511’与底面之间具有一定距离;当导通片51’完全进入固定空间301内时,即导通片51’上的任意位置均比限位筋63’更位于固定空间301的内侧后,导通片51’将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即向下绝缘部31一侧掉落,直至与固定槽601’的槽底接触。
此时,导通片的第一面511’处于限位筋63’的上表面的下方。由此,能够抑制导通片51’在铁芯10的径向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减少导通片51’发生位置偏移导致组装过程中端子插针40无法插入,甚至导通片51’从固定空间301掉落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实施例、第三实施例和第四实施例中,固定孔的数量需大于或等于端子插针40的数量减2。因为导通片51’是设置在绕线和绝缘部30之间的,也就是说,导通片51’上的多个固定孔中,其中必须存在一个固定孔供端子插针40贯穿,否则就无法安装。但是导通片51’的两个端部不一定要有固定孔,只需要满足两个端部与端部两侧的端子插针40接触就可以了。例如,当端子插针有三根时,导通片上存在一个固定孔与三根中位于中间的端子插针贯穿固定,导通片的两个端部可以与三根中位于两侧的端子插针接触;又例如,当端子插针有三根时,导通片上存在三个固定孔分别与三根端子插针贯穿固定。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使用铝线降低成本的同时,防止因焊接不良导致马达无法正常运转的定子1000及设有其的马达。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还公开了具有上述马达的送风装置,可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避免因内部定子1000焊接不良造成送风装置无法使用,使用户体验感较差。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实用新型有了清楚的认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例如:换气风机侧进风口和循环风机侧进风口是互相不连通的两个风口。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2)

1.一种定子,包括:
呈环状的铁芯;
绕在所述铁芯上的绕线,由具有相位差的所述绕线组成具有相位差的绕组;
使所述铁芯与所述绕线之间绝缘的绝缘部;
固定在所述绝缘部上的端子插针,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绕组的一端与一个所述端子插针连接,每个所述绕组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端子插针连接,
与所述绕组的一端连接的复数个所述端子插针构成相位端,所述相位端内的所述绕组由所述绝缘部相隔形成相互绝缘;
与所述绕组的另一端连接的复数个所述端子插针构成中性端,所述中性端内的所述绕组通过导通部相互形成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部包括,
同时连接复数个所述端子插针的导通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子插针包括前端以及末端,
所述前端为固定于所述绝缘部上的一端,所述末端为与所述前端相对的、且比所述前端更远离所述绝缘部的另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部还包括,
至少一个设于所述导通片上的、供所述端子插针插入所述导通片的固定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片包括:
面向所述绝缘部的第一面,以及位于所述第一面的对面侧,
比所述第一面更远离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的第二面,
所述固定孔包括,
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一侧、开设于所述第一面上的第一孔,
以及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一侧、开设于所述第二面上的第二孔,
所述第一孔或所述第二孔之中至少一个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端子插针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孔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端子插针的直径,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呈同心圆布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还包括,
从所述第一孔的外周缘向所述第二孔的圆心方向倾斜的引导壁。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片设置在所述端子插针的第一位置处,所述第一位置比所述绕组的另一端更远离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孔的直径小于或等于所述端子插针的直径,且所述第二孔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一孔的直径,所述第一孔与所述第二孔呈同心圆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孔还包括,
从所述第二孔的外周缘向所述第一孔的圆心方向倾斜的引导壁。
11.根据权利要求2~5、9或1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通片设置在所述端子插针的第二位置处,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绕组的另一端更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还包括水平限位单元,以限制所述导通片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所述水平限位单元包括:
设于所述导通片在所述铁芯的周向方向上的一侧的第一水平限位单元,
以及设于所述导通片在所述铁芯的周向方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二水平限位单元,
所述第一水平限位单元和所述第二水平限位单元在所述铁芯的周向方向上相对设置,且均为从所述绝缘部向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的一侧突出延设的突部,
所述第一水平限位单元与所述第二水平限位单元在圆周方向上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通片在圆周方向上的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上还设有从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一侧向所述端子插针的前端一侧凹陷的固定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上还包括从所述固定槽的外周缘向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一侧突出延设的限位筋,
所述限位筋与所述绝缘部的内周侧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导通片的外周侧到所述导通片的内周侧的距离。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部还包括,
靠近所述前端一侧的下绝缘部,
比所述下绝缘部更靠近所述端子插针的末端的上绝缘部,
以及位于所述上绝缘部与所述下绝缘部之间的、用于容纳所述导通片的固定空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空间包括,
位于所述上绝缘部上、面向所述下绝缘部的顶面,
以及位于所述下绝缘部上、与所述顶面相对的底面,
所述底面与所述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通片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部的外周缘设有从外周侧向内周侧、且向所述下绝缘部一侧倾斜的上引导壁。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绝缘部的外周缘设有从外周侧向内周侧、且向所述上绝缘部一侧倾斜的下引导壁。
19.根据权利要求15-18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绝缘部或所述下绝缘部上设有水平限位单元,以限制所述导通片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
所述水平限位单元为从所述上绝缘部或所述下绝缘部向对面侧突出延设的突块。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定子,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绝缘部的外周缘一侧还设置有限位筋,所述限位筋构造为从所述固定空间的底面向所述固定空间的顶面一侧突出延设的突筋,
所述限位筋与所述固定空间的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导通片的厚度。
21.一种马达,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1~20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
22.一种送风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权利要求21所述的马达。
CN202320650371.9U 2023-03-28 2023-03-28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Active CN2196973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0371.9U CN219697386U (zh) 2023-03-28 2023-03-28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650371.9U CN219697386U (zh) 2023-03-28 2023-03-28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97386U true CN219697386U (zh) 2023-09-15

Family

ID=87968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650371.9U Active CN219697386U (zh) 2023-03-28 2023-03-28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9738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23188B1 (en) Stator with insulating bobbin in a brushless motor
EP3323190B1 (en) Locating structure between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insulating bobbin in a brushless motor
EP1739809A1 (en) A central power distributing member for a brushless motor, a brushless motor provided therewith and a method of assembling it
EP2709125B1 (en) Transformer
US20040119350A1 (en) Resolver I/O terminal structure and method of connecting resolver thereby
KR20020065917A (ko) 전동모터용 고정자 권선 연결장치
CN113196621B (zh) 电机
JP5961997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N114128086B (zh) 分裂铁芯组装体以及包括其的定子
CN219697386U (zh) 定子、马达及其送风装置
US11336145B2 (en) Motor
CN110462986B (zh) 马达
KR102455644B1 (ko) 버스바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JP3902219B1 (ja) 集中配電部品
CN110612655A (zh) 马达
JP7205479B2 (ja) モータおよ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200251954A1 (en) Motor
JP2000232746A (ja) 圧縮機用電動機の固定子および電動圧縮機
JP2019161894A (ja) モータ
US11563350B2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wiring member
JPWO2017170296A1 (ja)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0521091B (zh) 马达
JP2019146367A (ja) ステータ構造およびレゾルバ
JP2015126616A (ja) バスリング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る配電用部材
JPH05211756A (ja) Dcモータの改良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