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28237U - 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28237U
CN219428237U CN202320256422.XU CN202320256422U CN219428237U CN 219428237 U CN219428237 U CN 219428237U CN 202320256422 U CN202320256422 U CN 202320256422U CN 219428237 U CN219428237 U CN 2194282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inforcing
rear cross
reinforcement
vehicl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5642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涛
岳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5642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282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282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282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包括:后横梁内板;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后横梁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后横梁内板的后侧且与所述后横梁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加强板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由多个第一加强段构成,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段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呈拱形且相互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多个第一加强段在高度方向上呈拱形,并且相互连接,提高后横梁加强板的结构刚度,提高整车弯曲、扭转模态,提升整车对振动激励衰减性能,为车辆驾驶静谧舒适性提供结构支撑。

Description

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汽车市场竞争日益严峻,消费者对车内驾驶安静舒适性期望越来越高,车内噪声控制好,车辆更能赢得消费者青睐。混动汽车车内噪声振动激励源主要来自动力总成和路面,车身系统为振动最终受体,后背门后横梁位于车身系统后部节点位置,其结构强弱直接影响着整车弯曲模态、扭转模态性能水平,整车弯曲模态、扭转模态对车辆整体振动噪声性能具有关键性作用,控制其强度对于车内振动噪声问题有着直接优势。
相关技术中,后横梁强度较低;动力总成和路面传递至后背门后横梁能量,激励起后背门后横梁共振,产生振动轰鸣,造成用户使用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多个第一加强段在高度方向上呈拱形,并且相互连接,提高后横梁加强板的结构刚度,提高整车弯曲、扭转模态,提升整车对振动激励衰减性能,为车辆驾驶静谧舒适性提供结构支撑。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包括:后横梁内板;后横梁加强板,所述后横梁加强板设置于所述后横梁内板的后侧且与所述后横梁内板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加强板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由多个第一加强段构成,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段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呈拱形且相互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多个第一加强段在高度方向上呈拱形,并且相互连接,提高后横梁加强板的结构刚度,提高整车弯曲、扭转模态,提升整车对振动激励衰减性能,为车辆驾驶静谧舒适性提供结构支撑。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段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二加强板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强板和所述第三加强板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加强板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和第三加强板的结构形状不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强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槽,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槽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加强槽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中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加强板上设置有至少两组第一加强部,至少两组所述第一加强部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与多个第一加强槽错位设置;以及,所述第一加强部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加强凸起,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加强凸起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加强板上设置有第二加强槽,所述第二加强槽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朝向车辆的后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段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二加强段和两个第三加强段,两个所述第三加强段设置于所述第二加强段的两侧,所述第三加强段和所述第二加强段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拱形凸起。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加强段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所述第二加强凸起和所述拱形凸起连接且为三角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门柱;所述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段均和所述门柱固定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横梁加强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安装翻边,所述安装翻边和所述门柱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翻边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加强凸起。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的局部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横梁加强板的第一方向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横梁加强板的第二方向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横梁加强板的局部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后背门后横梁总成;
10、后横梁内板;
20、后横梁加强板;21、第一加强段;22、第一加强板;221、第一加强槽;23、第二加强板;231、第一加强部;232、第一加强凸起;24、第三加强板;241、第二加强槽;25、第二加强段;26、第三加强段;261、拱形凸起;262、第二加强凸起;27、安装翻边;271、第三加强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后横梁加强板20,以及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后横梁加强板20的车辆。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后背门后横梁总成100包括后横梁内板10和后横梁加强板20。
后横梁加强板20设置于后横梁内板10的后侧,并且与后横梁内板10固定连接,后横梁加强板20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由多个第一加强段21构成,多个第一加强段21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呈拱形且相互连接。
根据图3和图4所示,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后横梁加强板20位于后横梁内板10的后侧,后横梁加强板20与后横梁内板10相抵接,并且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保证后横梁加强板20和后横梁内板10的连接强度。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后横梁加强板20由多个第一加强段21构成,多个第一加强段21相互连接,并且相互弯折,形成一定的角度,并且多个第一加强段21在高度方向上呈拱形,即,多个第一加强段21在前后方向上的横截面轮廓为S型,这种结构具有多拱形强度大特点,可以提高后横梁加强板20的结构刚度和强度,提升后背门后横梁总成100的强度,提高整车弯曲、扭转模态,降低整车受到动力总成、路面激励时的响应灵敏度,提升整车对振动激励衰减性能,为车辆驾驶静谧舒适性提供结构支撑。
由此,多个第一加强段21在高度方向上呈拱形,并且相互连接,提高后横梁加强板20的结构刚度,提高整车弯曲、扭转模态,提升整车对振动激励衰减性能,为车辆驾驶静谧舒适性提供结构支撑。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多个第一加强段21包括:第一加强板22、第二加强板23和第三加强板24,第二加强板23连接在第一加强板22和第三加强板24之间,第一加强板22设置于第二加强板23的上方。具体地,多个第一加强段21包括有第一加强板22、第二加强板23和第三加强板24,在车辆的上下方向上,第一加强板22、第二加强板23和第三加强板24依次设置,第二加强板23位于第一加强板22和第三加强板24之间,第一加强板22相对于第二加强板23弯折,第二加强板23相对于第三加强板24弯折,提高后横梁加强板20的结构强度和刚度。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板22、第二加强板23和第三加强板24的结构形状不同,例如,第一加强板22、第二加强板23和第三加强板24自身结构不同,以及第一加强板22、第二加强板23和第三加强板24上设置有不同的加强结构,例如,加强结构可以为加强凸起或加强槽,进一步地,加强凸起和加强槽的数量和形状也可以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加强板22、第二加强板23和第三加强板24的结构强度不同,振动频率不同,实现避频设计,提高后横梁加强板20的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共振风险。
如图4所示,第一加强板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槽221,多个第一加强槽22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一个加强槽位于第一加强板22的中部。具体地,第一加强板22上设置有第一加强槽221,第一加强槽221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第一加强槽221可以提高第一加强板22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多个第一加强槽221相互间隔设置,均匀提高第一加强板22的结构强度。其中一个第一加强槽221位于第一加强板22中部位置,提高第一加强板22中部薄弱位置的强度,避免第一加强板22中间位置出现断裂现象。其中,第一加强槽221可以为3个,3个第一加强槽221在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且其中一个第一加强槽221位于第一加强板22的中间。当然,第一加强槽221也可以4个,5个或其他。
进一步地,第二加强板23上设置有至少两组第一加强部231,至少两组第一加强部23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与多个第一加强槽221错位设置;以及,第一加强部23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加强凸起232,至少两个第一加强凸起2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具体地,第二加强板23上设置有第一加强部231,第一加强部231至少有两组,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至少两组第一加强部231在第二加强板23上相互间隔设置,可以均匀提高第二加强板23的结构强度,避免第二加强板23局部强度薄弱。至少两组第一加强部231与多个第一加强槽221错位设置,以均匀提高后横梁加强板20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部23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加强凸起232,至少两个第一加强凸起232相互间隔设置,提高第二加强板23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后横梁加强板20的结构强度,由此保证后背门后横梁总成100的整体可靠性。其中,第一加强部231为两组,并且每组第一加强部231均有两个第一加强凸起232。进一步地,两组第一加强部231在第二加强板23的宽度方向均匀间隔设置,即,两组第一加强部231分别设置于第一加强板23在宽度方向上的1/3处。
更进一步地,第三加强板24上设置有第二加强槽241,第二加强槽24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朝向车辆的后侧。具体地,第三加强板24上设置有第二加强槽241,第二加强槽241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第二加强槽241朝向车辆的后侧,第二加强槽241增强第三加强板24的复杂性,以提高第三加强板24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后横梁加强板20的结构强度,由此保证后背门后横梁总成100的整体可靠性。
参照图5所示,多个第一加强段2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二加强段25和两个第三加强段26,两个第三加强段26设置于第二加强段25的两侧,第三加强段26和第二加强段25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拱形凸起261。具体地,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多个第一加强段21包括有第二加强段25和两个第三加强段26,两个第三加强段26位于第二加强段25的两侧,第二加强板2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三加强段26相连接,在第二加强段25和第二加强段25之间设置有拱形凸起261,拱形凸起261可以提高第二加强段25和第二加强段25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避免出现断裂现象。
其中,第三加强段26背离第二加强段25的一端与后横梁内板10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保证第三加强段26与后横梁内板10的连接强度,即,保证后横梁加强板20与后横梁内板10的连接强度。当然,第三加强段26与后横梁内板10之间还可以使用其他固定方式,例如铆接。
结合图5和图6所示,第三加强段26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262,第二加强凸起262和拱形凸起261连接,并且为三角形结构。具体地,第三加强段26上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262,第二加强凸起262与拱形凸起261相邻设置,第二加强凸起262呈三角形,进一步提高第二加强段25和第三加强段26的连接位置处的结构强度,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避免共振。
另外,第三加强段26背离第二加强段25的一侧设置有尖角结构,尖角结构连接有三条棱边,相邻两个棱边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具体地,第三加强段26上设置有尖角结构,尖角结构位于第三加强段26背离第二加强段25的一侧,尖角结构包括有三条棱边,相邻两个棱边之间形成夹角,并且夹角为钝角,三条棱边构成三个平面,均可以提高该位置的强度,从而后横梁加强板20的结构强度,保证后背门后横梁总成100的整体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门柱和后背门后横梁总成100,多个第一加强段21均和门柱固定连接。多个第一加强段2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均与门柱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保证多个第一加强段21与门柱的连接强度,即,后横梁加强板20与门柱的连接强度,保证门柱与后背门后横梁总成100的连接强度。其中,门柱可以为C柱或者D柱。
根据图5和图6所示,后横梁加强板2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安装翻边27,安装翻边27和门柱固定连接,安装翻边27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加强凸起271。具体地,后横梁加强板20上设置有安装翻边27,安装翻边27位于后横梁加强板2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安装翻边27与门柱固定连接,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保证安装翻边27与门柱的连接强度,安装翻边27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加强凸起271,提高安装翻边27与门柱的连接位置的强度,降低振动响应灵敏度,避免共振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后横梁内板(10);
后横梁加强板(20),所述后横梁加强板(20)设置于所述后横梁内板(10)的后侧且与所述后横梁内板(10)固定连接,所述后横梁加强板(20)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由多个第一加强段(21)构成,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段(21)在车辆的高度方向上呈拱形且相互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段(21)包括:第一加强板(22)、第二加强板(23)和第三加强板(24),所述第二加强板(23)连接在所述第一加强板(22)和所述第三加强板(24)之间,所述第一加强板(22)设置于所述第二加强板(23)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第一加强板(22)、第二加强板(23)和第三加强板(24)的结构形状不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2)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加强槽(221),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槽(22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一个所述加强槽位于所述第一加强板(22)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板(23)上设置有至少两组第一加强部(231),至少两组所述第一加强部(23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且与多个第一加强槽(221)错位设置;以及,
所述第一加强部(231)包括:至少两个第一加强凸起(232),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加强凸起(232)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板(24)上设置有第二加强槽(241),所述第二加强槽(24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延伸且朝向车辆的后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段(21)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包括:第二加强段(25)和两个第三加强段(26),两个所述第三加强段(26)设置于所述第二加强段(25)的两侧,所述第三加强段(26)和所述第二加强段(25)之间的连接处设置有拱形凸起(26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强段(26)设置有第二加强凸起(262),所述第二加强凸起(262)和所述拱形凸起(261)连接且为三角形结构。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柱;
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多个所述第一加强段(21)均和所述门柱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加强板(20)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安装翻边(27),所述安装翻边(27)和所述门柱固定连接,所述安装翻边(27)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三加强凸起(271)。
CN202320256422.XU 2023-02-20 2023-02-20 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194282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6422.XU CN219428237U (zh) 2023-02-20 2023-02-20 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56422.XU CN219428237U (zh) 2023-02-20 2023-02-20 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28237U true CN219428237U (zh) 2023-07-28

Family

ID=873323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56422.XU Active CN219428237U (zh) 2023-02-20 2023-02-20 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282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428237U (zh) 后背门后横梁总成和车辆
CN213442025U (zh) 用于车门的铰链加强板和车门
CN213413484U (zh) 汽车天窗的支撑框架和车辆
CN218198518U (zh) 天窗加强板和车辆
CN110626432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9101033U (zh) 一种背门铰链加强件和汽车
CN217835792U (zh) 后轮罩组件、后侧围结构及车辆
CN218112763U (zh) 副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4823612U (zh) 前副车架
CN218536860U (zh) 车身纵梁及车辆
CN219262045U (zh) 后背门锁扣安装总成以及车辆
CN217778766U (zh) 车身上纵梁、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18907408U (zh) 车辆的前地板总成及车辆
CN218892610U (zh) 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CN220220360U (zh) 撑杆加强板、后背门以及汽车
CN220220898U (zh) 副车架横梁、副车架和车辆
CN218431410U (zh) 车架总成及车辆
CN218616906U (zh) 后轮罩外板组件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19007584U (zh) 排气吊挂的安装支架、副车架总成以及车辆
CN217396195U (zh) 一种尾门加强结构和车辆
CN217598692U (zh) 门柱外板、门柱总成和车辆
CN219428245U (zh) 地板总成以及车辆
CN217396193U (zh) 一种尾门锁扣加强件、尾门锁扣加强结构和车辆
CN217515239U (zh) 后备箱框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21067736U (zh) 车门内板、车门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