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7069U - 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77069U
CN219677069U CN202320257463.0U CN202320257463U CN219677069U CN 219677069 U CN219677069 U CN 219677069U CN 202320257463 U CN202320257463 U CN 202320257463U CN 219677069 U CN219677069 U CN 2196770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lead
out terminal
structural stability
bod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5746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恒基
江海波
卢少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g Ye Electr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g Ye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g Ye Electr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g Ye Electr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5746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770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770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70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包括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本体部和凸沿部,第一本体部和凸沿部为一体式结构,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相当于传统引出端子的本体部分,凸沿部相当于传统引出端子的圆铜螺母。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方式,可无需将引出端子端部的内外侧同时和外部引线、圆铜螺母连接,避免引出端子端部的有效厚度过小,进而将引出端子结构上最薄弱的点去除,提高引出端子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确保其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松动、断裂等现象。并且,通过锁紧件将第一端子锁紧在绝缘套上,可进一步对引出端子起到固定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子系列电容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背景技术
电力电容器和电力电子电容器的接线端子是二者的重要组成部件,其功能直接影响电容器的性能要求。目前市面上电力电子系列电容器大多安装有引出端子,其引出端子也可称为电极柱。
传统引出端子的结构形式如下:引出端子的一侧为M16*2外螺纹伴有M12*1.75内螺纹孔,M16*2外螺纹用于和圆铜螺母配合锁紧固定整个引出端子,M12*1.75内螺纹孔用于外部引线。该结构设计方式存在以下技术缺陷和不足:引出端子在M16*2外螺纹伴有M12*1.75内螺纹孔位置的剩余有效厚度较薄,为引出端子上的最薄弱点,在安装扭矩≥10N.m时该处易发生断裂,且在长期使用过程中,M16*2外螺纹与圆铜螺母处受震动影响,会出现松动现象造成圆铜螺母与引出端子有效接触面积不足,在受到系统浪涌电流冲击时,该处薄弱点也容易出现断裂情况。此外,由于连接孔在电容器封装外壳内部,故一体式结构的引出端子在与电容器内部连接时会出现难对孔等问题,不便于维修更换等操作。
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发明一种结构强度高且结构稳定性好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引出端子的结构稳定性差和不便于装配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该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具有结构设计简单合理、结构稳定性能好以及便于装拆操作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其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关于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的实施例,该引出端子包括:
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一端设有朝向外侧延伸的凸沿部,所述凸沿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
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凸沿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侧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内周侧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周侧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和外部引线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侧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和电容器铜板螺纹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关绝缘件和锁紧件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套设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周侧。
进一步地,该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锁紧件,所述凸沿部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绝缘件上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锁紧件从上至下依次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以将所述凸沿部和所述绝缘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件、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的数量相等,且三者均大于等于两个。
进一步地,所述锁紧件为螺栓、螺丝或螺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中,在第二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关绝缘件和密封圈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绝缘件的外周侧设有多个朝向外侧延伸凸出形成的阶梯部,且所述阶梯部沿所述绝缘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进一步地,该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部之间,且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第一本体部的端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端部相抵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相比于现有技术,至少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中,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本体部和凸沿部,第一本体部和凸沿部为一体式结构,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固定连接。其中,第一本体部和第二本体部相当于传统引出端子的本体部分,凸沿部相当于传统引出端子的圆铜螺母,第二本体部与电容器连接后再与第一本体部固定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方式,可无需将引出端子端部的内外侧同时和外部引线、圆铜螺母连接,从而避免引出端子端部的有效厚度过小,将引出端子上结构最薄弱的点去除,提高引出端子整体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确保其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松动、断裂等现象。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中,第一本体部的端部设有第一连接部,第二本体部的端部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一连接部插入第二连接孔设置,以使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固定连接。通过该结构设计方式,可在具体装配时,先将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部与电容器内部的铜板连接,然后再将第一端子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端子的第二连接孔连接,从而避免整个引出端子在与电容器封装外壳内部的连接孔连接时出现引出端子遮挡视线而导致难以对孔的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将电容器和引出端子的连接处更改至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连接处,可显著提高装配便利性和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的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含义如下:
1、第一端子;11、第一本体部;12、凸沿部;13、第一连接孔;14、第一连接部;15、第三连接孔;2、第二端子;21、第二本体部;22、第二连接孔;23、第二连接部;3、绝缘件;31、阶梯部;4、锁紧件;5、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包括第一端子1,第一端子1包括第一本体部11,第一本体部11的一端设有朝向外侧延伸的凸沿部12,凸沿部12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3,第一本体部11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14。具体来说,第一本体部11优选为圆形主体结构,凸沿部12优选为圆台结构。其中,第一本体部11相当于传统引出端子的本体部分,凸沿部12相当于传统引出端子的圆铜螺母。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第一本体部11和凸沿部12设置为一体结构。
参见图3所示,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第二端子2,第二端子2包括第二本体部21,第二本体部21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22,第二本体部21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23。具体而言,第二本体部21优选为圆形主体结构。其中,第二本体部21相当于传统引出端子的本体部分,且第二本体部21用于和电容器内部的铜板连接,从而使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21组合形成电容器的引出端子。
参见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4插入第二连接孔22设置,以使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固定连接。具体装配时,可先将第二端子2的第二连接部23与电容器内部的铜板连接,然后再将第一端子1的第一连接部14和第二端子2的第二连接孔22连接,从而避免整个引出端子在与电容器封装外壳内部的连接孔连接时出现由于引出端子遮挡视线而导致难以对孔的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将电容器和引出端子的连接装配处更改至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之间的连接处,可显著提高装配便利性和装配效率。
更为具体地,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本体部11和凸沿部12一体成型以及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分体式设计的结构设计方式,可将引出端子的连接位置分布在第一连接孔13处和第一连接部14处,无需将引出端子端部的内外侧同时和外部引线、圆铜螺母连接,从而避免引出端子端部的有效厚度过小,将引出端子上结构最薄弱的点去除,提高引出端子整体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使其在安装时可承受大于等于25N.m的扭矩仍不发生断裂,确保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仍不会出现松动等现象。
参见图2和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的一个可选方案中,第一连接部14的外周侧设有第一外螺纹,第二连接孔22的内周侧设有第一内螺纹,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孔22螺纹连接。具体装配时,将第一连接部14对准第二连接孔22插入并旋紧,即可完成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之间的固定装配连接,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且操作简便。
参见图2所示,在该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方案中,第一连接孔13的内周侧设有第二内螺纹,第一连接孔13用于和外部引线螺纹连接。具体装配时,将外部引线的螺纹部对准第一连接孔13插入并旋紧,即可完成外部引线和第一端子1之间的固定装配连接,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且操作简便。
参见图3所示,在该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方案中,第二连接部23的外周侧设有第二外螺纹,第二连接部23用于和电容器内部的铜板螺纹连接。具体装配时,将第二连接部23对准电容器内部铜板的螺纹孔插入并旋紧,即可完成电容器和第二端子2之间的固定装配连接,结构设计简单合理且操作简便。
实施例2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中,在第一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关绝缘件3和锁紧件4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参见图1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绝缘件3,绝缘件3套设在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的外周侧。其中,绝缘件3用于将第一端子1、第二端子2和电容器的外壳隔开,从而起到绝缘作用。更进一步地,绝缘件3可优选采用塑料和硅胶等绝缘材质。
参见图1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中,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锁紧件4,凸沿部12上设有第三连接孔15,绝缘件3上设有第四连接孔(图中未示出),锁紧件4从上至下依次穿过第三连接孔15和第四连接孔,以将凸沿部12和绝缘件3固定连接在一起。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锁紧件4穿过绝缘件3和第一端子1,可实现二者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即进一步对第一端子1起到固定作用,防止引出端子由于倾斜导致安装孔位置误差大,进而影响装配效果,提高引出端子的结构稳定性和结构强度。
参见图1所示,在该实施例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中,锁紧件4、第三连接孔15和第四连接孔的数量相等,且三者的数量均大于等于两个。其中,通过设置多个锁紧件4,可提高绝缘件3对第一端子1的锁紧程度,进一步提高引出端子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更进一步地,锁紧件4可优选采用螺栓、螺丝或螺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实施例3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中,在第二个实施例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关绝缘件3和密封圈5的具体结构设置的技术方案。
参加图1和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的一个可选方案中,绝缘件3的外周侧设有多个朝向外侧延伸凸出形成的阶梯部31,且阶梯部31沿绝缘件3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具体来说,通过设置多个向外延伸凸出的阶梯部31,可增加电容器的爬电距离,避免电容器发生短路现象。
参加图4所示,在该实施例的另一个可选方案中,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密封圈5,密封圈5设置在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21之间,且密封圈5和第一本体部11的端部、第二本体部21的端部相抵接。具体装配时,将密封圈5放置在第一本体部11的端部和第二本体部21的端部之间,然后将第一连接部14拧入第二连接孔22中,此时即可将密封圈5压紧在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21之间,使密封圈5对该位置起到密封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中,第一本体部11和第二本体部21相当于传统引出端子的本体部分,凸沿部12相当于传统引出端子的圆铜螺母,第二本体部21与电容器连接后再与第一本体部11固定连接。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方式,可无需将引出端子端部的内外侧同时和外部引线、圆铜螺母连接,从而避免引出端子端部的有效厚度过小,将引出端子上结构最薄弱的点去除,提高引出端子整体的结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确保其在长期使用的情况下不会出现松动、断裂等现象。
并且,在具体装配时,本实用新型先将第二端子2的第二连接部23与电容器内部的铜板连接,然后再将第一端子1的第一连接部14和第二端子2的第二连接孔22连接,从而避免整个引出端子在与电容器封装外壳内部的连接孔连接时出现引出端子遮挡视线而导致难以对孔的现象。因此,本实用新型将电容器和引出端子的连接处更改至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2之间的连接处,可显著提高装配便利性和装配效率。
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任意组合所组成的技术方案。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包括第一本体部,所述第一本体部的一端设有朝向外侧延伸的凸沿部,所述凸沿部上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本体部的另一端设有第一连接部;
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包括第二本体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一端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二本体部的另一端设有第二连接部;
其中,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凸沿部为一体结构;所述第一连接部插入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侧设有第一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孔的内周侧设有第一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的内周侧设有第二内螺纹,所述第一连接孔用于和外部引线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侧设有第二外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用于和电容器铜板螺纹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绝缘件,所述绝缘件套设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外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锁紧件,所述凸沿部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绝缘件上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锁紧件从上至下依次穿过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以将所述凸沿部和所述绝缘件固定连接在一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所述第三连接孔和所述第四连接孔的数量相等,且三者均大于等于两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为螺栓、螺丝或螺钉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件的外周侧设有多个朝向外侧延伸凸出形成的阶梯部,且所述阶梯部沿所述绝缘件的长度方向依次间隔布置。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其特征在于,该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还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部和所述第二本体部之间,且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第一本体部的端部、所述第二本体部的端部相抵接。
CN202320257463.0U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Active CN2196770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7463.0U CN219677069U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7463.0U CN219677069U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7069U true CN219677069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8970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57463.0U Active CN219677069U (zh) 2023-02-17 2023-02-17 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770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220032553A (ko) 전기화학 에너지 저장 장치
CN219677069U (zh) 一种基于提高结构稳定性设计的电容器用引出端子
WO2022143470A1 (zh) 模组输出极结构
CN115732863A (zh) 一种电池及其生产工艺
CN210805904U (zh) 电池模组及其连接件
CN212136583U (zh) 动力电池盖板结构及电池
CN109473832B (zh) 电源连接器
CN212136577U (zh) 动力电池盖板结构及电池
CN219832839U (zh) 盖板结构及电池
CN219106690U (zh) 高压连接器
CN220064202U (zh) 一种预装式套管形电压传感器
CN216487713U (zh) 一种电容器及其端子结构
CN219801225U (zh) 电池箱盖、电池箱及电池
CN215680997U (zh) 一种新型高压密封接线端子结构
CN211529796U (zh) 一种高压谐振电容器
CN220291032U (zh) 盖板结构及方形电池
CN117809977A (zh) 一种便于固定的电容器
CN221009341U (zh) 一种密封防水的导电杆
CN218964307U (zh) 一种电焊机
CN212203954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rcd装置
CN212365752U (zh) 一种电容器上盖组件
CN216957696U (zh) 一种电力变压器穿缆式高压套管的引线联结结构
CN219873761U (zh) 盖板总成及电池
CN212724859U (zh) 一种高强度柱式瓷绝缘子
CN217848115U (zh) 一种电池顶盖组件和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