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3282U - 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3282U
CN219143282U CN202223421068.6U CN202223421068U CN219143282U CN 219143282 U CN219143282 U CN 219143282U CN 202223421068 U CN202223421068 U CN 202223421068U CN 219143282 U CN219143282 U CN 2191432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tected
transmission
protrusion
developing cartridge
cartridge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4210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武新宇
杨浩
刘源
马海龙
赵文杰
罗琴
刘朝星
张为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32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32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48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or measuring developer properties or quality, e.g. charge, size, flowability
    • G03G15/0856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level
    • G03G15/0858Detection or control means for the developer level the level being measured by mechanical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显影盒,涉及电子成像技术领域,解决了常见现有的显影盒往图像形成装置内安装或取出存在操作困难、不方便操作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盒体,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动力接收装置,其设置于盒体;被检测组件,其可移动式设置于盒体;传动组件,其可活动式设置于盒体,其一端与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其另一端与被检测组件传动连接;传动组件能够将动力接收装置的动力转化为对被检测组件的驱动力,使被检测组件能够对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其无需通过复杂的操作或结构来解除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之间的连接,因此其能够解决避免往图像形成装置内安装或取出时所导致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影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显影盒。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利用调色剂使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影显影的显影盒。显影盒具有能够转动地支承于其壳体内的显影辊,通过将收纳在壳体内的调色剂从显影辊供给到感光鼓来进行显影。
显影盒通常以可拆卸的方式被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中,目前其安装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显影盒直接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主体中,另一种是显影盒先被安装至一个鼓单元,然后随着鼓单元一起被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主体,无论显影盒以何种方式被安装,为使得显影盒被图像形成装置准确识别出,现有的显影盒中设置有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预设被检测部部件结合的被检测件以及用于从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的动力输出件接收驱动力的动力接收件。
被检测件驱动头接收到驱动力而驱动,当被检测件与动力接收件同侧设置时,二者之间可通过齿轮传递驱动力,当被检测件与动力接收件不同侧设置时,现有的显影盒中,驱动力通过被安装在显影盒中的搅拌轴传递至安装有被检测件的一侧,继而再通过齿轮将驱动力传递至被检测件。很显然,为了使得被检测件被驱动,对于被检测件与动力接收件位于显影盒不同侧的结构而言,需要分别在显影盒的两侧安装一组齿轮,这些齿轮的安装不仅增加了显影盒的材料成本,也增加了显影盒的组装成本。
由此可见,现有的显影盒往图像形成装置内安装或取出存在操作困难、不方便操作的问题,其所对应的被检测件结构不仅复杂,而且存在因为不容易识别所导致的显影盒不能正常工作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显影盒,本方案的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之间为抵触连接,其无需通过复杂的操作或结构来解除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之间的连接,因此其能够解决避免往图像形成装置内安装或取出时所导致不方便操作的问题,其同时能够有效解决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之间连接关系复杂所导致的显影盒不容易被识别的问题,以保证显影盒的正常工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显影盒,其安装于具有检测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盒体,其用于存储显影剂,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动力接收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盒体,其能够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接收驱动力;
被检测组件,其可移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
传动组件,其可活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其一端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被检测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能够将所述动力接收装置的动力转化为对所述被检测组件的驱动力,使所述被检测组件能够对所述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被检测组件用于触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所述被检测组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二端,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位于第一端,所述传动组件至少部分可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所述传动组件用于将动力接收装置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线性运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件,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其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其具有第一传动突起;
第一摆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突起传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被检测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动力接收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旋转件转动,所述第一旋转件带动第一传动突起转动,所述第一传动突起驱动所述第一摆杆摆动,被检测组件响应于第一摆杆的运动而运动从而对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被检测组件包括:
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响应于第一摆杆的运动而运动;
被检测端,其设置于所述第三滑块的端部,其能够对所述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滑块做直线运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第二端上设置有滑轨,所述第三滑块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滑轨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护盖,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二护盖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滑块上设有第一拨杆,所述第一拨杆与所述第一摆杆抵接,所述第一摆杆摆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拨杆往靠近所述检测装置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滑块内设有安装孔,所述滑轨设有延伸至所述安装孔内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摆杆响应于第一旋转件的旋转而以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运动,第一速度与第二速度不同。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旋转件接收动力接收装置传输的动力而旋转且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突起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旋转件转动轴线周向分布的第一突起和第四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到第一旋转件的转动轴线的距离与第四突起到第一旋转件的转动轴线的距离不同。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上设有挡块,所述挡块能够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件往远离所述盒体方向移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动突起还包括第二突起、第三突起,所述挡块位于所述第一突起、第二突起、第三突起的旋转轨迹内,所述挡块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突起上,以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件往远离所述盒体方向移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摆杆上设有受力突起,所述第一传动突起包括第四突起,所述第四突起与第一突起在第一方向上处于不同位置;随着所述第一旋转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一突起和第四突起能够依次与所述受力突起接触,使所述第一摆杆以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摆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摆杆绕着交叉于第一方向的旋转轴线摆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搅拌齿轮组,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其用于驱动搅拌架转动;
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搅拌齿轮组同轴连接,所述显影盒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搅拌齿轮组,其能够为所述第一旋转件提供往所述盒体第一端靠近的弹性作用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搅拌齿轮组包括:
第一轴套,其用于与搅拌架同轴连接;
第二轴套,所述第一旋转件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套上;
搅拌齿轮部,其与所述驱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且其设置于所述第二轴套;
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与第一旋转件抵接,另一端与搅拌齿轮部抵接。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旋转件与第二轴套螺纹连接。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二传输杆,其可沿第一方向产生位移的设置于所述盒体,所述被检测组件响应于第二传输杆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而移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传输杆具有第二倾斜连接突起,所述第二倾斜连接突起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所述动力接收装置提供的驱动力作用在第二倾斜连接突起上,使得第二倾斜连接突起驱动第二传输杆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被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杆的端部,所述被检测组件随着第二传输杆的移动而移动从而对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三旋转件和第二摆杆,所述第三旋转件上具有绕着自身转动中轴线布置的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第三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二摆杆的活动轨迹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摆杆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所述被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摆杆的端部;所述第二摆杆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被检测组件能够对所述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被检测组件不对所述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六弹性件,其一端抵接于所述盒体第二端,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摆杆上,其能够为所述第二摆杆提供复位弹力,使所述第二摆杆从所述第一状态运动至所述第二状态。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第一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可相对所述盒体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
所述被检测组件响应于第一移动杆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而移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连接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被检测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杆通过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被检测组件往远离所述检测装置的方向滑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杆包括:
杆体;
第一连接部,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杆体连接;
第二连接部,其另一端与所述杆体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被检测组件转动连接。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移动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被检测组件铰接。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移动杆的端部开设有转动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凹槽内。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第四旋转件,其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其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斜推块,所述第一斜推块设置于所述第四旋转件上,所述第一斜推块具有第一斜面,
所述第一斜面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抵触连接;
第一斜推块可随着第四旋转件一起转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斜推块,所述第二斜推块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端部,所述第二斜推块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用于与第一斜面抵触。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斜推块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均布于所述第四旋转件上,相邻所述第一斜推块之间形成有第一旋转凹口。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
第三斜推块,其设置于所述第四旋转件上,其具有第三斜面;
所述第一斜推块与所述第三斜推块之间形成有第二旋转凹口。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三斜面和第四旋转件端面之间的夹角与第一斜面和第四旋转件端面之间的夹角不同。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还包括:
第七弹性件,其设置于所述盒体,其与所述第一移动杆连接,其能够为所述第一移动杆提供复位弹力;
于所述第七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一移动杆能够往远离所述被检测组件的方向移动,并带动所述被检测组件往远离所述检测装置的方向移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可相对盒体至少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的设置于所述盒体,所述第一移动杆具有传动件;
所述被检测组件响应于第一移动杆的移动而枢转。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件具有第一销柱,所述被检测组件具有枢转槽,所述第一销柱可相对所述枢转槽转动和/或滑动于所述枢转槽内。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被检测组件包括成一体的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所述枢转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上。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旋转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突起和第二定位突起,所述第一定位突起和第二定位突起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移动杆的端部可插入第一定位突起和第二定位突起之间的间隔中。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五旋转件,其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其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其能够将所述动力接收装置的转动力转化为对所述被检测组件的推动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被检测组件包括:
第一滑块,其滑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其在所述第五旋转件的运动路径上;
变速组件,其设置于所述盒体上;
所述第一滑块被所述第五旋转件驱动后运动。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被检测组件包括第八弹性件,其设置于所述盒体,其能够为所述第一滑块提供复位弹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变速组件包括:
第六旋转件,其设置于所述盒体上;
第九弹性件,其用于撞击所述第一滑块;
所述第六旋转件用于阻止所述第九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
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被检测组件具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五突起、第六突起,所述第五突起和所述第六突起绕着所述被检测组件的转动轴线均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方案的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之间为抵触连接,其无需通过复杂的操作或结构来解除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之间的连接,因此其能够解决避免往图像形成装置内安装或取出时所导致不方便操作的问题,其同时能够有效解决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之间连接关系复杂所导致的显影盒不容易被识别的问题,以保证显影盒的正常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中显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中盒体的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一中盒体的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中去除第一护盖后盒体的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一中去除第二护盖后盒体的第二端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实施例一中去掉图5中搅拌齿轮组后盒体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实施例一中搅拌齿轮组与第一旋转件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8是实施例一中搅拌齿轮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是实施例一中搅拌齿轮组沿轴向剖切的剖视图;
图10是实施例一中第一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例一中第一摆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二中处理盒中感光元件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二中处理盒中感光元件盒的左侧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二中处理盒中显影盒和感光元件盒整体示意图;
图15示出了实施例三显影盒和感光元件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实施例四显影盒和感光元件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7示出了实施例五显影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8示出了实施例五显影盒去除盒体盖后,被检测组件驱动端与检测端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9示出了实施例五被检测组件驱动端与检测端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0示出了实施例六显影盒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1示出了实施例六被检测组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2示出了实施例六被检测组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3示出了实施例七被检测组件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4示出了实施例七被检测组件摆动件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25示出了实施例七被检测组件摆动件显影盒位置示意图;
图26示出了实施例九处理盒中显影盒与感光元件盒整体配合位置示意图;
图27示出了实施例九处理盒中显影盒安装入感光元件盒前位置示意图;
图28示出了实施例九处理盒中显影盒安装入感光元件盒前另一角度位置示意图;
图29示出了实施例九处理盒中显影盒内部结构与感光元件盒感光鼓动力传递第一种位置示意图;
图30示出了实施例九处理盒中显影盒内部传动与感光元件盒感光鼓动力传递机构另一种位置示意图;
图31示出了实施例十显影盒内部与感光元件盒感光鼓配合另一位置结构图;
图32为实施例十显影盒内部与感光鼓配合位置第三视角位置结构图;
图33为实施例十一显影盒拆开端盖后,被检测组件以及整体显影盒结构图;
图34为实施例十一显影盒移除盒体盖后,被检测组件以及整体显影盒腔结构的俯视图;
图35为实施例十一显影盒移除盒体盖后,被检测组件以及整体显影盒腔第三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实施例十一整体显影盒第三方向第三视角示意图;
图37为实施例十一移除端盖后,整体显影盒右视图结构示意图;
图38为实施例十一中第三旋转件详细结构示意图;
图39为实施例十二一种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40为实施例十二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配合作用第一位置示意图;
图41为实施例十二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配合作用第一位置另一角度位置示意图;
图42为实施例十二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配合作用第二位置示意图;
图43为实施例十二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配合作用第二位置另一角度位置示意图;
图44为实施例十三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配合作用第一位置示意图;
图45为实施例十三被检测组件与检测装置配合作用第二位置示意图;
图46是实施例十四中显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47是实施例十四中盒体的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8是实施例十四中去除第一护盖后盒体的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9是实施例十四中去除第一护盖后盒体的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0是实施例十四中盒体的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1是实施例十四中去除第二护盖后盒体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2是实施例十四中被检测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3是实施例十四中被检测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4是实施例十四中第三旋转件处于初始位置且被检测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5是实施例十四中第三旋转件处于初始位置时且被检测组件处于第一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实施例十四中被检测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7是实施例十四中被检测组件处于第二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8是实施例十四中第三旋转件加速过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9是实施例十四中第三旋转件处于末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0是实施例十四中第三旋转件处于末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62是图61中A1处的放大图;
图63是图61中B1处的放大图;
图64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5是图64中C1处的放大图;
图66是本实用新型中被检测组件对检测装置施压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7是本实用新型中被检测组件没有对检测装置施压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8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移动杆从盒体上移出后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9是图68中D1处的放大图;
图70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移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71是实施例二十二中显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72是实施例二十二中盒体的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3是实施例二十二中去掉第二护盖后盒体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4是实施例二十二中盒体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5是实施例二十二中去掉第一护盖后盒体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6是实施例二十二中被检测组件处于第三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7是实施例二十二中被检测组件处于第三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8是实施例二十二中被检测组件处于第四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9是实施例二十二中被检测组件处于第四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80是实施例二十二中第九弹性件释放弹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1是实施例二十二中实施例中第九弹性件释放弹力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2是实施例二十二中实施例中第二护盖的剖视图;
图83是实施例二十二中图82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4是实施例二十二中第二护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5是实施例二十二中第五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6是实施例二十二中第六旋转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7是实施例二十二中槽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8是实施例二十二中第二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9是实施例二十二中第一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0是实施例二十三中第五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1是实施例二十三中变速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2是图91中B处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3是实施例二十四中锁定面与第二拨杆下表面平行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94是实施例二十四中变速组件被第六突起驱动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95是实施例二十四中第十弹性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6是实施例二十四中变速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7是实施例二十四中摆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8是实施例十七中显影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9是图98中E处的放大图;
图100是图98中F处的放大图;
图101是实施例十八中被检测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2是实施例十八、实施例十九、实施例二十中第四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3是实施例十八、实施例十九、实施例二十中第四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4是实施例十八、实施例十九、实施例二十中第四旋转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盒体;101、第一滑槽;101a、第一段;101b、第二段;101b1、定位部;102、第二滑槽;11、第一端;111、第一护盖;111a、第一刻度;111b、第二刻度;111c、护盖开口;111d、第一支撑部;111e、第二支撑部;111f、第一限位部;111g、第二限位部;112、第一槽;12、第二端;121、第二护盖;121a、支撑板;121b、第一限位口;121c、第二限位口;122、导轨;1221、安装座;123、第二槽;13、第三端;131、显影辊;14、第四端;141、把手;15、第五端;16、第六端;17、枢转座;181、第一弹性件;182、第二弹性件;183、第三弹性件;184、第四弹性件;185、第五弹性件;186、第六弹性件;187、第七弹性件;188、第八弹性件;189、第九弹性件;190、扭簧;191、第十弹性件;191a、主体;191b、固定臂;191c、作用部;191c1、枢转部;191c1 a、第四限位突起;191c2、第一臂;191c2a、锁定突起;191c3、第二臂;191d、受力部;191e、施力部;191f、限位滑槽;191g、定位槽;191h、复位臂;
2、传动组件;21、第一旋转件;21a、第一传动突起;21a1、第一突起;21a2、第二突起;21a3、第三突起;21a4、第四突起;21a5、键槽;21a6、传动键;21a7、第一定位孔;21a8、第二定位孔;21b、定位柱;22、第一摆杆;221、受力突起;24、搅拌齿轮组;240、搅拌架;241、第一轴套;242、第二轴套;
25、第一传输杆;26、第二旋转件;260、第三滑槽;261、第二传动突起;27、摆动件;271、摆动环;272、第一摆动端;273、第二摆动端;28、第二传输杆;281、连接凸起;282、传动凸起;29、第三旋转件;290、旋转突起;291、第一突出部;292、第二突出部;293、第三突出部;294、旋转齿部;295、旋转缺齿部;296、旋转轴;297、加速突起;2971、缺口;298、圆柱销;299、第三轴套;202、第二摆杆;
203a、转动凹槽;203b、安装凹槽;203c、安装凸起;204、连接杆;204a、杆体;204b、第一连接部;204c、第二连接部;205、第四旋转件;205a、第一斜推块;205a1、第一斜面;205a2、第一定位突起;205a3、第二定位突起;205b、第二斜推块;205b1、第二斜面;205c、第三斜推块;205c1、第三斜面;205d、第一旋转凹口;205e、第二旋转凹口;205f、第四斜推块;205f1、第四斜面;205g、第五斜推块;205g1、第五斜面;205h、不完全齿轮;205h1、标识部;
206、第五旋转件;207a、第一滑块;207a1、第二拨杆;207b、第二滑块;207b1、第一限位突起;207b2、第二限位突起;207b3、第三限位突起;207c、安装凹孔;208、变速组件;208a、第六旋转件;209、第一移动杆;209a、传动件;209b、第一销柱;209c、被驱动件;209c1、被驱动突起;
3、被检测组件;30、被检测部;31、第三滑块;31a、第一拨杆;321、安装孔;32、被检测端;33、挡块;331、复位臂;34、第一检测突起;35、凸起块;36、第二检测突起;371、第一部;3711、枢转槽;3712、第二销柱7;372、第二部;373、第三部;381、第五突起;382、第六突起;383、第七突起;39、枢转轴;
4、动力接收装置;41、动力接收部;43、显影齿轮;44、送粉齿轮;440、送粉辊;45、传动齿轮组;46、检测齿轮;461、缺齿部;471、第一惰轮;472、第二惰轮;473、第三惰轮;474、第四惰轮;48、槽轮;
5、电接触面;51、电接收面;
61、转动突起;62、运动空间;
7、检测装置;
80、感光盒;801、感光架;81、感光鼓;811、第一动力接收块;811a、感光传动部;812、第二动力接收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规定或说明,术语“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所示的角度来进行描述的,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例的限定。此外,在上下文中,还需要理解的是,当提到一个元件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时,其不仅能够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也可以通过中间元件间接连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指定说明书附图中的左、右方向为第一方向的一种实施例,指定说明书附图中的前、后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种实施例,指定说明书附图中的上、下方向为第三方向的一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到图1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显影装置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鼓组件上,显影装置包括盒体1、显影组件、传动组件、识别组件、被检测组件、供电组件、第一护盖111以及第二护盖121。
在以下关于方向的描述中,垂直于图1中纸面的方向观察时,图1中纸面左侧为左,图1中纸面右侧为右,图1中纸面上侧为上,图1中纸面下侧为下,图1中纸面近侧为前,图1中纸面远侧为后。
盒体1内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腔,盒体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盒体1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3和第四端14,盒体1在第三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15和第六端16。盒体1上设置有出粉口,出粉口位于第三端13,盒体1上设置有把手141,把手141位于第四端14。第一护盖111通过螺钉或卡扣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第一护盖111用于保护传动组件2。第二护盖121通过螺钉或卡扣可拆卸的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第二护盖121用于保护被检测组件3。
显影组件包括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均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的容纳腔内。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显影辊131设置于出粉口处。送粉辊440紧邻于显影辊131设置。送粉辊440相较于显影辊131更靠近盒体1的第四端14。搅拌架240用于搅拌容纳腔内的显影剂,以使显影剂摩擦并且防止显影剂结块。
传动组件2设置于第一端11,传动组件2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上的驱动部,驱动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驱动部包括同轴一体成型的驱动齿轮和动力接收装置4,驱动齿轮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动力接收装置4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动力接收装置4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动力输出轴联接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
传动组件2还包括显影齿轮43、送粉齿轮44、搅拌齿轮组24、第一惰轮471。盒体1的第一端11上沿第一方向一体成型有支撑柱。显影齿轮43同轴固定安装在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的一端。送粉齿轮44同轴固定安装在送粉辊440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搅拌齿轮组24同轴固定安装在搅拌架240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盒体1的第一端11上沿第一方向一体成型有支撑柱。第一惰轮471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撑柱上。第一惰轮47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惰轮471包括大直径惰轮和小直径惰轮。在第一方向上大直径惰轮相较于小直径惰轮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
显影齿轮43、送粉齿轮44以及大直径第一惰轮471均与驱动齿轮啮合。搅拌齿轮组24与大直径第一惰轮471上的小直径惰轮啮合。啮合可以为直接啮合也可以为间接啮合。
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显影辊131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五端15和第四端14,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三端13。
搅拌齿轮组24由同轴一体成型第一轴套241、第二轴套242、齿轮部组成,第一轴套241直径小于第二轴套242,第二轴套242直径小于齿轮部。第一轴套241固定的安装在搅拌架240端部。第一轴套241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的一端伸入第二轴套242内,第一轴套241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的一端与第二轴套242的内壁之间一体成型有支撑壁,第一轴套241外表面、第二轴套242内表面以及支撑壁之间构造成一个环状凹槽。环状凹槽内安装有第一弹性件181,第一弹性件181套设在第一轴套241上。第一轴套241上还安装有第一旋转件21,第一旋转件21中心同轴开有轴孔,第一旋转件21通过轴孔同轴且可转动地安装到第一轴套241上。第一弹性件181一端与第一旋转件21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的一面相抵,第一弹性件181另一端与支撑壁相抵。第一轴套241外表面上一体成型有外螺纹,轴孔内表面上一体成型有与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第一轴套241外表面上还一体成型有传动键21a6,传动键21a6沿第一方向延伸。传动键21a6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外螺纹的末端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轴孔的壁上沿轴向开有与传动键21a6匹配的键槽21a5。支撑柱上固定安装有挡块33,挡块33在第一方向上与外螺纹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盒体1的一端处于同一位置。挡块33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第一惰轮471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第一旋转件21上一体成型有第一传动突起21a,第一传动突起21a包括沿径向延伸的第一突起21a1、第二突起21a2、第三突起21a3。第一突起21a1、第二突起21a2、第三突起21a3沿第一旋转件21的周向分布。第一突起21a1、第二突起21a2、第三突起21a3在径向上远离第一旋转件21的旋转轴296线的一面分别为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均为半径相同且与第一旋转件21的旋转轴296线同轴的圆弧面。第一接触面所对的圆心角大于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第一接触面上一体成型有沿径向延伸的第四突起21a4,第四突起21a4在径向上远离第一旋转件21的旋转轴296线的一面为第四接触面,第四接触面为与第一旋转件21的旋转轴296线同轴的圆弧面,第四接触面所对的圆心角与第三接触面所对的圆心角角度相同。第四接触面的半径大于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的半径。第三突起21a3上沿第一方向开有定位孔。盒体1的第一侧壁上沿第一方向一体成型有与定位孔配合的定位柱21b,定位柱21b可插入定位孔内。在第一方向上定位柱21b的末端相较于传动键21a6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定位柱21b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定位柱21b和第二定位柱21b,第一定位柱21b位于第二定位柱21b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的一端上。第一定位柱21b在第二方向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二定位柱21b。定位孔包括连通的第一定位孔21a7和第二定位孔21a8,第一定位孔21a7的尺寸与第一定位柱21b匹配,第二定位孔21a8的尺寸与第二定位柱21b匹配。在第二方向上,定位柱21b位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的后侧,支撑柱位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的前侧。挡块33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一旋转件21转动轴线的一端位于第一突起21a1、第二突起21a2、第三突起21a3、第四突起21a4的旋转轨迹内。
传动组件2还包括第一摆杆22,第一摆杆22沿第一方向贯穿容纳腔并且伸出盒体1,第一摆杆22一端为受力端另一端为施力端。第一摆杆22的受力端位于盒体1的第一端11,第一摆杆22的施力端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盒体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上分别开有第一槽112和第二槽123。第一槽112和第二槽123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槽112和第二槽123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重合,第一摆杆22与第一槽112和第二槽123之间通过二次注塑形成有弹性胶膜。弹性胶膜密封第一槽112和第二槽123,避免显影剂泄漏。盒体1第五端15的内表面上一体成型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枢轴,第一摆杆22可转动的安装在枢轴上。枢轴位于第一摆杆22的长度中心位置。第一摆杆22的受力端在上下方向上位于第一旋转件21的上方。第一摆杆22的受力端上一体成型有受力突起221,受力突起221的下端位于第一突起21a1、第二突起21a2、第三突起21a3、第四突起21a4的运动轨迹内。
被检测组件3包括第三滑块31,第二护盖121上一体成型有前端未封闭的滑轨。第三滑块31可滑动的安装在滑轨内。第三滑块31的前端为被检测端32。被检测端32可从滑轨的前端伸出。第三滑块31的右侧壁上一体成型有第一拨杆31a,第一拨杆31a上具有受力面,受力面位于第一摆杆22的施力端的前侧。第三滑块31上一体成型有安装孔321,滑轨内一体成型有安装座1221。安装座1221伸入安装孔321内,安装孔321的后侧壁与安装座1221之间安装有第二弹性件182。
被检测组件3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第一状态下,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摆杆22的受力端相较于施力端更靠近盒体1的第四端14。第一拨杆31a上的受力面被施力端支撑而使得被检测端32处于伸出滑轨的状态,第二弹性件182处于拉伸状态。
第二状态下,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摆杆22的受力端相较于施力端更远离盒体1的第四端14。第一拨杆31a的被检测端32位于滑轨内,第二弹性件182未发生弹性形变。
供电组件包括导电件,导电件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导电件上具有电接收面51,导电件还具有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第一供电端子与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供电端子与送粉辊440靠近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电连接。电接收面5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供电部接触而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电能,并将电能传输至显影辊131和送粉辊440以在显影辊131和送粉辊440间形成偏压。电接收面51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搅拌架240和显影辊131的转动轴线之间。
识别组件包括储存介质、电接触面5。储存介质用于储存数据,电接触面5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识别触头接触且电连接。储存介质固定安装于第一护盖111上,电接触面5固定安装在储存介质上并且于储存介质电连接。电接触面5安装于储存介质的下端面。第三方向与电接触面5之间有交叉。电接触面5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显影辊131转动轴线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电接触面5与驱动部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
采用本实施例所公开的设计,可以使得盒体1第二端12不需要设计大量的传动机构进行传动,减小了盒体1第二端12的体积,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并且减少传动机构后,第二护盖121也可以做的更小,节省材料和空间。
以下为本实施例公开的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将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鼓组件上。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轴与动力接收装置4联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识别触头与电接触面5接触并读取储存介质内储存的信息,以识别显影装置的型号、容量、寿命等信息。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显影装置具有出厂预设状态,在出厂预设状态下,第一旋转件21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的第一端11的一面与搅拌齿轮组24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的一面相抵,第一弹性件181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一摆杆22的受力突起221与第一突起21a1接触且被第一突起21a1限位,在出厂预设状态下,被检测组件3处于第一状态。第一状态下,第一摆杆22不平行于第一方向,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摆杆22的受力端相较于施力端更靠近盒体1的第四端14。第一拨杆31a上的受力面被施力端支撑而使得被检测端32处于伸出滑轨的状态,第二弹性件182处于拉伸状态。
将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鼓组件上时,处于初始状态的显影装置上的被检测端32处于伸出滑轨的状态,因此被检测端32会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并对检测件施加推力,使得检测件产生电信号,进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检测到显影装置被安装。
当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打印指令时,图像形成装置开始向动力接收装置4输出动力,使得动力接收装置4绕着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驱动齿轮随着动力接收装置4一同转动,驱动齿轮带动显影齿轮43、送粉齿轮44、大直径第一惰轮471均逆时针转动。小直径惰轮随着大直径第一惰轮471一同逆时针转动。小直径惰轮带动搅拌齿轮组24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均开始运转。
同时搅拌齿轮组24带动第一轴套241和第二轴套242转动。由于第一轴套241上的外螺纹与第一旋转件21上的内螺纹之间具有摩擦力,因此第一旋转件21随着第一轴套241一同转动,第一突起21a1、第二突起21a2、第三突起21a3、第四突起21a4均随着第一旋转件21一同转动,而后第一突起21a1侧壁与挡块33相抵,使得第一旋转件21无法继续随着第一轴套241一同转动,此时在螺纹的作用下,使得第一旋转件21相对于第一轴套241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第一旋转件21向着靠近盒体1的方向移动。此时,受力突起221依旧与第一突起21a1上的第一接触面保持接触,使得第一摆杆22保持在第一状态。
而后随着第一轴套241的转动,第一旋转件21在挡块33的阻挡下继续沿着第一方向向着靠近盒体1的方向运动。直至第一旋转件21脱离第一轴套241上的外螺纹后,第一旋转件21上的键槽21a5与第一轴套241上的传动键21a6对齐且进入配合状态,同时第一旋转件21靠近盒体1的一面与定位柱21b相抵,使得第一旋转件21此时无法继续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在传动键21a6的作用下,第一旋转件21开始随着第一轴套241一同转动。
随着第一轴套241的转动,第一突起21a1与第一摆杆22的受力突起221脱离接触,此时在第二弹性件182的弹力作用下,被检测件运动至第二状态,使得被检测端32不再推挤检测件。从而结束对检测件的第一次推动。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21的转动,第二突起21a2与第一摆杆22的受力突起221接触,并推动受力突起221,使得被检测件运动至第一状态,第三滑块31的被检测端32再次推挤检测件。而后第二突起21a2与受力突起221脱离接触,在第二弹性件182的弹力作用下,被检测组件3运动至第二状态,被检测端32不再推挤检测件,从而结束对检测件的第二次推动。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21的转动,第三突起21a3与第一摆杆22的受力突起221接触,并推动受力突起221,使得被检测件运动至第一状态,第三滑块31的被检测端32再次推挤检测件。而后第三突起21a3与受力突起221脱离接触,在第二弹性件182的弹力作用下,被检测组件3运动至第二状态,被检测端32不再推挤检测件,从而结束对检测件的第三次推动。
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21的转动,第一定位孔21a7转动至与第一定位柱21b对齐,此时在第一弹性件181的弹力作用下,使得第一旋转件21沿着第一方向向着靠近盒体1的方向运动,同时第一定位柱21b插入第一定位孔21a7内,第一定位孔21a7和第二定位孔21a8均呈圆弧状,使得第一定位柱21b在第一定位孔21a7内可相对第一定位孔21a7滑动。同时由于第一定位柱21b的截面面积小于第二定位柱21b,因此第二定位柱21b无法进入第一定位孔21a7内,使得第二定位柱21b与第一旋转件21的端面相抵,阻挡第一旋转件21继续在第一方向上运动。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21的转动,第四突起21a4与第一摆杆22的受力突起221接触,并使得被检测组件3运动至第一状态,由于第四突起21a4的半径大于第一突起21a1、第二突起21a2、第三突起21a3,因此第一突起21a1、第二突起21a2、第三突起21a3推动第一摆杆22时,第三滑块31均以第一速度运动至第一状态,而第四突起21a4具有更快的线速度,使得被检测组件3以比第一速度更快的第二速度进入第一状态,使得被检测端32第四次推挤被检测件,而后随着第一旋转件21的转动,第二定位柱21b与第二定位孔21a8对齐,此时在第一弹性件181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旋转件21沿着第一方向向着靠近盒体1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二定位柱21b进入第二定位孔21a8内,同时使得传动键21a6脱离键槽21a5,使得第一旋转件21此时仅能在与第一轴套241之间的摩擦力的作用下产生运动的趋势,而第二定位孔21a8的侧壁与第二定位柱21b相抵,进而抵消第一轴套241与第一旋转件21之间摩擦力,从而防止第一旋转件21继续旋转,实现对第一旋转件21的定位。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处理盒,其包括显影盒和感光元件盒,显影盒上设置有被检测组件3。感光元件盒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动力接收装置4,动力接收装置4可以给感光元件盒上的感光鼓81提供动力,同时感光元件盒上设置的动力接收装置4还可以给显影盒提供外部驱动力,从而使显影盒上的显影辊131旋转。
图12至图13为根据本实施例的一种感光元件盒,具有沿第一长度方向设置感光架801,以及第一方向的一侧设置的动力接收装置4,动力接收装置4包括接收外部动力的第一动力接收块811,以及与第一动力接收块811连接的感光传动部811a。沿第二方向上第一动力接收块811附近设置有第二动力接收块812。第二动力接收块812给感光元件盒感光鼓81提供旋转动力。
图14示出了处理盒中显影盒和感光元件盒整体示意图;显影盒储存有显影剂,其上设置有给感光元件盒上感光鼓81提供显影剂的显影辊131。显影盒盒体1上第一方向上相对于被检测组件3的另一端设置有芯片,芯片具有电接触面5,电接触面5可以与图像形成装置电连接,使图像形成装置可以识别或检测出新的显影盒。
显影盒,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具体地,显影盒包括盒体1、显影辊131、被检测组件3。被检测组件3位于盒体1上靠近第二端12处,被检测组件3突出于盒体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未示出)的检测拨动杆接触或分离,通过被检测组件3与检测拨动杆之间的状态变化以进行检测触发,例如可使两者形成/解除连接,通过被检测组件3与检测拨动杆脱离接触即断开电连接时,图像形成装置可由此状态变化实行进行对显影盒的检测。
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盒通过与感光元件盒上的动力接收装置4接收图像形成装置驱动力。进而带动显影盒上的显影辊131以及被检测组件3动作。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显影盒在与感光元件盒配合前的初始状态,当显影盒安装入感光元件盒内部时候,感光元件盒上的动力接收装置4的感光传动部811a与显影盒上的显影辊131的传动齿轮组45,以及送粉辊440(未示出)的送粉齿轮44,以及搅拌架240(未示出)的搅拌齿轮组24配合。
实施例三
图15示出了处理盒中显影盒和感光元件盒另一种整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15所示,一种处理盒包括显影盒以及感光元件盒。
感光元件盒,具有沿第一长度方向设置感光架801,以及第一方向的一侧设置的动力接收装置4,动力接收装置4包括接收外部动力的动力接收部41,以及与动力接收部41连接的感光传动部811a。感光传动部811a可以给感光元件盒感光鼓81(未示出)提供旋转动力。感光元件盒上第一方向动力接收装置4的一侧设置有芯片以及支撑芯片的芯架。芯片和芯架位于第二方向上远离感光元件盒上感光鼓81(未示出)的一端。芯片具有电接触面5。
显影盒储存有显影剂,其上设置有给感光元件盒上感光鼓81(未示出)提供显影剂的显影辊131。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显影盒还包括盒体1、被检测组件3。显影盒盒体1上第一方向上第二端12设置有被检测组件3,相对于被检测组件3的第一端11设置有传动的部件。传动的部件包括给显影辊131提供动力的显影齿轮43,以及给显影辊131上粉的送粉辊440。以及搅拌盒体1内显影剂的搅拌架240(未示出),给搅拌架240提供动力使盒体1内显影剂蓬松的搅拌齿轮组24。同时传动的部件给被检测组件3提供动力,被检测组件3突出于盒体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未示出)的检测拨动杆接触或分离,通过被检测组件3与检测拨动杆之间的状态变化以进行检测触发,例如可使两者形成/解除连接,通过被检测组件3与检测拨动杆脱离接触连接时,图像形成装置可由此状态变化实行进行对显影盒的检测。
当显影盒安装入感光元件盒内部时候,感光元件盒上的感光传动部811a与显影盒上的显影辊131的传动齿轮组45,以及送粉辊440(未示出)的送粉齿轮44,以及搅拌架240(未示出)的搅拌齿轮组24配合。从而使显影盒上的显影辊131旋转。当整体把显影盒和感光元件盒放入图像形成装置时,图像形成装置的传动头给感光元件盒上的动力接收部41配合,进而带动感光元件盒上感光鼓81旋转,同时,由于显影盒安装在感光元件盒内部,其感光传动部811a与显影盒上的显影辊131的传动齿轮组45,以及送粉辊440(未示出)的送粉齿轮44,以及搅拌架240(未示出)的搅拌齿轮组24配合。同时传动动力给被检测组件3进而实现被检测组件3与像形成装置的脱落或接触,进而实现被检测组件3的工作和非工作。而且由于芯片设置在感光元件盒上,当整体把显影盒和感光元件盒放入图像形成装置时,可以实现芯片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电连接。
实施例四
图16示出了处理盒中显影盒和感光元件盒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区别于实施例的特点是,感光元件盒上设置有芯片盒芯架。动力接收装置4的动力接收部41以及感光传动部811a设置在显影盒上。
如图16所示,一种处理盒包括显影盒以及感光元件盒。
感光元件盒,具有沿第一长度方向设置感光架801,以及感光鼓81,可以给感光元件盒感光鼓81提供旋转动力驱动头(未示出)。感光元件盒上第一方向的一侧设置有芯片以及支撑芯片的芯架。芯片和芯架位于第二方向上远离感光元件盒上感光鼓81的一端。
显影盒储存有显影剂,其上设置有给感光元件盒上感光鼓81提供显影剂的显影辊131。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显影盒还包括盒体1、被检测组件3。显影盒盒体1上第一方向上第二端12设置有被检测组件3,相对于被检测组件3的第一端11设置有动力接收装置4。动力接收装置4包括给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传动力的动力接收部41,以及连接动力接收部41并传递动力的感光传动部811a。以及搅拌盒体1内显影剂的搅拌架240(未示出),给搅拌架240提供动力使盒体1内显影剂蓬松的搅拌齿轮组24。同时感光传动部811a给被检测组件3提供动力,被检测组件3突出于盒体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未示出)的检测拨动杆接触或分离,通过被检测组件3与检测拨动杆之间的状态变化以进行检测触发,例如可使两者形成/解除连接,通过被检测组件3与检测拨动杆脱离接触连接时,图像形成装置可由此状态变化实行进行对显影盒的检测。
实施例五
图17至图19所示,公开了一种显影盒新型被检测组件3示意图。详细如图所示,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在设置有检测装置7的图像成像装置中,显影盒上设置有给感光元件盒上感光鼓81提供显影剂的显影辊131,还包括盒体1。盒体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显影盒盒体1上第一方向上第二端12设置有被检测组件3,相对于被检测组件3的第一端11设置有动力接收装置4。
分别位于盒体1纵向两端的动力接收装置4和被检测组件3,其中,动力接收装置4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被检测组件3用于与外部检测装置7结合,使得显影盒可被图像成像装置检测,显影盒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盒体1中的第一传输杆25,第一传输杆25被动力接收装置4接收的驱动力而驱动;被检测组件3与第一传输杆25共轴设置。
更详细的如图18所示,图18示出了去除显影盒的端盖6以及盒体1上的盖以后,显示出动力接收装置4和被检测组件3连接关系。如图18所示,动力接收装置4包括,接收外部传动力的动力接收部41以及传动动力感光传动部811a。还包括由感光传动部811a啮合的显影齿轮43,以及送粉齿轮44,以及中转齿轮,二级搅拌齿轮组24,以及搅拌齿轮组24包括(第一搅拌齿部、第二搅拌齿部)以及与搅拌齿轮组24中的第二搅拌齿部的检测齿轮46组成的传动齿轮组45。
当动力接收装置4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外部驱动力时,被检测组件3可被传动系统的传动齿轮组45传动,通过第一传输杆25驱动。
当显影盒被安装至图像成像装置后,被检测组件3被驱动旋转,从而实现显影盒被图像成像装置检测,在图像成像装置检测完毕后,被检测组件3不再需要继续旋转,为此,被安装在第一传输杆25另一个末端的检测齿轮46被设置为缺齿齿轮,如图18所示,检测齿轮46的圆周面上有部分位置(缺齿部461)为光滑面,即该部分位置没有设置齿,当检测齿轮46的缺齿部461与第二齿轮相对时,检测齿轮46将不再被第二齿轮驱动而停止旋转,进而,第一传输杆25和被检测组件3也停止旋转。实际上,显影盒工作时,不仅需要从图像成像装置中接收驱动力,还需要从图像成像装置中接收电力,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显影盒中,用于接收电力的电接收面51被设置第一方向的检测端,且电接收面51将从图像成像装置中接收的电力同时供应至显影件和送粉辊440,此种设计也有助于简化显影盒的结构,也就是说,不需要分别为显影辊131和送粉辊440(未示出)设置电接收面51,只需要设置一个电接收面51即可。图20还示出了,第一传输杆25以及设置显影盒盒体1内部的搅拌架240以及设置在搅拌件上的搅拌叶片。被检测组件3上还设置检测多个第一检测突起34,第一检测突起34沿第一方向向远离盒体1的方向突出。在本实施例中,电接收面51被构造为电力接收件。
优选的第一传输杆25和搅拌架240是一体的,也就说可以同轴设置的。即仅仅通过搅拌架240也可以实现显影盒在第一方向上从动力接收端把动力传递到检测端。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是实施例五中方案根据实际生产出现的问题而进行的改进和变形。实施例五中是被检测组件3绕第一方向轴线旋转触发检测。本实施例是被检测组件3沿第二方向伸缩触发检测。
图20为本实施例中显影盒的立体视图。如图20所示,动力接收装置4设置在处理盒长度方向(第一方向)两端的第一端11,被检测组件3设置在处理盒长度方向两端的第二端12。动力接收装置4和被检测组件3之间的传动关系与前述各实施例不相同,其通过搅拌架240或传动轴与齿轮组传动到第二旋转件26,检测端旋转件触发被检测组件3,使被检测组件3在第三弹性件183作用下,在第三滑槽260内伸缩移动。显影盒还包括容纳显影剂的盒体1,以及设置在第一方向上被检测组件3同侧的电接收面,电接收面通过与图像形成装置给显影盒提供电连接。被检测组件3设置在显影盒端盖6上。端盖6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的一侧设置由第三滑槽260。
图21为处理盒计数齿轮部分一端移除端盖6后局部放大立体视图。如图21所示,显影盒通过动力接收部41的第一端11接收外部传动力,并通过内部传动轴/杆或搅拌架240或显影辊131或送粉辊440把动力传输到显影盒第一方向的检测端的第二旋转件26。第二旋转件26可以沿第一方向轴向转动式设置于盒体1上,第二旋转件26上设置由多个第二传动突起261,第二传动突起261位于第二旋转件26在远离盒体1的方向一端。并带动且具有推动或维持被检测组件3凸起块35远离或靠近图像形成装置检测位置的趋势。被检测组件3还包含固定部,第三弹性件183的一端套设于固定部上,第三弹性件183另一端与第三滑槽260抵接。还包括与第三滑槽260配合的配合部,且被检测组件3在第三滑槽260内可以自由滑动,第三滑槽260在第二方向两侧设置由限位部,其可以保护被检测组件3防止被检测组件3在第三弹性件183作用下过度弹出。
如图22所示,优选地被检测组件3的运动方向为沿第二方向伸缩移动。正常状态下,被检测组件3在第三弹性件183自由状态下,被检测部30在第二方向上伸出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装置7触发。
当第二旋转件26的第二传动突起261与被检测组件3凸起块35抵触时候,被检测组件3受压,被检测组件3沿第二方向远离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装置7,即第三弹性件183受压,这时候被检测部30在第二方向上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装置7不接触,即不触发状态。当第二旋转件26的第二传动突起261不与凸起块35接触时候,被检测部30在第二方向上在第三弹性件183件作用下伸出。从而继续实现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装置7检测装置7触发,从而实现图像形成装置对显影盒的检测计数或识别。
可以想象的时,第三弹性件183还可以是拉簧,扭簧190,弹性片等可以产生形变和恢复形变的部件。
更优选的方式还可以是被检测组件3直接沿第一方向实现伸缩运动,具体的可以从动力接收端直接伸出一个传动杆,传动杆可以沿第一方向伸缩,可以不适用第三弹性件183,利用凸轮或杠杆,使传动杆在第一方向上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且第二位置在第一方向上伸出显影盒体1,且可以触发图像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7。此外针对被检测组件3沿第一方向伸缩或第二方向伸缩进而触发图像成像装置的检测装置7,进而实现图像成像装置对显影盒的检测识别都应该包含在此实施案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七
本实施例中提供另一种处理盒,未指出部分均与实施例五和实施例六中的处理盒结构相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或六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处理盒中用于被检测组件3相对于处理盒本体是摆动的。
具体的,如图23至图25所示,与前述实施例中相同,被检测组件3在显影盒的第一方向的一端,其通过第二旋转件26从动力接收装置4接收动力,第二旋转件26上设置多个第二传动突起261;本实施例还包括用于触发被检测组件3的摆动件27,摆动件27包含第一摆动端272、第二摆动端273以及摆动环271。摆动件27设置在显影盒端盖6上,端盖6包含有一个容纳摆动件27运动空间62,以及与摆动件27的摆动环271配合的转动突起61。其目的使摆动件27可以绕转动突起61在运动空间62范围内摆动。
具体的工作原理是,摆动件27的一端沿显影盒第一方向延伸,且远离显影盒盒体1,另一端相对于第一摆动端272更靠近盒体1,且第二摆动端273可以与第二传动突起261抵触或脱离。
当第二摆动端273与第二传动突起261抵触时候,摆动件27绕转动突起61摆动,第一摆动端272翘起实现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装置7接触,进而触发图像形成装置识别或检测到显影盒。
当第二摆动端273与第二传动突起261脱离时候,摆动件27绕转动突起61摆动,第一摆动端272实现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装置7脱离接触,进而不触动图像形成装置检测装置7。
实施例八
另一种结构区别于实施例二、三、四的特点是,感光元件盒上设置有芯片盒芯架或/和被检测组件3。动力接收装置4的动力接收部41以及感光传动部设置在显影盒上。通过动力接收装置4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驱动力。并通过粉盒的传递杆对设置在感光元件盒上的被检测组件3动作,进而实现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检测器作用,从而实现图像形成装置对粉盒的检测与识别。其它特征与实施二、三、四相同。此处暂不累述。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中提供另一种处理盒,区别实施例三至实施例四的是,仅仅通过感光元件盒上的一个动力接收装置4,给感光鼓81提供旋转动力,同时通过显影盒系列齿轮组的配合,同时实现对显影盒的驱动。
详细请参考图26至图29。如图26所示,标示出了一种处理盒结构,包括显影盒,以及感光元件盒,显影盒包括盒体1以及设置在盒体1沿第一方向设置的第一端11,以及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一端11的第二端12。其中感光元件盒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第一端11的方向上,且相对于第二方向远离显影盒设置在感光元件盒一侧的动力接收装置4,动力接收装置4包括动力接收部41,此处动力接收部41可以设置齿轮结构。
如图27示出了显影盒安装入感光元件盒前的位置图。详细如图27所示,显影盒还包括被检测组件3,以及给感光元件盒提供显影剂的显影辊131.以及设置在盒体1沿第一方向上一侧的显影齿轮43。且显影齿轮43位于显影盒第二方向上靠近安装方向的一端。更具体的详细如图27所示,感光元件盒还包括容纳部,其主要是当显影盒沿着安装方向与感光元件盒配合时容纳显影盒。感光元件盒还包括框架,以及设置在框架上沿第一方向上一端的动力接收部41。当显影盒完全安装入感光元件盒内后,动力接收部41与显影齿轮43配合,进而可以实现感光元件盒上的动力接收装置4可以实现对显影盒上显影辊131进行动力输入。
图28示出了显影盒与感光元件盒另一角度位置结构图。其中显影盒沿第一方向上相对显影齿轮43的一侧设置有被检测组件3。图29示出了移除感光元件盒框架和显影盒上盒体1后局部结构配合示意图。图中感光鼓81通过动力接收装置4接收外部动力,显影齿轮43通过与动力接收装置4的齿轮啮合接收动力,进而可以带动显影辊131旋转。显影辊131通过送粉辊440使显影盒盒体1内的碳粉传递到感光鼓81上。同时送粉辊440靠近显影齿轮4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齿轮,送粉辊440第一齿轮通过与显影齿轮43的配合,给送粉辊440提供旋转动力,送粉辊440的另一侧设置有第二齿轮,第二齿轮设置在沿第一方向上远离显影齿轮43的一侧,其通过第一惰轮471实现与搅拌架240齿轮的配合。搅拌架240齿轮设置在第一方向上远离显影齿轮43的一端。其可以给被检测组件3提供动力。进而当处理盒整体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开始工作的时候,显影盒上的被检测组件3实现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识别。
图30示出了显影盒与感光元件盒另一种动力传递机构。显影盒设置有显影齿轮43,显影齿轮43与感光鼓81动力接收装置4配合,接收外部驱动力。其还可以通过与设置在显影盒同侧的送粉齿轮44配合,实现对送粉辊440的动力传输,送粉齿轮44通过第一惰轮471把动力传输给搅拌齿轮组24,搅拌齿轮组24设置在显影盒与显影齿轮43的同一侧。通过动力输入,进而带动搅拌架240旋转,并通过显影盒相对显影盒齿轮的另一侧把动力传递给被检测组件3。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中提供另一种处理盒,区别实施例九的区别是,仅仅通过感光元件盒上的一个动力接收装置4,给感光鼓81提供旋转动力,同时通过感光鼓81另一端的传递齿轮与显影盒另一端系列齿轮组的配合,同时实现对显影盒的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以及被检测组件3的驱动。详细如下。
图31示出了实施例十处理盒中,显影盒内部与感光元件盒感光鼓81配合位置结构图。更详细的如图32所示,示出了实施例十的处理盒,显影盒内部与感光元件盒感光鼓81配合位置第三视角位置结构图。
从图示上可以看出,感光鼓81沿第一方向上设置有接收外部动力的第一感光齿轮,以及相对于第一感光齿轮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感光齿轮。与第二感光轮配合的显影齿轮43。与显影齿轮43配合的送粉齿轮44,送粉齿轮44旋转可以带动送粉辊440旋转运动。以及第一惰轮471,第二第一惰轮471,以及与第二第一惰轮471配合的搅拌齿轮组24。搅拌齿轮组24带动搅拌架240做旋转运动,搅拌架240上设置有搅拌显影剂,使显影剂在显影盒内部均匀的搅拌叶片。与显影齿轮43同一侧设置有被检测组件3,被检测组件3通过与搅拌齿轮组24配合,从而实现被检测组件3运动。进而当处理盒整体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开始工作的时候,显影盒上的被检测组件3实现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识别。
实施例十一
本实施例中提供另一种处理盒,区别实施例五的区别是,被检测组件3的驱动端设置在显影盒一端,被检测组件3的被检测部30设置在显影盒另一端。其可以通过伸缩移动等方式,把动力从显影盒驱动一端传动到被检测部30一端。而且驱动端设置多个突起,被检测组件3的被检测部30只有一个突起。通过显影盒上的一个驱动头,给显影辊131提供旋转动力,同时通过系列传动齿轮组45实现对显影盒的送粉辊440、搅拌架240以及被检测组件3的驱动。
图33所示,公开了一种显影盒新型被检测组件3示意图。详细如图33所示,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在设置有检测装置7的图像成像装置中,显影盒上设置有给感光元件盒上感光鼓81(同实施例五)提供显影剂的显影辊131,还包括盒体1。盒体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显影盒盒体1上第一方向上第二端12设置有被检测组件3,相对于被检测组件3的第一端11设置有动力接收装置4。以及与图像形成装置电连接的芯片(未示出)。还包括给显影辊131提供动力的显影齿轮43,以及沿第一方向设置在显影齿轮43相对侧的电极。以及盒体1驱动端的护盖,以及检测端的端盖6
分别位于盒体1纵向两端(第一方向)的动力接收装置4和被检测组件3,其中,动力接收装置4用于从外部接收驱动力,被检测组件3用于与外部检测装置7结合,使得显影盒可被图像成像装置检测识别或计数识别,显影盒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盒体1中的第二传输杆28(未示出),所述第二传输杆28被动力接收装置4接收的驱动力而驱动。
更详细的如图34所示,图34至图35为显影盒被移除盒体1盖后,显影盒的被检测组件3以及整体显影盒腔结构的位置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检测组件3位于显影盒盒体1沿第一方向的一侧,其上设置有一个第二检测突起36,第二传输杆28穿过盒体1的两端,第二检测突起36设置于第二传输杆28的一端第二检测突起36,第二传输杆28相对于第二检测突起36的另一端设置有驱动部,驱动部包括连接凸起281,传动组件2包括第三旋转件29,还包括第四弹性件184,第四弹性件184位于第三旋转件29与盒体1靠近第三旋转件29一侧的之间。第三旋转件29可以和显影盒传动齿轮组45的其中任意一个齿轮同轴,还可以是与显影盒传动齿轮组45任何一个齿轮不同轴。
图35至图36中可以看出,第三旋转件29的部分与连接凸起281抵触的时候,第四弹性件184是处于受压状态,第二传输杆28沿第一方向是向靠近被检测组件3端移动,进而带动第二检测突起36向远离盒体1的方向移动,进而可以实现与检测装置7的触发接触。图36中,位于第三旋转件29一侧的位置还设置有芯片,芯片可以实现与电子图像成像装置的电连接,主要用于电子图像成像装置对显影盒的电识别或计数。
更详细的如图37示出了显影盒第三旋转件29的具体结构,其包括多个旋转突起290,且至少一个旋转突起290沿第一方向投影呈扇形。其中当扇形旋转突起290与连接凸起281抵触的时候,可以使第二传输杆28带动第二检测突起36沿第一方向远离盒体1移动时间长与其它旋转突起290的时间一样长。也可以说至少一个旋转突起290与连接凸起281抵触相互作用的时候,第二检测突起36与图像形成装置检测时间长。且通过第四弹性件184的作用,可以是第二检测突起36沿第一方向实现轴线方向伸缩运动
更准确的理解还可以是通过旋转突起290不同形状与连接凸起281抵触并通过第四弹性件184的相互作用的时间来确定第二检测突起36与图像形成装置检测触发的时间。
图38示出了第三旋转件29的更详细的结构,其中第三旋转件29包括旋转突起290,至少一个旋转齿部294,以及至少一个旋转缺齿部295以及旋转轴296。当显影盒的传动齿轮组45带动第三旋转件29的旋转齿部294旋转时候,多个旋转突起290可以沿旋转轴296旋转运动,进而实现与连接凸起281的抵触作用,进而带动第二传输杆28以及第二检测突起36动作。从而实现第二检测突起36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触发。
实施例十二
本实施例中提供另一种处理盒,与实施例十一的区别是,被检测组件3的驱动端设置在显影盒一端,被检测部30设置在显影盒另一端。其可以通过伸缩移动等方式,把动力从显影盒驱动一端传动到被检测部30一端。而且驱动端设置多个突起,被检测部30只有一个突起。通过显影盒上的一个驱动头,给显影辊131提供旋转动力,同时通过系列传动齿轮组45实现对显影盒的送粉辊440、搅拌架240以及被检测组件3的驱动。
更详细的如图39所示,区别实施例十一,第五弹性件185设置在被检测组件3一端。通过第五弹性件185的弹性作用,实现第三传输杆201和被检测组件3沿着第一方向轴线方向往复伸缩移动。从而实现第二检测突起36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触发。
图40至图41示出了实施例十二中被检测组件3工作的第一状态图,被检测组件3在图中与检测装置7配合位置结构图。在第一位置时候,被检测组件3的第二检测突起36的尖端在第一方向上与检测装置7接触,从而在图观察被检测组件3与检测装置7第一方向上有一定间隙。
图42至图43所示出被检测组件3工作的第二状态图,被检测组件3在图中与检测装置7配合位置结构图。在第二位置时候,被检测组件3的第二检测突起36非尖端与与检测装置7接触,在图42第一方向上与检测装置7没有间隙。
实施例十三
本实施例中提供另一种处理盒,同实施例十二或实施例十一的区别是,被检测组件3的驱动端设置在显影盒一端,被检测部30设置在显影盒另一端。其可以通过旋转方式,把动力从显影盒驱动一端传动到被检测部30一端。而且驱动端设置多个突起,被检测部30只有一个突起。通过显影盒上的一个驱动头,给显影辊131提供旋转动力,同时通过系列传动齿轮组45实现对显影盒的送粉辊440、搅拌架240以及被检测组件3的驱动。
图44所示,示出了实施例十三中被检测组件3工作的结构图。第二传输杆28具有传动凸起281,传动凸起281与动力接收装置4传动连接,动力接收装置4提供的驱动力作用在传动凸起281上,使得传动凸起281驱动第二传输杆28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
具体地,从图中可以看出被检测组件3可以沿着第二传输杆28旋转运动,且在第二传输杆28传动端设置有传动凸起282,传动凸起282一端固定在第二传输杆28上,另一端自由伸出到第三旋转件29位置,且可以与旋转突起290抵触或脱落,在传动凸起282附件设置有第五弹性件185(这里第五弹性件185可以优选扭簧190结构。当第三旋转件29通过旋转齿部294接收到外部传动力后,旋转突起290绕旋转轴296旋转,进而与抵触的传动凸起282相互作用,带动第二传输杆28旋转,进而带动被检测组件3旋转,被检测组件3上的第二检测突起36与检测装置7作用。从而实现第二检测突起36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触发,输出第一种触发状态。
图45所示出了实施例十三中被检测组件3工作第二位置结构图,当第三旋转件29通过旋转齿部294接收到外部传动力后,旋转突起290绕旋转轴296旋转,进而与抵触的传动凸起282相互作用,带动第二传输杆28旋转,进而带动被检测组件3旋转,被检测组件3上的第二检测突起36与脱离作用。从而实现第二检测突起36与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触发,进而输出第二种触发状态。
实施例十四
如图46至图60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显影装置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鼓组件上,显影装置包括盒体1、显影组件、传动组件2、识别组件、被检测组件3、供电组件、第一护盖111以及第二护盖121。
在以下关于方向的描述中,垂直于图46中纸面的方向观察时,图46中纸面左侧为左,图46中纸面右侧为右,图46中纸面上侧为上,图46中纸面下侧为下,图46中纸面近侧为前,图46中纸面远侧为后。左右方向为第一方向的一种实施例,前后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种实施例,上下方向为第三方向的一种实施例。
盒体1内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腔,盒体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盒体1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3和第四端14,盒体1在第三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15和第六端16。盒体1上设置有出粉口,出粉口位于第三端13,盒体1上设置有把手141,把手141位于第四端14。
显影组件包括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均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的容纳腔内。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显影辊131设置于出粉口处。送粉辊440紧邻于显影辊131设置。送粉辊440相较于显影辊131更靠近盒体1的第四端14。搅拌架240用于搅拌容纳腔内的显影剂,以使显影剂摩擦并且防止显影剂结块。
传动组件2设置于第一端11,传动组件2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上的驱动部,驱动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驱动部包括同轴一体成型的驱动齿轮和驱动力接收装置4,驱动齿轮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驱动力接收装置4更靠近盒体1。驱动力接收装置4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动力输出轴联接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
传动组件2还包括显影齿轮43、送粉齿轮44、搅拌齿轮组24、第一惰轮471、第二惰轮472、第三惰轮473、第四惰轮474。显影齿轮43同轴固定安装在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的一端。送粉齿轮44同轴固定安装在送粉辊440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搅拌齿轮组24同轴固定安装在搅拌架240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搅拌齿轮组24包括大直径搅拌齿轮组24和小直径搅拌齿轮组24,在第一方向上小直径搅拌齿轮组24相较于大直径搅拌齿轮组24更靠近盒体1。
第一惰轮471、第二惰轮472、第三惰轮473、第四惰轮474均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第一端11。第一惰轮471、第二惰轮472、第三惰轮473、第四惰轮474的转动轴线均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惰轮471包括大直径第一惰轮471和小直径第一惰轮471。在第一方向上大直径第一惰轮471相较于小直径第一惰轮471更靠近盒体1。第四惰轮474包括槽轮48和小直径第四惰轮474。在第一方向上槽轮48相较于小直径第四惰轮474距离盒体1更远。小直径第四惰轮474的直径小于槽轮48的直径。
显影齿轮43、送粉齿轮44以及大直径第一惰轮471均与驱动齿轮啮合。大直径搅拌齿轮组24与小直径第一惰轮471啮合。小直径搅拌齿轮组24与第二惰轮472啮合,第二惰轮472与第三惰轮473啮合,第三惰轮473与小直径第四惰轮474啮合,啮合可以为直接啮合也可以为间接啮合。
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显影辊131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五端15和第四端14,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三端13。
传动组件2还包括第三旋转件29,第三旋转件29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三旋转件29上同轴一体成型有第三轴套299,第三旋转件29通过第三轴套299可转动地安装在一体成型于盒体1的第一端11上的第一支撑轴上。第三轴套299部分位于第三旋转件29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的一侧。第三轴套299另一部分位于第三旋转件29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盒体1的一侧。第三轴套299上一体成型有加速突起297,加速突起297沿第三旋转件29的径向延伸,加速突起297上具有弧面。盒体1的第一端11上一体成型有第二支撑轴。第二支撑轴上安装有加速件,加速件为扭簧190,扭簧190一端为固定端,扭簧190另一端为加速端。盒体1的第一端11上一体成型有限位突起,扭簧190的固定端上设置有第一弯折部,限位突起用于阻挡第一弯折部的运动,从而对的固定端进行定位。扭簧190的加速端延伸至第三旋转件29远离盒体1的一侧。扭簧190的加速端与第三轴套299的外表面相抵。扭簧190的加速端一体成型有弯折部。第二弯折部的弯折角度与加速突起297上的弧面与第三轴套299的圆周面之间的夹角相同。使得第二弯折部能够卡入加速突起297上的弧面与第三轴套299的圆周面之间的夹角内,从而对第三旋转件29进行定位,防止第三旋转件29因外界的震动、晃动、或者显影盒姿态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自转。
第三旋转件29在第一方向远离盒体1的端面上一体成型有多个圆柱销298,本实施例中圆柱销298数量为二十二个,圆柱销298沿着圆周方向间隔均匀的分布,其中一对相邻圆柱销298之间具有缺口2971,位于缺口2971两侧的两个圆柱销298之间的间隔大于其他圆柱销298与相邻圆柱销298之间的间隔。缺口2971在第三旋转件29上位于与加速突起297在径向上相反的一侧。
第三旋转件29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盒体1的端面上一体成型有第一突出部291、第二突出部292、第三突出部293。第一突出部291、第二突出部292、第三突出部293均沿着第三旋转件29靠近盒体1一侧的端面上的圆周设置。第一突出部291、第二突出部292、第三突出部293在径向上远离第三轴套299的一面分别为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均为弧面。第一接触面所对应的弧长长于第二接触面和第三接触面。
本实施例还包括第六弹性件186,传动组件2包括第二摆杆202,盒体1第五端15上一体成型有凹槽,凹槽沿第一方向延伸,凹槽内沿第三方向一体成型有枢转轴39,第二摆杆202可转动的安装在枢转轴39上,第二摆杆202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三方向。第二摆杆202两端伸出凹槽,第二摆杆202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为被驱动端,被驱动端位于第一突出部291、第二突出部292、第三突出部293的运动轨迹上。第二摆杆202靠近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为传动端,被检测组件3包括被第二被检测突起,被第二被检测突起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并且一体成型的固定在第二摆杆202的传动端上。在本实施例中,被第二被检测突起的前端为被检测端32。第二摆杆202上一体成型有支撑部,支撑部位于被第二被检测突起与盒体1的第二端12之间。盒体1第二端12上一体成型有安装座1221。第六弹性件186一端固定安装于安装座1221内,第六弹性件186另一端与支撑部相抵。盒体1的第二端12通过卡扣或螺钉固定安装有第二护盖121,第二护盖121上一体成型有沿第二方向延伸的导轨122。被第二被检测突起位于导轨122内并可沿着导轨122的延伸方向运动。被第二被检测突起在第二方向上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为被检测端32。被检测端32用于触发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
被检测组件3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
第一状态下,第二摆杆202与第一方向之间具有夹角,第六弹性件186被压缩,被第二被检测突起的被检测端32推挤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第二摆杆202的被驱动端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位于第三旋转件29的转动轴线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的后侧。
第二状态下,第二摆杆202平行于第一方向,第六弹性件186的弹性势能完全释放,被第二被检测突起的被检测端32不接触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处于第二状态的被检测端32相较于处于第一状态的被检测端32在第二方向上距离显影辊131更远。第二摆杆202的被驱动端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与第三旋转件29的转动轴线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重合。
供电组件包括导电件,导电件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导电件上具有电接收面51,导电件还具有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第一供电端子与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供电端子与送粉辊440靠近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电连接。电接收面5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供电部接触而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电能,并将电能传输至显影辊131和送粉辊440以在显影辊131和送粉辊440间形成偏压。电接收面51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搅拌架240和显影辊131的转动轴线之间。
识别组件包括储存介质、电接触面5。储存介质用于储存数据,电接触面5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识别触头接触且电连接。储存介质固定安装于第一护盖111上,电接触面5固定安装在储存介质上并且于储存介质电连接。电接触面5安装于储存介质的下端面。第三方向与电接触面5之间有交叉。电接触面5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显影辊131转动轴线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电接触面5与驱动部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
以下为本实施例公开的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将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鼓组件上。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轴与驱动力接收装置4联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识别触头与电接触面5接触并读取储存介质内储存的信息,以识别显影装置的型号、容量、寿命等信息。同时,第三旋转件29处于初始位置,在初始位置下,第一突出部291的第一接触面与第二摆杆202的被驱动端接触。此时被检测组件3处于第一状态,且由于第一接触面的阻挡,第六弹性件186的弹力无法带动第二摆杆202转动至平行于第一方向的状态。因此随着显影装置被装入鼓组件内,被第二被检测突起的被检测端32触碰并推挤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使得显影装置被图像形成装置所检测到。
而后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轴向驱动力接收装置4输出动力,使得驱动部沿着在图28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以下对旋转方向进行描述时,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均以图四十八为基准。驱动齿轮顺时针转动带动显影齿轮43、送粉齿轮44、大直径第一惰轮471逆时针转动。小直径第一惰轮471随着大直径第一惰轮471一同逆时针转动,小直径第一惰轮471带动大直径搅拌齿轮组24顺时针转动。小直径搅拌齿轮组24随着大直径搅拌齿轮组24一同顺时针转动,小直径搅拌齿轮组24带动第二惰轮472逆时针转动。第二惰轮472带动第三惰轮473顺时针转动。第三惰轮473带动小直径第四惰轮474逆时针转动。槽轮48随着小直径第四惰轮474一同逆时针转动。槽轮48通过与第三旋转件29上的圆柱销298配合,带动第三旋转件29顺时针以第一速度转动。
如图五十四和图五十五所示,第三旋转件29处于初始位置时,缺口2971后侧的第一个圆柱销298与槽轮48啮合。随着第三旋转件29的转动,第一突出部291的第一接触面不再与第二摆杆202的被驱动端接触。此时在第六弹性件186的弹力作用下,第二摆杆202运动至第二状态,被检测端32不再推挤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
随着第三旋转件29的继续转动,第二突出部292拨动被驱动端,使得被驱动端与第二突出部292的第二接触面接触,进而使得被检测组件3运动至第一状态,被检测端32再次推挤被检测组件3。
随着第三旋转件29的继续转动,第二突出部292的第二接触面不再与被驱动端接触。此时在弹力的作用下,第二摆杆202运动至第二状态,被检测端32不再推挤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
随着第三旋转件29的继续转动,第三突出部293拨动被驱动端,使得被驱动端与第三突出部293的第三接触面接触,进而使得被检测组件3运动至第一状态,被检测端32再次推挤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
随着第三旋转件29的继续转动,第三突出部293的第三接触面不再与被驱动端接触。此时在弹力的作用下,第二摆杆202运动至第二状态,被检测端32不再推挤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
随着第三旋转件29的继续转动,加速突起297推动扭簧190的加速端,使得扭簧190产生弹性形变而积蓄弹性势能。
而后第三旋转件29上的缺口2971运动至圆柱销298与槽轮48的啮合位置,使得圆柱销298无法与槽轮48继续啮合,槽轮48的动力无法再传递至第三旋转件29上。同时扭簧190积蓄的弹性势能释放,扭簧190的加速端推挤加速突起297上的弧面,使得第三旋转件29以比第一速度更快的第二速度转动。从而使得第一突出部291以更快的速度拨动被驱动端,此时第一突出部291拨动被驱动端的速度大于第二突出部292和第三突出部293拨动被驱动端的速度。使得被检测组件3进入第一状态,被检测端32以更快的速度推挤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使得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速度检测组件检测到拨动速度的增大。
扭簧190的加速端上的第二弯折部卡入加速突起297上的弧面与第三轴套299之间的夹角,使得第三旋转件29被定位,此时第三旋转件29的位置为末位置,第一接触面与被驱动端接触,被检测组件3处于第一状态。
通过改变第三旋转件29上的突起数量,可以实现不同的拨动次数,从而适配不同的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改变第三旋转件29第一接触面、第二接触面、第三接触面的弧长或者弧长之比,可以改变第一状态的持续时间。通过改变第一突出部291、第二突出部292、第三突出部293之间间隔的弧长或者弧长之比,可以改变第二状态的持续时间。
通过以上设计,可以使得盒体1的第二端12不需要任何传动的部件,大大减小了盒体1第二端12的体积,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实施例十五
显影盒,如图61至图70所示,其安装于具有检测装置7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盒体1、动力接收装置4、第一移动杆209、传动组件2、被检测部30,具体如下:
如图62所示,盒体1用于储存显影剂;动力接收装置4设置于盒体1,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接收驱动力;
动力接收装置4包括:驱动齿轮和搅拌架240齿轮,具体如下:
驱动齿轮设置于盒体1,其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接收驱动力,驱动齿轮分别与显影齿轮43和送粉齿轮44传动连接;搅拌架240齿轮设置于盒体1,其与驱动齿轮传动连接;由此,本方案提供了一种与动力接收装置4的具体实施方式,其能够与本方案相适配。
第一移动杆209滑动连接于盒体1;盒体1上开设有第一滑槽101,第一移动杆209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101内。
传动组件2,其同时与动力接收装置4、第一移动杆209传动连接,其能够将动力接收装置4的转动力转化为对第一移动杆209的推动力;
其中,如图62所示,传动组件2包括:第四旋转件205、第一斜推块205a、第二斜推块205b,具体如下:
第四旋转件205,其转动式设置于盒体1,其与动力接收装置4传动连接;
第一斜推块205a,其设置于第四旋转件205上,其具有第一斜面205a1;
第二斜推块205b,其设置于第一移动杆209的端部,其具有第二斜面205b1;
第一斜面205a1与第二斜面205b1抵触连接;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面205a1与第二斜面205b1的倾斜角度为锐角,优选为~度。
由此,随着第四旋转件205的转动,第一斜推块205a推动第二斜推块205b滑动,并使第一移动杆209往靠近被检测部30的方向(第一方向)滑动。
由此,本方案提供了一种将动力接收装置4的转动力转化为对第一移动杆209的推动力的具体实施方式,其能够充分利用动力接收装置4的转动力,通过第一斜推块205a在转动时对第二斜推块205b的挤压所产生迫推力,使得第一移动杆209能够在盒体1内滑动,进而通过连接杆204来推动被检测部30往靠近检测装置7的方向(即沿着第二方向往前的方向)滑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斜推块205a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均布于第四旋转件205上,相邻第一斜推块205a之间形成有第一旋转凹口205d。第一旋转凹口205d可供第一移动杆209穿入,使得连接杆204带动被检测部30往远离检测装置7的方向滑动;使得被检测部30与检测装置7之间形成具有时间间隔的检测电子信号,通过被检测部30与检测装置7之间的接触时间长短,进而输出不同接触时间长短的电子信号,从而完成显影盒被图像形成装置中的检测装置7识别的功能。
被检测部30,其滑动连接于盒体1远离动力接收装置4的内侧(即位于非驱动侧旁),其能够沿着往检测装置7靠近或远离的方向(即第二方向)滑动;具体地,盒体1上开设有第二滑槽102,被检测部30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102内;由此,本方案提供了一种第一移动杆209和被检测部30在盒体1上滑动连接的具体实施方式。
连接杆204,其一端与第一移动杆209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被检测部30转动连接;于传动组件2的驱动下,第一移动杆209往靠近被检测部30的方向(第一方向)滑动,并使连接杆204带动被检测部30往靠近检测装置7的方向(即沿着第二方向往前的方向)滑动。
如图68、图69、图70所示,第七弹性件187,其设置于盒体1,其与第一移动杆209连接,其能够为第一移动杆209提供复位弹力;于第七弹性件187的作用下,第一移动杆209能够往远离被检测部30的方向滑动,并使连接杆204带动被检测部30往远离检测装置7的方向滑动。在本实施例中,第七弹性件187为弹簧。
在动力接收装置4持续单向输出转动动力的情况下,通过第一旋转凹口205d或第二旋转凹口205e,本方案的第一移动杆209能够在第七弹性件187的作用下实现往复运动,以通过连接杆204转化为被检测部30对检测装置7所输出的推动力,进而输出具有频率的电子信号。
第一移动杆209内开设有安装凹槽203b,盒体1上设有延伸于安装凹槽203b内的安装凸起203c;第七弹性件187的一端抵触于安装凸起203c,其另一端抵触于安装凹槽203b内。安装凸起203c能够为第一移动杆209的滑动提供限位,其还能够用于对第七弹性件187的支撑作用;本方案提供了一种第七弹性件187与第一移动杆209连接关系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65、图66和图6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连接杆204包括:杆体204a、第一连接部204b、第二连接部204c,具体如下:
第一连接部204b,其一端与第一移动杆209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杆体204a连接;第二连接部204c,其另一端与杆体204a连接,其另一端与被检测部30转动连接。由此,本方案提供了一种连接杆204的具体结构构造,其具有结构简单、便于生产制造的特点。具体地,第一连接部204b与第一移动杆209铰接,第二连接部204c与被检测部30铰接。本方案将铰接结构应用于连接杆204与第一移动杆209和被检测部30的连接上,其通过简单的结构以便于加工生产。
第一移动杆209的端部开设有转动凹槽203a,第一连接部204b转动连接于转动凹槽203a内。本方案提供了一种第一连接部204b在第一移动杆209上转动连接的具体设置位置。
工作过程:
如图67所示,动力接收装置4输送转动动力至第四旋转件205并使其转动,随着第四旋转件205的转动,第一斜推块205a对第二斜推块205b施加迫推力,第二斜推块205b受到迫推力后带动第一移动杆209往靠近被检测部30的方向滑动(即第一方向);随着第一移动杆209的滑动,第一移动杆209对第七弹性件187进行压缩并使第七弹性件187获得弹力,且连接杆204发生转动并带动被检测部30往靠近检测装置7的方向滑动(即沿着第二方向往前的方向),此时被检测部30对检测装置7施加压力,检测装置7受压后进入检测状态;
如图66所示,随着第四旋转件205的转动,当第一移动杆209上的第二斜推块205b转动至第一旋转凹口205d时,在第七弹性件187的作用下,第一移动杆209沿着第一方向往右滑动,第二斜推块205b在第一旋转凹口205d内滑动,连接杆204发生转动并带动被检测部30往远离检测装置7的方向滑动(即沿着第二方向往后的方向),此时被检测部30对检测装置7不再施加压力,检测装置7从检测状态中退出;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装置7能够自转,因此被检测部30与检测装置7一直保持抵接状态,但不仅限于此,检测装置7还能够是固定式设置,其通过接收被检测部30所施加的压力来实现检测状态的切换。
实施例十六
实施例十六与实施例十三的区别在于:传动组件2中除了第一斜推块205a外还包括第三斜推块205c。
具体地,传动组件2还包括:
第三斜推块205c,其设置于第四旋转件205上,其具有第三斜面205c1;
第一斜推块205a与第三斜推块205c之间形成有第二旋转凹口205e。
第一斜推块205a和第三斜推块205c于第四旋转件205上的周长不同,因此使得两者之间的第二旋转凹口205e的长度亦不同,进而能够输出不同接触时间长短的电子信号,以便于适配不同类型的显影盒。
此外第三斜面205c1的倾斜角度大于第一斜面205a1和第二斜面205b1,使得第一移动杆209被第三斜面205c1驱动时,具有更快的移动速度。从而使得被检测部30在触动检测装置7时也具有更快的移动速度,使检测装置7则检测到被检测部30以更快度速度触动检测装置7并产生电信号。
在其他实施例中,通过改变第一斜面205a1、第二斜面205b1、第三斜面205c1的倾斜角度,可以改变第一移动杆209被第一斜面205a1、第二斜面205b1、第三斜面205c1被驱动时的移动速度。通过给第一斜面205a1、第二斜面205b1、第三斜面205c1设置不同的倾斜角度,可以使第一移动杆209具有多个移动速度。通过设置第一斜面205a1、第二斜面205b1、第三斜面205c1倾斜角度的比例,可以设置第一移动杆209的不同移动速度之间的比例。
有益效果
由于现有的被检测部30通过动力接收装置4进行驱动,因此检测装置7与被检测部30一般设置于动力接收装置4的旁侧;但本方案通过第一移动杆209、传动组件2和连接杆204的结合,提供了一种被检测部30与检测装置7位于盒体1远离动力接收装置4的具体实施方式,且本方案的被检测部30与检测装置7之间为抵触连接,其无需通过复杂的操作或结构来解除被检测部30与检测装置7之间的连接,因此其能够解决避免往图像形成装置内安装或取出时所导致不方便操作的问题,其同时能够有效解决被检测部30与检测装置7之间连接关系复杂所导致的显影盒不容易被识别的问题,以保证显影盒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十七
如图98至图101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三的区别在于,第一移动杆209设置为圆柱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移动杆209上可以不设置安装凹槽203b和转动凹槽203a。第一滑槽101包括在第一方向上连通的第一段101a和第二段101b,第一段101a相较于第二段101b在第一方向上更靠近传动组件2,第二段101b内设置有定位部101b1,本实施例中定位部101b1的数量为两个,定位部101b1上开有形状大小与第一移动杆209的截面相匹配的定位孔,第一移动杆209可滑动的安装在定位孔内。第一移动杆209在第一方向上靠近传动组件2的一端固定安装有被驱动件209c。驱动见可以通过螺纹连接、螺钉连接、卡扣等方式固定安装到第一移动杆209上。被驱动件209c在第一方向上靠近传动组件2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沿着第一方向突出的被驱动突起209c1,被驱动突起209c1上一体成型有圆弧面,圆弧面使被驱动突起209c1与第一斜推块205a和第二斜推块205b的接触更平顺。被驱动件209c可滑动的安装在第一段101a内,第一段101a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大于第二段101b在第二方向的尺寸。第七弹性件187套设在第一移动杆209位于第一段101a内的部分上,第七弹性件187一端与驱动件抵接另一端与定位部101b1抵接。
第一移动杆209在第一方向上远离传动组件2的一端上固定安装有传动件209a,传动件209a通过螺纹连接、螺钉连接、卡扣等方式固定安装在第一移动杆209上。传动件209a上一体成型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第一销柱209b。
本实施例中取消连接杆204,本实施例中被检测部30包括第一部371、第二部372、第三部373,第一部371平行于第二设置,第一部371在第二方向上靠近第一移动杆209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枢转槽3711,枢转槽3711沿第二方向往后开口,第一销柱209b可相对枢转槽3711转动和滑动的插入枢转槽3711内。第一部371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一移动杆209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沿第三方向延伸的第二销柱3712,盒体1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枢转座17,枢转座17固定在盒体1上,第二销柱3712与枢转座17可转动的连接。第二部372与第一部371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一移动杆209的一端一体成型的连接,第二部372与第一部371之间呈九十度夹角。第二部372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第一部371的一端与第三部373一体成型的连接,第三部373在第二方向上远离第二部372的一端为被检测端32。第三部373与第二部372之间呈七十度夹角。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与实施例十三的区别在于,第一移动杆209被第一斜推块205a或第二斜推块205b推动时,第一斜推块205a或第二斜推块205b作用在被驱动突起209c1上的圆弧面上,使得第一移动杆209被推动的过程更平顺。第一移动杆209沿着第一方向移动后第七弹性件187被压缩,第一移动杆209上的传动件209a通过第一销柱209b沿着第一方向推动枢转槽3711,使得第一部371绕着第二销柱3712逆时针摆动(以图一百的视角为观察视角)。从而使得被检测端32逆时针摆动,进而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7。
通过采用本实施例中的设计,使得第一移动杆209、传动件209a的装配更简单,结构更简单,传动更稳定。
实施例十八
如103到图10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七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四旋转件205上还设置有第四斜推块205f和第五斜推块205g,第四斜推块205f和第五斜推块205g上分别设置有第四斜面205f1和第五斜面205g1。第一斜推块、第三斜推块、第四斜推块205f、第五斜推块205g沿着圆周方向依次排布在第四旋转件205靠近盒体的一端面上,第一斜面205a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夹角θ1角度为50°。第三斜面205c1、第四斜面205f1、第五斜面205g1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θ2角度均为35°。
在本技术方案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斜面205a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θ1角度在50°到70°之间,第三斜面205c1、第四斜面205f1、第五斜面205g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θ2角度在35°到50°之间均可保证动力传输的稳定性和流畅性,不影响技术方案的实现。
当第一斜面205a1驱动第一移动杆209时,第一移动杆209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速度为第一速度。当第三斜面205c1、第四斜面205f1以及第五斜面205g1驱动第一移动杆209时,第一移动杆209在第一方向上的运动速度为V2。由于第一斜面205a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θ1大于第三斜面205c1、第四斜面205f1以及第五斜面205g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θ2,且第四旋转件205的转速为固定值。因此V1大于V2。从而实现当第四旋转件205转动时,伸缩杆能够以V1的速度触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一次,再以V2的速度触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三次。从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不仅能够根据检测装置1被触碰的次数识别显影盒,还能够根据检测装置1被触碰的速度识别显影盒。
相较于仅仅根据触碰次数进行检测。将触碰速度与触碰次数结合后,增加了可检测信息的维度,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根据触碰速度与触碰次数的信息之间的组合识别出更多种型号的显影盒,提高了通用性。并且通过第四旋转件205与斜面的形式进行传动,结构简单,传动稳定,生产制造难度低,成本低,适用于大量生产制造。
实施例十九
如图102到图10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八的区别在于,第一斜面205a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θ1角度为60°。第三斜面205c1、第四斜面205f1以及第五斜面205g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θ2角度均为40°。本实施例中改变了第一斜面205a1、第三斜面205c1、第四斜面205f1、第五斜面205g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的角度。使得V1、V2的数值改变,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装置1被以不同的速度触碰时,能够检测为不同型号的显影盒,从而提高了适用性,同时保证了传动的稳定性,避免夹角过大而卡死。
实施例二十
如图102到图10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八的区别在于,第一斜面205a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θ1的角度为70°。第三斜面205c1、第四斜面205f1、第五斜面205g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θ2的角度均为50°。本实施例中改变了第一斜面205a1、第三斜面205c1、第四斜面205f1、第五斜面205g1与第四旋转件205的端面之间的夹角。使得V1、V2的数值改变,图像形成装置的检测装置被以不同的速度触碰时,能够检测为不同型号的显影盒,从而提高了适用性,同时将夹角增大至最大值,保证传动稳定的前提下,拓宽了夹角角度可以选用的区间,从而增加可检测的型号数量。提高适用性、通用性。
实施例二十一
如图18到图2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五的区别在于,第一斜推块205a靠近盒体1的一面上一体成型有第一定位突起205a2和第二定位突起205a3,第一定位突起205a2与第二定位突起205a3沿着第四旋转件205的旋转方向排布,第一定位突起205a2与第二定位突起205a3之间具有间隔。在第四旋转件205的旋转方向上,第二定位突起205a3位于第一定位突起205a2的上游。第一定位突起205a2和第二定位突起205a3靠近盒体1的一面均为圆弧面,以使第一定位突起205a2和第二定位突起205a3与被驱动突起209c1的接触更平顺,并且使得当第一定位突起205a2和第二定位突起205a3随着第四旋转件205一同做圆周运动时,第一定位突起205a2和第二定位突起205a2能够对被驱动突起209c1施加朝向左方向的力。
本实施例中第四旋转件205上同轴一体成型有不完全齿轮205h,第四旋转件205通过齿轮传动的方式接收动力接收装置4传输的动力。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通过摩擦传动、带传动等非齿轮的方式进行传动。
盒体1的第一端11上还安装有第一护盖111,第一护盖111用于保护传动装置、动力接收装置4,第一护盖111通过螺钉或卡扣的方式可拆卸的固定在盒体1上,第一护盖111上开有护盖开口,不完全齿轮205h从护盖开口处暴露,护盖开口处的第一护盖111上一体成型有第一刻度111a和第二刻度111b,不完全齿轮205h上一体成型有标识部205h1。标识部205h1与第一刻度111a对齐时,不完全齿轮205h脱离啮合而停止接收动力,第四旋转件205停止旋转。标识部205h1与第二刻度111b对齐时,不完全齿轮205h处于啮合状态,此时第四旋转件205可被动力接收装置4传输的动力驱动。
接下来本实施例中显影盒的具体工作过程进行说明,与实施例三和实施例一中相同的部分略去,随着第四旋转件205沿着旋转方向J转动,第一定位突起205a2转动至与被驱动突起209c1接触的位置,并对被驱动突起209c1施加朝向左方向的力,使得第一移动杆209朝着左方向运动,被驱动突起209c1避让第一定位突起205a2。当第一定位突起205a2经过被驱动突起209c1后,第一移动杆209在弹性件的作用下朝着右方向运动而复位。此时被驱动突起209c1位于第一定位突起205a2和第二定位突起205a3之间。此时标识部205h1与第一刻度111a对齐时,不完全齿轮205h脱离啮合而停止接收动力,第四旋转件205停止转动。由于被驱动突起209c1位于第一定位突起205a2和第二定位突起205a3之间,且被驱动突起209c1只能沿着左、右方向(即第一方向)运动,因此当第四旋转件205因盒体1的晃动等外界因素产生运动时,第一定位突起205a2和第二定位突起205a3与被驱动突起209c1相抵,第一定位突起205a2和第二定位突起205a3需要克服弹性件的弹力才可继续转动,从而阻止第四旋转件205产生预期之外的运动,实现当不完全齿轮205h脱离啮合后,对第四旋转件205的定位效果,防止第四旋转件205出现预期之外的运动而导致不完全齿轮205h误啮合,从而导致被检测端产生预期之外的运动,进而导致被检测端误触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装置的问题。
当需要对第四旋转件205进行复位时,只需要使用者沿着转第四旋转件205的转动方向J用手拨动第四旋转件205,使得第二定位突起205a3克服弹性件的弹力而推动被驱动端,从而使得第四旋转件205转动至标识部205h1与第二刻度111b对齐的位置即可,此时不完全齿轮205h再次进入啮合状态,可以接收动力接收装置4传输的动力而转动。
实施例二十二
如图71至图96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影装置,显影装置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鼓组件上,显影装置包括盒体1、显影组件、传动组件2、识别组件、被检测组件3、供电组件、第一护盖111以及第二护盖121。
盒体1内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腔,盒体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盒体1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3和第四端14,盒体1在第三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15和第六端16。盒体1上设置有出粉口,出粉口位于第三端13,盒体1上设置有把手141,把手141位于第四端14。第一护盖111通过螺钉或卡扣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第一护盖111用于保护传动组件2。第二护盖121通过螺钉或卡扣可拆卸的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第二护盖121用于保护被检测组件3。
显影组件包括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均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的容纳腔内。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显影辊131设置于出粉口处。送粉辊440紧邻于显影辊131设置。送粉辊440相较于显影辊131更靠近盒体1的第四端14。搅拌架240用于搅拌容纳腔内的显影剂,以使显影剂摩擦并且防止显影剂结块。
传动组件2设置于第一端11,传动组件2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上的驱动部,驱动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驱动部包括同轴一体成型的驱动齿轮和动力接收部,驱动齿轮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动力接收部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动力接收部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动力输出轴联接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
传动组件2还包括显影齿轮43、送粉齿轮44、搅拌齿轮组24、第一惰轮471。显影齿轮43同轴固定安装在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的一端。送粉齿轮44同轴固定安装在送粉辊440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搅拌齿轮组24同轴固定安装在搅拌架240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盒体1的第一端11上沿第一方向一体成型有支撑柱。第一惰轮471可转动地安装在支撑柱上。第一惰轮471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一惰轮471包括大直径第一惰轮471和小直径第一惰轮471。在第一方向上大直径第一惰轮471相较于小直径第一惰轮471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
显影齿轮43、送粉齿轮44以及大直径第一惰轮471均与驱动齿轮啮合。搅拌齿轮组24与小直径第一惰轮471啮合。啮合可以为直接啮合也可以为间接啮合。
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显影辊131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五端15和第四端14,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三端13。
被检测组件3包括第一滑块207a、第二滑块207b、第五旋转件206、第六旋转件208a、槽轮48。第一滑块207a为被检测件。槽轮48同轴固定安装在搅拌架240位于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第五旋转件206可转动的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第五旋转件206的旋转轴296线平行于第一方向。第五旋转件206在第一方向上靠近盒体1的第二端12的一面上一体成型有沿第五旋转件206的圆周分布的多个圆柱销298。在本实施例中圆柱销298数量为二十五个。相邻圆柱销298之间的间距相等。圆柱销298与槽轮48配合。第五旋转件206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的第二端12的一面上一体成型有沿轴线突出的第五突起381和第六突起382,第五突起381和第六突起382在径向上远离第五旋转件206的旋转轴296线的一面分别为第四接触面和第五接触面,第四接触面和第五接触面均为圆弧面,第四接触面和第五接触面半径(即第四接触面和第五接触面在第五旋转件206的径向上远离第五旋转件206的轴线的一面到第五旋转件206的轴线的距离)相等。第五旋转件206的圆周面上一体成型有第七突起383,第七突起383沿径向突出于第五旋转件206的圆周面。第七突起383在径向上远离第五旋转件206的旋转轴296线的一面到第五旋转件206的旋转轴296线的距离大于第四接触面和第五接触面的半径。第五突起381所对的圆心角大于第六突起382所对的圆心角。
第二护盖121上沿第二方向一体成型有导轨122,第一滑块207a和第二滑块207b均可沿第二方向滑动的安装在导轨122内。第一滑块207a相较于第二滑块207b在第二方向上更靠近显影辊131。第一滑块207a在第二方向上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为被检测端32。导轨122内一体成型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支撑座,第一滑块207a上开有安装凹孔207c,支撑座伸入安装凹孔207c内,支撑座于安装凹孔207c的侧壁之间安装有第八弹性件188。第八弹性件188用于使第一滑块207a复位。第一滑块207a上一体成型有第二拨杆207a1,第二拨杆207a1部分位于第五突起381和第六突起382的运动轨迹内。
滑轨在第二方向上远离显影辊131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支撑板121a,滑轨在第二方向上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为供被检测端32伸出的开口。支撑座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支撑板121a与开口之间的滑轨上。第二滑块207b上沿第二方向一体成型有安装槽,安装槽靠近支撑板121a的一端未封闭,安装槽内安装有第九弹性件189,第九弹性件189一端与安装槽在第二方向上远离支撑板121a的一端相抵,第九弹性件189另一端与支撑板121a相抵。第九弹性件189的弹性系数大于第八弹性件188。第二滑块207b上开有第一限位口121b,第一限位口121b位于安装槽的下侧壁上。滑轨内开有第二限位口121c。第二限位口121c位于支撑座和支撑板121a之间的滑轨内。第二滑块207b靠近支撑板121a的一端一体成型有第一限位突起207b1,滑槽上一体成型有与第一限位突起匹配的第二限位突起207b2。
第二护盖121上可转动的安装有第六旋转件208a,第六旋转件208a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第六旋转件208a位于第二限位口下方,第六旋转件208a呈圆柱状,第六旋转件208a的圆周面上一体成型有第三限位突起207b3。第六旋转件208a的圆周面上还一体成型有被驱动突起209c1,被驱动突起209c1位于第七突起383的运动轨迹内。第六旋转件208a的圆周面上一体成型有复位臂331,复位臂331远离第六旋转件208a的一端一体成型有挡块33,第二护盖121上开有供复位臂331伸出的复位口,复位口的尺寸小于挡块33尺寸,使得当块无法通过复位口。
第六旋转件208a、第二滑块207b、第九弹性件189组成变速组件208。
第一滑块207a具有第三状态和第四状态。
第三状态下,第一滑块207a的被检测端32伸出滑槽,第八弹性件188被压缩。
第四状态下,第一滑块207a的被检测端32相较于第三状态时距离显影辊131更远,第八弹性件188未发生弹性形变。
供电组件包括导电件,导电件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导电件上具有电接收面51,导电件还具有第一供电端子和第二供电端子,第一供电端子与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电连接,第二供电端子与送粉辊440靠近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电连接。电接收面5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供电部接触而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电能,并将电能传输至显影辊131和送粉辊440以在显影辊131和送粉辊440间形成偏压。电接收面51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搅拌架240和显影辊131的转动轴线之间。
识别组件包括储存介质、电接触面5。储存介质用于储存数据,电接触面5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识别触头接触且电连接。储存介质固定安装于第一护盖111上,电接触面5固定安装在储存介质上并且于储存介质电连接。电接触面5安装于储存介质的下端面。第三方向与电接触面5之间有交叉。电接触面5在第二方向上位于显影辊131转动轴线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之间。在第二方向上,电接触面5与驱动部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与搅拌架240的转动轴线之间的距离。
以下为本实施例公开的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将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鼓组件上。图像形成装置的动力输出轴与动力接收部联接。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识别触头与电接触面5接触并读取储存介质内储存的信息,以识别显影装置的型号、容量、寿命等信息。
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显影装置具有出厂预设状态,在出厂预设状态下,被检测组件3处于第三状态,第二拨杆207a1与第四接触面接触并被第四接触面限位,使得第一滑块207a保持在第三状态而无法在第八弹性件188的作用下复位。同时第一限位口121b和第二限位口121c处于对齐的位置,第九弹性件189处于被压缩状态,第三限位突起207b3插入第一限位口121b和第二限位口121c内,并且第三限位突起207b3与第二限位口121c在第二方向上远离支撑板121a一侧的侧壁相抵。使得第二滑块207b被第三限位突起207b3卡住而限位,使得第九弹性件189的弹性势能无法释放。
将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鼓组件上时,处于初始状态的显影装置上的被检测端32处于伸出滑轨的状态,因此被检测端32在随着显影装置装入鼓组件中的过程中会对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造成第一次的推动,使得检测件产生电信号,进而使得图像形成装置检测到显影装置被安装。
当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打印指令时,图像形成装置开始向动力接收部输出动力,使得动力接收部绕着图七十五中的顺时针方向转动(本段中转动方向均以图七十五的观察视角为基准),驱动齿轮随着动力接收部一同转动,驱动齿轮带动显影齿轮43、送粉齿轮44、大直径第一惰轮471均逆时针转动。小直径第一惰轮471随着大直径第一惰轮471一同逆时针转动。小直径第一惰轮471带动搅拌齿轮组24顺时针转动。从而使得显影辊131、送粉辊440、搅拌架240均开始运转。
同时搅拌架240带动槽轮48绕着图七十三中的逆时针方向转动(以下描述中的转动方向均以图七十三的观察视角为基准),由于槽轮48与圆柱销298配合,因此槽轮48通过圆柱销298带动第五旋转件206转动。
随着第五旋转件206的转动,当第五突起381与第二拨杆207a1脱离接触后,第四接触面不再与第二拨杆207a1相抵,进而对第二拨杆207a1失去限位效果,在第八弹性件188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滑块207a运动至第四状态,此时被检测端32不再推挤检测件。
而后随着第五旋转件206的转动,第六突起382与第二拨杆207a1接触,第六突起382推动第二拨杆207a1沿着第二方向向着靠近显影辊131的方向运动,使得第一滑块207a再次运动至第三状态,被检测端32第二次推动检测件。
而后随着第五旋转件206的转动,第六突起382与第二拨杆207a1不再接触,在第八弹性件188的弹力作用下,第一滑块207a运动至第四状态,此时被检测端32不再推挤检测件。
而后随着第五旋转件206的转动,第七突起383拨动被驱动突起209c1,从而带动第六旋转件208a逆时针转动,使得第六旋转件208a带动第三限位突起207b3逆时针转动,使得第三限位突起207b3从第一限位口121b和第二限位口121c处移出,使得第二滑块207b不再被第三限位突起207b3所限位,第九弹性件189所积蓄的弹性势能得以释放,在第九弹性件189的弹力作用下,第二滑块207b沿着滑轨运动至第一限位突起与第二限位突起相抵的位置。在第二滑块207b运动过程中,第二滑块207b撞击第一滑块207a,使得第一滑块207a再次运动至第三状态,被检测端32第三次推挤检测件。同时由于第九弹性件189的弹性系数大于第八弹性件188。因此在第八弹性件188的弹力无法克服第九弹性件189的弹力,使得第一滑块207a无法复位,从而使得第一滑块207a保持在第三状态,被检测端32持续推挤检测件。同时使得第五突起381、第六突起382无法再触动第二拨杆207a1。从而完成检测过程。
并且通过选用弹性系数较大的第九弹性件189,使得第一滑块207a被第二滑块207b撞击后的运动速度为第二速度,大于第一滑块207a被第五突起381、第六突起382推动时产生的第一速度。可选的,也可以选用弹性系数较小的第九弹性件189,使得第二速度小于第一速度。通过以上设计,可以使得第一滑块207a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而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检测到第一滑块207a运动速度的变化,从而检测到显影装置的信息。
通过以上过程,图像形成装置能够检测到被检测端32对检测件的推挤次数,推挤持续时长、间隔时长、推挤速度等信息,以上信息的不同排列组合,则对应不同的显影装置信息(如不同的型号、不同的容量、新旧程度等)。
第六旋转件208a转动的同时会带动复位臂一同做圆周运动,使得复位臂带动挡块33向着第二护盖121内运动。当需要对被检测组件3进行复位时,只需要先将第六旋转件208a转动至初始位置,而后向滑轨内按压第二滑块207b,使得第一限位口121b和第二限位口121c对齐,而后拉动挡块33,使得复位臂拉动第六旋转件208a旋转,第六旋转件208a带动第三限位突起207b3再次卡入第一限位口121b和第二限位口121c内,完成第一滑块207a和第二滑块207b的复位。优选的,复位臂可以采用弹性材料制成。当第六旋转件208a被第七突起383拨动而转动时,复位臂产生弹性形变,积蓄弹性势能。当第一限位口121b与第二限位口121c对齐时,在复位臂的弹性作用下,第六旋转件208a自动旋转,使得第三限位突起207b3自动卡入第一限位口121b和第二限位口121c内,完成复位。
由于第五突起381所对的圆心角大于第六突起382所对的圆心角,因此当第二拨杆207a1与第五突起381接触时,第一滑块207a处于第三状态的时间长于第二拨杆207a1与第六突起382接触时第一滑块207a处于第三状态的时间。可以通过改变第五突起381、第六突起382所对的圆心角的大小,来改变第一滑块207a处于第三状态的时间。可以通过增加突起数量来改变第一滑块207a进入第三状态的次数。第五突起381、第六突起382、第七突起383的排布顺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改变。
采用以上结构,可以大大降低被检测组件3复位的难度,提高用户使用的便捷性,以及出厂调试时的便捷性。
实施例二十三
如图90至图9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十二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变速组件208在实施例的基础上取消第六旋转件208a、第二滑块207b、第九弹性件189,本实施例中的变速组件208包括第十弹性件191。第十弹性件191为扭簧190。第十弹性件191包括由金属丝沿着环形缠绕而形成的主体191a,主体191a左端一体成型有固定臂191b,主体191a右端一体成型有作用部191c。作用部191c包括受力部191d和施力部191e,施力部191e长于受力部191d。
第一护盖111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第一支撑部111d、第二支撑部111e、第一限位部111f、第二限位部111g。第一支撑部111d和第二支撑部111e向右突出于第一护盖111的右表面。第一支撑部111d、第二支撑部111e、第二限位部111g沿着同一圆周依次排布,第一支撑部111d与第二支撑部111e之间具有间距。第一限位部111f呈凹槽状,固定臂191b伸入第一限位部111f内并被第一限位部111f限位。第二限位部111g呈圆弧形的凹槽状,主体191a最靠近第二护盖121的一圈卡入第二限位部111g内。第一支撑部111d和第二支撑部111e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主体191a未发生弹性形变时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第一支撑部111d、第二支撑部111e、第二限位部111g围成的区域中的第二护盖121上一体成型有向右突出的定位柱21b,主体191a套设在定位柱21b上。在出厂预设的状态下施力部191e与第一支撑部111d的右端抵接,受力部191d与第二支撑部111e的右端抵接。同时由于第二限位部111g将主体191a靠近第二护盖121的一圈卡住定位,因此此时主体191a处于被拉伸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第七突起383从第五旋转件206的左端面沿着第五旋转件206的轴向向左突出。第七突起383在第一方向上尺寸大于第五突起381和第六突起382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即第七突起383的左端相较于第五突起381和第六突起382的左端距离盒体1更远。使得仅有第七突起383可以触碰到受力部191d,第五突起381和第六突起382无法触碰到受力部191d。在本实施例中,第七突起383在径向上远离第五旋转件206旋转轴296线的一面的半径与第四接触面和第五接触面的半径相等。
本实施例中,具体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二十二的区别在于,随着第五旋转件206的转动,第七突起383推动受力部191d,使得主体191a扭转,进而使得受力部191d绕着主体191a逆时针摆动(图91视角),施力部191e进而也被受力部191d带动而绕着主体191a逆时针摆动(图91视角)。由于施力部191e长于受力部191d,因此受力部191d端部摆动时的线速度小于施力部191e摆动时的线速度,且由于受力部191d是被第七突起383驱动而移动的,因此受力部191d的线速度与第七突起383的线速度相等,因此施力部191e的线速度大于第七突起383的线速度。施力部191e逆时针摆动过程中向前拨动第二拨杆207a1(图91视角),使得第二拨杆207a1以第二速度向前运动,并带动第一滑块207a以第二速度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
随着受力部191d和施力部191e的摆动,当施力部191e摆动至不再与第一支撑部111d相抵接的位置时,受力部191d也摆动至不再与第二支撑部111e相抵接的位置,此时主体191a开始收缩,在主体191a的弹力的作用下,受力部191d和施力部191e被向左拉动,由于施力部191e和受力部191d被第七突起383驱动而摆动,使得扭簧190在圆周方向上也发生扭转而产生弹性形变,同时由于固定臂191b被第二限位部111g限位,因此使得扭簧190在圆周方向的弹性形变无法复原,使得施力部191e和受力部191d被第一支撑部111d和第二支撑部111e的侧壁所阻挡而无法复位。施力部191e在被主体191a拉动而向左运动过程中保持与第二拨杆207a1的接触。从而使得第一滑块207a也保持在此位置。由于第八弹性件188的弹力无法克服扭簧190的弹力,因此第一滑块207a无法向后复位。
需要对本实施例中的变速组件208进行复位时,只需要将受力部191d和施力部191e向右拉起,并将施力部191e放置在第一支撑部111d上与第一支撑部111d抵接,受力部191d放置在第二支撑部111e上与第二支撑部111e抵接的位置即可完成复位。
实施例二十四
如图93至图9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二十三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作用部191c与第十弹性件191为分体结构。本实施例中作用部191c为摆杆,摆杆包括枢转部191c1、第一臂191c2、第二臂191c3。枢转部191c1呈圆筒状,第一臂191c2一体成型的固定连接在枢转部191c1的圆周面上,第二臂191c3一体成型的固定连接在枢转部191c1的右端面上。枢转部191c1可转动的套设在定位柱21b上。第一臂191c2远离枢转部191c1转动轴线的一端到枢转部191c1的转动轴线的距离大于第二臂191c3远离枢转部191c1转动轴线的一端到枢转部191c1的转动轴线的距离。
枢转部191c1的圆周面上还一体成型有第四限位突起191c1 a。第一护盖111的右端面上一体成型有限位滑槽191f,第四限位突起191c1 a可滑动的安装在限位滑槽191f内,限位滑槽191f用于限制摆杆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滑槽的前端一体成型的连接有向前延伸的定位槽191g,定位槽191g一体成型的与第一护盖111连接。
第一臂191c2上一体成型有锁定突起191c2a,锁定突起191c2a向前突出于第一臂191c2的侧表面。锁定突起191c2a在枢转部191c1的径向上远离枢转部191c1的一面为锁定面。
第十弹性件191在枢转部191c1的轴向方向上位于枢转部191c1与第一护盖111的右表面之间的位置,第十弹性件191的主体191a套设在定位轴上,固定臂191b卡接在定位槽191g内,在本实施例中,第十弹性件191右端为复位臂191h。复位臂191h与摆杆靠近显影辊131方向的一面抵接。
接下来描述本实施例的具体工作过程,其中关于旋转方向的描述均以图94的视角为观察视角。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中与实施例的区别在于,随着第五旋转件206的转动,第七突起383与第二臂191c3在径向上远离枢转部191c1的转动轴线的一端接触,使得第二臂191c3被第七突起383推动而逆时针摆动,第二臂191c3带动枢转部191c1逆时针转动,枢转部191c1带动第一臂191c2逆时针摆动,第一臂191c2逆时针摆动过程中,第一臂191c2的侧面与第二拨杆207a1接触并向前推动第二拨杆207a1,第一臂191c2与第二拨杆207a1的接触位置会随着第一臂191c2的摆动而移动,但第一臂191c2与第二拨杆207a1的接触位置到枢转部191c1转动轴线的距离始终大于第二臂191c3与第七突起383的接触位置到枢转部191c1转动轴线的距离。从而使得第七突起383的线速度传递至第二臂191c3后再被第一臂191c2放大后传递至第一滑块207a上,使得第一滑块207a以第二速度向前运动并推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
在第一臂191c2的摆动过程中,锁定突起191c2a与第二拨杆207a1发生干涉,使得锁定突起191c2a与第二拨杆207a1发生弹性形变,使得锁定突起191c2a与第二拨杆207a1之间相互施加垂直于接触面的挤压力。随着第一臂191c2的摆动,第一臂191c2摆动至锁定面与第二拨杆207a1的下表面平行时,锁定面与第二拨杆207a1下表面之间相互施加的挤压力相互反向且力的大小相等。使得挤压力被抵消,此时第二拨杆207a1与锁定突起191c2a之间保持稳定,从而使得第二拨杆207a1被锁定突起191c2a定位。
第八弹性件188会对第一滑块207a施加向后的力,第十弹性件191的复位臂191h会对第一臂191c2施加顺时针转动的力。但由于当第二拨杆207a1下表面与锁定面之间的接触面位于枢转部191c1的转动轴线的正上方时,第二拨杆207a1与锁定突起191c2a发生的弹性形变的形变量最大。而当第二拨杆207a1的下表面与锁定面相互平行时,第二拨杆207a1的下表面与锁定面之间的接触面在第三方向上位于枢转部191c1的转动轴线的前侧,因此此时第二拨杆207a1与锁定突起191c2a发生的弹性形变的形变量变小。所以此时第八弹性件188对第一滑块207a施加的力以及第十弹性件191对第一臂191c2施加的力不足以使锁定突起191c2a与第二拨杆207a1产生更大的形变量,因此无法使第一滑块207a和摆杆复位。从而使得第一滑块207a被锁定突起191c2a稳定的锁止。
当需要对第一滑块207a和摆杆复位时,只需要使用者手动向前拉动第一滑块207a,第二拨杆207a1便不再对锁定面施加压力,力的平衡被打破,摆杆在第十弹性件191的弹力作用下便自动复位,摆杆复位后,使用者松手,第八弹性件188便将第一滑块207a拉动复位。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45)

1.显影盒,其安装于具有检测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盒体,其用于存储显影剂,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其特征在于:
动力接收装置,其设置于所述盒体,其能够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接收驱动力;
被检测组件,其可移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
传动组件,其可活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其一端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被检测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能够将所述动力接收装置的动力转化为对所述被检测组件的驱动力,使所述被检测组件能够对所述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组件用于触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所述被检测组件至少部分位于第二端,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位于第一端,所述传动组件至少部分可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所述传动组件用于将动力接收装置的旋转运动转化为线性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第一旋转件,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其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其具有第一传动突起;
第一摆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一传动突起传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被检测组件传动连接;
所述动力接收装置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旋转件转动,所述第一旋转件带动第一传动突起转动,所述第一传动突起驱动所述第一摆杆摆动,被检测组件响应于第一摆杆的运动而运动从而对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组件包括:
第三滑块,所述第三滑块响应于第一摆杆的运动而运动;
被检测端,其设置于所述第三滑块的端部,其能够对所述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滑块做直线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第二端上设置有滑轨,所述第三滑块可滑动的设置于所述滑轨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护盖,所述滑轨设置于所述第二护盖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滑块上设有第一拨杆,所述第一拨杆与所述第一摆杆抵接,所述第一摆杆摆动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一拨杆往靠近所述检测装置的方向移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滑块内设有安装孔,所述滑轨设有延伸至所述安装孔内的安装座,所述安装孔与所述安装座之间设有第二弹性件。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杆响应于第一旋转件的旋转而以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运动,第一速度与第二速度不同。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接收动力接收装置传输的动力而旋转且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突起包括沿着所述第一旋转件转动轴线周向分布的第一突起和第四突起,所述第一突起到第一旋转件的转动轴线的距离与第四突起到第一旋转件的转动轴线的距离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上设有挡块,所述挡块能够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件往远离所述盒体方向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动突起还包括第二突起、第三突起,所述挡块位于所述第一突起、第二突起、第三突起的旋转轨迹内,所述挡块能够抵接于所述第一突起上,以限制所述第一旋转件往远离所述盒体方向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杆上设有受力突起,所述第一传动突起包括第四突起,所述第四突起与第一突起在第一方向上处于不同位置;随着所述第一旋转件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所述第一突起和第四突起能够依次与所述受力突起接触,使所述第一摆杆以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摆动。
1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摆杆绕着交叉于第一方向的旋转轴线摆动。
1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搅拌齿轮组,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其用于驱动搅拌架转动;
所述第一旋转件与所述搅拌齿轮组同轴连接,所述显影盒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一旋转件,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搅拌齿轮组,其能够为所述第一旋转件提供往所述盒体第一端靠近的弹性作用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齿轮组包括:
第一轴套,其用于与搅拌架同轴连接;
第二轴套,所述第一旋转件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轴套上;
搅拌齿轮部,其与所述驱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且其设置于所述第二轴套;
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与第一旋转件抵接,另一端与搅拌齿轮部抵接。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件与第二轴套螺纹连接。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二传输杆,其可沿第一方向产生位移的设置于所述盒体,所述被检测组件响应于所述第二传输杆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而移动。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传输杆具有传动凸起,所述传动凸起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所述动力接收装置提供的驱动力作用在所述传动凸起上,使得所述传动凸起驱动第二传输杆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传输杆的端部,所述被检测组件随着第二传输杆的移动而移动从而对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23.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三旋转件和第二摆杆,所述第三旋转件上具有绕着自身转动中轴线布置的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第三突出部,所述第一突出部、第二突出部、第三突出部位于所述第二摆杆的活动轨迹上。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摆杆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所述被检测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摆杆的端部;所述第二摆杆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于所述第一状态,所述被检测组件能够对所述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于所述第二状态,所述被检测组件不对所述检测装置施加作用力。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六弹性件,其一端抵接于所述盒体第二端,其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摆杆上,其能够为所述第二摆杆提供复位弹力,使所述第二摆杆从所述第一状态运动至所述第二状态。
2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第一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可相对所述盒体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
所述被检测组件响应于第一移动杆在第一方向上的位移而移动。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连接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被检测组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移动杆通过所述连接杆带动所述被检测组件往远离所述检测装置的方向滑动。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包括:
杆体;
第一连接部,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杆体连接;
第二连接部,其另一端与所述杆体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被检测组件转动连接。
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移动杆铰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被检测组件铰接。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端部开设有转动凹槽,所述第一连接部转动连接于所述转动凹槽内。
31.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第四旋转件,其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其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
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斜推块,所述第一斜推块设置于所述第四旋转件上,所述第一斜推块具有第一斜面,
所述第一斜面可与所述第一移动杆抵触连接;
第一斜推块可随着第四旋转件一起转动。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二斜推块,所述第二斜推块设置于所述第一移动杆的端部,所述第二斜推块具有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用于与第一斜面抵触。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推块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且均布于所述第四旋转件上,相邻所述第一斜推块之间形成有第一旋转凹口。
34.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
第三斜推块,其设置于所述第四旋转件上,其具有第三斜面;
所述第一斜推块与所述第三斜推块之间形成有第二旋转凹口。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第三斜面和第四旋转件端面之间的夹角与第一斜面和第四旋转件端面之间的夹角不同。
36.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七弹性件,其设置于所述盒体,其与所述第一移动杆连接,其能够为所述第一移动杆提供复位弹力;
于所述第七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一移动杆能够往远离所述被检测组件的方向移动,并带动所述被检测组件往远离所述检测装置的方向移动。
3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一移动杆,所述第一移动杆可相对盒体至少在第一方向上产生位移的设置于所述盒体,所述第一移动杆具有传动件;
所述被检测组件响应于第一移动杆的移动而枢转。
38.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件具有第一销柱,所述被检测组件具有枢转槽,所述第一销柱可相对所述枢转槽转动和/或滑动于所述枢转槽内。
39.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组件包括成一体的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所述枢转槽设置于所述第一部上。
40.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旋转件上设置有第一定位突起和第二定位突起,所述第一定位突起和第二定位突起之间具有间隔,所述第一移动杆的端部可插入第一定位突起和第二定位突起之间的间隔中。
4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第五旋转件,其可转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其与所述动力接收装置传动连接,其能够将所述动力接收装置的转动力转化为对所述被检测组件的推动力。
42.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组件包括:
第一滑块,其滑动式设置于所述盒体,其在所述第五旋转件的运动路径上;
变速组件,其设置于所述盒体上;
所述第一滑块被所述第五旋转件驱动后运动。
43.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组件包括第八弹性件,其设置于所述盒体,其能够为所述第一滑块提供复位弹力。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组件包括:
第六旋转件,其设置于所述盒体上;
第九弹性件,其用于撞击所述第一滑块;
所述第六旋转件用于阻止所述第九弹性件释放弹性势能。
45.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组件具有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滑块的第五突起、第六突起,所述第五突起和所述第六突起绕着所述被检测组件的转动轴线均布。
CN202223421068.6U 2021-12-16 2022-12-16 显影盒 Active CN21914328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195786 2021-12-16
CN2021231957861 2021-12-16
CN2022205388776 2022-03-11
CN202220538877 2022-03-11
CN202210303371 2022-03-24
CN2022103033711 2022-03-24
CN202220696654 2022-03-28
CN2022206966542 2022-03-28
CN2022209516097 2022-04-22
CN202220951609 2022-04-22
CN2022209969010 2022-04-26
CN202220996901 2022-04-26
CN202221127708X 2022-05-10
CN202221127708 2022-05-10
CN202221363492 2022-06-01
CN2022213634927 2022-06-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3282U true CN219143282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6356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19001.4A Pending CN117991606A (zh) 2021-12-16 2022-12-16 显影盒
CN202211623384.3A Pending CN116449660A (zh) 2021-12-16 2022-12-16 显影盒
CN202223421068.6U Active CN219143282U (zh) 2021-12-16 2022-12-16 显影盒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019001.4A Pending CN117991606A (zh) 2021-12-16 2022-12-16 显影盒
CN202211623384.3A Pending CN116449660A (zh) 2021-12-16 2022-12-16 显影盒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3) CN117991606A (zh)
WO (1) WO2023109949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74628B2 (en) 2021-12-17 2024-01-16 Jiangxi Yibo E-Tech Co. Ltd. Developing cartridge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277115B2 (ja) * 1996-03-18 2002-04-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装置
CN212569423U (zh) * 2019-08-23 2021-02-19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12569430U (zh) * 2019-08-27 2021-02-19 纳思达股份有限公司 激活部分和显影盒
CN110824871A (zh) * 2019-12-23 2020-02-21 中山市鸿芃泰塑胶模具科技有限公司 显影盒
JP7380190B2 (ja) * 2019-12-25 2023-11-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211236563U (zh) * 2020-01-09 2020-08-11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影盒
CN111367155A (zh) * 2020-04-27 2020-07-03 珠海联合天润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显影盒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874628B2 (en) 2021-12-17 2024-01-16 Jiangxi Yibo E-Tech Co. Ltd. Developing cartridg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91606A (zh) 2024-05-07
WO2023109949A1 (zh) 2023-06-22
CN116449660A (zh) 2023-07-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21567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siz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219143282U (zh) 显影盒
KR20130001735A (ko) 카트리지
CN108663916B (zh) 显影盒
CN108663924B (zh) 显影盒
CN213302764U (zh) 一种显影盒
CN108693733B (zh) 显影盒
JP2016142868A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CN111367154A (zh) 显影盒
CN217238606U (zh) 一种显影盒
CN110187619B (zh) 显影盒
CN213302765U (zh) 一种显影盒
CN110928156A (zh) 处理盒的计数齿轮组件及处理盒
CN217279267U (zh) 显影盒
WO2022089653A1 (zh) 一种显影盒
JP2021039174A (ja) ドラム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219676448U (zh)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20473858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323728U (zh) 一种显影装置、鼓组件
CN219143287U (zh) 处理盒
CN210666348U (zh) 计数齿轮组件及处理盒
CN209911763U (zh) 一种显影盒
CN215376099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543259U (zh) 一种显影装置、鼓组件、存储介质复位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16526744U (zh) 一种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