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899454U -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899454U
CN215899454U CN202121570350.3U CN202121570350U CN215899454U CN 215899454 U CN215899454 U CN 215899454U CN 202121570350 U CN202121570350 U CN 202121570350U CN 215899454 U CN215899454 U CN 2158994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assembly
cooking
air
food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57035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云
刘化勇
吕伟刚
梅若愚
薛钊强
吴良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570350.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89945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8994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8994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段和第二加热段,所述第二加热段围绕所述第一加热段设置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段的上方,所述第一加热段和所述第二加热段限定出加热空间。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具有加热面积大、加热效率高和烹饪效果好等优点。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和具有所述加热组件的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烹饪器具,例如空气炸锅,一般利用加热部件加热空气,再通过热空气烹饪食物。但是,现有加热部件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足,造成加热部件的效率低,空炸效果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具有加热面积大、加热效率高和烹饪效果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加热组件的烹饪器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包括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段和第二加热段,所述第二加热段围绕所述第一加热段设置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段的上方,所述第一加热段和所述第二加热段限定出加热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组件,具有加热面积大、加热效率高和烹饪效果好等优点。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加热组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加热段由下至上向远离所述第一加热段的方向倾斜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加热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段相连且上端限定出安装过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加热段形成为封闭的环形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加热段的中部具有与所述加热空间连通的过风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加热件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限定出容纳腔;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加热组件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加热组件;烹饪容器,所述烹饪容器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加热空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容器包括第一食物容器,所述第一食物容器适于支撑在第一加热段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加热件具有与所述加热空间连通的过风孔,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容纳腔的壁面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过风孔连通的过风通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容器包括第二食物容器,所述第二食物容器的至少一部分适于配合在所述加热空间内,所述第二食物容器具有与所述过风孔连通的通风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容纳腔内的空气流动,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加热组件的下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烹饪器具还包括: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可分离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锅盖组件具有可视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通过利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具有加热面积大、加热效率高和烹饪效果好等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些实施例的加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烹饪器具100、加热组件20、第一加热件21、第一加热段213、第二加热段214、过风孔201、安装过口202、第二加热件22、
锅体组件10、容纳腔101、过风通道102、第一食物容器41、处理腔403、第二食物容器42、通风孔401、烹饪腔402、外壳11、外锅12、
风机组件30、风扇31、电机32、电机轴321、散热风轮34、
第一锅盖组件61、第二锅盖组件62、可视区域62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组件20。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组件20包括第一加热件21。
例如,加热组件20设在烹饪器具100内,烹饪器具100可以为压力空气炸一体机,加热组件20适用于对烹饪容器内的食材进行烹饪,还可以用于对空气进行加热,再利用热空气对烹饪容器内的食材进行烹饪。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件21可以包括第一加热段213和第二加热段214,第二加热段214设为围绕第一加热段213设置,且第二加热段214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第一加热段213的上方(上下方向如图1所示),第一加热段213和第二加热段214限定出加热空间。
具体而言,第一加热段213形成为盘状,第二加热段214形成为围绕第一加热段213的围板状,第二加热段214的下部与第一加热段213相连,第二加热段214与第一加热段213共同限定出加热空间,烹饪器具100的烹饪容器可以设置在加热空间内进行加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组件20,通过在第一加热件21上设置第一加热段213和第二加热段214,可以增大第一加热件21的加热面积,便于在烹饪容器的底部和侧部进行加热,便于增大第一加热件2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可以提高加热组件20的加热效率,缩短烹饪所需时间。同时,可以提高食材受热的均匀性,提高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效果。特别是在空气炸烹饪时,可以增大第一加热件21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加热空气的效率,提高空炸烹饪的效果。
因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组件20具有加热面积大、加热效率高和烹饪效果好等优点。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加热组件2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加热组件20可以包括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第二加热段214设为由下至上向远离第一加热段213的方向倾斜延伸。例如,第一加热段213形成为圆盘状,第二加热段214形成为围板状,第二加热段214则从下向上逐渐向外倾斜延伸。这样可以增大加热空间上端的开口面积,便于烹饪容器可以顺畅地配合在加热空间内,便于烹饪容器的顺畅取放。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加热段214的下端与第一加热段213相连,且第二加热段214的上端限定出安装过口202。这样便于第二加热段214的安装设置,便于增大加热空间的容积,便于从第一加热件21的上方取放烹饪容器。
可选地,第一加热段213与第二加热段214为一体成型的加热件。这样便于提高第一加热件21的结构强度,提高第一加热件21的装配效率。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加热段214可以形成为封闭的环形段。这样便于第二加热段214可以在烹饪容器周向上各处均匀地对烹饪容器进行加热,进一步便于增大第一加热件21的加热面积,提高烹饪容器的受热均匀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加热段213的中部具有过风孔201,过风孔201沿第一加热段213的厚度方向贯通,过风孔201与加热空间连通。这样空气可以在加热空间内和加热空间外进行循环流动,便于利用热空气对食材进行烹饪加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加热组件20还可以包括第二加热件22,第二加热件22位于第一加热件21的下方。这样可以增加加热组件20的加热功率,还可以增大加热组件20的加热面积,进一步便于提高加热效率。
进一步地,当加热组件20包括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时,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的加热模式可以为以下组合:热盘+热管、IH+热管、IH+红外、IH+热盘等多种模式组合。换言之,第一加热件21可以为热盘、IH加热装置,第二加热件22可以为热管、热盘或红外加热装置。当然,当加热组件20包括两个以上的加热件时,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调整各加热件的加热时间。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可以包括锅体组件10、加热组件20和烹饪容器,锅体组件10内限定出容纳腔101,加热组件20设在容纳腔101内,加热组件20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加热组件20,烹饪容器可拆卸地设在加热空间内。
由此,通过将加热组件20设置在容纳腔101内,可以省去在锅盖组件上设置加热结构,有利于简化锅盖组件的结构、减小锅盖组件的部件数量、体积和重量,用户取放锅盖组件更省力。同时,可以实现容纳腔101内部风道的自下而上循环,因为热空气会自然向上,故可以有效提升容纳腔101内部热场循环,从而提高空气炸烹饪时内部食物加热的均匀性和加热效率,提高烹饪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加热组件20位于容纳腔101的底部。这样便于对烹饪容器的底部进行加热,便于对容纳腔101底部的空气进行加热,空气经过加热组件20加热后有自然向上的趋势,有利于提升内部热场循环,实现食物受热的均匀性。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烹饪容器可以包括第一食物容器41,第一食物容器41适于支撑在第一加热段213上。这样第一食物容器41的底壁可以与第一加热段213贴合,即面面接触,一方面可以对第一食物容器41进行支撑限位,另一方面能够提高第一食物容器41与第一加热段213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提高第一食物容器41的处理腔403内食物受热的均匀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加热件21具有与加热空间连通的过风孔201,第一加热件21与容纳腔101的壁面之间限定出与过风孔201连通的过风通道102。这样热空气可以在容纳腔101和加热空间之间进行循环流动。
更为具体地,烹饪容器包括第二食物容器42,第二食物容器42的至少一部分适于配合在加热空间内,第二食物容器42具有与过风孔201连通的通风孔401。这样热空气可以在容纳腔101和第二食物容器42的烹饪腔402之间进行循环流动。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烹饪器具100还可以包括风机组件30,风机组件30用于驱动容纳腔101内的空气流动,风机组件30设在容纳腔101内且位于加热组件20的下方。这样风机组件30距离加热组件20更近,可以驱动加热组件20周围的空气流动更充分,经过加热组件20加热的空气可以迅速流动至低温区域,有利于提高容纳腔101和烹饪腔402内温度的均匀性。因而,便于提高气流流经加热组件20的效率,便于在容纳腔101内形成循环的气流通路,而且便于风机组件30的安装设置,避免风机组件30影响食物容器的安装空间。
具体而言,风机组件30安装于锅体组件10的底部,风机组件30工作时可以在容纳腔101的底部形成正压或负压,从而使整个容纳腔101内的空气流动并进出烹饪腔402。从容纳腔101的底部驱动容纳腔101内空气流动,有利于容纳腔101下部的热空气向上部流动,有利于使容纳腔101内上部和下部的空气更快速循环流动,提高容纳腔101和烹饪腔402内温度均匀性。
具体地,如图2所示,风机组件30包括风扇31和电机32,风扇31与加热组件20的过风孔201正对设置,电机32与风扇31传动相连,电机32位于风扇31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包括锅盖组件,锅盖组件可分离地盖设于锅体组件10,锅盖组件具有可视区域621。这样用户可以随时通过可视区域621查看烹饪容器内食材的烹饪状态,便于掌握食材的烹饪程度,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地,锅盖组件可以包括盖板和把手,把手与盖板相连,以便于锅盖组件取放,盖板可以为透明玻璃板以形成可视区域621,便于用户观察。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具有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第一烹饪模式为压力烹饪模式,第二烹饪模式为空气炸烹饪模式。在烹饪器具100工作过程中,第一食物容器41和第二食物容器42二者中可选择一个装配到锅体组件10内。在烹饪器具100需要压力烹饪时,可以将第一食物容器41装配到容纳腔101内,实现压力烹饪;在烹饪器具100需要炸制烹饪时,可以将第二食物容器42装配到容纳腔101内,实现空气炸烹饪。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食物容器41可拆卸地设置在容纳腔101内,在第一食物容器41设置在容纳腔101内且加热组件20工作的状态下,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此时加热组件20对第一食物容器41进行加热,以便于烹饪第一食物容器41内的食材。在第一烹饪模式下,可以对食物进行蒸、焖或者煮等处理。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食物容器42可拆卸地设置在容纳腔101内,在第二食物容器42设置在容纳腔101内且加热组件20和风机组件30均工作的状态下,第二食物容器42的烹饪腔402能够与容纳腔101连通,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此时加热组件20对容纳腔10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热空气在容纳腔101内流动,从而对第二食物容器42内的食材进行空气炸烹饪。具体地,风机组件30可以使经过加热组件20加热的空气能够更快速地进入第二食物容器42内,从而提高烹饪腔402内食物的加热效率和炸制效果。并且,与加热组件20直接加热第一食物容器41的烹饪方式相比,可以实现不同的烹饪功能。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食物容器42的底壁与容纳腔101的底壁间隔开一定间隙,第二食物容器42的侧壁与容纳腔101的侧壁间隔开一定间隙,以使第二食物容器42和容纳腔101的腔壁之间形成风道,减小空气流动阻力,空气可以在容纳腔101和烹饪腔402内充分循环流动,提高烹饪腔402内食物受热的均匀性和效率。
由此,通过更换配合在锅体组件10内的第一食物容器41或者第二食物容器42,使烹饪器具100可以在不同的烹饪模式下工作,实现不同的烹饪功能,这样烹饪器具100可以满足更多的烹饪需求,实现不同的烹饪效果。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一食物容器41放置在容纳腔101内时,第一食物容器41的处理腔403与容纳腔101不连通(即第一食物容器41的顶壁和侧壁均不设置通孔结构),加热组件20可以通过加热第一食物容器41,以使第一食物容器41升温并对处理腔403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在另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食物容器42放置于容纳腔101内时,第二食物容器42的烹饪腔402与容纳腔101连通,例如第二食物容器42的顶壁、底壁和侧壁中的至少一处可以设有与容纳腔101连通的开口。容纳腔101内经过加热组件20加热的空气可以进入烹饪腔402内,以对烹饪腔402内的食物进行加热。
具体而言,第二食物容器42的上端敞开形成取放口,在空气炸烹饪模式时,第二食物容器42的外周壁与容纳腔101的侧壁间隔设置形成有过风间隙,风机组件30工作驱动气流在容纳腔101内流动,经加热组件20加热的热空气可以从过风通道102流入过风间隙,然后从第二食物容器42的取放口进入烹饪腔402,再从第二食物容器42的通风孔401流出,经过过风孔201流到加热组件20处再次进行加热,以实现空气的加热循环流动。这样空气可以在容纳腔101和烹饪腔402内充分循环流动,使空气能够流经烹饪腔402的范围更大,可以提高烹饪腔402内各个区域食物受热的均匀性和受热效率。
可选地,第一加热件21和第二加热件22固定设在锅体组件10上,或者,第一加热件21固定设在第一食物容器41上且第二加热件22固定设在锅体组件10上。这样不仅可以根据需要合理确定第一加热件21的设置位置,而且在更换安装第二食物容器42时,至少可以保证第二加热件22能够对第二食物容器42进行加热。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锅体组件10可以包括外锅12和外壳11,外锅12设于外壳11内,外锅12限定出容纳腔101,且外锅12的底壁设有开口。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加热件21支撑在外锅12底壁的上表面,第二加热件22支撑在外锅12底壁的上表面。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加热件21固设在第一食物容器41的外底壁上,第二加热件22支撑在外锅12底壁的上表面。
可选地,风扇31位于外锅12内,电机32位于外锅12的下方且安装于外壳11内,电机32的电机轴321穿过开口并与风扇31相连,以使电机32可以驱动风扇31转动,从而驱动容纳腔101内空气循环流动。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风机组件30还可以包括散热风轮34,散热风轮34安装于电机轴321且位于外锅12的底壁下方,散热风轮34工作能够驱动电机32周围的空气流动,以对电机32进行散热,保证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可选示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锅盖组件包括第一锅盖组件61和第二锅盖组件62,在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一烹饪模式下,第一锅盖组件61适于盖设于锅体组件10,在烹饪器具100处于第二烹饪模式下,第二锅盖组件62盖设于锅体组件10。这样可以针对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设计更加合适的锅盖组件,以便于提高烹饪器具100的烹饪效果,还可以延长锅盖组件的使用寿命,便于对锅盖组件进行清洗。例如,为了防止在空气炸过程中第一锅盖组件61上的排气阀被堵塞、污染,可以使用第二锅盖组件62,第二锅盖组件62上无需设置排气阀等复杂结构,可以直接用水冲洗,清洗更方便。
具体地,第一锅盖组件61可以封闭第一食物容器41的顶部开口,以使处理腔403封闭,加热组件20对第一食物容器41进行加热时,烹饪腔402内的气压可以升高,以实现压力烹饪。例如,第一锅盖组件61可以包括盖本体、排气阀和密封圈,密封圈安装于盖本体且与第一食物容器41的顶部开口边沿密封配合,以封闭第一食物容器41的顶部开口,排气阀设于盖本体且与烹饪腔402连通,以便于调节烹饪腔402内的压力。
第二锅盖组件62可以与第二食物容器42的顶部开口间隔开一定间隙,以使烹饪腔402可以通过顶部开口与容纳腔101连通,便于实现热空气的循环流动。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分别使用不同锅盖组件,有利于提高锅盖组件的使用寿命,锅盖组件更易于清洗。例如,防止在空气炸过程中第一锅盖组件61上的排气阀被堵塞、污染。
进一步地,第一锅盖组件61和第二锅盖组件62分别具有可视区域621。
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形成为压力空气炸一体机,兼具压力烹饪和空气炸烹饪两种烹饪模式,实用性强。
在压力烹饪模式下,加热组件20与第一食物容器41的底壁贴合设置,风机组件30不工作。加热组件20可以对第一食物容器41内的食物进行加热,并且可以改变第一食物容器41内的气压,以形成正压(即第一食物容器41内的压力大于外界的压力)或者负压(即第一食物容器41内的压力小于外界的压力)。在压力烹饪模式下,可以对食物进行焖、煮、炖等处理,食物烹饪效率高,营养萃取效果更好。可选地,加热组件20可以从食物的底部和侧部中的至少一处加热。
在空气炸烹饪模式下,第二食物容器42可以为炸篮,加热组件20可以由对容纳腔10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热空气进入第二食物容器42的烹饪腔402,以实现食物的烘烤、煎炸、空气炸等处理,食物受热均匀,烘烤效果好。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通过更换配合在锅体组件10内的第一食物容器41或第二食物容器42,实现烹饪模式的切换,有利于简化锅盖结构、体积和重量,使用户操作更方便,并且第一食物容器41和第二食物容器42烹饪和盛放食物不受限制,使用方便,提高用户体验,且风机组件30有利于提高第二烹饪模式下容纳腔101和第二食物容器42内各个区域的温度均匀度和加热效率,从而提高烹饪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烹饪器具100还设有限温装置,限温装置设置在容纳腔101内,限温装置用于控制加热组件20的工作温度。限温装置与加热组件20相连,加热组件20的热量可以快速传递给限温装置,使限温装置能够感测连接处加热组件20的温度。限温装置具有上限温度和下限温度,在加热组件20的温度升至上限温度的状态下,限温装置控制加热组件20停止加热,在加热组件20的温度降至下限温度的状态下,限温装置控制加热组件20进行加热。可选地,限温装置设置在第一加热件21上。这样可以准确控制加热组件20的工作温度范围,不仅便于在合适的温度范围对食材进行烹饪加工,而且可以对加热组件20和烹饪器具100内的其他零部件进行保护,避免加热组件20自身的温度过高,避免其他零部件受高温影响不能正常工作或发生损坏。
进一步地,由于加热组件20设在锅体组件10上,这样加热组件20可以对第一食物容器41和第二食物容器42进行加热,因此仅设置对加热组件20进行控温的限温装置即可,便于简化限温装置的结构,便于限温装置的安装设置,便于降低限温装置的成本。换言之,设置一个限温装置就可以实现对第一烹饪模式和第二烹饪模式这两种烹饪模式进行可靠控温。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烹饪器具100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3)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加热件,所述第一加热件包括第一加热段和第二加热段,所述第二加热段围绕所述第一加热段设置且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加热段的上方,所述第一加热段和所述第二加热段限定出加热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段由下至上向远离所述第一加热段的方向倾斜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段的下端与所述第一加热段相连且上端限定出安装过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段形成为封闭的环形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段的中部具有与所述加热空间连通的过风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热件,所述第二加热件位于所述第一加热件的下方。
7.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组件,所述锅体组件限定出容纳腔;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加热组件为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加热组件;
烹饪容器,所述烹饪容器可拆卸地设于所述加热空间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位于所述容纳腔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包括第一食物容器,所述第一食物容器适于支撑在第一加热段上。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第一加热件具有与所述加热空间连通的过风孔,所述第一加热件与所述容纳腔的壁面之间限定出与所述过风孔连通的过风通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烹饪容器包括第二食物容器,所述第二食物容器的至少一部分适于配合在加热空间内,所述第二食物容器具有与所述过风孔连通的通风孔。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用于驱动所述容纳腔内的空气流动,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容纳腔内且位于所述加热组件的下方。
13.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锅盖组件,所述锅盖组件可分离地盖设于所述锅体组件,所述锅盖组件具有可视区域。
CN202121570350.3U 2021-07-09 2021-07-09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ctive CN21589945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70350.3U CN215899454U (zh) 2021-07-09 2021-07-09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570350.3U CN215899454U (zh) 2021-07-09 2021-07-09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899454U true CN215899454U (zh) 2022-02-25

Family

ID=80289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570350.3U Active CN215899454U (zh) 2021-07-09 2021-07-09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89945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9822A1 (zh) * 2021-07-09 2023-01-1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279822A1 (zh) * 2021-07-09 2023-01-12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6060170U (zh) 烹饪器具
CA3153065A1 (en) Multiple compartment countertop cooking system
CN211796000U (zh) 空气炸锅
CN216060141U (zh) 烹饪器具
CN215650652U (zh) 烹饪器具
CN215899454U (zh)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899396U (zh) 烹饪器具
CN213524863U (zh) 一种烹饪器具
CN213464801U (zh) 烹饪器具
WO2023279822A1 (zh)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3464725U (zh) 烹饪器具
CN215899403U (zh) 烹饪器具
CN215650504U (zh) 烹饪器具
CN217039762U (zh) 加热组件和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5899456U (zh) 烹饪器具
CN213129114U (zh) 一种具有烘烤功能的电压力锅
CN214712117U (zh) 一种烘烤装置
CN215899455U (zh) 烹饪器具
CN114246487A (zh) 烹饪器具
CN217488352U (zh) 一种烹饪器具及灶具
CN215899395U (zh) 烹饪器具
CN217524727U (zh) 盖体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18246908U (zh) 一种嵌入式烤箱
CN218390730U (zh) 一种蒸烤炸一体机的内胆组件及蒸烤炸一体机
CN215383361U (zh) 一种空气炸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