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10904U - 空调室外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外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510904U
CN219510904U CN202320231857.9U CN202320231857U CN219510904U CN 219510904 U CN219510904 U CN 219510904U CN 202320231857 U CN202320231857 U CN 202320231857U CN 219510904 U CN219510904 U CN 2195109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lade
outdoor
wrap angle
hub
outdoor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3185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丁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3185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5109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5109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5109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机壳,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室外进风口与室外出风口连通形成室外风道;室外换热器,设于室外风道内;室外风扇,设于室外风道内,所述室外风扇包括轮毂以及设于其外周面上的叶片,叶片包括叶顶、叶根、前缘以及尾缘,在所述叶片的任一周向截面上,所述前缘和所述尾缘之间的周向夹角为包角β,且1/4叶高包角β1与叶顶包角β2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95~1.2;其中,1/4叶高包角β1为1/4叶高位置的包角。本实用新型增大了1/4叶高包角β1,进而增大了叶片的低叶高区域的包角,能够有效降低室外风扇转动过程中的流场二次流损失,提升了室外风扇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有利于提供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空调室外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室外机。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室外机具有形成其外观的机壳,机壳内设置有室外风扇,室外风扇通过室外电机带动叶片旋转驱动气流流通,实现室外风与室外换热器的热交换,室外风扇包括叶片和轮毂,叶片通过叶根与轮毂连接,轮毂转动带动叶片绕旋转轴线旋转。
相关技术中,常规轴流风扇的叶片的包角通常由叶根到叶顶逐渐增大,或1/2叶高位置的包角最小,叶片的包角由叶根到叶顶先逐渐减小再逐渐增大,且在低叶高区域的包角相比于叶顶包角较小。叶片的弦长和包角越小,叶片稠度越小,在叶片总做功量确定的情况下,叶片单位长度的负荷越大,叶型损失也越高。由于在低叶高区域的转速本身较低,而做功能力又近似正比于转速平方,因此低叶高区域容易因叶片负荷的增加导致涡流的产生,从而使得室外风扇在轮毂区域会出现如图1中线框所示的二次流形式的涡流结构,转动过程中产生较大噪音的同时,运行能耗较大,降低了室外风扇的效率,影响用户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包括:
机壳,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形成室外风道;
室外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外风道内;
室外风扇,设于所述室外风道内且其转动驱动室外风经所述室外进风口进入室外风道内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外风经室外出风口流出,所述室外风扇包括轮毂和设于所述轮毂的外周面上的叶片,所述叶片包括:
叶根,与所述轮毂连接;
叶顶,相对所述叶根径向远离所述轮毂设置;
前缘,位于所述叶片旋转方向的前端且连接所述叶顶与所述叶根;
尾缘,位于所述叶片旋转方向的后端且连接所述叶顶与所述叶根;
在所述叶片的任一周向截面上,所述前缘和所述尾缘之间的周向夹角为包角β,且1/4叶高包角β1与叶顶包角β2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95~1.2;
其中,所述1/4叶高包角β1为沿所述轮毂的径向方向,所述叶根至所述叶顶的1/4位置所形成在所述叶片上的圆弧线对应的圆心角。
本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室外机,1/4叶高包角β1与叶顶包角β2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95~1.2,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大了1/4叶高包角β1,进而增大了叶片的低叶高区域的包角,在室外风扇的转动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室外风扇的流场二次流损失,提升了室外风扇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有利于提供用户体验。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从所述叶根至所述叶片的1/4叶高位置,所述包角β逐渐增大,从所述1/4叶高至1/2叶高位置,所述包角β逐渐减小,从所述1/2叶高至所述叶顶,所述包角β逐渐增大;该设置使得叶片的包角呈现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避免前缘或尾缘为单调光滑的曲线,避免叶片表面流动分离严重形成涡流,进一步降低了噪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1/2叶高位置的包角为1/2叶高包角β3,所述1/2叶高包角β3与1/4叶高包角β1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85~0.93,提高室外风扇转动的稳定性。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叶片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叶根与所述轮毂的连接处,且所述加强筋靠近所述叶片尾缘设置;通过设置加强筋,有利于加强叶片与轮毂之间的连接强度。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叶片具有压力面与吸力面,所述压力面和/或所述吸力面设置有所述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朝向所述轮毂方向延伸至与所述轮毂的外周面上。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沿所述轮毂的径向方向,所述尾缘的轮廓线包括第一弯部和第二弯部,所述第一弯部朝向远离所述前缘的一侧凸起,所述第二弯部朝向靠近所述前缘的一侧凹陷形成降噪缺口,且所述第二弯部相对所述第一弯部靠近所述叶顶;该设置可以显著降低叶顶载荷,降低由从压力面到吸力面的潜流的流量,并对叶顶泄漏涡的强度起到抑制作用。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空调室外机还包括室外电机,所述室外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内,且所述室外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轮毂连接用以驱动所述轮毂旋转,从而带动叶片旋转。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叶顶设置有叶顶小翼,且叶顶小翼位于所述叶片的压力面和/或所述叶片的吸力面上;通过设置叶顶小翼能够有效削弱由叶片压力面流向吸力面的叶顶泄漏流动,降低了气动噪声中的涡流噪声。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叶顶小翼的厚度尺寸b与所述叶顶的厚度尺寸a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3~3,该结构下的叶片结构稳定,减小了叶顶的应力集中,提高了叶片的使用寿命,同时可适应小直径尺寸的室外风扇。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所述叶顶小翼与所述叶片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渡圆角,所述过渡圆角设置于所述叶顶小翼靠近所述轮毂的一侧面上;通过设置过渡圆角,可以减少叶顶小翼与叶顶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同时,使得连接处表面光滑,便于气流流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常规室外风扇的转动模拟仿真图;
图2和图3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的结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省略出风格栅的结构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空调室外机省略前面板的结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室外风机与电机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室外风扇的正视图;
图8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压力面设置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吸力面设置加强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室外风扇的转动模拟仿真图;
图11~图13是本公开实施方式室外风扇与常规室外风扇数值模拟结果图;
图14是根据本公开一实施方式叶顶小翼位于压力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公开实施方式叶顶小翼位于压力面的剖面视图;
图17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方式叶顶小翼位于吸力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根据本公开另一实施方式叶顶小翼位于压力面的剖面视图;
图20是根据本公开又一实施方式叶顶小翼位于压力面、吸力面的剖面视图。
以上各图中:空调室外机100;机壳1;前面板11;维修板111;侧面板12;底板13;顶板14;室外进风口15;室外出风口16;出风格栅17;导风圈18;后面板19;隔板2;室外风扇3;轮毂31;叶片32;叶根321;叶顶322;压力面323;吸力面324;前缘325;尾缘326;第一弯部3261;第二弯部3262;降噪缺口3263;加强筋327;室外电机4;室外换热器5;叶顶小翼6;过渡圆角7;电机支架8;电控板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性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具体描述。然而应当理解,在没有进一步叙述的情况下,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结构和特征也可以有益地结合到其他实施方式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外机100,下面参考图2~20对空调室外机100进行描述,其中图2、图3为空调室外机100的立体图。
参考图2~图5,空调室外机100包括机壳1,机壳1安装于室外,机壳1形成空调室外机100的整体外观,且机壳1内部限定出容纳空间,机壳1具有顶端与底端,且顶端与底端为机壳1在竖直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端。
具体的,参考图2和图3,机壳1包括位于机壳1前侧的前面板11、位于机壳1后侧的后面板19、设置在前面板11和后面板19之间的一对侧面板12,以及位于一对侧面板12的上方的顶板14和位于一对侧面板12下方的底板13。
机壳1的前面板11、后面板19、侧面板12、顶板14和底板13围设形成容纳空间。其中,顶板14形成机壳1的顶端,底板13形成机壳1的底端。
需要说明的是,文中所描述的方向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外机的方向为准,其中,定义空调室外机使用时面向用户的一侧为前侧,与之相反的一侧为后侧,左侧、右侧以用户面朝空调室外机的方向区分左右。
进一步的,参考图3、图4,机壳1上还限定出室外进风口15和室外出风口16。室外进风口15与室外出风口16与容纳空间连通形成室外风道。
具体的,室外进风口15可以设于后面板19上,室外出风口16位于前面板11上。当然,室外进风口15还可设于侧面板12上,即室外进风口15可以设于后面板19和/或侧面板12上。其中,室外进风口15可以设置于两个侧面板上也可以只设置于两个侧面板中的一个上。
参考图2、图4,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导风圈18,导风圈18设于室外出风口16处,室外风扇3设于导风圈18内,能够使得导风圈18行使导风功能。机壳上连接有出风格栅17,出风格栅17位于室外出风口16处且覆盖在导风圈18的外侧。在当前实施例中,室外出风口16形成于机壳1的前面板11上,出风格栅17设置于导风圈18的前侧。
参考图5,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隔板2,隔板2沿竖直方向设置与机壳1内且将机壳1内的容纳空间分隔为风机腔3和压机腔4。
本实施例中,风机腔3与压机腔4分别位于机壳1的左侧与右侧,后面板19上对应风机腔3的部分开设有敞口式的室外进风口15,风机腔3所在的侧面板12上也开设有室外进风口15,后面板上的室外进风口15与侧面板12上的室外进风口形成机壳1的进风侧,在前面板11上对应风机腔3的部分设有室外出风口16,室外出风口16形成机壳1的出风侧。
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室外风机,室外风机设于风机腔3内且朝向室外出风口16设置,也就是说,室外风机设于室外出风口16的内侧。
继续参考图5,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室外换热器5,室外换热器5设于风机腔3内且安装于室外进风口15的内侧,也就是说,室外换热器5位于室外风机靠近室外进风口15的一侧。
室外风机安装在室外换热器5和室外出风口16之间,在室外风机的作用下,室外风经由室外进风口15进入风机腔3内,室外风在风机腔3内与室外换热器5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室外空风在室外风机的驱动下从室外出风口16排出机壳1。
室外换热器5可以为板式换热器,在尽量缩小空调室外机100的尺寸的情况下,为了增大室外换热器5的换热面积,室外换热器5可设置为L形换热器。其中,当室外换热器5为L形换热器时,室外换热器5对应进风侧设置。也就是说,参考图3、图5,室外换热器5的一部分对应后面板19上的室外进风口15,室外换热器5的另一部分对应侧面板12上的室外进风口15。
空调室外机100还包括压缩机、电控板9以及节流装置。本实施例中,电控板、压缩机以及节流装置设置于压机腔,电控板9竖直设置在压机腔内,并且电控板9的正面朝向前侧;同时,前面板11中对应压机腔的部分具有维修板111,该维修板111在机壳1上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取下维修板111对电控板9进行维修。
空调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通过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制冷循环或制热循环。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包括压缩过程、冷凝过程、膨胀过程和蒸发过程,通过制冷剂的吸热,放热过程来向室内空间提供冷量或热量,实现室内空间的温度调节。
压缩机将制冷剂气体压缩成高温高压状态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冷凝成液态制冷剂,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从冷凝器流出的液态制冷剂进入膨胀阀,膨胀阀将冷凝器冷凝后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态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态制冷剂。从膨胀阀流出的低压液态制冷剂进入蒸发器,液态制冷剂流经蒸发器时吸收热量蒸发为低温低压的制冷剂气体,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包括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和膨胀阀,空调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室内换热器,膨胀阀可以设于空调室内机或空调室外机中。
室内换热器和室外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换热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参考图6,室外风机包括室外风扇3和室外电机4,室外电机4的输出轴与室外风扇3连接用以驱动室外风扇3转动,室外风扇3转动驱动室外风经室外进风口进入室外风道内且与所述室外换热器5换热,换热后的室外风经室外出风口流出。其中,室外风扇3可为轴流风扇,使得气流轴向流入与流出室外风扇3。
为了实现室外电机4的安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还包括电机支架8,电机支架8上用以安装设置室外电机4,其中,参考图5,电机支架8与机壳1连接,且电机支架8位于室外换热器5与室外风扇3之间。
当然,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电机支架8也可以位于室外风扇3与出风格栅17之间,具体地,电机支架8可与导风圈一体设置,使得在室外风道的气流方向上,电机支架8位于风扇的下游,室外电机4安装于电机支架8上且室外电机4的输出轴与室外风扇3连接用以驱动室外风扇3转动。室外风扇3转动驱动室外风经过室外进风口进入室外风道与室外换热器5换热,换热后的室外风直接流经室外风扇3,有利于降低离散噪音,进一步降低整体噪音。
参考图7~图9,所述室外风扇3包括轮毂31以及叶片32,叶片32设于轮毂31的外周面上,其中,轮毂31可为圆柱形,叶片32配置有多个且多个叶片32在轮毂31上沿轮毂31的周向方向均匀布设。在当前实施例中,叶片32的数量为三个,且室外电机4的输出轴与轮毂31连接用以驱动轮毂31旋转,从而带动叶片32旋转。
叶片32包括叶根321、叶顶322、前缘325和尾缘326,其中,叶根321与轮毂31连接,以使叶片32通过叶根321连接于轮毂31上,叶顶322径向远离轮毂31设置,使得叶顶322位于叶片32的外缘。
前缘325和尾缘326连接于叶根321和叶顶322,参考图9,叶根321的两个端部与叶顶322的两个端部分别对应相连形成叶片32的前缘325与尾缘326,其中,前缘325位于叶片32旋转方向的前端,尾缘326位于叶片32的旋转方向的后端。
在叶片32的任一周向截面上,前缘325和尾缘326之间的周向夹角为包角β,且1/4叶高包角β1与叶顶包角β2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95~1.2;其中,1/4叶高包角β1为沿所述轮毂31的径向方向,叶根321至叶顶322的1/4位置所形成在叶片上的圆弧线对应的圆心角。
具体地,参考图7,叶高为沿轮毂31的径向方向,叶根321至叶顶322之间的距离。1/4叶高包角β1为1/4叶高位置的包角,1/4叶高为叶根321至叶顶322的1/4位置所形成在叶片上的圆弧线L1,1/4叶高包角β1为该圆弧线L1对应的圆心角,其中,圆心角的圆心为轮毂31的中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1/4叶高包角β1与叶顶包角β2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95~1.2,相比于现有技术,增大了1/4叶高包角β1,进而增大了叶片32的低叶高区域的包角,在室外风扇的转动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室外风扇的流场二次流损失,提升了室外风扇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有利于提供用户体验。
参考图1、图10,对常规室外风扇与本申请的空调室外机的室外风扇进行仿真分析,图中给出了叶片表面极限流线,参考图1,在常规室外风扇的轮毂区域可看到明显的二次流动(虚线框部分),约占叶高区域的1/3。参考图10,本申请室外风扇的压力面的一侧几乎看不到二次流动,由于二次流损失约占风扇总损失的1/3~1/2,因此本申请的空调室外机具有更高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从叶根321至叶片32的1/4叶高处,包角β逐渐增大,从1/4叶高至1/2叶高处,包角β逐渐减小,从1/2叶高至叶顶322,包角β逐渐增大;该设置使得叶片32的包角β呈现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避免前缘325或尾缘326为单调光滑的曲线,进而避免叶片32表面流动分离严重形成涡流,进一步降低了噪声。
具体地,在当前实施例中,1/2叶高位置的包角为1/2叶高包角β3,且1/2叶高包角β3与1/4叶高包角β1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85~0.93,该设置能够使得叶顶322处的载荷减小,从而使得噪声减小的同时风量与效率提升,提高了室外风扇转动的稳定性。其中,参考图7,1/2叶高包角β3为沿轮毂31的径向方向,叶根321至叶顶322的1/2位置所形成在叶片上圆弧线L2对应的圆心角。
进一步的,参考图8、图9,叶片32还包括加强筋327,加强筋327设置于叶根321与轮毂31的连接处,且加强筋327靠近叶片32的尾缘326设置。通过设置加强筋327,有利于加强叶片32与轮毂31之间的连接强度,且有利于在高转速、大风量输送时提高叶片32的结构稳定性,从而有利于进一步降低轴流风轮的转动噪音。其中,加强筋327可设置有至少一个。
具体地说,叶片32还包括压力面323与吸力面324,叶片32背向气流的表面为压力面323,且叶片32面向气流的表面为吸力面324。其中,加强筋327可单独设置于压力面323上也可以单独设置于吸力面324上,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压力面323和吸力面324上可均设置有加强筋327,且加强筋327朝向轮毂31方向延伸至与轮毂31的外周面上。本实施例中,参考图8,压力面323上设置有两个加强筋327,吸力面324上设置有一个加强筋327。
参考图9,沿轮毂31的径向方向,尾缘326的轮廓线包括第一弯部3261和第二弯部3262,第一弯部3261向远离前缘325的一侧凸起,第二弯部3262朝向靠近前缘325的一侧凹陷形成降噪缺口3263,且第二弯部3262相对第一弯部3261靠近叶顶322设置。该设置可以显著降低叶顶322载荷,降低由从压力面323到吸力面324的潜流的流量,并对叶顶泄漏涡的强度起到抑制作用。同时,降噪缺口3263能够实现降噪和降低耗材量的作用。
室外风扇3的叶顶322存在从吸力面324到压力面323的泄漏流,从而造成叶顶322处低能流体的聚集,从而堵塞流道,降低了室外风扇3的风量且增加了室外风扇3的气流噪声。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其叶片32还设置有叶顶小翼,叶顶小翼6设置于叶顶322上,增加了在径向方向上叶顶322处的截面宽度,能够有效削弱由叶片32的压力面323流向吸力面324的叶顶322泄漏流动,降低叶顶322泄漏流造成的能量损失,进而降低了气动噪声中的涡流噪声。
参考图14~图20,叶顶小翼6可单独设置于压力面323一侧,也可以单独设置于吸力面324一侧,还可以同时设置于压力面323一侧和吸力面324一侧上。其中,图16为叶顶小翼6设置于压力面323上的叶片32的剖面视图,图19为叶顶小翼6设置于吸力面324上的叶片32的剖面视图,图20为叶顶小翼6设置于压力面323与吸力面324上的叶片32的剖面视图。
其中,叶顶小翼6可以从叶片32的前缘325到叶片32的尾缘326延伸设置于整个叶顶322上,也可以仅设置于部分地叶顶322上,且叶片32的前缘325、尾缘326与叶顶小翼6处均平滑过渡。
本实施例中,叶顶小翼6以相同的厚度尺寸由前缘325向尾缘326方向延伸设置于整个叶顶322上。叶顶小翼6等厚的延伸设置于整个叶顶322上,便于叶顶小翼6的设计且保证了结构强度。
具体地说,参考图16、图19、图20,叶顶小翼6的厚度尺寸b与叶顶322的厚度尺寸a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3~3,叶顶小翼6的厚度尺寸为叶顶小翼6的自由端与叶顶322连接于叶顶小翼6的一端的距离尺寸。
叶顶小翼6的厚度尺寸为0.3~3倍的叶顶322的厚度尺寸,使得叶片32具有较好的全压效率和静压效率,该结构尺寸下的叶片32气动性能明显提升,可以明显削弱由叶片32的压力面323流向吸力面324的叶顶322泄漏流动,有效降低叶顶322泄漏流造成的能量损失,达到更好的降低涡流噪声的目的;同时,该尺寸下的叶顶小翼6避免厚度尺寸过大对室外风扇3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且叶片32结构稳定,减小了叶顶322的应力集中,提高了叶片32的使用寿命,同时可适应小直径尺寸的室外风扇3,增大了应用范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叶顶小翼6设置于叶顶上且位于压力面323,经测试发现,将上述叶顶小翼6设置在压力面323上相比较于其设置在吸力面324上来说,降噪效果更好。
参考图20,本申请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压力面323与吸力面324上均设置有叶顶小翼6,且压力面323与吸力面324上的两个叶顶小翼6非对称设置,也就是说,压力面323和吸力面324上的两个叶顶小翼6的厚度尺寸b的值不同。
进一步的,叶顶小翼6与叶片32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渡圆角7,过渡圆角7设置于叶顶小翼6靠近轮毂3131的一侧面上,通过设置过渡圆角7,可以减少叶顶小翼6与叶顶322的连接处的应力集中,同时,使得连接处表面光滑,便于气流流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室外机100,通过增大1/4叶高包角β1,进而增大了叶片32的低叶高区域的包角,能够有效降低室外风扇转动过程中的流场二次流损失,提升了室外风扇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有利于提供用户体验。同时,1/4叶高包角β1与叶顶包角β2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95~1.2,提高了室外风扇的结构稳定性。
具体地,现有技术常规轴流风扇的1/4叶高包角多小于叶顶包角,且其β1与叶顶包角β2的比值小于本申请的比值范围,通过常规室外风扇与本申请提供的室外风扇在相同环境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结果如下,以常规室外风扇的β1/β2为0.88为例。
表1
参考图11~13,其为表1所示模拟结果生成的图表,其中,M1代表常规室外风扇,M2代表本申请的室外风扇3,由其可知,同等风速条件下,本申请中的室外风扇3的风量更大,在同等风量情况下,本申请的室外风扇相比于常规室外风扇降低功率约2~4W,降低噪音约0.8dB,因此本申请的提供的空调室外机100提升了室外风扇3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转动过程中产生的噪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其上形成有室外进风口和室外出风口,所述室外进风口与所述室外出风口连通形成室外风道;
室外换热器,设于所述室外风道内;
室外风扇,设于所述室外风道内且其转动驱动室外风经所述室外进风口进入室外风道内与所述室外换热器换热,换热后的室外风经室外出风口流出,所述室外风扇包括轮毂和设于所述轮毂的外周面上的叶片,所述叶片包括:
叶根,与所述轮毂连接;
叶顶,相对所述叶根径向远离所述轮毂设置;
前缘,位于所述叶片旋转方向的前端且连接所述叶顶与所述叶根;
尾缘,位于所述叶片旋转方向的后端且连接所述叶顶与所述叶根;
在所述叶片的任一周向截面上,所述前缘和所述尾缘之间的周向夹角为包角β;
且1/4叶高包角β1与叶顶包角β2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95~1.2;其中,所述1/4叶高包角β1为沿所述轮毂的径向方向,所述叶根至所述叶顶的1/4位置所形成在所述叶片上的圆弧线对应的圆心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从所述叶根至所述叶片的1/4叶高位置,所述包角β逐渐增大,从所述1/4叶高至1/2叶高位置,所述包角β逐渐减小,从所述1/2叶高至所述叶顶,所述包角β逐渐增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1/2叶高位置的包角为1/2叶高包角β3,所述1/2叶高包角β3与1/4叶高包角β1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85~0.93。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还包括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于所述叶根与所述轮毂的连接处,且所述加强筋靠近所述叶片尾缘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片具有压力面与吸力面,所述压力面和/或所述吸力面设置有所述加强筋,且所述加强筋朝向所述轮毂方向延伸至与所述轮毂的外周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轮毂的径向方向,所述尾缘的轮廓线包括第一弯部和第二弯部,所述第一弯部朝向远离所述前缘的一侧凸起,所述第二弯部朝向靠近所述前缘的一侧凹陷形成降噪缺口,且所述第二弯部相对所述第一弯部靠近所述叶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室外电机,所述室外电机通过电机支架安装于所述室外风道内,且所述室外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轮毂连接用以驱动所述轮毂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顶设置有叶顶小翼,且叶顶小翼位于所述叶片的压力面和/或所述叶片的吸力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顶小翼的厚度尺寸b与所述叶顶的厚度尺寸a之间的比值范围为0.3~3。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空调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叶顶小翼与所述叶片的连接处设置有过渡圆角,所述过渡圆角设置于所述叶顶小翼靠近所述轮毂的一侧面上。
CN202320231857.9U 2023-02-16 2023-02-16 空调室外机 Active CN2195109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1857.9U CN219510904U (zh) 2023-02-16 2023-02-16 空调室外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1857.9U CN219510904U (zh) 2023-02-16 2023-02-16 空调室外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510904U true CN219510904U (zh) 2023-08-11

Family

ID=875308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31857.9U Active CN219510904U (zh) 2023-02-16 2023-02-16 空调室外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51090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2035577A1 (ja) 室外ユニットの送風機、室外ユニット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KR100590333B1 (ko) 에어컨 실내기의 송풍팬 구조
KR100220727B1 (ko) 일체형 공기조화기
KR20050024158A (ko) 에어컨 실외기의 축류팬
JP6035508B2 (ja) 送風機とそれを用いた室外ユニット
CN213808156U (zh) 风机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101871676B (zh) 节能型窗式空调
CN219510904U (zh) 空调室外机
CN112283800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634660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899352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808153U (zh) 风机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3808155U (zh) 风机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3808152U (zh) 风机装置以及空调室外机
CN212202527U (zh) 一种涡轮式空调压缩机
CN214998436U (zh) 空调
CN220817910U (zh) 一种立式空调
CN21953100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999543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976927U (zh) 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17540916U (zh) 多联机室外机
CN214788078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3480380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WO2024087826A1 (zh) 室外机以及空调系统
CN215112914U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