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10051U - 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10051U
CN219310051U CN202320231441.7U CN202320231441U CN219310051U CN 219310051 U CN219310051 U CN 219310051U CN 202320231441 U CN202320231441 U CN 202320231441U CN 219310051 U CN219310051 U CN 2193100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sting
sprue
runner
transition
low press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31441.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惠敏
安磊
高会超
张少文
周亚伟
陈晨
苗赛男
王树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oding Lizhong Wheel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oding Lizhong Whee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oding Lizhong Wheel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oding Lizhong Wheel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31441.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100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100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100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10/00Technologies related to metal processing
    • Y02P10/20Recycling

Landscapes

  • Molds, Core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属于铝合金车轮制造技术领域,包括下模、上模、侧模以及浇铸流道,下模、上模及侧模之间形成铸造腔,浇铸流道包括自下向上依次设置且连通的过渡直浇道、直浇道及横浇道,过渡直浇道的下端用于与升液管连接,横浇道位于铸造腔的上方,且横浇道远离直浇道的一端与铸造腔相连通,升液管内的铸液自下向上先后穿过过渡直浇道、直浇道及横浇道。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双边浇模具结构,借助横浇道从铸造腔的顶部冲型,使得铸坯的整体材料性能均匀性好,还可预留浇口残留量,减少粗加工工序,降低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铝合金车轮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
背景技术
在铝车轮制造行业中,为提高轮辋的材料性能、实现轻量化设计,往往采用铸旋工艺,即铸坯(铸出轮辐和安装盘部位)+旋压(轮辋部分旋压)的技术生产车轮。而在铸坯的生产中,为提高轮辐的材料性能和铸液的利用率,通常采用低压双边浇工艺;但这种结构的低压双边浇工艺存在一些缺点:浇道设置在轮辋的中部,浇口部位模温高,晶粒粗大,导致该部位的材料性能差,影响轮辋的整体性能。铸坯上有浇口,旋压前必须进行粗加工去除浇道残留,增加一道工序,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低压双边浇模具结构浇口部位材料性能差以及成本高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包括下模、上模、侧模及浇铸流道,所述下模、所述上模及所述侧模之间形成铸造腔,所述浇铸流道包括自下向上依次设置且连通的过渡直浇道、直浇道及横浇道,所述过渡直浇道的下端用于与升液管连接,所述横浇道位于所述铸造腔的上方,且所述横浇道远离所述直浇道的一端与所述铸造腔相连通,升液管内的铸液自下向上先后穿过所述过渡直浇道、所述直浇道及所述横浇道。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铸造腔顶部具有多个内浇口,多个所述内浇口与所述横浇道相连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模的一侧设有安装块体和设于安装块体上的直浇道固定体,所述过渡直浇道和所述直浇道分别设于所述安装块体和所述直浇道固定体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过渡直浇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直浇道的中心轴线之间设有倾斜夹角。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倾斜夹角为±15°。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浇铸流道为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铸造腔的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低压浇铸模具结构还包括轮缘冷却系统,所述轮缘冷却系统包括呈环形布置的冷却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低压双边浇铸模具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上模的支撑板。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低压双边浇铸模具还包括铸造机台,所述下模安装于所述铸造机台上,所述铸造机台下方设有盛放铸液的保温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铸造机台包括机台底板、保温炉盖板、升液管及过渡升液管,所述保温炉盖板安装于所述机台地板下方,所述机台地板和所述保温炉盖板上均开设有上下相对应的安装孔,所述升液管安装于所述保温炉盖板的所述安装孔上,所述过渡升液管安装于所述机台底板的所述安装孔中,且所述升液管的上端与所述过渡升液管的下端相连接;所述过渡升液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直浇道的中心轴线之间设有倾斜夹角,所述倾斜夹角为±10°。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使用时,首先将侧模安装在下模上方,再将上模安装在侧模的上方,至此下模、上模及侧模之间形成一个铸造腔,最后在下模的一侧安装浇铸流道;浇铸流道包括有自下向上设置的过渡直浇道、直浇道及横浇道,过渡直浇道与升液管连接,横浇道位于铸造腔上方,且横浇道远离直浇道的一端与铸造腔相连通;在铸件时,铸液进入升液管,经过过渡直浇道与直浇道,流入横浇道内,再通过铸造腔的顶部流入到铸造腔内,形成铸坯。由于横浇道位于铸造腔的顶部,且与铸造腔相连通,从铸造腔的顶部开始冲型,因此可以预留浇口残留量,既可在旋压工序时无需先粗加工去除浇口残留,减少粗加工工序,降低了成本;同时,由于浇口没有在铸造腔中部,使得铸坯的整体材料性能均匀性好,通过这种方式,借助横浇道从铸造腔的顶部冲型,使得铸坯的整体材料性能均匀性好,还可预留浇口残留量,减少粗加工工序,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低压双边浇模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低压双边浇模具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低压双边浇模具结构与铸造机台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下模;11、铸造腔;111、内浇口;2、上模;3、侧模;4、浇铸流道;41、过渡直浇道;42、直浇道;43、横浇道;5、安装块体;51、直浇道固定体;6、轮缘冷却系统;61、冷却腔;7、支撑板;8、铸造机台;81、机台底板;82、保温炉盖板;83、升液管;84、过渡升液管;85、安装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至图3,现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进行说明。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包括下模1、上模2、侧模3以及浇铸流道4,下模1、上模2及侧模3之间形成铸造腔11,浇铸流道4包括自下向上依次设置且连通的过渡直浇道41、直浇道42及横浇道43,过渡直浇道41的下端用于与升液管83连接,横浇道43位于铸造腔11的上方,且横浇道43远离直浇道42的一端与铸造腔11相连通,升液管83内的铸液自下向上先后穿过过渡直浇道41、直浇道42及横浇道43。
本实施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使用时,首先将侧模3安装在下模1上方,再将上模2安装在侧模3的上方,至此下模1、上模2及侧模3之间形成一个铸造腔11,最后在下模1的一侧安装浇铸流道4;浇铸流道4包括有自下向上设置的过渡直浇道41、直浇道42及横浇道43,过渡直浇道41与升液管83连接,横浇道43位于铸造腔11上方,且横浇道43远离直浇道42的一端与铸造腔11相连通;在铸件时,铸液进入升液管83,经过过渡直浇道41与直浇道42,流入横浇道43内,再通过铸造腔11的顶部流入到铸造腔11内,形成铸坯。由于横浇道43位于铸造腔11的顶部,且与铸造腔11相连通,从铸造腔11的顶部开始冲型,因此可以预留浇口残留量,既可在旋压工序时无需先粗加工去除浇口残留,减少粗加工工序,降低了成本;同时,由于浇口没有在铸造腔11中部,使得铸坯的整体材料性能均匀性好,通过这种方式,借助横浇道43从铸造腔11的顶部冲型,使得铸坯的整体材料性能均匀性好,还可预留浇口残留量,减少粗加工工序,降低成本。
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铸造腔11顶部具有多个内浇口111,多个内浇口111与横浇道43相连通;在浇铸铸坯时,利用多个内浇口111可以从不同方向同时进行铸坯,铸坯成型快,并且内浇口111没有设置在铸造腔11的中部,而是设置在铸坯的顶部,在浇铸冲型时,可预留浇口残留量,这使得在旋压工艺时,铸坯无需先粗加工去除浇口残留,减少粗加工这一工序,降低了成本,且内浇口111设置在铸造腔11顶部,在浇铸完成后,铸坯的整体材料性能均匀性好。
请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下模1的一侧设有安装块体5和设于安装块体5上的直浇道固定体51,过渡直浇道41和直浇道42分别设于安装块体5和直浇道固定体51上;在输送铸液时,为保障过渡直浇道41与直浇道42的正常工作,即将铸液稳定且快速地输送到横浇道43内,并且限制过渡直浇道41与直浇道42的移动,将过渡直浇道41与直浇道42分别设置在安装块体5和直浇道固定体51上,过渡直浇道41与直浇道42是铸液进入铸造腔11时首先经过的通道,同样也是压力传递的首要部位,借助安装块体5与直浇道固定体51,提高过渡直浇道41与直浇道42的承载力,防止在输送铸液时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破损。
请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过渡直浇道41的中心轴线与直浇道42的中心轴线之间设有倾斜夹角,设置倾斜夹角就能够浇铸不同规格的模具,通过倾斜的过渡直浇道41,以此来改变不同规格车轮的直浇道42位置,从而实现不同规格车轮产品的生产。
请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过渡直浇道41的中心轴线与直浇道42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倾斜夹角为±15°;通过设计不同倾斜角度的过渡直浇道41,进而改变不同规格车轮的直浇道42位置,从而实现不同规格车轮产品的生产。
请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浇铸流道4为两个,对称设置于铸造腔11的两侧;在浇铸时,铸液通过两个浇铸流道4,可以更加快速地将铸液运输到铸造腔11内,借助两个浇铸流道4,提高了浇铸速度,使得铸坯快速地成型。
请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低压浇铸模具结构还包括轮缘冷却系统6,轮缘冷却系统6包括呈环形布置的冷却腔61;轮缘冷却系统6安装于上模2内,借助轮缘冷却系统6,将冷却液输送到冷却腔61内,加快铸造腔11内铸液的冷却,自上而下的进行冷却,使得冷却速度更快,并且不破坏铸坯整体的材料性能。
请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低压双边浇铸模具还包括用于支撑上模2的支撑板7;支撑板7安装于上模2与下模1之间,大大地减少了侧模3所受到的重力,变相的增强了侧模3的承载能力,借助支撑板7与侧模3一起承载上模2,使得低压双边浇模具的结构更加稳固、牢靠。
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低压双边浇铸模具还包括铸造机台8,下模1安装于铸造机台8上,铸造机台8下方设有盛放铸液的保温炉;将下模1安装在铸造机台8上,并且借助铸造机台8下方的保温炉为铸造腔11提供铸液,同时固定下模1,限制下模1的移动自由度,保证浇铸过程的正常进行。
请参阅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低压浇铸模具结构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铸造机台8包括机台底板81、保温炉盖板82、升液管83及过渡升液管84,保温炉盖板82安装于机台底板81下方,机台底板81和保温炉盖板82上均开设有上下相对应的安装孔85,升液管83安装于保温炉盖板82的安装孔85上,过渡升液管84安装于机台底板81的安装孔85中,且升液管83的上端与过渡升液管84的下端相连接,过渡升液管84的中心轴线与直浇道42的中心轴线之间设有倾斜夹角,倾斜夹角为±10°;在浇铸模具时,铸液通过升液管83,进入过渡升液管84内,再流入浇铸流道4内,最后通过多个内浇口111进入铸造腔11内,保障铸坯的成型,保温炉盖板82保证铸液的温度,防止铸液温度过低,造成浇铸速度慢甚至无法浇铸,而机台底板81限制下模1的移动以及承载下模1,保证铸坯的正常成型;过渡直浇道41与过渡升液管84相连通,且不同倾斜角度的过渡升液管84能够浇铸不同规格的模具,过渡升液管84调整角度范围为±10°,由于保温炉盖上安装孔85与机台底板81上的安装孔85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因此对于不同规格的车轮产品,通过设计不同倾斜角度的过渡直浇道41和过渡升液管84,进而改变不同规格车轮的直浇道42位置,从而实现低压铸造机和保温炉适用不同规格的车轮产品;在过渡升液管84上套设有升液管保护套,用于保护过渡升液管84的正常工作。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上模、侧模及浇铸流道,所述下模、所述上模及所述侧模之间形成铸造腔,所述浇铸流道包括自下向上依次设置且连通的过渡直浇道、直浇道及横浇道,所述过渡直浇道的下端用于与升液管连接,所述横浇道位于所述铸造腔的上方,且所述横浇道远离所述直浇道的一端与所述铸造腔相连通,升液管内的铸液自下向上先后穿过所述过渡直浇道、所述直浇道及所述横浇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腔顶部具有多个内浇口,多个所述内浇口与所述横浇道相连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的一侧设有安装块体和设于安装块体上的直浇道固定体,所述过渡直浇道和所述直浇道分别设于所述安装块体和所述直浇道固定体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直浇道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直浇道的中心轴线之间设有倾斜夹角。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倾斜夹角为±15°。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铸流道为两个,对称设置于所述铸造腔的两侧。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浇铸模具结构还包括轮缘冷却系统,所述轮缘冷却系统包括呈环形布置的冷却腔。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浇铸模具还包括用于支撑所述上模的支撑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低压浇铸模具还包括铸造机台,所述下模安装于所述铸造机台上,所述铸造机台下方设有盛放铸液的保温炉。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铸造机台包括机台底板、保温炉盖板、升液管及过渡升液管,所述保温炉盖板安装于所述机台底板下方,所述机台底板和所述保温炉盖板上均开设有上下相对应的安装孔,所述升液管安装于所述保温炉盖板的所述安装孔上,所述过渡升液管安装于所述机台底板的所述安装孔中,且所述升液管的上端与所述过渡升液管的下端相连接;所述过渡升液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直浇道的中心轴线之间设有倾斜夹角,所述倾斜夹角为±10°。
CN202320231441.7U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 Active CN2193100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1441.7U CN219310051U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31441.7U CN219310051U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10051U true CN219310051U (zh) 2023-07-07

Family

ID=870042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31441.7U Active CN219310051U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100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4130A (zh) 一种高镍奥氏体球墨铸铁排气歧管铸造方法
CN202398784U (zh) 一种铸造砂型
CN219310051U (zh) 一种低压浇铸模具结构
CN219254078U (zh) 一种压缩机支架压铸模具
CN210754990U (zh) 用于电机壳的铸造模具
CN201592232U (zh) 一种钛合金铸造超薄件一体式浇铸装置
CN215966157U (zh) 一种潮模砂型铸造模具
CN217121705U (zh) 边模分段式矩阵水冷镶块
CN214000469U (zh) 一种多工位笔记本外壳加工用注塑模具冷却装置
CN214814716U (zh) 一种低压铸造铝合金车轮模具封闭点冷却结构
CN109226687A (zh) 环形铸件用随型浇注系统
CN105033223B (zh) 一种金属铝环低压铸造用浇注系统
CN211331267U (zh) 轮毂低压模具模芯
CN201020523Y (zh) 一种电渣重熔模具钢铸造模
CN220311690U (zh) 定子架链轮毂缸头生产用浇筑模具
CN114029473B (zh) 一种摩托车铝合金轮毂的低压铸造方法
CN213224213U (zh) 汽车轮毂铸造模具
CN215786650U (zh) 一种饼状轮毂坯体的压铸模具
CN206009789U (zh) 一种车轮铸造模具边模
CN220659174U (zh) 压铸模具
CN217452085U (zh) 一种改进的铝车轮低压铸造新模具
CN214521352U (zh) 一种采用气动变向原理的模具制造冷却设备
CN210121668U (zh) 一种汽车减震器支架模具
CN114433791B (zh) 一种局部增容铸造车轮模具
CN219786530U (zh) 一种三相联动铝支架低压铸造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