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3087U - 一种显影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影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3087U
CN220553087U CN202321158798.3U CN202321158798U CN220553087U CN 220553087 U CN220553087 U CN 220553087U CN 202321158798 U CN202321158798 U CN 202321158798U CN 220553087 U CN220553087 U CN 22055308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veloping device
force
photosensitive drum
cartridge
developing 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587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程晨
虞文俊
杨浩
彭天生
苏罗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Nasta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308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308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可拆卸的安装在鼓组件上,所述鼓组件包括感光鼓,所述显影装置包括:盒体、被迫推组件和导电组件,所述盒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盒体内转动设置有显影辊,所述显影辊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被迫推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被迫推组件包括第一活动单元,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具有受力部和施力部,所述施力部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受力部的作用力并相对于所述盒体转动,以使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运动;所述导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导电组件与所述显影辊电连接。本实用新型用以至少解决显影盒上实现感光鼓和显影辊分离的零件多,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显影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成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影装置。
背景技术
显影盒是一种广泛应用在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可拆分部分。为了保证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质量,需要使得工作状态下显影盒的显影辊与鼓组件上感光鼓紧密接触,便于显影辊将带电碳粉稳定的传递到感光鼓上,在没有打印任务的时候,图像形成装置需要把感光鼓和显影辊分开,避免显影辊和感光鼓保持接触。
为了实现显影辊与感光鼓的接触和分离,显影盒上会设置被迫推件以接收鼓组件施加的迫推力,并且为了在显影辊与送粉辊之间形成电势差,需要在显影盒上设置导电件,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传输的电流并导向显影辊,但是,目前,显影盒上实现感光鼓和显影辊分离的零件多,占用空间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用以至少解决显影盒上实现感光鼓和显影辊分离的零件多,占用空间大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可拆卸的安装在鼓组件上,所述鼓组件包括框架和设置于所述框架内的感光鼓,所述显影装置包括:
盒体,所述盒体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盒体内转动设置有显影辊,所述显影辊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被迫推组件,所述被迫推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被迫推组件包括第一活动单元,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具有受力部和施力部,所述施力部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受力部的作用力并相对于所述盒体转动,以使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运动;
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导电组件与所述显影辊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影装置,使得现有的显影装置上被迫推部件、鼓辊分离部件与电接收部件的功能均集中在盒体的第二端,减少了显影装置上的零件,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了对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包括摆动件,所述摆动件摆动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摆动件与所述框架相抵接,所述摆动件被构造为在摆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受力部和所述施力部相互间隔分布在所述摆动件的边缘,所述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摆动中心轴,所述受力部和所述施力部连接的位置开设有套设于所述摆动中心轴上的安装孔,所述受力部用于与图像生成装置配合;
所述施力部与所述框架相抵接,所述摆动件被构造为在摆动的过程中,增大所述摆动中心轴与所述施力部之间的间距,以使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摆动件还具有配合部,所述受力部、所述施力部和所述配合部沿所述摆动件的边缘相互间隔排布,所述配合部与所述框架相抵接,所述受力部用于与图像生成装置配合,以使所述摆动件绕所述配合部摆动;
所述盒体的第二端设置有分离突起,所述施力部与所述导电组件或所述分离突起相互抵接,以使所述摆动件带动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盒体的第二端还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之间具有空间,所述摆动件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件和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之间的空间内。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导电组件包括导电件,所述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且所述导电件与显影辊电连接,所述导电件具有第一作用结构,所述施力部具有第二作用结构,所述第二作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作用结构相互抵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作用结构为所述导电件的背向所述盒体的一面设置的台阶部,所述第二作用结构包括与所述台阶部相抵接的第一推动臂;或
所述第一作用结构为所述导电件内开设的推动槽,所述第二作用结构包括延伸到所述推动槽内的第二推动臂;或
所述第一作用结构为导电件的背向盒体的一面设置的受力突起,所述第二作用结构为包括与所述受力突起相抵接的凹口。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包括滑块和铰接设置于所述滑块的顶杆,所述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于所述盒体的所述第二端,所述受力部为所述滑块的背向所述感光鼓的一面设置的受力斜面,使得所述滑块的截面尺寸自靠近所述盒体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盒体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施力部为所述顶杆的远离所述滑块的一端,所述施力部与所述框架相抵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被迫推组件还包括导向柱和第二弹性件,所述导向柱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滑块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导向柱滑动配合,所述顶杆铰接于所述滑块的面向所述感光鼓的一面,所述导向柱的背向所述盒体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凹槽槽底面和所述导向柱。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被迫推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和所述顶杆之间,且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和所述顶杆。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包括滑动件和第四弹性件,所述滑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所述第四弹性件抵接于所述滑动件和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之间,所述受力部为所述滑动件的背向所述盒体的一面设置的第一倾斜面,所述施力部为所述滑动件的面向所述感光鼓的一面设置的第二倾斜面;
所述第一倾斜面被配置为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输出力,以使滑动件向靠近所述盒体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倾斜面被配置为在滑动件向靠近所述盒体的方向运动时,使得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倾斜面的靠近所述显影辊的一端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远离所述显影辊的一端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倾斜面的靠近所述显影辊的一端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远离所述显影辊的一端与所述盒体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包括第一迫推件,所述第一迫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盒体内,所述第一迫推件具有伸出所述盒体的第二端的头部;
所述鼓组件还包括第二迫推件、第一弹性件和分离件,所述分离件摆动设置于所述框架内,所述第二迫推件滑动设置于所述框架的内壁面和所述分离件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于所述框架的内壁面和所述第二迫推件之间;
所述头部延伸到所述分离件和所述第二迫推件之间,且所述头部的抵接于所述分离件的一侧壁为所述受力部,所述头部的抵接于所述第二迫推件的一侧壁为所述施力部,在所述分离件的摆动作用下,使得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所述导电组件包括第一部和第二部,所述第一部套设在所述显影辊的端部,所述第二部与所述第一部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部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所述显影辊和所述感光鼓的排布方向,所述施力部连接于所述第二部的背向所述盒体的一面。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有益效果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影装置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有益效果,将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在去除第一护盖状态下盒体的第一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盒体的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导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摆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导电件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摆动件和导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摆动件和导电件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摆动件和导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4为图23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图27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被迫推组件的爆炸图;
图3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状态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盒体的第二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第一迫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又一第一迫推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第二滑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鼓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第二导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1为图40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4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状态盒体的第二端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鼓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第三导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状态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4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状态的盒体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47为图46的爆炸图;
图4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状态的盒体第二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第四导电件的第二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5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状态的盒体第二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5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第五导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状态的盒体第二端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摆动件和导电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在鼓组件上的侧视图;
图5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在鼓组件上的又一侧视图;
图5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安装在鼓组件上的又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7为图56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5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的第四弹性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像形成装置在打印耗材消耗完之后,需要更换新的显影盒。显影盒能够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里的鼓组件上,当没有打印任务的时候,图像形成装置需要把感光鼓和显影辊分开,避免显影辊和感光鼓保持接触;当有打印任务的时候,图像形成装置需要保证显影辊与感光鼓之间的紧密接触。
因此,需要在鼓组件上设置迫推件,在显影盒上设置被迫推件,迫推件和被迫推件用于保持显影辊和感光鼓的紧密接触。此外,在图像形成装置内设置分离力输出件,在显影盒上设置分离力接收件,分离力输出件和分离力接收件用于使显影辊和感光鼓分离。并且,为了在显影辊与送粉辊之间形成电势差,需要在显影盒上设置导电件,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传输的电流并导向显影辊,所以在显影盒上需要设置被迫推件、分离力接收件、导电件三个零件,导致显影盒上零件多,占用空间大。
鉴于上述背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显影装置,使得现有的显影装置上被迫推部件、鼓辊分离部件与电接收部件的功能均集中在盒体的第二端,减少了显影装置上的零件,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了对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
在以下关于方向的描述中,参考图1和图2所示,在垂直于图1中纸面的方向观察时,图1中纸面左侧为左,图1中纸面右侧为右,图1中纸面上侧为上,图1中纸面下侧为下,图1中纸面近侧为前,图1中纸面远侧为后。左右方向为第一方向的一种实施例,前后方向为第二方向的一种实施例,上下方向为第三方向的一种实施例。
参考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影装置,可拆卸的安装在鼓组件70上,鼓组件70包括框架71和设置于框架71内的感光鼓72。
显影装置包括:盒体10、被迫推组件20和导电组件30,盒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盒体10内转动设置有显影辊131,显影辊131沿第一方向延伸;被迫推组件20设置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被迫推组件20被配置为使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被迫推组件20包括第一活动单元,第一活动单元具有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施力部222用于接收来自受力部221的作用力并相对于盒体10转动,以使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导电组件30设置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导电组件30与显影辊131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影装置,使得现有的显影装置上被迫推部件、鼓辊分离部件与电接收部件的功能均集中在盒体10的第二端12,减少了实现感光鼓和显影辊分离的零件,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了对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参考图1和图2所示,盒体10内具有用于容纳显影剂的容纳腔,盒体10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盒体10在第二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三端13和第四端14,盒体10在第三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五端15和第六端16。盒体10上设置有出粉口,出粉口位于第三端13,盒体10上设置有把手141,把手141位于第四端14。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显影装置,还包括显影组件、传动组件、第一识别组件、导电组件、第一护盖111以及第二护盖。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5所示,感光鼓72转动设置在框架71内。鼓组件70还包括第二迫推件51和第一弹性件52,第一弹性件52连接于框架71的内壁面和第二迫推件51之间。第二迫推件51和第一弹性件52均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如导电树脂或金属等。第二迫推件51和第一弹性件52之间电连接。可以是第一弹性件52一端与框架71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52的另一端与第二迫推件51固定连接。
框架71上安装有第二识别组件。第二识别组件包括第二电接触面和第二储存介质,第二电接触面与第二储存介质电连接。
显影组件包括送粉辊132和搅拌架,显影辊131、送粉辊和搅拌架均可旋转地安装在第一端11与第二端12之间的容纳腔内。显影辊131、送粉辊、搅拌架的转动轴线均沿第一方向延伸。显影辊131设置于出粉口处。送粉辊紧邻于显影辊131设置。送粉辊相较于显影辊131更靠近盒体10的第四端14。搅拌架用于搅拌容纳腔内的显影剂,以使显影剂带电并且防止显影剂结块。
参考图14所示,显影辊131包括显影辊轴1312和套设于显影辊轴外周的显影辊主体1311。
参考图4所示,传动组件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从而驱动显影组件等。传动组件包括位于盒体10的第一端11的驱动部,驱动部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一方向。驱动部包括同轴一体成型的第一驱动齿轮42、第二驱动齿轮43和动力接收部41,其中,第二驱动齿轮43在第一方向上位于第一驱动齿轮42和动力接收部41之间,第一驱动齿轮42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动力接收部41更靠近盒体10的第一端11。动力接收部41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上的动力输出轴连接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
传动组件还包括显影辊齿轮44、送粉辊齿轮45和搅拌齿轮46,其中,显影辊齿轮44同轴固定安装在显影辊131上,送粉辊齿轮45同轴固定安装在送粉辊132上,搅拌齿轮46同轴固定安装在搅拌架上,显影辊齿轮44、送粉辊齿轮45和搅拌齿轮46均位于盒体10的第一端11。
显影辊齿轮44和送粉辊齿轮45与第一驱动齿轮42啮合。搅拌齿轮46与第二驱动齿轮43啮合。啮合可以为直接啮合也可以为间接啮合。
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显影辊131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0的第五端15和第四端14,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送粉辊132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0的第五端15和第四端14,驱动部的转动轴线相较于搅拌架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0的第三端13和第五端15。
参考图1和图2所示,第一护盖111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盒体10的第一端11,第一护盖111至少覆盖部分传动组件,第一护盖111用于保护传动组件。
第一识别组件包括第一储存介质、第一电接触面18和支架19,第一储存介质用于储存数据,第一电接触面18用于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识别触头接触且电连接,使得第一储存介质被图像形成装置识别。支架19可拆卸的安装在第一护盖111上,第一储存介质和第一电接触面18电连接且均安装于支架19上。第一电接触面18相较于驱动部的中轴线更靠近盒体10的后侧。在第一方向上,第一护盖111比支架19更靠近盒体10的第一端11。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显影装置上也可以不设置第一识别组件,而将第一储存介质和/或第一电接触面18安装在鼓组件上。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鼓组件上不设置第二识别组件,而将第二储存介质设置在显影装置上,将第二储存介质与第一电接触面18电连接,从而通过第一电接触面18同时读取第二储存介质和第一储存介质内的数据。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取消第二电接触面,而在鼓组件上设置无线传输组件,在显影装置上设置无线接收组件,无线接收组件与第一电接触面18电连接,无线传输组件与第二储存介质电连接,通过无线传输组件将第二储存介质储存的数据无线传输至无线接收组件,无线接收组件再将第二储存介质内储存的数据传输至第一电接触面18。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显影装置还可以包括被检测组件,被检测组件用于被图像成形装置检测而将显影装置的信息传递给图像成形装置,可以与第一识别组件共同完成被图像形成装置识别的功能。被检测组件包括接收驱动部的动力而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间运动的被检测件,被检测件位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被检测件具有被检测端,第二护盖开设有供被检测端伸出的开口。在第一状态下,被检测端不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接触。在第二状态下,被检测端触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检测件,使得显影装置被图像形成装置检测到。
在第二方向上,被检测端相较于显影辊131的转动轴线和送粉辊132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0的第四端14。在第二方向上,被检测端相较于搅拌架的转动轴线更靠近盒体10的第三端13。
实施例一
参考图5和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第一活动单元包括摆动件22,摆动件22摆动设置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摆动件22与框架71相抵接,摆动件22被构造为在摆动的过程中,带动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7所示,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相互间隔分布在摆动件22的边缘,盒体10的第二端12设置有摆动中心轴225,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连接的位置开设有套设于摆动中心轴225上的安装孔,受力部221用于与图像生成装置配合。
摆动中心轴225沿第一方向延伸,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可以是一体连接的整体件,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连接的位置开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套设于摆动中心轴225上,从而使得摆动件22以摆动中心轴225的中轴线为中心摆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施力部222与框架71相抵接,摆动件22被构造为在摆动的过程中,增大摆动中心轴225与施力部222之间的间距,以使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16和图17所示,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均呈条形状,受力部221的一端和和施力部222的一端直接连接,受力部221的轴线方向和施力部222的轴线方向之间具有夹角,该夹角可以是小于或等于90°,受力部221的长度小于施力部222的长度。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受力部221的远离安装孔的一端面可以是圆弧面或者平面,施力部222的远离安装孔的一端面为圆弧面,摆动件22在摆动的过程中,因施力部222的远离安装孔的一端的圆弧面的不同位置接触到框架71,摆动件22与框架71相抵接的位置与摆动中心轴225之间的距离发生改变,在摆动件22与框架71相抵接的位置与摆动中心轴225之间的距离增大时,便可实现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8所示,摆动件22还具有主体部227,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通过主体部227连接,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均呈条形状,参考图13和图14所示,主体部227可以是呈条形、椭圆形等。参考图18、图19和图20所示,主体部227可以是呈圆形,安装孔可以是开设在主体部227内。相较于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直接连接的结构,本实施例提供的摆动件22通过设置主体部227,强度更高,不易折断,更加耐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9所示,导电组件30包括导电件31,导电件31设置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且导电件31与显影辊131电连接,导电件31具有第一作用结构,施力部222具有第二作用结构,第二作用被配置为与第一作用结构相互抵接。
导电件31的长度方向为第四方向,导电件31的厚度方向平行于第一方向。导电件31的宽度方向为第五方向。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6和图10所示,导电件31上开有第一孔313,第一孔313沿第一方向延伸。显影辊131靠近盒体10的第二端12的一端插入第一孔213内并且与导电件31电连接。导电件31与显影辊131之间可转动地连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也可以在导电件31与显影辊131之间增加导电中间件,导电中间件与导电件31和显影辊131电连接,从而减少由于显影辊131的转动而对导电件31造成的磨损,导电件31可以采用导电材料制成,如导电树脂、导电金属等。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7和图21所示,第一作用结构为导电件31的侧壁,第二作用结构包括施力部222的远离摆动中心轴225的一端面,在施力部222使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作用时,第二作用结构抵接于第一作用结构,即第一作用结构与第二作用结构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相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12所示,第一作用结构为导电件31的背向盒体10的一面设置的台阶部312,第二作用结构包括与台阶部312相抵接的第一推动臂;台阶部312在第四方向上相较于第一孔313距离显影辊131更远,台阶部312的朝向显影辊131的一面具有第一受力面311。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与导电件31在第一方向上的部分投影重合,施力部222在第四方向上的投影与台阶部312有重合。
第一受力面311用于承受施力部222所施加的推力。导电件31的背向显影辊131的一端用于承受鼓组件70上的第二迫推件51所施加的推力。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10和图15所示,第一作用结构为导电件31内开设的推动槽315,第二作用结构包括延伸到推动槽315内的第二推动臂。推动槽315可以是向导电件31内部凹陷的矩形槽或弧形槽,第二推动臂与推动槽315的内壁面向抵接,从而向导电件31施力。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推动槽315为导电件31的面向盒体10的一面设置的凹槽,推动槽315的开口朝向施力部222,便于第二推动臂延伸到推动槽315内。当然,推动槽315也可以是导电件31的面向施力部222的一面箱内凹陷形成的凹槽。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13和图14所示,第一作用结构为导电件31的背向盒体10的一面设置的受力突起314,第二作用结构包括与受力突起314相抵接的凹口。
凹口在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上沿着第四方向向着靠近显影辊131的方向凹陷而形成。凹口与受力突起314相匹配。受力突起314可插入凹口内,使得当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对受力突起314施加推力F2时,受力突起314始终被限制在凹口内,防止受力突起314与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之间脱离接触,使得传动过程更加稳定。
受力突起314可以是与导电件31一体成型的整体结构,受力突起314可以是板状,也可以是弧段状,受力突起314在第四方向上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面为第二受力面,第二受力面可以圆弧面,以保证显影装置安装至鼓组件上的过程中的平顺性,防止显影装置被鼓组件卡住。
在第四方向上,第二受力面的圆心位于背向显影辊131的一侧,第二受力面可以是圆弧面。
相对于第一作用结构为台阶部312的结构,本实施例中,第一作用结构为受力突起314,以受力突起314的侧壁作为第二受力面,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消耗,降低成本,且降低了装配难度。
以下为本实施例中公开的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首先将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鼓组件上。由于导电件31可相对显影辊131转动,因此在安装过程中,若导电件31与鼓组件产生干涉,则导电件31会绕着显影辊131转动而进行避让,保证安装过程中平顺性。
安装完成后,当图像形成装置接收到打印信号时,驱动部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动力经由传动组件而驱动显影辊131、送粉辊132、搅拌架转动而开始打印。
当打印结束时,图像形成装置不再输出动力,因此显影辊131、送粉辊132、搅拌架停止转动。此时图像形成装置向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施加推力F1,由于摆动件22与鼓组件的框架71接触,使得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绕着摆动中心轴225向着靠近显影辊131的方向摆动。同时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绕着摆动中心轴225向远离显影辊131的方向摆动,进而施力部222对导电件31的台阶部312施加向远离显影辊131方向的推力F2。在推力F2的作用下,导电件31拉动盒体10,使得整个显影装置向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感光鼓72与显影辊131之间不再接触。
同时由于第二迫推件51与框架71之间安装有和第一弹性件52,因此第二迫推件51在推力F2的作用下产生位移并且压缩第一弹性件52,所以第二迫推件51不会限制导电件31的运动。
当图像形成装置再次开始打印时,图像形成装置向动力接收部41输出动力,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对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施加推力F1,因此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不再对第二迫推件51施加推力F2。此时在显影装置的自身重力作用下,显影装置回到原位置,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重新接触,同时在第一弹性件52的弹力作用下,第二迫推件51向导电件31施加靠近感光鼓72方向的推力,使得导电组件30带动显影装置,进而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抵紧。
同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电压经由第二迫推件51传导至导电件31上。导电件31将电压传导至显影辊131上。而且由于设置有第一弹性件52,因此第二迫推件51与导电件31始终保持接触状态,进而保证显影辊131上始终具有电压。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由于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多个显影装置,在图像形成装置执行打印任务时,可能会出现部分显影装置无需参与的情形,此时图像形成装置也会向该显影装置的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施加推力F1,由于摆动件22与鼓组件的框架71接触,使得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绕着摆动中心轴225向着靠近显影辊131的方向摆动。同时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绕着摆动中心轴225向远离显影辊131的方向摆动,进而施力部222对导电件31的台阶部312施加向远离显影辊131方向的推力F2。在推力F2的作用下,导电件31拉动盒体10,使得整个显影装置向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进而使得感光鼓72与显影辊131之间不再接触。
本实施例提供的显影装置,使得现有的显影装置上被迫推部件、鼓辊分离部件与电接收部件的功能均集成在导电组件30上,节约了零件,降低生产成本,减少了对空间的占用,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5和图6所示,摆动件22还具有配合部223,受力部221、施力部222和配合部223沿摆动件22的边缘相互间隔排布,配合部223与框架71相抵接,受力部221用于与图像生成装置配合,以使摆动件22绕配合部223摆动,施力部222与导电组件30相互抵接,以使摆动件22带动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受力部221与图像生成装置配合,可以是图像生成装置与受力部221的侧面接触,对受力部221施加推力F1。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鼓组件的框架71具有抵接部711,配合部223与抵接部711抵接,配合部223为摆动件22的摆动中心,可以是抵接部711为凹弧面,摆动件22的配合部223为与抵接部711相配合的凸弧面,能够使配合部223与抵接部711的接触更平顺。参考图11所示,也可以是抵接部711为凸弧面,摆动件22的配合部223为与抵接部711相配合的凹弧面,能够使配合部223与抵接部711的接触平顺。当然,抵接部711也可以设置成其他形状的表面如平面。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盒体10的第二端12还设置有支撑件23,支撑件23和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具有空间,摆动件22转动设置于支撑件23和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空间内。
在其他可能实施的方式中,支撑件23也可以是呈直线状。
当图像形成装置没有打印任务或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显影装置无需参与打印任务时,图像形成装置对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施加推力F1,F1指向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使得摆动件22绕着配合部223顺时针摆动,摆动件22摆动时,配合部223与抵接部711抵接产生干涉,使得抵接部711对配合部223施加反作用力F2,F2指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F2通过摆动件22传递至配合部223,进而带动整个显影装置向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分离。同时盒体10带动导电件31向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导电件31则推动第二迫推件51并使得第一弹性件52被压缩,避免因第二迫推件51阻挡,导致显影装置无法向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当图像形成装置开始打印或部分显影装置重新参与打印任务时,图像形成装置不再对受力部221施加推力F1,此时第一弹性件52的弹力使得第二迫推件51对导电件31施加靠近感光鼓72的力,导电件31进而带动整个显影装置靠近感光鼓72,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再次接触。
采用以上设计避免感光鼓72与显影辊131在静止状态下长时间保持接触而导致感光鼓72被污染,避免感光鼓72的涂层损坏,避免感光鼓72和显影辊131变形,具有结构简单装配简单,效果稳定,生产制造成本低廉的优势。
实施例三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22、图23和图24所示,摆动件22还具有配合部223,受力部221、施力部222和配合部223沿摆动件22的边缘相互间隔排布,配合部223与框架71相抵接,受力部221用于与图像生成装置配合,以使摆动件22绕配合部223摆动,盒体10的第二端12设置有分离突起121,施力部222与分离突起121相互抵接,以使摆动件22带动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分离突起121沿第一方向凸出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分离突起121的面向摆动件22的一面为斜面,该斜面位于施力部222的摆动轨迹内,该斜面与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相抵接。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盒体10的第二端12还设置有支撑件23,支撑件23和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具有空间,摆动件22转动设置于支撑件23和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空间内。支撑件23可以是呈圆弧状,支撑件23的弧线与受力部221的运动轨迹同心,其中,受力部221、施力部222和配合部223均延伸到支撑件23的外侧。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受力部221、施力部222延伸到支撑件23的一侧,配合部223延伸到支撑件23的另一侧。摆动件22大致呈三角形或扇形,受力部221、施力部222和配合部223分别位于三个角,在本实施例中,配合部223为圆角,能够节省空间,有利于显影装置的小型化。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为了便于图像形成装置对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施加推力,受力部221连接有受力柱,受力柱与支撑件23相抵,使得受力部221在运动过程中持续被支撑件23的表面支撑和限位,使得摆动件22运动更稳定。
当图像形成装置没有打印任务或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显影装置无需参与打印任务时,图像形成装置对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施加推力F1,F1指向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使得摆动件22以配合部223为中心顺时针摆动,进而带动施力部222顺时针摆动,施力部222运动过程中与分离突起121产生干涉,并对分离突起121的斜面施加推力F,推力F具有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的分力F’,在F’的作用下,使得整个显影装置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并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分离。同时显影装置的运动使得导电件31则推动第二迫推件51,使得第二迫推件51朝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并使得第一弹性件52被压缩,避免因第二迫推件51阻挡,导致显影装置无法向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当图像形成装置接到打印任务时,图像形成装置撤去推力F,此时在第一弹性件52的弹力作用下,第二迫推件51推动导电件31朝向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导电件31带动显影辊131和整个显影装置靠近感光鼓72,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接触,从而保证打印任务的正常进行。
本实施例中,无需摆动件22与导电件31产生接触,也可实现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的分离,在盒体10的第二端12设置分离突起121,因此施力部222与配合部223的距离减小,从而缩短了摆动件22的长度,摆动件22的结构紧凑,降低了摆动件22断裂的可能性,提高使用的可靠性。
实施例四
参考图25、图26和图27所示,本实施例中取消了摆动件22,导电件31无需设置受力突起314和第一孔313。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第一活动单元包括滑块61和铰接设置于滑块61的顶杆62,滑块61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受力部221为滑块61的背向感光鼓72的一面设置的受力斜面611,使得滑块61的截面尺寸自靠近盒体10的一端向远离盒体10的一端逐渐减小,施力部222为顶杆62的远离滑块61的一端,施力部222可转动并与框架71相抵接,顶杆62铰接于滑块61的面向感光鼓72的一面,且滑块61被配置为向靠近盒体10的方向运动时,顶杆62推动框架71,以使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参考图28和图29所示,被迫推组件20还包括导向柱63和第二弹性件64,导向柱63设置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滑块61沿第一方向与导向柱63滑动连接,导向柱63的背向盒体10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凹槽631,第二弹性件64设置于第一凹槽631内,且第二弹性件6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凹槽631槽底面和导向柱63。
导向柱63可以是与盒体10一体成型的结构,导向柱63呈长条状,导向柱63上从左到右开有第一凹槽631,第一凹槽631内安装有第二弹性件64,第二弹性件64为压簧,滑块61可以是套设于导向柱63上,滑块61开有与导向柱63相匹配的第二凹槽,导向柱63可伸入第二凹槽内,滑块61可沿着第一方向滑动。导向柱63用于限制滑块61的运动方向,使滑块61只能沿着第一方向滑动并且对滑块61提供支撑,避免滑块61脱落。第二弹性件64用于使滑块61复位。
滑块61的背向感光鼓72的一面为受力斜面611,使得滑块61的截面尺寸自靠近盒体10的一端向远离盒体10的一端逐渐减小。即,在第四方向上,受力斜面611的远离显影辊131的一端与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小于受力斜面611的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与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这样的受力斜面611结构,有利于在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的推力之后,可使得顶杆62与滑块61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到小于或等于90°,从而使得顶杆62推挤鼓组件70,将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分离。
在第四方向上滑块61的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面为第三受力面613,第三受力面613上一体成型有突起于滑块61外表面的连接座612,顶杆62可以是通过销钉等铰接于连接座612,使得顶杆62可相对于连接座612转动。顶杆62的转动轴线平行于第五方向,顶杆62用于与鼓组件70相抵并接收来自鼓组件70的反作用力。
以下对本实施例中的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进行说明,参考图30和图31所示,当显影装置安装至图像形成装置内的鼓组件70后,在初始状态下,顶杆62的远离滑块61的一端为挤压端,顶杆62与连接座612连接的一端为连接端,挤压端相较于连接端更靠近盒体10的第二端12,挤压端同时与鼓组件70和盒体10的第二端12相抵,滑块61与盒体10的第二端12在第一方向上具有间隔。
当图像形成装置没有打印任务或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显影装置无需参与打印任务时,图像形成装置对受力斜面611施加沿着第四方向指向感光鼓72的推力F1。推力F1作用在受力斜面611上,由于受力斜面611为斜面,因此推力F1在第一方向上具有分力F1’,分力F1’使得滑块61克服第二弹性件64的弹力并沿着第一方向向右滑动,滑块61的滑动带动连接座612一同向右滑动,使得顶杆62的连接端朝着靠近盒体10第二端12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顶杆62的挤压端对鼓组件70施加沿着第四方向指向靠近感光鼓72方向的挤压力F2,而鼓组件70被固定的安装在图像形成装置内,因此鼓组件70无法被推动。并且鼓组件70同时对顶杆62施加反作用力F3,反作用力F3沿着第四方向指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反作用力F3通过顶杆62、连接座612、滑块61、导向柱63的传导作用至盒体10上,使得整个盒体10在反作用力F3的作用下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盒体10的运动使得第二迫推件51被推动且第一弹性件52被压缩,盒体10的运动还带动显影辊131也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分离。
在图像形成装置没有打印任务时,避免因显影辊131依然保持与感光鼓72的接触而导致显影辊131或感光鼓72变形或表面破损或被污染的情况发生。并且鼓组件70与顶杆62接触的位置无需进行特殊的设计,只需要提供一个大致正交于挤压力F2的表面即可,降低了鼓组件70的设计难度,也简化了鼓组件70的结构。
当图像形成装置具有打印任务时,图像形成装置不再对受力斜面611施加推力F1,此时在第二弹性件64的弹力作用下,滑块61沿着第一方向向左运动,即向远离盒体10的方向运动,带动连接座612一同向左运动,连接座612进而带动顶杆62的连接端向左运动,使得顶杆62挤压端不再对鼓组件施加挤压力F2,此时在第一弹性件52的弹力作用下,第二迫推件51推动盒体10向着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从而使得显影辊131向着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再次抵紧,从而保证显影装置与感光鼓72的正常工作。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区别在于,参考图28和图31所示,被迫推组件20还包括第三弹性件65,第三弹性件65设置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和顶杆62之间,且第三弹性件6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和顶杆62。第三弹性件65用于使顶杆62的挤压端抵紧在盒体10的第二端12上。避免顶杆62在没有外力限制的情况下,挤压端朝向远离盒体10第二端12的方向摆动,从而避免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无法分离。
在一种可能实施的方式中,第三弹性件65可以是拉簧,第三弹性件65一端与顶杆62的靠近滑块6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三弹性件65另一端与盒体10的第二端12固定连接,从而使顶杆62的挤压端始终抵靠在盒体10的第二端12。
实施例六
参考图32、图33和图34所示,本实施例中,被迫推组件20包括第一迫推件67,第一迫推件67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盒体10内,第一迫推件67具有伸出盒体10的第二端12的头部671;鼓组件70还包括第二迫推件51、第一弹性件52和分离件53,分离件53摆动设置于框架71内,第二迫推件51滑动设置于框架71的内壁面和分离件53之间,第一弹性件52连接于框架71的内壁面和第二迫推件51之间;第一迫推件67的头部671延伸到分离件53和第二迫推件51之间,分离件53和第二迫推件51均与头部671相抵接,以在分离件53的摆动作用下,使得显影装置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本示例中,头部671的抵接于分离件53的一侧壁为受力部221,头部671的抵接于第二迫推件51的一侧壁为施力部222。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为头部671的相对两侧壁。
参考图33、图34和图35所示,盒体10的第二端12还设置有导引件25,在第二端12的侧壁上还具有通孔122。导引件25固定安装在盒体10上,导引件25用于在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70上时起引导作用。
参考图36和图37所示,第一迫推件67包括一体成型的头部671和杆部672,本实施例中头部671与杆部672均为圆柱状,在第一方向上杆部672比头部671更靠近盒体10的第一端11,且头部671的圆周半径大于杆部672的圆周半径。头部671上具有第一斜面6711,第一斜面6711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交。杆部672上设置有限位块6721,本实施例中限位块6721为两个,且两个限位块6721对称分布在杆部672的两侧。
杆部672可通过通孔122插入到第二端12的侧壁内,头部671则暴露在外,且第一迫推件67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通孔122左右移动,限位块6721可防止第一迫推件67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时脱离通孔122。
被迫推组件20还包括第一压簧17,第一压簧17套设在杆部672上,第一压簧17可沿第一方向压缩或者拉伸,第一压簧17的一端与盒体10固定连接,第一压簧17的另一端勾连在限位块6721上,即第一迫推件67受力在第一方向上向右移动时可使得第一压簧17在第一方向上被压缩,第一压簧17也可以利用自身弹力使得第一迫推件67在不受力时在第一方向上向左移动。第一压簧17位于盒体10的第六端16。
在显影装置未安装到鼓组件70上时,第一迫推件67的头部671完全暴露于盒体10的外侧,且杆部672部分暴露于盒体10的外侧,第一压簧17处于未压缩状态。
第一弹性件52具有导电性,第一弹性件52可在第四方向上压缩或者拉伸,第一弹性件52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框架71上,第一弹性件5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二迫推件51上。第二迫推件51具有导电性,第二迫推件51可在受力时沿第四方向移动,当第二迫推件51移动使得第一弹性件52在第四方向上产生压缩时,在第二迫推件51不受分离件53的推力时,第一弹性件52利用自身弹力使得第二迫推件51沿第四方向靠近分离件53移动。分离件53可转动的安装在框架71内,分离件53具有抵触部531,抵触部531可与第一迫推件67和第二迫推件51接触,抵触部531可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转动。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5和图40所示,导电件31可拆卸地固定安装在盒体10的第二端12,本实施例中的导电件31为第二导电件,第二导电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传电部261、第二传电部262、接电部263和基板264。
第一传电部261用于与显影辊131位于盒体10第二端12的一端接触,从而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电能传输至显影辊131,第一传电部261包括第一环绕部2611、第二环绕部2612和接触部2613,第一环绕部2611、第二环绕部2612用于环绕接触显影辊131的显影辊轴1312部分圆周,接触部2613用于直接接触显影辊轴1312,接触部2613具有弹性,即使显影辊131工作时旋转导致第一环绕部2611、第二环绕部2612磨损,接触部2613也能和显影辊轴1312保持接触。
第二传电部262用于与送粉辊132位于盒体10第二端12的一端接触从而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电能传输至送粉辊132。接电部263为与基板264弯折而产生,接电部263具有弹性,以便接电部263在与其他元件产生干涉时能够避让从而避免接电部263受损,参考图41所示,弯折形成的夹角为第一夹角θ。
参考图35和图40所示,本实施例中接电部263采用导电钢片,在其他实施例中接电部263也可以是导电橡胶等柔性导电材料,从而使得在显影装置的安装过程中,接电部263能够避让图像形成装置内或者鼓组件70上可能存在的凹凸不平的表面,避免接电部263碰撞损坏影响导电功能。并且采用具有柔性材料制成的接电部263可与鼓组件70上的第二迫推件51接触后产生挤压进而发生弹性形变,使得接电部263在弹力作用下与第二迫推件51保持紧密的接触,以防止接触不良。
基板264上还设有连接孔265,用于使得导电件26能够固定安装在盒体10上,本实施例中连接孔265为2个,连接孔265可根据实际需求设置。
在鼓组件70上未安装显影装置时,第一弹性件52处于未压缩状态,分离件53的抵触部531的端部与第二迫推件51产生接触,但除抵触部531与第二迫推件51接触位置外,分离件53与第二迫推件51之间在第五方向上存在间隙,抵触部531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分离件53不使得第二迫推件51产生移动。
参考图41、图42和图43所示,鼓组件70上还设置有外壳56,外壳56上设置有导电部561和导线,导电部561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传电件接触以接收图像形成装置传输的电能。导线一端与导电部561电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弹性件52电连接,即导电部561可将图像形成装置传输的电能通过导线传输给第一弹性件52,由于第一弹性件52与第二迫推件51连接,所以第二迫推件51也可以收到电能。
参考图33和图34所示,显影装置可安装到鼓组件70上,在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70的过程中,第一斜面6711会先被分离件53上的抵触部531抵接。随着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70,抵触部531沿第一斜面6711的延伸方向由第一斜面6711靠近杆部672的一端向第一斜面6711远离杆部672的一端移动抵接,最后与第一斜面6711脱离抵接。
在第一斜面6711被抵接的过程中,第一迫推件67被抵接的同时在第一方向上向右移动并使得第一压簧17被压缩;抵触部531始终位于第一位置。
当显影装置可安装到鼓组件70上,即第一斜面6711脱离抵接后,第一迫推件67受第一压簧17弹力的作用在第一方向上向右移动并从分离件53与第二迫推件51之间的间隙中伸出,并对第二迫推件51产生挤压,在第一弹性件52弹力的作用下,使得第二迫推件51对第一迫推件67也具有反作用力,从而使得第二迫推件51通过作用在第一迫推件67上的反作用力推动盒体10向着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使得盒体10带动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抵紧,保证显影辊131与感光鼓的接触。此时盒体10和第一迫推件67在鼓组件70上位于第一位置。
在显影装置可安装到鼓组件70的过程中,显影装置上的第二导电件的接电部263会与第二迫推件51产生抵接,由于接电部263为柔性件,所以二者的抵接为非硬性抵接,接电部263会在抵接的过程中产生形变以防止接电部263或者第二迫推件51受损。显影装置完全安装到鼓组件70后,接电部263与基板264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θ1,第一夹角θ大于第二夹角θ1。因此当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且二者共同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上后,导电部561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电能后通过导线和第一弹性件52传递第二迫推组件51上,进而传输给与第二迫推件51抵接的接电部263使得第二导电件带电,第二导电件将电能传输至显影辊131和送粉辊132。
在其他实施例中,在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70的过程中,第一迫推件67也可以受第二迫推件51和分离件53的抵接沿第五方向相对于盒体10运动,先是沿第五方向逐渐远离显影装置未安装到鼓组件70时的位置,显影装置完全安装到鼓组件70上后,根据第一压簧17的弹力作用返回到显影装置未安装到鼓组件70时的位置,此时第一压簧17在第五方向上压缩或拉伸,第一压簧17也可以是其他能够具备良好形变性的弹性件。
在图像形成装置通过显影装置上的被检测组件完成对显影装置的认机后,显影装置即可正常工作。图像形成装置在结束某一个颜色的打印指令时,需要将使用完毕后的彩色显影装置如红色显影装置的显影辊131与鼓组件70上的感光鼓72分离,避免在进行下一个打印指令时使感光鼓72沾染上其他的颜色,致使打印质量不佳。参考图39所示,此时,图像形成装置将驱使分离件53沿L1的方向转动,即抵触部531沿L1的方向转动并对第一迫推件67施加作用力,此时第一迫推件67受到的作用力大于第一弹性件52间接对第一迫推件67施加的弹力,进而使得第一迫推件67带动盒体10共同沿第四方向从X2向X1的方向移动,第二迫推件51跟随第一迫推件67移动使得第一弹性件52继续被压缩。当抵触部531转动到第二位置时就不再转动,第一迫推件67与盒体10也不在移动,感光鼓72与显影辊131分离,但图像形成装置对分离件53施加的驱使力一直存在,且第一迫推件67始终与抵触部531保持抵接,防止感光鼓与显影辊131接触。此时盒体10和第一迫推件67在鼓组件上位于第二位置。
当图像形成装置再次需要该显影装置时,图像形成装置对分离件53施加的驱使力消失,第二迫推件51受第一弹性件52弹力的作用回到感光鼓72与显影辊131分离前的位置,盒体10和第一迫推件67回到鼓组件70上的第一位置,第一抵触部531回到第一位置。
通过本实施例,可以在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稳定接触和便于分离,使得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电能稳定的传输到显影装置上,从而为图像成型工作的进行提供更好的保障。
实施例七
参考图35、图37和图3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六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迫推件结构有所改变,增加了第二滑块68和导轨69。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迫推件67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头部671A和第一杆部672A,本实施例中第一头部671A和第一杆部672A均为圆柱状,在第一方向上第一头部671A比第一杆部672A更远离盒体10的第一端11,且第一头部671A的圆周半径大于第一杆部672A的圆周半径。
第一头部671A包括第二斜面6711A,第二斜面6711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第一杆部672A包括第二限位块6721A和第三斜面6722A,本实施例中第二限位块6721A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限位块6721A对称设置在第一杆部672A的两侧。第一杆部672A可通过通孔122插入到第二端12的侧壁内,第一头部671A则暴漏在外部,且第一迫推件67可在第一方向上相对于通孔左右移动,第二限位块6721A可防止第一迫推件67在第一方向上移动时脱离通孔122。第三斜面6722A的延伸方向与第一方向交叉,第二斜面6711A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斜面6722A的延伸方向不平行。
如图10和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设置有位于盒体10的第六端16的第二滑块68和导轨69。导轨69与盒体10一体成型,且沿第三方向延伸,导轨69包括条形槽图中未显示和卡位部图中未显示,本实施例中卡位部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导轨69的不同侧。
第二滑块68包括第四斜面681、滑动部682和卡块683,第二滑块68可在第三方向上相对于盒体10移动。滑动部682可在导轨69的条形槽内沿第三方向滑动并带动整个第二滑块68移动,本实施例中卡块683为两个且分别设置在第二滑块68的不同侧,卡位部与卡块683卡接以防止第二滑块68脱落。第四斜面681的延伸方向与第三方向交叉。第四斜面681可与第一迫推件67上的第三斜面6722A抵接并使得第一迫推件67在第一方向上产生移动。
在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的过程中,第二滑块68会受到鼓组件的挤压使得第二滑块68在导轨69上沿第三方向向上滑动。第二滑块68的移动使得第四斜面681开始与第一迫推件67的第三斜面6722A产生抵接,先是第三斜面6722A上的一端与第三斜面6722A产生抵接,随着第二滑块68的滑动,第三斜面6722A沿第四斜面681的延伸方向在第四斜面681上移动,且被第四斜面681上的不同位置抵接。在第三斜面6722A在第四斜面681上沿第四斜面681的延伸方向移动时,第一迫推件67在第一方向上向外移动,且第一迫推件21A的第一头部671A上的第二斜面6711A与鼓组件上的第二迫推件51抵接,使得第二迫推件51在第二方向上移动,并使得第一弹性件52被压缩,第一迫推件67向外移动时,第二迫推件51被第二斜面6711A沿延伸方向从第二斜面6711A远离第一杆部672A的一端一直抵接到靠近第一杆部672A的另一端,且在被第二斜面6711A从一端向另一端抵接的过程中第二迫推件51一直在移动。
当显影装置完全安装到鼓组件70上,第二滑块68不再滑动,第三斜面6722A与第四斜面681上的第二端部保持抵接,第一迫推件67不再向外移动,第二迫推件51与第二斜面6711A靠近第一杆部672A的一端保持抵接,第一弹性件52根据自身弹力通过第二迫推件51在第四方向上对第一迫推件21A施加反作用力,使得第一迫推件67带动盒体10向靠近感光鼓的方向移动,进而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紧密接触。
可选的是,第一迫推件21A不设置第二斜面6711A,鼓组件上的第二迫推件51设置斜面,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的过程中,第二迫推件51上的斜面与第一迫推件21A抵接。
本实施例,可以在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稳定接触和便于分离,及既可以使得显影装置工作时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图像成型效果,也可以使得在显影装置不工作时防止对图形成型工作产生干扰,还可以在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的过程中使第一迫推件能够避开分离件与第二迫推件接触的位置,防止在显影装置安装过程中第一迫推件被阻挡,提高安装的流畅性和简易性。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六的主要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导电件结构有所改进。参考图42和图44所示,本示例中的导电件31为第三导电件26A。
第三导电件26A位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第三导电件26A包括第一传电部261A、第二传电部262A、接电部263A、基板264A和安装孔265A。导电件26A通过安装孔265A固定的安装在盒体10的第二端12上。第一传电部261A用于与显影辊131的延伸到盒体10的第二端12的一端接触,从而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电能传输至显影辊131,第一传电部261A环绕显影辊131部分圆周。第二传电部262A用于与送粉辊132的延伸到盒体10第二端12的一端接触,从而将来自图像形成装置的电能传输至送粉辊132。
本实施例中接电部263A为半圆形缺口,接电部263A可具备一定的弹性,满足便于安装的需求。接电部263A与第一传电部261A分别设置于基板264A的两端。
盒体10的第二端12上设置有与盒体10一体成型的支撑柱27和连接柱29,支撑柱27和连接柱29均沿第一方向向外延伸。支撑柱27具有导电性,支撑柱27可与第三导电件26A的接电部263A接触,为了使得支撑柱27与第三导电件26A的接触更为稳定,提高安装的便利性,本实施例中将支撑柱27设置为圆柱,以对应接电部263A的半圆形缺口,使得接电部263A环绕支撑柱27的至少部分圆周。
支撑柱27上套设有扭簧28,扭簧28包括接触端281和连接端282。连接端282与连接柱29连接使得扭簧28的安装更为稳定。
在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70的过程中,扭簧28的接触端281与鼓组件70上的导电部561抵接,并根据自身的弹力与鼓组件70上的其他结构产生干涉时能够避让,使得与导电部561的抵接更为到位且不会对双方造成硬性抵接损害。当鼓组件70与显影装置安装到图像形成装置内,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电能并被鼓组件70上的导电部561接收,导电部561通过与之抵接的扭簧28将电能传输至扭簧28环绕的支撑柱27上,进而支撑柱27将电能传输给第三导电件26A,第三导电件26A将电能传输给显影辊131和送粉辊132。
在其他实施例中,扭簧28直接与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供电元件接触,并且由于扭簧28自身的弹性,扭簧28的接触端281在弹力作用下抵紧在图像形成装置内的供电元件上,保证接触的稳定性,避免接触不良。
通过以上结构,可以使得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电能稳定的传输到显影装置的显影辊131和送粉辊132上,从而保证显影装置的正常工作和图像成型的质量。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导电件的结构有所改进。
参考图45、图46、图47和图4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导电件为第四导电件21,第四导电件21包括第一部216和第二部217,第一部216套设在显影辊131端部,第二部217与第一部216滑动连接,第二部217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显影辊131和感光鼓72的排布方向,被迫推组件20连接于第二部217的背向盒体10的一面,第二部217的背向盒体10的一面设置有第一作用结构。
第一部216内设置有滑槽2162,滑槽2162的延伸方向平行于导电件21的长度方向,第二部217可沿着平行于导电件21的长度方向滑动设置在滑槽2162内,第一部216与第二部217均为导电材料制成,第一部216与第二部217电连接,第一部216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限位突起2161,限位突起2161上开有限位孔,第二部217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插入限位孔的内的限位部2172,限位部2172可在限位孔内活动。
第一作用结构为受力突起314,受力突起314为柱状,受力突起314沿着第一方向延伸,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与受力突起314接触。当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70上后,第二部217与第二迫推件51抵接。第一部216固定安装在盒体10上,显影辊131可相对第一部216转动。
参考图48和图49所示,在第四导电件21的长度方向上,第二部217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开设有沿着导电件21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安装槽2173,安装槽2173朝向显影辊131开口,安装槽2173内安装有第五弹性件2163,第五弹性件2163可沿着第四导电件21的长度方向压缩和拉伸,第五弹性件2163的一端与第一部216抵接,第五弹性件2163的另一端与安装槽2173抵接。
以下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显影装置的工作过程,当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后,第二迫推件51对第二部217施加弹力,使得第二部217压缩第五弹性件2163,第二部217移动至滑槽2162的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并推动第一部216朝着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第一部216则带动显影辊131和盒体10一起朝着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保持紧密接触。由于第二部217可以相对第一部216滑动,因此在将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70的过程中,避免了鼓组件上的空间太小导致第四导电件21难以安装到位的问题。
当图像形成装置没有打印任务或图像形成装置的部分显影装置无需参与打印任务时,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接收到图像形成装置施加的力,摆动件22绕着配合部223与鼓组件的接触位置摆动,使得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朝着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摆动,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从而推动受力突起314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受力突起314带动第二部217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限位部2172则随着第二部217一同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当限位部2172移动至与限位孔的边缘接触时,限位部2172则通过限位孔带动第一部216一起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一部216带动显影辊131和盒体10一同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使得显影辊131与感光鼓72不再接触。由于第二迫推件51与鼓组件70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件52,因此第二迫推件51能够在第二部217的作用下朝向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并且使得第一弹性件52被压缩而不会阻挡第二部217的移动。
实施例十
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本实施例中导电件的结构有所改进。
参考图50、图51、图52和图5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电件为第五导电件31a,第五导电件31a包括第一部216a和第二部217a,第一部216a套设在显影辊131的端部,第二部217a与第一部216a滑动连接,第二部217a的背向盒体10的一面设置有第一作用结构。
本实施例中第一部216a上设置的滑轨2161a大致沿着第五导电件31a的厚度方向设置,在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的状态下滑轨2161a上端相较于下端更靠近显影辊131。第二部217a与滑轨2161a滑动连接且沿着导电件21的厚度方向可滑动。
且本实施例中第一部216a和第二部217a之间不具有夹角,即第五导电件31a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中最长的两边均为直线。
第二部217a的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上设置有支座2172a,支座2172a突出于第二部217a的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支座2172a上一体成型有突出的定位柱2173a,定位柱2173a位于滑轨2161a内,且定位柱2173a的延伸方向与滑轨2161a的延伸方向相同,定位柱2173a上套设有第三弹性件2174a,第三弹性件2174a可沿着定位柱2173a的延伸方向伸缩。滑轨2161a内还设置有限位块2162a,限位块2162a上开有供定位柱2173a插入且与定位柱2173a同轴的通孔,第三弹性件2174a一端与支座2172a抵接,第三弹性件2174a的另一端与限位块2162a抵接。
当显影装置安装到鼓组件上时,第二部217a与第二迫推件51之间产生挤压,使得第二部217a沿着滑轨2161a的方向滑动,由于滑轨2161a的上端相较于下端更靠近显影辊131,因此第二部217a沿着滑轨2161a移动的过程中也朝向靠近显影辊131的方向移动,从而减小了第五导电件31a在显影辊131与第二迫推件51连线方向上的尺寸,从而便于第五导电件31a和显影装置的安装,避免卡死。
可选的,第二部217a上还设置有限位爪2175a,限位爪2175a对称的设置在第二部217a在第一方向上相对的两侧面上,限位爪2175a用于防止第二部217a向上脱离第一部216a。
实施例十一
参考图53和图55所示,本实施例中,摆动件22与导电件31为一体成型的整体件,显影辊131与导电件31可转动的连接,导电件31可相对盒体10运动。当摆动件22绕着配合部223摆动时,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朝着靠近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摆动件22的受力部221则带动导电件31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导电件31带动显影辊131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
其中,导电件31与摆动件22的施力部222一体连接。
实施例十二:
参考图56、图57和图58所示,本实施例中,取消了摆动件22,第一活动单元包括滑动件81和第四弹性件82,滑动件81沿第一方向滑动设置于盒体10的第二端12,第四弹性件82抵接于滑动件81和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滑动件81的背向盒体10的一面具有第一倾斜面811,滑动件81的面向感光鼓72的一面设置有第二倾斜面812,其中,受力部221为滑动件81的背向盒体10的一面设置的第一倾斜面811,施力部222为滑动件81的面向感光鼓72的一面设置的第二倾斜面812。第一倾斜面811用于接收图像形成装置输出的力,第二倾斜面812用于与鼓组件接触并产生干涉。
参考图56和图58所示,盒体10的侧壁上一体成型的设置有导向中心柱124,导向中心柱124沿着平行于显影辊131轴向的方向延伸,滑动件81滑动设置于导向中心柱124的上。
盒体10上还设置有导向突起123,导向突起123的数量为两个,且相互间隔排布,滑动件81的相对的两侧面分别与两个导向突起123接触,两个导向突起123分别与滑动件81的两侧面滑动接触,导向突起123用于防止滑动件81产生转动。
沿第一方向,第一倾斜面81的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与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倾斜面81的远离显影辊131的一端与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即第一倾斜面811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相较于远离显影辊131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距离盒体10更远。
沿第一方向,第二倾斜面812的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与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二倾斜面812的远离显影辊131的一端与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即第二倾斜面812靠近显影辊131的一端相较于远离显影辊131的一端在第一方向上距离盒体10更远。
第四弹性件82套设于导向中心柱124上,第四弹性件82可沿着第一方向伸缩,第四弹性件82一端与滑动件81抵接另一端与盒体10的第二端12抵接。
当图像形成装置对第一倾斜面811施力时,力作用在第一倾斜面811上,使得滑动件81沿着导向中心柱124朝着靠近盒体10的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二倾斜面812与鼓组件70接触,鼓组件70对第二倾斜面812产生反作用力,反作用力在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上具有分力,从而使得滑动件81受到远离感光鼓72方向的力,从而使得滑动件81通过导向中心柱124带动盒体10和显影辊131朝着远离感光鼓72的方向移动,使得感光鼓72与显影辊131分离。
当图像形成装置停止对第一倾斜面811施力后,在第四弹性件82的弹力作用下,滑动件81沿着导向中心柱124朝着远离盒体10的方向移动而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所使用的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顶端”、“底端”、“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位置或原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为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者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使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显影装置,可拆卸的安装在鼓组件(70)上,所述鼓组件(70)包括框架(71)和设置于所述框架(71)内的感光鼓(72),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装置包括:
盒体(10),所述盒体(10)具有沿第一方向的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所述盒体(10)内转动设置有显影辊(131),所述显影辊(131)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被迫推组件(20),所述被迫推组件(20)设置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所述被迫推组件(20)包括第一活动单元,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具有受力部(221)和施力部(222),所述施力部(222)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受力部(221)的作用力并相对于所述盒体(10)转动,以使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导电组件(30),所述导电组件(30)设置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所述导电组件(30)与所述显影辊(131)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包括摆动件(22),所述摆动件(22)摆动设置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所述摆动件(22)与所述框架(71)相抵接,所述摆动件(22)被构造为在摆动的过程中,带动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部(221)和所述施力部(222)相互间隔分布在所述摆动件(22)的边缘,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设置有摆动中心轴(225),所述受力部(221)和所述施力部(222)连接的位置开设有套设于所述摆动中心轴(225)上的安装孔,所述受力部(221)用于与图像生成装置配合;
所述施力部(222)与所述框架(71)相抵接,所述摆动件(22)被构造为在摆动的过程中,增大所述摆动中心轴(225)与所述施力部(222)之间的间距,以使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摆动件(22)还具有配合部(223),所述受力部(221)、所述施力部(222)和所述配合部(223)沿所述摆动件(22)的边缘相互间隔排布,所述配合部(223)与所述框架(71)相抵接,所述受力部(221)用于与图像生成装置配合,以使所述摆动件(22)绕所述配合部(223)摆动;
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设置有分离突起(121),所述施力部(222)与所述导电组件(30)或所述分离突起(121)相互抵接,以使所述摆动件(22)带动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还设置有支撑件(23),所述支撑件(23)和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具有空间,所述摆动件(22)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件(23)和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30)包括导电件(31),所述导电件(31)设置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且所述导电件(31)与显影辊(131)电连接,所述导电件(31)具有第一作用结构,所述施力部(222)具有第二作用结构,所述第二作用被配置为与所述第一作用结构相互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作用结构为所述导电件(31)的背向所述盒体(10)的一面设置的台阶部(312),所述第二作用结构包括与所述台阶部(312)相抵接的第一推动臂;或
所述第一作用结构为所述导电件(31)内开设的推动槽(315),所述第二作用结构包括延伸到所述推动槽(315)内的第二推动臂;或
所述第一作用结构为导电件(31)的背向盒体(10)的一面设置的受力突起(314),所述第二作用结构为包括与所述受力突起(314)相抵接的凹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包括滑块(61)和铰接设置于所述滑块(61)的顶杆(62),所述滑块(61)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于所述盒体(10)的所述第二端(12),所述受力部(221)为所述滑块(61)的背向所述感光鼓(72)的一面设置的受力斜面(611),使得所述滑块(61)的截面尺寸自靠近所述盒体(10)的一端向远离所述盒体(10)的一端逐渐减小,所述施力部(222)为所述顶杆(62)的远离所述滑块(61)的一端,所述施力部(222)可转动并与所述框架(71)相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迫推组件(20)还包括导向柱(63)和第二弹性件(64),所述导向柱(63)设置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所述滑块(61)沿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导向柱(63)滑动配合,所述顶杆(62)铰接于所述滑块(61)的面向所述感光鼓(72)的一面,所述导向柱(63)的背向所述盒体(10)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凹槽(631),所述第二弹性件(64)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631)内,且所述第二弹性件(64)的两端分别抵接于所述第一凹槽(631)槽底面和所述导向柱(6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被迫推组件(20)还包括第三弹性件(65),所述第三弹性件(65)设置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和所述顶杆(62)之间,且所述第三弹性件(6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和所述顶杆(62)。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包括滑动件(81)和第四弹性件(82),所述滑动件(81)沿所述第一方向滑动设置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所述第四弹性件(82)抵接于所述滑动件(81)和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所述受力部(221)为所述滑动件(81)的背向所述盒体(10)的一面设置的第一倾斜面(811),所述施力部(222)为所述滑动件(81)的面向所述感光鼓(72)的一面设置的第二倾斜面(812);
所述第一倾斜面(811)被配置为接收图像形成装置的输出力,以使滑动件(81)向靠近所述盒体(10)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二倾斜面(812)被配置为在滑动件(81)向靠近所述盒体(10)的方向运动时,使得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倾斜面(811)的靠近所述显影辊(131)的一端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倾斜面(811)的远离所述显影辊(131)的一端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倾斜面(812)的靠近所述显影辊(131)的一端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倾斜面(812)的远离所述显影辊(131)的一端与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之间的距离。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动单元包括第一迫推件(67),所述第一迫推件(67)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盒体(10)内,所述第一迫推件(67)具有伸出所述盒体(10)的第二端(12)的头部(671);
所述鼓组件(70)还包括第二迫推件(51)、第一弹性件(52)和分离件(53),所述分离件(53)摆动设置于所述框架(71)内,所述第二迫推件(51)滑动设置于所述框架(71)的内壁面和所述分离件(53)之间,所述第一弹性件(52)连接于所述框架(71)的内壁面和所述第二迫推件(51)之间;
所述头部(671)延伸到所述分离件(53)和所述第二迫推件(51)之间,且所述头部(671)的抵接于所述分离件(53)的一侧壁为所述受力部(221),所述头部(671)的抵接于所述第二迫推件(51)的一侧壁为所述施力部(222),在所述分离件(53)的摆动作用下,使得所述显影装置向远离所述感光鼓(72)的方向运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30)包括第一部(216)和第二部(217),所述第一部(216)套设在所述显影辊(131)的端部,所述第二部(217)与所述第一部(216)滑动连接,且所述第二部(217)的滑动方向平行于所述显影辊(131)和所述感光鼓(72)的排布方向,所述施力部(222)连接于所述第二部(217)的背向所述盒体(10)的一面。
CN202321158798.3U 2022-05-14 2023-05-12 一种显影装置 Active CN22055308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1172097 2022-05-14
CN2022211720970 2022-05-14
CN2022211935120 2022-05-17
CN202221193512 2022-05-17
CN2022213083750 2022-05-27
CN202221308375 2022-05-27
CN202221460388X 2022-06-10
CN202221460388 2022-06-10
CN202221950302 2022-07-26
CN2022219503712 2022-07-26
CN202221950371 2022-07-26
CN2022219503021 2022-07-26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3087U true CN220553087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45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58798.3U Active CN220553087U (zh) 2022-05-14 2023-05-12 一种显影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308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40099143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hat ensures an electrical connection between a replacement part and a main body part of the apparatus
CA3139160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212569435U (zh) 一种处理盒
CN215067733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553087U (zh) 一种显影装置
CN108021011B (zh) 一种显影盒、处理盒及电子成像装置
CN212515361U (zh) 一种显影盒
CN111367154A (zh) 显影盒
US20230185217A1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211236566U (zh) 一种显影盒
CN114236989A (zh) 一种显影盒
CN211786598U (zh) 显影盒
CN216387746U (zh) 显影盒
CN220795652U (zh) 一种显影盒
CN220252394U (zh) 一种显影装置
CN219676448U (zh) 显影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CN220584558U (zh) 处理盒
CN220121151U (zh) 一种显影装置及鼓组件
CN220543259U (zh) 一种显影装置、鼓组件、存储介质复位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0268157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artridge support member and cartridge including movable detection member
US11454901B2 (en) Developing cartridge
CN218675690U (zh) 一种显影盒
CN109725520B (zh) 一种显影盒及其处理盒
CN219936282U (zh) 一种显影装置
CN214504127U (zh) 显影盒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