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304682U - 一种永磁阻尼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永磁阻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304682U
CN219304682U CN202320196939.4U CN202320196939U CN219304682U CN 219304682 U CN219304682 U CN 219304682U CN 202320196939 U CN202320196939 U CN 202320196939U CN 219304682 U CN219304682 U CN 2193046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ir
driving
permanent magnet
fixing
driving p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196939.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袁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uolin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uol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uolin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uolin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196939.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3046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3046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3046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永磁阻尼器,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主动副,所述主动副的一侧设置有被动副,所述被动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线盘,所述线盘的内部固定套设有从动轴;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动副的一侧,用于固定主动副的位置,通过设置固定组件,第一螺栓可旋入或旋出从而带动夹持块夹持内部轴,使得主动副不会再转动过程中发生移位,避免转动时主动副出现位移,以免导致两副之间磁力不稳定,从而保证工作时带动的张力稳定,轴承可带动随着从动轴转动,同时又保证了固定座不发生转动,第二螺栓可便于主动副与连接部件组装与拆卸,驱动轴可为主动副的转动提供动力,维持动力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永磁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永磁阻尼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永磁阻尼器。
背景技术
永磁阻尼器是近十年来国外出现的新型磁力传动机构。它运用磁学原理,把主、被动一对磁性副,通过磁力无接触连接,进行力矩传递。调节磁性副之间的气隙大小,可以把阻尼力矩从零调节到最大值。当气隙距离被锁定后,在运转过程中的阻尼力矩大小可保持长期恒定,且不会随主、被动副相对转速变化而改变,阻尼力矩或张力的机构如电线电缆、光纤光缆、薄膜、纺织、编织等机械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线缆、光缆机械中,可用作束线机,绞线机,包漆机,纸包机,绕包机,拉丝机,复绕机,光纤被覆机,光纤光缆纱带包扎机等机械的收放线,收放带张力器使用。由于其恒力矩特性,可使在高速、低速、满盘、浅盘等各种场合令张紧力矩不变。
磁阻尼器由两个半副组成,结构简单,运转过程中靠磁力连接,两者无直接接触摩擦。间隙调节(即力矩调节)方便,安装尺寸小,使用寿命长,无故障,它在需要提供稳定的传递力矩,由于其恒力矩特性,可使在高速、低速、满盘、浅盘等各种场合令张紧力矩不变。如使阻尼器与定径轮同轴,通过定径导轮引出线、带时,在线速度改变的情况下,可以使线、带的张力(F)不变,但在永磁阻尼器实际运用中,分为转动副与固定副,转动时转动副会出现位移,从而导致两副之间磁力不稳定,难以保证工作时带动的张力稳定往往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固定位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永磁阻尼器,解决了永磁阻尼器实际运用中,分为转动副与固定副,转动时转动副会出现位移,从而导致两副之间磁力不稳定,难以保证工作时带动的张力稳定往往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固定位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永磁阻尼器,包括:主动副,所述主动副的一侧设置有被动副,所述被动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线盘,所述线盘的内部固定套设有从动轴;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动副的一侧,用于固定主动副的位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固定组件,避免转动时主动副出现位移,以免导致两副之间磁力不稳定,从而保证工作时带动的张力稳定,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固定位置。
较佳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固定安装在所述主动副的一侧,所述固定环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夹持块,两个所述夹持块相互远离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弹簧,两个弹簧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环的内圆壁面固定安装,所述固定环的外圆壁面开设有两个限位螺纹孔,两个限位螺纹孔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一螺栓,第一螺栓可旋入或旋出从而带动夹持块夹持内部轴,使得主动副不会再转动过程中发生移位。
较佳的,所述主动副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限位孔,所述被动副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若干个限位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限位孔,限位孔可与限位块活动套设,便于主动副与被动副闲置时套设在一起,避免使用时难以寻找配对的磁性副。
较佳的,所述固定座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的内部固定套设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内环与所述从动轴固定套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轴承,轴承可带动随着从动轴转动,同时又保证了固定座不发生转动。
较佳的,所述主动副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主动螺纹孔,主动副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螺栓,若干个所述第二螺栓分别与所述主动螺纹孔螺纹连接,所述被动副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被动螺纹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第二螺栓,第二螺栓可便于主动副与连接部件组装与拆卸。
较佳的,所述从动轴的一侧设置有驱动轴,驱动轴与主动副的内部固定套设。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驱动轴,驱动轴可为主动副的转动提供动力,维持动力的稳定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设置固定组件,第一螺栓可旋入或旋出从而带动夹持块夹持内部轴,使得主动副不会再转动过程中发生移位,避免转动时主动副出现位移,以免导致两副之间磁力不稳定,从而保证工作时带动的张力稳定,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固定位置。
通过设置轴承,轴承可带动随着从动轴转动,同时又保证了固定座不发生转动,通过设置第二螺栓,第二螺栓可便于主动副与连接部件组装与拆卸,通过设置驱动轴,驱动轴可为主动副的转动提供动力,维持动力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主动副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被动副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主动副;2、被动副;3、固定座;4、线盘;5、从动轴;6、固定环;7、夹持块;8、弹簧;9、限位螺纹孔;10、第一螺栓;11、限位孔;12、限位块;13、固定孔;14、轴承;15、主动螺纹孔;16、第二螺栓;17、被动螺纹孔;18、驱动轴。
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和图3,一种永磁阻尼器,包括主动副1,所述主动副1的一侧设置有被动副2,被动副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座3,固定座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线盘4,线盘4的内部固定套设有从动轴5,主动副1的一侧设置有固定组件,用于固定主动副1的位置,通过设置固定组件,避免转动时主动副1出现位移,以免导致两副之间磁力不稳定,从而保证工作时带动的张力稳定,不需要借助其他工具固定位置,固定组件包括固定环6,固定环6固定安装在主动副1的一侧,固定环6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夹持块7,两个夹持块7相互远离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弹簧8,弹簧8为已有结构在此不做赘述,两个弹簧8的一端与固定环6的内圆壁面固定安装,固定环6的外圆壁面开设有两个限位螺纹孔9,两个限位螺纹孔9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10,第一螺栓10为已有结构在此不做赘述,通过设置第一螺栓10,第一螺栓10可旋入或旋出从而带动夹持块7夹持内部轴,使得主动副1不会再转动过程中发生移位。
参考图2和图3,主动副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限位孔11,被动副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若干个限位块12,通过设置限位孔11,限位孔11可与限位块12活动套设,便于主动副1与被动副2闲置时套设在一起,避免使用时难以寻找配对的磁性副,固定座3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13,固定孔13的内部固定套设有轴承14,轴承14为已有结构在此不做赘述,轴承14的内环与从动轴5固定套设,通过设置轴承14,轴承14可带动随着从动轴5转动,同时又保证了固定座3不发生转动。
参考图2和图4,主动副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主动螺纹孔15,主动副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螺栓16,第二螺栓16为已有结构在此不做赘述,若干个第二螺栓16分别与主动螺纹孔15螺纹连接,被动副2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被动螺纹孔17,通过设置第二螺栓16,第二螺栓16可便于主动副1与连接部件组装与拆卸,从动轴5的一侧设置有驱动轴18,驱动轴18与主动副1的内部固定套设,通过设置驱动轴18,驱动轴18可为主动副1的转动提供动力,维持动力的稳定性。
工作原理:请参考图1-图4所示,在使用时,工作人员可旋入或旋出第一螺栓10可带动夹持块7夹持驱动轴18,使得主动副1不会再转动过程中发生移位,启动驱动轴18,使得驱动轴18带动主动副1转动,从而带动被动副2转动,被动副2带动固定座3转动,从而使得线盘4转动收线或放线,轴承14可带动随着从动轴5转动,同时又保证了固定座3不发生转动,第二螺栓16可便于主动副1与连接部件组装与拆卸,驱动轴18可为主动副1的转动提供动力,维持动力的稳定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永磁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动副(1),所述主动副(1)的一侧设置有被动副(2),所述被动副(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座(3),所述固定座(3)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线盘(4),所述线盘(4)的内部固定套设有从动轴(5);
固定组件,所述固定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动副(1)的一侧,用于固定主动副(1)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固定环(6),所述固定环(6)固定安装在所述主动副(1)的一侧,所述固定环(6)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夹持块(7),两个所述夹持块(7)相互远离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两个弹簧(8),两个弹簧(8)的一端与所述固定环(6)的内圆壁面固定安装,所述固定环(6)的外圆壁面开设有两个限位螺纹孔(9),两个限位螺纹孔(9)的内部螺纹连接有第一螺栓(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副(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限位孔(11),所述被动副(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若干个限位块(12)。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3)的一侧开设有固定孔(13),所述固定孔(13)的内部固定套设有轴承(14),所述轴承(14)的内环与所述从动轴(5)固定套设。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副(1)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主动螺纹孔(15),主动副(1)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第二螺栓(16),若干个所述第二螺栓(16)分别与所述主动螺纹孔(15)螺纹连接,所述被动副(2)的一侧开设有若干个被动螺纹孔(1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永磁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轴(5)的一侧设置有驱动轴(18),驱动轴(18)与主动副(1)的内部固定套设。
CN202320196939.4U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永磁阻尼器 Active CN2193046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96939.4U CN219304682U (zh)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永磁阻尼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196939.4U CN219304682U (zh)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永磁阻尼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304682U true CN219304682U (zh) 2023-07-04

Family

ID=86950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196939.4U Active CN219304682U (zh) 2023-02-13 2023-02-13 一种永磁阻尼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3046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304682U (zh) 一种永磁阻尼器
CN111706647B (zh) 钢带传动机构
JP3909440B1 (ja) ブレードマシン
CN210326724U (zh) 一种缓冲可调力矩紧线器
CN116313303A (zh) 一种电力电缆制造自动化绞丝设备
US20150031484A1 (en) Tensioner with single torsion spring having multiple nested windings
CN211545518U (zh) 丝线卷绕机
CN112141808A (zh) 一种具有双向螺纹的绕线盘
CN217376806U (zh) 一种新型线缆卷绕装置
CN111453558A (zh) 同步卷丝的张紧装置
CN205687299U (zh) 带弹簧的退绕卷纱装置
CN211595889U (zh) 外纱张力控制机构及直捻机
CN115092765A (zh) 基于纱线断纱的自停控制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212197987U (zh) 同步卷丝的张紧装置
CN220078230U (zh) 阻尼导线轮
CN212611114U (zh) 整经机退绕卷纱装置
JP3267683B2 (ja) 光ファイバの巻取装置
CN215854793U (zh) 一种直筒吊机
CN218931343U (zh) 一种转轴式收缆装置
CN114380110B (zh) 一种电磁阻尼可调的滑差环以及滑差轴系统
CN217732248U (zh) 一种用于精密线材的双卷筒收线装置
CN217350185U (zh) 一种电缆生产用绕线装置
CN219636786U (zh) 一种卷扬排线机构
CN116986420B (zh) 一种电缆收放装置
CN210710101U (zh) 高取向丝的卷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