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28824U - 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28824U
CN219628824U CN202320286380.4U CN202320286380U CN219628824U CN 219628824 U CN219628824 U CN 219628824U CN 202320286380 U CN202320286380 U CN 202320286380U CN 219628824 U CN219628824 U CN 2196288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heating
atomizing
power supply
heating compon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8638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科
吴凤霞
魏春花
王灵权
聂革
赵贯云
赵波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Aisqia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Ais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Aisqia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Aisqia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8638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288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288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288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tching Or Destruc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技术领域,包括控制板、加热组件和感应件。加热组件连接控制板,控制板能够驱使加热组件发热,以使加热组件对与之接触的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感应件的一端连接控制板,感应件的另一端靠近加热组件设置,以使感应件能够感测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当感应件感测到的温度过高时,控制板会控制加热组件降低温度,以使加热组件的温度调整至预设温度区间,从而避免加热组件持续升温而易烧坏。另外,当感应件感测到加热组件的温度过低时,控制板会控制加热组件升温,以使加热组件能够对气溶胶基质充分加热,形成的气溶胶的口感佳。

Description

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雾化器是一种模仿传统卷烟的电子产品,其产生气溶胶的机理主要是通过电池供能加热发热部件使得气溶胶基质被雾化而产生气溶胶。与传统卷烟相比,因为雾化器可以更换气溶胶基质和电池以保持其续航能力,所以可长时间使用。
然而,当气溶胶基质出现供给不足,导致发热部件干烧时,发热部件不会自动断电,还是会持续保持高温的状态,使得发热部件易烧坏,使用寿命短。另外,当发热部件的温度过低时,发热部件对气溶胶基质加热不够充分,形成的气溶胶口感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雾化器的加热部件在发热温度过高或过低时无法自动调节发热温度,导致发热部件易烧坏或者对气溶胶基质加热不够充分,形成的气溶胶口感差的问题,提供一种雾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
控制板;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能够驱使所述加热组件发热,以使所述加热组件对与之接触的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
感应件,所述感应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感应件的另一端靠近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以使所述感应件能够感测所述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当所述感应件感测到所述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未在预设温度区间时,所述控制板控制所述加热组件调整发热温度至预设温度区间。
上述雾化装置包括的加热组件能够将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以供用户吸食。当气溶胶基质供给不足时,加热组件散发出的温度会持续上升,感应件靠近加热体设置,能够实时感测到加热组件周围的温度。当感应件感测到的温度过高时,控制板会控制加热组件降低温度,以使加热组件的温度调整至预设温度区间,从而避免加热组件持续升温而易烧坏。另外,当感应件感测到加热组件的温度过低时,控制板会控制加热组件升温,以使加热组件能够对气溶胶基质充分加热,形成的气溶胶的口感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包括供电组件和雾化组件,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控制板设于所述供电组件并与所述供电组件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雾化组件并用以雾化气溶胶基质,所述感应件设于所述供电组件;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所述感应件靠近所述加热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中转电极,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极棒,所述中转电极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电极棒连接所述加热组件;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中转电极连接所述电极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所述电极棒间隔设置,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感应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电极棒之间并靠近所述加热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感应件呈长条柱状并至少部分插设于所述电极棒之间的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组件开设有收容腔,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雾化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收容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供电组件设置有磁吸件,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收容腔,所述雾化组件的至少部分为金属材质,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可拆卸磁吸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具有中空状的雾化通道,所述供电组件的侧壁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收容腔和外部空气;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进气口通过所述收容腔连通于所述雾化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壳体结构,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结构内部,所述壳体结构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加热组件及所述壳体结构外部,当所述壳体结构与所述供电组件连接时,所述感应件穿设所述进气孔而靠近所述加热组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结构还包括相连接的外壳和导流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加热件和垫片,所述外壳具有用于存储气溶胶基质的储液仓,所述加热件通过所述垫片弹性抵接于所述导流件,所述垫片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可供所述储液仓的气溶胶基质流至所述加热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雾化装置的剖面拆解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雾化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封装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导流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导流件的另外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间件的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中间件的另外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以下描述的具体细节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实施例来实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雾化装置100,雾化装置100能够存储一定量的液态气溶胶基质,并将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以供用户吸食。
雾化装置100包括相连接的雾化组件101和供电组件102,供电组件102与雾化组件101通过磁吸的方式可拆卸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供电组件102与雾化组件101还可以为固定连接或者通过卡接等方式可拆卸连接,在此不作限定。当供电组件102与雾化组件101连接时,供电组件102能够通过电池为雾化组件101供电,以使雾化组件101能够对存储的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
供电组件102包括本体1021以及设于本体1021内的电池1022、控制板1023、感应件1024、中转电极1025和磁吸件1026,控制板1023同时电性连接于电池1022、感应件1024、中转电极1025。
本体1021开设有收容腔1027,当雾化组件101与本体1021通过磁吸件1026连接时,雾化组件101的一部分位于收容腔1027,以使雾化组件101安装稳定。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可以将收容腔1027的容积设置更大一些,使得雾化组件101与本体1021连接时,雾化组件101的全部位于收容腔。
本体1021的底部开设有充电口1028,充电口1028连接电池1022,充电口1028用于插入外部电源,以使外部电源通过充电口1028为电池1022充电。充电口1028的类型不限,例如可以为Type-c充电口、安卓充电口等。
本体1021的侧壁开设有进气口1029,进气口1029连通收容腔1027和外部空气。雾化组件101具有中空状的雾化通道,当雾化组件101与本体1021磁吸连接时,进气口1029通过收容腔1027连通于雾化通道。当用户对雾化组件101吸气时,外部空气能够依次经过进气口1029、收容腔1027和雾化通道,将雾化通道产生的气溶胶带出。
磁吸件1026有两个,均设于收容腔1027的腔底,磁吸件1026用于磁吸位于收容腔1027的雾化组件101。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雾化组件101可以设置磁吸件,将收容腔1027腔底可设置金属件,也能够实现雾化组件101与本体1021磁吸连接。
感应件1024呈长条状,感应件1024的一端连接于控制板1023,感应件1024的另一端伸入至收容腔1027。当雾化组件101连接本体1021时,感应件1024远离控制板1023的一端伸入至雾化组件101内部,并靠近雾化组件101内部的加热组件。感应件1024用于感测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并将温度信息传输至控制板1023,当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不在控制板1023的预设温度区间时,控制板1023会自动调整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以使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重新位于控制板1023的预设温度区间,从而避免加热组件的温度过高而烧坏,同时也可以避免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过低,无法对气溶胶基质充分加热,形成的气溶胶口感不好。
在一实施例中,控制板1023的预设温度区间为220-280℃,当控制板1023感测到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低于220℃或者高于280℃时,控制板1023均会作出响应,控制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调整至220-280℃,以保证气溶胶的口感以及避免加热组件的温度过高而易烧坏。在其它实施例中,针对不同的气溶胶基质,控制板1023的预设温度区间可以调整至其它区间,在此不作限定。
图3所示实施例的中转电极1025为两个,两个中转电极1025分设于感应件1024的两侧。两个中转电极1025的一端分别连接控制板1023的正极和负极,另一端伸入至收容腔1027。在其它实施例中,中转电极1025的数量还可以为其它数量,例如四个,其中两个中转电极1025的一端电性连接控制板1023的正极,另外两个中转电极1025电性连接控制板1023的负极,在此不作限定。
当雾化组件101连接本体1021时,中转电极1025电性连接于雾化组件101,从而为雾化组件101的加热组件供电,以使加热组件发热,将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
参考图4和图5,雾化组件101包括壳体结构103和加热结构104,加热结构104设于壳体结构103内部。壳体结构103用于存储气溶胶基质,加热结构104用于将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
壳体结构103包括外壳1、封装件2、导流件3、中间件4、底座5和底壳6,其中,封装件2套接于导流件3,导流件3连接中间件4,中间件4连接底座5,底座5连接底壳6,底壳6可拆卸连接外壳1,以将封装件2、导流件3、中间件4和底座5封装在外壳1内部。
外壳1远离底壳6的端部为吸嘴11,吸嘴11为鸭嘴状,以便于供用户使用嘴巴抽吸。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吸嘴11还可以为其它形状,例如圆柱或椭圆柱形状,在此不作限定。
外壳1靠近底壳6的端部两侧具有第一卡接凸缘12,第一卡接凸缘12用于与底壳6卡接配合,以使外壳1与底壳6连接。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外壳1还可以通过其它方式与底壳6可拆卸连接,例如磁吸连接或通过螺丝连接等,在此不作限定。
外壳1内设有储液仓13,储液仓13用于存储气溶胶基质。另外,储液仓13还连通于加热结构104,以使加热结构104能够对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
外壳1内设有通气柱14,通气柱14开设有出气通道141,出气通道141贯穿通气柱14的两端且靠近外壳1的中心轴设置。出气通道141连通加热结构104及外壳1的外部,以使加热结构104产生的气溶胶能够经过出气通道141流出至外壳1的外部,以供用户吸食。
参考图6,封装件2沿其周侧设置有第一密封圈21和第二密封圈22,第一密封圈21和第二密封圈22上下间隔设置。第一密封圈21和第二密封圈22抵接于储液仓13的内壁,以密封储液仓13内壁,防止储液仓13的气溶胶基质从其内壁流出。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密封圈的数量还可以设置三个或三个以上,使得密封储液仓13内壁的效果更好。
封装件2为空心状,即内设有第一容置腔23。封装件2为硅胶材质制成,使得封装件2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密封能力。当封装件2套接于导流件3上时,导流件3位于封装件2的第一容置腔23。
封装件2开设有出液孔24和第一通孔25,出液孔24连通第一容置腔23和储液仓13,储液仓13内的气溶胶基质能够经过出液孔24流至第一容置腔23。出液孔24具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一通孔25的两侧。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出液孔24还可以设置一个、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在此不作限定。
第一通孔25与通气柱14密封插接(图4示出),以防止储液仓13内的气溶胶基质漏出。通气柱14具有的出气通道141连通于第一容置腔23。
参考图7和图8,导流件3开设有第二通孔31,第二通孔31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状。第二通孔31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通孔25和加热结构104,加热结构104产生的气溶胶能够顺次经过第二通孔31、第一通孔25流入出气通道141。
导流件3开设有导流通道32,导流通道32的两端贯穿导流件3,导流通道32的一端连通出液孔24,另一端连通加热结构104。所以,储液仓13顺次连通出液孔24、导流通道32、加热结构104,储液仓13内的气溶胶基质能够顺次经过出液孔24、导流通道32流至加热结构104,以使加热结构104能够对流过来的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
导流通道32的内壁有部分为倾斜状,即导流斜坡321(图4示出)。导流斜坡321较低的一端靠近加热结构104,以便于气溶胶基质经过导流斜坡321的导向作用,更容易流至加热结构104。导流通道32具有两个,分别位于第二通孔31的两侧。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流通道32还可以设置一个、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在此不作限定。
参考图7,导流件3的外壁具有四个气道单元33,导流件3的两侧各设置有两个气道单元33。可以理解,在其它实施例中,导流件3设置的气道单元33的数量还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五个或者五个以上,在此不作限定。
每一气道单元33均连通于储液仓13和加热结构104。由于加热结构104又通过第二通孔31、第一通孔25、出气通道141连通于外壳1外部的空气,所以气道单元33连通外壳1外部的空气,即储液仓13通过气道单元33连通于外部空气。随着加热结构104对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储液仓13内的气溶胶基质逐渐减少,储液仓13内形成的负压能够依次通过气道单元33释压,以便于储液仓13内的气溶胶基质能够继续通过自身重力流至加热结构104。
另外,气道单元33还能够存储一定量的液体。当加热结构104产生的气溶胶流至气道单元33液化形成冷凝液时,冷凝液能够在气道单元33存储,同时气道单元33仍然能够继续连通储液仓13和外部空气,储液仓13能够继续释压。
气道单元33包括释压通道331以及连通释压通道331的第一存储腔332、第二存储腔333、第三存储腔334和通气口335,释压通道331连通储液仓13和通气口335,通气口335连通外部空气,以使储液仓13能够释压。第一存储腔332、第二存储腔333和第三存储腔334上下间隔设置,气溶胶在释压通道331液化之后形成的冷凝液均能够在第一存储腔332、第二存储腔333和第三存储腔334存储。由于第一存储腔332、第二存储腔333和第三存储腔334未在释压通道331的延伸路径上,所以即使多个存储腔存储了冷凝液也不会堵塞释压通道331,储液仓13还是可以与外部空气连通。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的存储腔数量不限,还可以设置一个、两个、四个或四个以上,在此不作限定。
导流件3背向导流通道32的一侧开设有换气腔34,换气腔34连通通气口335及外部空气。
导流件3的两侧还具有第二卡接凸缘35,第二卡接凸缘35用于与底座5可拆卸卡接。
参考图9和图10,中间件4的中间部位开设有气流孔41,气流孔41沿着中间件4的厚度方向贯穿,气流孔41可供外部空气流入至中间件4。
中间件4的中间部位围绕气流孔41开设有气流槽42,外部空气能够经过气流孔41流入气流槽42,再从气流槽42流向加热结构104,以将加热结构104产生的气溶胶带出。
气流槽42的槽底开设有两个第一安装孔43,两个第一安装孔43贯穿中间件4,分别用于供两个电极棒9(图4示出)穿设固定。两个电极棒9一正一负,两个电极棒9的一端电性连接加热结构104,另一端暴露在外部,用于连接供电组件102内的电池,从而电池通过两个电极棒9为加热结构104供电,以使加热结构104发热。
中间件4的左右两端部均开设有中间孔44,中间孔44贯穿中间件4。中间孔44连通换气腔34和底座5。
中间件4背向气流槽42的一侧开设有容纳槽45,容纳槽45可用于容纳电极棒的一部分,便于电极棒的定位安装,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气流流动空间。
参考图11,底座5的两侧开设有第一卡孔51,第一卡孔51与导流件3的第二卡接凸缘35可拆卸卡接。
底座5还开设有第一气压平衡槽52和第二气压平衡槽53,第一气压平衡槽52和第二气压平衡槽53均为两个,两个第一气压平衡槽52分别位于底座5的左右两侧,两个第二气压平衡槽53分别位于底座5的左右两侧。位于底座5同一侧的第一气压平衡槽52和第二气压平衡槽53间隔设置,且相互连通。当底座5与导流件3卡接配合时,底座5与导流件3能够将中间件4夹持固定在中间,第一气压平衡槽52连通中间孔44。
底座5还开设有进气孔54,进气孔54的数量为九个,呈阵列布置。可以理解,进气孔54的数量还可以为其它数量,排布方式可以呈其它方式布置,例如环形阵列,在此不作限定。
进气孔54贯穿底座5,且进气孔54连通第二气压平衡槽53,所以储液仓13能够顺次经过释压通道331、通气口335、换气腔34、中间孔44、第一气压平衡槽52、第二气压平衡槽53、进气孔54连通于外部空气,从而得到释压,储液仓13内的气溶胶基质能够通过自身重力而顺畅地流向加热结构104。
需要强调的是,中间件4的容纳槽45距离第一气压平衡槽52和第二气压平衡槽53的顶部还有一定的距离,且中间孔44与进气孔54均连通于容纳槽45。所以,即使第一气压平衡槽52和第二气压平衡槽53装满了冷凝液,也不会堵塞中间孔44与外部空气的连通,从而不会影响储液仓13连通外部空气。
底座5还开设有第二安装孔55,第二安装孔55具有两个,两个第二安装孔55分别连通两个第一安装孔43,两个电极棒9的一端能够顺次穿设第一安装孔43和第二安装孔55而暴露在外部。当供电组件102与雾化组件101连接时,两个电极棒9与供电组件102的两个中转电极1025电性连接。
底座5沿其周侧开设有安装槽56,安装槽56套接有一密封环57。密封环57为硅胶材质,用于抵接底壳6的内壁,防止底座5内部漏气。
参考图5,底壳6内设有第二容置腔61,且一端封闭,另一端开口。第二容置腔61用于容纳底座5,底座5上的密封环57紧贴于第二容置腔61的腔壁,以保证底座5的密封性。
底壳6的两侧开设有第二卡孔62,第二卡孔62用于与外壳1的第一卡接凸缘12卡接配合,从而将多个其它零部件封装。
参考图2和图3,加热组件104包括加热件7、垫片8以及上述的两个电极棒9,加热件7设于垫片8与两个电极棒9之间。两个电极棒9的一端分别连接加热件7的正极和负极。垫片8为硅胶制成,还可以使用其它弹性材质制成。垫片8的两端分别抵接加热件7和导流件3的凸缘,以对加热件7具有缓冲作用。
电极棒9的数量还可以为两个以上,例如设置四个,其中两个电极棒9连接加热件7的正极,另外两个电极棒9连接加热件7的负极。
多个电极棒9间隔设置,当供电组件102与雾化组件101连接时,感应件1024的一部分位于电极棒9之间并靠近加热件7,使得感应件1024能够靠近加热件7的中心部位,能够更准确地感测加热件7的发热温度。
垫片8的中间部位贯穿开设有第三通孔81,第三通孔81连通加热件7和导流件3的导流通道32,以使气溶胶基质能够通过第三通孔31流至加热件7,进而加热件7在通电之后能够对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成气溶胶。
电极棒9的中间部位沿其周侧设置有定位凸起91(图5示出),定位凸起91卡接于中间件4的容纳槽45中,中间件4配合底座5共同夹持定位凸起91,从而对电极棒9定位。当电极棒9固定时,电极棒9配合垫片8共同夹持固定加热件7。
当供电组件102与雾化组件101磁吸连接时,感应件1024依次穿设进气孔54、气流孔41并靠近加热件7,使得感应件1024能够感测加热件7的发热温度。需要说明的是,感应件1024不会完全堵塞进气孔54和气流孔41,外部的空气还是可以经过进气孔54和气流孔41进入。
需要强调的是,加热件7与导流件3的内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连通气流孔41和出气通道141。加热件7产生气溶胶能够从出气通道141流出。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进气孔54、气流孔41、气流槽42、第二通孔31、出气通道141共同构成雾化通道,可以理解,雾化通道的长度延伸方向与外壳1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设置,雾化通道的两端均连通于外壳1的外部空气。当用户用嘴巴抽吸吸嘴11时,外部空气能够经过进气孔54进入雾化通道,气流与加热件7产生的气溶胶混合之后,再由出气通道141进入用户的嘴里。
第二气压平衡槽53、第一气压平衡槽52、中间孔44、换气腔34、通气口335、释压通道331形成换气通道,可以理解,换气通道16的一端连通储液仓13,另一端连通雾化通道。由于雾化通道连通外部空气,所以换气通道连通外部空气,储液仓13得以释压。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雾化组件101还能够与不带感应件1024的供电组件102磁吸连接使用,兼容性强。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替换及改进,这些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控制板;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控制板能够驱使所述加热组件发热,以使所述加热组件对与之接触的气溶胶基质加热雾化;
感应件,所述感应件的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感应件的另一端靠近所述加热组件设置,以使所述感应件能够感测所述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当所述感应件感测到所述加热组件的发热温度未在预设温度区间时,所述控制板控制所述加热组件调整发热温度至预设温度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装置包括供电组件和雾化组件,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可拆卸连接,所述控制板设于所述供电组件并与所述供电组件电连接,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雾化组件并用以雾化气溶胶基质,所述感应件设于所述供电组件;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加热组件电连接,所述感应件靠近所述加热组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还包括至少两个中转电极,所述雾化组件包括至少两个电极棒,所述中转电极连接所述控制板,所述电极棒连接所述加热组件;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中转电极连接所述电极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电极棒间隔设置,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感应件的至少部分位于多个所述电极棒之间并靠近所述加热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感应件呈长条柱状并至少部分插设于所述电极棒之间的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开设有收容腔,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雾化组件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收容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组件设置有磁吸件,所述磁吸件设于所述收容腔,所述雾化组件的至少部分为金属材质,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可拆卸磁吸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具有中空状的雾化通道,所述供电组件的侧壁开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收容腔和外部空气;当所述供电组件与所述雾化组件连接时,所述进气口通过所述收容腔连通于所述雾化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2-8任一项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组件包括壳体结构,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壳体结构内部,所述壳体结构开设有进气孔,所述进气孔连通所述加热组件及所述壳体结构外部,当所述壳体结构与所述供电组件连接时,所述感应件穿设所述进气孔而靠近所述加热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结构还包括相连接的外壳和导流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相连接的加热件和垫片,所述外壳具有用于存储气溶胶基质的储液仓,所述加热件通过所述垫片弹性抵接于所述导流件,所述垫片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可供所述储液仓的气溶胶基质流至所述加热件。
CN202320286380.4U 2023-02-14 2023-02-14 雾化装置 Active CN2196288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86380.4U CN219628824U (zh) 2023-02-14 2023-02-14 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86380.4U CN219628824U (zh) 2023-02-14 2023-02-14 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28824U true CN219628824U (zh) 2023-09-05

Family

ID=878139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86380.4U Active CN219628824U (zh) 2023-02-14 2023-02-14 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288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113528A1 (zh) 烟弹、雾化组件及电子烟
CN216701640U (zh) 进气结构、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1159915A1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22083485A1 (zh) 一种雾化器及其电子雾化装置
WO2021143854A1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147257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2814261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3281469U (zh) 一次性雾化装置
CN219628824U (zh) 雾化装置
CN215603164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6172254A (zh) 雾化装置
WO2023142835A1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20734421U (zh) 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WO2022001651A1 (zh) 一种雾化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WO2022151846A1 (zh) 油气路分离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6547881U (zh) 烟弹及具有该烟弹的电子烟
CN215684795U (zh) 电池组件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3549686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628816U (zh) 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19628817U (zh) 雾化组件及雾化装置
CN219628841U (zh) 壳体结构及雾化组件
CN218605143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7038880U (zh) 液体雾化传输装置
CN216701647U (zh) 电源装置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701646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