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50601U - 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 - Google Patents

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50601U
CN219550601U CN202223252976.7U CN202223252976U CN219550601U CN 219550601 U CN219550601 U CN 219550601U CN 202223252976 U CN202223252976 U CN 202223252976U CN 219550601 U CN219550601 U CN 2195506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generating
oxide ceramic
heating
ceramic layer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5297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叶景浓
罗世发
夏文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Will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Will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Will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Will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5297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506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506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506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发热组件(10)包括:多个发热体(12),每个所述发热体(12)包括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以及电路层(124),其中所述电路层(124)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所述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之间并且被所述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所述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完全地包围,并且每个所述发热体(12)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电路层(124)供电的一对接线端子(128)。根据本公开的发热组件,发热组件所需的介电间隙被大幅度降低,增强耐高温性能并且提高了产品寿命。

Description

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例总体上涉及用于加热的电气设备,特别涉及发热组件和包括发热组件的电加热炉具。
背景技术
考虑到取电的便利性,使用电力来烹饪和/或加热食品的电加热设备越来越广泛地被使用。这些电加热设备通常包括电阻丝和加热面板。电阻丝在通电时,流过电阻丝电流较大。电阻丝与加热面板之间必须设计有预定的介电间隙,以确保防止发生电流击穿的介电间隙。该介电间隙的存在使得电加热设备比较笨重、厚度大,这给用户使用带来诸多不方便。期待能够进一步减小电加热设备的尺寸。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旨在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其他潜在的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发热组件。发热组件包括:多个发热体,每个所述发热体包括第一氧化物陶瓷层、第二氧化物陶瓷层、以及电路层,其中所述电路层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氧化物陶瓷层和所述第二氧化物陶瓷层之间并且被所述第一氧化物陶瓷层和所述第二氧化物陶瓷层完全地包围,并且每个所述发热体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电路层供电的一对接线端子。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发热组件所需的介电间隙被大幅度降低。此外,由于电路层被包覆在氧化物陶瓷层之间而没有部分外露,大幅度提高了电路层的抗氧化性能,能够承受更高的耐热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1200摄氏度、甚至1500摄氏度以上,并且显著了提高了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一对接线端子可被分别布置在所述发热主体的两端。由此,可以避免发热主体内的短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层可包括图案状的发热主体,所述接线端子垂直于所述电路层的图案表面延伸。由此,可以方便地将电路层与电源进行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组件还可包括第一接线板和与所述第一接线板分开预定距离的第二接线板,所述第一接线板被布置在所述发热主体的第一端附近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多个发热体中的至少两个发热体的所述一对接线端子中的第一接线端子电连接;以及所述第二接线板被布置在所述发热主体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附近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多个发热体中的至少两个发热体的所述一对接线端子中的第二接线端子电连接。由此,可以便于发热体接线的模块化。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组件还可包括隔热的安装架,包括适于支撑所述发热体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所述接线端子被形成为导电柱的形状。由此,可以通过安装架实现发热体与第二侧部件的热隔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线板和所述第二接线板可被布置在所述第二侧。由此,可以降低对第一接线板和所述第二接线板的热辐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组件还可包括被布置在所述安装架的第二侧的底面与相应接线板之间的隔热片。由此,可进一步降低对第一接线板和所述第二接线板的热辐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架可包括贯通其厚度方向的通孔,所述一对接线端子穿过所述通孔与相应接线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发热体可被配置成柱状、条状、或片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氧化物陶瓷层和所述第二氧化物陶瓷层由氧化锆、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铍、二氧化钛及其组合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路层的电阻可为0.5欧姆至10欧姆中的任一值,所述发热体被供电后的发热温度大于或者等于1100摄氏度。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加热炉具。电加热炉具包括根据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本公开的若干实施例。
图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加热炉具的整体示意图。
图2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加热炉具的爆炸示意图。
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加热炉具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4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体的整体示意图。
图5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体的爆炸示意图。
图6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体的局部视图。
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体的局部细节放大图。
图8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爆炸图。
图10示出图9所示的加热装置的发热组件剖视图。
图1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的局部细节放大图。
在各个附图中,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公开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及其变形表示开放性包括,即“包括但不限于”。除非特别申明,术语“或”表示“和/或”。术语“基于”表示“至少部分地基于”。术语“一个示例实施例”和“一个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示例实施例”。术语“另一实施例”表示“至少一个另外的实施例”。术语“上”、“下”、“前”、“后”等指示放置或者位置关系的词汇均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的原理,而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或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如背景技术所述,在传统电加热设备中,为了确保加热功率,通常使用小电阻来生成大电流。在电加热设备的使用当中,大电流将增大介电介质被击穿的风险。为此,在电阻丝和加热表面之间、以及电阻丝与周围的其他部件之间必须确保足够的介电间隙。大的介电间隙,则意味着电加热设备笨重,尺寸较大,在便携性和存放方面具有缺点。针对此,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大幅度减小所需的介电间隙的发热体以及包括这种发热体的小型化的电加热炉具。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体和包括其的电加热炉具。
图1-图3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电加热炉具100的结构细节。如图1-图3所示,电加热炉具100可包括:发热组件10、壳体20和加热面板30。壳体2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加热孔21。发热组件10被配置为发热以加热诸如锅之类的烹饪器具。发热组件10可被布置在加热孔21的正下方。加热面板30被布置在发热组件10正上方。加热面板30被配置成支撑烹饪器具。在一些实施例中,加热面板30可由微晶玻璃制成。在发热组件10发热时,热可以被传递至加热面板30,进而经由加热面板30加热待加热的对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20可被实现为多件式的,以便于设备的装配。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20可包括上盖25和下盖23。发热组件10可被固定地保持在上盖25和下盖23之间。在一些实施例中,上盖25和下盖23可利用螺钉27被固定在一起,发热组件10被夹持在上盖25和下盖23之间。上盖25可包括加热孔21。加热面板30可被安装在加热孔21中。作为示例,加热面板30被可拆卸地附接至上盖25(例如,通过卡接)。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加热孔21和加热面板30被示出为圆形形状,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加热孔21和加热面板30也可以为形成为其他适当的形状,例如矩形。此外,在图示的实施例中,仅示出了一个加热孔21和一个加热面板30。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加热孔21和加热面板30的数目可以为多个,例如可以为两个、三个或更多个,以通过炉具提供多个对象的同时加热。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加热炉具100可包括设置在壳体20的底部的一个或多个脚垫29,可通过脚垫29来支撑整个电加热炉具100。脚垫29可将电加热炉具100的主体与诸如桌面、地面等支撑表面隔离开一个间隙。脚垫不仅提供隔热性能,还能防止滑动,确保设备的使用安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发热组件10可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发热体12。发热体12可被配置成细长形状,作为示例,发热体12可被形成为细柱状、细条状、或片状。发热体12可根据加热孔21的尺寸被裁剪成适当的尺寸。发热体12的数目可以根据加热孔21的尺寸和/或设备的发热功率来选择。并排布置的多个发热体12被安装在安装架14上。安装架14可由具有良好隔热能力的材质构成。安装架14不仅支撑发热体12,还可以将发热体12与电加热炉具100的其他部件热隔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电加热炉具100还可包括变色部件32。变色部件32被配置为在预定温度以上时改变颜色。变色部件32可被配置为提供电加热炉具100的发热组件处于高温状态的指示。当电加热炉具100烹饪完食品之后,电加热炉具100的加热面板可能仍然处于高温状态,此时用户如果意外触摸到加热面板,则可能容易灼烧用户。可通过变色部件32的设置,当变色部件32处于对于人体危险的温度时,变色部件呈现不同的颜色,以提醒用户,避免接触加热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变色部件32可被配置为与加热面板30接触。作为示例,变色部件32可被配置在加热面板的外周以从外界中能够直接观察到。变色部件32可以被配置为任何其他适当的位置,只要变色部件32能够反映出加热面板20的温度状态即可。备选地,变色部件32可与加热面板和/或发热体能够接触,或者变色部件32可与加热面板和/或发热体分开一距离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变色部件32可以为环形部件,这样的形状便于从360°的角度范围内均能够观察到。应当理解,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变色部件32可以形成为任何其他适当的形状。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加热炉具100还可包括电源插头50。电源插头50可被连接至诸如市电等外部电源,以通过电源插头50为电加热炉具100供电。电加热炉具100还可包括操控组件40。操控组件40可包括用户接口和控制电路板等部件。用户接口可接受用户的输入,例如以设定加热温度、设定加热模式等。用户接口还可以向用户提供电加热炉具100的操作状态的指示,例如提供温度显示、操作模式显示等。操控组件40还被配置为控制电加热炉具100的操作,例如可以根据用户的输入来控制发热组件10的发热功率,以提供所需要的加热。考虑到这些部件不是本公开实施例的重点,省略对其详细说明。
图4-图7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体12的结构细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发热体12包括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和被布置在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之间的电路层124。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彼此烧结在一起以在其间完全地包围电路层124。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发热体12被形成为夹层结构,并且电路层124在外侧被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完全地包围,而没有任何地方暴露出来。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通常具有较高的熔融温度并且在高温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此外,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具有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可以有效地防止电流击穿。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体12的夹层结构,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可以为发热体12提供良好的介电性能。当这种发热体12用在电加热炉具100中时,用于发热体12的介电间隙可以大幅度减小,甚至为零。发热体12可以直接与加热面板30间隔开很小的间隙,或者可以直接接触,均能确保良好的介电性能。由于电路层被包覆在氧化物陶瓷层之间而没有部分外露,大幅度提高了电路层的抗氧化性能,能够承受更高的耐热温度,高达1000摄氏度、1200摄氏度、1500摄氏度、甚至2000摄氏度以上,并且显著了提高了发热组件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中的氧化物陶瓷可包括单一氧化物陶瓷,例如氧化锆、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铍、二氧化钛等。例如,氧化锆由于其超高的耐高温性,在性能方面具有显著的好处,在同样的尺寸条件下,可以进一步提高电加热炉具100所能提供的加热温度。氧化铝由于其低成本特性而具有显著的好处。在其他实施例中,氧化物陶瓷可包括复合氧化物陶瓷,例如氧化锆、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铍、二氧化钛等的复合物,作为示例尖晶石,莫来石、锆钛酸铅PZT陶瓷等。
电路层124可由金属丝构成并且在通电的情况下而发热。金属丝可由铜、钨钼合金等适当的金属材料制成。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电路层124可被形成为金属丝图案的形式。电路层124可被印刷在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的表面上。发热体12可被配置成细长的形状。尽管在图示的实施例中,发热体12被形成为片状。应当理解,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发热体12可以形成为柱状、条状或其他类似的形状;只要电路层124能够被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完全地包围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电路层124包括呈图案形状的发热主体1244和电极1242。可通过电极1242为电路层124供电。在图4和图5的实施例中,电极1242被分别布置在发热主体1242的两端处。这在发热体12的制造和装配方面具有好处。考虑到发热体被形成为细长形状,在电极1242形成在发热主体1242的一端的情况下,在细长形状的电路层124上同时设置两个电极,这对制造工人提高了较高的要求。两个电极彼此之间需要间隔足够的介电距离以避免两者之间短路。而当电极1242被布置在发热主体1242的两端的情况下,两个电极1242间隔的足够远,因此不存在上述风险。此外,电极1242被布置在发热主体1242的两端的情况下,当多个发热体12并排布置的情况下,这对于发热组件10的模块化方面具有好处。尽管在图示的实施例中,电极1242被分别布置在发热主体1242的两端处,这仅仅是示例性的,电极1242可被分别布置在发热主体1242的彼此间隔开足够距离的其他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可包括沿其厚度方向贯通的通孔1262,通孔1262的位置与电路层124上的电极1242的位置对应,以使得电路层124经由接纳在通孔1262中的接线端子128而被供电。接线端子128可以被实现为导电柱。发热体12还包括被布置在通孔1262中的接线端子128,接线端子128被焊接至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并且与电极1242电连接。通过在氧化物陶瓷层的一个表面侧远离表面突出地设置接线端子128,这样的电极连接布置对于发热组件10的模块化方面具有好处。此外,这可以有效地利用电加热炉具100在厚度方向上的隔热层的厚度而方便地实现向发热体12的供电。
此外,这样的电极连接结构在发热体的制造方面具有好处。这是因为发热体采用两个氧化物陶瓷层的结构,在发热体的制造过程中,涉及到两个氧化物陶瓷层之间结合,例如需要采用高温烧结工艺,通过附加设置接线端子128而避免了电极1242在高温烧结其间受损。
在其他实施例(未示出)中,取代在与电路层12的表面垂直地突出地设置接线端子128,也可以与电路层12的表面平行地设置接线端子128,由此可以在发热体12的延伸方向上提供电路层12的电连接结构。这也可以类似地实现上述电路连接模块化的好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12的电路层124的电阻在0.5欧姆至10欧姆的范围内。应当理解,上述数值范围仅仅是示例性的,电路层124可以具有更大或更小的电阻,以满足具体的应用需求。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被供电后的发热温度大于或者等于700摄氏度,特别地,1000摄氏度以上、1200摄氏度以上、1500摄氏度以上的温度,这对于日常的烹饪需求有好处。
图8-图11示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组件10的结构细节。如图8-图11所示,发热组件10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发热体12。每个发热体12的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面向待加热对象布置以形成加热表面。发热体10的加热表面可正对布置在其上方的加热面板。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体10的加热表面可与加热面板直接接触。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体10的加热表面可与加热面板隔开一间距。发热体12被安装在安装架14上。安装架14被配置为支撑发热体12。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14除了提供支撑发热体12的功能之外,安装架14还可被配置为将发热体12与周围部件热隔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安装架14包括隔热体142,隔热体142包括周向壁和底壁。周向壁和底壁共同限定适于布置发热体12的中心凹槽。发热体10可被布置在中心凹槽中。作为示例,中心凹槽可包括外周凸缘,发热体10可被支撑在外周凸缘上并且底部悬空布置。通过这种方式,发热体10除了安装部件之外与隔热体142之间物理分隔开,以减少发热体与隔热体142之间的热传递,以使得发热体10的热量尽可能得通过加热表面向外辐射。在一些实施例中,取代中心凹槽,安装架14可包括平坦的支撑表面,发热体12可直接布置在安装架14的顶表面上。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体142可包括耐高温的隔热石棉。应当理解,这仅仅是示例性的,隔热体可以由任何其他适当的耐高温的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发热组件10包括多个并排布置的发热体12。为此,需要为每个发热体12提供供电线路,考虑到发热组件的高温环境,发热体12的供电线路的布局是发热组件10设计的重要考量。不仅需要使得电线尽可能远离发热体以避免供电线路的过早老化,而且还需要防止电线过多而导致安装复杂并且增加维护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发热体12的电极1242位于发热体的相反两端,这使得针对多个发热体12的接线电路可以模块化的方式被实现。为了实现与发热体12的供电电路,多个发热体12采用一体式的供电接线板。作为示例,可提供第一接线板143和第二接线板143。第一接线板143可与每个发热体12的第一电极1242连接,第二接线板143可与每个发热体12的第二电极1242连接。第一接线板143和第二接线板143可分别经由电线52而与电源连接。每个发热体12的电极包括位于发热主体的第一端的第一电极1242和位于发热主体的相反第二端的第二电极1242,每个发热体12的第一电极1242被连接至第一接线板143,每个发热体12的第二电极1242被连接至第二接线板143。应当理解,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多个发热体12的部分发热体也可以采用独立电线进行连,尽管这可能会增加连接的复杂度。
安装架14可包括适于安装发热体12的第一侧和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第一接线板143和第二接线板143被布置在安装架14的第二侧上以经由安装架14的本体与发热体12热隔离。由此,经由安装架14所提供的热隔离,可避免第一接线板143和第二接线板143被过度加热。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线板143和第二接线板143相对于发热体12彼此对称地布置在安装架14的两侧上。这样的布置可以提高了接线的方便性以及这个装置的热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图11所示,安装架14包括适于接纳接线端子128的多个通孔147。每个发热体12的电极1242经由相应的接线端子128而与相应的接线板143电连接。每个发热体12可通过接线端子128与相应接线板143电连接。通过接线端子128在垂直于发热体12的加热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可以使得电线52远离热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发热组件10还包括被布置在相应接线板143和安装架14之间的隔热片145。隔热片145的形状可与接线板143类似。作为示例,隔热片145可以是云母片。应当理解,这仅仅是示例性的。隔热片145的形状和材质可以为任何其他适当的材质。经由隔热片,可以进一步降低从发热体10向接线板143的热传递。如图11所示,安装架14可包括贯通其厚度方向的通孔147。接线端子128穿过通孔147与相应接线板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和图10所示,发热组件10还包括围绕安装架14布置的隔热件144。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隔热件144被形成为包围安装架14的罩体的结构。隔热件可由刚性材料制成。除了提供隔热功能之外,还可以对安装架提供刚性支撑功能。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件144可被形成为隔热组件。隔热组件可包括用于结构支撑的金属件,以确保发热组件10的结构支撑强度。在发热组件10采用隔热棉等容易散的部件的情况下,隔热件144可围绕隔热棉布置起到容器的作用。隔热组件还可包括由耐高温的柔性材料制成的部件,柔性材料的示例可以包括气凝胶、硅胶等。隔热部件具有一定的柔性,以补偿安装架的制造公差;此外,还可以吸收安装架的振动。作为示例,隔热环可包括硅胶垫和/或气凝胶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0还包括被布置在安装架14的底部的柔性支撑部149。柔性支撑部149例如可以为硅胶体的形式。柔性支撑部149可以安装在安装架14的下方以对安装架进行支撑。在一些实施例中,柔性支撑部149可设置在隔热件144的底壁上。由此,可以为发热组件提供可靠的支撑。
上面以电加热炉作为示例性应用场景说明了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热体的应用示例。应当理解,这仅仅是示例性的,发热体也可以应用于电热锅、热水器、电烤箱、电烤炉、电烤盘等需要电加热的电气设备。
此外,虽然采用特定次序描绘了各操作,但是这应当理解为要求这样操作以所示出的特定次序或以顺序次序执行,或者要求所有图示的操作应被执行以取得期望的结果。在一定环境下,多任务和并行处理可能是有利的。同样地,虽然在上面论述中包含了若干具体实现细节,但是这些不应当被解释为对本公开的范围的限制。在单独的实施例的上下文中描述的某些特征还可以组合地实现在单个实现中。相反地,在单个实现的上下文中描述的各种特征也可以单独地或以任何合适的子组合的方式实现在多个实现中。
尽管已经采用特定于结构特征和/或方法逻辑动作的语言描述了本主题,但是应当理解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限定的主题未必局限于上面描述的特定特征或动作。相反,上面所描述的特定特征和动作仅仅是实现权利要求书的示例形式。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

Claims (12)

1.一种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发热体(12),每个所述发热体(12)包括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以及电路层(124),
其中所述电路层(124)被布置在所述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所述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之间并且被所述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所述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完全地包围,并且每个所述发热体(12)还包括用于向所述电路层(124)供电的一对接线端子(12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接线端子(128)被分别布置在所述发热体的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层(124)包括图案状的发热主体(1244),所述接线端子垂直于所述电路层(124)的图案表面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接线板和与所述第一接线板分开预定距离的第二接线板,
所述第一接线板被布置在所述发热主体(1244)的第一端附近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多个发热体(12)中的至少两个发热体的所述一对接线端子(128)中的第一接线端子电连接;以及
所述第二接线板被布置在所述发热主体(1244)的与所述第一端相反的第二端附近并且被配置为与所述多个发热体(12)中的至少两个发热体的所述一对接线端子(128)中的第二接线端子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热的安装架(14),包括适于支撑所述发热体(12)的第一侧和与所述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所述接线端子被形成为导电柱的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线板和所述第二接线板被布置在所述第二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被布置在所述安装架(14)的第二侧的底面与相应接线板之间的隔热片(145)。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14)包括贯通其厚度方向的通孔(147),所述一对接线端子(128)穿过所述通孔(147)与相应接线板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2)被配置成柱状、条状、或片状。
10.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氧化物陶瓷层(122)和所述第二氧化物陶瓷层(126)由氧化锆、氧化镁、氧化铝、氧化铍、二氧化钛及其组合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层(124)的电阻为0.5欧姆至10欧姆中的任一值,所述发热体被供电后的发热温度大于或者等于1100摄氏度。
12.一种电加热炉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组件(10)。
CN202223252976.7U 2022-12-02 2022-12-02 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 Active CN2195506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2976.7U CN219550601U (zh) 2022-12-02 2022-12-02 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52976.7U CN219550601U (zh) 2022-12-02 2022-12-02 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50601U true CN219550601U (zh) 2023-08-18

Family

ID=877287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52976.7U Active CN219550601U (zh) 2022-12-02 2022-12-02 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506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186380B1 (en) Electric heater
WO2016171385A1 (ko) 전기밥솥
JPH06101850A (ja) 調理用レンジのための電気加熱装置
CN219550601U (zh) 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
CA2439606A1 (en) Ceramic hotplate consisting of a glass ceramic plate
US5811760A (en) Heating device for water beds
KR101540654B1 (ko) 스테인리스 후막형 히터의 패턴구조
CN115175596A (zh) 具有模块化陶瓷加热器的烹饪装置
CN115866812A (zh) 发热体及其制造方法、发热组件和电加热炉具
EP2099343B1 (en) Cooking device
KR20090088024A (ko) 원적외선 글라스 히터를 구비한 그릴
CN209726277U (zh) 烹饪炉具
CN201230383Y (zh) 一种新型电热元件
CN218550212U (zh) 发热组件及电炉
CN209726279U (zh) 烹饪炉具
CN209358795U (zh) 一种带有加热膜加热功能的导入仪
CN218390788U (zh) 远红外多炉煎烤机
CN219064716U (zh) 测温组件和烹饪设备
CN221238531U (zh) 测温组件和烹饪设备
CN110030590A (zh) 烹饪炉具
CN210014400U (zh) 电热炉及生活电器
CN219264380U (zh) 烹饪器具
CN209371330U (zh) 烹饪炉具
CN214406165U (zh) 烹饪器具
CN219627915U (zh) 电热载件及电热灶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