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86218U - 绕线机构 - Google Patents

绕线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286218U
CN219286218U CN202320546749.0U CN202320546749U CN219286218U CN 219286218 U CN219286218 U CN 219286218U CN 202320546749 U CN202320546749 U CN 202320546749U CN 219286218 U CN219286218 U CN 2192862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cover
mold
winding
mou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54674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祝全根
陈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o Electronic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o Electronic Ltd filed Critical Lanto Electronic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54674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2862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2862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2862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绕线机构,其属于电子产品组装技术领域,包括第一模具及第二模具,所述第一模具能定位绕设体;第二模具与所述第一模具相对设置,且包括固定盖、模具主体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于所述模具主体,另一端抵于所述固定盖,所述模具主体的中心区域能抵紧所述绕设体于所述第一模具上,所述模具主体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一模具之间具有缠绕间隙,且所述模具主体具有倾斜设置的整形面,所述整形面能对缠绕在所述绕设体上的线圈进行整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机构具有较高的组装效率,线圈不容易发生变形,人力消耗较小。

Description

绕线机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产品组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绕线机构。
背景技术
在电子产品制造的过程中,存在绕线的技术需求,示例地,在铁氧体上绕设线圈,以组装无线充电模组。针对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的无线充电模组,线圈绕设在铁氧体上后,需要线圈的截面呈梯形,即,线圈具有斜面,以满足智能手表等电子产品的空间要求。
现有技术中,先将线圈在专用的绕设工具上绕设成型,然后对线圈进行整形,使得线圈的截面形状满足要求,之后,再将线圈和铁氧体组装在一起,可见,现有技术中异形的线圈与铁氧体组装的步骤较多,组装效率较低,且绕设好的线圈移动的过程中较容易发生变形,提高了线圈与铁氧体组装的难度,需要人工手动多次调整,人力消耗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机构,具有较高的组装效率,线圈不容易发生变形,人力消耗较小。
如上构思,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绕线机构,包括:
第一模具,所述第一模具能定位绕设体;
第二模具,与所述第一模具相对设置,且包括固定盖、模具主体及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于所述模具主体,另一端抵于所述固定盖,所述模具主体的中心区域能抵紧所述绕设体于所述第一模具上,所述模具主体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一模具之间具有缠绕间隙,且所述模具主体具有倾斜设置的整形面,所述整形面能对缠绕在所述绕设体上的线圈进行整形。
可选地,所述模具主体包括模套、模盖、第二弹性件及抵顶件,所述模套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固定盖,所述模盖的一端限位于所述模套内,另一端由所述模套穿出,所述整形面设于所述模盖的另一端,所述模套及所述模盖形成朝向所述固定盖的第一凹槽,所述抵顶件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中,另一端穿过所述模盖并能抵紧所述绕设体于所述第一模具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于所述模盖,另一端抵于所述固定盖,所述模盖与所述第一模具之间形成所述缠绕间隙,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固定盖及所述抵顶件之间。
可选地,所述抵顶件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抵顶件绕所述模盖的轴线均匀且间隔分布。
可选地,所述模具主体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的连接板,每个所述抵顶件的一端分别固接于所述连接板,所述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固定盖及所述连接板之间。
可选地,所述模具主体还包与多个所述抵顶件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套设于与其对应的所述抵顶件外,且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一端抵于所述模盖,所述第三弹性件的另一端抵于所述连接板。
可选地,所述连接板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弹性件均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内部空间中。
可选地,所述固定盖朝向所述模具主体的一侧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二凹槽中。
可选地,所述模具主体包括模套及模盖,所述模套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固定盖,所述模盖的一端限位连接于所述模套内,所述模盖的另一端由所述模套穿出并与所述绕设体抵接,且所述模盖能抵紧所述绕设体于所述第一模具上,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于所述模盖,另一端抵于所述固定盖,所述整形面设于所述模套的另一端,且所述模套与所述第一模具之间形成所述缠绕间隙。
可选地,所述整形面为围绕所述模具主体的轴线设置的环形面,且沿模具主体指向所述固定盖的方向,所述整形面与所述模具主体的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可选地,还包括定位柱,所述第一模具具有第一定位孔,所述模具主体具有第二定位孔,所述定位柱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及所述第二定位孔中,且所述定位柱的截面为多边形。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绕线机构,通过将铁氧体定位在第一模具上,并通过第二模具的中部区域对铁氧体进行定位,能够防止铁氧体移动,因此可以直接在铁氧体上饶设线圈,线圈绕设完成后,通过模具主体上的整形面对线圈进行整形,使得线圈的截面形状满足要求,并使得线圈具有斜面,减少了铁氧体与线圈组装的步骤,提高了组装效率,且线圈不存在变形的风险,降低了线圈与铁氧体组装的难度,减少了人力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绕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绕线机构的分解示意图一;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模具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绕线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所示的A处放大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部分模具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模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模具主体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绕线机构的分解示意图二;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绕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绕线机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绕线机构的截面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模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模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铁氧体与线圈的装配示意图。
图中:
1、第一模具;11、第一定位孔;
2、第二模具;21、固定盖;211、第二凹槽;22、模具主体;221、第一凹槽;222、整形面;223、模套;224、模盖;2241、第三凹槽;2242、限位部;2243、凸出部;225、第二弹性件;226、抵顶件;227、连接板;228、第三弹性件;229、第二定位孔;23、第一弹性件;24、缠绕间隙;3、定位柱;
100、绕设体;200、线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绕线机构,用于将线圈200绕设在绕设体上,且能够直接在绕设体上绕设线圈200,具有较高的组装效率,线圈200不容易发生变形,人力消耗较小。绕设体与线圈200可以为相互配合的两个部件,本实施例中以绕设体为用于手表的铁氧体,绕设物为用于手表的线圈为例进行说明,其他情况请参考本实施例提供的示例。铁氧体与线圈装配后的结构参见图15。
如图1和图2所示,绕线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模具1和第二模具2。
其中,第一模具1用于定位铁氧体100,第一模具1的具体结构及定位原理可以参见现有技术,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模具1朝向第二模具2一端的端面具有多个定位块,多个定位块相互配合夹持铁氧体100,以将铁氧体100沿第一模具1的径向进行定位。
第二模具2包括固定盖21、模具主体22及第一弹性件23。其中,模具主体22与定位盖21在第二模具2的轴线上依次设置,且模具主体22朝向固定盖21的一端具有第一凹槽221,第一弹性件23位于第一凹槽221中,且第一弹性件23的一端抵于模具主体22,第一弹性件23的另一端抵于固定盖21。模具主体22的中心区域能抵紧铁氧体100于第一模具1上,即,模具主体22的中心区域在第二模具2的轴线方向与铁氧体100接触,并与第一模具1相互配合在第二模具2的轴线方向定位铁氧体100,以防止铁氧体100在绕设过程中移动。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模具1的轴线平行于第二模具2的轴线。
模具主体22的边缘区域与第一模具1一端的端面之间具有缠绕间隙24,该缠绕间隙24正对铁氧体100的绕设位置,使得线圈200能够通过缠绕间隙24缠绕在铁氧体100上。本实施例中,线圈200通过绕线机等机构进行缠绕,且现有技术中的绕线机绕设一圈能够缠绕两匝线。并且,模具主体22朝向第一模具1的一端具有倾斜设置的整形面222,整形面222能对缠绕在铁氧体100上的线圈200进行整形,使得线圈200具有斜面,进而满足手表等电子产品的需求。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性件23为弹簧或其他弹性结构。
在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机构时,先将铁氧体100沿第一模具1的径向定位在第一模具1上,然后装配第一模具1与第二模具2,使得第二模具2的模具主体22的中心区域与铁氧体100接触,并将铁氧体100沿第一模具1的轴向限位在第一模具1上,之后将线圈200通过缠绕间隙24缠绕在铁氧体100上,缠绕预设圈之后,可以控制模具主体22靠近线圈200移动,以通过整形面222挤压线圈200,以使线圈200与整形面222接触的部分形成斜面。整形结束后,控制第一模具1与第二模具2分离,并将缠绕有线圈200的铁氧体100从第一模具1上取下。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模具2与第一模具1的扣合与分离可以通过其他驱动件实现,如气缸、机械手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本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机构,通过将铁氧体100定位在第一模具1上,并通过第二模具2的中部区域对铁氧体100进行定位,能够防止铁氧体100移动,因此可以直接在铁氧体100上饶设线圈200,线圈200绕设完成后,通过模具主体22上的整形面222对线圈200进行整形,使得线圈200的截面形状满足要求,并使得线圈200具有斜面,减少了铁氧体100与线圈200组装的步骤,提高了组装效率,且线圈200不存在变形的风险,降低了线圈200与铁氧体100组装的难度,减少了人力消耗。
可选地,如图2所示,模具主体22包括模套223、模盖224、第二弹性件225及抵顶件226。其中,模套223为两端具有开口的结构,模套223的一端固接于固定盖21,在一些实施例中,模套223可以通过螺栓等固定件固定在固定盖21上。模盖224的一端限位于模套223内,模盖224的另一端由模套223另一端的端面穿出,整形面222设于模盖224凸出于模套223的一端上,即整形面222设于模盖224的另一端。模套223及模盖224形成朝向固定盖21的第一凹槽221,第一弹性件23的一端抵于模盖224,且模盖224与第一模具1之间形成缠绕间隙24。本实施例中,模盖224限位连接于模套223的方式具有多种,在一些实施例中,模盖224位于第一凹槽221一端的尺寸大于模套223另一端开口的尺寸,使得模盖224能够相对于模套223滑动,但无法滑出模套223。
模盖224能够在第一弹性件23的作用下挤压线圈200,以实现线圈200的整形,并且,由于第一弹性件23的存在,缠绕间隙24在第二模具2轴向上的尺寸可变,进而使得在缠绕线圈200时,导线能够推动模盖224移动,以能够缠绕在铁氧体100上。具体地,如图4和5所示,模盖224未移动时,缠绕间隙24在第二模具2轴向上的第一尺寸为d1,d1示例地为0.36毫米,铁氧体100台阶的厚度为d2,d2示例地为0.72毫米,线圈200的导线的线径为0.36毫米,因此,在缠绕的过程中,需要推动模盖224远离第一模具1移动预设距离,使得导线顺利地通过缠绕间隙24缠绕在铁氧体100上。
上述抵顶件226的一端位于第一凹槽221中,另一端穿过模盖224并能抵紧铁氧体100于第一模具1上,也即是,本实施例中通过抵顶件226对铁氧体100进行限位,而模盖224的移动不会干扰抵顶件226,使得抵顶件226能够始终定位铁氧体100,进而防止铁氧体100在绕线的过程中移动。第二弹性件225设于固定盖21及抵顶件226之间,及第二弹性件225的一端抵紧于抵顶件226,第二弹性件225的另一端抵紧于固定盖21,通过第二弹性件225实现了对铁氧体100的弹性定位,降低了损伤铁氧体100的几率。抵顶件226呈柱状,可以为圆柱、棱柱等,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一些实施例中,抵顶件226靠近铁氧体100的一端设有胶垫,以防止损伤铁氧体100。第二弹性件225示例为弹簧。
可选地,如图6所示,抵顶件226设有多个,多个抵顶件226绕模盖224的轴线均匀且间隔分布,即,多个抵顶件226等角度分布,通过设置多个抵顶件226,能够提高定位铁氧体100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抵顶件226设有四个。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抵顶件226设有多个时,每个抵顶件226与固定盖21之间均可以具有一个第二弹性件225,即第二弹性件225设有多个。
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4,模具主体22还包括位于第一凹槽221内的连接板227,每个抵顶件226的一端分别固接于连接板227,每个抵顶件226的另一端与铁氧体100接触。第二弹性件225设有一个,且第二弹性件25设于固定盖21及连接板227之间,即第一弹性件25的一端抵紧于固定盖21,另一端抵紧于连接板227,通过连接板227向多个抵顶件226提供定位铁氧体100的力。通过设置连接板227,能够提高多个抵顶件226移动的同步性,还能够减少第二弹性件225的个数,便于第二模具2的组装。本实施例中,连接板227可以为方形板、圆形板。
请继续参见图4,模具主体22还包与多个抵顶件226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三弹性件228。其中,每个第三弹性件228套设于与其对应的抵顶件226外,且第三弹性件228的一端抵于模盖224,第三弹性件228的另一端抵于连接板227,即,第三弹性件228设于模盖224与连接板227之间,第三弹性件228能够向模盖224传递用于整形线圈200的力,具体地,固定盖21受力移动时,能够通过第二弹性件225、连接板227及第三弹性件228向模盖224施加移动的力,进而使得模盖224对线圈200进行整形,提高整形的成功率,且将硬接触调节为弹性接触,降低了损伤线圈200的几率。
可选地,如图4所示,连接板227及至少部分第三弹性件228均位于第一弹性件23的内部空间中,以充分利用第二模具2的内部空间。可见,第一弹性件23的直径大于第三弹性件228的直径,第一弹性件23的内部空间为第一弹性件23围设形成的空间。
请继续参见图4,固定盖21朝向模具主体22的一侧具有第二凹槽211,第二弹性件225的一端限位于第二凹槽211中,以防止第二弹性件225移位。
可选地,如图7所示,模盖224朝向固定盖21的一侧具有第三凹槽2241,第一弹性件23的一端限位于第三凹槽2241中,以降低第一弹性件23移位的几率。
本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整形面222为围绕模具主体22的轴线设置的环形面,并配合线圈200的形状。并且,沿模具主体22指向固定盖21的方向,即图4中由左向右的方向,整形面222与模具主体2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以能够形成满足要求的线圈200。
示例地,如图9所示,绕线机构还包括定位柱3,第一模具1具有第一定位孔11,如图7所示,模具主体22具有第二定位孔229,定位柱3穿设于第一定位孔11及第二定位孔229中,以实现第一模具1与第二模具2的定位安装,以降低第一模具1与第二模具2错位的几率。本实施例中,定位柱3的截面为多边形,以具有定位功能。
本实施例提供的绕线机构,通过设置第一弹性件23及第二弹性件225,能够适用于具有不同尺寸的铁氧体100及线圈200,具有较高的通用性。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模具主体22的具体结构有所不同。
如图10至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模具主体22包括模套223及模盖224。其中,模套223的一端固接于固定盖21,模盖224的一端限位于模套223内,模盖224滑动连接于模套223,且模盖224的另一端由模套223另一端的端面穿出并与绕设体抵接,第一弹性件23的一端抵于模盖224,另一端抵于固定盖21,且模盖224能抵紧铁氧体100于第一模具1上,整形面222设于模套223的另一端,且模套223与第一模具1之间形成缠绕间隙24。可见,本实施例中,通过模盖224对铁氧体100进行限位,通过模套223对线圈200进行整形,使得第二模具2的部件能够较少,便于组装且成本较低。本实施例中,在对线圈200进行整形时,可以通过推动固定盖21向靠近第一模具1的方向移动,进而推动模套223挤压线圈200,进而实现线圈200的整形,在模套223移动的过程中,由于第一弹性件23的存在,使得模盖224继续定位铁氧体100,而不会硬剂伤铁氧体100。
可选地,如图14所示,模盖224包括相互连接的限位部2242及凸出部2243,限位部2242限位与模具套223中,凸出部2243穿出模具套223,并与铁氧体100接触。
本实施例中的其他结构均与实施例一中的相应结构相同且具有相同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在此不做赘述。
以上实施方式只是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特性,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方式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有各种变化和改变,这些变化和改变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Claims (10)

1.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模具(1),所述第一模具(1)能定位绕设体;
第二模具(2),与所述第一模具(1)相对设置,且包括固定盖(21)、模具主体(22)及第一弹性件(23),所述第一弹性件(23)的一端抵于所述模具主体(22),另一端抵于所述固定盖(21),所述模具主体(22)的中心区域能抵紧所述绕设体于所述第一模具(1)上,所述模具主体(22)的边缘区域与所述第一模具(1)之间具有缠绕间隙(24),且所述模具主体(22)具有倾斜设置的整形面(222),所述整形面(222)能对缠绕在所述绕设体上的线圈进行整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22)包括模套(223)、模盖(224)、第二弹性件(225)及抵顶件(226),所述模套(223)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固定盖(21),所述模盖(224)的一端限位于所述模套(223)内,另一端由所述模套(223)穿出,所述整形面(222)设于所述模盖(224)的另一端,所述模套(223)及所述模盖(224)形成朝向所述固定盖(21)的第一凹槽(221),所述抵顶件(226)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21)中,另一端穿过所述模盖(224)并能抵紧所述绕设体于所述第一模具(1)上,所述第一弹性件(23)的一端抵于所述模盖(224),另一端抵于所述固定盖(21),所述模盖(224)与所述第一模具(1)之间形成所述缠绕间隙(24),所述第二弹性件(225)设于所述固定盖(21)及所述抵顶件(226)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件(226)设有多个,多个所述抵顶件(226)绕所述模盖(224)的轴线均匀且间隔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22)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一凹槽(221)内的连接板(227),每个所述抵顶件(226)的一端分别固接于所述连接板(227),所述第二弹性件(225)设于所述固定盖(21)及所述连接板(227)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22)还包括与多个所述抵顶件(226)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三弹性件(228),所述第三弹性件(228)套设于与其对应的所述抵顶件(226)外,且所述第三弹性件(228)的一端抵于所述模盖(224),所述第三弹性件(228)的另一端抵于所述连接板(227)。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227)及至少部分所述第三弹性件(228)均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23)的内部空间中。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盖(21)朝向所述模具主体(22)的一侧具有第二凹槽(211),所述第二弹性件(225)的一端限位于所述第二凹槽(211)中。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主体(22)包括模套(223)及模盖(224),所述模套(223)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固定盖(21),所述模盖(224)的一端限位连接于所述模套(223)内,所述模盖(224)的另一端由所述模套(223)穿出并与所述绕设体抵接,且所述模盖(224)能抵紧所述绕设体于所述第一模具(1)上,所述第一弹性件(23)的一端抵于所述模盖(224),另一端抵于所述固定盖(21),所述整形面(222)设于所述模套(223)的另一端,且所述模套(223)与所述第一模具(1)之间形成所述缠绕间隙(24)。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面(222)为围绕所述模具主体(22)的轴线设置的环形面,且沿模具主体(22)指向所述固定盖(21)的方向,所述整形面(222)与所述模具主体(22)的轴线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绕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定位柱(3),所述第一模具(1)具有第一定位孔(11),所述模具主体(22)具有第二定位孔(229),所述定位柱(3)穿设于所述第一定位孔(11)及所述第二定位孔(229)中,且所述定位柱(3)的截面为多边形。
CN202320546749.0U 2023-03-20 2023-03-20 绕线机构 Active CN2192862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6749.0U CN219286218U (zh) 2023-03-20 2023-03-20 绕线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546749.0U CN219286218U (zh) 2023-03-20 2023-03-20 绕线机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286218U true CN219286218U (zh) 2023-06-30

Family

ID=86929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546749.0U Active CN219286218U (zh) 2023-03-20 2023-03-20 绕线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2862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9286218U (zh) 绕线机构
CN104924502A (zh) 一种快速取出镶件的自动脱模装置
CN109454167B (zh) 一种离合器整体式波形片单步成型模具
US20230058802A1 (en) Stamping dies and guided retainer devices for use in same
CN214517112U (zh) 一种挤尖角模具
CN211679577U (zh) 连续冲压组合模具
CN210210251U (zh) 卡簧装配机
CN210547366U (zh) 灯具支撑片冲孔定位模具
CN220497522U (zh) 一种用于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的连接管端口双向成型模具
CN219151355U (zh) 一种冲模的导柱导套结构
CN210280405U (zh) 一种基于预压功能的电磁阀大角度翻边铆压模具
CN216265679U (zh) 一种二级缓冲装配工装
CN218448867U (zh) 一种用于射频连接器制备的手压机吸附装置
CN215280732U (zh) 一种薄壁钢套的压装装置
CN216642722U (zh) 一种应用于狭小空间的卡扣结构
CN214134766U (zh) 一种拉铆螺柱压装组合装置
CN212525692U (zh) 用于汽车零部件的侧向冲压装置
CN218982765U (zh) 一种用于折负角弯卸料板式带芯结构
CN219292655U (zh) 一种可同时铆合多根铆钉的铆合装置
CN215747630U (zh) 一种水泵壳体的自动压装设备
CN218798596U (zh) 冲压专用下凹模
CN220837554U (zh) 一种led灯导电片冲压成型装置
CN220896485U (zh) 一种马达磁环装配机构
CN216705642U (zh) 方线盒冲孔模具
CN220880181U (zh) 一种稳定性佳的冲孔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