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99526U - 一种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99526U
CN219199526U CN202223522660.5U CN202223522660U CN219199526U CN 219199526 U CN219199526 U CN 219199526U CN 202223522660 U CN202223522660 U CN 202223522660U CN 219199526 U CN219199526 U CN 21919952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storage
storage cavity
heat dissipation
heating devic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2266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金柳生
马向阳
杨柳斌
徐尧
麦绮莹
裴胜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2266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9952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9952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9952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Landscapes

  • Heat-Pump Type And Storage Water Hea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内部具有储液腔和设置在所述储液腔外侧的容纳腔,所述储液腔具有与所述壳体组件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壳体组件外部,以带动所述储液腔内的气体流通至所述储液腔外和/或带动所述储液腔外的气体流通至所述储液腔内。

Description

一种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用电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加热装置用于对特定物品进行加热,以热水器为例,相关热水器只能够对水进行加热处理,水烧开后只能让开水随着时间慢慢冷却至常温或冷却至设定温度,该方式采用的是自然冷却,所需要的时间过长,降温效率低,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如婴幼儿的奶粉冲泡,当开水烧开后,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可以达到最佳冲泡温度45°,无法满足人们快速使用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以解决如何提高加热装置降温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包括:
壳体组件,内部具有储液腔和设置在所述储液腔外侧的容纳腔,所述储液腔具有与所述壳体组件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壳体组件外部,以带动所述储液腔内的气体流通至所述储液腔外和/或带动所述储液腔外的气体流通至所述储液腔内。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内胆,内部形成所述储液腔;
外壳,套设在所述内胆的外侧,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
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内胆的底部;
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靠近所述内胆的侧部和/或顶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散热风机,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散热管,连接所述散热风机与所述储液腔。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胆上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散热管内部,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靠近所述内胆顶部的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壳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连通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外壳的外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开口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开口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侧壁中靠近所述散热风机的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胆包括:
胆体,内部中空形成所述储液腔,所述胆体的上端敞口;
胆盖,与所述外壳的上端可活动地连接,以开放和关闭所述胆体;
其中,所述第二开口贯穿所述胆盖的内外两侧。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风机设置为灌流风机。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空气过滤装置,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三开口的位置。
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内胆内的液体的温度;
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内胆内温度达到第一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散热组件工作,在所述内胆温度达到第二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散热组件停止工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散热组件,壳体组件内部具有储液腔和储液腔外侧的容纳腔,储液腔具有与壳体组件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散热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散热组件连通储液腔和壳体组件外部,以带动储液腔内的气体流通至储液腔外和/或带动所述储液腔外的气体流通至所述储液腔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散热组件,且散热组件连通储液腔内部和壳体组件外部,散热组件通过带动储液腔内的水蒸气流动至壳体组件的外部,水蒸气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从而实现储液腔内液体的快速降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强制对流和水蒸发散热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储液腔内液体的降温速度,缩短了降温时间,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热装置的第一种气流导通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第二种气流导通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组件;11、储液腔;111、第一开口;12、容纳腔;13、内胆;131、第二开口;132、胆体;133、胆盖;14、外壳;141、第三开口;142、侧壁;15、发热组件;153、空气过滤装置;2、散热组件;21、散热风机;22、散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在具体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例如通过不同的具体技术特征的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的实施例和技术方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中各个具体技术特征的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在以下的描述中,所涉及的术语“第一\第二\...”仅仅是区别不同的对象,不表示各对象之间具有相同或联系之处。应该理解的是,所涉及的方位描述“上方”、“下方”、“外”、“内”均为正常使用状态时的方位,“左”、“右”方向表示在具体对应的示意图中所示意的左右方向,可以为正常使用状态的左右方向也可以不是。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多个”表示大于或等于两个。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可应用于热水器、料理机等场景中。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应用场景类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装置的结构产生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结合图1-图4所示,以下以加热装置用于加热水的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图1所示为加热装置的立体图,图2所示为加热装置的俯视图,图3所示为图2中A-A部剖视图。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组件1和散热组件2。壳体组件1设有储液腔11和容纳腔12,储液腔11用于保温热水,容纳腔12用于容纳加热装置中的其他元器件。其中,结合图3所示,容纳腔12设置在储液腔11的外侧,储液腔11具有与壳体组件1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111,也就是说,第一开口111可连通储液腔11的内部和加热装置的外部,从而实现储液腔11内的气体与加热装置的外部连通。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散热组件2设置在容纳腔12内,散热组件用于对容纳腔12内的热水进行降温散热。其中,散热组件2连通储液腔11和壳体组件1外部,也就是说,散热组件2可以带动储液腔11内部的气体与加热装置外部的气体流通。
在其他实施例中,散热组件2还可以设置在胆盖133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对上述散热组件2设置的具体位置进行限定,只要散热组件2能够实现导通加热装置内外的气流即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散热组件2可设置为一个也可设置为多个,例如,散热组件设置为一个的情况下,散热组件2可用于带动储液腔11内的气体流通至储液腔11外,散热装置2还可以带动储液腔11外的气体流通至储液腔11内,或者,在散热装置2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况下,散热装置2既可以带动储液腔11内的气体流通至储液腔外,又可以带动储液腔11外的气体流通至储液腔内,还可以加速储液腔内的气体流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散热装置2的流通功能表示的是散热装置2对两个空间内的气体流动速度的提升作用。该散热装置2所提升的速度的区域与散热装置设置的区域有关。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该加热装置包括壳体组件和散热组件,壳体组件内部具有储液腔和储液腔外侧的容纳腔,储液腔具有与壳体组件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散热组件设置在容纳腔内,散热组件连通储液腔和壳体组件外部,以带动储液腔内的气体流通至储液腔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容纳腔内设置散热组件,且散热组件连通储液腔内部和壳体组件外部,散热组件通过带动储液腔内的水蒸气流动至壳体组件的外部,水蒸气会带走大量的热量,从而实现储液腔内液体的快速降温,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强制对流和水蒸发散热的方式,有效提高了储液腔内液体的降温速度,缩短了降温时间,进而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壳体组件1包括内胆13和外壳14。内胆13内部形成储液腔1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内胆13设置的具体类型,例如,内胆13可设置为食品级304不锈钢内胆,其中,不锈钢材质具有较强的耐腐蚀性,且导热率低,有利于提高加热装置的保温效果。当然,内胆13还可设置为陶瓷内胆,陶瓷内胆安全无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胆13还可设置为紫砂内胆,紫砂内胆具有一定的保温、养生和调理功能,紫砂内胆可与不锈钢内胆搭配,以提高加热装置的保温效果和使用寿命。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胆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描述的几种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外壳14套设在内胆13的外侧,外壳14与内胆13之间形成容纳腔12,其中,加热装置中的其他部件可设置在外壳14与内胆13之间,例如,加热装置还包括水泵、出水管路等,出水管路和水泵均设置在外壳14与内胆13之间,出水管路连接储液腔11内部和加热装置外部,出水管路用于将储液腔11内部的水导流至加热装置外部,以供用户使用。水泵用于增加出水管路中液体的压力,以将储液腔11内的水从低位抽吸至高位导出。具体的,出水管路连接储液腔11的底部,以便于储液腔11较低液位的水能够从出水管路导出,出书管路的另一端设置在整个加热装置的上部,以便于用户接水,提高用户操作便捷度。因此,出水管路的相对两端具有高度差,本实用消息实施例在出水管路中连接有水泵,以便于提高出水管路中水的压力,以克服水的重力做功,将水抽吸到加热装置的上部并导出。
如图3所示,发热组件15设置在容纳腔12靠近内胆13的底部,其中,发热组件15用于加热储液腔11内的水,发热组件15设置在外壳14与内胆13之间,发热组件15通过发热产生热量,并通过热传导的方式将热量通过内胆传递至储液腔11内的水,从而起到对储液腔11内的水的加热作用。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5的加热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上述所描述的方式,在其他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5还可以通过直接加热的方式伸入至储液腔11内,实现对储液腔11内的水的直接加热。无论发热组件15采用何种方式对储液腔11内的水进行加热,均不会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组件15的功能产生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发热组件15设置在靠近内胆13底部的位置,使得发热组件15能够将热量传递至储液腔11内靠近内胆13底部的位置的液体,底部的液体先受热,再将热量传递至上部的液体,从而实现对整个储液腔11内的液体的加热,通过将发热组件15设置在底部,使发热组件更靠近电源,有利于减小布线的长度,进而缩小整个发热组件所占的空间,有利于提高整个加热装置装配的紧凑度,且将发热组件设置在内胆的底部有利于提高整个储液腔内液体受热的均匀程度。
其中,如图3所示,散热组件2设置在靠近内胆13的侧部。其中,散热组件2设置在外壳14与内胆13之间,且散热组件2靠近内胆13的侧部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内胆13可大致沿竖直方向延伸,也就是说,内胆13的长度方向在竖直方向上,那么,内胆13中长度放的两端定义为内胆13的上端和下端,围绕内胆13的长度方向设置的位置定义为内胆13的侧部,散热组件2设置在靠近内胆13的侧部,而不是内胆13的上端或者下端的位置,一方面,在储液腔11内的水加热到一定稳定的情况下,水会产生较高温度的水蒸气,将内胆13设置在侧部,能够降低散热组件2直接被高温水蒸气直接喷射的风险,有利于延长散热组件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将散热组件2设置在内胆13侧部的位置,有利于合理分配容纳腔12内的空间布局,提高加热装置结构装配的紧凑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装置2还可以设置在内胆12的顶部,例如散热装置2设置在胆盖133内,或散热装置2设置在胆盖133外,无论散热装置2设置在内胆12的何种位置处,只要散热装置2能够实现对储液腔11内的气体起到导通作用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散热组件2包括散热风机21和散热管22。散热风机21表示的是能够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散热管22内气体的压力并将气体排送的部件。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散热风机21所排送的气体的流动方向,也就是说,只要散热风机21能够对散热管22内的气体起到加压和加速的作用即可。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散热风机21设置在容纳腔12内,其中,该散热风机21可直接固定在容纳腔12内,以降低散热风机21在工作中振动所产生的噪音;当然,散热风机21还可以间接地通过安装座安装在容纳腔12内,需要说明的是,无论散热风机21余容纳腔12之间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只要散热风机21能够稳定地设置在容纳腔12内即可。
如图3所示,散热管22连接散热风机21与储液腔11,其中,散热管22内部具有在长度方向上贯穿的散热风道,散热风道的一端连接散热风机21,散热风道的另一端连接储液腔11,通过采用散热管22连通散热风机21和储液腔11,散热风机21的运动能够带动散热风道内的气体快速流动,从而能够实现散热风机带动储液腔11内的气体快速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胆13上设有连通储液腔11的第二开口131,第二开口131连通散热管22内部,也就是说,第二开口131连通散热风道和储液腔11,由于储液腔11设有连通加热装置外部的第一开口111,因此,在散热风机21带动储液腔11内的气体流动的情况下,第一开口111可实现储液腔11内气压的动态平衡。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开口131设置在靠近内胆13顶部的位置。内胆13的顶部表示的是内胆13在正常使用状态下的上部,靠近内胆13顶部的位置表示的是第二开口131与内胆13顶部的距离小于等于设定值,例如,该第二开口131与内胆13顶部的距离小于等于内胆13高度的六分之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开口131设置在靠近内胆13顶部的位置,在内胆13内的储液腔11内盛装有水的情况下,第二开口131位于最大水位之上,降低了储液腔11内的水从第二开口131流至散热管22内的风险,降低水汽对散热风机21的腐蚀作用,延长散热风机21及散热管22的使用寿命。并且,第二开口131靠近储液腔11的顶部,第二开口131直接与储液腔11顶部的高温蒸汽接触,更有利于对高温蒸汽直接起到导流作用,提高储液腔11内液体的散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外壳14设有第三开口141,第三开口141连通容纳腔12和外壳14的外部。具体的,散热管22内的散热风道一端通过第二开口131连通储液腔11内部,散热风道的另一端连接容纳腔12的底部,第三开口141与容纳腔12连通,从而实现气流在加热装置外-第一开口111-储液腔11-第二开口131-散热管22-散热风机21-容纳腔12-第三开口141-加热装置外的路径上流动。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气体的流动方向可以是从储液腔流至散热管,也可以是从散热管流至储液腔,该气体的流动方向不会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散热功能产生影响。
结合图3和图5所示,以下对两种不同的气体流向进行说明。图3所示为气体依次沿加热装置外-第一开口111-储液腔11-第二开口131-散热管22-散热风机21-容纳腔12-第三开口141-加热装置外的方向流动的示意图,图3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如图3所示,散热风机21工作,带动散热管22内的气体从第三开口141流出至外壳14的外部,由于散热管22内的气体被抽走,从而在散热管22内形成负压,储液腔11的压力大于散热管22内的压力,使得储液腔11内的高温气体通过第二开口131流至散热管22内,储液腔11又形成负压,并将外部的气体通过第一开口111吸入至储液腔11内,由于外部气体温度低于储液腔11内的气体温度,故吸入的气体可以不断与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热交换,使得流动的气体能够带走储液腔内液体的温度,从而实现对储液腔内的液体的直接散热。
图5所示为气体依次沿加热装置外-第三开口141-容纳腔12-散热风机21-散热管22-第二开口131-储液腔11-第一开口111的方向流动的示意图,图5中箭头所示方向为气体的流动方向,如图5所示,散热风机21工作,散热风机21将外壳14外部的气体吸入至散热管22内,使得散热管22内的压力大于储液腔11内的压力,在压力差的作用下驱动着散热管22内的冷空气进入至储液腔11内,冷空气与储液腔11内的高温气体发生热交换,由于储液腔11内不断吸入可气体使得储液腔11内的气压高于外壳14外的气压,热交换后的气体从第一开口111导出至外壳14外,由于气体不断流经储液腔,带走储液腔内液体的热量,从而实现液体的直接降温,其降温效率低,降温速度快。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三开口141设置有多个,多个第三开口141间隔设置在外壳14的侧壁142中靠近散热风机21的位置。也就是说,多个第三开口141呈栅格状设置,通过增加第三开口141设置的数量,来进一步提高第三开口141的开口面积,从而提高第三开口141的导流效率。并且栅格状的第三开口141也不会对外壳14的功能起到阻碍作用,栅格状的外壳14任然能够对外壳14内部的部件起到隔离和保护的作用,从而提高加热装置使用的安全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多个第三开口141间隔设置的方向,例如,多个第三开口141可以在竖直方向上间隔设置,多个第三开口141还可以在水平方向上间隔设置,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表示的是加热装置在正常使用状态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当然,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多个第三开口141还可以在其他方向上间隔。另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也不对第三开口141的截面形状进行限定,如图1所示,该第三开口141的截面形状设置为方圆矩形,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该第三开口141的截面形状还可以设置为方形、椭圆形、圆形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三开口141的截面形状不会对第三开口141的功能产生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内胆13包括胆体132和胆盖133。胆体132内部中空形成储液腔11,胆体132的上端敞口,使得储液腔11的上端可与外部连通,用户可在胆体132的上端敞开的状态下向储液腔11内补充水,或者对储液腔11实施清洁操作。如图3所示,胆盖133与外壳14的上端可活动地连接,胆盖133用于开放和关闭胆体132,在胆盖133开放胆体132的状态下,储液腔11的上端敞开,在胆盖133关闭胆体132的状态下,储液腔11的上端关闭,通常情况下,在加热装置的工作状态下,胆盖133位于关闭胆体132的状态,以降低储液腔11内的水从胆体132上端溢出的风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该胆体132与胆盖133之间的连接关系,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限定胆盖133与胆体132之间可相对运动的方式,例如,胆体132可与胆盖133之间铰接,从而实现胆体132与胆盖133之间可转动地连接关系;当然,胆体132还可与胆盖133之间通过柔性部件实现过盈配合,无论胆体132与胆盖133之间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只要能够实现胆盖133对胆体132的上端开放和关闭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二开口131贯穿胆盖133的内外两侧。需要说明的是,在胆盖133关闭胆体132上端敞口的状态下,胆盖133中靠近储液腔11的一侧定义为胆盖133的内侧,胆盖133中远离储液腔11的一侧定义为胆盖133的外侧,第二开口131贯穿胆盖133的内外两侧表示的是第二开口131在竖直方向上贯通,使得第二开口131连接储液腔11和胆盖133的外侧。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第二开口131设置在胆盖133上,而非将第二开口131设置在胆体132上,有利于降低胆体132漏水的风险,提高壳体组件的密封性,从而提高加热装置的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风机21设置为灌流风机。需要说明的是,灌流风机表示的是具有多个叶片且呈长圆筒形,且具有前向多翼形叶片的部件,灌流风机中的叶轮旋转的过程中,气流在叶轮敞开处进入叶栅,穿过叶轮内部,从另一面叶栅处排出蜗壳,从而形成散热气流,由于旋涡的存在,使得叶轮输出端产生循环流,在叶轮内的气流流线呈圆弧形。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散热风机设置为灌流风机,使得散热风机的轴向长度不受限制,可以根据容纳腔的尺寸调整散热风扇中叶轮的长度,且散热风机内的气流贯穿叶轮流动,气流受叶片两次力的作用,因此,散热风机21所导通的气流能够达到较远的距离,该灌流风机能够提高散热管导通高温气流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加热装置还包括空气过滤装置153,该空气过滤装置153用于对从加热装置外部导入至加热装置内部的气体进行过滤,以净化导入至储液腔11内的气体。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空气过滤装置153设置在靠近第一开口111和/或第三开口141的位置。也就是说,该空气过滤装置153可设置在第一开口111处,以过滤经过第一开口111处的气体,空气过滤装置153还可设置在第三开口141处,以过滤经过第三开口141处的气体,当然,空气过滤装置153还可同时设置在第一开口111和第三开口141处,以实现对气体的双重净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加热装置中设置空气过滤装置,有利于提高流经储液腔的气体的质量,降低灰尘及病菌进入至储液腔内与水接触的风险,从而提高储液腔内水质的清洁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结合图3所示,加热装置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控制器,该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内胆13内的液体的温度。控制器用于在内胆13内温度达到第一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散热组件2工作,以实现对储液腔内的液体的散热降温。在内胆13温度达到第二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散热组件2停止工作,以停止散热组件2对储液腔内的液体的继续散热降温。其中,第二设定温度可以是预设的特定温度,例如40度、44度、35度等等,该第二设定温度还可以是用户设定的特定温度,用户可通过控制面板输入所需的温度,散热组件2对储液腔内的液体进行降温,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胆内的液体的温度达到用户设定的温度时,散热组件2停止工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散热组件将内胆内的液体降低到第二设定温度后,用户未及时将内胆内的液体接出,使得留置在内胆内的液体温度逐渐下降至低于第二设定温度,也就是说,当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胆内的液体的温度低于第二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器可控制发热组件工作,以将该内胆内的液体温度升高,待温度传感器检测到内胆内液体升高至第二设定温度时,控制器控制发热组件停止工作,从而使得内胆内的液体位置在第二设定温度,以便用户再次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组件,内部具有储液腔和设置在所述储液腔外侧的容纳腔,所述储液腔具有与所述壳体组件外部连通的第一开口;
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连通所述储液腔和所述壳体组件外部,以带动所述储液腔内的气体流通至所述储液腔外和/或带动所述储液腔外的气体流通至所述储液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组件包括:
内胆,内部形成所述储液腔;
外壳,套设在所述内胆的外侧,所述外壳与所述内胆之间形成所述容纳腔;
发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容纳腔靠近所述内胆的底部;
其中,所述散热组件设置在靠近所述内胆的侧部和/或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包括:
散热风机,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
散热管,连接所述散热风机与所述储液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上设有连通所述储液腔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连通所述散热管内部,所述第二开口设置在靠近所述内胆顶部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第三开口,所述第三开口连通所述容纳腔和所述外壳的外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开口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第三开口间隔设置在所述外壳的侧壁中靠近所述散热风机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胆包括:
胆体,内部中空形成所述储液腔,所述胆体的上端敞口;
胆盖,与所述外壳的上端可活动地连接,以开放和关闭所述胆体;
其中,所述第二开口贯穿所述胆盖的内外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机设置为灌流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空气过滤装置,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开口和/或所述第三开口的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内胆内的液体的温度;
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内胆内温度达到第一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散热组件工作,在所述内胆温度达到第二设定温度的情况下,控制所述散热组件停止工作。
CN202223522660.5U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加热装置 Active CN21919952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22660.5U CN219199526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22660.5U CN219199526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99526U true CN219199526U (zh) 2023-06-16

Family

ID=867104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22660.5U Active CN219199526U (zh) 2022-12-28 2022-12-28 一种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9952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80135866A1 (en) Cooking device
CN203168843U (zh) 具有风冷机构的电压力器具
WO2024060617A1 (zh) 一种空气炸锅的散热结构
CN219199526U (zh) 一种加热装置
CN216060141U (zh) 烹饪器具
CN215650652U (zh) 烹饪器具
CN215899396U (zh) 烹饪器具
WO2023279822A1 (zh)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7488350U (zh) 一种风热式烤箱
CN215899454U (zh)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2962509U (zh) 一种带冷却功能的热风式烤箱
CN215305127U (zh) 一种空气炸锅
CN212128256U (zh) 一种用于钢管生产的热处理设备
CN210989787U (zh) 一种冷热风循环的空气炸锅
CN211795998U (zh) 利用热风进行烹饪的烹饪器具
JP7270370B2 (ja) 加熱調理器
CN218186400U (zh) 一种旋转锅体密封腔空气炸锅
CN111568161A (zh) 一种即热式电热节能蒸柜及其使用方法
JPS57131939A (en) Heat cooking apparatus
CN113143039A (zh) 利用热风进行烹饪的烹饪器具
CN215226757U (zh) 蒸饭车
CN217178617U (zh) 一种蒸烤箱及集成灶
CN220062487U (zh) 一种模块化烘箱
CN220832768U (zh) 厨房电器
CN217178618U (zh) 一种蒸烤箱及集成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