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57132U - 座椅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座椅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57132U
CN219257132U CN202320074960.7U CN202320074960U CN219257132U CN 219257132 U CN219257132 U CN 219257132U CN 202320074960 U CN202320074960 U CN 202320074960U CN 219257132 U CN219257132 U CN 21925713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ir bag
support plate
cushion
h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07496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阳
郑志腾
韩自锋
李忠良
左卫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07496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5713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5713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5713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座椅以及车辆,该座椅包括坐簧;坐垫发泡层,所述坐垫发泡层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气囊,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所述气囊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第一硬质支撑板,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气囊的下方。由此,通过设置在坐簧的上方和可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的气囊的下方之间的第一硬质支撑板,可以调节座椅的软硬程度,还可以对气囊进行防护,避免气囊直接接触坐簧造成其划伤磨损的问题,从而提高气囊的可靠性与座椅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座椅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座椅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进步,私人轿车开始成为千家万户的日常代步工具。传统的汽车座椅包括依序连接的坐垫、靠背和头枕。一旦出厂销售、其坐垫和靠背的设计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针对不同体重的人群,该座椅结构所产生的驾驶体验也会有细微的差异。具体来说,对采用软质坐垫的汽车座椅来说,驾驶员的体重越重,其对坐垫所产生的形变越大,驾驶时所保持的坐姿也会相应产生变化。而若采用硬质坐垫,则坐垫本身会对驾驶员产生一定的不适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座椅,该座椅可以调节座椅的软硬程度,还可以对气囊进行防护,从而提高气囊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座椅,包括:坐簧;坐垫发泡层,所述坐垫发泡层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气囊,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所述气囊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第一硬质支撑板,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气囊的下方。
由此,通过设置在坐簧的上方和可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的气囊的下方之间的第一硬质支撑板,可以调节座椅的软硬程度,还可以对气囊进行防护,避免气囊直接接触坐簧造成其划伤磨损的问题,从而提高气囊的可靠性与座椅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气囊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气囊在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气囊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的座椅还包括:第二硬质支撑板,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气囊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个为硬质毛毡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的厚度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坐垫发泡层的底部形成有向上凹陷的容纳槽,至少两个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坐垫发泡层包括:发泡主体和侧防护部,所述侧防护部设置于所述发泡主体的横向两侧,所述容纳槽形成于所述发泡主体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在坐垫发泡层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气囊整体呈长条状且长度方向与所述容纳槽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个相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座椅。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00、座椅;
10、坐垫发泡层;11、容纳槽;12、发泡主体;13、侧防护部;
20、气囊;30、坐簧;40、第一硬质支撑板;50、第二硬质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
下面参考图1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座椅100,该座椅100可以用于车辆中,其可以为用户提供驾驶或乘坐的位置。
结合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座椅100主要包括坐簧30、坐垫发泡层10、气囊20和第一硬质支撑板40,坐垫发泡层10设置于坐簧30的上方,气囊20设置于坐垫发泡层10的下方,气囊20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第一硬质支撑板40设置于坐簧30的上方,而且第一硬质支撑板40位于气囊20的下方。
具体地,坐垫发泡层10设置在气囊20的上侧,气囊20充气后支撑上侧的坐垫发泡层10,而且气囊20可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如此可以调节气囊20内的气体量,从而调节座椅100的软硬度,气囊20设置在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上侧,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表面为平面,气囊20充气后与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上表面大面接触,坐簧30设置在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下侧,从而可以避免气囊20直接与坐簧30接触,相较于气囊20直接接触坐簧30的布置方式,气囊20受到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支撑力更均匀,可以避免气囊20充气时的局部产生应力集中而划伤磨损气囊20导致气囊20无法正常充放气的问题,从而提升气囊20的可靠性,进而提高座椅100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由此,通过设置在坐簧30的上方和可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的气囊20的下方之间的第一硬质支撑板40,可以调节座椅100的软硬程度,还可以对气囊20进行防护,避免气囊20直接接触坐簧30造成其划伤磨损的问题,从而提高气囊20的可靠性与座椅100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气囊20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气囊20在坐垫发泡层10的下方间隔设置,第一硬质支撑板40位于至少两个气囊20的下方。其中,坐垫发泡层10的下方设置至少两个气囊20,至少两个可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的气囊20间隔设置,如此可以调节气囊20内的气体量,从而调节座椅100的软硬度,而且相较于传统座椅,至少两个气囊20的支撑可以增大座椅100对用户乘坐部位的支撑接触面积,从而减少用户乘坐座椅100时的局部塌陷感和异物鼓起感,进而提升座椅100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另外,第一硬质支撑板40设置在至少两个气囊20的下方,当气囊20充气时,至少两个气囊20与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上表面大面接触,这样可以使得气囊20与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受力接触面积更大,而且至少两个气囊20的表面所受到的支撑力更均匀,如此可以避免发生气囊20的表面容易被划伤磨损的问题,从而提升对气囊20的保护效果,静儿提升座椅100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座椅100还包括:第二硬质支撑板50,第二硬质支撑板50设置于气囊20的上方,而且第二硬质支撑板50位于坐垫发泡层10的下方。具体地,第二硬质支撑板50设置在气囊20和坐垫发泡层10之间,第二硬质支撑板50与坐垫发泡层10的下表面大面连接,可以增加坐垫发泡层10的重量和厚度,从而提升坐垫发泡层10的结构强度,进而提升座椅100的结构稳定性;第二硬质支撑板50与气囊20充气后的上表面大面接触,可以使得气囊20传递到用户乘坐部位的支撑力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座椅100的舒适性。
具体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硬质支撑板40和第二硬质支撑板50中的至少一个为硬质毛毡板。例如,第一硬质支撑板40和第二硬质支撑板50均为硬质毛毡板,硬质毛毡板具有优良的防震性、密封性、弹性、粘合性、保暖性和保温性,而且材料成本低,如此设置,可以提高座椅100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厚度为d1,第二硬质支撑板50的厚度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其中,在气囊20下方设置的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厚度不超过在气囊20上方设置的第二硬质支撑板50的厚度,第一硬质支撑板40上侧连接气囊20下表面,第一硬质支撑板40下侧连接坐簧30,第二硬质支撑板50上侧连接坐垫发泡层10的下侧大面,第二硬质支撑板50下侧连接气囊20上表面,当气囊20膨胀后,气囊20对上侧的第二硬质支撑板50产生向上的支撑力,气囊20对下侧的第一硬质支撑板40产生向下的压力,坐簧30与第一硬质支撑板40下端的受力接触面积较小,第一硬质支撑板40上局部与坐簧30接触的部分会产生较大的受力,第一硬质支撑板40再将局部受到的较大作用力反馈回气囊20的下表面导致气囊20的下表面产生应力集中发生磨损问题,从而适当增加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厚度,可以减小气囊20下表面发生应力集中的程度,从而提高对气囊20的保护性,进而提升座椅100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坐垫发泡层10的底部形成有向上凹陷的容纳槽11,至少两个气囊20容置于容纳槽11内。具体地,坐垫发泡层10的底部形成有容纳至少两个气囊20的向上凹陷的容纳槽11,如此设置,容纳槽11可以限制至少两个气囊20的移动,还可以防止容纳槽11内排布的至少两个气囊20受到外界的损害,从而提高座椅100对至少两个气囊20的保护性。另外,通过设置容纳槽11,还可以至少一定程度上减少座椅100的整体高度,可以有利于座椅100的小型化和轻量化设计。
具体地,结合图1所示,坐垫发泡层10包括:发泡主体12和侧防护部13,侧防护部13设置于发泡主体12的横向两侧,容纳槽11形成于发泡主体12的底部。其中,发泡主体12的底部形成容纳至少两个气囊20的容纳槽11,如此设置,可以在满足发泡主体12对座椅100进行支撑的基础上,保护底部的容纳槽11内的至少两个气囊20;坐垫发泡层10的侧防护部13在发泡主体12的两侧沿横向向背离发泡主体12的上侧方向延伸,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坐垫发泡层10整体相对用户的乘坐部位呈收拢状态,可以为用户的乘坐部位提供更好的包裹保护感,从而提高座椅100的实用性和用户乘坐时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1所示,第一硬质支撑板40在坐垫发泡层10上的投影位于容纳槽11内。其中,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大面与容纳槽11的顶部平面互相平行,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大面比容纳槽11横截面小,容纳槽11容纳第一硬质支撑板40,如此设置,可以使得容纳槽11容纳第一硬质支撑板40,而且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大面与容纳槽11内轮廓的边缘留有间隙,可以方便第一硬质支撑板40的安装,从而提高座椅100的实用性和安装便捷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结合图1所示,气囊20整体呈长条状,而且气囊20的长度方向与容纳槽11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个相同。例如,容纳槽11内的气囊20整体呈长条状,而且其长度方向将与容纳槽11的长度方向保持一致,如此设置,气囊20的外轮廓与容纳槽11的内轮廓更加相似,其可以更好的填充容纳槽11内的长度方向,增加气囊20对容纳槽11顶部在长度方向的接触面积,从而使得驾乘人员的乘坐部位受到沿车辆左右方向的更均匀的支撑力,进而提高座椅100的实用性和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座椅100。如此设置,该座椅100可以提升车辆的实用性和用户乘坐车辆的舒适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
坐簧;
坐垫发泡层,所述坐垫发泡层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
气囊,所述气囊设置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所述气囊选择性地充气和放气;
第一硬质支撑板,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设置于所述坐簧的上方且位于所述气囊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气囊在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位于至少两个所述气囊的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硬质支撑板,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气囊的上方且位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和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中的至少一个为硬质毛毡板。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的厚度为d1,所述第二硬质支撑板的厚度为d2,d1和d2满足关系式:d1≥d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发泡层的底部形成有向上凹陷的容纳槽,至少两个所述气囊容置于所述容纳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坐垫发泡层包括:发泡主体和侧防护部,所述侧防护部设置于所述发泡主体的横向两侧,所述容纳槽形成于所述发泡主体的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硬质支撑板在坐垫发泡层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容纳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整体呈长条状且长度方向与所述容纳槽的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中的一个相同。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
CN202320074960.7U 2023-01-10 2023-01-10 座椅以及车辆 Active CN21925713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4960.7U CN219257132U (zh) 2023-01-10 2023-01-10 座椅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074960.7U CN219257132U (zh) 2023-01-10 2023-01-10 座椅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57132U true CN219257132U (zh) 2023-06-27

Family

ID=868715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074960.7U Active CN219257132U (zh) 2023-01-10 2023-01-10 座椅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5713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789202A (en) Inflatable seat cushion
JP6162942B2 (ja) 乗物用座席
JP538717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8621887A (zh) 车辆用座椅
CN103517828B (zh) 座椅衬垫及车用座椅
JP2009172145A (ja) シート構造
US20060125304A1 (en) Novel enhanced fundiform seating processes and products
EP0407361B1 (en) A seat backrest with a layered structure
CN219257132U (zh) 座椅以及车辆
JP588463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9109703A (zh) 侧向支撑汽车座椅靠背装置
CN218929273U (zh) 座椅以及车辆
CN219295231U (zh) 座椅以及车辆
CN219360884U (zh) 座椅以及车辆
CN219360885U (zh) 座椅以及车辆
JP4719342B2 (ja)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用パッド
CN109263523B (zh) 一种座椅框架结构及包含该结构的座椅
CN209600339U (zh) 充气式汽车座椅枕垫
JP419674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17495902U (zh) 一种交通运输工具用座椅以及坐感硬度可调节座椅
CN111823980A (zh) 用于车辆座椅的腰部支撑装置
JP2000236985A (ja) 自動車用シートバック
JPH038119Y2 (zh)
CN219446803U (zh) 一种汽车按摩座椅
CN215284504U (zh) 坐感舒适的新型汽车坐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