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676448U -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676448U
CN219676448U CN202320881924.1U CN202320881924U CN219676448U CN 219676448 U CN219676448 U CN 219676448U CN 202320881924 U CN202320881924 U CN 202320881924U CN 219676448 U CN219676448 U CN 2196764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electric
pressed
main body
cartrid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88192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晨
杨浩
马海龙
周寂鸣
陶俊宇
武茹月
刘源
张为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6764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6764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涉及成像技术领域。显影盒包括盒体、显影辊、送粉辊、支架、被按压件和电接收件;显影辊和送粉辊设置在盒体内,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盒体的一端;被按压件和电接收件安装在支架上。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按压件通过接收按压件的挤压力,相对支架移动,且被按压件通过移动施加作用力于电接收件,使得电接收件相对支架移动,可以使电接收件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显影盒的电接收件的磨损较小,不影响电接收件的电能传输,进而可以延长显影盒的寿命。

Description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显影盒是一种广泛的应用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可拆卸部分,为图像形成装置提供用于成像定影的显影介质。图像形成装置在打印耗材消耗完之后,需要更换新的显影盒。
相关技术中,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和显影盒,显影盒具有电接收件,装置主体包括具有第一壁,第一壁上设置有电传输件。当显影盒插入装置主体时,电接收件和电传输件接触,装置主体通过电接收件将电能传输至显影盒。
然而,显影盒插入装置主体的过程中,显影盒的电接收件与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之间相互滑动,导致显影盒的电接收件磨损较大,影响电接收件的电能传输,从而使得显影盒的寿命缩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以解决显影盒插入装置主体的过程中,显影盒的电接收件与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之间相互滑动,导致显影盒的电接收件磨损较大,影响电接收件的电能传输,从而使得显影盒的寿命缩短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按压件和电传输件,所述显影盒包括盒体、显影辊、送粉辊、支架、被按压件和电接收件;
所述显影辊和所述送粉辊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盒体的一端,所述支架用于与所述显影辊和/或所述送粉辊电连接;
所述被按压件和所述电接收件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被按压件用于通过接收所述按压件的挤压力,可相对所述支架移动,从而所述被按压件通过移动施加作用力于所述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用于通过接收所述被按压件的作用力,可相对所述支架移动,以使所述电接收件抵顶在所述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
可选地,所述盒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显影辊和所述送粉辊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支架设置有第一槽、第二槽和开口,所述显影辊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送粉辊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槽内,所述被按压件和所述电接收件安装在所述开口内。
可选地,所述被按压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开口内,所述被按压件与所述开口的内壁贴合;
所述电接收件为可移动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的一端卡在所述开口的内壁上,所述电接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被按压件接触;
所述被按压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所述装置主体的按压件挤压而滑动,以使所述被按压件挤压所述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所述被按压件挤压后变形,以使所述电接收件部分位于所述支架的开口外,且可抵顶在所述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
可选地,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避让口,所述开口和避让口连通,所述被按压件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开口的内壁,所述被按压件可向所述避让口转动;
所述电接收件为可移动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的一端卡在所述开口的内壁上,所述电接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被按压件接触;
所述被按压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所述装置主体的按压件挤压而转动,以使所述被按压件挤压所述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所述被按压件挤压后变形,以使所述电接收件部分位于所述支架的开口外,且可抵顶在所述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
可选地,还包括搅拌架和传动部件;
所述搅拌架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传动部件包括驱动齿轮组件、动力接收部、显影辊齿轮、送粉辊齿轮、惰轮组件和搅拌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组件包括大直径驱动齿轮和小直径驱动齿轮,所述大直径驱动齿轮、所述小直径驱动齿轮和所述动力接收部同轴设置,所述显影辊齿轮同轴固定在所述显影辊的一端上,所述送粉辊齿轮同轴固定在所述送粉辊的一端上,所述搅拌齿轮同轴固定在所述搅拌架的一端上,所述惰轮组件包括大直径惰轮和小直径惰轮,所述大直径惰轮和所述小直径惰轮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盒体上,所述显影辊齿轮和所述大直径惰轮均与所述大直径驱动齿轮啮合,所述送粉辊齿轮和所述小直径驱动齿轮啮合,所述小直径惰轮与所述搅拌齿轮啮合,所述动力接收部用于接收所述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盒,包括盒体、显影辊、送粉辊、出粉刀、显影电极和送粉电极;
所述显影辊和所述送粉辊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出粉刀设置在所述盒体上,所述出粉刀用于限制所述显影辊上的显影剂的厚度;
所述显影电极和所述送粉电极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盒体上,所述显影电极与所述显影辊电连接,所述送粉电极与所述送粉辊电连接;
所述出粉刀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送粉电极直接电连接。
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包括:
盒体,用于储存显影剂;
显影组件,所述显影组件包括显影辊,显影辊的轴向为第一方向;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显影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
所述动力接收部具有动力接收突起,所述动力接收突起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动力接收突起之间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分隔。
第四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包括:
盒体,用于储存显影剂,所述盒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显影组件,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动力接收部,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所述动力接收部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
被检测件,随着所述动力接收部的运动而运动,所述被检测件位于所述盒体第二端,所述被检测件用于触发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检测件;
迫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盒体一端的迫推突起;
电极,所述电极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
所述迫推突起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可选地,还包括用于存储显影盒信息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具有电接触面,所述电接触面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所述电接触面和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盒体的同一侧,所述电接触面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
所述电接触面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电接触面和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盒体的不同侧,所述电接触面依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
所述电接触面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电接触面和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盒体的不同侧,所述电接触面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第五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和显影盒;
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按压件和电传输件,所述按压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挤压所述显影盒的被按压件,以使所述显影盒的被按压件通过移动施加作用力于所述电接收件,所述电传输件用于与所述显影盒的电接收件接触。
第六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和显影盒;
所述装置主体具有第一壁和盖体,所述第一壁上设置有摆杆组件,所述摆杆组件上设置有电传输件;
所述显影盒包括显影辊、送粉辊和支架,所述支架用于与所述显影辊和/或所述送粉辊电连接;
所述支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且所述盖体未关闭时,与所述电传输件间隔设置;
所述摆杆组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且所述盖体关闭时,带动所述电传输件靠近所述支架移动,以使所述电传输件抵顶在所述显影盒的支架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该显影盒包括盒体、显影辊、送粉辊、支架、被按压件和电接收件;显影辊和送粉辊设置在盒体内,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盒体的一端,支架用于与显影辊和/或送粉辊电连接;被按压件和电接收件安装在支架上,被按压件用于通过接收按压件的挤压力,可相对支架移动,从而被按压件通过移动施加作用力于电接收件,电接收件用于通过接收被按压件的作用力,可相对支架移动,以使电接收件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按压件通过接收按压件的挤压力,相对支架移动,且被按压件通过移动施加作用力于电接收件,使得电接收件相对支架移动,可以使电接收件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显影盒的电接收件的磨损较小,不影响电接收件的电能传输,进而可以延长显影盒的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一中显影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中盒体第一端传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一中盒体第二端爆炸图;
图4a为实施例一中盒体第二端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实施例一中盒体第二端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一中被按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一中电接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一中电接收件位于支架内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一中图像形成装置第一壁上的元件布置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一中显影盒安装到图像成型装置后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实施例二中盒体第二端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二中被按压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三支架位于盒体第二端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三中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壁上的元件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三中摆杆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三显影盒安装到图像成型装置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四的显影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四的显影盒的另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四的处理盒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四的显影盒的第二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实施例四的显影盒的第二端除去显影电极与第二支架后的侧视图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四的显影盒的出粉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五的显影盒去除第二护盖及检测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五的显影盒的出粉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五的显影盒的第一支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五的显影盒的第一支架、显影辊、送粉辊、出粉刀及供电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七中显影盒的正视图;
图27为实施例七中显影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实施例七中去掉第一护盖后盒体的第一端的正视图;
图29为实施例七中第一护盖后盒体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实施例七中实施例一中盒体与壳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实施例七中盒体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为实施例七中盒体第二端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实施例七中被检测件处于第二位置时盒体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4为实施例七中盒体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5为实施例七中去掉第二护盖后盒体第二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6为实施例七中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7为实施例七中导电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为实施例七中被迫推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9为实施例七中被迫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0为实施例七中被迫推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1为实施例七中动力输出轴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2为实施例七中动力接收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沿轴向观察实施例七中动力接收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4为实施例八中动力接收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沿轴向观察实施例八中动力接收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6为实施例九中显影盒的立体示意图;
图47为实施例九中显影盒的盒体第一端的侧视图;
图48为实施例九中盒体第一端传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9为实施例九中第一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0为实施例九中盒体第一端传动组件齿轮之间位置距离的结构示意图;
图51为实施例九中显影盒的盒体第二端的侧视图;
图52为实施例九中隐藏第二护盖后盒体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3为实施例九中将动力接收部投影到盒体第二端的侧视图;
图54为实施例九中第二护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5为实施例九中支撑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6为实施例九中电接触面位于盒体第一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7为实施例十一中电接触面位于盒体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8为实施例十二中电接触面位于盒体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接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接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相关技术中,显影盒插入装置主体的过程中,显影盒的电接收件与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之间相互滑动并接触,产生摩擦、碰撞等,导致显影盒的电接收件磨损较大,影响电接收件的电能传输,从而使得显影盒的寿命缩短。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显影盒包括被按压件和电接收件,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电接收件与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之间没有相互滑动,电接收件通过移动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可以使得显影盒的电接收件的磨损较小,从而不影响电接收件的电能传输,进而可以延长显影盒的寿命。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在以下关于方向的描述中,图1中+X方向为显影盒的左侧,-X方向为显影盒的右侧,+Y方向为显影盒的前侧,-Y方向为显影盒的后侧,+Z方向为显影盒的上侧,-Z方向为显影盒的下侧。左右方向为第一方向的一种实施例,前后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种实施例,上下方向为第三方向的一种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显影盒,显影盒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鼓组件上,装置主体包括按压件81和电传输件82,显影盒包括盒体1、显影辊131、送粉辊、支架7、被按压件23和电接收件25。
显影辊131和送粉辊设置在盒体1内,支架7可拆卸地安装在盒体1的一端,支架7用于与显影辊131和/或送粉辊电连接。
支架7可以单独与显影辊131电连接,也可以单独与送粉辊电连接,还可以同时与显影辊131和送粉辊电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支架7同时与显影辊131和送粉辊电连接。
被按压件23和电接收件25安装在支架7上,被按压件23用于通过接收按压件81的挤压力,可相对支架7移动,以使被按压件23通过移动施加作用力于电接收件25,电接收件25用于通过接收被按压件23的作用力,可相对支架7移动,以使电接收件25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82上。
其中,如图1所示,盒体1内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腔,盒体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盒体1在第二方向上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3和第四端14,盒体1在第三方向上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15和第六端。盒体1上设置有把手141,把手141位于第四端14。
显影盒包括显影组件,显影组件包括显影辊131、送粉辊和搅拌架,显影辊131、送粉辊和搅拌架均设置在盒体1内。具体而言,显影辊131、搅拌架和送粉辊均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之间的容纳腔内。显影辊131、搅拌架和送粉辊的转动轴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送粉辊与显影辊131紧邻设置,且在第二方向上显影辊131比送粉辊更靠近盒体1的第三端13。搅拌架用于搅拌容纳腔内的显影剂,使显影剂产生摩擦并且防止显影剂结块。
支架7可拆卸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支架7由导电材料形成。支架7可以与显影辊131电连接,也可以与送粉辊电连接,还可以与显影辊131和送粉辊均电连接。
被按压件23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被按压件23由非导电材料形成。
电接收件25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电接收件25由导电材料形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盒,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按压件23通过接收按压件81的挤压力,相对支架7移动,且被按压件23通过移动施加作用力于电接收件25,使得电接收件25相对支架7移动,可以使电接收件25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82上,显影盒的电接收件25的磨损较小,不影响电接收件25的电能传输,进而可以延长显影盒的寿命。
可选地,如图2所示,显影盒还包括传动部件,传动组件设置于盒体1的第一端11。传动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上的驱动部,驱动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驱动部包括同轴一体成型的驱动齿轮组件43和动力接收部6,驱动齿轮组件43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动力接收部6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驱动齿轮组件43由大直径驱动齿轮431和小直径驱动齿轮432组成,大直径驱动齿轮431、小直径驱动齿轮432和动力接收部6同轴设置,大直径驱动齿轮431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小直径驱动齿轮432更远离盒体1的第一端11。动力接收部6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上的动力输出轴联接,以接收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
传动组件还包括显影辊齿轮41、送粉辊齿轮42、惰轮组件44和搅拌齿轮45。显影辊齿轮41同轴固定安装在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的一端,送粉辊齿轮42同轴固定安装在送粉辊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的一端,搅拌齿轮45同轴固定安装在搅拌架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的一端,盒体1的第一端11有一体成型的沿第一方向向外延伸的柱状突起,惰轮组件44可转动的安装在柱状突起上,惰轮组件44包括大直径惰轮441和小直径惰轮442,大直径惰轮441和小直径惰轮442可转动地固定在盒体1上,在第一方向上,大直径惰轮441比小直径惰轮442更远离盒体1的第一端11。
显影辊齿轮41和大直径惰轮441均与大直径驱动齿轮431啮合,送粉辊齿轮42和小直径驱动齿轮432啮合,小直径惰轮442与搅拌齿轮45啮合。需要说明的是,啮合可以为直接啮合,也可以为间接啮合。
动力接收部6接收来自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后,通过驱动齿轮组件43将动力传递给与驱动齿轮组件43啮合的显影辊齿轮41、送粉辊齿轮42和惰轮组件44,进而惰轮组件44将动力传递给与之啮合的搅拌齿轮45。
可选地,如图3所示,显影盒还包括被检测组件,被检测组件包括传动齿轮21和被检测件22。传动齿轮21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传动齿轮21同轴固定安装在搅拌架靠近盒体1的第二端12的一端,传动齿轮21用于接收搅拌齿轮通过搅拌架传递的动力并传递给被检测件22。传动齿轮21包括大直径传动齿轮211和小直径传动齿轮212,在第一方向上,小直径传动齿轮212比大直径传动齿轮211更靠近盒体1的第二端。
被检测件22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被检测件22包括动力接收齿221和被检测突起222。动力接收齿221用于接收传动齿轮21传递的动力,被检测突起222用于触碰装置主体内的检测件,传递显影盒的信息。
可选地,显影盒还包括第一护盖111和第二护盖121。第一护盖111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第一护盖111至少覆盖传动组件的部分,第一护盖111用于保护传动组件。被检测组件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被检测组件用于被图像成形装置检测而将显影盒的信息传递给图像成形装置。第二护盖121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第二护盖121至少覆盖被检测组件的部分,第二护盖121用于保护被检测组件。
可选地,如图3-图4b所示,支架7设置有第一槽71、第二槽72和开口73,显影辊131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的一端设置于第一槽71内,第一槽71用于支撑显影辊131,送粉辊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的一端设置于第二槽72内,第二槽72用于支撑送粉辊。被按压件23和电接收件25安装在开口73内。
可选地,被按压件23可滑动地设置在开口73内,被按压件23与开口73的内壁贴合;电接收件25为可移动电接收件,电接收件25的一端卡在开口73的内壁上,电接收件25的另一端与被按压件23接触;被按压件23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装置主体的按压件81挤压而滑动,以使被按压件23挤压电接收件25,电接收件25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受到被按压件23挤压后变形,以使电接收件25部分位于支架7的开口73外,且可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82上。
其中,开口73的内壁设置有相对设置的第三槽731和第四槽732,第三槽73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第四槽73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如图5所示,被按压件23具有被按压部232和安装扣231,安装扣231设置在被按压部232的侧面的一端,被按压件23的安装扣231滑动设置在第四槽732中,被按压件23的按压部232与开口73的内壁贴合。
被按压部232可以为按压块,安装扣231可以为凸起。被按压件23通过安装扣231插入开口73的第四槽732内,且可滑动的安装于支架7上。在第一方向上,被按压件23相对于第二端12向外延伸露出于开口73,被按压部232比支架7更远离盒体1的第二端12。被按压件23平行于第一方向。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6所示,电接收件25为U形弹性钢片,U形弹性钢片具有卡扣251、第一接触段252和第二接触段253,第一接触段252位于卡扣251和第二接触段253之间,卡扣251卡合在第三槽731中,第二接触段253与被按压部232接触。
电接收件25通过卡扣251卡入开口73的第三槽731内,第一接触段252和第二接触段253相对于开口73可产生移动。
第四槽732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滑动端7321和第二滑动端7322,第一滑动端7321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滑动端7322更远离盒体1的第二端12。在一些示例中,当被按压件23的安装扣231位于第一滑动端7321时,第一接触段252位于支架7的开口73内,此时,电接收件25完全位于开口73内,电接收件25在第二方向上与支架7完全重叠,电接收件25在第一方向上与被按压件23部分重叠,此时,电接收件25处于第一位置;当被按压件23的安装扣231位于第二滑动端7322时,第一接触段252位于支架7的开口73外,且可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82上,此时,电接收件25在第二方向上与支架7部分重叠,电接收件25在第一方向上与被按压件23不重叠,此时,电接收件25处于第二位置。
被按压部232设置有接合弧面2321,接合弧面2321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装置主体的按压件81挤压,以使被按压件23挤压电接收件25的第二接触段253;电接收件25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受到被按压件23挤压后变形,以使电接收件25的第一接触段252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82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装置主体的按压件81挤压被按压件23的被按压部232的接合弧面2321,被按压件23在第一方向上有力作用的情况下,被按压件23在产生第一方向的移动,此时被按压件23从第一滑动端7321向第二滑动端7322滑动,被按压件23挤压电接收件25,电接收件25被挤压后变形,即第二接触段253会在S方向上靠近卡扣251移动,且第一接触段252相对于第二端12向外拱出而伸出开口,此时电接收件25部分位于开口73内,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接触段252比支架7更远离盒体1第二端12,在第二方向上,电接收件25与支架7部分重叠,即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接触段252与支架7部分重叠。
如图8所示,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具有第一壁101,第一壁101设置有按压件81和电传输件82。按压件81用于与被按压件23接触,电传输件82用于与电接收件25接触,图像形成装置通过电传输件82将电能传输至显影盒。
如图9所示,当显影盒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内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壁101与盒体1的第二端12相邻,第一壁101相对于第一端11更靠近第二端12。在显影盒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过程中,位于第一壁101的按压件81与位于第二端12的被按压件23产生挤压,按压件81与被按压部232的接合弧面2321接合后对按压件23产生挤压,被按压件23产生第一方向的移动,同时电接收件25随着被按压件23被挤压移动而产生形变,第二接触段253在S方向上被挤压,第二接触段253会在S方向上靠近卡扣251移动,第一接触段252受第二接触段253的移动而相对于第二端12向外拱出而伸出开口73。
当显影盒完全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后,被按压件23不再移动,但被按压件23与按压件81依旧保持挤压状态,同时电接收件25也不再移动,此时,电接收件25处于第二位置,电接收件25的第一接触段252与位于第一壁101的电传输件82产生接触,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接触段252在发生移动前比发生移动后更远离盒体1第二端12。
当显影盒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被取出后,被按压件23不再受到按压件81施加的力,即被按压件23只与电接收件25抵接,而电接收件25在没有外力施加之后会依靠自身弹性恢复到第一位置,从而带动被按压件23恢复到被挤压前的位置。
当图像形成装置传输电能时,可通过电传输件82将电能传输至与电传输件82接触的电接收件25,电接收件25通过支架7将电能传输给与支架7接触的显影辊131和送粉辊。
通过以上设计,可以使得在显影盒未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时或者安装过程中,显影盒上的电接收件25通过支架7的开口位于支架7内,从而保护电接收件25,防止在显影盒未使用时或者在安装过程中受到磨损,导致无法进行正常的电能传输;在显影盒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时,电接收件25通过被挤压而弹出与装置主体内的电传输件82接触进行电能传输。
实施例二
除特殊说明外,本实施例中显影盒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主要区别在于被按压件23受到力的作用时不产生滑动而是产生转动。
可选地,如图10所示,支架7设置有第一槽71、第二槽72和开口73,显影辊131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的一端设置于第一槽71内,第一槽71用于支撑显影辊131,送粉辊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的一端设置于第二槽72内,第二槽72用于支撑送粉辊。被按压件23和电接收件25安装在开口73内。
可选地,支架7上设置有避让口733,开口73和避让口733连通,被按压件23可转动设置在开口73的内壁,被按压件23可向避让口733转动;电接收件25为可移动电接收件,电接收件25的一端卡在开口73的内壁上,电接收件25的另一端与被按压件23接触;被按压件23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装置主体的按压件23挤压而转动,以使被按压件23挤压电接收件25,电接收件25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受到被按压件23挤压后变形,以使电接收件25部分位于支架7的开口外,且可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82上。
其中,开口73内设置有第三槽731,支架7上设置有避让口733,开口73和避让口733连通,第三槽731的延伸方向垂直于第一方向,避让口733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
如图11所示,被按压件23具有被按压部232和转轴233,转轴233设置在被按压部232的侧面的中间,被按压件23的转轴233可转动设置在开口73的内壁,被按压件23的被按压部232可向避让口733转动。
实施例二种的电接收件25可以参照实施例一中的电接收件25。如图6所示,电接收件25为U形弹性钢片,U形弹性钢片具有卡扣251、第一接触段252和第二接触段253,第一接触段252位于卡扣251和第二接触段253之间,卡扣251卡合在第三槽731中,第二接触段253与被按压部232接触。
电接收件25通过卡扣251卡入开口73的第三槽731内,第一接触段252和第二接触段253相对于开口73可产生移动。
被按压部232在被按压部232的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转动端2322和第二转动端2323,第一转动端2322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第二转动端2323更远离盒体1的第二端12。转轴233位于第一转动端2322和第二转动端2323之间,被按压部232的第一转动端2322可向避让口733转动,被按压部232的第二转动端2323与第二接触段253接触。在一些示例中,当被按压部232的第一转动端2322远离避让口733时,第一接触段252位于支架7的开口73内,此时,电接收件25完全位于开口73内,电接收件25在第二方向上与支架7完全重叠,此时,电接收件25处于第一位置;当被按压部232的第一转动端2322远离避让口733时,第一接触段252位于支架7的开口73外,且可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82上,此时,电接收件25在第二方向上与支架7部分重叠,电接收件25处于第二位置。
被按压部232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装置主体的按压件81挤压而转动,以使被按压件23挤压电接收件25的第二接触段253;电接收件25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受到被按压件23挤压后变形,以使电接收件25的第一接触段252抵顶在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82上。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装置主体的按压件81挤压被按压件23的被按压部232,被按压件23在S方向上方向上有力作用的情况下,被按压件23在产生绕转轴233的转动,此时被按压部232的第一转动端2322向避让口733转动,第二转动端2323挤压电接收件25,电接收件25被挤压后变形,即第二接触段253会在S方向上靠近卡扣251移动,且第一接触段252相对于第二端12向外拱出而伸出开口,此时电接收件25部分位于开口73内,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接触段252比支架7更远离盒体1第二端12,在第二方向上,电接收件25与支架7部分重叠,即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接触段252比支架7不重叠。
在显影盒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过程中,位于第一壁101的按压件81与位于第二端12的被按压件23产生挤压,被按压部232的第一转动端2322向避让口733转动,同时电接收件25随着被按压件23被挤压转动而产生形变,第二接触段253在S方向上被挤压,第二接触段253会在S方向上靠近卡扣251移动,第一接触段252受第二接触段253的移动而相对于第二端12向外拱出而伸出开口73。
当显影盒完全插入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后,被按压件23不再转动,但被按压件23与按压件81依旧保持挤压状态,同时电接收件25也不再移动,此时,电接收件25处于第二位置,电接收件25的第一接触段252与位于第一壁101的电传输件82产生接触,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接触段252在发生移动前比发生移动后更远离盒体1第二端12。
当显影盒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被取出后,被按压件23不再受到按压件81施加的力,即被按压件23只与电接收件25抵接,而电接收件25在没有外力施加之后会依靠自身弹性恢复到第一位置,从而带动被按压件23恢复到被挤压前的位置。
实施例三
除特殊说明外,本实施例中显影盒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取消被按压件,电接收件不产生移动,支架与电接收件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不同。
图像形成装置,包括装置主体和显影盒;装置主体具有第一壁101和盖体102,第一壁101上设置有摆杆组件,摆杆组件上设置有电传输件82;显影盒包括显影辊131、送粉辊和支架7,支架7用于与显影辊131和/或送粉辊电连接。
支架7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且盖体102未关闭时,与电传输件82间隔设置。
摆杆组件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且盖体102关闭时,带动电传输件82靠近支架7移动,以使电传输件82抵顶在显影盒的支架7上。
其中,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支架7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支架7由导电材料形成,支架7具有第一连接孔92、第二连接孔93和电接收面94。第一连接孔92与显影辊131接触,第二连接孔与送粉辊接触。电接收面94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内输送的电能。
如图13、图14和图15所示,本实施例中装置主体具有第一壁101和盖体102的部分。摆杆组件包括压簧1011、安装座1012、导轨1013、滑块1014和摆杆3,安装座1012和导轨1013固定在第一壁101上,摆杆3具有第一摆动端3011和第二摆动端3012,摆杆3可转动地安装在安装座1012上,滑块1014固定在第二摆动端3012上,滑块1014滑动设置在导轨1013上,导轨1013沿着垂直于7支架的方向延伸,压簧1011连接在第一壁101和第一摆动端3011之间。
盖体102具有斜面1021,斜面1021用于在显影盒插入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且盖体102关闭时,对摆杆3的第一摆动端3011施加压力,以使第二摆动端3012带动滑块1014和电传输件82近支架7移动。
摆杆3包括第一连接段301、第二连接段302和第三连接段303,第一连接段301和第二连接段302倾斜连接,第二连接段302和第三连接段303倾斜连接,第一摆动端3011位于第一连接段301上,第二摆动端3012位于第三连接段303上,第一连接段301和第二连接段302的连接处相对于第三连接段303和第二连接段302的连接处更远离第一壁101。
电传输件82设置于滑块1014上,并在第一方向上电传输件82比滑块1014更靠近盒体1的第二端12,电传输件82可跟随滑块1014在导轨1013上产生移动。滑块1014具有开口。定位孔304与安装座1012连接,定位孔304与安装座1012可构成摆杆3的支点,当第一摆动端3011受到外来力的作用使摆杆3产生摆动时,摆杆3摆动时以定位孔304为支点,第一摆动端3011以图10中A方向摆动,第二摆动端3012以第一摆动端3011摆动的A方向相反的B方向摆动,安装座1012还可防止摆杆3在摆动时脱落。第二摆动端3012插入滑块1014的开口中,当摆杆3产生摆动时,第二摆动端3012带动滑块1014在导轨1013上沿远离第一壁101的方向移动。
当显影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后,第一壁101与显影盒的第二端12相邻,此时电传输件82与电接收面94不产生接触。当图像形成装置的盖体102由打开状态转变为关闭状态时,盖体102的斜面1021与摆杆3的第一摆动端3011接触并对摆杆3施加一个使摆杆3摆动的力。在盖体102关闭的过程中,斜面1021持续对第一摆动端3011施加一个使第一摆动端3011移动的力,此时第二摆动端3012开始以与第一摆动端3011相反的移动方向移动并且带动滑块1014在导轨1013上产生移动,在滑块1014以靠近第二端12的方向移动的过程中,电传输件82与电接收件的距离逐渐缩小,当盖体102完全关闭后,摆杆3不再摆动,第一摆动端3011与斜面1021保持接触,电传输件82与电接收面94产生接触且保持接触。第一摆动端3011的位置在移动前比移动后更靠近第一壁101,第二摆动端3012的位置在移动前比移动后更靠近第二端12。当图像形成装置将盖体102打开,则第一摆动端3011不再受力的作用时,摆杆3利用压簧1011进行复位,电传输件82与电接收面94脱离接触。
由于第一壁101与盒体1第二端12的距离有限,第一连接段301和第二连接段302倾斜连接,第二连接段302和第三连接段303倾斜连接,第一连接段301和第二连接段302的连接处相对于第三连接段303和第二连接段302的连接处更远离第一壁101,使得第一摆动端3011和第二摆动端3012之间有高度差,避免摆杆3在摆动过程中向盒体1的第二端12靠近移动的端部与第二端12设置的零件产生挤压。
在未关闭盖体102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摆动端3011比第二摆动端3012更靠近盒体1的第二端12;在关闭盖体102后,在第一方向上,第二摆动端3012比第一摆动端3011更靠近盒体1的第二端12。
压簧1011一端与第一壁101连接,另一端与摆杆3连接,压簧1011可在摆杆3的第一摆动端3011无外力作用时,即盖体102打盖时,使得摆杆3复位。在其他方式中,压簧1011也可为第一摆动端3011在摆动时提供一个缓冲力,防止关闭盖体102时,对第一摆动端3011施加的力过大,致使摆杆3摆动过快、力量过大,使得电传输件82与电接收面94产生激烈碰撞,而致使电传输件82与电接收面94磨损。
当图像形成装置传输电能时,可通过电传输件82将电能传输至与电传输件82接触的电接收面94,进而通过支架7将电能传输给与支架7接触的显影辊131和送粉辊。
通过以上设计,可以使得在显影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过程中,图像形成装置上的电传输件82不与显影盒和鼓组件上的其他元件产生过多摩擦,防止电传输件82在未使用时受到磨损;在图像形成装置关闭盖体102开始工作后,即可使得电接收面94与电传输件82接触从而使得电能能够从图像形成装置传输至显影盒。
实施例四
如图16-图18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一种显影盒,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鼓组件。显影盒包括盒体1、显影组件、传动组件、供电组件40、第一存储组件、检测机构70、出粉刀80、导引组件、第一护盖111以及第二护盖121。
如图16和图20所示,第一护盖111与第二护盖121通过螺钉、卡扣等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于盒体上,可分别用于保护传动组件和检测机构70。
如图19所示,显影辊131包括显影主体1311和显影辊轴1312,显影辊131绕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线旋转,显影辊131的显影主体1311外表面可运载碳粉,显影辊131部分暴露在盒体1外,从而将盒体1的显影剂运送到盒体1外。
传动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一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具体描述。
供电组件40位于第二端12,供电组件40包括显影电极411和送粉电极421,供电组件40用于将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的电压电连接到显影辊131和送粉辊。检测机构70位于第二端12,用于触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检测装置中的检测件,而使检测件移动完成检测,进而将显影盒的信息传递给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
如图17所示,出粉刀80靠近盒体1的第三端13,出粉刀80包括刀架801与刀片802,出粉刀80用于限制显影辊131上的显影剂的厚度。
第一护盖111上一体成型有,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的用于对驱动部提供支撑和限位的颈圈。动力接收部6同轴可转动的插入颈圈中并从颈圈处暴露至第一护盖111外。
第一存储组件靠近盒体1的第六端16,且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第一存储组件包括第一存储介质50,第一存储介质50用于储存与显影盒相关的数据与信息。
如图18所示,鼓组件包括框架110、感光鼓、转印辊、充电器、锁定部件、送纸辊140。显影盒能够安装框架110中,框架110包括第一护盖111、第二护盖121和底框架114,框架还具有框架开口160,第一护盖111位于框架110在第一方向的一端,第二护盖121位于框架110在第一方向的另一端,显影盒安装于第一护盖111与第二护盖121之间。底框架114连接第一护盖111和第二护盖121,底框架114具有框架开口160。在本实施例中,框架开口160具有矩形形状,且框架开口160在第一方向上位于靠近第一侧框架110的一端,在第二方向上位于靠近感光鼓的一端。
鼓组件还包括第二存储组件,第二存储组件包括第二存储介质150和安装部,第二存储介质存储与鼓组件相关的数据与信息,第二存储介质150包括第二存储元件和第二电接触位。第二存储介质150通过粘贴、卡接等方式安装于第二存储组件的安装部。可选的,第二存储组件的安装部可以与鼓盒一体成型,即第二存储介质150直接安装于鼓组件;安装部还可以是分体成型,并安装于鼓组件的结构。
可选的,鼓组件还可以不包括第二存储组件,或第二存储组件仅用于存储显影盒的信息,或第二存储组件同时用于存储显影盒与鼓组件的信息。
如图17、图19所示,显影电极411是与显影辊131的显影辊轴1312电连接的构件,显影电极411可以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对此不作具体限制。显影电极411具有第一接触部4111、第一安装孔4112、盖部4113。第一接触部4111是当显影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电极接触的面。盖部4113大致为圆筒状,用于覆盖显影辊轴1312,并与显影辊轴1312接触。
送粉电极421是与送粉辊的轴35电连接的构件,送粉电极421可以由导电金属材料制成,对此不作具体限制。送粉电极421具有第二接触部4211、第二安装孔4212、轴承孔4213、板状部4214。第二接触部4211是当显影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时,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电极接触的面。轴承孔4213用于支撑送粉辊的轴35,板状部4214连接第二接触部4211、第二安装孔4212、轴承孔4213等部分。
显影盒还包括第二支架451,第二支架451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第二支架45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显影电极411与送粉电极421之间,第二支架451具有第三安装孔453。
第一安装孔4112、第二安装孔4212、第三安装孔453沿第一方向对齐,螺钉通过第一安装孔4112、第二安装孔4212、第三安装孔453,使得显影电极411、送粉电极421及第二支架451安装于第二端。可选的,为保证显影电极411、送粉电极421及第二支架451等安装关系稳定,可以采用其他或增加其他固定方式分别对其进行固定,在此不作具体限制。
如图17、图21所示,刀片802为矩形金属板,刀片802的长边沿着第一方向延伸,刀片802的厚度小于刀架801的厚度。刀片802在短边方向的一端通过熔接等方式固定在刀架801,刀片802在短边方向的另一端与显影辊131的周面接触。在其他方式中,刀片802也可以在该刀片802的短边方向的另一端具有橡胶制的构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刀片802的橡胶制的构件与显影辊131接触。需要说明的是,刀片802的短边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垂直。
刀架801具有第一刀架壁81A和第二刀架壁81B,第一刀架壁81A支撑刀片802与显影辊131相反侧的表面,第二刀架壁81B与第一刀架壁81A连接,第二刀架壁81B沿着第一方向延伸。第一刀架壁81A具有两个突出部812,每个突出部812具有用于安装出粉刀80的通孔813。第一刀架壁81A还具有延伸部811,延伸部811从突出部812上,沿着刀片802的厚度方向延伸。需要说明的是,刀片802与显影辊131相反侧的表面为刀片802与刀架801接触的表面,
延伸部811可与送粉电极421直接电连接。延伸部811可以为延伸板,延伸板由导电材料形成,延伸板的形状在此不做具体设置。
如图19、图24所示,盒体1第二端的侧壁处具有暴露开口19,沿第一方向观察显影盒时,出粉刀80的延伸部811、送粉电极421的板状部4214与暴露开口19具有重叠部分。具体的,当将送粉电极421通过螺钉等方式安装固定后,在延伸部811与板状部4214之间形成电连接关系。
因此,当显影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时,图像形成装置通过第一接触部4111为显影辊131提供电压,通过第二接触部4211为送粉辊与出粉刀80提供电压。
可选的,还可以对送粉电极421、第二支架451及出粉刀80的结构作适配性修改,以使得显影电极411的部分与延伸部811之间可以形成电连接关系。此时,也可以使得显影电极411与显影辊131、送粉辊与出粉刀80之间存在电连接关系。
实施例五
除特殊说明外,本实施例中显影盒的结构与实施例四中相同;本实施例中主要区别特征在于供电组件与出粉刀结构有不同,具体为:
如图22、图2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出粉刀80的延伸部811由第二刀架壁81B,沿第三方向上靠近显影辊131的方向延伸,延伸部81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电极接触。可选的,延伸部811可以包括第一接触端8111和/或第二接触端8112,其中,当显影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中时,第一接触端8111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电极接触,第二接触端8112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电极接触。
当延伸部811仅包括第二电接触端时,供电组件40包括显影电极411,此时显影电极41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一电极接触;当延伸部811包括第一电接触端时,供电组件40包括送粉电极421,此时送粉电极42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第二电极接触;当延伸部既包括第一接触端8111和第二接触端8112时,第一接触端8111与第二接触端8112分别直接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接触,此时,显影电极411结构要采用绝缘材料制成,仅对延伸部811起支撑作用。
如图24、图25所示,显影盒还包括第一支架431,第一支架431位于盒体1的第一端11,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架431由如金属、导电树脂等导电材料制成,第一支架431属于供电组件40的一部分。具体的,第一支架431包括第一支撑部4311、第二支撑部4312、连接部4313及卡接部4314。第一支撑部4311形成为圆筒状,以其内表面支撑显影辊轴1312;第二支撑部4312同样具有圆筒状部分,以其内表面支撑送粉辊的轴35;连接部4313位于第一支架431与盒体1相同的一侧,且在第一方向上,沿由第一端11指向第二端12的方向延伸,连接部4313用于在第一支架431与出粉刀80之间形成电连接关系,具体的,当出粉刀通过在通孔813中安装螺钉而安装于盒体1时,可以保证出粉刀80与连接部4313稳定接触;卡接部4314用于与盒体1卡接使得第一支架431安装于盒体1的第一端11。
可选的,第一支架可以位于盒体的第二端12。可选的,还可以改变第一支架431的结构,使得第一支架431仅具有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当第一支架仅具有第一支撑部时,出粉刀的延伸部811包括第一接触端8111,第一接触端8111与第一电极电连接,供电组件40还包括送粉电极,图像形成装置通过送粉电极为送粉辊提供电压;当第一支架仅具有第二支撑部时,出粉刀延伸部811包括第二接触端8112,第二接触端8112与第二电极电连接,供电组件40包括显影电极,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显影电极为显影辊131提供电压。
如图25所示,当第一支架431安装于第一端11时,连接部4313在第三方向上与第一刀架壁81A接触。此时,当显影盒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时,图像形成装置通过与出粉刀80形成电连接关系为出粉刀提供电压,出粉刀80通过与连接部4313形成电连接关系为第一支架431提供电压,进而第一支架431将电压提供给显影辊131与送粉辊。
可选的,延伸部811还可以由第一刀架壁81A,沿着刀片802的厚度方向延伸形成。
实施例六
除特殊说明外,本实施例中显影盒的结构与实施例四中相同;本实施例中主要区别特征在于供电组件与出粉刀结构有不同,具体为:
在本实施例中,供电组件还包括连接件,连接件可以形成为环状、板状或条状等形状,连接件的材质可以为导电金属或导电树脂等导电材料,对此不作具体限制。可选的,连接件连接送粉辊与出粉刀,此时,出粉刀可不具有延伸部,当送粉电极与第二电极接触时,送粉电极提供电压给送粉辊,送粉辊的轴又通过连接件提供电压给出粉刀。可选的,连接件还可用于连接送分电极与出粉刀,此时在当送粉电极与第二电极接触时,送粉电极直接提供电压给送粉辊与出粉刀。
实施例七
如图26到图44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影盒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显影盒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装置主体上,显影盒包括盒体1、显影组件、传动组件、识别组件、被检测组件、供电组件、被迫推组件、第一护盖111以及第二护盖121。
如图4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包括用于安装显影盒的装置主体,装置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动力输出轴,动力输出轴包括轴主体62和一体成型于轴主体上动力输出突起63,动力输出突起63的数量为两个,动力输出突起63呈圆柱状,动力输出突起63的中轴线垂直于轴主体的中轴线,两个动力输出突起63关于轴主体62的中轴线对称的设置于轴主体的两侧。动力输出轴在轴向上可伸缩。
如图26和图28所示,盒体1包括盖体部18和壳体17,盖体部18与壳体17组合形成盒体1,盒体1内具有由盖体部18与壳体17包围出的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腔,盒体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盒体1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3和第四端14,盒体1在第三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15和第六端16。盒体1上设置有出粉口,出粉口位于第三端13,盒体1上设置有把手,把手位于第四端14。
盖体部18与壳体17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壳体17上一体成型有支撑部171,支撑部171沿第一方向从盒体1的第一端11延伸至盒体1的第二端12。支撑部171上固定安装有出粉刀80。通过将支撑部171设置在壳体17上,使得盖体部18与壳体17之间的焊接面减小,且焊接面的形状可以做成规则的矩形,从而降低焊接模具的加工难度,降低焊接时,将焊接模具与工件对位的难度,进而最终降低生产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如图37所示,显影组件包括显影辊131、送粉辊132、搅拌架,显影辊131、送粉辊132、搅拌架均可旋转地安装在壳体17上。显影辊131、送粉辊132、搅拌架的转动轴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显影辊131、送粉辊132、搅拌架的两端均直接或间接的被壳体17支撑。显影辊131设置于出粉口处。显影辊131的圆周面与出粉刀80接触。送粉辊132紧邻于显影辊131设置。送粉辊132相较于显影辊131更靠近盒体1的第四端14。搅拌架用于搅拌容纳腔内的显影剂,以使显影剂带电并且防止显影剂结块。
如图28和图29所示,传动组件设置于第一端11,传动组件包括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上的驱动部,驱动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驱动部包括同轴一体成型的小直径驱动齿轮432、大直径驱动齿轮431、动力接收部6,大直径驱动齿轮431在第一方向上位于小直径驱动齿轮432和动力接收部6之间,小直径驱动齿轮432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动力接收部6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动力接收部6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上的动力输出轴联接以接收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第一护盖上开有供动力接收部暴露而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动力输出轴接合的开口。
动力接收部6呈圆柱状,动力接收部6包括动力接收突起,在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突起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第一动力接收突起611和第二动力接收突起。在其他实施例中,至少具有一个动力接收突起。第一动力接收突起611和第二动力接收突起一体成型于动力接收部6的右端面上,第一动力接收突起611和第二动力接收突起沿着动力接收部6的圆周方向排布。
如图43至图46所示,第一动力接收突起611上具有第一限位面6111、第一受力面6113和第一导引面6112。第二动力接收突起上对应的具有第二限位面、第二受力面和第二导引面。
第一限位面6111和第二限位面分别设置在第一动力接收突起611和第二动力接收突起朝向动力接收部6的中心轴的一面上,第一限位面6111和第二限位面为半径相同的圆弧面,第一限位面6111和第二限位面的圆心均位于动力接收部6的中心轴上。第一限位面6111和第二限位面的半径与装置主体内的动力输出轴的轴主体的半径相同,第一限位面6111和第二限位面用于与轴主体62的圆周面贴合,以对轴主体62进行限位,保证动力输出轴与动力接收部6在运转过程中大致同轴。
第一受力面6113和第二受力面为平面,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受力面6113和第二受力面也可以设计为曲面以匹配不同形状的动力输出轴。第一受力面6113和第二受力面用于与装置主体内的动力输出突起63相抵接,以接收动力输出轴所输出的扭矩。
第一导引面6112和第二导引面设置为斜面,以第一导引面为例说明具体结构,第一导引面6112具有第一导引端和第二导引端,第一导引面6112在动力接收部6的圆周方向上远离第一受力面6113的一端为第一导引端,第一导引面6112在动力接收部6的圆周方向上靠近第一受力面6113的一端为第二导引端,第一导引端在动力接收部6的轴向上与动力接收部6的右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导引端在动力接收部6的轴向上与动力接收部6的右端面之间的距离。第二导引面上对应的具有第三导引端和第四导引端。
第一导引面6112和第二导引面用于当显影盒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内时,动力输出突起63可以在斜面的作用下被推挤,而使动力输出轴在轴向上伸缩,避免卡死。
第一动力接收突起611与第二动力接收突起在动力接收部6的圆周方向上完全分隔,从而避免在安装时,因第一动力接收突起611与第二动力接收突起之间在动力接收部6的圆周方向上存在连接结构,导致连接结构容易与动力输出突起63发生干涉,从而阻挡动力输出突起63与第一受力面6113和第二受力面接触的问题。使得动力输出轴与动力接收部6的联接更容易匹配对位。
如图29所示,传动组件还包括显影辊齿轮41、送粉辊齿轮42、搅拌齿轮45,显影辊齿轮41同轴固定安装在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的一端。送粉辊齿轮42同轴固定安装在送粉辊132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搅拌齿轮45同轴固定安装在搅拌架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
显影辊齿轮41和送粉辊齿轮42与大直径驱动齿轮431啮合。搅拌齿轮45与小直径驱动齿轮432啮合。啮合可以为直接啮合也可以为间接啮合。
在本实施例中,传动组件还包括第一惰轮和第二惰轮,搅拌齿轮45通过第一惰轮和第二惰轮与大直径驱动齿轮431间接啮合。第一惰轮和第二惰轮均可转动的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第一惰轮包括大直径第一惰轮271和小直径第一惰轮272,小直径第一惰轮272相较于大直径第一惰轮271更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第二惰轮包括小直径第二惰轮282和大直径第二惰轮281,小直径第二惰轮282相较于大直径第二惰轮281更靠近盒体1的第一端11。大直径第一惰轮271与小直径驱动齿轮432啮合,小直径第一惰轮272与大直径第二惰轮281啮合,小直径第二惰轮282与搅拌齿轮45啮合。
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显影辊131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五端15和第四端14,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送粉辊132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五端15和第四端14,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搅拌架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三端13和第五端15。驱动部在第一方向的投影与盖体部18与壳体17的焊接面没有重合。
如图31和图32所示,被检测组件包括接收驱动部的动力而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间运动的被检测件22,被检测件22可转动的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被检测件22上具有被检测端223和从动端224,第二护盖121上设置有供被检测端223伸出的开口。
如图33、图35和图36所示,盒体1的第二端12可拆卸的固定安装有支撑架122,支撑架122上设置有分别供显影辊131和送粉辊132端部插入的第一支撑孔1224和第二支撑孔1225,支撑架122在第一方向上远离盒体1的一面上一体成型有支撑座1221,支撑座1221沿着第一方向突出于盒体1的第二端12。支撑座1221上还一体成型有支撑台1223,支撑台1223从支撑座1221向后延伸而形成,支撑台1223位于从动端224的下方,支撑台1223上安装有弹性件47,弹性件47一端与支撑台1223相抵,弹性件47另一端与从动端224相抵。
如图32所示,支撑架122上一体成型有第一导轨1222,第二护盖121上一体成型有第二导轨1211。第一导轨1222和第二导轨1211沿着第二方向延伸。第二导轨1211上安装有可相对第二导轨1211滑动的板件48。
板件48还包括至少一个受推突起481。
可选的,板件48下表面上一体成型有至少一个驱动突起482。驱动突起482用于对被检测件22的从动端224施加下压力。
如图32所示,被检测组件还包括旋转件49,旋转件49呈圆盘状。旋转件49的圆周面上沿着径向一体成型有驱动杆491,驱动杆491沿着旋转件49的径向突出于旋转件49的圆周面。驱动杆491用于推动受推突起481。
第二护盖121上侧安装有上盖123,上盖123通过卡接的方式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二护盖121上。
如图30和图34所示,供电组件包括电接收件、第一导电件51、第二导电件52。电接收件为第二护盖121,第二护盖121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如导电树脂导电金属等。第一导电件51固定安装在支撑架122上。第一导电件51上具有第一电接收端、第一供电端、第二供电端。第一电接收端位于第二护盖121与支撑架122之间并且被第二护盖121与支撑架122夹持定位。第一供电端延伸进入第二支撑孔1225内并与送粉辊132端部接触且电连接。第二供电端穿过盒体1第二端12并与出粉刀80接触且电连接。出粉刀80至少部分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第二导电件52包括第二电接收端和第三供电端,第二电接收端与出粉刀80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接触且电连接,第三供电端与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第一端11的一端接触且电连接。
相较于现有技术采用额外的导电件进行导电,本实施例中采用出粉刀80进行导电,出粉刀80为显影盒本身自带的元件,无需额外增加其他导电部件进行导电,降低成本。
第一护盖111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到盒体1的第一端11,第一护盖111覆盖住传动组件用于保护传动组件。第二护盖121可拆卸的固定安装到盒体1的第二端12,第二护盖121用于保护被检测组件。第一护盖111和第二护盖121采用螺钉分别连接到盒体1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可选的,也可采用卡扣等方式连接。
如图38至图40所示,被迫推组件用于承受鼓组件施加的推力。被迫推组件包括被迫推部、迫推支撑柱1112、迫推支撑孔112。迫推支撑柱1112可插入迫推支撑孔112内,迫推支撑柱1112至少设置有一个,迫推支撑柱1112与迫推支撑孔112数量相同。本实施例中迫推支撑柱1112设置为两个。
如图27所示,识别组件包括储存介质30、电接触面811、架体31。储存介质30用于储存数据,电接触面81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识别触头接触且电连接。架体31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一护盖111上,储存介质30和电接触面811电连接且均安装于架体31上。电接触面811相较于驱动部的中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后侧。
现有技术中盒体1第二端12设置有多个齿轮进行传动,而盒体1第二端12的空间有限,多个齿轮传动必须对齿轮进行堆叠设计,造成盒体1第二端12的体积大,结构复杂的问题。而本实施例中所公开的显影盒在盒体1的第二端12仅设置一个圆盘状的旋转件49,无需堆叠。结构简单,运行稳定,有利于显影盒的小型化。
实施例八
如图44和4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一动力接收突起和第二动力接收突起上分别一体成型的设置有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上分别具有第三限位面6114和第四限位面。
第三限位面6114和第四限位面均沿着动力接收部6的圆周方向延伸,第三限位面6114一端与第一受力面6113连接另一端朝着靠近第二动力接收突起的方向延伸。第四限位面一端与第二受力面连接另一端朝着靠近第一动力接收突起611的方向延伸。
当动力输出轴与动力接收部6接合后,第三限位面6114和第四限位面在动力接收部6的径向上阻挡动力输出突起63的位移,避免动力输出突起63在径向上脱出动力接收部6,而影响动力传输的稳定性。
实施例九:
如图46至图5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显影盒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鼓组件上,显影盒包括盒体1、显影组件、传动组件、迫推组件、被检测件22、第一护盖111以及第二护盖121。
如图46所示,盒体1、显影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盒体1、显影组件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具体描述。
如图47、图48所示,传动组件的结构与实施例一中的传动组件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做具体描述。
如图49所示,第一护盖111具有锁定突起1111、第一迫推突起1114和第一开口1113。第一开口1113用于使动力接收部6露出,以接收来自图像成形装置的装置主体内的动力。第一护盖111可拆卸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一端11上。第一护盖111用于保护传动组件。
如图47和图50所示,在第二方向和第三方向组成的平面内,第一迫推突起1114的受力点与动力接收部6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为长度L1,动力接收部6的旋转中心与显影辊齿轮41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为长度L2,动力接收部6的旋转中心与送粉辊齿轮42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为长度L3,动力接收部6的旋转中心与惰轮组件44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为长度L4,动力接收部6的旋转中心与搅拌齿轮45的旋转中心的距离为长度L5。长度L1至少小于长度L2、L3、L4、L5中的其中一个。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迫推突起1114至少部分位于送粉辊齿轮42和惰轮组件44之间。
在其他实施例中,盒体1的第一端11的齿轮数量不局限与本实施例中的齿轮数量,动力接收部6与盒体1的第一端11各齿轮的距离长度数量不局限于本实施例中的长度数量。
如图51和图52所示,盒体1的第二端12设置有第二护盖121。第二护盖121具有第二迫推突起1214、第二开口1212和内突起1213。第二护盖121可拆卸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上。第二护盖121用于保护被检测件22、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33和支撑件34。
第一迫推突起1114和第二迫推突起1214共同构成迫推组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迫推突起1114和第二迫推突起1214的投影完全重叠。迫推组件作用于在显影盒安装到鼓组件上时,产生或接收一个使显影盒具有向鼓组件上的感光鼓(图中未标出)靠近的趋势的力,使得显影盒上的显影辊131能够和鼓组件上的感光鼓保持紧密的接触。
如图47所示,第一迫推突起1114位于动力接收部6附近。在第三方向上,第一迫推突起1114与动力接收部6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更优选的是在第三方向上,第一迫推突起1114与动力接收部6的投影完全重叠。因此,迫推组件与动力接收部6更靠近,即第一迫推突起1114和第二迫推突起1214距离盒体1的转动轴线更靠近,此时,迫推组件所受盒体1摆动的影响更小,即迫推组件的摆动幅度更小,因此可以使显影辊131和装置主体的感光鼓保持更稳定的接触。
如图53所示,盒体1的第二端12还设置有被检测件22、第一齿轮32、第二齿轮33和支撑件34。
被检测件22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被检测件22包括两个被检测突起222和动力接收齿221。被检测突起222用于触发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从而将显影盒的信息传递给图像成形装置,在其他实施例中,被检测突起22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动力接收齿221用于接收能够使被检测件22转动的动力。
动力接收齿221具有多个齿牙,用于接收使被检测件22转动的动力,齿牙环绕动力接收齿221的部分设置,即齿牙环绕形成的圆弧对应的圆心角小于360°。动力接收齿221的初始状态与第二齿轮33啮合,动力接收齿221的末状态与第二齿轮33不啮合。
如图54所示,在第一方向上,被检测件22与动力接收部6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完全重叠。由于在动力接收部6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而转动时,盒体1也会被动力接收部6带动而随着动力接收部6一同顺着动力接收部6的转动方向,以动力接收部6为旋转中心产生轻微的摆动,因此当被检测件22与动力接收部6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产生至少部分重叠时,被检测件22与盒体1的转动轴线的距离也相应的减小,则被检测件22处摆动的幅度减小,所以在显影盒工作状态下被检测件22的受摆动的影响就会减小,从而使得被检测件22可以更稳定的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达到顺利完成检测过程,确保显影盒能够在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内工作的目的。本实施例中被检测件22与动力接收部6也可以至少部分重叠。
第一齿轮32同轴固定安装在搅拌架靠近盒体1的第二端12的一端。第二齿轮33可转动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上。第一齿轮32和第二齿轮33的旋转轴线均平行于第一方向,在第二方向上,第二齿轮33的旋转轴线相较于第一齿轮32的旋转轴线更靠近盒体1的第三端13。第一齿轮32和动力接收齿221与第二齿轮33啮合,啮合可以为直接啮合也可以为间接啮合。在第二方向上,第二齿轮33位于第一齿轮32和动力接收齿221之间。根据盒体小型化的需求,第一齿轮也可以直接与被检测齿轮啮合。
第一齿轮32接收来自搅拌架的动力,从而开始旋转并带动与第一齿轮32啮合的第二齿轮33旋转,从而使得动力接收齿221开始带动整个被检测件22转动。此时,被检测件22的被检测突起222依次触碰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将显影盒的信息传递给图像成形装置。
如图55所示,支撑件34包括第一突起341、第二突起342和孔343。支撑件34可拆卸地安装在盒体1的第二端12上。第一突起341可支撑被检测件22,第一突起341通过第二开口1212部分露出而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接触。第二突起342为内部为空心的柱体,第二突起342用于支撑显影辊位于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孔343与送粉辊位于盒体1第二端12的一端接触。
支撑件34由导电材料形成。第一突起341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内的供电部接触而接收装置主体输出的电能,从而将电能传输至与支撑件34有接触的显影辊131和送粉辊。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突起341作为电极使用,电极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输出的电能。
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突起341与动力接收部6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更优选的是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突起341与动力接收部6的投影完全重叠。由于第一突起341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内的供电部接触,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输出的电能,所以必须尽可能的保持第一突起341与供电部稳定接触,才能使电能能够稳定的输出与接收。当在第一方向上,第一突起341与动力接收部6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时,可以使得第一突起341与盒体1在运动时的转动轴线的距离减小,因此第一突起341随着盒体摆动的幅度得以减小,达到第一突起341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内的供电部更稳定接触的目的。
采用以上结构,可以大大提高显影盒各部件的稳定性,使得显影盒与图像形成装置的的装置主体、显影盒与鼓组件之间更好的接触,以稳定的工作状态达到更好的打印效果,且提高结构的紧凑型,有利于显影盒的小型化。
实施例十
除特殊说明外,本实施例中显影盒的结构与实施例九中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九主要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例中显影盒上设置有存储介质8。
如图56所示,存储介质8用于存储显影盒的信息,存储介质8具有电接触面811,电接触面811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的接触部电连接,从而将显影盒的信息传递给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存储介质8的电接触面811位于盒体的第一端11,电接触面811与第一突起341、被检测件22在盒体的不同侧,电接触面811与动力接收部6在盒体的同一侧。电接触面811位于动力接收部6附近,电接触面811与动力接收部6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更优选的是在第三方向上,电接触面811与动力接收部6的投影完全重叠。
电接触面7与动力接收部6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可以使得电接触面811随着显影盒工作时的摆动幅度更小,即电接触面811受显影盒摆动带来的影响更小,从而可以保持电接触面811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的稳定接触。本实施例中存储介质与电接触面一体形成而简化结构,也可以分体形成,便于克服设计空间对存储介质的限定;当存储介质与电接触面分体形成时,至少电接触面位于盒体的第一端11。
实施例十一
除特殊说明外,本实施例中显影盒的结构与实施例十中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主要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例中显影盒上设置的存储介质8位置不同。
如图57所示,电接触面811位于盒体1的第二端12,此时电接触面811与第一突起341、被检测件22在盒体的同一侧,电接触面811与动力接收部6在盒体的不同侧。虽然电接触面811与动力接收部6异侧,但将电接触面811依次沿着第一方向和第三方向的投影与动力接收部6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通过以上结构同样可以起到电接触面811靠近显影盒转动轴线而受显影盒摆动影响更小的作用,达到电接触面811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更稳定接触的目的。
实施例十二
除特殊说明外,本实施例中显影盒的结构与实施例九十一相同。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十一主要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例中显影盒上设置有存储介质8。
如图58所示,电接触面811位于第二端,在第一方向上,电接触面811与被检测件22相对设置,且电接触面811与动力接收部6在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重叠,被检测件22与动力接收部6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也至少部分重叠,电接触面811与被检测件22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可以重叠或不重叠,第一突起341可以设置在第二端,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端。当第一突起341设置在第二端时,第一突起341的至少部分可以与动力接收部6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重叠;当第一突起341设置第一端时,第一突起341的部分可以邻近动力接收部6设置。
本实施例中电接触面、被检测件、动力接收部、和迫推突起的各种位置的分布可以根据图像形成装置中对应结构的更改位置而做出适配性修改结合而形成新的组合方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所述装置主体包括按压件和电传输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包括盒体、显影辊、送粉辊、支架、被按压件和电接收件;
所述显影辊和所述送粉辊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盒体的一端,所述支架用于与所述显影辊和/或所述送粉辊电连接;
所述被按压件和所述电接收件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被按压件用于通过接收所述按压件的挤压力,可相对所述支架移动,从而所述被按压件通过移动施加作用力于所述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用于通过接收所述被按压件的作用力,可相对所述支架移动,以使所述电接收件抵顶在所述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支架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显影辊和所述送粉辊可旋转地安装在所述盒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
所述支架设置有第一槽、第二槽和开口,所述显影辊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一槽内,所述送粉辊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第二槽内,所述被按压件和所述电接收件安装在所述开口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按压件可滑动地设置在所述开口内,所述被按压件与所述开口的内壁贴合;
所述电接收件为可移动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的一端卡在所述开口的内壁上,所述电接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被按压件接触;
所述被按压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所述装置主体的按压件挤压而滑动,以使所述被按压件挤压所述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所述被按压件挤压后变形,以使所述电接收件部分位于所述支架的开口外,且可抵顶在所述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上设置有避让口,所述开口和避让口连通,所述被按压件可转动设置在所述开口的内壁,所述被按压件可向所述避让口转动;
所述电接收件为可移动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的一端卡在所述开口的内壁上,所述电接收件的另一端与所述被按压件接触;
所述被按压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所述装置主体的按压件挤压而转动,以使所述被按压件挤压所述电接收件,所述电接收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被所述被按压件挤压后变形,以使所述电接收件部分位于所述支架的开口外,且可抵顶在所述装置主体的电传输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搅拌架和传动部件;
所述搅拌架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传动部件包括驱动齿轮组件、动力接收部、显影辊齿轮、送粉辊齿轮、惰轮组件和搅拌齿轮,所述驱动齿轮组件包括大直径驱动齿轮和小直径驱动齿轮,所述大直径驱动齿轮、所述小直径驱动齿轮和所述动力接收部同轴设置,所述显影辊齿轮同轴固定在所述显影辊的一端上,所述送粉辊齿轮同轴固定在所述送粉辊的一端上,所述搅拌齿轮同轴固定在所述搅拌架的一端上,所述惰轮组件包括大直径惰轮和小直径惰轮,所述大直径惰轮和所述小直径惰轮可转动地固定在所述盒体上,所述显影辊齿轮和所述大直径惰轮均与所述大直径驱动齿轮啮合,所述送粉辊齿轮和所述小直径驱动齿轮啮合,所述小直径惰轮与所述搅拌齿轮啮合,所述动力接收部用于接收所述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
6.一种显影盒,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显影辊、送粉辊、出粉刀、显影电极和送粉电极;
所述显影辊和所述送粉辊设置在所述盒体内,所述出粉刀设置在所述盒体上,所述出粉刀用于限制所述显影辊上的显影剂的厚度;
所述显影电极和所述送粉电极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盒体上,所述显影电极与所述显影辊电连接,所述送粉电极与所述送粉辊电连接;
所述出粉刀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与所述送粉电极直接电连接。
7.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用于储存显影剂;
显影组件,所述显影组件包括显影辊,显影辊的轴向为第一方向;
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显影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动力接收部,所述动力接收部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
所述动力接收部具有动力接收突起,所述动力接收突起数量至少为两个,所述动力接收突起之间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分隔。
8.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于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盒体,用于储存显影剂,所述盒体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显影组件,包括显影辊,所述显影辊的轴向平行于所述第一方向;
动力接收部,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所述动力接收部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输出的动力;
被检测件,随着所述动力接收部的运动而运动,所述被检测件位于所述盒体第二端,所述被检测件用于触发所述装置主体内的检测件;
迫推组件,包括位于所述盒体一端的迫推突起;
电极,所述电极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
所述迫推突起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在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存储显影盒信息的存储介质,所述存储介质具有电接触面,所述电接触面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一端,所述电接触面和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盒体的同一侧,所述电接触面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
所述电接触面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电接触面和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盒体的不同侧,所述电接触面依次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的投影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第三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或,
所述电接触面位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电接触面和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盒体的不同侧,所述电接触面与所述动力接收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10.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和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显影盒;
所述装置主体设置有按压件和电传输件,所述按压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时,挤压所述显影盒的被按压件,以使所述显影盒的被按压件通过移动施加作用力于所述电接收件,所述电传输件用于与所述显影盒的电接收件接触。
1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装置主体和显影盒;
所述装置主体具有第一壁和盖体,所述第一壁上设置有摆杆组件,所述摆杆组件上设置有电传输件;
所述显影盒包括显影辊、送粉辊和支架,所述支架用于与所述显影辊和/或所述送粉辊电连接;
所述支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且所述盖体未关闭时,与所述电传输件间隔设置;
所述摆杆组件用于在所述显影盒插入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主体中,且所述盖体关闭时,带动所述电传输件靠近所述支架移动,以使所述电传输件抵顶在所述显影盒的支架上。
CN202320881924.1U 2022-04-25 2023-04-18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21967644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9733879 2022-04-25
CN202220973387 2022-04-25
CN202221260372 2022-05-23
CN2022212603724 2022-05-23
CN2022215659473 2022-06-21
CN202221565947 2022-06-21
CN202221657265 2022-06-28
CN2022216572655 2022-06-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676448U true CN219676448U (zh) 2023-09-12

Family

ID=879222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881924.1U Active CN219676448U (zh) 2022-04-25 2023-04-18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6764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49369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size of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238310B (zh) 设有线圈形电极构件的盒
EP2574991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therefor
EP2574990A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determining a condition of cartridge assembled therein
CN111367154A (zh) 显影盒
CN108663924B (zh) 显影盒
CN221551072U (zh) 一种显影盒
US20230185217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111367155A (zh) 显影盒
CN219676448U (zh)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112947020A (zh) 计数装置和显影盒
CN219143282U (zh) 显影盒
CN111474839A (zh) 计数组件以及具有该计数组件的显影盒
US11454901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WO2022089653A1 (zh) 一种显影盒
CN211786598U (zh) 显影盒
CN220553087U (zh) 一种显影装置
CN220795652U (zh) 一种显影盒
CN214504127U (zh) 显影盒
CN214504132U (zh) 显影盒
CN220323728U (zh) 一种显影装置、鼓组件
CN220455666U (zh) 一种动力接收件及显影装置
CN220252394U (zh) 一种显影装置
CN220208093U (zh) 一种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20154796U (zh) 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