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21801U - 钢管抛丸工装 - Google Patents

钢管抛丸工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21801U
CN219521801U CN202223355253.XU CN202223355253U CN219521801U CN 219521801 U CN219521801 U CN 219521801U CN 202223355253 U CN202223355253 U CN 202223355253U CN 219521801 U CN219521801 U CN 2195218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ipe
side wall
wall
shot blasting
accommodat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5525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传印
钱焕
邓秀岩
薄广达
李江
陈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Construction Steel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5525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218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218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218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10Greenhouse gas [GHG] capture, material saving, heat recovery or other energy efficient measures, e.g. motor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e.g. for rolling metal or metal working

Landscapes

  • Piles And Underground Ancho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管抛丸工装,钢管抛丸工装包括底座和立板;立板的底部连接于底座的顶面,多个立板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立板设置有用于容纳钢管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高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均设置有多个,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沿第二水平方向交替设置并且间隔设置,第一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垂直;第一容纳槽与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高度差为D1,第二容纳槽的容纳直径均为D2,满足:D1>D2。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抛丸工装,能够减少钢管被遮挡的区域,减少抛丸过程中钢管所需要的翻身次数(甚至可以使钢管不需要翻身),从而提高钢管的抛丸效率。

Description

钢管抛丸工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管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管抛丸工装。
背景技术
抛丸是一种常用的对钢管的表面进行清理的手段。当需要对钢管的表面进行抛丸时,可以将钢管放入抛丸打砂机中,机器将丸料喷射到钢管的表面,从而利用丸料的冲刷作用将钢管表面的灰尘、污物、锈等物质去除。
将钢管放入抛丸设备时,通常需要先将钢管放在一个工装上,然后再将工装和钢管放入抛丸设备。然而,现有技术中,这意味着钢管的底部难以接触到丸料。例如,工装通常设置有一个底板,底板上放置钢管,底板与钢管的的贴合面积较大。若需要全面地对钢管进行抛丸,则还需要对钢管进行翻身然后再放入抛丸设备中(甚至需要翻身多次),这不利于提高钢管的抛丸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钢管抛丸工装,有利于提高钢管的抛丸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钢管抛丸工装,包括:底座;立板,设置有多个,所述立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立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多个所述立板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板设置有用于容纳钢管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位置,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壁高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交替设置并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对于同一所述立板中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容纳槽和一个所述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高度差为D1,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容纳直径均为D2,满足:D1>D2。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钢管抛丸工装,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钢管抛丸工装是利用较薄且立起来的板件(立板)对钢管进行支撑,钢管与工装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由于第二容纳槽的底壁高于底座的顶面,放置于第二容纳槽中的钢管的底部不易被底座遮挡;而且,由于放置在钢管抛丸工装中的上、下两排钢管可以相互错开,上、下两排钢管不易相互遮挡。因此,放置在钢管抛丸工装上的钢管被遮挡而无法接触丸料的区域较少。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抛丸工装,能够放置较多的钢管,且放置在工装上的钢管无法接触丸料的区域较少,使用该钢管抛丸工装承载钢管进行抛丸,能够减少钢管翻身的次数(甚至不需要翻身),从而提高钢管的抛丸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立板垂直,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立板的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立板沿自身的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侧部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支撑板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吊耳,所述吊耳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吊耳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吊耳具有吊装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壁面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支撑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均设置为平面;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支撑壁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支撑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壁面包括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三支撑壁和第四支撑壁,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三支撑壁和所述第四支撑壁均设置为平面;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四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四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壁的底端和所述第四支撑壁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三支撑壁和所述第四支撑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座包括:第一横梁,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横梁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平行设置,所述立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一横梁;第二横梁,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横梁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的间隙中,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一横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为H型钢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多个吊耳,所述吊耳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吊耳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吊耳具有吊装通孔;每一所述第一横梁上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吊耳,连接于同一所述第一横梁的多个所述吊耳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分布。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抛丸工装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钢管抛丸工装的主视图;
图3为图2中的钢管抛丸工装承载钢管后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2中B区域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100-钢管抛丸工装,101-底座,102-立板,103-第一容纳槽,104-第二容纳槽,105-第一横梁,106-第二横梁,107-吊耳,108-钢管,109-支撑板,110-吊装通孔,201-第一侧壁,202-第二侧壁,203-第一支撑壁,204-第二支撑壁,205-第三侧壁,206-第三支撑壁,207-第四侧壁,208-第四支撑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以上,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抛丸工装100包括底座101和立板102。立板102设置有多个(图1中立板共设置有两个),立板102的底部连接于底座101的顶面,立板102相对于底座101向上凸出,多个立板102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立板102设置有用于容纳钢管108的第一容纳槽103和第二容纳槽104,第一容纳槽103和第二容纳槽104均设置有多个。参照图1和图2,对于同一个立板102,多个第一容纳槽103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分布,多个第二容纳槽104沿第二水平方向间隔分布。第一容纳槽103的位置高于第二容纳槽104的位置(指第一容纳槽103的底壁高于第二容纳槽104的底壁),第二容纳槽104的底壁高于底座101的顶面。第一容纳槽103和第二容纳槽104沿第二水平方向交替设置并且间隔设置,第一水平方向和第二水平方向相互垂直。图1中,第一水平方向可对应前后方向,第二水平方向可对应左右方向。第一容纳槽103和第二容纳槽104交替设置,具体是指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容纳槽103设置有一个第二容纳槽104,且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容纳槽104之间设置有一个第一容纳槽103。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抛丸工装100所承载的钢管108均指横截面为圆形或圆环形的钢管108。图1中立板102仅设置有两个,但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立板102的数量可以设置得更多,尤其是在钢管抛丸工装100需要承载比较长的钢管108的情况下。
参照图2,第一容纳槽103和第二容纳槽104的开口均朝上设置,钢管108可以自上而下地被使用者放入第一容纳槽103或第二容纳槽104中。该钢管抛丸工装100可以放置多根钢管108,同一根钢管108的不同位置被不同的立板102支撑。放入第一容纳槽103中的钢管108和放入第二容纳槽104中的钢管108的直径可以是相同的。
钢管108的不同部位可以分别位于相互对应且属于不同立板102的第一容纳槽103中,或者分别位于相互对应且属于不同立板102的第二容纳槽104中。结合图1和图2,对于图2中位于最左端的钢管108,该钢管108的一部分位于图1中靠前的立板102的最左端的第一容纳槽103中,钢管108还有一部分位于图1中靠后的立板102的最左端的第一容纳槽103中。类似地,对于图2中的第二根钢管108(从左往右数),该钢管108的一部分位于图1中的靠前的立板102的第二容纳槽104中,钢管108还有一部分位于图1中靠后的立板102的第二容纳槽104中。
在将多根钢管108放置在钢管抛丸工装100上之后,可以将工装和钢管108一同送入抛丸打砂机中,更具体地,可以是将工装放置在抛丸打砂机的传送带上。抛丸打砂机会从钢管抛丸工装100的上、前、后、左、右等多个方向喷出丸料。
该钢管抛丸工装100是利用较薄且立起来的板件(立板102)对钢管108进行支撑,钢管108与工装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小,钢管108被工装遮挡而无法接触到丸料的表面区域较小。由于第二容纳槽104的底壁高于底座101的顶面,放置于第二容纳槽104中的钢管108的底部不易被底座101遮挡,放置于第二容纳槽104中的钢管108的底部容易接触到丸料。
参照图3,对于同一立板102中相邻的一个第一容纳槽103和一个第二容纳槽104,第一容纳槽103与第二容纳槽104之间的高度差为D1,第二容纳槽104的容纳直径均为D2,满足:D1>D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容纳槽103与第二容纳槽104之间的高度差,具体是指第一容纳槽103的壁面中用于接触钢管108的最低点与第二容纳槽104的壁面中用于接触钢管108的最低点之间的高度差。第二容纳槽104的容纳直径,是指第二容纳槽104的底壁和侧壁均与钢管108接触的情况下,所放入的钢管108的直径。如图3所示,在D1>D2的情况下,若相邻的第一容纳槽103和第二容纳槽104均放置有钢管108,则放置于第二容纳槽104的钢管108和放置于第一容纳槽103的钢管108在上下方向上具有间隙。因此,钢管抛丸工装100中上、下两排钢管108可以相互错开,上、下两排钢管108不易相互遮挡,钢管108无法接触到丸料的区域较少。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钢管抛丸工装100,能够放置较多的钢管108,且放置在工装上的钢管108无法接触丸料的区域较少,使用该钢管抛丸工装100承载钢管108进行抛丸,能够减少钢管108翻身的次数(甚至不需要翻身),从而提高钢管108的抛丸效率。
下面再对钢管抛丸工装100的其他结构进行补充和说明。
参照图5,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容纳槽103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第二容纳槽104的宽度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第一容纳槽103的宽度是指第一容纳槽103沿第二水平方向上的宽度,第二容纳槽104的宽度是指第二容纳槽104沿第二水平方向上的尺寸。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方便钢管108放入第一容纳槽103或第二容纳槽104。以第一容纳槽103为例,由于第一容纳槽103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第一容纳槽103的顶端的开口以及第一容纳槽103的上半部分较宽,钢管108容易进入第一容纳槽103中并逐渐下移,钢管108不易在中途卡住。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容纳槽103的宽度逐渐减小的情况下,第一容纳槽103的壁面由多个平面所组成。相比于将第一容纳槽103设置成弧形的槽,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降低第一容纳槽103的加工难度,从而降低钢管抛丸工装100的制造难度。
参照图5,第一容纳槽103的壁面包括第一侧壁201、第二侧壁202和第一底壁,其中,第一底壁包括第一支撑壁203和第二支撑壁204。第一侧壁201和第二侧壁202间隔设置,第一侧壁201的底端与第一支撑壁203的顶端连接,第二侧壁202的底端与第二支撑壁204的顶端连接,第一支撑壁203的底端与第二支撑壁204的底端连接。第一侧壁201、第二侧壁202、第一支撑壁203、第二支撑壁204均设置为平面。第一侧壁201和第二侧壁202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第一支撑壁203和第二支撑壁204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从而使第一容纳槽103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类似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容纳槽104的宽度逐渐减小的情况下,第二容纳槽104的壁面由多个平面所组成,这有利于降低第二容纳槽104的加工难度,从而降低钢管抛丸工装100的制造难度。
具体地,参照图5,第二容纳槽104的壁面包括第三侧壁205、第四侧壁207和第二底壁,其中,第二底壁包括第三支撑壁206和第四支撑壁208。第三侧壁205和第四侧壁207间隔设置,第三侧壁205的底端与第三支撑壁206的顶端连接,第四侧壁207的底端与第四支撑壁208的顶端连接,第三支撑壁206的底端和第四支撑壁208的底端连接。第三侧壁205、第四侧壁207、第三支撑壁206、第四支撑壁208均设置为平面。第三侧壁205和第四侧壁207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第三支撑壁206和第四支撑壁208之间的距离(在第二水平方向上的距离)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从而使第二容纳槽104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钢管抛丸工装100还包括多个支撑板109,支撑板109用于增强立板102的稳定性,防止立板102倾斜。如图1所示,支撑板109的底部连接于底座101的顶面,支撑板109相对于底座101向上凸出。立板102的两端(此处指第二水平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支撑板109连接,立板102沿自身的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面与支撑板109的侧部连接。支撑板109与立板102相互垂直。立板102、支撑板109和底座101均可以是由钢材制成,支撑板109与立板102之间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支撑板109和底座101之间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
具体可以参考图1,图1中,立板102的厚度方向对应前后方向,立板102沿自身的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面是指立板102的前侧表面或后侧表面。图1中,靠前的那一个立板102的前侧表面与支撑板109连接,靠后的那一个立板102的后侧表面可以与支撑板109连接(图1中,与靠后的立板102连接的支撑板109未具体示出)。
在不设置支撑板109的情况下,立板102在承受钢管108的压力之后容易倾斜。在设置支撑板109之后,支撑板109对立板102起到支撑作用,能够对阻碍立板102倾斜,从而提高立板102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支撑板109的支撑效果,支撑板109的横截面积可以自下而上逐渐减小。例如,支撑板109设置为三角形或者直角梯形等形状。
参照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钢管抛丸工装100还包括吊耳107,吊耳107的底部连接于底座101的顶面,吊耳107相对于底座101向上凸出,吊耳107具有吊装通孔110。设置吊耳107主要是为了方便使用提升装置将钢管抛丸工装100吊起来。具体来说,在钢管抛丸工装100上放置钢管108之后,钢管抛丸工装100和钢管108的总重量较大,仅凭人力难以将钢管抛丸工装100转移至抛丸设备处(抛丸设备未示出)。因此,为了省力和提高效率,可以利用提升装置将钢管抛丸工装100吊起来(提升装置未示出),然后将钢管抛丸工装100转移至抛丸设备处,或者将钢管抛丸工装100从抛丸设备中卸下。设置吊耳107可以方便钢管抛丸工装100与提升装置配合,其中,吊耳107的吊装通孔110可以供提升装置的吊钩穿过。
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1包括第一横梁105和第二横梁106。第一横梁105和第二横梁106均设置有两个,第一横梁105沿第一水平方向延伸,第二横梁106沿第二水平延伸。两个第一横梁105平行设置,立板102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横梁105(立板102连接于第一横梁105的顶面)。第二横梁106位于两个第一横梁105之间的间隙中,第二横梁106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第一横梁105。这是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的底座101,将该底座101设置为上述形式有利于降低底座101的制造难度。此外,第一横梁105和第二横梁106均可以设置为H型钢。H型钢易于获得,将第一横梁105和第二横梁106均可以设置为H型钢有利于节省钢管抛丸工装100的成本。
参照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吊耳107可以设置有多个,每一第一横梁105上均设置有多个吊耳107,连接于同一第一横梁105的多个吊耳107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分布。设置多个吊耳107可以为钢管抛丸工装100构建出多个吊点,方便提升装置与钢管抛丸工装100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Claims (10)

1.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立板,设置有多个,所述立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立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多个所述立板沿第一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立板设置有用于容纳钢管的第一容纳槽和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的位置高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位置,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壁高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均设置有多个,所述第一容纳槽和所述第二容纳槽沿第二水平方向交替设置并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和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垂直;
对于同一所述立板中相邻的一个所述第一容纳槽和一个所述第二容纳槽,第一容纳槽与所述第二容纳槽之间的高度差为D1,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容纳直径均为D2,满足:D1>D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多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与所述立板垂直,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支撑板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立板的两端分别与不同的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立板沿自身的厚度方向的其中一个端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侧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横截面积自下而上逐渐减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吊耳,所述吊耳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吊耳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吊耳具有吊装通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宽度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槽的壁面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所述第一支撑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均设置为平面;
所述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一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二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二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一支撑壁的底端和所述第二支撑壁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二侧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支撑壁和所述第二支撑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壁面包括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三支撑壁和第四支撑壁,所述第三侧壁、所述第四侧壁、所述第三支撑壁和所述第四支撑壁均设置为平面;
所述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间隔设置,所述第三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三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四侧壁的底端与所述第四支撑壁的顶端连接,所述第三支撑壁的底端和所述第四支撑壁的底端连接,所述第三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所述第三支撑壁和所述第四支撑壁之间的距离自上而下逐渐减小。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
第一横梁,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横梁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延伸,两个所述第一横梁平行设置,所述立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一横梁;
第二横梁,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第二水平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横梁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横梁的间隙中,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不同的所述第一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均为H型钢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钢管抛丸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管抛丸工装还包括多个吊耳,所述吊耳的底部连接于所述底座的顶面,所述吊耳相对于所述底座向上凸出,所述吊耳具有吊装通孔;
每一所述第一横梁上均设置有多个所述吊耳,连接于同一所述第一横梁的多个所述吊耳沿所述第一水平方向间隔分布。
CN202223355253.XU 2022-12-12 2022-12-12 钢管抛丸工装 Active CN2195218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5253.XU CN219521801U (zh) 2022-12-12 2022-12-12 钢管抛丸工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55253.XU CN219521801U (zh) 2022-12-12 2022-12-12 钢管抛丸工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21801U true CN219521801U (zh) 2023-08-15

Family

ID=875860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55253.XU Active CN219521801U (zh) 2022-12-12 2022-12-12 钢管抛丸工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218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521801U (zh) 钢管抛丸工装
CN101780916A (zh) 大型容器及内部重型设备异步整合吊装方法及一种定位支架
CN205894577U (zh) 一种大体积重型石材倒装结构
CN214736060U (zh) 支撑装置及镀膜设备
CN211333162U (zh) 一种钢带存放架
CN217951849U (zh) 一种多功能存放吊装工具的支架
CN221119140U (zh) 用于非纯混凝土墙电梯井道的双向支撑式操作平台
CN213530516U (zh) 一种具有放脱功能的气动折弯成型工装
CN219408888U (zh) 一种圆弧导轨吊装工具
CN218947646U (zh) 一种剪叉臂料架的限位工装
CN216228864U (zh) 一种立式厚壁弯管喷砂固定装置
CN216882377U (zh) 梁护机构用钢板焊接平台
CN217669359U (zh) 方钢管焊接件转移放置架
CN216662267U (zh) 一种行车吊具专用架
CN217894311U (zh) 搬运卡爪及生产线体
CN209872129U (zh) 新型轴式吊耳
CN215846568U (zh) 一种大型油罐倒装法施工用壁板防变形工装
CN215707947U (zh) 电池周转板
CN210860550U (zh) 一种新的普通型主机固定装置
CN213300950U (zh) 一种可拆式活动耳座及石墨换热器
CN221117567U (zh) 一种钢格板热浸镀锌工装
CN217099796U (zh) 一种钢箱桥梁转运存放系统
CN213415967U (zh) 工装翻转装置
CN217256238U (zh) 一种装配式材料存放装置
CN217554760U (zh) 一种罐箱运输用底部支座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