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66671U -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66671U
CN219366671U CN202320337106.5U CN202320337106U CN219366671U CN 219366671 U CN219366671 U CN 219366671U CN 202320337106 U CN202320337106 U CN 202320337106U CN 219366671 U CN219366671 U CN 2193666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valve
threaded
mounting
hydraul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33710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金钟
颜宝辉
吴友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uanzhou Bohan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uanzhou Boha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nzhou Bohan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Quanzhou Bohan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33710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666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666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666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应用于机车上的减震器的调节幅度较小,造成使用的便利性差的问题,包括安装座、液压筒、内筒、气囊装置、两个调节装置、封口盖、液压杆、活塞、压缩弹簧、第一支撑座以及第二支撑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液压筒轴向一端,所述封口盖设于液压筒的轴向另一端,通过安装座、液压筒和封口盖形成一容腔,所述内筒设于容腔内,并且内筒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安装座和封口盖连接,通过安装座、内筒和封口盖形成一液压腔,所述内筒的下部设有若干个连通容腔与液压腔的第一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内筒的同一圆周长,所述内筒的中部设有一个连通容腔和液压筒的至少两个第二通孔。

Description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背景技术
减震器(避震器)是一种常用的机车、汽车零配件。减震器的需求是由于弹簧不能马上稳定下来,也就是说弹簧被压缩再放开以后,它会持续一段时间反复压缩—舒张状态,所以减震器可以吸收车轮遇到凹凸路面所引起的震动,使乘坐舒适。现有减震器一般包括固接于车体上的一压缸,该压缸内部容纳有高黏滞性的阻尼油,且设有一活塞,该压缸的一端穿设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固接于车轮的轮框,另一端与该压缸内的活塞固接,且该连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当刹车时,车体可经由该连杆带动该活塞以压缩压缸内部的阻尼油,以此获得缓冲作用。
本申请人于2019年01年21日申请了一件专利申请号为201920096657.0,专利名称为一种避震器,其详细公开了一种避震器,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分别设置有液压缸和气缸,所述液压缸和气缸之间连通设置有用于阻尼油流动的流通道,所述流通道上设置有用于调节流通道截面积的调节装置,所述液压缸内穿设有活塞杆,所述液压缸外侧套设有弹簧,其一端设置在液压缸上,另一端设置在活塞杆的外端,所述活塞杆的内端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杆上靠近底座的一端设置有用于缓解活塞杆尾端活动撞击力的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包括缓冲架,所述缓冲架包括固定在活塞杆上的下支架以及沿活塞杆滑动的上支架,所述上支架和下支架与液压缸的内表面均是间隙配合,所述活塞杆的内端设置有防止上支架滑出的定位块,所述下支架上设置有导向套,下支架与导向套贯穿设置,所述上支架上设置有用于与导向套配合的导杆,所述导杆的外侧位于上支架和下支架之间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导杆的长度大于导向套的长度,所述导杆的长度小于下支架与定位块之间的距离,所述导向套的圆周外表面靠近下支架上设置有通孔。该避震器通过设置调节装置从而调节流通道的截面积,使得活塞杆受压后,挤压液压缸内的阻尼油流入气缸的速度,从而调节避震器的软硬度,当活塞杆的受力过大,通过设置缓冲装置,减小活塞杆活动尾端,阻尼油排入到气缸后的撞击效果,提高舒适度。
在车辆的测试中发现,减震器的减震是通过活塞挤压阻尼油流动进行热消耗,从而消除振动,由于机车的自身重量较轻,在乘坐人员由一个成年人乘坐增加至两个成年人乘坐时,该减震器的承载力增幅较大,而通过调节装置调节的与一个成年乘坐人相匹配的流道的流经尺寸已经不符合要求,具体的,机车在未行驶状态下乘坐人员乘坐时,该减震器的压缩行程较大,且阻尼油的能量消耗较小,减震器难以支撑,使得机车行驶过程中晃晃悠悠,操作性和舒适性均下降,并且在较大振动时减震器容易触底,造成减震器的损坏;而通过调节装置调节与两个成年乘坐人相匹配的流道的流经尺寸时,在一个成年乘坐中,减震器的硬度较大,减震效果不明显,因此需要反复调整,并且调节装置的调节需要专门工具进行调节,使用的便利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应用于机车上的减震器的调节幅度较小,造成使用的便利性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包括安装座、液压筒、内筒、气囊装置、两个调节装置、封口盖、液压杆、活塞、压缩弹簧、第一支撑座以及第二支撑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液压筒轴向一端,所述封口盖设于液压筒的轴向另一端,通过安装座、液压筒和封口盖形成一容腔,所述内筒设于容腔内,并且内筒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安装座和封口盖连接,通过安装座、内筒和封口盖形成一液压腔,所述内筒的下部设有若干个连通容腔与液压腔的第一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内筒的同一圆周长,所述内筒的中部设有一个连通容腔和液压筒的至少两个第二通孔,所述液压杆穿设于内筒内,其下端穿过封口盖向外延伸,所述活塞设于液压杆的内端,所述活塞的侧壁贴附于内筒的内表面,所述第一支撑座设于活塞杆的外端,所述第二支撑座螺纹连接于液压筒的外表面上,所述压缩弹簧套设于液压筒上,且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两个第一安装槽以及一个第二安装槽,所述液压腔与其中一第一安装槽连通设有第一流道,所述容腔与另一第一安装槽连通设有第二流道,两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中部贯穿设置,两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连通设有第三流道,两所述调节装置分别设于两个第一安装槽内,所述气囊装置设于第二安装槽内,两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中轴线的垂直连线与液压筒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45°,其中一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中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两所述第一安装槽的连接处与外界连通设有第四螺纹孔,所述第四螺纹孔上螺纹连接有第四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孔的个数为3个,分别为第二通孔A、第二通孔B和第二通孔C,所述第二通孔A、第二通孔B和第二通孔C依次沿内筒的轴向方向分布,与第二通孔A、第二通孔B和第二通孔C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其中一所述第一通孔的圆心和第二通孔A的圆心的距离尺寸与内筒的长度尺寸比值为1:2.7~3.2。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通孔A的圆心和第二通孔B的圆心距离尺寸与所述第二通孔B圆心和第二通孔C圆心距离尺寸的比值为1:1~2.5,所述第二通孔A的圆心和第二通孔B的圆心距离尺寸为8mm~20mm。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尺寸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尺寸。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连通第一流道与外界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连通第二流道与外界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连接第三流道与外界的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阀体、阀杆、阀片和第一弹簧,所述阀体上设有阀孔,所述阀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所述第二部的直径尺寸小于第一部的直径尺寸和第三部的直径尺寸,使得第二部形成内凹的环形槽,所述第一部上且与阀孔连通设有缺口,环绕所述第二部的圆周外表面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连通孔,各所述第一连通孔分别与阀孔连通,所述第三部上且位于第二部的周侧设有若干个第二连通孔,各所述第二连通孔分别与环形槽连通,所述阀片和第一弹簧设于第三部的下侧,通过第一弹簧挤压使得阀片覆盖于各个第二连通孔,所述阀杆具有设有外螺纹的螺纹部和一端具有呈锥形机构的锥形部,所述阀杆穿设于阀孔内,其螺纹部与第一部螺纹连接,锥形部延伸至第二部内,通过转动阀杆带动其上下运动,使得锥形部调节油液通过阀孔和第一流通孔的流量,所述阀杆上远离锥形部的一端设有卡置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部的底部向内凹设有让位槽,所述阀片和弹簧分布于让位槽内。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双调节减震器,在减震器受到冲击时,该冲击力带动活塞杆向内运动,使得活塞杆内端的活塞挤压液压腔上部的阻尼油,活塞杆向内运动的初始阶段,通过活塞挤压使得一部分阻尼油通过第二通孔溢出容腔内,另一部分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第三流道流入到气囊装置内以及通过第一流道、第二流道进入到容腔内,容腔内的阻尼油再通过第一通孔进入到液压腔的下部,因此,活塞杆被压缩的初始阶段下,液压腔上部的阻尼油通过第二通孔、容腔和第一通孔形成一溢流通道进入到液压腔的下部,能够降低阻尼油流动路径长度,由此降低阻尼油的能量损耗,并且此种结构阻尼油的流经尺寸增大,使得活塞杆的运动反应速度快,避免初始运动状况下由于阻尼油的粘滞性较大,而产生较大的撞击感,提高舒适性,并且在活塞杆进一步向内运动时,活塞经过第二通孔,使得第一通孔、第二通孔均分布于活塞的下侧,此时,通过活塞挤压液压腔上部的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第三流道流入到气囊装置内以及通过第一流道、第二流道进入到容腔内,容腔内的阻尼油再通过第一通孔进入到液压腔的下部,如此,实现阻尼油的循环流动,通过多路径流动,使得阻尼油内的能量消耗,从而消除减震器受到的冲击,起到支撑作用,使用便利性高;进一步的,通过两第一安装槽的中轴线的垂直连线与液压筒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45°,其中一第一安装槽的中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的设置,便于调节装置的调节,同时,在减震器压缩过程中,有利于与第一流道连通的第一安装槽内的阻尼油进入到第三流道内,进而进入气囊装置内,当气囊装置内的压强增大到与另一个第一安装槽16的压强差平衡后,再通过第二流道进入到容腔内,由此提高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并且在阻尼油在初段压缩过程中能够较好的经过第一流道、第三流道流动,进而降低撞墙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另一视图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安装座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安装座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安装座的第三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安装座的第四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调节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调节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减震器受到冲击力初始阶段阻尼油的流动方向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减震器受到冲击力压缩阶段阻尼油的流动方向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活塞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减震器受到冲击力初始阶段活塞上的阻尼油的流动方向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活塞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为:
参考图1、图2、图3、图6与图7所示,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包括安装座1、液压筒2、内筒3、气囊装置4、两个调节装置5、封口盖6、液压杆7、活塞8、压缩弹簧9、第一支撑座10以及第二支撑座11,所述安装座1设于液压筒2轴向一端,所述封口盖6设于液压筒2的轴向另一端,通过安装座1、液压筒2和封口盖6形成一容腔12,所述内筒3设于容腔12内,并且内筒3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安装座1和封口盖6连接,通过安装座1、内筒3和封口盖6形成一液压腔13,所述内筒3的下部设有六个连通容腔12与液压腔13的第一通孔14,各所述第一通孔14位于内筒3的同一圆周长,所述内筒3的中部设有一个连通容腔12和液压筒13的至少两个第二通孔15,所述液压杆7穿设于内筒2内,其下端穿过封口盖6向外延伸,所述活塞8设于液压杆7的内端,所述活塞8的侧壁贴附于内筒3的内表面,所述第一支撑座10设于活塞杆7的外端,所述第二支撑座11螺纹连接于液压筒2的外表面上,所述压缩弹簧9套设于液压筒2上,且压缩弹簧9的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一支撑座10和第二支撑座11上,通过转动第二支撑座11,从而调节压缩弹簧9的压缩行程,进而调节减震器的压缩阻尼,所述安装座1上设有两个第一安装槽16以及一个第二安装槽17,所述液压腔13与其中一第一安装槽16连通设有第一流道18,所述容腔12与另一第一安装槽16连通设有第二流道19,两所述第一安装槽16的中部贯穿设置,两所述第一安装槽16与第二安装槽17连通设有第三流道20,两所述调节装置5分别设于两个第一安装槽16内,所述气囊装置4设于第二安装槽17内,两所述第一安装槽16的中轴线的垂直连线a与液压筒2的中轴线b之间的夹角为15°~45°,优选的为30°,其中一所述第一安装槽16的中轴线c与水平面d之间的夹角为15°~45°,优选的为15°,并且所述第一安装槽16的开口朝向下侧,便于调节装置5的调节,同时,在减震器压缩过程中,有利于与第一流道18连通的第一安装槽16内的阻尼油进入到第三流道20内,进而进入气囊装置4内,当气囊装置4内的压强增大到与另一个第一安装槽16的压强差平衡后,再通过第二流道19进入到容腔12内,由此提高减震器的减震效果,并且在阻尼油在初段压缩过程中能够较好的经过第一流道18、第三流道20流动,进而降低撞墙感。
本双调节减震器,参考图10所示,在减震器受到冲击时,该冲击力带动活塞杆7向内运动,使得活塞杆7内端的活塞8挤压液压腔13上部的阻尼油,活塞杆7向内运动的初始阶段,通过活塞8挤压使得一部分阻尼油通过第二通孔15溢出容腔内,另一部分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18、第三流道20流入到气囊装置4内以及通过第一流道18、第二流道19进入到容腔12内,容腔12内的阻尼油再通过第一通孔14进入到液压腔13的下部,因此,活塞杆7被压缩的初始阶段下,液压腔13上部的阻尼油通过第二通孔15、容腔13和第一通孔14形成一溢流通道进入到液压腔13的下部,能够降低阻尼油流动路径长度,由此降低阻尼油的能量损耗,并且此种结构阻尼油的流经尺寸增大,使得活塞杆7的运动反应速度快,避免初始运动状况下由于阻尼油的粘滞性较大,而产生较大的撞击感,提高舒适性,并且在活塞杆7进一步向内运动时,参考图9所示,活塞8经过第二通孔15,使得第一通孔14、第二通孔15均分布于活塞8的下侧,此时,通过活塞8挤压液压腔13上部的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18、第三流道20流入到气囊装置4内以及通过第一流道18、第二流道19进入到容腔12内,容腔12内的阻尼油再通过第一通孔14进入到液压腔13的下部,如此,实现阻尼油的循环流动,通过多路径流动,使得阻尼油内的能量消耗,从而消除减震器受到的冲击,起到支撑作用;
并且在活塞杆7回弹的初始阶段,活塞杆7带动活塞8挤压液压腔13下部的阻尼油,阻尼油通过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进入到容腔12内,再由第一流道18、第二流道19进入到液压腔13的上部,同时处于气囊装置4内的阻尼油通过第一流道18、第三流道20进入到液压腔13的上部,实现多路径回流,在活塞杆7进一步回弹时,活塞8经过第二通孔19,使得第一通孔14与第二通孔15分隔开,即第一通孔14分布于液压腔13的下部,第二通孔15分布于液压腔13的上部,容腔12内的阻尼油一部分通过第二通孔15进入到液压腔13的上部,另一部分通过第一流道18、第二流道19进入到液压腔13的上部,该结构的减震器,通过液压筒2、内筒3、内筒3上设置的第一通孔14和第二通孔15的设置与调节装置4的配合,实现初始运动状态的阻尼油流经尺寸的自动调节,因此,能够在调节装置4调节的流经的条件下,实现减震器的流经自动调节,由此使得减震器实现分段阻尼调节,提高使用的便利性,从而适应避震器的大幅度承载力的变化,保持较好的舒适性和支撑性。
并且,参考图3、图10与图11所示,所述第二通孔15的个数为3个,分别为第二通孔A151、第二通孔B152和第二通孔C153,所述第二通孔A151、第二通孔B152和第二通孔C153依次沿内筒的轴向方向分布,与第二通孔A151、第二通孔B152和第二通孔C153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其中一所述第一通孔14的圆心和第二通孔A151的圆心的距离尺寸与内筒3的长度尺寸比值为1:2.7~3.2,优选的为1:3,所述第二通孔A151的圆心和第二通孔B152的圆心距离尺寸与所述第二通孔B152圆心和第二通孔C153圆心距离尺寸的比值为1:1~2.5,优选的为1:2,所述第二通孔A151的圆心和第二通孔B152的圆心距离尺寸为8mm~20mm,优选的为15mm,所述第一通孔14的直径尺寸大于第二通孔15的直径尺寸,由此能够在活塞杆7压缩的初始阶段以及活塞杆7回弹的后端阶段的运动中保持相对稳定的调节变化,避免大幅度的阻尼油流经尺寸的调节,产生突兀感,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并且在与第二通孔A151、第二通孔B152和第二通孔C153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其中一所述第一通孔14的圆心和第二通孔A151的圆心的距离尺寸与内筒3的长度尺寸比值为1:2.7~3.2的设计,能够使用大多数的环境下机车承载力变化下的情况,使得活塞8保持于第一通孔14与第二通孔15之间,实现自动调节作用,同时,第二通孔A151的圆心和第二通孔B152的圆心距离尺寸与所述第二通孔B152圆心和第二通孔C153圆心距离尺寸的比值为1:1~2.5的设计,配合压缩弹簧9,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运行。
参考图4至图7所示,所述安装座1上设有连通第一流道18与外界的第一螺纹孔21,所述第一螺纹孔21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22,所述安装座1上设有连通第二流道19与外界的第二螺纹孔23,所述第二螺纹孔23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24,所述安装座1上设有连接第三流道20与外界的第三螺纹孔25,所述第三螺纹孔25上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26,所述第一螺纹孔21、第二螺纹孔23和第三螺纹孔25的中轴线均与水平面平行,两所述第一安装槽16的连接处与外界连通设有第四螺纹孔27,所述第四螺纹孔27的中轴线与两所述第一安装槽16的中轴线的连线垂直,所述第四螺纹孔27上螺纹连接有第四螺栓28,通过设置的第一螺纹孔21、第二螺纹孔23、第三螺纹孔25和第四螺纹孔27便于更换阻尼油,以及便于减震器的维修、疏通和保养,降低减震器的保养成本。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8与图9所示,所述调节装置5包括阀体51、阀杆52、阀片53和第一弹簧54,所述阀体51上设有阀孔55,所述阀体51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部511、第二部512和第三部513,所述第二部512的直径尺寸小于第一部511的直径尺寸和第三部513的直径尺寸,使得第二部512形成内凹的环形槽56,所述第一部511上且与阀孔55连通设有缺口57,环绕所述第二部512的圆周外表面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连通孔58,各所述第一连通孔58分别与阀孔55连通,所述第三部513上且位于第二部512的周侧设有若干个第二连通孔59,各所述第二连通孔59分别与环形槽56连通,所述阀片53和第一弹簧54设于第三部513的下侧,通过第一弹簧54挤压使得阀片53覆盖于各个第二连通孔59,所述阀杆52具有设有外螺纹的螺纹部521和一端具有呈锥形机构的锥形部522,所述阀杆52穿设于阀孔55内,其螺纹部521与第一部511螺纹连接,锥形部522延伸至第二部512内,通过转动阀杆52带动其上下运动,使得锥形部522调节油液通过阀孔55和第一连通孔58的流量,所述阀杆52上远离锥形部522的一端设有卡置槽60,所述第三部513的底部向内凹设有让位槽61,所述阀片53和第一弹簧54分布于让位槽61内,通过外部设备如旋钮或者拧把卡置于阀杆上的卡置槽60,并通过转动阀杆52,使得阀杆52沿阀孔55的轴向方向上下运动,进而使得阀杆52的锥形部522调节油液通过阀孔55和第一流通孔58的流量,该种方式能够在阀杆52行进较小的行程的同时起到较大的调整,并且降低对阻尼油流动造成的阻尼效果,提高油液的流动率,具体的,在减震器压缩过程中,阻尼油通过阀孔55、第一流通孔58进入到环形槽56处,实现从一个腔中流到另一个腔中,此时油液处于挤压状态,使得阀片53抵靠于阀体51上,将第二流通孔59覆盖住,在减震器回弹过程中,油液一部分通过环形槽56、第二流通孔59进入到阀孔55内,另一部分通过第二流通孔59流通,实现快速回弹,起到足够的支撑性,进而快速降低冲击所产生的余震,提高使用效果,并且第一部511上设置的缺口57便于阀杆52的拆卸安装,该种结构简单,调节便利;进一步的,第三部513上设置的让位槽60,阀片53和第一弹簧54分布于让位槽60内,起到定位和导向作用,防止阀片53的偏移,提高使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进一步的,上述的实施例中,仅通过第二通孔A151、第二通孔B152和第二通孔C153对阻尼油的流经尺寸进行自动调节,其调节的范围相对较小,即能够适应较为平缓的路面骑行,而对于冲击力度较大的情况下,活塞8受到阻尼油的阻挡作用,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使得减震器产生一种撞墙感,体验感较差,由此通过以下设计,以提高使用的舒适性,具体的:
参考图12、图14所示,所述活塞8包括固设于活塞杆7上端的活塞座81、套设于活塞座81上的滑座82、固定板83、锁紧螺母84以及第二弹簧85,所述活塞座81包括套设于活塞杆7上且与活塞杆7锁紧连接的套体811、设于套体811下端的封闭体812,所述套体811与封闭体812一体连接,所述套体811与封闭体812的连接处设有第一曲面结构86,所述套体811的外表面设有沿其轴向方向分布的凸条87,所述滑座82的中部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表面设有滑槽88,所述滑槽88的深度尺寸小于凸条87的高度尺寸,使得滑座套82设于套体811上时,滑座82与套体811之间形成连接流道89,所述滑座82上且位于安装孔的下部设有与第一曲面结构86配合的第二曲面结构90,所述固定板83固设于活塞杆7上,且位于活塞座81的下侧,所述第二弹簧85套设于活塞杆7上,并且第二弹簧85的两端分别抵靠于固定板83的上表面与滑座82的下表面上,所述锁紧螺母84螺纹连接于活塞杆7的上端,通过第二弹簧85,使得滑座82上端抵靠于锁紧螺母84上,且锁紧螺母84盖设于连接流道89,所述滑座82的外表面设有至少一条环形槽91,优选的为两条,各所述环形槽91内嵌设有密封圈92。
参考图13所示,当活塞杆受到较大冲击时,活塞的滑座受到阻尼油的阻挡作用,反应速度相对较慢,由此,活塞挤压第二弹簧向内运动,使得滑座与活塞杆相对运动,从而使得滑座与锁紧螺母分离,进而打开连接流道,液压筒的上部与下部连通,由此,提高阻尼油的流经尺寸,进而提高阻尼油的流动效率;当冲击力降低时,在第二弹簧的作用下,推动滑座的上端抵靠于锁紧螺母上,且锁紧螺母盖设于连接流道,使得连接流道封闭,由此使得阻尼油通过第二通孔和调节装置调节调节,增加减震器初段的调节路径,进而提高减震器的舒适性。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座、液压筒、内筒、气囊装置、两个调节装置、封口盖、液压杆、活塞、压缩弹簧、第一支撑座以及第二支撑座,所述安装座设于液压筒轴向一端,所述封口盖设于液压筒的轴向另一端,通过安装座、液压筒和封口盖形成一容腔,所述内筒设于容腔内,并且内筒的轴向两端分别与安装座和封口盖连接,通过安装座、内筒和封口盖形成一液压腔,所述内筒的下部设有若干个连通容腔与液压腔的第一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位于内筒的同一圆周长,所述内筒的中部设有一个连通容腔和液压筒的至少两个第二通孔,所述液压杆穿设于内筒内,其下端穿过封口盖向外延伸,所述活塞设于液压杆的内端,所述活塞的侧壁贴附于内筒的内表面,所述第一支撑座设于活塞杆的外端,所述第二支撑座螺纹连接于液压筒的外表面上,所述压缩弹簧套设于液压筒上,且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于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所述安装座上设有两个第一安装槽以及一个第二安装槽,所述液压腔与其中一第一安装槽连通设有第一流道,所述容腔与另一第一安装槽连通设有第二流道,两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中部贯穿设置,两所述第一安装槽与第二安装槽连通设有第三流道,两所述调节装置分别设于两个第一安装槽内,所述气囊装置设于第二安装槽内,两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中轴线的垂直连线与液压筒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为15°~45°,其中一所述第一安装槽的中轴线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15°~45°,两所述第一安装槽的连接处与外界连通设有第四螺纹孔,所述第四螺纹孔上螺纹连接有第四螺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个数为3个,分别为第二通孔A、第二通孔B和第二通孔C,所述第二通孔A、第二通孔B和第二通孔C依次沿内筒的轴向方向分布,与第二通孔A、第二通孔B和第二通孔C位于同一直线上的其中一所述第一通孔的圆心和第二通孔A的圆心的距离尺寸与内筒的长度尺寸比值为1:2.7~3.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孔A的圆心和第二通孔B的圆心距离尺寸与所述第二通孔B圆心和第二通孔C圆心距离尺寸的比值为1:1~2.5,所述第二通孔A的圆心和第二通孔B的圆心距离尺寸为8mm~20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孔的直径尺寸大于第二通孔的直径尺寸。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连通第一流道与外界的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螺纹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连通第二流道与外界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二螺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有连接第三流道与外界的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螺纹孔上螺纹连接有第三螺栓。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包括阀体、阀杆、阀片和第一弹簧,所述阀体上设有阀孔,所述阀体包括一体连接的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所述第二部的直径尺寸小于第一部的直径尺寸和第三部的直径尺寸,使得第二部形成内凹的环形槽,所述第一部上且与阀孔连通设有缺口,环绕所述第二部的圆周外表面设有至少两个第一连通孔,各所述第一连通孔分别与阀孔连通,所述第三部上且位于第二部的周侧设有若干个第二连通孔,各所述第二连通孔分别与环形槽连通,所述阀片和第一弹簧设于第三部的下侧,通过第一弹簧挤压使得阀片覆盖于各个第二连通孔,所述阀杆具有设有外螺纹的螺纹部和一端具有呈锥形机构的锥形部,所述阀杆穿设于阀孔内,其螺纹部与第一部螺纹连接,锥形部延伸至第二部内,通过转动阀杆带动其上下运动,使得锥形部调节油液通过阀孔和第一流通孔的流量,所述阀杆上远离锥形部的一端设有卡置槽。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调节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的底部向内凹设有让位槽,所述阀片和弹簧分布于让位槽内。
CN202320337106.5U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Active CN2193666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7106.5U CN219366671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337106.5U CN219366671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66671U true CN219366671U (zh) 2023-07-18

Family

ID=871427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337106.5U Active CN219366671U (zh) 2023-02-28 2023-02-28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666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37584B2 (en) Bicycle fork having lock-out, blow-off, and adjustable blow-off threshold
US8276719B2 (en) Bicycle damper
JPH04504834A (ja) 自転車の懸架装置
AU8176998A (en) Adjustable gas spring suspension system
CN102748422B (zh) 行程敏感阻尼可调减振器
US6976689B2 (en) Linked suspension system for a vehicle
US20140035256A1 (en) Vehicle suspension assembly
CN114992267A (zh) 油气分离式双筒减振器
CN219366671U (zh)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CN219366672U (zh) 一种新型双调节减震器
CN116221330A (zh) 一种双调节减震器
CN116085419A (zh) 一种新型双调节减震器
CN217842489U (zh) 机车倒置减震器
CN210565992U (zh) 一种液压调节式减震器
CN220566486U (zh) 一种摩托车前叉减震器
CN220365902U (zh) 一种新型多项调节减震器
CN201013827Y (zh) 列车液压减振器
CN220566483U (zh) 一种单项阻尼调节减震器
CN216158173U (zh) 可调节阻尼的减震器
CN116928270A (zh) 一种新型多项调节减震器
CN116792446A (zh) 一种摩托车前叉减震器
CN216200087U (zh) 一种减震器阻尼调节装置
CN210565964U (zh) 一种电子调节式减震器
CN216618374U (zh) 一种可调弹簧预载的减震器
CN118149037A (zh) 一种自行车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