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43638U - 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43638U
CN219643638U CN202321240691.3U CN202321240691U CN219643638U CN 219643638 U CN219643638 U CN 219643638U CN 202321240691 U CN202321240691 U CN 202321240691U CN 219643638 U CN219643638 U CN 2196436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dge
conductive sheet
surface cleaning
shaped limiting
side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40691.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崔卫民
朱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40691.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436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436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436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属于清洁设备技术领域,表面清洁系统包括表面清洁装置和基座,基座设有楔形限位座,表面清洁装置的机身底端设有限位腔,充电结构包括设于楔形限位座上的第一充电组件和设于限位腔内的第二充电组件,楔形限位座与限位腔配合以使第一充电组件与第二充电组件对接充电,第一充电组件包括间隔分布于楔形限位座前后方向的同一倾斜侧壁上的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限位腔倾斜设于机身底端以使机身朝向楔形限位座的前方倾斜。楔形限位座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有利于降低用户将表面清洁装置放置于基座上时的操作难度。可以利用机身下端的自重使第一充电组件和第二充电组件稳定的对接贴合,提高充电可靠性。

Description

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清洁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一些清洁设备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各类清洁设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提高了人们的居住体验。现有的手持式表面清洁机是一种常见的清洁设备,表面清洁机一般配置有基座,基座与表面清洁机之间设置充电结构,基座可以通过充电结构向表面清洁机的电池进行充电。为了使充电结构可以对接配合,基座设有向上凸出的凸台,凸台内设置充电组件,凸台的顶壁设置供表面清洁机的接电组件插入的避让孔,表面清洁机放置于基座上时,接电组件自避让孔插入凸台内并与充电组件对接配合。如此,用户将表面清洁机放置于基座上时需要使接电组件与避让孔对准才能保证接电组件可以与充电组件对接配合,用户在放置表面清洁机时需要较为注意,不然无法保证充电的可靠性,不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提高充电可靠性的同时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表面清洁系统包括表面清洁装置和基座,基座设有凸起的楔形限位座,表面清洁装置的机身底端设有限位腔,充电结构包括设于楔形限位座上的第一充电组件和设于限位腔内的第二充电组件,楔形限位座与限位腔配合以使第一充电组件与第二充电组件对接充电,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间隔分布于楔形限位座前后方向的同一倾斜侧壁上,限位腔倾斜设于机身底端以使机身朝向楔形限位座的前方倾斜。
优选的,所述楔形限位座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侧壁的倾斜角度,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间隔分布于第一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楔形限位座的后侧,第二侧壁位于楔形限位座的前侧。
优选的,所述楔形限位座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侧壁的倾斜角度。
优选的,所述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的倾斜角度一致设置。
优选的,所述楔形限位座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小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楔形限位座设有与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对应的通孔,第一充电组件包括与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连接的支架,楔形限位座内设有弹簧,弹簧与支架抵触以使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可相对于通孔前后活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具有转动自由度。
优选的,所述楔形限位座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弧形面,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均设有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与第二弧形面配合以使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可相对于楔形限位座转动。
优选的,所述表面清洁装置与基座之间设有信号传递组件,信号传递组件包括设于基座上的第一信号极片和设于表面清洁装置上的第二信号极片,第一信号极片设于楔形限位座的顶壁上或设于与第一充电组件相对的侧壁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由于楔形限位座呈上细下粗的楔形,且由于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设于楔形限位座前后方向的同一倾斜侧壁上,楔形限位座在用户将表面清洁装置放置于基座上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楔形限位座可以自动对准插入限位腔中使第一充电组件的导电片顺利与第二充电组件对接配合,用户将表面清洁装置放置于基座上时无需刻意使第一充电组件和第二充电组件对准,有利于降低用户将表面清洁装置放置于基座上时的操作难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由于限位腔倾斜设于机身的底端,表面清洁装置通过限位腔与楔形限位座的配合定位放置于基座上时,表面清洁装置的机身前倾,可以保证机身的重心稳定性,也可以利用机身的局部自重使第一充电组件和第二充电组件能稳定的对接贴合,有利于提高充电的可靠性。
2、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优选的间隔分布于倾斜角度较大的第一侧壁上,由于第一侧壁的倾斜角度较大,机身的局部自重可以有效作用于第一侧壁上,如此可以合理增大第一充电组件与第二充电组件之间的对接贴合力度,有利于提高充电的可靠性。
3、第一侧壁优选设于楔形限位座的后侧,相应的,第二侧壁设于楔形限位座的前侧,如此可以适当增大机身在表面清洁装置放置于基座上时的前倾角度,使机身的重心更加靠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表面清洁装置放置在基座上时的稳定性。
4、楔形限位座左右两侧的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的倾斜角度优选的小于第一侧壁的倾斜角度设置,如此使机身的局部自重主要分布在设有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的第一侧壁上,从而合理增大第一充电组件与第二充电组件之间的对接贴合力度,有利于提高充电的可靠性。
5、楔形限位座左右两侧的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的倾斜角度优选的一致设置,可以适当减小楔形限位座和限位腔的成型难度,另外,机身在表面清洁装置放置于基座上时向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施加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第三侧壁承受的作用力与第四侧壁承受的作用力可以相互抵消,可以提高楔形限位座的受力平衡性,有利于提高表面清洁装置放置于基座上时的稳定性。
6、楔形限位座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小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保证楔形限位座中前后方向倾斜侧壁的宽度,从而保证楔形限位座的第一侧壁或第二侧壁可以为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提供充分的安装空间,使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可以左右间隔的分布于楔形限位座的第一侧壁上,避免出现短路的情况。
7、楔形限位座内设置弹簧,弹簧对第一充电组件的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具有预紧作用,当楔形限位座插入限位腔内时,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受力可以向楔形限位座内回缩,以便楔形限位座与限位腔顺利实现插合。当楔形限位座插入到位时,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在弹簧的预紧作用下可以与第二导电组件稳定的对接贴合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充电的可靠性。
8、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具有转动自由度,两个导电片可以在一定的角度范围内进行转动,使两个导电片的具体朝向可以根据第二充电组件的具体情况作适应性调整,以便合理增大两个导电片与第二充电组件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提高充电的可靠性。
9、导电片与楔形限位座之间设置相互配合的第一弧形面和第二弧形面,合理设置导电片与楔形限位座之前的具体配合结构,使两个导电片可以具有一定的转动自由度,从而使两个导电片可以根据第二充电组件的具体情况适当转动并调整朝向。
10、表面清洁装置与基座之间设置信号传递组件,表面清洁装置内的控制模块可以通过信号传递组件控制基座内的电子元件,有利于提高清洁系统整体的智能性。第一信号极片优选的与第一充电组件设置在楔形限位座的不同部位处,避免信号传递组件对第一充电组件与第二充电组件之间的对接配合造成干扰,也使第一信号极片与第二信号极片可以顺利对接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中表面清洁装置放置于基座上时的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表面清洁装置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基座的结构图;
图4为实施例一中基座另一角度的结构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基座的局部后视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基座局部结构的竖向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楔形限位座局部结构的竖向剖视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表面清洁装置放置于基座上时的局部结构配合图;
图9为实施例二中楔形限位座局部结构的竖向剖视图;
图10为实施例二中楔形限位座的局部结构与导电片的爆炸图。
图中,100-基座,110-壳体,111-凸台,120-楔形限位座,121-第一侧壁,122-第二侧壁,123-第三侧壁,124-第四侧壁,125-通孔,126-定位板,127-定位柱,128-第一弧形面,130-第一充电组件,131-第一导电片,132-第二导电片,133-支架,134-第二弧形面,140-弹簧,150-清洗槽,160-出风孔,200-表面清洁装置,210-机身,220-限位腔,230-第二充电组件,240-充电座壳,250-地刷,260-动力源组件,310-第一信号极片,320-第二信号极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需要理解的是,下述的“上”、“下”、“左”、“右”、“纵向”、“横向”、“内”、“外”、“竖直”、“水平”、“顶”、“底”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词语仅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实施例一
结合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表面清洁系统包括表面清洁装置200和基座100,基座100设有凸起的楔形限位座120,表面清洁装置的机身210底端设有限位腔220,充电结构包括设于楔形限位座120上的第一充电组件130和设于限位腔220内的第二充电组件230,楔形限位座120与限位腔220配合以使第一充电组件130与第二充电组件230对接充电。第一充电组件130包括第一导电片131与第二导电片132,第一导电片131与第二导电片132间隔分布于楔形限位座120前后方向的同一倾斜侧壁上,限位腔220倾斜设于机身210底端以使机身210朝向楔形限位座120的前方倾斜。
由于楔形限位座120呈上细下粗的楔形,且由于第一充电组件130的两个导电片设于楔形限位座120前后方向的同一倾斜侧壁上,楔形限位座120在用户将表面清洁装置200放置于基座100上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楔形限位座120可以自动对准插入限位腔220中使第一充电组件130的导电片顺利与第二充电组件230对接配合,用户将表面清洁装置200放置于基座100上时无需刻意使第一充电组件130和第二充电组件230对准,有利于降低用户将表面清洁装置200放置于基座100上时的操作难度,从而有利于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另外,由于限位腔220倾斜设于机身210的底端,表面清洁装置200通过限位腔220与楔形限位座120的配合定位放置于基座100上时,表面清洁装置200的机身210前倾,可以保证机身210的重心稳定性,也可以利用机身210的局部自重使第一充电组件130和第二充电组件230可以稳定的对接贴合,有利于提高充电的可靠性。
结合图1,本实施例中,表面清洁装置200以手持式表面清洁机为例进行说明,表面清洁装置200还包括地刷250,机身210的底端与地刷250的后侧枢接在一起,机身210相对于地刷250可以上下转动。地刷250设有清洁件、吸污口、用于驱动清洁件的驱动组件、用于刮擦清洁件的刮板、用于刮扫待清洁面的地刮等,表面清洁装置200还包括用于向清洁件供液的供液组件和用于收集脏污的集污组件,地刷、供液组件、集污组件及表面清洁装置200的其他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结合图2,限位腔220设于机身210底端的后侧,限位腔220自下向上延伸且底侧敞口,限位腔220的形状与楔形限位座120的形状基本一致。图2中直线L所示的限位腔220中心线与机身210的高度方向之间具有一定夹角,以使限位腔220倾斜设于机身210的底端。本实施例中,限位腔220由机身210的机壳和充电座壳240围合形成,第二充电组件230包括两个间隔分布且分别与两个导电片对应的对接件,对接件通过包胶注塑的方式固定于充电座壳240上。组装时,带对接件的充电座壳240先通过卡扣配合结构定位安装于机身210的机壳上,然后再利用螺钉锁紧充电座壳240和机身210的机壳。
结合图3、图4,基座100包括壳体110和设于壳体110底部的底座,壳体110的后侧设有向上凸出的凸台111,楔形限位座120固定于凸台111的顶部。结合图5、图6,本实施例中,楔形限位座120呈上细下粗的楔形,楔形限位座120具有四个侧壁和一个顶壁,四个侧壁均相对于竖直方向倾斜设置。
结合图6,楔形限位座120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壁121和第二侧壁122,其中,第一侧壁121的倾斜角度α大于第二侧壁122的倾斜角度β,第一导电片131与第二导电片132间隔分布于第一侧壁121上。由于第一侧壁121的倾斜角度较大,机身210的局部自重可以有效作用于第一侧壁121上,如此可以合理增大第一充电组件130与第二充电组件230之间的对接贴合力度,有利于提高充电的可靠性。为了使机身210的重心能尽量靠前,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21位于楔形限位座120的后侧,第二侧壁122位于楔形限位座120的前侧,即楔形限位座120的后侧壁构成第一侧壁121、楔形限位座120的前侧壁构成第二侧壁122,如此可以适当增大机身210在表面清洁装置200放置于基座100上时的前倾角度,有利于提高表面清洁装置200放置在基座100上时的稳定性。具体的,第一侧壁121的倾斜角度α约为7°,第二侧壁122的倾斜角度β约为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壁121的倾斜角度α也可以设置为5°、5.5°、6°、6.5°、7.5°、8°等其他合理的大小,第二侧壁122的倾斜角度β也可以设置为2°、2.5°、3°、3.5°、4.5°、5°等其他合理的大小。
结合图5,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片131与第二导电片132左右间隔分布且等高的设于楔形限位座120的第一侧壁121上。相应的,第二充电组件230的两个对接件左右间隔且等高的设于限位腔220的后腔壁处,两个对接件相对于限位腔220的后腔壁凸出一定高度。
结合图5,楔形限位座120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三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4,第三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4的倾斜角度优选的小于第一侧壁121的倾斜角度α设置,如此使机身210的局部自重主要分布在设有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的第一侧壁121上,从而合理增大第一充电组件130与第二充电组件120之间的对接贴合力度,有利于提高充电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第三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4左右对称设置且倾斜角度均为γ,γ约为4°。可以理解的是,γ也可以设置为2°、2.5°、3°、3.5°、4.5°、5°等其他合理的大小。可以理解的是,第三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4也可以采用非对称式结构,此时,第三侧壁123的倾斜角度与第四侧壁124的倾斜角度有所不同。
结合图5,为了避免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因为太过靠近而容易出现短路的情况,楔形限位座120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小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设置。如此,保证楔形限位座120的第一侧壁121具有足够的宽度,可以为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提供充分的安装空间,保证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之间的距离可以满足防短路要求。
结合图7,为了使第一充电组件130的两个导电片能与第二充电组件230的两个对接件顺利对接配合,两个导电片可活动设于楔形限位座120的第一侧壁121上。本实施例中,第一侧壁121设有两个左右间隔分布且等高设置的通孔125,两个导电片分别设于两个通孔125处且可在通孔内前后活动。
为了使第一充电组件130和第二充电组件230能稳定的对接配合,第一充电组件130还包括与第一导电片131、第二导电片132连接的支架133,楔形限位座120内设有弹簧140,弹簧140与支架133抵触以使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可相对于通孔125前后活动。本实施例中,支架133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且设有两个,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分别固定于两个支架133上。弹簧140设有两根且分别与两个支架133对应,弹簧140处于压缩状态且向支架133施加向后的预紧作用力,该预紧作用力将两个导电片向后抵,使两个导电片在常态下处于与第二充电组件230的两个对接件稳定对接配合的状态。为了避免导电片和支架133在弹簧140的预紧作用力下自通孔125脱离楔形限位座120,支架133设置为台阶形结构且支架133后侧的外形尺寸略小于通孔125的口径、支架133前侧的外形尺寸大于通孔125的口径,通过支架133的台阶形结构使支架133受到限位作用。
结合图7,本实施例中,楔形限位座120内设有定位板126,定位板126对应于两个支架133设有向后凸出的定位柱127,弹簧140的后端套设于对应的定位柱127上且与定位板126抵触,弹簧140的前端伸入对应支架133的凹槽内且与支架133抵触,弹簧140处于压缩状态且通过支架133向对应的导电片施加向后的预紧作用力。可以理解的是,支架133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此时,两个导电片左右间隔的固定于支架133上,弹簧140可以设置一根或两根。
结合图3、图4,基座100的前部设有用于清洗清洁件的清洗槽150,为了避免清洁件在清洗结束后因存在水分残留导致滋生细菌、出现异味等情况,基座100的内部设有用于向清洗槽150提供风干气流的风干组件,清洗槽150的前侧槽壁上设有多个间隔分布的出风孔160,风干组件包括风干电机、由风干电机驱动的扇叶、将风干电机驱动扇叶形成的风干气流引流至出风孔160的管道结构等,表面清洁装置200的机身210内设有控制模块,风干电机受控于控制模块。
为了使基座100内的风干电机可以受控于控制模块,表面清洁装置200与基座100之间设有信号传递组件,结合图2、图6,本实施例中,信号传递组件包括设于基座100上的第一信号极片310和设于表面清洁装置200上的第二信号极片320,其中,第一信号极片310设于楔形限位座120中与第一充电组件130相对侧壁上,第二信号极片320设于限位腔220中与第二充电组件230相对的腔壁上。第一信号极片310与第一充电组件130设置在楔形限位座120的不同部位处,避免信号传递组件对第一充电组件130与第二充电组件230之间的对接配合造成干扰,也使第一信号极片310与第二信号极片320可以顺利对接配合。具体的,第一信号极片310设于楔形限位座120的第二侧壁122上,第一信号极片310的具体设置结构可以参考导电片的设置方式,第二信号极片320通过包胶注塑的方式固定于限位腔220的前腔壁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信号极片310也可以直接固定在第二侧壁122上。
结合图1,表面清洁装置200还包括可拆卸安装于机身210上的动力源组件260,动力源组件260包括电池、集污风机等构件,动力源组件260与机身210之间设有可拆卸插接配合的接电结构,电池可以通过接电结构向机身210和地刷250内的用电元件进行供电,同时,电池受控于控制模块。基座100内设有用于连接市电的电源模块,第一充电组件130的第一导电片131和第二导电片132均电连接于电源模块。可以理解的是,动力源组件260的具体结构、动力源组件260与机身210之间的配合结构可以参考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
结合图8,表面清洁装置200放置于机身210上时,由于上细下粗的楔形限位座120具有导向作用,楔形限位座120在机身210下移过程中可以自动对准插入限位腔220内,使第一充电组件130的两个导电片可以与第二充电组件230的两个对接件自动对位并接触。表面清洁装置200放置到位时,楔形限位座120的顶壁与限位腔220的上腔壁大致贴合,楔形限位座120的第一侧壁121与限位腔220的后腔壁基本平行,楔形限位座120的第二侧壁122与限位腔220的前腔壁基本平行,楔形限位座120的第三侧壁123和第四侧壁124与限位腔220的左右两侧腔壁基本平行。在弹簧140的预紧作用力下,两个导电片的后表面与两个对接件的前表面抵触,其中一个导电片接正电,另一个导电片接负电,电源模块通过第一充电组件130、第二充电组件230、机身210与动力源组件260之间的接电结构向动力源组件260内的电池充电。
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取消动力源组件260的设置,直接将电池、集污风机等构件设于表面清洁装置200的机身210内,此时,电源模块通过第一充电组件130和第二充电组件230向机身210内的电池充电。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充电组件130的两个导电片可以更好的与第二充电组件230的两个对接件对接配合,第一导电片131与第二导电片132具有转动自由度,两个导电片在与对接件对接配合时可以发生一定的转动,保证导电片的表面可以与对接件的表面牢牢的抵触在一起,也能避免导电片对楔形限位座120与限位腔220之间的插入配合造成的干涉。
结合图9、图10,楔形限位座120中第一侧壁121的内表面上设有位于通孔125外周的第一弧形面128,分别与两个导电片对应的支架133上均设有与第一弧形面128匹配的第二弧形面134,第二弧形面134与第一弧形面128接触配合以使两个导电片均可以相对于楔形限位座120转动。具体的,第二弧形面134与第一弧形面128之间优选采用球面配合结构,且第一弧形面128为凹面、第二弧形面134为凸面,通过球面配合结构使两个导电片在一定转动范围内具有多个方向上的转动自由度,从而使两个导电片可以根据第二充电组件230两个对接件的具体情况适当转动并调整朝向,进而使第一充电组件130的两个导电片与第二充电组件230的两个对接件可以稳定的对接配合。
可以理解的是,两个导电片的单侧转动角度范围优选设置在5°以内。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弧形面128也可以设置为凸面,此时,第二弧形面134为凹面。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弧形面134与第一弧形面128之间也可以仅采用弧面配合结构,此时,两个导电片只具有上下转动的自由度。
实施例二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楔形限位座120中前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后侧壁的倾斜角度,楔形限位座120的前侧壁为第一侧壁121,楔形限位座120的后侧壁为第二侧壁122,第一充电组件130的两个导电片左右间隔的分布于楔形限位座120的前侧壁上。相应的,第二充电组件230的两个对接件左右间隔的分布于限位腔220的前腔壁上。
实施例三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三可以与实施例二结合。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基座100上的第一信号极片310设于楔形限位座120的顶壁上,相应的,第二信号极片320设于限位腔220的顶侧腔壁上。
实施例四的其他结构与实施例一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实施例四可以与实施例二或实施例三结合。
除上述优选实施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改变和变形,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表面清洁系统包括表面清洁装置和基座,基座设有凸起的楔形限位座,表面清洁装置的机身底端设有限位腔,充电结构包括设于楔形限位座上的第一充电组件和设于限位腔内的第二充电组件,楔形限位座与限位腔配合以使第一充电组件与第二充电组件对接充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间隔分布于楔形限位座前后方向的同一倾斜侧壁上,限位腔倾斜设于机身底端以使机身朝向楔形限位座的前方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限位座在前后方向上具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侧壁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二侧壁的倾斜角度,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间隔分布于第一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位于楔形限位座的后侧,第二侧壁位于楔形限位座的前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限位座在左右方向上具有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其中,第三侧壁和/或第四侧壁的倾斜角度小于第一侧壁的倾斜角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侧壁与第四侧壁的倾斜角度一致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限位座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小于在左右方向上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限位座设有与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对应的通孔,第一充电组件包括与第一导电片、第二导电片连接的支架,楔形限位座内设有弹簧,弹簧与支架抵触以使第一导电片和第二导电片可相对于通孔前后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具有转动自由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限位座的内表面设有第一弧形面,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均设有第二弧形面,第一弧形面与第二弧形面配合以使第一导电片与第二导电片可相对于楔形限位座转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表面清洁装置与基座之间设有信号传递组件,信号传递组件包括设于基座上的第一信号极片和设于表面清洁装置上的第二信号极片,第一信号极片设于楔形限位座的顶壁上或设于与第一充电组件相对的侧壁上。
CN202321240691.3U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 Active CN2196436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0691.3U CN219643638U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40691.3U CN219643638U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43638U true CN219643638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1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40691.3U Active CN219643638U (zh) 2023-05-19 2023-05-19 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436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62921B2 (en) Cleaner
CN219643638U (zh) 一种表面清洁系统的充电结构
US20210315431A1 (en) Intelligent cleaning device
EP3562368B1 (en) Cleaner
CN214632006U (zh) 充电座及清洁系统
CN112617683A (zh) 充电座及清洁系统
CN213287786U (zh) 一种光伏组件清扫机器人
CN218943194U (zh) 一种多功能表面清洁装置
CN213993431U (zh) 一种视觉识别导航扫地机器人
CN210516775U (zh) 一种耐腐蚀电池模组塑料外壳
CN220403887U (zh) 一种清洁装置及清洁系统
CN101375785B (zh) 立式吸尘器滚刷传动电机的固定结构
CN219846362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N216439151U (zh) 一种结构可靠的表面清洁装置
WO2023179309A1 (zh) 清洁系统、充电组件、清洁设备及托盘
US20240180381A1 (en) Cleaning device and combined cleaning system
CN219289352U (zh) 一种拖地机的自平衡系统
CN210966314U (zh) 一种液晶显示屏用防尘结构
CN211484363U (zh) 一种手持式吸尘器的充电装置
CN220506372U (zh) 一种带摄像云台的平板支架
CN220901276U (zh) 手持动力工具
EP4378361A1 (en) Cleaning device and combined cleaning system
CN217365697U (zh) 一种显示效果好的表面清洁装置
CN219846363U (zh) 一种表面清洁装置
CN218919135U (zh) 一种蓄电池可拆卸式便携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