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35331U - 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35331U
CN219635331U CN202321272245.0U CN202321272245U CN219635331U CN 219635331 U CN219635331 U CN 219635331U CN 202321272245 U CN202321272245 U CN 202321272245U CN 219635331 U CN219635331 U CN 2196353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vehicle
top cover
cavity
beam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27224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轩
彭正刚
丁伟朋
王磊
张俊
苟黎刚
李金广
郭川川
岳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27224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353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353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353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其中,顶盖横梁包括:横梁本体,用于与车辆的顶盖外板朝向车内的侧面连接,且横梁本体包括第一凹腔部和第一连接部,第一凹腔部和第一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交替设置,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加强结构,用于与顶盖外板朝向车内的侧面连接,加强结构与构成横梁本体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的第一凹腔部或第一连接部连接,且加强结构位于横梁本体沿第二方向的中间部位,并沿第一方向朝远离横梁本体方向延伸设置。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顶盖横梁对顶盖外板的支撑效果,提升顶盖横梁中间部位的刚度,还可以增强顶盖横梁在垂向上的抗弯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汽车外覆盖件(以下简称外覆盖件)是指覆盖面积较大且对汽车外表起到造型功能的零部件,主要有发动机盖外板、翼子板、车门外板、侧围外板以及顶盖外板等。
目前,外覆盖件通常采用0.6mm厚度钢板冲压而成,这使得外覆盖件的按压刚度较差,故需要在外覆盖件的内侧增加支撑结构来提升外覆盖件的按压刚度。其中,由于顶盖外板的覆盖面积非常大,因此,通常采用在顶盖总成中增加横梁来对顶盖外板进行支撑。
但现有的顶盖横梁通常为大跨度和大宽度的钣金横梁,不仅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整车质量,限制了汽车的轻量化设计,还使得顶盖横梁的模态性能较低,容易在低频激励下发生共振,从而导致整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和声振粗糙度)性能降低,而且,顶盖横梁的整体宽度基本一致,导致其对顶盖外板中间部位的薄弱区域的支撑效果也比较有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不过多增加整车重量的情况下提升顶盖横梁的刚度性能和支撑效果。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顶盖横梁,包括:
横梁本体,用于与车辆的顶盖外板朝向车内的侧面连接,且所述横梁本体包括第一凹腔部和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凹腔部和所述第一连接部在第一方向上交替设置,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
加强结构,用于与所述顶盖外板朝向车内的侧面连接,所述加强结构与构成所述横梁本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的所述第一凹腔部或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且所述加强结构位于所述横梁本体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间部位,并沿所述第一方向朝远离所述横梁本体方向延伸设置。
可选地,所述加强结构包括加强本体,所述加强本体包括第二凹腔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凹腔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并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加强本体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与位于所述横梁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所述第一凹腔部连接,或者,所述加强本体通过所述第二凹腔部与位于所述横梁本体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
可选地,所述加强结构还包括翻边部,所述翻边部围绕所述加强本体设置,并与所述横梁本体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朝向所述顶盖外板的一侧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三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二凹腔部朝向所述顶盖外板的一侧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胶槽。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朝向所述顶盖外板的一侧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加强筋,和/或,所述第一凹腔部朝向所述顶盖外板的一侧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胶槽,和/或,所述第一凹腔部的凹腔内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加强筋。
可选地,所述横梁本体还包括用于朝向车内设置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背离所述顶盖外板的一侧,并用于安装所述车辆的顶棚。
可选地,所述横梁本体还包括凸台部,所述第一凹腔部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所述凸台部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处,所述第一凹腔部用于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处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顶盖外板可拆卸连接。
可选地,所述横梁本体和所述加强结构均为塑料材质。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顶盖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顶盖横梁。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顶盖横梁,或者,包括如上所述的顶盖总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顶盖横梁可通过在横梁本体位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端部设置加强结构,并将加强结构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朝远离横梁本体方向延伸设置,以使顶盖横梁整体呈中间部位宽、两侧部位窄的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大顶盖横梁的中间部位对顶盖外板的薄弱区域(即顶盖外板的中间部位)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顶盖横梁对顶盖外板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顶盖横梁中间部位的刚度,以便于更好地支撑顶盖外板;而且,可通过将横梁本体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一凹腔部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并将第一凹腔部和第一连接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交替连接以及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以使横梁本体整体呈类似于瓦楞状结构,保证横梁本体在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具有足够的支撑刚度,这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大宽度的钣金横梁来支撑顶盖外板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顶盖横梁的重量,同时,瓦楞状结构的横梁本体还可以增强顶盖横梁在垂向上的抗弯能力,进而可以降低顶盖横梁发生振动的概率,提高整车的NVH性能,还进一步提高了顶盖横梁的支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盖横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盖横梁的仰视示意图;
图4为图3中B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盖横梁的中间部位的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盖横梁的侧端部位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顶盖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横梁本体;11、第一凹腔部;111、第一胶槽;112、第二加强筋;113、第一安装孔;114、第一凹槽;12、第一连接部;121、第一加强筋;122、减重孔;13、凸起部;14、凸台部;2、加强结构;21、加强本体;211、第二凹腔部;2111、第二胶槽;2112、第二凹槽;212、第二连接部;2121、第三加强筋;22、翻边部;
100、顶盖横梁;200、顶盖外板;300、第一边梁;400、第二边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附图中的Z轴表示竖直方向,也就是上下位置,且Z轴的正向(即Z轴的箭头指向)代表上方,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附图中的X轴表示水平方向,并指定为左右位置,且X轴的正向代表左侧,X轴的反向代表右侧;附图中的Y轴表示为前后位置,且Y轴的正向代表前侧,Y轴的反向代表后侧;同时需要说明的是,前述Z轴、Y轴及X轴的表示含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结合图1和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顶盖横梁100,包括:
横梁本体1,用于与车辆的顶盖外板200朝向车内的侧面连接,且横梁本体1包括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在第一方向上交替设置,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其中,第一方向为车辆的前后方向,第二方向为车辆的左右方向;
加强结构2,用于与车辆的顶盖外板200朝向车内的侧面连接,加强结构2与构成横梁本体1在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的第一凹腔部11或第一连接部12连接,且加强结构2位于横梁本体1沿第二方向的中间部位,并沿第一方向朝远离横梁本体1方向延伸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不仅是车辆的前后方向(即图1中Y轴方向),也是横梁本体1的宽度方向,第二方向不仅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图1中X轴方向),也是横梁本体1的长度方向,另外,顶盖外板200朝向车内的侧面为顶盖外板200的内侧面,相应地,顶盖外板200朝向车外的侧面为顶盖外板200的外侧面。
具体地,顶盖横梁100可以是钣金结构,也可以是采用注塑工艺制造的塑料结构,实际应用中通常优选顶盖横梁100为塑料结构,以方便制造和减轻顶盖横梁100的重量。顶盖横梁100通常用于装设在顶盖外板200的内侧(即顶盖外板200朝向车内的一侧),且顶盖横梁100的横梁本体1和加强结构2分别与顶盖外板200的内侧面连接。更具体地,横梁本体1由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构成,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平行设置,并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即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即第一方向)上交替连接,当第一凹腔部11设置多个时,相邻两个第一凹腔部11之间通过一个第一连接部12连接。其中,第一凹腔部11通常呈半包围结构,如图6所示,其上设有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凹槽114,第一凹槽114的槽口背离顶盖外板200,即第一凹槽114的槽口朝下设置,第一凹槽114可以贯穿第一凹腔部11,也可以不贯穿第一凹腔部11,使得横梁本体1整体呈类似于瓦楞状结构,而第一连接部12通常呈板状结构,并与第一凹腔部11的外侧壁连接。当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的数量均为偶数或均为奇数时,横梁本体1的前端为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的一个,横梁本体1的后端为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的另一个,此时,加强结构2可以连接于构成横梁本体1的前端的第一凹腔部11或第一连接部12的中间部位,也可以连接于构成横梁本体1的后端的第一凹腔部11或第一连接部12的中间部位,还可以分别连接于构成横梁本体1前端和后端的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当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的数量为一奇一偶时,横梁本体1的前端和后端可以分别是第一凹腔部11,也可以分别是第一连接部12,此时,加强结构2可以连接于构成横梁本体1的前端和后端的第一凹腔部11的中间部位,也可以连接于构成横梁本体1的前端和后端的第一连接部12的中间部位。也就是说,加强结构2连接于横梁本体1的前端和/或后端,并位于横梁本体1的中间部位,而且,加强结构2还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朝远离横梁本体1方向延伸设置。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横梁本体1位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端部设置加强结构2,并将加强结构2沿车辆的前后方向朝远离横梁本体1方向延伸设置,以使顶盖横梁100整体呈中间部位宽、两侧部位窄的结构,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大顶盖横梁100的中间部位对顶盖外板200的薄弱区域(即顶盖外板200的中间部位)的支撑面积,从而提高顶盖横梁100对顶盖外板200的支撑效果,另一方面,可以提升顶盖横梁100中间部位的刚度,以便于更好地支撑顶盖外板200;而且,可通过将横梁本体1设置为包括多个第一凹腔部11和至少一个第一连接部12,并将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交替连接以及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以使横梁本体1整体呈类似于瓦楞状结构,保证横梁本体1在宽度较小的情况下也具有足够的支撑刚度,这与现有技术中采用大宽度的钣金横梁来支撑顶盖外板200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顶盖横梁100的重量,同时,瓦楞状结构的横梁本体1还可以增强顶盖横梁100在垂向上的抗弯能力,进而可以降低顶盖横梁100发生振动的概率,提高整车的NVH性能,还进一步提高了顶盖横梁100的支撑效果。
可选地,横梁本体1和加强结构2均为塑料材质。这样,使得顶盖横梁100可采用注塑工艺一体成型,生产方便且效率高,同时,塑料材质的顶盖横梁100的重量通常是钣金材质的顶盖横梁100的三分之一左右,可以有效减轻顶盖横梁100的整体重量,便于整车的轻量化设计,也有利于降低整车油耗或提升整车续航能力。
可选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连接部12上设有减重孔122。这样,可以减轻横梁本体1乃至顶盖横梁100的重量,从而便于进一步实现轻量化设计。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加强结构2包括加强本体21,加强本体21包括第二凹腔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第二凹腔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加强本体21通过第二连接部212与位于横梁本体1沿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一凹腔部11连接,或者,加强本体21通过第二凹腔部211与位于横梁本体1沿第一方向的端部的第一连接部12连接。
具体地,第二凹腔部211通常呈半包围结构,如图5所示,其上设有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凹槽2112,第二凹槽2112的槽口背离顶盖外板200,即第二凹槽2112的槽口朝下设置,第二凹槽2112可以贯穿第二凹腔部211,也可以不贯穿第二凹腔部211,使得加强本体21整体呈类似于瓦楞状结构,而第二连接部212通常呈板状结构,并与第二凹腔部211的外侧壁连接。第二凹腔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交替设置,且第二凹腔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一个,也可以设置为多个,当设置为多个时,相邻两个第二凹腔部211之间通过一个第二连接部212连接。当横梁本体1的前端和/或后端为第一凹腔部11时,加强本体21通过第二连接部212与该第一凹腔部11连接,当横梁本体1的前端和/或后端为第一连接部12时,加强本体21通过第二凹腔部211与该第一连接部12连接。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将加强结构2的加强本体21设置为包括第二凹腔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并将第二凹腔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沿第一方向相邻设置,且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以使加强本体21整体也大致呈瓦楞状结构,从而可以提高加强本体21乃至加强结构2在垂向上的抗弯能力,以进一步提高顶盖横梁100的支撑效果以及顶盖横梁100的中件部位在垂向上的抗弯能力。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加强结构2还包括翻边部22,翻边部22围绕加强本体21的边沿设置,并与横梁本体1连接。
具体地,翻边部22可以围绕加强本体21的整个边沿设置,也可以围绕加强本体21的局部边沿设置,例如,图1中给出了在加强本体21的左侧边沿和右侧边沿设置翻边部22的示例。翻边部22从加强本体21延伸至横梁本体1上,并与构成横梁本体1的前端和/或后端的第一凹腔部11/第一连接部12连接,而且,翻边部22可以位于加强本体21朝向顶盖外板200的一侧,也可以位于加强本体21背离顶盖外板200的一侧,其中,需要说明的是,当翻边部22设于加强本体21朝向顶盖外板200的一侧时,翻边部22的高度通常小于第二凹腔部211的高度,以避免翻边部22影响第二凹腔部211与顶盖外板200紧密贴合。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加强本体21的边沿设置翻边部22,并使翻边部22与横梁本体1连接,以提高加强结构2的刚度,进而提升顶盖横梁100中间部位的支撑效果。
可选地,结合图1和图2所示,第二连接部212朝向顶盖外板200的一侧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三加强筋2121,和/或,第二凹腔部211朝向顶盖外板200的一侧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胶槽2111。
本实施例中,第三加强筋2121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加强本体21的支撑刚度,而第二胶槽2111的设置不仅便于采用涂膨胀胶的方式实现加强本体21与顶盖外板200之间的连接,还可以在横梁本体1也采用涂膨胀胶的方式与顶盖外板200连接的基础上增大涂胶面积,使得顶盖横梁100的支撑效果更好,另外,与采用安装支架等零件来实现连接相比,减少了零件数量,简化了装配工艺。
可选地,结合图1至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12朝向顶盖外板200的一侧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加强筋121,和/或,第一凹腔部11朝向顶盖外板200的一侧设有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胶槽111,和/或,第一凹腔部11的凹腔内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加强筋112。
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筋121和/或第二加强筋112的设置可以进一步提升横梁本体1的支撑刚度,而第一胶槽111的设置可以便于采用涂膨胀胶的方式实现横梁本体1与顶盖外板200之间的连接,这与采用安装支架等零件来实现连接相比,减少了零件数量,简化了装配工艺。
可选地,结合图1、图3和图7所示,横梁本体1还包括用于朝向车内设置的凸起部13,凸起部13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2背离顶盖外板200的一侧,并用于安装车辆的顶棚。
本实施例中,凸起部13通常设置在第一连接部12的中间部位,并朝向车内凸起设置,凸起部13通常设有两个,两个凸起部13沿车辆的左右方向间隔设置,且凸起部13上通常设有用于安装内饰顶棚的第二安装孔。这样,可以在顶盖横梁100上给内饰顶棚提供安装点,方便顶棚的安装。
可选地,结合图1、图3和图4所示,横梁本体1还包括凸台部14,第一凹腔部11沿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113,凸台部14设于第一安装孔113处,第一凹腔部11用于在第一安装孔113处通过紧固件与顶盖外板200可拆卸连接。
本实施例中,第一凹腔部11的左右两端设有第一安装孔113,以便于顶盖横梁100采用例如螺栓等紧固件与顶盖外板200形成可拆卸连接,使得拆装更加方便。而且,第一安装孔113处设有凸台部14,凸台部14可以板状结构或块状结构,也可以是凸包结构,例如,图4中给出了凸台部14为矩形板状结构的示例。这样,通过在第一安装孔113处设置凸台部14,以提升横梁本体1在第一安装孔113处的局部刚度。
进一步地,结合图4所示,凸台部14设于第一凹腔部11的凹腔内。也就是说,凸台部14设于第一凹槽114的槽底。这样,可以避免第一凹腔部11与顶盖外板200之间因凸台部14设置在第一凹腔部11的外底部而形成间隙,从而保证第一凹腔部11与顶盖外板200之间紧密贴合。
结合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顶盖总成,包括如上所述的顶盖横梁100。
本实施例中,顶盖总成通常还包括顶盖外板200、第一边梁300和第二边梁400,第一边梁300和第二边梁400分别连接于顶盖外板200的左右两端,并位于顶盖外板200的内侧,顶盖横梁100连接于顶盖外板200的内侧面,且顶盖横梁100的左右两端分别与第一边梁300和第二边梁400可拆卸连接。另外,本实施例中的顶盖总成具有上述的顶盖横梁100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同时,本实施例中的顶盖总成还可通过在顶盖外板200的左右两端设置第一边梁300和第二边梁400,并将顶盖横梁100的左右两端分别可拆卸连接至第一边梁300和第二边梁400上,以提高顶盖横梁100在顶盖外板200内侧固定时的牢固性,而且方便拆装。
本实用新型还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顶盖横梁100,或者,包括如上所述的顶盖总成。
本实施例中的车辆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与上述的顶盖横梁100或顶盖总成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非仅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可进行各种变更与修改,这些变更与修改均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顶盖横梁,其特征在于,包括:
横梁本体(1),用于与车辆的顶盖外板(200)朝向车内的侧面连接,且所述横梁本体(1)包括第一凹腔部(11)和第一连接部(12),所述第一凹腔部(11)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2)在第一方向上交替设置,并分别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
加强结构(2),用于与所述顶盖外板(200)朝向车内的侧面连接,所述加强结构(2)与构成所述横梁本体(1)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部的所述第一凹腔部(11)或所述第一连接部(12)连接,且所述加强结构(2)位于所述横梁本体(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中间部位,并沿所述第一方向朝远离所述横梁本体(1)方向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2)包括加强本体(21),所述加强本体(21)包括第二凹腔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所述第二凹腔部(2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212)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设置,并分别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且所述加强本体(21)通过所述第二连接部(212)与位于所述横梁本体(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所述第一凹腔部(11)连接,或者,所述加强本体(21)通过所述第二凹腔部(211)与位于所述横梁本体(1)沿所述第一方向的端部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2)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2)还包括翻边部(22),所述翻边部(22)围绕所述加强本体(21)设置,并与所述横梁本体(1)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顶盖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212)朝向所述顶盖外板(200)的一侧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三加强筋(2121),和/或,所述第二凹腔部(211)朝向所述顶盖外板(200)的一侧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胶槽(21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朝向所述顶盖外板(200)的一侧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加强筋(121),和/或,所述第一凹腔部(11)朝向所述顶盖外板(200)的一侧设有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一胶槽(111),和/或,所述第一凹腔部(11)的凹腔内设有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第二加强筋(11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还包括用于朝向车内设置的凸起部(13),所述凸起部(13)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背离所述顶盖外板(200)的一侧,并用于安装所述车辆的顶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顶盖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还包括凸台部(14),所述第一凹腔部(11)沿所述第二方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安装孔(113),所述凸台部(14)设于所述第一安装孔(113)处,所述第一凹腔部(11)用于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13)处通过紧固件与所述顶盖外板(200)可拆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顶盖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梁本体(1)和所述加强结构(2)均为塑料材质。
9.一种顶盖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顶盖横梁。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顶盖横梁,或者,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顶盖总成。
CN202321272245.0U 2023-05-22 2023-05-22 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 Active CN2196353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2245.0U CN219635331U (zh) 2023-05-22 2023-05-22 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272245.0U CN219635331U (zh) 2023-05-22 2023-05-22 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35331U true CN219635331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62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272245.0U Active CN219635331U (zh) 2023-05-22 2023-05-22 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353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991423B (zh) 用于机动车外部反光镜的反光镜基座及其制造方法
CN219635331U (zh) 一种顶盖横梁、顶盖总成及车辆
US7497506B2 (en) End wall module
CN207790867U (zh) 风窗横梁总成结构
CN210000417U (zh) 用于车辆的顶盖后横梁结构以及车辆
JP3637529B2 (ja) 板状構造体
CN105923054A (zh) 一种天窗总成与车身的连接结构
CN217892442U (zh) 一种减震器支架和汽车
CN219101033U (zh) 一种背门铰链加强件和汽车
CN217598705U (zh) 挡泥板支座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0785921U (zh) 一种车身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7197773U (zh) 一种油箱安装结构、油箱安装总成及汽车
CN212289714U (zh) 一种汽车发动机ecu支架
CN220465624U (zh) 后裙板内板、后裙板总成及汽车
KR101272034B1 (ko) Fem캐리어의 보강구조
CN210191396U (zh) 一种汽车ecu和tcu的安装支架
CN211684940U (zh) 车门内饰板的安装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7575375U (zh) 汽车车尾裙部总成
CN216886925U (zh) 一种流水槽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17233671U (zh) 复合支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4215947U (zh) 一种仪表板横梁安装支架及车辆
CN220948200U (zh) 顶盖总成及车辆
CN219134324U (zh) 一种翼子板安装支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CN219428239U (zh) 前围上部总成和车辆
CN220314966U (zh) 一种制动踏板安装支架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