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3378U - 一种多通阀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通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673378U CN219673378U CN202320294473.1U CN202320294473U CN219673378U CN 219673378 U CN219673378 U CN 219673378U CN 202320294473 U CN202320294473 U CN 202320294473U CN 219673378 U CN219673378 U CN 21967337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alve
- valve port
- port
- opening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多通阀,包括:阀体,包括第一至第五阀口;以及阀芯,位于阀体内且相对于阀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阀芯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当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阀口经由第一通道连通于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经由第二通道连通于第五阀口,且当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阀口经由第一通道连通于第五阀口,第三阀口经由第二通道连通于第四阀口。其中第二至第五阀口设置于阀体的侧壁,第一阀口设置于阀体的底壁。本公开通过多通阀的上述结构设计可实现两种流体回路模式之间的切换,能够替代现有技术中两个三通阀搭配一个三通管件的设置,这不仅装配简单,降低了成本,还易于控制且可简化管路结构,提高产品集成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通阀,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多通阀。
背景技术
在汽车热管理系统中,通常会采用多个三通阀搭配三通管件的方式来实现热管理系统中流体回路的切换和控制,然而这种方式不仅增加装配难度,还会导致汽车热管理系统结构复杂,难于控制,且会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为了克服上述缺陷,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多通阀,但在将该多通阀安装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需要对连接管路进行折弯,如此才可实现与阀口连接,这使得多通阀的安装极为不便。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开发一种新型的多通阀,即可提高集成度、降低成本又可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通阀,不仅可替代现有技术中多个三通阀搭配三通管件的设置,实现不同流体回路模式之间的切换,且在将其装配于热管理系统时无需折弯外接管路,装配简单、且便于安装、易于控制、可简化管路结构,并提高产品集成度。
本公开提供一种多通阀,所述多通阀包括:阀体,包括第一阀口、第二阀口、第三阀口、第四阀口和第五阀口;以及阀芯,位于所述阀体内且相对于所述阀体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阀芯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当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阀口经由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经由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五阀口,且当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阀口经由所述第一通道连通于所述第五阀口,所述第三阀口经由所述第二通道连通于所述第四阀口,其中,所述阀体具有顶壁、底壁以及位于所述顶壁与所述底壁之间的侧壁,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五阀口设置于所述侧壁,所述第一阀口设置于所述底壁。
本公开通过多通阀的上述结构设计可实现两种流体回路模式之间的切换,替代现有技术中两个三通阀搭配一个三通管件的设置,这不仅装配简单,降低了成本,还易于控制且可简化管路结构,提高产品集成度。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五阀口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阀口的阀口轴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阀口的阀口轴线与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五阀口的阀口轴线中的任一个都相互垂直。
本公开通过第一至第五阀口的上述设置,可使多通阀在安装于汽车热管理系统时,无需折弯外接管路,即可实现多通阀的各阀口与相应外接管路的连接,便于安装,且节省安装工时。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通道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当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一阀口,且所述第二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二阀口;当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一阀口,且所述第二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五阀口。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通道包括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当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三阀口,所述第四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五阀口;当所述阀芯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开口连通于所述第四阀口,所述第四开口连通于所述第三阀口。
本公开通过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上述设置,可经由改变阀芯的位置来实现流体回路模式的切换,即,从第一阀口连通于第二阀口,且第三阀口连通于第五阀口的第一流体回路模式切换至第一阀口连通于第五阀口,且第三阀口连通于第四阀口的第二流体回路模式,易于控制,且便于操作。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三阀口、所述第四阀口和所述第五阀口内的至少一个具有密封件,以实现相应阀口与所述阀芯相应通道之间的密封连接。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包括设置于相应阀口内的阀座,所述阀座抵接所述阀芯。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密封件还包括锁紧件,将所述阀座朝向所述阀芯偏压。
本公开通过设置上述结构的密封件,可实现相应阀口与阀芯相应通道之间的密封连接,有效地避免流体在阀芯与阀体之间串流导致内漏的问题。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锁紧件螺纹连接至对应的阀口。
本公开通过锁紧件的上述设置,可便于锁紧件的拆装,并易于调节阀座与阀芯之间的抵接力,进而控制密封件的密封性。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阀芯和所述阀体中的一个包括限位凹槽,另一个包括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位于所述限位凹槽内。
本公开通过在阀芯和阀体上分别设置限位凹槽和限位凸起,使阀芯可准确地停止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保证流体回路可以准确地进行切换。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所述阀芯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口和所述第三阀口为多通阀的入口,所述第二阀口、所述第四阀口以及所述第五阀口为多通阀的出口。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多通阀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阀体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阀体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阀体顶盖;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阀芯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图4所示阀芯沿剖面线C-C的剖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多通阀在另一视角的立体图,其中省略了阀体;
图7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阀芯、阀体顶盖和一密封件的排布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多通阀在阀芯处于第一位置时流通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公开一实施例的多通阀在阀芯处于第二位置时流通状态的剖面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多通阀在接有外部管路时的立体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的多通阀在接有外部管路时的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附图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本领域技术人员的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公开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公开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的附图相应地简化或省略了本领域常用的部件,这些省略或简化的部件不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公开的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多通阀。下面结合各附图具体说明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
请参见图1至图5,多通阀1包括阀体10以及位于阀体10内部且相对于该阀体10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阀芯20。阀体10包括第一阀口V1、第二阀口V2、第三阀口V3、第四阀口V4和第五阀口V5。阀芯20包括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如图5所示)。当阀芯20处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阀口V1经由所述第一通道21连通于第二阀口V2,第三阀口V3经由所述第二通道22连通于第五阀口V5。当阀芯20处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阀口V1经由第一通道21连通于第五阀口V5,第三阀口V3经由第二通道22连通于第四阀口V4。也就是说,本公开的多通阀可通过改变阀芯20的位置(例如旋转阀芯20)来实现流体回路的切换(即,从第一阀口V1连通于第二阀口V2,且第三阀口V3连通于第五阀口V5的第一流体回路模式切换至第一阀口V1连通于第五阀口V5,且第三阀口V3连通于第四阀口V4的第二流体回路模式),易于控制,且能够替代现有技术中两个三通阀搭配一个三通管件的设置,装配简单,且可简化管路结构,提高集成度,并减小占用空间。
具体地,请参见图1至图3,阀体10可大致呈正四棱柱状,具有顶壁T、底壁L以及位于顶壁T与底壁L之间的侧壁S。阀体10的侧壁S上可设置有第二阀口V2、第三阀口V3、第四阀口V4和第五阀口V5,分别具有阀体轴线A2、A3、A4和A5,其中第二阀口V2和第三阀口V3设置在相对于的两侧壁S上,第四阀口V4和第五阀口V5设置在另外相对于的两侧壁S上,而且上述四个阀口V2-V5中任意相邻的两阀口的阀口轴线相互垂直。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阀口V2和第三阀口V3的阀口轴线A2和A3重合(如图10所示),且第四阀口V4和第五阀口V5的阀口轴线A4和A5重合,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阀口轴线A2也可以平行于阀口轴线A3,和/或阀口轴线V4也可以平行于阀口轴线V5,只要四个阀口V2-V5中任意相邻的两阀口的阀口轴线垂直即可。
请继续参见图2,阀体10的底壁L上可设置有第一阀口V1。第一阀口V1具有阀口轴线A1,该阀口轴线A1垂直于第二阀口V2、第三阀口V3、第四阀口V4和第五阀口V5的阀口轴线A2、A3、A4和A5中的任一个。由此设置,可使多通阀1安装于汽车热管理系统时,无需折弯外接管路P1-P5(如图10和图11所示),即可实现多通阀1的各阀口与相应外接管路P1、P2、P3、P4或P5的连接,便于安装,并节省安装工时。也就是说,本公开的阀体1中各阀口的阀口轴线的延伸方向与相应外接管路P1、P2、P3、P4或P5的延伸方向相同。
请参见图8和图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阀口V1和第三阀口V3可作为多通阀1的入口,第二阀口V2、第四阀口V4和第五阀口V5可作为多通阀1的出口,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只要阀体10的不同阀口可经由阀芯20的第一通道21或第二流道22连通即可。由于多通阀1中阀体10的侧壁S和底壁L均为平面,如此可使其上设置的上述阀口能够与流道板B1、B2、B3、B4和B5(如图10和11所示)上的流道直接对接连通,简化管路排布,优化系统结构。
请返回参见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阀体10的顶壁T和底壁L上还可分别设置有顶壁开口H和底壁开口(未示出),以便于阀芯20通过顶壁开口H或底壁开口放置于阀体10的内部。阀体10还可包括阀体顶盖12(如图7所示)和阀体底盖11(如图2所示),分别连接(例如,螺纹连接,或者通过螺钉等锁紧元件连接)于顶壁开口H和底壁开口,以将阀芯20固定安装于阀体10的内部。另外,本公开的阀体10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阀体10也可仅在顶壁T上设置有顶壁开口H,或者仅在底壁L上设置有底壁开口,只要能将阀芯20放入阀体10内即可。
上文主要以阀体10呈正四棱柱状进行说明,但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例如阀体10也可以呈其他多棱柱状、圆柱状、圆锥台状、棱锥台状等其它适合的形状,只要第二至第五阀口V2-V5中任意相邻的两阀口的阀口轴线相互垂直,且第一阀口V1的阀口轴线A1垂直于第二至第五阀口V2-V5的阀口轴线A2-A5中的任一个即可。
请参见图4和图5,位于阀体10内部的阀芯20可大致呈球缺状,且能够相对于阀体10旋转。当然本公开并不局限于阀芯20的上述形状,例如,阀芯20也可以呈球台状、球状或圆柱状等,只要能够在阀体10内相对于其旋转即可。
请继续参见图4和图5,阀芯20具有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用以连通阀体10上的不同阀口,进而形成流体回路。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可以是阀芯20上的缺口,也可以是位于阀芯20内且能够连通阀芯20外部的腔室,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不同的设计。本公开的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均是以能够连通阀芯20外部的腔室进行说明。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阀芯20的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可设置为弧形腔室,以降低流阻。当然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只要能够连通阀体10的不同阀口以形成流体回路即可。
请继续参见图4和图5,阀芯20的第一通道21包括第一开口O1和第二开口O2,分别设置于球缺(即阀芯20)的底面和球面上,用于连通阀体10的两个阀口,以形成流体回路。具体地,当阀芯20处于第一位置(如图8所示)时,第一通道21的第一开口O1连通于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第一流道21的第二开口O2连通于阀体10的第二阀口V2,即,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连通第二阀口V2,可形成流体回路。当阀芯20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如图9所示)时,第一通道21的第一开口O1仍然连通于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第一通道21的第二开口O2连通于阀体10的第五阀口V5,即,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连通第五阀口V5,可流体回路。由此可见,阀芯20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可经由第一通道21从连通于第二阀口V2切换至连通于第五阀口V5,实现流体回路的切换。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阀芯20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的过程中,第一通道21的第一开口O1保持连通于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使流体可以从第一阀口V1流入多通阀1。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通道21的第一开口O1可设置于球缺底面的中心位置,且在阀芯20的旋转过程中保持与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对齐。在另一实施例(如本实施例)中,为了提升产品集成度,减小阀芯20的体积,并避免第一流道21和第二流道22交叉,第一通道21的第一开口O1可设置于球缺底面的偏心位置(如图4所示),且阀芯20的球缺底面与阀体底盖11之间间隔有一空间(即,阀体10的内腔并未完全被阀芯20填充),如此设置可在阀芯20旋转的过程中,使第一阀口V1经由该空间保持连通于阀芯20第一通道21的第一开口O1。
请继续参见图4和图5,阀芯20的第二通道22包括第三开口O3和第四开口O4,均形成于球缺(即,阀芯20)的球面上,用于连通阀体10的两个阀口,以形成流体回路。具体地,当阀芯20处于第一位置(如图8所示)时,第二通道22的第三开口O3连通于阀体10的第三阀口V3,第二通道22的第四开口O4连通于阀体10的第五阀口V5,即,阀体10的第三阀口V3连通第五阀口V5,可形成流体回路。当阀芯20处于第二位置(如图9所示)时,第二通道22的第三开口O3连通于阀体10的第四阀口V4,第二通道22的第四开口O4连通于阀体10的第三阀口V3,即,阀体10的第三阀口V3连通第四阀口V4,可形成流体回路。由此可见,阀芯20从第一位置旋转至第二位置时,阀体10的第三阀口V3可经由第二流道22从连通于第五阀口V5切换至连通于第四阀口V4,实现流体回路的切换。
如上文所述,阀芯20位于阀体10内且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如此可实现第一流体回路模式(即,第一阀口V1连通于第二阀口V2,且第三阀口V3连通于第五阀口V5)与第二流体回路模式(即,第一阀口V1连通于第五阀口V5,且第三阀口V3连通于第四阀口V4)之间的切换。其中阀芯20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的转动角度为θ,该转动角度θ的具体取值主要取决于阀体10上各阀口的具体位置以及阀芯20中流道的设计。例如,在本实施例中,转动角度θ的取值约为90°,如此可在实现上述流体回路模式切换的同时,有效地减少多通阀1的体积。在另一实施例中,请参考图8,若第二阀口V5和第二阀口V4从当前的位置右移一定距离,并相应地改变第二流道22的第四开口O4的位置,此时转动角度θ需大于90°(具体取值取决于上述两阀口右移的距离),才可实现上述第一流体回路模式与第二流体回路模式之间的切换。当然多通阀1的各阀口还可以设置为其他位置,在此将不一一列举。
请参见图6至图9,多通阀1还可包括至少一个密封件30,设置于第二阀口V2、第三阀口V3、第四阀口V4和第五阀口V5内的至少一个中,以实现相应阀口与阀芯20相应通道之间的密封连接。在本实施例中,多通阀1包括四个密封件30,分别设置于上述四个阀口V2-V5中,且可实现该四个阀口V2-V5与阀芯20相应通道之间的密封连接,如此第一阀口V1无需设有密封件30,即可有效地避免流体在阀芯20与阀体10之间串流导致内漏的问题,同时还降低了成本,且便于安装;另外,由于第一阀口V1无需设置密封件30,第一阀口V1始终与阀体10的内部连通,使得流体充盈在阀体10内的阀芯20上方区域和下方区域,从而平衡流体对阀芯20轴向上的压力,进而减小阀芯20的转动阻力。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至图9所示,密封件30可包括阀座31和锁紧件32。阀座31可大致呈中空筒状,设置于第二至第五阀口V2-V5内,并抵接/抵顶阀芯20。锁紧件32也可大致呈中空筒状,且与阀座31的中空部连通,以使流体可经由密封件30流入阀芯内。锁紧件32连接至对应的阀口,并将阀座31朝向阀芯20偏压,以实现相应阀口与阀芯20相应通道之间的密封连接。在一优选实施例中,锁紧件32可螺纹连接至对应的阀口,由此可便于拆装,并易于调节阀座31与阀芯20之间的抵接力,进而控制密封件30的密封性。当然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述连接方式,例如锁紧件32也可焊接至对应的阀口,只要能够将阀座31挤压至阀芯20的表面,实现与阀芯20相应通道之间的密封连接即可。
请继续参见图8和图9,锁紧件32在靠近阀芯20的端部可设有安装凹槽320,阀座31部分地位于该安装凹槽320内。优选地,安装凹槽320内可设有一密封圈,且该密封圈挤压于阀座31和锁紧件32之间,以实现阀座31与锁紧件32之间的密封连接。另外,锁紧件32与对应的阀口之间也可设置有密封圈,以实现锁紧件32与阀体10之间的密封连接。
上述实施例主要以多通阀1包括密封件30进行说明,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多通阀1也可不包括密封件30,仅通过阀体10和阀芯20之间较高的配合精度,来实现阀体10的上述阀口与阀芯20相应通道之间的密封连接。
请返回参见图1,多通阀1还包括驱动机构40,用以驱动阀芯20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在一实施例中,驱动机构40可包括步进电机,以便于控制阀芯20转动的角度。具体地,阀芯20的顶壁上设置有驱动部,阀体顶盖12上设置有暴露出该驱动部的通孔,驱动机构40的输出轴经由通孔配合于阀芯20的驱动部,以驱动阀芯20相对于阀体10转动。
请参见图3和图4,本公开的阀体10和阀芯20上还可以设置有限位结构,使阀芯20可准确地停止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保证流体回路可以准确地切换。在本实施例中,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凹槽110和限位凸起23,其中限位凹槽110设置于阀体底盖11上,对应地限位凸起23设置于阀芯20上,限位凸起23位于限位凹槽110内,当限位凸起23位于限位凹槽110的两端部时,分别对应于阀芯20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由此结构可使阀芯20能够准确地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转动,以实现上述两流体回路模式的切换。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上述结构,例如,限位凹槽110也可以设置于阀芯20上,对应地,与限位凹槽110配合使用的限位凸起23设置于阀体10上,只要能够限制阀芯20相对于阀体10的旋转角度即可。
下文将结合图8和图9来具体说明多通阀1的两种流体回路模式。
图8示出了阀芯20处于第一位置时,多通阀1的流通状态示意图,即,多通阀1的第一流体回路模式。如图所示,阀芯20处于第一位置时,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连通阀芯20第一通道21的第一开口O1,且第一通道21的第二开口O2连通阀体10的第二阀口V2,也就是说,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经由阀芯20的第一通道21连通于第二阀口V2,流体可从第一阀口V1流入多通阀1并从第二阀口V2流出,如图8中右侧的箭头所示;同时阀体10的第三阀口V3连通阀芯20第二通道22的第三开口O3,且第二通道22的第四开口O4连通阀体10的第五阀口V5,也就是说,阀体10的第三阀口V3经由阀芯20的第二通道22连通于第五阀口V5,流体可从第三阀口V3流入多通阀1并从第五阀口V5流出,如图8中左侧的箭头所示。由此可见,当阀芯20处于第一位置时,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连通于第二阀口V2,第三阀口V3连通于第五阀口13,第四阀口V4不连通于其他任何阀口,多通阀1处于第一流体回路模式。
图9示出了阀芯20处于第二位置时,多通阀1的流通状态示意图,即,多通阀1的第二流体回路模式。如图所示,阀芯20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仍连通阀芯20第一通道21的第一开口O1,且第一通道21的第二开口O2连通阀体10的第五阀口V5,也就是说,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经由阀芯20的第一通道21连通于第五阀口V5,流体可从第一阀口V1流入多通阀1并从第五阀口V5流出,如图9中下侧的箭头所示;同时阀体10的第三阀口V3连通阀芯20第二通道22的第四开口O4,且第二通道22的第三开口O3连通阀体10的第四阀口V4,也就是说,阀体10的第三阀口V3经由阀芯20的第二通道22连通于第四阀口V4,流体可从第三阀口V3流入多通阀1并从第四阀口V4流出,如图9中上侧的箭头所示。由此可见,当阀芯20处于第二位置时,阀体10的第一阀口V1连通于第五阀口V5,第三阀口V3连通于第四阀口V4,第二阀口V2不连通于其他任何阀口,多通阀1处于第二流体回路模式。
综上所述,本公开提供的多通阀包括阀体以及位于阀体内相对于该阀体具有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的阀芯,通过在阀体的侧壁上设置四个阀口,其中相邻两阀口的阀口轴线相互垂直,且在阀体的底壁上设置一个阀口,其阀口轴线垂直于侧壁上四个阀口的阀口轴线,以及在阀芯上设置连通不同阀口的两通道,如此设置可使多通阀安装于汽车热管理系统时,无需折弯连接阀口的外接管路,便于安装,并节省安装工时;同时还可实现多通阀的第一流体回路模式与第二流体回路模式之间的切换,这种设计不仅装配简单,降低了成本,还易于控制且可简化管路结构,提高产品集成度,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两个三通阀搭配一个三通管件等多个部件来实现切换上述两回路模式以及在安装于汽车热管理系统中,需要对连接管路进行折弯导致的缺陷。而且,本公开的多通阀通过将各阀口设置于平面上可便于阀体与流道板上的流道直接对接连通,简化/省略管路排布,优化系统结构。
上文参照优选的实施例描述了本公开所提供的多通阀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公开理念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公开提出的各种技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本公开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确定。
Claims (10)
1.一种多通阀(1),所述多通阀(1)包括:
阀体(10),包括第一阀口(V1)、第二阀口(V2)、第三阀口(V3)、第四阀口(V4)和第五阀口(V5);以及
阀芯(20),位于所述阀体(10)内且相对于所述阀体(1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所述阀芯(20)包括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
其特征在于,当所述阀芯(2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阀口(V1)经由所述第一通道(21)连通于所述第二阀口(V2),所述第三阀口(V3)经由所述第二通道(22)连通于所述第五阀口(V5),且当所述阀芯(2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阀口(V1)经由所述第一通道(21)连通于所述第五阀口(V5),所述第三阀口(V3)经由所述第二通道(22)连通于所述第四阀口(V4),
其中,所述阀体(10)具有顶壁(T)、底壁(L)以及位于所述顶壁(T)与所述底壁(L)之间的侧壁(S),所述第二阀口(V2)、所述第三阀口(V3)、所述第四阀口(V4)和所述第五阀口(V5)设置于所述侧壁(S),所述第一阀口(V1)设置于所述底壁(L)。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口(V2)、所述第三阀口(V3)、所述第四阀口(V4)和所述第五阀口(V5)中任意相邻的两个阀口的阀口轴线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阀口(V1)的阀口轴线(A1)与所述第二阀口(V2)、所述第三阀口(V3)、所述第四阀口(V4)和所述第五阀口(V5)的阀口轴线(A2、A3、A4、A5)中的任一个都相互垂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通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道(21)包括第一开口(O1)和第二开口(O2),
其中,当所述阀芯(2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口(O1)连通于所述第一阀口(V1),且所述第二开口(O2)连通于所述第二阀口(V2),
且其中,当所述阀芯(2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开口(O1)连通于所述第一阀口(V1),且所述第二开口(O2)连通于所述第五阀口(V5)。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多通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22)包括第三开口(O3)和第四开口(O4),
其中,当所述阀芯(20)处于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三开口(O3)连通于所述第三阀口(V3),所述第四开口(O4)连通于所述第五阀口(V5),
且其中,当所述阀芯(20)处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三开口(O3)连通于所述第四阀口(V4),所述第四开口(O4)连通于所述第三阀口(V3)。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通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阀口(V2)、所述第三阀口(V3)、所述第四阀口(V4)和所述第五阀口(V5)内的至少一个具有密封件(30),以实现相应阀口与所述阀芯(20)相应通道之间的密封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通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30)包括设置于相应阀口内的阀座(31),所述阀座(31)抵接所述阀芯(20)。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通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30)还包括锁紧件(32),将所述阀座(31)朝向所述阀芯(20)偏压。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通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32)螺纹连接至对应的阀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20)和所述阀体(10)中的一个包括限位凹槽(110),另一个包括限位凸起(23),所述限位凸起(23)位于所述限位凹槽(110)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通阀(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口(V1)和所述第三阀口(V3)为多通阀(1)的入口,所述第二阀口(V2)、所述第四阀口(V4)以及所述第五阀口(V5)为多通阀的出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94473.1U CN219673378U (zh) | 2023-02-21 | 2023-02-21 | 一种多通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294473.1U CN219673378U (zh) | 2023-02-21 | 2023-02-21 | 一种多通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673378U true CN219673378U (zh) | 2023-09-12 |
Family
ID=87926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294473.1U Active CN219673378U (zh) | 2023-02-21 | 2023-02-21 | 一种多通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673378U (zh) |
-
2023
- 2023-02-21 CN CN202320294473.1U patent/CN21967337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772698B1 (ko) | 다방향 전환 밸브 | |
JP7228694B2 (ja) | ボールバルブ | |
US20200011437A1 (en) | Flow control device | |
KR100506954B1 (ko) | 밸브구동장치 | |
CN219673378U (zh) | 一种多通阀 | |
CN211145458U (zh) | 一种联动截止阀 | |
CN115654177B (zh) | 一种多通阀 | |
WO2022143866A1 (zh) | 一种流体控制阀 | |
CN219282504U (zh) | 一种多通阀 | |
EP4361474A1 (en) | Driver and control valve | |
WO2022161300A1 (zh) | 电动阀 | |
CN117146012A (zh) | 一种控制阀 | |
CN219317695U (zh) | 十二通阀、冷却系统及汽车 | |
CN219529909U (zh) | 一种集成式热管理模块 | |
CN209147788U (zh) | 流体换热组件 | |
CN219994432U (zh) | 多通阀 | |
CN217815225U (zh) | 一种落地龙头预埋装置 | |
CN220706729U (zh) | 一种便于调整流向的连接套 | |
CN219510182U (zh) | 六通阀及温度控制系统 | |
CN221610643U (zh) | 多通阀及热管理系统 | |
CN221824552U (zh) | 一种半球五通阀、热管理总成 | |
CN220286576U (zh) | 燃气阀 | |
CN219102144U (zh) | 流体控制模块 | |
WO2024057639A1 (ja) | 流路切換弁 | |
EP4397893A1 (en) | Fluid control assembly and fluid control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