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32059U - 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 - Google Patents

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32059U
CN219432059U CN202223506330.7U CN202223506330U CN219432059U CN 219432059 U CN219432059 U CN 219432059U CN 202223506330 U CN202223506330 U CN 202223506330U CN 219432059 U CN219432059 U CN 2194320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vibration
suction pipe
air suction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0633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杰存
高科科
涂奉臣
高流
徐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0633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320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320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3205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减振降噪技术领域,提供一种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压缩机,包括外壳体、内壳体、压缩机构和第二减振件,外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内壳体安装在第一腔体中,内壳体内设置有第二腔体,压缩机构连接于内壳体的内侧,第二减振件设置于内壳体的外壁面和外壳体的内壁面之间,第二减振件上设置有通孔,通孔与第一腔体连通。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实现了第二减振件的便捷安装,压缩机内的油可以沿着通孔流动,使得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充满油,且油需要通过通孔流动,粘滞阻力大,使得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油可以起到阻尼作用,吸收振动能量,提高了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

Description

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减振降噪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
背景技术
压缩机是制冷系统的核心部件,是制冷设备的主要振动源,也是主要的噪声源。以空调为例,对压缩机进行减振降噪对提升空调系统舒适性、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技术中的压缩机的减振效果欠佳,且减振件的安装较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压缩机,实现了第二减振件的便捷安装,压缩机内的油可以沿着通孔流动,使得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充满油,且油需要通过通孔流动,粘滞阻力大,使得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油可以起到阻尼作用,吸收振动能量,提高了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
本申请还提出一种热交换设备。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包括: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
内壳体,安装在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内壳体内设置有第二腔体;
压缩机构,连接于所述内壳体的内侧;
第二减振件,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的外壁面和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之间,所述第二减振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将第二减振件设置在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即通过第二减振件连接内壳体和外壳体,第二减振件可以有效的隔绝振动传递,可以隔绝压缩机构径向振动传递和回转方向振动传递,使得内壳体的振动难以传递到外壳体。
考虑到压缩机运行过程的材料热膨胀,外壳体容易发生径向变形,第二减振件需保证在压缩机运行全过程中,始终与内壳体和外壳体抵接。即第二减振件在安装时,是无法直接安装到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需要对第二减振件进行挤压,缩小第二减振件的尺寸后再将其安装在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而设置有通孔的第二减振件会变得更加容易形变,也就有利于第二减振件的安装,实现了第二减振件的便捷安装。
在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制冷剂排气过程会带部分油上下移动,油可以通过通孔分布到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使得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充满油,且在内壳体径向振动时,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油只能通过通孔流动。进而实现了压缩机内的油可以沿着通孔流动,使得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充满油,且油需要通过通孔流动,粘滞阻力大,使得内壳体和外壳体之间的油可以起到阻尼作用,吸收振动能量,提高了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二减振件之间的空间通过所述通孔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和所述内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内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减振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和所述外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内壳体之间设置有第四减振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压缩机包括:
吸气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吸气通道连通,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内壳体之间以及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壁面之间均形成有间隙,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外壳体固定连接;
第一减振件,设置于所述吸气管和所述压缩机构之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吸气管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减振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减振件与所述内壳体以及所述吸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抵接;和/或,
所述吸气通道的壁面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减振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减振件与所述吸气管抵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减振件为环形减振件,所述环形减振件的内侧面与所述吸气管密封连接,所述环形减振件的外侧面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壁面密封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外壳体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吸气管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吸气管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一开口固定连接。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壳体的侧壁面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吸气管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吸气管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壁面之间设置有所述间隙。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内设置有上述的所述压缩机上。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热交换设备,其包括上述的所述压缩机,因此具有上述所述压缩机的所有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进行赘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1的部分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的第二减振件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外壳体;2、内壳体;3、泵体;4、电机定子;5、吸气管;
6、第一减振件;7、第二减振件;11、第一腔体;12、第一支撑件;
13、第三减振件;21、第二腔体;22、第二安装槽;31、吸气通道;
71、通孔;72、第三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申请,但不能用来限制本申请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实施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下面结合图1至图3描述本申请的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压缩机可以应用于冰箱或空调等制冷设备,下面以应用于空调进行举例描述,但是应当了解,压缩机并不只是可以应用于空调。
压缩机可以是涡旋压缩机、转子压缩机和往复压缩机中的任意一种,下面以压缩机为转子压缩机进行举例描述,但是应当了解,压缩机不仅可以是转子压缩机。
根据本申请第一方面的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压缩机包括外壳体1、内壳体2、压缩机构和第二减振件7,外壳体1内设置有第一腔体11,内壳体2安装在第一腔体11中,内壳体2内设置有第二腔体21,压缩机构连接于内壳体2的内侧,第二减振件7设置于内壳体2的外壁面和外壳体1的内壁面之间,第二减振件7上设置有通孔71,通孔71与第一腔体11连通。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将第二减振件7设置在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留有一定的间距,即通过第二减振件7连接内壳体2和外壳体1,第二减振件7可以有效的隔绝振动传递,可以隔绝压缩机构径向振动传递和回转方向振动传递,使得内壳体2的振动难以传递到外壳体1。
考虑到压缩机运行过程的材料热膨胀,外壳体1容易发生径向变形,第二减振件7需保证在压缩机运行全过程中,始终与内壳体2和外壳体1抵接。即第二减振件7在安装时,是无法直接安装到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的,需要对第二减振件7进行挤压,缩小第二减振件7的尺寸后再将其安装在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而设置有通孔71的第二减振件7会变得更加容易形变,也就有利于第二减振件7的安装,实现了第二减振件7的便捷安装。
在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由于制冷剂排气过程会带部分油上下移动,油可以通过通孔71分布到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使得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充满油,且在内壳体2径向振动时,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的油只能通过通孔71流动。进而实现了压缩机内的油可以沿着通孔71流动,使得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充满油,且油需要通过通孔71流动,粘滞阻力大,使得内壳体2和外壳体1之间的油可以起到阻尼作用,吸收振动能量,提高了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当压缩机为转子压缩机时,压缩机构例如包括泵体3和电机定子4。
电机定子4例如通过热套过盈或焊接的方式与内壳体2固定连接。但是应当了解,电机定子4还可以通过其他任何合适的方式与内壳体2固定连接。
泵体3例如通过焊接与内壳体2固定连接。但是应当了解,泵体3还可以通过其他任何合适的方式与内壳体2固定连接。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二减振件7例如为橡胶或金属橡胶或金属弹性环。但是应当了解,第二减振件7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具有减振功能的部件。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减振件7套设在内壳体2的外侧并抵接外壳体1,第二减振件7设置多个沿轴向贯通的通孔71。第二减振件7为环形的减振件,将第二减振件7套设在内壳体2的外侧并抵接外壳体1,使得第二减振件7可以更好的隔绝内壳体2的振动,避免振动传递到外壳体1,同时通过轴向贯通的通孔71可以保证第二减振件7两侧的空间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压缩机包括至少两个第二减振件7,第二减振件7之间的空间通过通孔71连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二减振件7、内壳体2以及外壳体1之间形成有第三腔体72,相邻两个第三腔体72通过通孔71连通,使得第三腔体72与第一腔体11连通,相邻两个第二减振件7上的通孔71互相连通,即相邻两个第三腔体72互相连通,而第三腔体72与第一腔体11连通。进而在安装第二减振件7时,第三腔体72内的气体可以通过通孔71排出到第一腔体11,避免了第三腔体72内的气体无法排出而导致第二减振件7安装困难。而在压缩机充注制冷剂前需要抽真空,通孔71使得第三腔体72和第一腔体11连通,进而可以避免在抽真空的过程中,第三腔体72和第一腔体11之间产生压差,可以有效的防止第二减振件7因压差而发生移动,且通孔71的设置可以避免压缩机内残留空气,可以将压缩机内的空气完全抽出。
在压缩机的运行过程中,通孔71的设置可以使得压缩机内的油进入到第三腔体72内,在内壳体2径向振动时,第三腔体72内的油只能通过通孔71挤出或吸入,粘滞阻力大,因此第三腔体72内的油可以起到阻尼作用,吸收振动能量,提高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压缩机包括吸气管5和第一减振件6,吸气管5与压缩机构的吸气通道31连通,吸气管5与内壳体2之间以及吸气管5与吸气通道31的壁面之间均形成有间隙,吸气管5与外壳体1固定连接;第一减振件6设置于吸气管5和压缩机构之间。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压缩机,将压缩机构安装在内壳体2内,而内壳体2安装在外壳体1内,吸气管5的一端穿过外壳体1和内壳体2后与吸气通道31连通,进而可以通过吸气管5连通压缩机构和压缩机的储液罐。在吸气管5和内壳体2之间设置有间隙,可以防止吸气管5和内壳体2接触而传递振动,在吸气管5和吸气通道31之间设置有间隙,可以防止吸气管5和压缩机构接触而传递振动。在吸气管5和吸气通道31之间以及吸气管5和内壳体2之间中的至少一处设置有第一减振件6,通过第一减振件6将吸气管5与内壳体2隔开、吸气管5与吸气通道31隔开,第一减振件6可以有效的降低内壳体2和压缩机构传递到吸气管5处的振动,避免振动沿着吸气管5传递出去,可以有效的降低压缩机的振动,提高了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且吸气管5与外壳体1之间为固定连接,提高了吸气管5和外壳体1之间连接的稳定性。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减振件6例如为减振橡胶或弹性环。但是应当了解,第一减振件6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具有减振效果的部件。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吸气管5设置有第一安装槽(图中未示意),第一减振件6安装在第一安装槽,第一减振件6与内壳体2以及吸气通道31中的至少一个抵接。在使用时,通过在吸气管5上设置有与第一减振件6相匹配的第一安装槽,使得第一减振件6可以安装在第一安装槽处,可以避免第一减振件6出现偏移的情况,使得第一减振件6稳定与内壳体2和吸气通道31中的至少一个抵接,进而通过第一减振件6将吸气管5和内壳体2以及吸气通道31隔绝开,避免了内壳体2和压缩机构的振动传递到吸气管5上,也就避免了振动从吸气管5传递出气,提高了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吸气通道31的壁面设置有第二安装槽22,第一减振件6安装在第二安装槽22,第一减振件6与吸气管5抵接。在使用时,在吸气通道31上设置有与第一减振件6相匹配的第二安装槽22,将第一减振件6安装在第二安装槽22,使得第二安装槽22可以对第一减振件6起到限位固定的作用,使得第一减振件6保持与吸气管5抵接,进而第一减振件6可以稳定的将吸气管5和内壳体2以及吸气通道31隔开。
需要注意的是,可以同时在内壳体2和吸气通道31上设置第二安装槽22,可以同时内壳体2的第二安装槽22和吸气通道31上的第二安装槽22设置第一减振件6,使得吸气管5同时与至少两个第一减振件6抵接,可以提高减振效果。且使得吸气管5上有两个位置都连接有第一减振件6,第一减振件6在起到减振作用的同时,还可以对吸气管5起到一定的限位固定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吸气管5的稳定性,避免吸气管5和内壳体2以及吸气通道31发生碰撞。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减振件6为环形减振件,环形减振件的内侧面与吸气管5密封连接,环形减振件的外侧面与吸气通道31的壁面密封连接。在使用时,环形减振件套设在吸气管5上,使得环形减振件的内侧面与吸气管5密封连接,环形减振件的外侧面与吸气通道31密封连接,进而使得第一减振件6在起到减振降噪的作用的同时,还可以起到密封作用,可以有效的提高吸气管5和内壳体2或吸气管5道之间的密封性能,避免制冷剂进入到吸气管5内。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22例如为与环形减振件相匹配的环形凹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外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开口,吸气管5穿设于第一开口,吸气管5通过焊接与第一开口固定连接。在使用时,将吸气管5的一端穿过第一开口,使得吸气管5的一端位于第一腔体11内,并使得吸气管5的一端穿过内壳体2与吸气通道31连通,然后通过焊接将吸气管5和第一开口固定连接在一起。相比于相关技术中心的吸气管5通过密封件和壳体连接,存在密封材料容易硬化、老化,导致密封材料失去弹性和密封性,最终使得吸气管5和壳体之间的连接出现缝隙,出现泄漏风险。而本申请采用焊接将吸气管5和外壳体1固定连接在一起,使得吸气管5和外壳体1始终保持密封连接,避免出现泄漏风险,同时通过第一减振件6可以有效的避免振动传递到吸气管5上。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内壳体2的侧壁面上设置有第二开口,吸气管5穿设于第二开口,吸气管5与第二开口的壁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在使用时,将吸气管5穿过外壳体1伸入到第一腔体11中,然后将吸气管5通过第二开口伸入到第二腔体21中,使得吸气管5和吸气通道31连通,并在吸气管5和第二开口之间留有间隙,可以避免吸气管5和第二开口发生碰撞。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可以在吸气管5和第二开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减振件6,第一减振件6将吸气管5和第二开口隔开的同时,可以有效的降低传递到吸气管5上的振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21连通。相关技术中的压缩机中,压缩机构被封闭在一个壳体内以降低振动,但是容易导致压缩机构产生的热量难以快速的散发,导致压缩机出现散热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则通过将压缩机构安装在内壳体2内,内壳体2安装在第一腔体11中,并使得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21连通,即使得压缩机构产生的热量可以传递到第一腔体11,避免了热量堆积在内壳体2中,提高了压缩机的散热速度,避免出现过热问题。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内壳体2设置有连通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21的通孔或开口,使得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21连通。也可以通过连通管道连通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21,使得第二腔体21中的热量可以通过连通管道散发到第一腔体11中。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泵体3和电机定子4均与第一腔体11连通,使得泵体3和电机定子4的热量均可以直接传递到第一腔体11,提高了散热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外壳体1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12,第一支撑件12位于外壳体1的底部和内壳体2之间,第一支撑件12和内壳体2之间设置有第三减振件13。在使用时,第一支撑件12可以对内壳体2以及内壳体2内的压缩机构起到支撑作用,使得内壳体2更加稳定的安装在第一腔体11中。并同时在第一支撑件12和内壳体2之间设置第三减振件13,使得内壳体2不会直接与第一支撑件12接触,即内壳体2的振动也无法直接传递给第一支撑件12,第三减振件13可以有效的隔绝内壳体2的振动传递,使得压缩机构的振动被隔绝在内壳体2处,提高了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外壳体1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二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位于内壳体2的顶部和外壳体1之间,第二支撑件和内壳体2之间设置有第四减振件。在使用时,第二支撑件设置在内壳体2和外壳体1的顶部之间,使得内壳体2位于第一支撑件12和第二支撑件之间,第一支撑件12可以对内壳体2起到支撑作用,第二支撑件可以顶住内壳体2,第一支撑件12和第二支撑件配合可以使得内壳体2更加的稳定不易晃动,且第二支撑件和内壳体2之间设置有第四减振件,内壳体2的振动难以传递到第二支撑件,可以保证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三减振件13和第四减振件例如为橡胶或金属橡胶或弹性环。但是应当了解,第三减振件13和第四减振件还可以是其他任何合适的具有减振功能的部件。
根据本申请第二方面的实施例,热交换设备包括设备本体,设备本体内设5置有上述的压缩机。实现了将振动隔绝在内壳体2,避免振动沿着吸气管5传递
出去,可以有效的降低压缩机的振动,提高了压缩机的减振降噪效果。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热交换设备例如为空调、冰箱、干衣机、洗干一体机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申请,而非对本申请的限制。0尽管参照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各种组合、修改或者等同替换,都不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中。

Claims (11)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内设置有第一腔体;
内壳体,安装在所述第一腔体中,所述内壳体内设置有第二腔体;
压缩机构,连接于所述内壳体的内侧;
第二减振件,设置于所述内壳体的外壁面和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之间,所述第二减振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腔体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所述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二减振件之间的空间通过所述通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位于所述外壳体的底部和所述内壳体之间,所述第一支撑件和所述内壳体之间设置有第三减振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面上设置有第二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位于所述内壳体的顶部和所述外壳体之间,所述第二支撑件和所述内壳体之间设置有第四减振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包括:
吸气管,与所述压缩机构的吸气通道连通,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内壳体之间以及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壁面之间均形成有间隙,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外壳体固定连接;
第一减振件,设置于所述吸气管和所述压缩机构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气管设置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减振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槽,所述第一减振件与所述内壳体以及所述吸气通道中的至少一个抵接;和/或,
所述吸气通道的壁面设置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减振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减振件与所述吸气管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件为环形减振件,所述环形减振件的内侧面与所述吸气管密封连接,所述环形减振件的外侧面与所述吸气通道的壁面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体设置有第一开口,所述吸气管穿设于所述第一开口,所述吸气管通过焊接与所述第一开口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壳体的侧壁面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吸气管穿设于所述第二开口,所述吸气管与所述第二开口的壁面之间设置有所述间隙。
11.一种热交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本体,所述设备本体内设置有如权利要求1至10任意一项所述的压缩机。
CN202223506330.7U 2022-12-27 2022-12-27 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 Active CN2194320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06330.7U CN219432059U (zh) 2022-12-27 2022-12-27 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06330.7U CN219432059U (zh) 2022-12-27 2022-12-27 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32059U true CN219432059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34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06330.7U Active CN219432059U (zh) 2022-12-27 2022-12-27 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3205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00300247A1 (en) Compact low noise rotary compressor
USRE47930E1 (en) Muffler for compressor and compressor having the same
JP5411276B2 (ja) 密閉冷蔵圧縮機用の吸入装置
US6361293B1 (en) Horizontal rotary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same
KR20130055407A (ko) 로터리 압축기 및 그 제조방법
JP2017025762A (ja) 圧縮機
CN219432059U (zh) 压缩机及热交换设备
CN101372973A (zh) 旋转式压缩机的减振装置
CN114448162A (zh) 具有主动散热功能的磁悬浮储能飞轮和储能设备
JP5506953B2 (ja) 冷媒圧縮機
JP2016160911A (ja) 圧縮機
CN215058157U (zh) 卧式压缩机及制冷制热设备
CN108591058B (zh) 卧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换热设备
JP3516879B2 (ja) 密閉型圧縮機
KR101698084B1 (ko) 밀폐형 압축기
JP2007016601A (ja) 気体圧縮機
CN220726589U (zh) 压缩机组件及暖通设备
WO2023282163A1 (ja) 密閉型圧縮機
US20090068047A1 (en) Closed Type Fluid Machine
CN114017344B (zh) 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制冷设备
CN215109484U (zh) 一种带排气滤油结构的全封卧式涡旋压缩机
KR200278795Y1 (ko) 압축기용흡입소음기의연결장치
JP2024047411A (ja) 密閉型圧縮機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JP2023035632A (ja) 密閉型圧縮機
JPS6050296A (ja) 回転式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