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503527U - 拉延成型模具 - Google Patents
拉延成型模具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503527U CN219503527U CN202223601901.5U CN202223601901U CN219503527U CN 219503527 U CN219503527 U CN 219503527U CN 202223601901 U CN202223601901 U CN 202223601901U CN 219503527 U CN219503527 U CN 21950352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lding
- sharp
- die holder
- area
- bea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Shaping Metal By Deep-Drawing,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拉延成型模具,适于拉延成型具有尖角的零部件,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包括一上模座、一下模座和若干缓冲件。所述上模座向内凹陷形成一上成型区域。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部形成一下成型区域,所述下成型区域与所述上成型区域相适配,所述下成型区域具有一成型顶面和若干成型侧面,所述成型顶面的边缘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相交的部位形成一尖角区域,所述尖角区域具有一尖点。所述缓冲件被设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的交汇处,且所述缓冲件靠近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与所述成型顶面形成的所述尖角区域,所述缓冲件靠近所述尖角区域的一侧具有一向上凸起的缓冲面,所述缓冲件的最高点位于所述尖点的下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拉延工艺技术领域,具体为拉延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拉延是指利用模具,将冲裁后的平板毛坯冲压成开口空心零件的一种机械加工工艺。借助拉延工艺可以将平板毛坯制造成筒形、阶梯形、锥形、球形、盒型和其他不规则形状的薄壁零件。另外,拉延工艺与翻边、胀形、扩口或缩口等其他冲压成形工艺配合,还能制造形状极为复杂的零件。因此在汽车、飞机、仪表或电子等工业部门的生产过程中,拉延工艺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工程样车试制的零部件主要是钣金件被简易模具拉延成型,从而加工为预定形状的零部件。部分汽车零部件造型具有尖锐的尖角,例如,汽车车轮附近的翼子板通常具有尖角,需要采用拉延工艺才能加工成型。钣金件在被现有简易模具拉延成型,并且钣金件恰好被拉延经过成型面的尖角区域时,钣金件部分靠近所述尖角区域的材料流动性增大,钣金件内部材料流动不均衡,从而导致钣金件在尖角部位的附近出现开裂,产品的合格率低,拉延出过多的残次品,增大样车的制作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拉延成型模具,其中缓冲件具有向上凸起的缓冲面,该缓冲面能够限制零部件内部材料的流动性,避免出现零部件内部流动性不一致的情况,从而避免零部件在尖角区域附近开裂。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势在于提供拉延成型模具,其中缓冲面凸出成型侧面的高度小于尖角区域凸出的高度。
为达到本实用新型以上至少一个优势,本实用新型提供拉延成型模具,适于拉延成型具有尖角的零部件,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包括:
一上模座,所述上模座向内凹陷形成一上成型区域;
一下模座,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部形成一下成型区域,所述下成型区域与所述上成型区域相适配,所述下成型区域具有一成型顶面和若干成型侧面,所述成型顶面的边缘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相交的部位形成一尖角区域,所述尖角区域具有一尖点;和
若干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被设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的交汇处,且所述缓冲件靠近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与所述成型顶面形成的所述尖角区域,所述缓冲件靠近所述尖角区域的一侧具有一向上凸起的缓冲面,所述缓冲件的最高点位于所述尖点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缓冲件在所述尖角区域的底部形成一连接面,所述连接面的横向截面呈圆弧状,所述连接面所在的圆同时相切于所述缓冲件的所述缓冲面和所述尖角区域靠近所述缓冲件的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连接面呈半圆环状,所述连接面的圆环开口朝向所述尖点,以使得所述连接面能够半包围地设置于所述成型侧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若干所述成型侧面与所述下模座的轴向中心线均具有预定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缓冲件的最高点定义为一凸点,所述尖点和所述凸点的连接线与水平面形成一倾斜夹角,所述倾斜夹角的范围在40至60°。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两个相交的所述成型侧面朝所述下模座的外部延伸,并在所述尖点形成一限位对角,所述凸点位于所述限位对角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缓冲件的侧面被设置为倾斜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下模座包括一凸模和一压边圈,所述凸模的上端面形成所述下成型区域,所述压边圈被可活动地设置套设在所述凸模,以使所述压边圈可靠近或远离所述上模座。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压边圈和所述上模座之间设置有压边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压边结构包括至少一压边筋和至少一压边槽,所述压边筋被设置于所述上模座的下端面,且凸出所述上模座,所述压边圈在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压边筋相适配的压边槽。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拉延成型模具的爆炸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拉延成型模具的凸模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拉延成型模具的凸模的侧面立体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另一视角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参考图1至图6,依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拉延成型模具将在以下被详细地阐述。所述拉延成型模具适于拉延成型具有尖角的零部件。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包括一上模座10、一下模座20和若干缓冲件30。
所述上模座10被设置于一冲压机床,使得所述上模座10能够被所述冲压机床带动而运动,所述上模座10向内凹陷形成一上成型区域101。
所述下模座20被设置于所述冲压机床,在所述冲压机床带动所述上模座10运动时,所述上模座10能够相对所述下模座20运动。所述下模座20的上端部形成一下成型区域201,所述下成型区域201与所述上成型区域101相适配,所述下成型区域201具有一成型顶面202和若干成型侧面203,所述成型顶面202的边缘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203相交的部位形成一尖角区域204。所述尖角区域204具有一尖点205。
所述缓冲件30被设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203的交汇处,且所述缓冲件30靠近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203与所述成型顶面202形成的所述尖角区域204。所述缓冲件30在靠近所述尖角区域204的一侧具有一向上凸起的缓冲面301,所述缓冲面301位于所述尖角区域204的下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缓冲面301处于所述零部件经过所述尖角区域204后的拉延路径,所述缓冲件30的最高点位于所述尖点205的下方。
在拉延成型时,先将所述零部件固定在所述上模座10,再驱动所述上模座10朝靠近所述下模座20的方向移动,使所述零部件贴合在所述下成型区域201,并进一步地使所述零部件向下运动,从而借助所述下成型区域201和所述上成型区域101将所述零部件拉延为预定形状。
在所述零部件被拉延靠近所述尖角区域204时,由于所述尖角区域204的部分角度较小,初始会限制所述零部件内部材料的流动,而一旦所述零部件被拉延经过所述尖角区域204后,所述零部件内部材料的流动会加大,而所述零部件的其他部位材料的流动性并未发生变化,而此时,由于所述缓冲件30的所述缓冲面301向上凸起,所述零部件会被拉延至与所述缓冲面301接触,使得所述零部件在被拉延过程处于向上爬坡的状态,从而能够减缓所述零部件内部材料的流动,能够避免所述零部件内部材料流动不均,从而避免所述零部件在所述尖角区域204的附近发生开裂,能够极大地提高所述零部件的成型率,降低生产成本。
另外,所述缓冲件30的最高点低于所述尖点205,使得所述零部件在被拉延过程中,所述零部件内部材料能够平缓地运动,保证所述零部件在被拉延时,所述零部件内部材料流动性差异不会过大,从而避免所述零部件在所述尖角区域204的附近出现开裂的现象,保证能够拉延成型完整的所述零部件完整地拉延成型。可以理解的是,使所述零部件被拉延经过所述尖角区域204后,立即被拉延至所述缓冲件30的所述缓冲面301,且该缓冲件30在所述成型侧面203的凸起高度小于所述尖角区域204,借助所述缓冲面302限制所述零部件内部材料的流动性,从而避免所述零部件在被拉延时开裂。
所述缓冲件30在所述尖角区域204的底部形成一连接面302,所述连接面302的横截面呈圆弧状,使得所述连接面302横截面所在的圆能够同时相切于所述缓冲面301和所述尖角区域204靠近所述缓冲件30的侧面,使得所述连接面302能够连贯地将所述缓冲件30和所述尖角区域204平缓地连接,从而保证所述零部件能够顺利的在所述下成型区域201上成型。
具体地,所述连接面302呈半圆环状,所述连接面302的圆环开口朝向所述尖点205,以使得所述连接面302能够半包围地设置于所述成型侧面203。这样的设置,能够所述连接面302完整地将所述尖角区域204和所述缓冲件30连接,保证所述尖角区域204和所述缓冲面31平缓地连接。在所述零部件被拉延至所述尖角区域204和所述缓冲件30之间时,所述连接面302能够起到很好的过度效果,保证所述零部件被平稳地拉延至所述缓冲面301。
进一步具体地,由于所述连接面302的存在,在所述零部件被拉延成型后,便于区分所述零部件的所述尖角区域204和所述缓冲件30部分,便于所述零部件加工为预定形状。因此,在所述零部件被拉延完成后,能够借助所述连接面302对所述零部件进行裁剪,保证所述零部件能够形成完整的形状。
若干所述成型侧面203与所述下模座20的轴向中心线均具有预定夹角,以使所述下成型区域201具有一定的拔模角度,便于所述零部件在拉延后从所述下模座20中脱离。优选地,所述拔模角度的范围可在0.2至5°。
如图5所示,将所述缓冲件30的最高点定义为一凸点303,所述尖点205和所述凸点303的连线与水平面形成一倾斜夹角β,该倾斜夹角β的范围在40至60°。优选地,所述倾斜夹角β的角度为50°。所述倾斜夹角β能够限制所述缓冲面301凸出所述成型侧面203的角度,以保证所述缓冲面301引导所述零部件途经一角度较缓的所述缓冲面301,从而平稳地引导所述零部件成型。
如图4所示,两个相交的所述成型侧面203朝所述下模座20的外部延伸,并在所述尖点205处形成一限位对角α,所述缓冲件30的凸点303位于所述限位对角α内。所述缓冲件30的最高处位于所述限位对角α内,能够避免所述缓冲件30过宽而影响所述零部件成型,给所述零部件提供足够的成型空间。
所述缓冲件30的侧面均被设置为倾斜面。按照所述凸点303至所述缓冲件30底部的方向,所述缓冲件30的侧面均被设置为倾斜的直面。当所述零部件在所述缓冲件30的端面成型时,所述缓冲件30的倾斜直面能够平稳引导所述零部件成型。
如图5所示,所述缓冲件30的顶部被设置成圆弧形,所述缓冲件30远离所述尖角区域204的侧面与所述缓冲件30顶部的圆弧形相切,使得所述零部件能够平缓的在所述缓冲件30的顶部成型。所述缓冲件30远离所述尖角区域204的侧面与所述水平面形成一下滑夹角γ,所述下滑夹角γ的范围在40至60°,确保所述零部件从所述缓冲件30平缓地贴合。
换句话讲,所述缓冲件30可被理解为顶部为圆球状的圆台形,当所述零部件被拉延经过所述尖角区域204后,所述零部件会立即被拉延至所述缓冲件30,在所述零部件从所述缓冲件30的底部向所述缓冲件30的顶部拉延时,该圆台状的所述缓冲件30起到限制所述零部件内部材料流动性的作用,从而避免所述零部件开裂。
在所述零部件被拉延至所述缓冲件30的侧面时,所述缓冲件30的侧面能够平缓地引导所述领部件在所述缓冲件30上成型,另外,由于所述缓冲件30的凸起程度较小,所述零部件在能够直接在所述缓冲件30的侧面上成型。
优选地,所述缓冲件30一体地设置于所述成型侧面203。所述下模座20和所述缓冲件30采用一体化设计能够避免所述尖角区域204和所述缓冲件30之间具有间隙,提高所述零部件被拉延的精度。
所述下模座20包括一凸模21和一压边圈22,所述凸模21的上端面形成所述下成型区域201,所述压边圈22设置有一成型孔2201,所述成型孔2201与所述下模座20的外壁相适配,所述压边圈22借助所述成型孔2201套设于所述凸模21的外部,且所述压边圈22被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冲压机床,使得所述压边圈22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上模座10。
在拉延所述零部件过程中,先使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处于开模状态,且下模座20中的所述压边圈22保持在所述凸模21的外部,再将所述零部件放置于所述下模座20,再使所述压边圈22朝靠近所述上模座10的方向运动,使得所述压边圈22和所述上模座10配合将所述零部件固定在所述上模座10,最后使所述上模座10朝靠近所述凸模21的方向运动,使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合模,完成所述零部件的拉延工序。
所述压边圈22和所述上模座10之间设置有压边结构23,所述压边结构23能够增大所述压边圈22和所述上模座10夹持所述零部件的压边力,保证所述零部件在被稳定夹持情况下被平稳拉延。
所述压边结构23包括至少一压边筋231和至少一压边槽2301。所述压边筋231被设置于所述上模座10的上端面,且突出所述上模座10。所述压边圈22在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压边筋231相适配的压边槽2301。在所述压边圈22被驱动至与所述上模座10相配合时,所述压边筋231和所述压边槽2301相配合能够将所述零部件稳定地固定在所述压边圈22和所述上模座1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压边筋231和所述压边槽2301能够增加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下模座20对所述零部件施加的压边力,所述零部件在被拉延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的压边力增大,能够保证所述零部件在被稳定夹持情况下被平稳拉延。
上述实施例详述了所述压边筋231设置于所述上模座10和所述压边槽2301设置于所述压边圈22的实施例,所述压边筋231也可被设置于所述压边圈22,所述上模座10设置有所述压边槽2301。
优选地,所述压边筋231和所述压边槽2301的数量可被实施为多个,多个相互配合的所述压边筋231和所述压边槽2301能够进一步增大所述零部件收到的压边力。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优势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Claims (10)
1.拉延成型模具,适于拉延成型具有尖角的零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包括:
一上模座,所述上模座向内凹陷形成一上成型区域;
一下模座,所述下模座的上端部形成一下成型区域,所述下成型区域与所述上成型区域相适配,所述下成型区域具有一成型顶面和若干成型侧面,所述成型顶面的边缘与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相交的部位形成一尖角区域,所述尖角区域具有一尖点;和
若干缓冲件,所述缓冲件被设置于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的交汇处,且所述缓冲件靠近两个相邻的所述成型侧面与所述成型顶面形成的所述尖角区域,所述缓冲件靠近所述尖角区域的一侧具有一向上凸起的缓冲面,所述缓冲件的最高点位于所述尖点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在所述尖角区域的底部形成一连接面,所述连接面的横向截面呈圆弧状,所述连接面所在的圆同时相切于所述缓冲件的所述缓冲面和所述尖角区域靠近所述缓冲件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面呈半圆环状,所述连接面的圆环开口朝向所述尖点,以使得所述连接面能够半包围地设置于所述成型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成型侧面与所述下模座的轴向中心线均具有预定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的最高点定义为一凸点,所述尖点和所述凸点的连接线与水平面形成一倾斜夹角,所述倾斜夹角的范围在40至6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两个相交的所述成型侧面朝所述下模座的外部延伸,并在所述尖点形成一限位对角,所述凸点位于所述限位对角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件的侧面被设置为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包括一凸模和一压边圈,所述凸模的上端面形成所述下成型区域,所述压边圈被可活动地设置套设在所述凸模,以使所述压边圈可靠近或远离所述上模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圈和所述上模座之间设置有压边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拉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压边结构包括至少一压边筋和至少一压边槽,所述压边筋被设置于所述上模座的下端面,且凸出所述上模座,所述压边圈在上端面设置有与所述压边筋相适配的压边槽。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601901.5U CN219503527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拉延成型模具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601901.5U CN219503527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拉延成型模具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503527U true CN219503527U (zh) | 2023-08-11 |
Family
ID=87526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601901.5U Active CN219503527U (zh) | 2022-12-30 | 2022-12-30 | 拉延成型模具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503527U (zh) |
-
2022
- 2022-12-30 CN CN202223601901.5U patent/CN21950352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012375Y (zh) | 一种冲孔翻边复合模具 | |
CN206392701U (zh) | 铝箔饭盒模具和冲压机 | |
CN113926917A (zh) | 一种汽车前地板的拉延修边复合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 |
CN209773246U (zh) | 一种切边翻边模具 | |
CN219503527U (zh) | 拉延成型模具 | |
CN110814179A (zh) | 内环形零圆角凸起坯料的制备方法 | |
CN209953621U (zh) | 一种三合一冲压模 | |
CN201799525U (zh) | 斜楔模具 | |
CN108311586B (zh) | 一种用于车辆纵梁外部支撑板冲压成型的整形侧翻边模具 | |
CN201913153U (zh) | 适用于圆拉方的拉深凹模结构 | |
CN213223960U (zh) | 一种轮辐成型模具 | |
CN207508095U (zh) | 一种金属板材的槽口翻边冲压模具 | |
CN219503552U (zh) | 汽车侧围成品成型的模具及其汽车侧围半成品成型的模具 | |
CN115255132A (zh) | 单张料片成型egr壳体的方法 | |
CN113617917A (zh) | 一种铝制机罩内板的成型模具及成型方法 | |
CN113878018A (zh) | 一种下模压边圈、拉延模具、使用方法及拉延工序件 | |
CN210754716U (zh) | 一种防止回弹的覆盖件浅成形模具 | |
CN212190943U (zh) | 一种板材加工模具 | |
CN218460550U (zh) | 一种对称翻边的整形机构 | |
CN111729978B (zh) | 一种拉延凹模、浅拉延模具、修边模具及拉延工序件 | |
CN220347003U (zh) | 一种中空衬垫冲压模具 | |
CN111940601B (zh) | 导向套多工位模具及其使用方法 | |
CN208772239U (zh) | 一种冲压结构 | |
CN219052588U (zh) | 一种电池盖板全周倒角模具 | |
CN106001257A (zh) | 一种高强度钢板零件的定位冲压加工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