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213947U - 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213947U CN219213947U CN202223509525.7U CN202223509525U CN219213947U CN 219213947 U CN219213947 U CN 219213947U CN 202223509525 U CN202223509525 U CN 202223509525U CN 219213947 U CN219213947 U CN 21921394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uring
- runner
- double
- opening
- mol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属于模具加工技术领域,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强,形成的产品不易变形,具体方案为:一种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包括在合模成型硬胶时在动模与静模之间形成的第一浇道和在合模成型软胶时在动模与静模之间形成的第二浇道,第一浇道与第二浇道的出胶口分别连通至型腔,第一浇道与第二浇道的出胶口呈重叠或重合设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色注塑浇注结构,通过将多个第一浇道和第二浇道至少在出胶口处呈重叠或重合设置,能够有效提高第一浇道和第二浇道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尤其是靠近型腔处的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避免发生高温变形,对型腔造成影响,进而避免对产品成型的影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模具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
背景技术
在采用双色注塑过程中,现目前通常是分别设置不同的浇口完成不同的浇注顺序,而浇口之间相互独立设置,在进行高温原料浇注时,产品靠近浇口的位置容易因为高温发生变形,导致产品的成品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强,形成的产品不易变形,成品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包括用于注射硬胶的第一浇道和用于注射软胶的第二浇道,第一浇道和第二浇道至少在出胶口处呈重叠或重合设置。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包括在合模成型硬胶时在动模与静模之间形成的第一浇道和在合模成型软胶时在动模与静模之间形成的第二浇道,第一浇道与第二浇道的出胶口分别连通至型腔,第一浇道与第二浇道的出胶口呈重叠或重合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浇道包括设置于静模上的第一浇注槽,第二浇道包括设置在静模上的第二浇注槽,第一浇注槽一侧设置有与型腔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浇注槽一侧设置有与型腔连通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呈重叠或重合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浇注槽还设置有外界连通的第一注胶口,和第二浇注槽还设置有外界连通的第二注胶口,第一浇注槽沿第一注胶口至第一开口在宽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第二浇注槽沿第二注胶口至第二开口在宽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浇注槽沿第一注胶口至第一开口在高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第二浇注槽沿第二注胶口至第二开口在高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注胶口和第二注胶口自外向内,其截面均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浇道和第二浇道的侧壁均呈平滑曲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色注塑浇注结构,通过将多个第一浇道和第二浇道至少在出胶口处呈重叠或重合设置,能够有效提高产品靠近浇道位置处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进而避免对产品成型的影响,提高产品的成品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色注塑浇注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图1局部A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浇口模具制造的产品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浇口模具制造的产品的侧视图。
其中:
10、型腔;201、第一浇注槽;202、第二浇注槽;203、第一注胶口;204、出胶口;205、公共通道;301、第一浇道;302、第二浇道;2、第一层产品;3、第二层产品。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所采用的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出现“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出现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模块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模块,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模块,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模块。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应用于产品包括多种原料,在产品的制造过程中,需要分别浇注原料,以形成产品的场景。该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包括用于注射硬胶的第一浇道301和用于注射软胶的第二浇道302,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至少在出胶口204处呈重叠或重合设置。
在具体的示例中,在进行双色注塑过程中,成型模具包括了动模和静模,动模上设有第一动模型腔和第二动模型腔,静模上设有第一静模型腔和第二静模型腔,第一静模型腔首先与第一动模型腔结合,形成硬胶成型的腔室,在硬胶成型后形成第一层产品2,第一静模型腔和第一动模型腔分离,成型的硬胶模型位于第一动模型腔内,跟随动模转动,然后第一动模型腔与第二静模型腔结合,在已经成型的硬胶模型的基础上,形成软胶成型的腔室,在软胶成型后形成第二层产品3,并最终形成包含硬胶和软胶的整体的模型,然后第二动模型腔重复上面步骤,分别与第一静模型腔和第二静模型腔结合,形成往复循环。此时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均位于后续过程中动模型腔与第二静模型腔结合的一侧,第一浇道301与动模型腔与第一静模型腔结合的一侧形成的浇道相同,在第一次硬胶成型时,该浇道的位置被填充,在第二次软胶成型时,在浇道成型的硬胶模型也会充满第一浇道301的位置,然后作为第二次软胶成型的基础的一部分。通过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至少在出胶口204处呈重叠或重合设置,能够提高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能够有效避免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可能发生高温变形对型腔的影响,进而避免对产品成型的影响,提高产品的成品率。
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包括在合模成型硬胶时在动模与静模之间形成的第一浇道301和在合模成型软胶时在动模与静模之间形成的第二浇道302,第一浇道301与第二浇道302的出胶口204分别连通至型腔10,第一浇道301与第二浇道302的出胶口204呈重叠或重合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浇道301包括设置于静模上的第一浇注槽201,第二浇道302包括设置在静模上的第二浇注槽202,第一浇注槽201一侧设置有与型腔10连通的第一开口,第二浇注槽202一侧设置有与型腔10连通的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呈重叠或重合设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浇筑槽和第二浇筑槽包括自流段和公共通道205,自流段分别与公共通道205和自身的注胶口连通,即自流段为第一浇筑槽和第二浇筑槽的非公共通道205的独立区域。在向模具注入原料时,原料首先通过注胶口进入到自流段,然后流动至公共通道205,再流动至型腔10中。公共通道205形成有不同高度的流动面,流动面不一定为平面,也可以具有一定倾斜或者不规则的平面。相邻的流动面存在高度差,可形成台阶,流动面的数量与第一浇筑槽和第二浇筑槽的数量相等,每个流动面分别对应一个自流段。模具放置好之后,公共通道205形成有不同高度的流动面,为保证每个第一浇筑槽和第二浇筑槽流动至不同的流动面上,需要对应设置每个第一浇筑槽和第二浇筑槽的自流段的位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沿出胶口204至第一开口在宽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第二浇注槽202沿出胶口204至第二开口在宽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在该实施例中,宽度方向是以模具放置,能够正常注入原料时为参考。因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的出胶口204宽度通常比型腔10的宽度小,设置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沿宽度方向逐渐增大,可以使得原料能够更好的进入到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不容易产生堵塞。且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与型腔10的连通的位置不易存在死角,也能避免因死角的存在导致原料在死角积累,不能顺利流动至型腔10的情况,进而避免产品成品率低的情况。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浇注槽201沿出胶口204至第一开口在高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第二浇注槽202沿出胶口204至第二开口在高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该高度方向仍以模具正常放置,能够正常注入原料的位置为参考。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的出胶口204高度低,则对应的侧壁就更加厚,那么抵抗高温变形的能力就更强,注入模具的原料在最开始进入模具时温度更高,随着原料的流动,温度会相应降低,那么在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出胶口204的原料温度最高,因此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出胶口204的侧壁更厚,能够有效提高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整体抵抗高温的能力,进一步降低对型腔10的影响。另一方面,因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的高度通常低于型腔10,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设置,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靠近出口的位置更高,则更接近型腔10的厚度,原料能更好的从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流动到型腔10中,也便于产品在型腔10中成型。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出胶口204自外向内出胶口204截面逐渐增大。通过该设置,能够避免原料添加的速度过快,造成堵塞的情况,便于原料从出胶口204流动至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中。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的侧壁呈平滑曲面。通过该设置,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与型腔10的连接处形成有平滑曲面,能够使得原料能够更好的从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流动至型腔10内,进而提高产品整体的制造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注射硬胶的第一浇道(301)和用于注射软胶的第二浇道(302),第一浇道(301)和第二浇道(302)至少在出胶口(204)处呈重叠或重合设置。
2.一种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合模成型硬胶时在动模与静模之间形成的第一浇道(301)和在合模成型软胶时在动模与静模之间形成的第二浇道(302),所述第一浇道(301)与第二浇道(302)的出胶口(204)分别连通至型腔(10),所述第一浇道(301)与第二浇道(302)的出胶口(204)呈重叠或重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浇道(301)包括设置于静模上的第一浇注槽(201),所述第二浇道(302)包括设置在静模上的第二浇注槽(202),所述第一浇注槽(201)一侧设置有与型腔(10)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第二浇注槽(202)一侧设置有与型腔(10)连通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呈重叠或重合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浇注槽(201)还设置有外界连通的第一注胶口(203),和所述第二浇注槽(202)还设置有外界连通的第二注胶口,所述第一浇注槽(201)沿所述第一注胶口(203)至所述第一开口在宽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浇注槽(202)沿所述第二注胶口至所述第二开口在宽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浇注槽(201)沿所述第一注胶口(203)至所述第一开口在高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浇注槽(202)沿所述第二注胶口至所述第二开口在高度方向上两端侧壁距离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注胶口(203)和所述第二注胶口自外向内,其截面均逐渐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浇道(301)和所述第二浇道(302)的侧壁均呈平滑曲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09525.7U CN219213947U (zh) | 2022-12-28 | 2022-12-28 | 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509525.7U CN219213947U (zh) | 2022-12-28 | 2022-12-28 | 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213947U true CN219213947U (zh) | 2023-06-20 |
Family
ID=867566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509525.7U Active CN219213947U (zh) | 2022-12-28 | 2022-12-28 | 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213947U (zh) |
-
2022
- 2022-12-28 CN CN202223509525.7U patent/CN219213947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767406B (zh) | 一种成型手机导光板的模具及制造手机导光板的工艺 | |
US7442033B2 (en) | Injection mold | |
CN219213947U (zh) | 一种双色注塑浇注结构及双色注塑模具浇道结构 | |
CN213035195U (zh) | 一种自定位的变压器壳体成型模具 | |
CN216683164U (zh) | 一种复杂结构外壳件的注塑模具装置 | |
CN112092306A (zh) | 浇注系统及具有其的注塑模具 | |
CN112388914A (zh) | 一种注塑模具 | |
CN208681993U (zh) | 一种预变形传感器端盖注塑模 | |
CN215283104U (zh) | 一种易于脱模的注塑模具 | |
CN217454747U (zh) | 一种减小装配间隙的侧角模具结构 | |
CN214442953U (zh) | 具有新型进料结构的振子模具 | |
CN214000411U (zh) | 一种铜排注塑模具的浇注系统 | |
CN213947298U (zh) | 一种试剂盒模具注塑的流道装置 | |
CN208197435U (zh) | 一种蓄电池盒盖成型模具 | |
CN215825835U (zh) | 一种用于热塑性塑料产品成型的薄片嵌入式模具 | |
CN215791289U (zh) | 一种薄壁成型防拉注塑模具 | |
CN216400374U (zh) | 一种精确高效成型前套类塑件的模具 | |
CN211221862U (zh) | 一种带侧孔圆盖的注塑模具 | |
CN220841255U (zh) | 一种高效成型的潜伏式浇口模具 | |
CN221292109U (zh) | 一种能够同时成型多个一次性勺子的注塑模具 | |
CN210362270U (zh) | 一种分块式垃圾箱模具 | |
CN219903115U (zh) | 汽车电连接器的塑料卡圈成型模具 | |
CN219667328U (zh) | 一种长管型产品浇注模组 | |
CN214491438U (zh) | 一种用于生产支壳的注塑模具 | |
CN211389918U (zh) | 双色压塑模镶块式上模机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610100 Aerospace North Road, Longquanyi District, Sichuan, Chengdu Patentee after: Chengdu Aerospace Molding Co.,Ltd. Address before: 610000 Hangtian North Road, Longquanyi District, Chengdu, Sichuan Patentee before: CHENGDU SPACE MOULD AND PLASTIC Co.,Ltd.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