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01019U -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01019U
CN219601019U CN202320709502.6U CN202320709502U CN219601019U CN 219601019 U CN219601019 U CN 219601019U CN 202320709502 U CN202320709502 U CN 202320709502U CN 219601019 U CN219601019 U CN 21960101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dness
foaming
seat
area
reg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0950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伟
饶建平
于明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Geely Automobile Research Institute Ning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0950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60101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0101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0101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属于车辆座椅结构技术领域。该发泡座椅包括景中发泡结构和位于所述景中发泡结构两侧的两个侧翼发泡结构,所述侧翼发泡结构包括靠背侧翼发泡和坐垫侧翼发泡,所述侧翼发泡结构包括沿座椅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硬度区域和第二硬度区域,第一硬度区域靠近所述座椅的侧边缘,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且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小于第二阈值,以使得所述第一硬度区域能够人体侧倾时提供有效支撑,所述第二硬度区域能够在人体处于正常坐姿时保证其舒适性。本实用新型的发泡座椅在保证支撑和舒适性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座椅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的深入普及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用户对汽车功能、舒适度越来越高。汽车座椅作为集功能、安全、舒适、美观于一体的重要部件,被各大主机厂及消费者关注,而座椅发泡是舒适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市场上座椅发泡为单硬度结构(景中与侧翼硬度一致)或双硬度结构(景中一种硬度、侧翼一种硬度)。单硬度结构的侧翼较软支持性差,双硬度结构的侧翼支持较强,但是无法提供舒适贴合支撑。
为解决此问题大多企业采取双硬度发泡,然后侧翼增加软泡达到侧翼与人体柔软贴合又具有良好的支撑舒适性,但增加软泡的方式会导致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保证支撑和舒适性的同时降低了成本。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一个目的是要更好地适应颈部的特征。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是要避免因边缘区域宽度过小而导致发泡失败。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包括上述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的车辆。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包括景中发泡结构和位于所述景中发泡结构两侧的两个侧翼发泡结构,所述侧翼发泡结构包括靠背侧翼发泡和坐垫侧翼发泡,所述侧翼发泡结构包括沿座椅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硬度区域和第二硬度区域,所述第一硬度区域靠近所述座椅的侧边缘,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且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小于第二阈值,以使得所述第一硬度区域能够人体侧倾时提供有效支撑,所述第二硬度区域能够在人体处于正常坐姿时保证其舒适性。
可选地,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为7-10kpa中任一值。
可选地,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为2-6kpa中任一值。
可选地,大部分的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宽度大于宽度阈值,使得所述第一硬度区域能够满足发泡工艺要求。
可选地,所述景中发泡结构包括靠背景中发泡和坐垫景中发泡;
所述靠背景中发泡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布置的第三硬度区域和第四硬度区域,所述第三硬度区域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
可选地,所述第四硬度区域的硬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
可选地,所述坐垫景中发泡的硬度与所述第四硬度区域的硬度相同。
可选地,所述第三硬度区域的硬度为2-3kpa中任一值;
所述第四硬度区域的硬度为4-6kpa中任一值。
可选地,大部分的所述第三硬度区域沿竖向的尺寸大于宽度阈值。
特别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将发泡座椅的侧翼发泡结构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划分成两个硬度区域,即靠近边缘的第一硬度区域和靠近景中的第二硬度区域,并将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设置为大于第一阈值,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小于第二阈值,且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大于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这样就能保证位于座椅上的乘客在身体发生侧倾时,例如车辆转弯时能够被侧翼的第一硬度区域有力地支撑,在乘客正常乘坐于座椅时,侧翼与人体两侧接触的部分能够提供舒适柔软的支撑,从而使得整个座椅既能保证人体侧倾时的支撑作用,又能保证人体正常乘坐时的舒适性,并且这种发泡结构相较于贴软泡的方式成本更低。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将靠背景中发泡的顶部区域(即第三硬度区域)的硬度设置地比侧翼内侧区域(即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更软,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颈部的特征,即颈部一般较为柔软,变形度高,需要更柔软的支撑,并且在人体后倾时,头部也会后倾的角度可能会大于身体后倾的角度,较软的第三硬度区域也能更好地适应人体颈部的变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对第一硬度区域的宽度以及第三硬度区域沿竖向的尺寸的限制可以保证该区域能够正常发泡,避免因边缘区域宽度过小而导致发泡失败。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发泡座椅、10-景中发泡结构、11-第三硬度区域、12-第四硬度区域、13-坐垫景中发泡、20-侧翼发泡结构、21-第一硬度区域、22-第二硬度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限定,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所使用的全部术语(包含技术术语与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100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个实施例中,发泡座椅100包括景中发泡结构10和位于景中发泡结构10两侧的两个侧翼发泡结构20,景中发泡结构10包括靠背景中发泡和坐垫景中发泡13,侧翼发泡结构20包括靠背侧翼发泡和坐垫侧翼发泡。侧翼发泡结构20包括沿座椅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硬度区域21和第二硬度区域22,第一硬度区域21靠近座椅的侧边缘。第一硬度区域21的硬度大于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且第一硬度区域21的硬度大于第一阈值,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小于第二阈值,以使得第一硬度区域21能够人体侧倾时提供有效支撑,第二硬度区域22能够在人体处于正常坐姿时保证其舒适性。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硬度区域21的硬度为7-10kpa中任一值,例如取为7kpa、9.5kpa或10kpa,进一步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硬度区域21的硬度为8.5±0.5kpa中的任一值,例如取为8kpa、8.5kpa或9kpa。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为2-6kpa中任一值,例如取为2kpa、4kpa或6kpa,进一步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为3±0.5kpa中的任一值,例如取为2.5kpa、3kpa或3.5kpa。
本实施例中将发泡座椅100的侧翼发泡结构20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划分成两个硬度区域,即靠近边缘的第一硬度区域21和靠近景中的第二硬度区域22,并将第一硬度区域21的硬度设置为大于第一阈值,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小于第二阈值,且第一硬度区域21的硬度大于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这样就能保证位于座椅上的乘客在身体发生侧倾时,例如车辆转弯时能够被侧翼的第一硬度区域21有力地支撑,在乘客正常乘坐于座椅时,侧翼与人体两侧接触的部分能够提供舒适柔软的支撑,从而使得整个座椅既能保证人体侧倾时的支撑作用,又能保证人体正常乘坐时的舒适性,并且这种发泡结构相较于贴软泡的方式成本更低。
进一步的一个实施例中,靠背景中发泡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布置的第三硬度区域11和第四硬度区域12,第三硬度区域11的硬度小于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一个实施例中,第三硬度区域11的硬度为2-3kpa中任一值,例如取为2kpa、2.5kpa或3kpa。第四硬度区域12的硬度为4-6kpa中任一值,例如取为4kpa、5kpa或6kpa,进一步的一个实施例中,第四硬度区域12的硬度为5±0.5kpa中的任一值,例如取为4.5kpa、5.2kpa或5.5kpa。
本实施例中,将靠背景中发泡的顶部区域(即第三硬度区域11)的硬度设置地比侧翼内侧区域(即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更软,这样能够更好地适应颈部的特征,即颈部一般较为柔软,变形度高,需要更柔软的支撑,并且在人体后倾时,头部也会后倾的角度可能会大于身体后倾的角度,较软的第三硬度区域11也能更好地适应人体颈部的变形。
一个实施例中,第四硬度区域12的硬度等于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例如第二硬度区域22和第四硬度区域12的硬度均为2-4kpa中的任一值,例如取为2kpa、3kpa或4kpa。
另一个实施例中,第四硬度区域12的硬度大于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例如,第四硬度区域12的硬度为4-6kpa中的任一值,例如取为4kpa、5kpa或6kpa。
进一步的一个实施例中,坐垫景中发泡13的硬度与第四硬度区域12的硬度相同。
一个实施例中,大部分的第一硬度区域21的宽度D以及大部分的第三硬度区域11沿竖向的尺寸H均大于宽度阈值,使得第一硬度区域21和第三硬度区域11能够满足发泡工艺要求。这里的宽度阈值可以是40mm,另一个实施例中,宽度阈值可以是60mm。
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硬度区域21的宽度以及第三硬度区域11沿竖向的尺寸的限制可以保证该区域能够正常发泡,避免因边缘区域宽度过小而导致发泡失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100。
本实施例将发泡座椅100的侧翼发泡结构20沿座椅的宽度方向划分成两个硬度区域,即靠近边缘的第一硬度区域21和靠近景中的第二硬度区域22,并将第一硬度区域21的硬度设置为大于第一阈值,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小于第二阈值,且第一硬度区域21的硬度大于第二硬度区域22的硬度。这样就能保证位于座椅上的乘客在身体发生侧倾时,例如车辆转弯时能够被侧翼的第一硬度区域21有力地支撑,在乘客正常乘坐于座椅时,侧翼与人体两侧接触的部分能够提供舒适柔软的支撑,从而使得整个座椅既能保证人体侧倾时的支撑作用,又能保证人体正常乘坐时的舒适性,并且这种发泡结构相较于贴软泡的方式成本更低。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包括景中发泡结构和位于所述景中发泡结构两侧的两个侧翼发泡结构,所述侧翼发泡结构包括靠背侧翼发泡和坐垫侧翼发泡,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翼发泡结构包括沿座椅的宽度方向依次布置的第一硬度区域和第二硬度区域,所述第一硬度区域靠近所述座椅的侧边缘,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大于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且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大于第一阈值,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小于第二阈值,以使得所述第一硬度区域能够人体侧倾时提供有效支撑,所述第二硬度区域能够在人体处于正常坐姿时保证其舒适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硬度为7-10kpa中任一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为2-6kpa中任一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其特征在于,
大部分的所述第一硬度区域的宽度大于宽度阈值,使得所述第一硬度区域能够满足发泡工艺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景中发泡结构包括靠背景中发泡和坐垫景中发泡;
所述靠背景中发泡包括从上往下依次布置的第三硬度区域和第四硬度区域,所述第三硬度区域的硬度小于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四硬度区域的硬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硬度区域的硬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坐垫景中发泡的硬度与所述第四硬度区域的硬度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硬度区域的硬度为2-3kpa中任一值;
所述第四硬度区域的硬度为4-6kpa中任一值。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其特征在于,
大部分的所述第三硬度区域沿竖向的尺寸大于宽度阈值。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
CN202320709502.6U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Active CN21960101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9502.6U CN219601019U (zh)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09502.6U CN219601019U (zh)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01019U true CN219601019U (zh) 2023-08-29

Family

ID=87745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09502.6U Active CN219601019U (zh) 2023-04-03 2023-04-03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0101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108802A1 (en) Reversible orthopedic seat cushion
EP2983945B1 (en) Headrest structure, headrest cushion and passenger seat
CN107107797B (zh) 座椅
CN110506004B (zh) 具有舒适布局的乘客座椅
CN219601019U (zh) 一种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发泡座椅及具有其的车辆
JP2002085206A (ja) 車椅子用クッション
US11857079B2 (en) Internal support system for cushions, mattresses and the like
JP2001180597A (ja) 航空機座席とともに用いるためのマットレスおよび航空機座席
JP2001037594A (ja) 座面クッション
CN218355262U (zh) 一种带有可固定腰枕的座椅
KR20180070846A (ko) 쇼파 좌석의 두께 절감형 목재 프레임
CN214929171U (zh) 一种车用多硬度发泡座椅
KR101475947B1 (ko) 차량 시트의 머리받침대용 베개
CN215284504U (zh) 坐感舒适的新型汽车坐垫
CN215944355U (zh) 一种基于人体功能学的公交座椅
CN215752049U (zh) 一种便于倚靠的舒适型大巴座椅
CN201287658Y (zh) 舒适美观的汽车座椅
CN220483142U (zh) 一种车辆座椅及车辆
CN211130371U (zh) 一种休闲椅
JP2024036771A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2005000424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10169457U (zh) 一种带有可调节靠垫的座位
CN219257132U (zh) 座椅以及车辆
CN212289591U (zh) 一种高缓冲式腰靠
JP2005211251A (ja) 車両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パッ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