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1319U -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71319U
CN219671319U CN202223612841.7U CN202223612841U CN219671319U CN 219671319 U CN219671319 U CN 219671319U CN 202223612841 U CN202223612841 U CN 202223612841U CN 219671319 U CN219671319 U CN 2196713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elastic
groove
side groove
conn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128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顺良
许万豪
贺百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Xinchuang Concrete Produc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1284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713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713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13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插杆的两端分别固连于第一套筒和第一连接部,弹性部位于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第一套筒的一侧;中间套筒伸入并固定于第二套筒内;连接套筒能够随插杆一同插入中间套筒内,弹性部能够弹性收缩进入中间套筒并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中间套筒相对远离第一套筒的一端;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相邻两个弹片之间具有间隙,弹片相对靠近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开设有泄力槽,泄力槽连通间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能够通过泄力槽的开设使弹片更易变形收缩向第二套筒内移动,进而有效降低插杆插入时受到的阻力,提高装配效率。

Description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背景技术
在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生产加工以及减少施工时间,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拼合的方式来保证预制桩的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快速、牢固地接合,一般需要采用多个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当多个连接组件共同对接时,插杆插入的阻力较大,较难快速挤压弹片进行顺畅快速的插接,进而易出现部分连接组件卡接错位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损坏连接组件的内部结构,耗费人力物力,延误工程进度。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一种连接组件,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
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中间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所述连接套筒能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至所述中间套筒内,所述弹性部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所述中间套筒,并且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所述中间套筒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
其中,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相邻两个所述弹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连接套筒在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开设有泄力槽,所述泄力槽连通所述间隙。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能够通过泄力槽的开设相应减少弹片进入中间套筒时的收缩难度,使弹片更易变形收缩向第二套筒内移动,有效降低插杆的插入阻力,提高插杆插入中间套筒的顺畅性,便于多个连接组件的同时对接,能够降低或者避免出现插接卡顿导致连接组件出现错位损坏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力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侧槽和第二侧槽,所述第一侧槽与所述第二侧槽分别向所述间隙中轴线的两侧延伸,所述第一侧槽的延伸方向及所述第二侧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间隙的延伸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
如此设置,第一侧槽及第二侧槽的延伸方向与间隙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能够在径向方向上相对减少弹片底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宽度或者连接面积,或者同时能够轴向方向上相对增加弹片的力臂长度,从而使弹片更易变形收缩,减少安装时所需的力。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槽、所述第二侧槽与所述间隙之间呈倒T形;
如此设置,能够使弹片底部的连接宽度变窄或者连接面积减少,进而相应降低安装时弹片收缩所需要的力。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槽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二侧槽的延伸长度;
如此设置,能够使弹片之间的变形程度保持一致,避免插接过程中,部分弹片变形收缩程度不一而导致插接卡顿甚至部分弹片断裂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槽及所述第二侧槽为通槽;
如此设置,通槽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弹片在径向方向上的连接面积,降低弹片变形的难度,便于插杆插入中间套筒。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槽的延伸长度与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端宽度之间的比例为0.84~1:3;及/或,所述第二侧槽的延伸长度与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端宽度之间的比例为0.84~1:3。
如此设置,能够在降低弹片变形难度,提高插杆插接顺畅性的同时,保证弹片的底端宽度不易造成弹片变形收缩或者张开后产生断裂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倒角部,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倒角部,所述第一侧槽及所述第二侧槽开设于所述倒角部。
如此设置,第一侧槽及第二侧槽能够在径向方向上减少弹片底端的连接宽度,间隙延伸至倒角部的长度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相对增加弹片的力臂长度,进一步降低插杆插入时的阻力,提高插杆插入中间套筒的顺畅性、便捷性。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倒角部,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泄力槽包括沿所述倒角部的外壁环向开设的环形盲槽。
如此设置,倒角部的设置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使应力更易从弹性部过渡至第一连接部,保护弹性部不易断裂失效,泄力槽为环形盲槽能够在环向上保持弹性部与倒角部之间的连接,同时能够为弹性部的弹性收缩及弹性扩张提供让位空间,使弹片更易向内收缩聚拢也更易向外弯折弹开,从而降低插杆插入中间套筒的阻力。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形盲槽的开设深度与所述倒角部的壁厚之间的比例为1:2。
如此设置,能够保证环形盲槽处的壁厚足够支撑弹片进行弹性扩张或者弹性收缩,降低或者避免该处在插杆插入时,因插接应力出现破损断裂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倒角部,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泄力槽包括从所述弹性部经过所述倒角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深槽,所述深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间隙的延伸方向相同。
如此设置,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弹片的力臂,使弹片更易收缩及扩张,便于插杆的快速插接以及插接到位后弹片能够快速弹开抵接于中间套筒。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力槽能够使所述弹片沿所述弹片延伸方向的压力满足F1=σ屈服Acosα,σ屈服为屈服强度MPa,A为全部弹片的总受力面积,α为弹片变形角度;其中,20.8°≤α≤22.8°。
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弹片的承受能力,避免装配过程弹片出现损毁。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力槽能够使所述弹片的弹性恢复力满足σ=Eε,E为弹性模量GPa,ε为应变;其中,196.5GPa≤E≤198.6GPa。
如此设置,能够确保弹片在插杆插接到位后能够恢复至原状态,进而能够与中间套筒相对远离第一套筒的一段准确抵接。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泄力槽能够使所述弹片的弹力满足b为弹片宽度mm,H为弹片厚度mm,E为弹性模量GPa;c为变形量mm,L为弹片长度mm;其中,196.5GPa≤E≤198.6GPa。
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弹片的弹力能够使弹片在插接过程中顺利的进行弹性收缩及弹性扩张。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杆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满足F2=σ极限So,σ极限为极限压力;So为插杆最细处截面积,其中,So≥Π*8.252mm2
如此设置,能够根据不同的施工状况和需求,选择承受拉力能力不同的插杆进行插接,确保连接组件的连接强度和承受能力,避免出现连接组件失效或者连接强度不足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上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能够通过多个连接组件进行快速插接,整体成本低,且具有可靠的连接强度,能够大幅加快工程进度,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组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连接组件在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X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中间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插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6a-6c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6d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7a-7b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8a-8b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连接组件;10、第一套筒;20、第二套筒;30、中间套筒;31、定位凸起;40、连接套筒;41、弹性部;411、弹片;412、间隙;42、第一连接部;43、倒角部;44、旋拧部;441、止挡部;45、泄力槽;451、第一侧槽;452、第二侧槽;50、插杆;51、第二连接部;52、小径部;53、大径部;54、第三连接部;55、限位凸起;56、间隔;57、倒角环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建筑技术领域中,为了便于生产加工以及减少施工时间,常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拼合的方式来保证预制桩的长度。为了使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之间能够快速、牢固地接合,一般需要采用多个连接组件来连接两根钢筋混凝土预制桩内部的钢筋,当多个连接组件共同对接时,插杆插入的阻力较大,较难快速挤压弹片进行顺畅快速的插接,进而易出现部分连接组件卡接错位的情况,严重时甚至会损坏连接组件的内部结构,耗费人力物力,延误工程进度。
基于此,参阅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00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连接组件100,该连接组件100应用于连接两个工程零件,在本实施例中,该连接组件100通过连接不同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中的钢筋来实现两个预制桩(图未示)之间的装配加长。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组件100也可应用于其他工程领域中,例如装配式建筑、浇筑式混凝土等。
请再次参见图1,且一并参见图2至图6d,图2为图1中连接组件100在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中X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中间套筒30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2中插杆50的结构示意图;图6a-6c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40的结构示意图;图6d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40的结构示意图。
一种连接组件100,包括第一套筒10、第二套筒20、中间套筒30、连接套筒40及插杆50,连接套筒4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42及弹性部41;插杆5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套筒10,插杆50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套筒40的第一连接部42,弹性部41位于第一连接部42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侧;中间套筒30伸入第二套筒20内并固定连接于第二套筒20;
连接套筒40能够随插杆50一同插入至中间套筒30内,弹性部41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中间套筒30,并且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
其中,弹性部41包括多个弹片411,相邻两个弹片411之间具有间隙412,弹片411相对靠近第一连接部42的一端开设有泄力槽45,泄力槽45连通间隙412。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100能够通过泄力槽45的开设相应减少弹片411进入中间套筒30时的收缩难度,使弹片411更易变形收缩向第二套筒20内移动,有效降低插杆50的插入阻力,提高插杆50插入中间套筒30的顺畅性,便于多个连接组件100的同时对接,能够降低或者避免出现插接卡顿导致连接组件100出现错位损坏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在连接两个预制桩(图未示)时,第一套筒10、插杆50及连接套筒40装配固定在一个预制桩端部的钢筋或者镦头上,第二套筒20则装配固定在另一个预制桩端部的钢筋或者镦头上,将两个预制桩装有部分连接组件100的端部对接,也即将插杆50装有连接套筒40的一端插入第二套筒20内,即可实现两个预制桩之间的快速连接,实现桩体的加长。
可以理解,具体的装配顺序可不做限定,只要能够将第一套筒10、插杆50及连接套筒40装配至其中一个预制桩的端部,第二套筒20对应装配至另一个预制桩相应的位置,使两个预制桩对接后,弹性部41能够有效卡抵于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即可。
请再次参见图6a-6c或者图6d,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泄力槽45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侧槽451和第二侧槽452,第一侧槽451与第二侧槽452分别向间隙412中轴线的两侧延伸,第一侧槽451的延伸方向及第二侧槽452的延伸方向与间隙412的延伸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如此设置,第一侧槽451及第二侧槽452的延伸方向与间隙412的延伸方向之间具有夹角,能够在径向方向上相对减少弹片411底部与第一连接部42之间的连接宽度或者连接面积,或者同时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相对增加弹片411的力臂长度,从而使弹片411更易变形收缩,减少安装时所需的力。
例如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槽451、第二侧槽452与间隙412之间呈倒T形;如此能够使弹片411底部的连接宽度变窄或者连接面积减少,进而相应降低安装时弹片411收缩所需要的力。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槽451、第二侧槽452与间隙412之间也可呈其他形状,例如呈三叉形,也即三者之间的夹角度数相等。如此,能够使弹片411底部的连接宽度变窄或者连接面积减少,同时也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相对增加弹片411的力臂长度,从而使弹片411更易变形收缩,减少安装应力,使得插杆50更易插接进入中间套筒30。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侧槽451和第二侧槽452是环向延伸的,因此第一侧槽451、第二侧槽452与间隙412之间形成的倒T字形是具有曲向弧度的,并非平直的T字形。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槽451的延伸长度等于第二侧槽452的延伸长度;如此设置,能够使弹片411之间的变形程度保持一致,避免插接过程中,部分弹片411变形收缩程度不一而导致插接卡顿甚至部分弹片411断裂的情况。
请再次参见图6a-6c,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槽451及第二侧槽452均为通槽;如此设置,通槽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弹片411底端在径向方向上的连接面积,降低弹片411变形的难度,便于插杆50插入中间套筒30。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槽451和第二侧槽452也可被实施为盲槽。
示例性地,请再次参见图6a-6c,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侧槽451的延伸长度(参见图6a中长度示意L2)与弹片411相对靠近第一连接部42的底端宽度(参见图6a中长度示意L1)之间的比例为0.84~1:3。进一步的,第二侧槽452的延伸长度(参见图6a中长度示意L3)与弹片411相对靠近第一连接部42的底端宽度(参见图6a中长度示意L1)之间的比例也为0.84~1:3。实验发现,如此设置能够在降低弹片411变形难度,提高插杆50插接顺畅性的同时,保证弹片411的底端宽度不易造成弹片411变形收缩或者张开后产生断裂的风险。换言之,如此既能够保证弹片411的性能又能够提高插杆50的插接顺畅性。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槽451的延伸长度与弹片411相对靠近第一连接部42的底端宽度之间的比例、第二侧槽452的延伸长度与弹片411相对靠近第一连接部42的底端宽度之间的比例均可做适当调整,只要不影响连接组件100可靠的连接作用即可。
请再次参见图6a-6c,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40还包括倒角部43,倒角部43位于弹性部41与第一连接部42之间,间隙412延伸至倒角部43,第一侧槽451及第二侧槽452开设于倒角部43。如此设置,第一侧槽451及第二侧槽452能够在径向方向上减少弹片411底端的连接宽度,间隙412延伸至倒角部43的长度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相对增加弹片411的力臂长度,进一步降低插杆50插入时的阻力,提高插杆50插入中间套筒30的顺畅性、便捷性。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42内周壁螺纹开设的起始位置即倒角部43与第一连接部42之间的分界处。
进一步的,间隙412在倒角部43的延伸长度或者延伸高度(参见图6b中长度示意L4)小于或者等于倒角部43轴向高度的1/2。如此,在轴向方向上能够增长弹片411收缩或者张开的力臂,同时能够避免弹片411力臂过长导致弹片411与中间套筒30相互抵接后支撑力不足而导致断裂失效的风险。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间隙412在倒角部43处的延伸长度也可略大于倒角部43轴向高度的1/2,只要不影响连接组件100可靠的连接作用即可。
请参见图7a-7b,图7a-7b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4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40还包括倒角部43,倒角部43位于弹性部41与第一连接部42之间,泄力槽45包括沿倒角部43的外壁环向开设的环形盲槽。如此设置,倒角部43的设置能够避免应力集中,使应力更易从弹性部41过渡至第一连接部42,保护弹性部41不易断裂失效,泄力槽45为环形盲槽能够在环向上保持弹性部41与倒角部43之间的连接,同时能够为弹性部41的弹性收缩及弹性扩张提供让位空间,使弹片411更易向内收缩聚拢也更易向外弯折弹开,从而降低插杆50插入中间套筒30的阻力。
进一步的,环形盲槽的开设深度与倒角部43的壁厚之间的比例为1:2。实验表明,在此比例下,能够保证环形盲槽处的壁厚足够支撑弹片411进行弹性扩张或者弹性收缩,降低或者避免该处在插杆50插入时,因插接应力出现破损断裂的风险。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只要不影响连接套筒40的发挥作用,环形盲槽的开设深度与倒角部43的壁厚之间的比例也可做适当调整。
请参见图8a-8b,图8a-8b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40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套筒40还包括倒角部43,倒角部43位于弹性部41与第一连接部42之间,泄力槽45包括从弹性部41经过倒角部43延伸至第一连接部42的深槽,深槽的延伸方向与间隙412的延伸方向相同。如此设置,能够在轴向方向上延伸弹片411的力臂,使弹片411更易收缩及扩张,便于插杆50的快速插接以及插接到位后弹片411能够快速弹开抵接于中间套筒30。
换言之,在该实施例中,使弹片411底端与倒角部43之间的连接面积或者连接宽度保持不变,仅从轴向方向上进一步增加弹片411收缩或者张开时的力臂长度,如此能够将泄力槽45开设至第一连接部42,更易于弹片411变形,便于插杆50插接,同时能够相对保证弹片411与中间套筒30相互抵接后的支撑力和抵持力,保证连接组件100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泄力槽45能够使弹片411沿弹片411延伸方向的压力满足F1=σ屈服Acosα,σ屈服为屈服强度MPa,A为全部弹片411的总受力面积,α为弹片变形角度;其中,20.8°≤α≤22.8°。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弹片411的承受能力,避免装配过程弹片411出现损毁。具体应用中,可根据实际需求代入计算,进而选择合适的连接套筒40进行装配,确保开设有泄力槽45的连接套筒40能够满足施工需求。
进一步的,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泄力槽45能够使弹片411的弹性恢复力满足σ=Eε,E为弹性模量GPa,ε为应变;其中,196.5GPa≤E≤198.6GPa。如此设置,弹片411在插杆50插接到位后能够恢复至原状态,进而能够与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准确抵接。需要说明的是,ε=弹片变形量/弹片原始长度。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泄力槽45能够使弹片411的弹力满足b为弹片宽度mm,H为弹片厚度mm,E为弹性模量GPa;c为变形量mm,L为弹片长度mm;其中,196.5GPa≤E≤198.6GPa。如此设置,能够保证弹片411的弹力能够使弹片411在插接过程中顺利的进行弹性收缩及弹性扩张。举例说明,当b=11.12mm,H=2mm,L=10.2mm,c=2.25mm,65Mn弹性模量是196.5GPa-198.6GPa,此处取E=197GPa。代入数据可得弹性部41弹开弹力W=928.93N。由于弹片411非平整弹片,为圆弧状,则实际受力要略大,取系数为3-4,即实际弹力W约为2840N-3790N。
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满足F2=σ极限So,σ极限为极限压力;So为插杆50最细处截面积,其中,So≥II*8.252mm2。如此设置,能够根据不同的施工状况和需求,选择承受拉力能力不同的插杆50进行插接,确保连接组件100的连接强度和承受能力,避免出现连接组件100失效或者连接强度不足的情况。举例说明,取插杆50最细处的有效直径为16.5mm,σ极限为1420MPa,代入公式F2=σ极限So,可得,F2=303604N,由牛顿第二定律得极限载重:M=30.98t,取工况补足系数为1.1-1.3,则实际极限载重为:34.078t-40.274t。
请再次参见图1至图5,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二连接部51、小径部52、倒角环形部57、大径部53及第三连接部54,第二连接部51用于与第一连接部42固定连接,小径部52对应于弹性部41,大径部53对应于中间套筒30,第三连接部54用于与第一套筒10固定连接;
倒角环形部57位于大径部53与小径部52之间,用于连接大径部53和小径部52,以及用于给弹性部41在径向弹性收缩时让位。如此设置,在弹性部41进入中间套筒30时,倒角环形部57能够避免阻碍弹片411进行弹性收缩,保证弹性部41的弹片411能够逐渐向插杆50外周壁靠近收拢,直至弹片411到达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侧,进而能够弹性扩张与中间套筒30抵接。此外,倒角环形部57还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插杆50的大径部53进入中间套筒30。
请再次参见图3,在本实用新型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倒角环形部57相对靠近小径部52的一侧在轴向方向上与弹片411的端面之间具有间隔56。如此设置,间隔56能够进一步降低弹片411的收缩及扩张受到阻碍的风险,保证弹性部41能够与中间套筒30相互抵接形成可靠的限位状态。
请再次参见图1、图2及图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插杆50的外周壁上还设置有限位凸起55,限位凸起55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一套筒10的内径尺寸以及中间套筒30的内径尺寸,第限位凸起55的两侧分别能够抵接于第一套筒10的端部以及中间套筒30的端部。如此设置,限位凸起55的两侧能够分别保证第一套筒10与插杆50能够旋接到位、中间套筒30与插杆50之间能够插接到位,提高安装精度,同时也能够避免插杆50上的外螺纹损坏后,插杆50出现松动而在第一套筒10和第二套筒20之间移动的风险,进一步提高插杆50的牢靠性和抗压力。
请再次参见1、图2及图4,在本实施例中,中间套筒30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起31,定位凸起31的外径尺寸大于第二套筒20的内径尺寸,定位凸起31能够抵接于第二套筒20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的端部。如此设置,定位凸起31便于中间套筒30与第二套筒20之间螺纹装配到位。换言之,定位凸起31能够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套筒20与中间套筒30之间装配过度,以保证插杆50插接到位后,弹性部41能够顺利弹性扩张与中间套筒30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相互抵持卡接。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请再次参见图2及图5,进一步的,中间套筒30的内周壁为倾斜设置,中间套筒30内周壁相对靠近第一套筒10一端的内径大于相对远离第一套筒10一端的内径;大径部53的外周壁为圆台状,大径部53的外周壁与中间套筒30内周壁的倾斜角度相匹配。如此设置,中间套筒30倾斜设置的内周壁能够提供一定的导向作用,配合插杆50的大径部53使插杆50更顺畅地插入中间套筒30内。
请再次参见图1、图2及图6a-6c,连接套筒40还包括旋拧部44,旋拧部44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部42相对远离弹性部41的一端,进一步的,旋拧部44为环形,且旋拧部44的外周壁为非圆形,使用人员可通过工具配合非圆形的旋拧部对连接套筒40进行旋拧,使连接套筒40能够更省力方便的与插杆50进行螺纹连接。可选的,旋拧部44的外周壁呈八角型。
请再次参见图1、图2及图6a-6c,旋拧部44相对远离中间套筒30的一侧设置有止挡部441,止挡部441抵接于插杆50相对于远离第一套筒10的一端,起到限位作用,避免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之间过度旋接,提高插杆50与连接套筒40之间的安装精度。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建筑结构,包括第一桩体(图未示)、第二桩体(图未示)以及上述的连接组件100,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第一套筒10,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第二套筒20,第一桩体与第二桩体通过连接组件100连接。如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能够通过多个连接组件100进行快速插接,整体成本低,且具有可靠的连接强度,能够大幅加快工程进度,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如此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建筑结构的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能够通过多个连接组件进行快速插接,整体成本低,且具有可靠的连接强度,能够大幅加快工程进度,具备良好的经济效益。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套筒、第二套筒、中间套筒、连接套筒及插杆,所述连接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及弹性部;
所述插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套筒,所述插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套筒的第一连接部,所述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相对靠近所述第一套筒的一侧;所述中间套筒伸入所述第二套筒内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套筒;
所述连接套筒能够随所述插杆一同插入至所述中间套筒内,所述弹性部能够弹性收缩以进入所述中间套筒,并且能够弹性扩张抵接于所述中间套筒相对远离所述第一套筒的一端;
其中,所述弹性部包括多个弹片,相邻两个所述弹片之间具有间隙,所述连接套筒在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开设有泄力槽,所述泄力槽连通所述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力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侧槽和第二侧槽,所述第一侧槽与所述第二侧槽分别向所述间隙中轴线的两侧延伸,所述第一侧槽的延伸方向及所述第二侧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间隙的延伸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槽、所述第二侧槽与所述间隙之间呈倒T形;及/或,
所述第一侧槽的延伸长度等于所述第二侧槽的延伸长度;及/或,
所述第一侧槽及所述第二侧槽为通槽;及/或,
所述第一侧槽的延伸长度与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端宽度之间的比例为0.84~1:3;及/或,
所述第二侧槽的延伸长度与所述弹片相对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底端宽度之间的比例为0.84~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倒角部,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间隙延伸至所述倒角部,所述第一侧槽及所述第二侧槽开设于所述倒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倒角部,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泄力槽包括沿所述倒角部的外壁环向开设的环形盲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盲槽的开设深度与所述倒角部的壁厚之间的比例为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套筒还包括倒角部,所述倒角部位于所述弹性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之间,所述泄力槽包括从所述弹性部经过所述倒角部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的深槽,所述深槽的延伸方向与所述间隙的延伸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力槽能够使所述弹片沿所述弹片延伸方向的压力满足F1=σ屈服Acosα,σ屈服为屈服强度MPa,A为全部弹片的总受力面积,α为弹片变形角度;其中,20.8°≤α≤22.8°。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力槽能够使所述弹片的弹性恢复力满足σ=Eε,E为弹性模量GPa,ε为应变;其中,196.5GPa≤E≤198.6GPa。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泄力槽能够使所述弹片的弹力满足b为弹片宽度mm,H为弹片厚度mm,E为弹性模量GPa;c为变形量mm,L为弹片长度mm;其中,196.5GPa≤E≤198.6GPa。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满足F2=σ极限So,σ极限为极限压力;So为插杆最细处截面积,其中,So≥Π*8.252mm2
12.一种建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桩体、第二桩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1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组件,所述第一桩体的一端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套筒,所述第二桩体的一端对应地固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套筒,所述第一桩体与所述第二桩体通过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CN202223612841.7U 2022-12-30 2022-12-30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Active CN2196713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2841.7U CN219671319U (zh) 2022-12-30 2022-12-30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2841.7U CN219671319U (zh) 2022-12-30 2022-12-30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1319U true CN219671319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893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12841.7U Active CN219671319U (zh) 2022-12-30 2022-12-30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713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10061576A (ko) 탄성 조인트 바디
CN219671319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KR101468584B1 (ko) 길이조절이 가능한 정착지지체
EP0134094B1 (en) An improved compliant section for circuit board contact elements
CN220550758U (zh) 连接组件及预制构件
CN115977078A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604332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116905729A (zh) 连接组件及预制构件
CN219410838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033189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1690310U (zh) 快速对接组件及快速对接机构
CN219410839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410835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20977978U (zh) 一种无缝连接件
CN219410836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975065U (zh) 外扩式卡簧锁定组件及预制构件连接组件
CN111021339A (zh) 快速对接组件及快速对接机构
CN219410837U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19930951U (zh) 外开槽内缩式的卡簧、对接组件及对接机构
CN117211268A (zh) 一种无缝连接件
KR102325683B1 (ko) 구조재 정착용 커플러를 이용한 신규구조물의 정착 시공방법
CN116104079A (zh) 连接组件及建筑结构
CN220248268U (zh) 快速拼装筒塔式建筑结构
CN218563631U (zh) 水平井小级差多段压裂固井滑套
CN220977975U (zh) 卡接连接件及预制构件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