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4406165U - 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4406165U
CN214406165U CN202022571259.5U CN202022571259U CN214406165U CN 214406165 U CN214406165 U CN 214406165U CN 202022571259 U CN202022571259 U CN 202022571259U CN 214406165 U CN214406165 U CN 2144061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nel
heating
heat generating
heating element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257125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庭飞
李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257125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44061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44061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44061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duction Heating Cook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壳体和盖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的面板,所述面板上设置有透明区域;所述面板的面向所述壳体的一侧设置有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面板之间设置有示温变色层,所述示温变色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区域内。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可以实现加热效果的可视化,具有直观警示的作用。

Description

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尤其涉及一种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电磁炉被广泛使用,逐渐成为厨房必备器具。电磁炉在工作时,利用高频交流电通过线圈盘以使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底部产生涡流,从而对电磁炉上设置的锅具进行加热。
为了使电磁炉实现对陶瓷、玻璃等非导磁材料制作的锅具的加热,现有技术中,可以在电磁炉的面板下方设置发热元件,利用电能转换为热能,线圈盘和发热元件配合,可以实现对所有种类的锅具的加热。
但是,利用发热元件对锅具进行加热后,电磁炉的面板上的温度较高,使用人员碰触到电磁炉的面板后,非常容易造成烫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可以实现加热效果的可视化,具有直观警示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和盖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的面板,所述面板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透明区域;所述面板的下方设置有发热元件,所述发热元件和所述面板之间设置有示温变色层,所述示温变色层设置在所述透明区域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面板和发热元件设置示温变色层,并在面板上设置透明区域,使用户可以在烹饪器具的加热过程中观察到随着温度升高而发生变色的示温变色层,可以实现加热效果的可视化,同时,可以起到直观的警示作用,有效避免用户误触到高温面板而导致烫伤。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示温变色层由示温材料经喷涂、溅射或丝网印刷形成,所述示温材料包括钒酸铋BiVO4。
利用钒酸铋BiVO4作为是示温变色层的材料,具有适应温度范围大、性能稳定等优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示温变色层涂覆在所述面板的面向所述壳体的表面上。
示温变色层涂覆在面板的下表面上,可以直观反映出面板的高温,且相比于涂覆在面板的上表面上的方案来说,反映的温度更加准确,且不会影响到面板和锅具的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元件由丝网印刷或者喷涂在所述面板上的发热材料形成。
通过丝网印刷或者喷涂工艺形成的发热元件,性能稳定,加工难度低,且占据的空间小,有利于烹饪器具的紧凑化和小型化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材料包括导磁材料,所述发热元件包括至少一个发热单元,所述发热单元为开放图形。
采用开放图形的导磁材料形成的发热单元,不会影响到线圈盘作用产生的磁感线,不会影响到线圈盘的加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示温变色层涂覆在所述发热元件的面向所述面板的一侧。
示温变色层涂覆在发热元件上,可以直观反映出发热元件的高温,并且,示温变色层加工时的定位难度和精度要求低。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发热元件包括发热丝。
发热丝具有生产成本低、加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示温变色层包括多个变色圈,多个所述变色圈嵌套设置。
多个变色圈嵌套设置,可以在节省材料、提高美观性的同时,可以体现出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差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线圈盘,所述线圈盘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内部,所述线圈盘和所述发热元件之间设置有隔热片。
通过将发热元件设置在线圈盘和面板之间,并设置隔热片隔开发热元件和线圈盘,发热元件可以实现对导磁锅具和非导磁锅具的加热,且发热元件不影响到线圈盘的设置,有利于提高电磁炉的加热均匀性和烹饪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面板上设置有加热区,所述发热元件位于所述面板上的加热区内,所述线圈盘在所述面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加热区内,所述透明区域位于所述加热区内。
发热元件位于面板上的加热区内,以使发热元件的加热范围与线圈盘的作用范围一致,保证锅具的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通过在面板和发热元件之间设置示温变色层,并在面板上设置透明区域,使用户可以在烹饪器具的加热过程中观察到随着温度升高而发生变色的示温变色层,可以实现加热效果的可视化,同时,可以起到直观的警示作用,有效避免用户误触到高温面板而导致烫伤;并且,示温变色层设置在面板和发热元件之间,可以使得示温变色层的变色更加及时,反映的温度更加准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另一种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板和发热元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板和发热元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
11-线圈盘;
12-散热风机;
13-显示板;
14-电路板;
200-面板;
21-加热区;
22-功能区;
221-按键;
300-发热元件;
31-发热单元;
311-第一发热段;
312-第二发热段;
313-第三发热段;
400-示温变色层;
500-隔热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理解的是,现有技术的电磁炉内设置有线圈盘,电磁炉的加热原理为,利用高频交流电通过线圈盘以使放置在电磁炉上的锅具底部产生涡流,从而对电磁炉上设置的锅具进行加热。可以产生涡流的锅具,必须是使用金属等导磁材料制成的锅具。
为了使电磁炉不挑锅,同时适用于导磁材料和陶瓷、玻璃等非导磁材料制作的锅具,现有技术中,可以在电磁炉的面板下方设置发热元件,利用电能转换为热能,线圈盘和发热元件配合,可以实现对所有种类的锅具的加热。但是,利用发热元件对锅具进行加热后,电磁炉的面板上的温度较高,使用人员碰触到电磁炉的面板后,非常容易造成烫伤。
基于上述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通过在面板和发热元件之间设置示温变色层,并在面板上设置透明区域,使用户可以在烹饪器具的加热过程中观察到随着温度升高而发生变色的示温变色层,可以实现加热效果的可视化,同时,可以起到直观的警示作用,有效避免用户误触到高温面板而导致烫伤。
下面参考附图并结合具体的实施例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另一种侧视剖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的爆炸示意图。参考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壳体100和盖设在壳体100的顶部的面板200,面板20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透明区域;面板200的下方设置有发热元件300,发热元件300和面板200之间设置有示温变色层400,示温变色层400设置在透明区域内。
其中,壳体100可以采用耐热性较差的热塑性材料制成,如ABS塑料,即丙烯腈(A)、丁二烯(B)、苯乙烯(S)三种单体的三元共聚物。面板200可以设置为矩形或圆形,面板200可以为微晶玻璃或者陶瓷,也可以采用其它耐热且不导电的材料制成。
壳体100和面板200共同围设形成容置腔,该容置腔内设置有散热风机12、显示板13、电路板14等结构。其中,发热元件300、显示板13和电路板14为主要的发热部件,散热风机12用来起到散热作用。
面板200用来承载锅具,面板200上设置有加热区21和功能区22,锅具放置在加热区21内进行加热,功能区22与加热区21之间具有预设距离,功能区22位于烹饪器具的前部,以方便用户操作。
显示板13用来为烹饪器具的功能区22提供光源,通过控制显示板13上的显示灯发光,可以通过功能区22为用户指示工作状态,功能区22还设置有按键221和触控板(图中未示出),以接受用户的操作,实现烹饪器具的开关、调节火力、切换模式等功能。
发热元件300设置在面板200的下方,并可以通过弹性端子等结构与电路板14实现电连接,发热元件300可以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发热元件300产生的热量,可以传递给面板200上放置的锅具,利用发热元件300来加热时,对锅具的材料没有限制,锅具既可以采用金属等导磁材料制成,也可以采用陶瓷、玻璃等非导磁材料制成。
发热元件300在面板200上的投影位于加热区21的范围内,以使得发热元件300产生的热量集中在加热区21内,有利于提高锅具的加热效率。
示温变色层400可以由示温材料经喷涂、溅射或丝网印刷形成,示温材料包括钒酸铋BiVO4。钒酸铋BiVO4是一种金属氧化物,由Bi2O3和V2O5制成。其变色原理为利用温度的差异控制颜色的改变,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由于热分解放出水蒸气、氨气和二氧化碳等,改变了原来物质的组成与结构,形成新物质,呈现新的颜色。利用钒酸铋BiVO4作为示温变色层的材料,具有适应温度范围大、性能稳定等优点。
示温变色层400的变色温度范围为30摄氏度及以上,在高于30摄氏度后,示温变色层400的温度会发生变化。示温变色层400可以设置为多段变色,即示温变色层400在不同的温度阶段内,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例如三段变色,从低温绿色到中温黄色再到高温红色。或者,示温变色层400可以设置为逐渐变色,随着温度的升高,颜色变化的深浅程度不同,例如由浅红逐渐变为深红。
随着发热元件300的加热工作,示温变色层400的颜色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透过面板200上的透明区域看到,从而可以实现加热效果的可视化。并且,示温变色层400的变色可以起到高温防烫的警示作用,使用安全性高,人机交互性能好,更加人性化。
面板200上设置有透明区域,以保证示温变色层400在高温下发生变色时可以被用户观察到。透明区域可以位于加热区21内,一方面,加热区21为面板200上温度最高的区域,将透明区域设置在加热区21内可以使示温变色层400指示出面板200上的最高温度,另一方面,有利于面板200的外观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所示,示温变色层400涂覆在面板200的面向壳体100的表面上。示温变色层400涂覆在面板200的下表面上,可以直观反映出面板200的高温,且相比于涂覆在面板200的上表面上的方案来说,反映的温度更加准确,且不会影响到面板200和锅具的配合。
此时,发热元件300可以由丝网印刷或者喷涂在面板200上的发热材料形成。示温变色层400位于面板200和发热元件300之间,制作过程中,需要先将示温变色层400涂覆在面板200上,再将发热材料涂覆在面板200和示温变色层400上。发热元件300的膜层可以部分覆盖或者全部覆盖示温变色层400。
通过丝网印刷或者喷涂工艺形成的发热元件300,具有性能稳定,加工难度低的优点,且占据的空间小,有利于烹饪器具的紧凑化和小型化设计。
示温变色层400的具体形状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示温变色层400例如可以设置为与加热区21的形状一致的圆形,或者,示温变色层400包括多个变色圈,多个变色圈嵌套设置,以在节省材料、提高美观性的同时,可以体现出不同位置处的温度差异。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所示,示温变色层400涂覆在发热元件300的面向面板200的一侧。示温变色层400涂覆在发热元件300上,可以直观反映出发热元件300的高温,并且,示温变色层400加工时的定位难度和精度要求低。
此时,发热元件300包括发热丝,发热丝可以由镍铬合金、铁铬铝合金等金属丝制成,并通过导热胶等方式固定在面板200的下方。发热丝具有生产成本低、加热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
示温变色层400涂覆在发热元件300上,其可以占据发热元件300的部分或者全部表面积。
上述实施例中,烹饪器具可以为电陶炉、电磁炉、养生壶等具有面板和发热元件的装置,下面以电磁炉为例来对烹饪器具的结构做具体说明。
电磁炉还包括线圈盘11,线圈盘11设置在壳体100的内部,线圈盘11在面板200上的投影位于加热区21的范围内,线圈盘11和发热元件300之间设置有隔热片500。
线圈盘11和发热元件300分别与电磁炉内的控制器连接,当放置在面板200上的锅具为导磁材料制成的锅具时,控制器可以控制线圈盘11和发热元件300中的任意一个工作,或者控制二者同时工作,以提高加热效率。当放置在面板200上的锅具为非导磁材料制成的锅具时,控制器可以控制发热元件300单独工作。
发热元件300和线圈盘11之间设置的隔热片400,可以由硅胶等隔热材料制成。隔热片400可以固定连接在壳体100上,例如通过粘接、螺接、卡接等方式连接;或者,隔热片400也可以通过耐热胶粘接在面板200上,隔热片400粘接在面板200的下表面上,易于加工和装配,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
隔热片400的面积小于面板200的面积,且大于加热区21的面积,以完全覆盖加热区21,保证隔热效果。隔热片400一方面可以阻止发热元件300的热量传递至线圈盘11,造成线圈盘11温度过高发生损坏,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热量散失,提高电磁炉的加热效率。
上述实施例中,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热材料可以为非导磁材料,发热元件300包括至少一个发热单元31,发热单元31为开放图形或封闭图形。该非导磁材料例如可以为石墨烯等材料。非导磁材料不会影响到线圈盘作用产生的磁感线,即不会影响到线圈盘的加热效果,因此,采用非导磁材料制成的发热单元31的形状在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发热单元31可以为开放图形,也可以为封闭图形。
示例性地,发热单元31可以为圆环形,以保证加热的均匀性,提高烹饪效果。发热单元31的数量和面积,直接影响到发热元件300的加热功率,发热单元31的数量和面积在本实用新型中不做具体限制。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发热材料包括导磁材料,发热元件300包括至少一个发热单元31,发热单元31为开放图形。导磁材料例如可以为银、铜等金属材料,采用导磁材料制成的发热单元31,如果形成封闭图形,会对线圈盘作用产生的磁感线进行切割,影响到线圈盘的加热效果。因此,采用导磁材料制成的发热单元31,可以设置为开放图形。
发热元件300位于面板200上的加热区21内,以使发热元件300的加热范围与线圈盘11的作用范围一致,保证锅具的加热效率。发热单元31的数量和面积,直接影响到发热元件300的加热功率,以下参考附图介绍两种具体的发热元件的实现形式。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板和发热元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5所示,发热元件300包括圆弧形发热单元31,发热单元31设置为圆弧形,与圆形的加热区21形状接近,可以提高加热的均匀性。圆弧形发热单元31的两端电极之间的距离L1,大于圆弧形发热单元31的弧长的1/4,以保证两端电极互不干涉,有利于排线设置,且可以避免热量集中影响烹饪效果。
圆弧形发热单元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单元31的圆心重合且开口朝向一致。两个圆弧形发热单元31之间的距离在本实施例中不做具体限制,设置至少两个圆弧形发热单元31,可以提高加热功率,并且有利于加热的均匀性。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面板和发热元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参考图6所示,发热单元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发热段311、第二发热段312和第三发热段313,第一发热段311和第二发热段312平行设置且第一发热段311的长度小于第二发热段312的长度,此时,发热单元31整体呈U形,结构简单,容易实现。
发热单元31的两端电极之间的距离L2,大于第一发热段311的长度的1/2,以保证两端电极互不干涉,有利于排线设置,且可以避免热量集中影响烹饪效果。该发热单元31的数量也可以为至少两个,设置两个发热单元31时,两个发热单元31可以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通过在面板和发热元件之间设置示温变色层,并在面板上设置透明区域,使用户可以在烹饪器具的加热过程中观察到随着温度升高而发生变色的示温变色层,可以实现加热效果的可视化,同时,可以起到直观的警示作用,有效避免用户误触到高温面板而导致烫伤;并且,示温变色层设置在面板和发热元件之间,可以使得示温变色层的变色更加及时,反映的温度更加准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烹饪套装,包括锅具和如上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器具,锅具包括导磁锅具和/或非导磁锅具。
锅具具体可以包括锅体及锅盖,锅盖用来盖设在锅体上以提高烹饪效率。锅体具体可以为不锈钢锅体或者其它金属锅体,或者,锅体可以由陶瓷、玻璃等非金属材料制成。使用电磁炉进行烹饪时,锅具放置在面板200上的加热区21内,位于线圈盘11和发热元件300的上方,以保证锅具的金属底壁可以在线圈盘11的作用下产生涡流,或者接收来自发热元件300传递的热量,以实现加热和烹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烹饪套装,通过在电磁炉内同时设置线圈盘和发热元件,可以同时实现对导磁锅具和非导磁锅具的加热;发热元件设置在电磁炉面板的下表面上,并设置隔热片隔开发热元件和线圈盘,发热元件可以实现且发热元件不影响到线圈盘的设置,有利于提高电磁炉的加热均匀性和烹饪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0)和盖设在所述壳体(100)的顶部的面板(200),所述面板(200)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为透明区域;
所述面板(200)的下方设置有发热元件(300),所述发热元件(300)和所述面板(200)之间设置有示温变色层(400),所述示温变色层(400)设置在所述透明区域内;
所述示温变色层(400)包括多个变色圈,多个所述变色圈嵌套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示温变色层(400)由示温材料经喷涂、溅射或丝网印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示温变色层(400)涂覆在所述面板(200)的面向所述壳体(100)的表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300)由丝网印刷或者喷涂在所述面板(200)上的发热材料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材料包括导磁材料,所述发热元件(300)包括至少一个发热单元(31),所述发热单元(31)为开放图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示温变色层(400)涂覆在所述发热元件(300)的面向所述面板(200)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件(300)包括发热丝。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线圈盘(11),所述线圈盘(11)设置在所述壳体(100)的内部,所述线圈盘(11)和所述发热元件(300)之间设置有隔热片(50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200)上设置有加热区(21),所述发热元件(300)位于所述面板(200)上的加热区(21)内,所述线圈盘(11)在所述面板(200)上的投影位于所述加热区(21)内,所述透明区域位于所述加热区(21)内。
CN202022571259.5U 2020-11-09 2020-11-09 烹饪器具 Active CN2144061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71259.5U CN214406165U (zh) 2020-11-09 2020-11-09 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2571259.5U CN214406165U (zh) 2020-11-09 2020-11-09 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4406165U true CN214406165U (zh) 2021-10-15

Family

ID=780333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2571259.5U Active CN214406165U (zh) 2020-11-09 2020-11-09 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440616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1036493A (en) Electric device having electromagnetic compon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roing the same
CN201368497Y (zh) 电热电磁一体炉
CN106813270A (zh) 一种电磁加热设备
CN214406165U (zh) 烹饪器具
KR20100011873U (ko) 원형 세라믹 히터를 구비한 전기 레인지
CN210540811U (zh) 蒸汽烹饪器具用防冷凝灯罩及蒸汽烹饪器
CN218544533U (zh) 一种磁波炉加热装置及磁波炉
CN215892463U (zh) 一种超薄电陶炉
CN219756446U (zh) 烹饪装置和烹饪器具
CN204786617U (zh) 高导热强散热的密封电磁锅炉
CN210951417U (zh) 具有立体加热功能的电磁炉
CN206861623U (zh) 一种具有称重功能的电陶炉
CN209726279U (zh) 烹饪炉具
CN218550212U (zh) 发热组件及电炉
CN218390788U (zh) 远红外多炉煎烤机
CN213638272U (zh) 烹饪器具及烹饪套装
TWI792859B (zh) 多功能電磁爐裝置
CN213216452U (zh) 电热锅
CN209463860U (zh) 一种电磁加热用的全玻璃烤盘
CN215001738U (zh) 一种电磁炉及其电磁炉面板
CN114176384B (zh) 三合一烹饪设备
CN105992402B (zh) 红外加热装置和电加热器具
CN113974422B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02792141U (zh) 陶瓷电陶炉
CN206861622U (zh) 一种轻薄型电陶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