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2939U - 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2939U
CN219522939U CN202320163903.6U CN202320163903U CN219522939U CN 219522939 U CN219522939 U CN 219522939U CN 202320163903 U CN202320163903 U CN 202320163903U CN 219522939 U CN219522939 U CN 2195229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oling box
fixedly connected
cylinder
fixedly arrang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63903.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喜锋
赵红明
赵逸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Yuanshunxiang New Mate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Yuanshunxia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Yuanshunxiang New Mate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Yuanshunxiang New Mate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63903.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29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29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29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涉及模具技术相关领域,其结构包括包括上机箱,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底部的下机箱,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内部左侧的模具,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前端面中端的控制器,安装于所述下机箱前端面右侧上方的电机,安装于所述下机箱顶部右侧的传送带,安装于所述下机箱右端面的漏斗,设置了下料机构,利用第一气缸、第二气缸、以及第三气缸带动气动吸盘对塑料产品进行下料,从而代替工人拿取塑料产品,提高了模具下料效率;设置了冷却箱,通过气泵、进气管、气罩和气孔对下料后的塑料产品进行冷却,同时利用转动板对塑料产品进行自动出料,避免了因塑料产品因残留余温而烫伤工人。

Description

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工业制造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塑胶模具是一种用于压塑、挤塑、注射、吹塑和低发泡成型的组合式塑料模具的简称,传统的塑胶模具主要包括由凹模组合基板、凹模组件和凹模组合卡板组成的具有可变型腔的凹模,由凸模组合基板、凸模组件、凸模组合卡板、型腔截断组件和侧截组合板组成的具有可变型芯的凸模,模具凸、凹模及辅助成型系统的协调变化,可加工不同形状、不同尺寸的系列塑件。
现有的模具在加工完成后取出成品比较困难,需要手工取件,不利于工厂的大批量生产,工作效率低。
其次,模内温度高,操作不便,人工劳动强度大,容易发生压模等安全事故,同时传统模具在铸件时需要自行冷却成型,塑件成型周期长,不利于批量生产,因此急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该装置包括上机箱、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底部的下机箱、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内部左侧的模具、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前端面中端的控制器、安装于所述下机箱前端面右侧上方的电机、安装于所述下机箱顶部右侧的传送带、安装于所述下机箱右端面的漏斗。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料机构,所述下料机构安装于所述上机箱内部上方;
冷却箱,所述冷却箱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机箱内底部中端;
其中:所述电机输出轴与所述传送带通过皮带轮以及皮带传动连接,且所述电机驱动传送带进行工作。
优选的,所述下料机构包括:
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机箱顶部左侧;
固定轴,所述固定轴前后两端与所述上机箱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
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轴上。
优选的,下料机构还包括:
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顶部;
滑轨,所述滑轨固定设置于所述上机箱前后两侧内壁左侧;
滑动板,所述滑动板前后两端与所述滑轨滑动连接,且所述滑动板右端面中心处与所述第二气缸输出端固定连接;
第三气缸,所述第三气缸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动板顶部;
气动吸盘,所述气动吸盘顶部与所述第三气缸输出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冷却箱包括:
气泵,所述气泵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机箱内底部左侧;
进气管,所述进气管下端与所述气泵出气口固定连接;
气罩,所述气罩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箱前端面,且所述气罩后端面为中空状,所述气罩前端面开设有进气孔与所述进气管上端固定连接;
气孔,所述气孔数量有若干,且所述气孔开设于所述冷却箱前后端面。
优选的,所述冷却箱还包括:
转轴,所述转轴前后两端与所述冷却箱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
转动板,所述转动板前端面中端与所述转轴转动连接,且所述转轴贯穿转动板前端面伸至所述转动板后端面;
第一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箱左侧内壁;
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凹槽开设于所述冷却箱左侧内壁,且所述弧形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块上方。
优选的,所述冷却箱还包括:
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箱内底部右侧;
转动块,所述转动块顶部与所述转动板底部右侧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动块与所述电动推杆输出端转动连接;
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二限位块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箱右侧出料口上;
出气管,所述出气管前端与所述冷却箱后方气罩固定连接。
其中:所述上机箱后端面开设有孔洞与所述出气管后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块呈从左至右向下倾斜,所述冷却箱顶部呈中空状。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前后两侧等距设置有若干小滚轮。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缸输出端与所述模具前模顶部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通过设置了下料机构,利用第一气缸、固定轴、固定板、第二气缸、滑轨、滑动板以及第三气缸带动气动吸盘对塑料产品进行下料,从而代替工人拿取塑料产品,在提高模具下料效率的同时,并使设备的自动化性能提高,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通过设置了冷却箱,通过气泵、进气管、气罩和气孔对下料后的塑料产品进行冷却,同时利用转动板对塑料产品进行自动出料,避免了因塑料产品因残留余温而烫伤工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的A区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冷却箱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其中:上机箱-1、下机箱-2、模具-3、控制器-4、电机-5、传送带-6、漏斗-7、下料机构-8、第一气缸-81、固定轴-82、固定板-83、第二气缸-84、滑轨-85、滑动板-86、第三气缸-87、气动吸盘-88、冷却箱-9、气泵-91、进气管-92、气罩-93、气孔-94、转轴-95、转动板-96、第一限位块-97、弧形凹槽-98、电动推杆-99、转动块-910、第二限位块-911、出气管-912。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图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括上机箱1、安装于上机箱1底部的下机箱2、安装于上机箱1内部左侧的模具3、安装于上机箱1前端面中端的控制器4、安装于下机箱2前端面右侧上方的电机5、安装于下机箱2顶部右侧的传送带6、安装于下机箱2右端面的漏斗7。
下料机构8安装于上机箱1内部上方,冷却箱9固定设置在上机箱1内底部中端,电机5输出轴与传送带6通过皮带轮以及皮带传动连接,且电机5驱动传送带6进行工作。
下料机构8包括:第一气缸81固定设置在上机箱1顶部左侧,固定轴82前后两端与上机箱1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固定板83固定设置在固定轴82上,第二气缸84固定设置在固定板83顶部,滑轨85固定设置于上机箱1前后两侧内壁左侧。
滑动板86前后两端与滑轨85滑动连接,且滑动板86右端面中心处与第二气缸84输出端固定连接,第三气缸87固定设置在滑动板86顶部,气动吸盘88顶部与第三气缸87输出端固定连接。
基于实施例1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的工作原理是:
第一,工作人员在模具3注塑完成后,待到注塑产品成型并被顶出后,通过控制器4控制第三气缸87带动模具3前模向上移动进行开模,并且第三气缸87带动模具3前模移动到滑轨85上方后停止;
第二,开模完成后,控制器4控制第二气缸84输出端相左移动带动滑动板86在滑轨85内相左移动,滑动板86同时带动第三气缸87以及气动吸盘88向左移动来到模具3上方;
第三,气动吸盘88来到模具3上方后,控制器4控制第三气缸87带动气动吸盘88向下移动,气动吸盘88向下移动接近塑料产品后开始吸力将塑料产品吸附,而后第三气缸87带动气动吸盘88向上移动同时第二气缸84带动滑动板86、第三气缸87以及气动吸盘88向左移动来到冷却箱9上方,这时气动吸盘88放弃吸气将塑料产品放置到冷却箱9内的转动板96上。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4~图5,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相较于实施例一,本实施例还包括冷却箱9,冷却箱9包括气泵91,气泵91固定设置在下机箱2内底部左侧,进气管92下端与气泵91出气口固定连接,气罩93固定设置在冷却箱9前端面,且气罩93后端面为中空状,气罩93前端面开设有进气孔与进气管92上端固定连接,气孔94数量有若干,且气孔94开设于冷却箱9前后端面。
转轴95前后两端与冷却箱9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转动板96前端面中端与转轴95转动连接,且转轴95贯穿转动板96前端面伸至转动板96后端面,第一限位块97固定设置在冷却箱9左侧内壁用于转动板96停止时对转动板96进行限位支撑,弧形凹槽98开设于冷却箱9左侧内壁,且弧形凹槽98设置在第一限位块97上方防止转动板96在转动时被冷却箱9内壁卡住。
电动推杆99固定设置在冷却箱9内底部右侧,转动块910顶部与转动板96底部右侧固定连接,且转动块910与电动推杆99输出端转动连接,第二限位块911固定设置在冷却箱9右侧出料口上,出气管912前端与冷却箱9后方气罩93固定连接,上机箱1后端面开设有孔洞与出气管912后端固定连接,第二限位块911呈从左至右向下倾斜在对转动板96转动后进行限位的同时辅助塑料产品的出料,冷却箱9顶部呈中空状,传送带6前后两侧等距设置有若干小滚轮,第一气缸81输出端与模具3前模顶部固定连接用于对模具3进行开模。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是:在塑料产品放入冷却箱9后,控制器4启动气泵91并利用进气管92、气罩93和出气管912使冷却箱9形成空气流动为刚取出的塑料产品进行冷却,当塑料产品冷却完成后,控制器4启动电动推杆99向下拉动转动板96使转动板96倾斜,转动板96倾斜后塑料产品落到传送带6上,这时传送带6启动将塑料产品输送至漏斗7上完成塑料产品的下料工作。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设置了下料机构8,利用第一气缸81、固定轴82、固定板83、第二气缸84、滑轨85、滑动板86以及第三气缸87带动气动吸盘88对塑料产品进行下料,从而代替工人拿取塑料产品,在提高模具3下料效率的同时,并使设备的自动化性能提高,大大增加了设备的实用性;设置了冷却箱9,通过气泵91、进气管92、气罩93和气孔94对下料后的塑料产品进行冷却,同时利用转动板96对塑料产品进行自动出料,避免了因塑料产品因残留余温而烫伤工人。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包括上机箱(1)、安装于所述上机箱(1)底部的下机箱(2)、安装于所述上机箱(1)内部左侧的模具(3)、安装于所述上机箱(1)前端面中端的控制器(4)、安装于所述下机箱(2)前端面右侧上方的电机(5)、安装于所述下机箱(2)顶部右侧的传送带(6)、安装于所述下机箱(2)右端面的漏斗(7);
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下料机构(8),所述下料机构(8)安装于所述上机箱(1)内部上方;
冷却箱(9),所述冷却箱(9)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机箱(1)内底部中端;
其中:所述电机(5)输出轴与所述传送带(6)通过皮带轮以及皮带传动连接,且所述电机(5)驱动传送带(6)进行工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机构(8)包括:
第一气缸(81),所述第一气缸(81)固定设置在所述上机箱(1)顶部左侧;
固定轴(82),所述固定轴(82)前后两端与所述上机箱(1)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
固定板(83),所述固定板(83)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轴(8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下料机构(8)还包括:
第二气缸(84),所述第二气缸(84)固定设置在所述固定板(83)顶部;
滑轨(85),所述滑轨(85)固定设置于所述上机箱(1)前后两侧内壁左侧;
滑动板(86),所述滑动板(86)前后两端与所述滑轨(85)滑动连接,且所述滑动板(86)右端面中心处与所述第二气缸(84)输出端固定连接;
第三气缸(87),所述第三气缸(87)固定设置在所述滑动板(86)顶部;
气动吸盘(88),所述气动吸盘(88)顶部与所述第三气缸(87)输出端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9)包括:
气泵(91),所述气泵(91)固定设置在所述下机箱(2)内底部左侧;
进气管(92),所述进气管(92)下端与所述气泵(91)出气口固定连接;
气罩(93),所述气罩(93)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箱(9)前端面,且所述气罩(93)后端面为中空状,所述气罩(93)前端面开设有进气孔与所述进气管(92)上端固定连接;
气孔(94),所述气孔(94)数量有若干,且所述气孔(94)开设于所述冷却箱(9)前后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9)还包括:
转轴(95),所述转轴(95)前后两端与所述冷却箱(9)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
转动板(96),所述转动板(96)前端面中端与所述转轴(95)转动连接,且所述转轴(95)贯穿转动板(96)前端面伸至所述转动板(96)后端面;
第一限位块(97),所述第一限位块(97)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箱(9)左侧内壁;
弧形凹槽(98),所述弧形凹槽(98)开设于所述冷却箱(9)左侧内壁,且所述弧形凹槽(98)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块(97)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9)还包括:
电动推杆(99),所述电动推杆(99)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箱(9)内底部右侧;
转动块(910),所述转动块(910)顶部与所述转动板(96)底部右侧固定连接,且所述转动块(910)与所述电动推杆(99)输出端转动连接;
第二限位块(911),所述第二限位块(911)固定设置在所述冷却箱(9)右侧出料口上;
出气管(912),所述出气管(912)前端与所述冷却箱(9)后方气罩(93)固定连接;
所述上机箱(1)后端面开设有孔洞与所述出气管(912)后端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块(911)呈从左至右向下倾斜,所述冷却箱(9)顶部呈中空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传送带(6)前后两侧等距设置有若干小滚轮。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缸(81)输出端与所述模具(3)前模顶部固定连接。
CN202320163903.6U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Active CN2195229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3903.6U CN219522939U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63903.6U CN219522939U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2939U true CN219522939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645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63903.6U Active CN219522939U (zh) 2023-02-09 2023-02-09 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29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6430A (zh) 一种快速下料的注塑机构及其操作方法
CN213321281U (zh) 一种平板电脑壳体加工模具
CN112895286A (zh) 一种便于使用的汽车配件注塑模具的注塑工艺生产装置
CN110757732B (zh) 一种多功能汽车仪表盘的注塑工艺及其注塑装置
CN117087111B (zh) 一种家电塑料件快速成型用注塑机
CN219522939U (zh) 一种新型塑料模具加工用自动下料结构
CN211074589U (zh) 一种注塑机发泡二次开模模具
CN214726201U (zh) 一种汽车前后盖注塑模具顶出机构
CN214605629U (zh) 一种自动脱模的塑胶件注塑模具
CN212764005U (zh) 一种耐火材料用成型模具
CN111283148B (zh) 一种型砂铸造型芯成型制作系统
CN218256621U (zh) 一种空调机壳注塑模具加工成型装置
CN216329822U (zh) 一种内分型注塑成型模具
CN216760733U (zh) 一种塑料模具加工用注塑机取模机构
CN220903856U (zh) 快速型模块成型机
CN215152156U (zh) 一种模具生产时用的废料回收加工装置
CN116834206B (zh) 一种具有自动定位功能的注塑成型设备
CN111790766B (zh) 一种金属管挤压机送料装置
CN219190927U (zh) 一种便于脱模型模具连接机构
CN213704392U (zh) 一种可快速脱模的塑胶模具
CN218111546U (zh) 一种用于汽车灯罩的快速注塑的成型模具
CN214687611U (zh) 一种具有张紧功能的边框注塑装置
CN218462870U (zh) 一种自动拉料埋入分穴成型系统
CN216831822U (zh) 一种便于进行脱模的汽车内饰件加工用模具
CN220008791U (zh) 一种全自动吸塑成型机的吸塑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