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02229U - 立体造型工部 - Google Patents

立体造型工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402229U
CN219402229U CN202320365105.1U CN202320365105U CN219402229U CN 219402229 U CN219402229 U CN 219402229U CN 202320365105 U CN202320365105 U CN 202320365105U CN 219402229 U CN219402229 U CN 2194022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nd
line
conveying
transfer
conveying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6510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以松
周光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Xinan Foundry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Xinan Foundr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Xinan Foundry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Xinan Foundry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6510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4022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4022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4022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5Process efficiency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立体造型工部,包括第一输送线、造型装置、第二输送线、第三输送线、第一中转装置和第二中转装置;第一输送线用于向造型装置输送模型,造型装置对模型填砂、获得砂型,第一中转装置能够接取并向第三输送线转移砂型,第三输送线能够存储砂型;第二输送线能够存储托板;第二中转装置能够从第二输送线处接取托板、并能够向外转移托板,并能够从第三输送线处接取砂型、并能够向外转移砂型;本申请通过立体布置第一输送线、第二输送线和第三输送线,既能够减少设备的水平占地、充分利用车间的高度,通过第一中转装置和第二中转装置的串联,又能够实现不同物件的分区存储和精准提取,自动化程度高。

Description

立体造型工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铸件生产线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立体造型工部。
背景技术
伴随着铸件生产线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采用地面“环形”辊道输送造型圈与智能立体仓储库相结合的生产方式,成为了目前中小型铸件生产线的首选。这种造型方式具有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智能化少人甚至无人作业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着占地面积较大、老车间受限于生产场地不足、不易实施改造等难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立体造型工部。
为实现以上技术目的,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立体造型工部,包括:第一输送线,用于输送待填砂的模型;造型装置,设于第一输送线的路径上、用于对模型填砂;第二输送线,设于第一输送线下方,用于输送托板;第三输送线,设于第一输送线下方,用于输送砂型;第一中转装置,设于第一输送线、第二输送线和第三输送线的一侧,用于接收第一输送线输出的砂型、并向第三输送线输送砂型,和/或,用于向第二输送线输送托板;第二中转装置,设于第一输送线、第二输送线和第三输送线的一侧,用于接收第二输送线输出的托板,和/或,用于接收第三输送线输出的砂型。
进一步地,第一输送线包括填砂工位,造型装置能够对位于填砂工位的模型进行填砂;填砂工位下方设有排沙斗,填砂过程中溢出的砂料能够经由排沙斗排放到位于第二输送线中的托板上;和/或,填砂工位设有振动装置,填砂过程中,振动装置能够驱使位于填砂工位的模型振动、以便于振实模型内的砂料。
进一步地,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备料线,设于第一输送线一侧,用于预备待填砂的模型;第一输送线包括:输送部,造型装置设于输送部的路径上;中转部,能够往返于输送部和备料线。
进一步地,第一中转装置和/或第二中转装置包括:支架;第一中转台,滑动设置在支架上、并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第二中转台,滑动设置在支架上、并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进一步地,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起模装置,起模装置设于第二中转装置一侧,用于接收第二中转装置输送的托板或者砂型。
进一步地,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废砂收集装置,设于起模装置下方。
进一步地,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托板输送线,设于第一中转装置一侧、用于向第一中转装置输送托板。
进一步地,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立体库,用于存储模型、托板和/或砂型;造型房,造型装置设于造型房中。
进一步地,第一输送线设于地面上,第二输送线和第三输送线设于地坑中。
进一步地,地坑中设有加热装置和/或新风系统。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立体造型工部,包括第一输送线、造型装置、第二输送线、第三输送线、第一中转装置和第二中转装置;第一输送线用于向造型装置输送模型,造型装置对模型填砂、获得砂型,第一中转装置能够接取并向第三输送线转移砂型,第三输送线能够存储砂型;第二输送线能够存储托板;第二中转装置能够从第二输送线处接取托板、并能够向外转移托板,并能够从第三输送线处接取砂型、并能够向外转移砂型;本申请通过立体布置第一输送线、第二输送线和第三输送线,既能够减少设备的水平占地、充分利用车间的高度,通过第一中转装置和第二中转装置的串联,又能够实现不同物件的分区存储和精准提取,自动化程度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立体造型工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立体造型工部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立体造型工部中部分结构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立体造型工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立体造型工部,包括:第一输送线110,用于输送待填砂的模型;造型装置20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的路径上、用于对模型填砂;第二输送线12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下方,用于输送托板;第三输送线13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下方,用于输送砂型;第一中转装置31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一侧,用于接收第一输送线110输出的砂型、并向第三输送线130输送砂型,和/或,用于向第二输送线120输送托板;第二中转装置32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一侧,用于接收第二输送线120输出的托板,和/或,用于接收第三输送线130输出的砂型。
其中,第一输送线110、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可以采用传送带、机动辊道等水平传送机构。第一中转装置310和第二中转装置320可以采用与电梯、吊篮等结构类似的升降输送机构。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第一输送线110、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的布置情况,第一中转装置310和第二中转装置320可以仅带动承接的物品做升降运动,也可以既带动物品做升降运动、又带动物品做平移运动,只要能够串联不同的输送线(第一输送线110、第二输送线120或者第三输送线130)、实现物品的中转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模型为具有所需形状的模具;向模型内填砂后、获得砂型;分离模型和砂型后,向砂型内浇注金属溶液,即可获得铸件。托板用于承托模型和砂型,能够避免模型或者砂型直接接触输送线,既方便模型或者砂型的转运、又有利于保护模型或者砂型。
具体地,第一输送线110用于向造型装置200输送模型;模型被运输至造型装置200的工作工位后,造型装置200对模型填砂;完成填砂后,获得砂型;第一中转装置310设于造型装置200下游,能够接取砂型;随后,第一中转装置310能够向第三输送线130转移砂型;第三输送线130能够接收并存储砂型;需要取出砂型时,第三输送线130能够向第二中转装置320输送砂型,第二中转装置320接收砂型后,能够向外转移砂型。
需要补充的是,为方便模型和模型的运输,一般情况下,输送线上的模型和砂芯均处于托板上。
还需要补充的是,填砂后,砂型需要等待硬化,为避免砂型变形,在砂型硬化前,砂型和模型不做分离;因此,一般情况下,第一中转装置310和第三输送线130接取的砂型仍然处于模型中、并被置于托板上。
同理,分离砂型和模型时,需要另外准备一块托板、用于承托起模后的砂型。
第二输送线120能够存储托板。需要对外提供托板时,第二输送线120能够向第二中转装置320输送托板,由第二中转装置320向所需工位转移托板。
托板是能够反复使用的。一般情况下,铸件落砂后,原先用处承托铸件的托板空置,空置的托板能够被转移到第二输送线120中存储、等待再次使用。一实施例中,第一中转装置310能够接收空置的托板、并能够向第二输送线120转移托板。
本申请通过立体布置第一输送线110、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既能够减少设备的水平占地、充分利用车间的高度,通过第一中转装置310和第二中转装置320的串联,又能够实现不同物件的分区存储和精准提取,自动化程度高。
可选地,第一输送线110、第二输送线120和/或第三输送线130包括至少两组连续布置的机动辊道111。
具体可参照图1,图示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线110、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均包括六组机动辊道111,六组机动辊道111沿第一方向顺序布置、能够持续地沿着第一方向传输物品。
具体地,机动辊道111包括多根辊轮和用于驱使辊轮旋转的辊动驱动件;物品被置于辊轮上,辊轮旋转、能够推动物品向前行进。
区别于一体式的传送结构,多组机动辊道111既能够实现物品的长距离运输,每一组机动辊道111又能够单独地实现启停;如此,一个物品需要停止运动时,仅需停止该物品所在的机动辊道111,而其他机动辊道111能够继续运行,有利于输送效率。同时,独立的机动辊道111还能够单独进行检修、零件更换等操作,更方便后期维护。
可选地,第一输送线110包括准备工位A、填砂工位B和输出工位C。
待填砂的模型被送入准备工位A,经由准备工位A向填砂工位B运行;造型装置200能够对位于填砂工位B的模型进行填砂;完成填砂后,砂型向输出工位C运行,最终经由输出工位C进入第一中转装置310。
可选地,第一输送线110包括至少三组传送机构(如机动辊道111),准备工位A、填砂工位B和输出工位C处均设有至少一组传送机构。
模型被输送到填砂工位B后,填砂工位B处的传送机构停止运行,使得模型停留在填砂工位B,以便于造型装置200对模型进行填砂。此时,准备工位A和输出工位C处的传送机构能够正常运行;如此,填砂的进行不会影响模型的准备和砂型的输出,各道工序既能够相互配合、运行又彼此独立,有利于生产效率。
可选地,准备工位A处设有多组传送机构。
例如,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准备工位A处设有三组机动辊道111,三组机动辊道111沿第一方向连续布置;其中,靠近第二中转装置320的第一组机动辊道能够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进行模型的接取;接取到所需模型后,第一组机动辊道能够对接与之相邻的第二组机动辊道、并将模型转移到第二组机动辊道上;操作人员或者机械设备能够对处于第二组机动辊道上的模型进行套箱;套箱后,第二组机动辊道能够将模型转移到第三组机动辊道上;操作人员或者机械设备能够对处于第三组机动辊道上的模型进行归正,以便于套箱后的模型具备统一的位置状态、方便后续造型装置200进行高效填砂。
由于每一组传送机构都能进行独立的启停,准备工位A能够很好地适应生产节拍、满足不同位置上不同的操作需要。
可选地,填砂工位B设有振动装置,填砂过程中,振动装置能够驱使位于填砂工位B上的模型振动、以便于振实模型内的砂料。
其中,振动装置可以用于驱使处于填砂工位B的传送机构在竖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往复振动,从而间接地使得位于填砂工位B上的模型振动;或者,振动装置可以直接地作用于位于填砂工位B上的模型、使得模型在竖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往复振动。
通过使得模型往复振动,能够很好地振实砂料,确保砂料完整地填充模型、最终形成所需的砂型。
一实施方式中,振动装置包括:激振体,处于填砂工位B的传送机构设于激振体上;激振器,用于为激振体提供激振力;弹簧和底座,激振体通过弹簧弹性设置在底座上。填砂时,激振器驱使激振体相对底座振动,带动模型在竖直方向和/或水平方向往复振动;弹簧受到激振体的运动影响适应性形变,既能够避免激振体过度运动,又能够优化激振体的振动效果。
可选地,填砂工位B下方设有排沙斗112,填砂过程中溢出的砂料能够进入排沙斗112。
容易理解的,填砂过程中,砂料冲向模型时,可能会因为接触反弹从而溢出;或者,模型在填砂过程中振动时,砂料可能会被甩出;又或者,造型装置200输出的砂料量较大,模型被填满后,多余的砂料会溢出。
若放任砂料溢出,溢出的砂料既容易损害填砂工位B周边的设备,又会影响车间环境。为此,设置排沙斗112,排沙斗112能够收集溢出的砂料。
为保证排沙斗112对砂料的收集效果,排沙斗112入口的覆盖范围大于填砂工位B的水平占地;从此,自填砂工位B溢出的砂料均能掉入排沙斗112中。
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填砂工位B下方设有四个排沙斗112,四个排沙斗112呈田字形布置,能够很好地接收从填砂工位B边缘溢出的砂料,并对砂料进行均匀的分流。
一实施方式中,排沙斗112能够进行废砂的存储;当排沙斗112满载,或者,设备运行预设时长后,再由人工或者机械设备能够对排沙斗112进行废砂清理。
另一实施方式中,填砂过程中溢出的砂料能够经由排沙斗112排放到位于第二输送线120中的托板上。
该实施方式中,第一输送线110与第二输送线120沿竖直方向并排布置。具体可参照图1,图示实施例中,第一输送线110沿第一方向进行运输工作,第二输送线120沿第一方向的反向进行运输工作。一个托板经由第二输送线120输送至填砂工位B下方时,排沙斗112处于托板的上方、且排沙斗112的出口正对托板,废砂能够经由排沙斗112排放到托板上;随着第二中转装置320不断取出托板,废砂能够排放到不同的托板上,从而避免出现满载、需要主动清理的情况;当载有废砂的托板经由第二中转装置320取出后,后续能够方便地对托板进行清理。
可选地,排沙斗112的出口设有阀门。阀门能够通过气缸、电缸等驱动装置进行控制;如此,使得阀门闭合,排沙斗112能够提前装载溢出的砂料;确保排沙斗112下方存在托板,使得阀门打开,排沙斗112内的废砂即可进行排放。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备料线40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一侧,用于预备待填砂的模型。
操作人员或者机械设备能够在备料线400上进行模型的制备、修整、确认等处理,还能够在备料线400上进行模型与托板的组合和固定;或者,备料线400能够预先存储模型。通过设置备料线400,有利于快速地向第一输送线110供应模型。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立体造型工部包括多条备料线400。不同的备料线400能够用于存放不同规格的模型,以便于模型的高效上料。
可选地,备料线400为传送机构,如传送带、机动辊道等。此时,备料线400不仅能够用于存放模型,还能够主动向第一输送线110输送模型。
可选地,第一输送线110包括:输送部,造型装置200设于输送部的路径上;中转部113,能够往返于输送部和备料线400。
此时,中转部113能够向备料线400运动,从备料线400处接触待填砂的模型后、再向输送部运动;将待填砂的模型传递给输送部后,中转部113能够再次前往备料线400、接取下一个待填砂的模型。
具体可参照图1和图2,图示实施例中,输送部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能够将待填砂的模型输向造型装置200和第一中转装置310。输送部可以采用传送带、机动辊道等传送机构。中转部113能够沿第二方向往复运动,从而对接备料线400或者输送部。第一方向、第二方向和竖直方向两两垂直。
更具体地,中转部113包括地轨和接料台,地轨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接料台滑动设置在地轨上;接料台用于承接模型。备料线400设于地轨一侧,接料台运行到备料线400处时,能够接取备料线400上的模型。
为方便接取备料线400上的模型、并方便向输送部输出模型,接料台可以采用传送带、机动辊道等传送机构;或者,可以设置机器人、天车等搬运机构,用于将备料线400上的模型转移到接料台上,或者,将接料台上的模型转移到输送部上。
可选地,造型装置200包括料仓210、搅拌器220和输送臂230,料仓210用于存储料砂;料砂进入搅拌器220后,搅拌器220能够混合料砂与料液、从而获得用于构建砂型的砂料;砂料经由输送臂230输向填砂工位B。
进一步地,输送臂230能够相对填砂工位B旋转和摆动。填砂过程中,输送臂230能够时时调整位置,从而进行多位置的砂料输出、以便于砂料均匀地填充模型。
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造型装置200设置在第一输送线110上方,能够自上而下对模型进行填砂。
可选地,第一中转装置310和/或第二中转装置320包括:支架311,设于输送线的输入端或者输出端、并具备一定高度;中转台,滑动设置在支架311上、并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中转台用于对接输送线。
例如,支架311上设有升降驱动机构(如电缸、模组等),升降驱动机构用于驱使中转台沿竖直方向运动。
若有需要,支架311上还能够设置水平驱动机构(如电缸、模组等),水平驱动机构用于驱使中转台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便于中转台对接不同水平位置处的输送线。
具体地,第一中转装置310的中转台对接第一输送线110时,能够接取砂型;中转台携砂型下降、对接第三输送线130后,能够将砂型转入第三输送线130中。
利用第一中转装置310向第二输送线120输送托板时,第一中转装置310的中转台能够先对接托板的上料工位;接取托板后,中转台再进行下降、上升或者平移,以对接第二输送线120,进而将托板转入第二输送线120中。
同理,第二中转装置320的中转台对接第三输送线130时,能够接收砂型;第二中转装置320的中转台对接第二输送线120时,能够接收托板。接收到砂型或者托板后,第二中转装置320的中转台能够下降、上升或者平移,进而将砂型或者托板输送到下游工位处。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第一输送线110、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相互平行、且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其中,第一输送线110的运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的运输方向为第一方向的反向。第一中转装置31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的输出端、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的输入端;第二中转装置320设于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的输出端;第一中转装置310和第二中转装置320均包括支架311和中转台,中转台仅沿竖直方向运动、即可对接所需的输送线。
为方便第一中转装置310和第二中转装置320接收或者输出物品,第一中转装置310和第二中转装置320的中转台可以采用传送带、机动辊道等传送机构;或者,可以设置机器人、天车等搬运机构,用于将物品转移到中转台上,或者,将中转台上的物品转移出去。
可选地,第一中转装置310和/或第二中转装置320包括:第一中转台312,滑动设置在支架311上、并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第二中转台313,滑动设置在支架311上、并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简单而言,第一中转装置310和/或第二中转装置320包括两个中转台(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此时,两个中转台能够独立地进行升降、甚至平移运动;或者,两个中转台能够同步进行升降、甚至平移运动。
设置两个中转台,其中一个中转台对接第一输送线110时,另一个中转台能够对接第二输送线120或者第三输送线130;或者,其中一个中转台对接第二输送线120时,另一个中转台能够对接第三输送线130。有利于同时实现多线物品的转移工作,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实际使用时,若其中一个中转台受损,另一个中转台还能够独立承担工作、避免停机维护。
可选地,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起模装置500,起模装置500设于第二中转装置320一侧,用于接收第二中转装置320输送的托板或者砂型。
需要解释的是,起模装置500用于分离模型和砂型。砂型在模型中硬化后,被送入起模装置500,起模装置500能够翻转组合在一起的砂型和模型,以便于砂型脱离模型。
还需要补充的是,分离后的砂型需要通过托板进行承托,因此,一般情况下,在分离砂型和模型前,起模装置500需要先接取一块空的托板。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起模装置500包括:翻转器510,能够在竖直面内旋转;第一承接台520和第二承接台530,相对设置在翻转器510中;相对驱动器540,用于驱使第一承接台520和第二承接台530相互靠近或远离。
工作时,使得第一承接台520和第二承接台530中的一者正置、用于对接第二中转装置320,另一者倒置、悬于正置者的上方。正置者先接收一块托板;翻转器510启动,调转两个承接台,使得托板倒置、并悬于新的正置者的上方;新的正置者对接第二中转装置320、接收一个待分离的砂型;相对驱动器540驱使两个承接台相互靠近,直至托板抵靠砂型;翻转器510启动,再次调转两个承接台、使得托板在下;相对驱动器540驱使两个承接台相互远离,砂型脱离模型、并被保留在托板上。
可选地,第一承接台520和第二承接台530上设有定位器。托板进入承接台(第一承接台520或者第二承接台530)后,定位器能够将托板固定在承接台上,从而避免翻转时托板掉落;或者,待分离的砂型入承接台后,定位器能够将模型固定在承接台上,从而避免起模时,模型和砂型一起落到托板上。
为方便第一承接台520和第二承接台530接收或者输出物品,第一承接台520和第二承接台530可以采用传送带、机动辊道等传送机构;或者,可以设置机器人、天车等搬运机构,用于将物品转移到第一承接台520和第二承接台530上,或者,将第一承接台520和第二承接台530上的物品转移出去。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起模装置50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一侧,第二中转装置32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和起模装置500之间。第二中转装置320包括中转台,中转台采用机动辊道,机动辊道工作时,第二中转装置320能够接收第二输送线120输出的托板,或者,能够接收第三输送线130输出的砂型,或者,能够向起模装置500转移托板或砂型。
结合参照图2,第二中转装置320包括两个中转台——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第一中转台312设置在第二中转台313上方;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设于同一套升降驱动机构上,能够同步进行升降运动。工作时,第二中转台313对接第三输送线130,与此同时,第一中转台312对接托第二输送线120;第一中转台312接收到托板、第二中转台313接收到待分离砂型后,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同步上升,第一中转台312先对接起模装置500;起模装置500接收到托板后,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再次同步上升,第二中转台313再对接起模装置500;起模装置500接收到砂型后、进行起模。在第二中转装置320中设置两个中转台,能够同步进行两种物品的转移,中转效率高。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废砂收集装置610,设于起模装置500下方。
当填砂过程中溢出的砂料能够经由排沙斗112排放到位于第二输送线120中的托板上时,载有废砂的托板能够经由第二中转装置320输入起模装置500中,起模装置500能够对托板进行清理,将托板上的废砂清理到废砂收集装置610中。
例如,起模装置500中设有刷子、挂板等清洁件,清洁件能够将托板上的废砂扫入废砂收集装置610中。又例如,起模装置500能够翻转托板,托板翻转的过程中,废砂能够主动向下掉落、最终掉入废砂收集装置610中。
可选地,废砂收集装置610包括废料箱611和转移机构612,转移机构612可采用传送带、机动辊道或者起吊机等机构,废料箱611处于转移机构612上、用于接收废料;废料箱611满载或者设备运行预设时长后,转移机构612能够将废料箱611移出,方便操作人员或者机械设备清理废料箱611。
可选地,起模装置500设于地面上,起模装置500下方设有开放的地坑,废砂收集装置610设于地坑中。如此设置,既能够减小设备的地面占地,又不必在将起模装置500设置在高位,既有利于起模装置500的安装和维护,又方便起模装置500对接第二中转装置320。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起模输出线630,起模输出线630设于起模装置500一侧,能够接取起模后的砂型和/或模型,并向下游输送砂型或者模型。
其中,起模输出线630可以采用传送带、机动辊道等传送机构,也可以采用机械手、天车等搬运机构。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托板输送线620,设于第一中转装置310一侧、用于向第一中转装置310输送托板。
一具体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托板输送线62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一侧,第一中转装置310设于第一输送线110和托板输送线620之间。第一中转装置310包括中转台,中转台采用机动辊道,机动辊道正向运动时,第一中转装置310能够接收第一输送线110输出的砂型;机动辊道反向运动时,第一中转装置310能够接收托板输送线620输出的托板;接收到砂型后,中转台下降、对接第三输送线130;接收到托板后,中转台下降、对接第二输送线120。
结合参照图2,第一中转装置310包括两个中转台——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沿竖直方向并排设置,第一中转台312设置在第二中转台313上方;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设于同一套升降驱动机构上,能够同步进行升降运动。工作时,第二中转台313对接第一输送线110;第二中转台313接收到砂型后,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同步下降,以便于第一中转台312对接托板输送线620;第一中转台312接收到托板后,第一中转台312和第二中转台313再次同步下降,直至第二中转台313对接第三输送线130、向第三输送线130转移砂型,同时,第一中转台312对接第二输送线120、向第二输送线120转移托板;此时,两个中转台能够同步进行两种物品的转移。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立体库,用于存储模型、托板和/或砂型。
具体地,立体库包括:货架,货架具有多层摆台,任一层摆台上设有至少两个置物间,任一置物间能够放置一个托板、模型或者砂型等;取放机构,取放机构包括载台,载台用于承接物品,载台能够沿竖直方向运动、以便于前往不同层的摆台,载台还能够沿水平方向运动、以便于前往不同的置物间。
进一步地,取放机构能够往返于货架和输送线。具体地,取放机构能够将货架中的物品对应转移到第一中转装置310或者第二中转装置320中,再通过第一中转装置310或者第二中转装置320将物品转移到合适的输送线中;或者,取放机构能够接取第一中转装置310或者第二中转装置320输出的物品,再将物品存储到合适的置物间内。
例如,立体库对接托板输送线620,取放机构能够将货架上的托板输入托板输送线620、再由托板输送线620将托板输入第一中转装置310。
又例如,立体库对接起模输出线630,取放机构能够接收起模输出线630输送的脱模后的砂型或者模型,进而将砂型或者模型输入货架。
又例如,立体库对接备料线400,取放机构能够将货架上的模型输入备料线400,再由备料线400将所需的模型输入第一输送线110。
通过设置立体库,既能够高效利用场地空间、贮存大量所需物品,又能够分层、分区对物件进行分类,以便于物件的取放。
可选地,本申请提供的立体造型工部还包括造型房640,造型装置200设于造型房640中。
将造型装置200和填砂工位B设于造型房640中,既能够隔绝填砂过程中产生的噪音,又能够有效防止填砂产生的粉尘在车间内飘溢,能够优化车间环境、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同时,造型房640还能够隔开工人和造型装置200,避免造型装置200碰撞工人,从而减小行车不安全等隐患。另外,还可以在造型房640中安装新风系统或者除尘系统,从而更好地减小车间内的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含量。
可选地,第一输送线110设于地面上,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设于地坑中。
具体可结合参照图1和图4。设置地坑,能够更好地利用车间空间、提高空间利用率;尤其是对老车间改造而言,重新进行高度大小的调整,费时费力、成本高且未必具备改造条件;挖设地坑,既方便布置本申请提供的立体造型工部,又能够解决老车间受限于生产场地不足、不易实施改造等难题。
将第一输送线110设于地面上,能够方便操作人员参与模型的准备、套箱、填砂振实等工作。而无须人工参与的有关托板和砂型的输送和储存的第二输送线120和第三输送线130设于地坑中,既不会妨碍工序的正常进行,又能够减小设备的地面占地,使得地面上具有拥有更大面积的人工作业区,大型的人工作业区作业更舒适、也更加适合行车套箱等机械设备工作。
另外,当地坑具有一定深度,且地坑上方具有一定遮挡时,地坑天然具备冬暖夏凉的特点。在寒冷的冬季,地坑的保温特性有利于砂型的硬化。而在天气炎热的情况下,地坑还有助于对造型装置200等设备进行散热。
可选地,地坑中设有加热装置。
其中,加热装置可采用加热器、暖气片等。
在温度较低的地区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立体造型工部时,在地坑中设置加热装置,能够很好地控制地坑内的温度,从而解决自硬砂砂型在低温环境下难以硬化的问题。另外,加热装置工作产生的热空气向上运动,余热能够在人工作业区形成“地暖”,使工人更舒适。
可选地,地坑中设有新风系统。
尤其是在夏季,在地坑中接入新风系统,既能够优化地坑内的空气环境、避免砂型硬化产生的挥发性气体聚集带来安全隐患,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温,从而控制地坑中的温度、方便砂型硬化。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输送线(110),用于输送待填砂的模型;
造型装置(200),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110)的路径上、用于对模型填砂;
第二输送线(120),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110)下方,用于输送托板;
第三输送线(130),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110)下方,用于输送砂型;
第一中转装置(310),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110)、所述第二输送线(120)和所述第三输送线(130)的一侧,用于接收所述第一输送线(110)输出的砂型、并向所述第三输送线(130)输送所述砂型,和/或,用于向所述第二输送线(120)输送托板;
第二中转装置(320),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110)、所述第二输送线(120)和所述第三输送线(130)的一侧,用于接收所述第二输送线(120)输出的托板,和/或,用于接收所述第三输送线(130)输出的砂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线(110)包括填砂工位(B),所述造型装置(200)能够对位于所述填砂工位(B)的模型进行填砂;
所述填砂工位(B)下方设有排沙斗(112),填砂过程中溢出的砂料能够经由所述排沙斗(112)排放到位于所述第二输送线(120)中的托板上;和/或,所述填砂工位(B)设有振动装置,填砂过程中,所述振动装置能够驱使位于所述填砂工位(B)的模型振动、以便于振实所述模型内的砂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备料线(400),设于所述第一输送线(110)一侧,用于预备待填砂的模型;
所述第一输送线(110)包括:
输送部,所述造型装置(200)设于所述输送部的路径上;
中转部(113),能够往返于所述输送部和所述备料线(40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中转装置(310)和/或所述第二中转装置(320)包括:
支架(311);
第一中转台(312),滑动设置在所述支架(311)上、并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第二中转台(313),滑动设置在所述支架(311)上、并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起模装置(500),所述起模装置(500)设于所述第二中转装置(320)一侧,用于接收所述第二中转装置(320)输送的托板或者砂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废砂收集装置(610),设于所述起模装置(500)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托板输送线(620),设于所述第一中转装置(310)一侧、用于向所述第一中转装置(310)输送托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立体库,用于存储模型、托板和/或砂型;
造型房(640),所述造型装置(200)设于所述造型房(640)中。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线(110)设于地面上,所述第二输送线(120)和所述第三输送线(130)设于地坑中。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造型工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坑中设有加热装置和/或新风系统。
CN202320365105.1U 2023-03-02 2023-03-02 立体造型工部 Active CN2194022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5105.1U CN219402229U (zh) 2023-03-02 2023-03-02 立体造型工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65105.1U CN219402229U (zh) 2023-03-02 2023-03-02 立体造型工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402229U true CN219402229U (zh) 2023-07-25

Family

ID=872312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65105.1U Active CN219402229U (zh) 2023-03-02 2023-03-02 立体造型工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4022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113639B (zh) 石膏模盒生产线和生产工艺
CN104190912A (zh) 铸铁件在线自动精整装置及铸铁件在线自动精整方法
CN106241399B (zh) 一种保温板码垛系统及卸垛供料系统
CN104325553A (zh) 一种自保温砌块自动生产线
CN211444208U (zh) 一种天然橡胶智能烤胶生产线
CN219402229U (zh) 立体造型工部
CN103171901A (zh) 集装箱鹅颈槽正反相叠出料系统
CN211109956U (zh) 一种乳化铵油炸药自动码垛系统
CN217807419U (zh) 一种转运架装置和玻璃转运系统
CN207014539U (zh) 一种混凝土预制品生产线
CN108840122A (zh) 一种自动装车机
CN209956710U (zh) 一种自动上下料料仓
JP6747875B2 (ja) 鋳造品搬送冷却装置
CN213471157U (zh) 一种塑料加工用模具储存装置
CN115256835A (zh) 一种多工位除胶柱设备
CN209887842U (zh) 一种自保温砌块生产线
CN210192758U (zh) 料箱周转装置及物料输送系统
JPS6121890B2 (zh)
CN105398192A (zh) 一种多台联动丝印专用生产线
JP5420286B2 (ja) 搬送装置
CN110980236A (zh) 一种自动上卸料盒装置
CN210339345U (zh) 一种制作蛋黄酥用的提升塔
CN216836045U (zh) 一种防爆环境下桶箍上料、定位装置
CN214987882U (zh) 一种药盒自动摆放装置
CN219924540U (zh) 等高浇注工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