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279267U - 显影盒 - Google Patents
显影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7279267U CN217279267U CN202220419994.0U CN202220419994U CN217279267U CN 217279267 U CN217279267 U CN 217279267U CN 202220419994 U CN202220419994 U CN 202220419994U CN 217279267 U CN217279267 U CN 21727926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ide wall
- detected
- guide
- gear
- developing cartrid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动力组件和被检测组件,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被检测组件包括被检测件,动力组件用于带动被检测件围绕第一轴线旋转,第一轴线与第一方向相互平行,被检测件包括检测部、连接部和抵靠部,抵靠部连接于连接部远离检测部的一端;显影盒还包括设于第一侧壁上的引导件,连接部位于引导件远离第一轴线的一侧,抵靠部在旋转的过程中可沿引导件移动,使得连接部可带动检测部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的方向移动,有利于简化被检测件的结构,使得被检测件与引导件之间的装配更加简便,从而提高了显影盒的组装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影盒。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如激光打印机,包括可拆卸地安装于该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的显影盒。为了判断显影盒的型号、容量大小及显影盒新旧等具体信息,该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通常设置有检测机构,并可以根据该检测机构被显影盒触碰的次数和时间间隔等信息进行分析。
在一种已知的显影盒中,通常在该显影盒的侧壁设置有被检测机构,被检测机构包括有带有检测突起的检测齿轮。显影盒的侧壁还设有用于支撑检测齿轮的引导件,一个新的显影盒在检测期间,检测齿轮在旋转的过程中可沿着引导件移动,使得检测齿轮还可以沿垂直于显影盒的侧壁的方向移动,检测突起随着检测齿轮的移动而突出于齿轮护盖的端面并触碰设置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检测机构,以使检测机构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移动。然而,现有的显影盒中检测齿轮的结构较为复杂,不利于检测齿轮与引导件之间的装配,降低了该显影盒的组装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影盒,以解决目前现有的显影盒中检测齿轮结构较为复杂而不利于检测齿轮与引导件之间的装配的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动力组件和被检测组件,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被检测组件包括被检测件,动力组件用于带动被检测件围绕第一轴线旋转,第一轴线与第一方向相互平行,被检测件包括检测部、连接部和抵靠部,抵靠部连接于连接部远离检测部的一端;显影盒还包括设于第一侧壁上的引导件,连接部位于引导件远离第一轴线的一侧,抵靠部在旋转的过程中可沿引导件移动。
可选地,引导件内开设有引导槽,抵靠部容置于引导槽内。
可选地,抵靠部抵持于引导件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远离第一侧壁的前端部上。
可选地,抵靠部抵持于引导件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侧壁的后端部上。
可选地,显影盒还包括与第一侧壁连接的端盖,端盖部分覆盖被检测组件;端盖沿第一轴线远离第一侧壁的表面还设有通口,且检测部可自通口伸出。
可选地,被检测组件还包括弹性件,弹性件设于被检测件与端盖之间或被检测件与第一侧壁之间。
可选地,第一侧壁上设有支撑轴,被检测件还包括基座和旋转轴,旋转轴套设于支撑轴上;基座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检测部自第一表面沿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连接部自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
可选地,抵靠部与连接部相垂直连接。
可选地,被检测件还包括自第二表面沿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的缺齿齿轮部,缺齿齿轮部与动力组件相啮合。
可选地,缺齿齿轮部包括有齿部和无齿部,有齿部与动力组件相啮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有益效果是: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显影盒,动力组件带动被检测件发生旋转,被检测件在旋转的过程中,抵靠部可沿引导件移动,使得连接部可带动检测部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的方向移动,由于抵靠部连接于连接部远离检测部的一端,且连接部位于引导件远离第一轴线的一侧,不仅简化了被检测件的结构,而且在被检测件与引导件进行组装的过程中,连接部不会与引导件发生干涉,使得被检测件与引导件之间的装配更加简便,从而提高了显影盒的组装效率。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盒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盒的另一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盒的又一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盒中被引导部与引导部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盒中被引导部与引导部的另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盒中被引导部与引导部的又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1提供的显影盒中引导部上滑动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显影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显影盒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显影盒的另一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2为图11所示的显影盒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显影盒的又一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显影盒在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显影盒中被引导部与引导部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2提供的显影盒中被引导部与引导部的另一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3提供的显影盒的局部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18为图17所示的显影盒在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显影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申请实施例4提供的显影盒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显影盒;
1、壳体;
11、第一侧壁;12、第二侧壁;13、支撑轴;
2、显影辊;
3、动力组件;
31、驱动力接收件;311、第一齿轮部;312、驱动力接收部;32、显影辊齿轮;33、供给辊齿轮;34、惰轮;35、搅拌构件齿轮;351、第四齿轮部;352、第五齿轮部;
4、被检测组件;
5、端盖;
51、第三表面;52、通口;53、阻挡部;
6、引导部;
61、第一滑动槽;62、第二滑动槽;63、第三滑动槽;64、第四滑动槽;65、第五滑动槽;
7、被检测件;
71、基座;711、第一表面;712、第二表面;72、通孔;73、旋转轴;74、检测部;75、限位肋;76、缺齿齿轮部;77、被引导部;78、止动部;79a、连接部;79b、抵靠部;
8、引导件;
81a、第一引导槽;81b、第二引导槽;81c、第三引导槽;81d、第四引导槽;81e、第五引导槽;82a、第一前端面;82b、第一后端面;83a、第二前端面;83b、第二后端面;84a、第三前端面;84b、第三后端面;85b、第四后端面;86b、第五后端面;
9、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它含义。
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和图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100,包括壳体1、动力组件3和被检测组件4,壳体1包括沿第一方向D1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被检测组件4设于第一侧壁11上,动力组件3用于带动被检测组件4围绕第一轴线L1发生旋转,第一轴线L1与第一方向D1相互平行。该显影盒100可拆卸地安装至具有检测机构的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图中未示出)中,检测机构可与被检测组件4相接触,且检测机构在被检测组件4的触碰下可在检测位置和非检测位置之间移动,从而实现检测机构对显影盒100进行检测,以判断显影盒100是否为新或者显影盒100中存储的显影剂的容量等。
壳体1内沿着第二方向D2依次设置有显影辊2、供给辊(图中未示出)和搅拌构件(图中未示出),显影辊2、供给辊和搅拌构件分别可旋转地连接于第一侧壁11和第二侧壁12之间,且显影辊端部、供给辊轴端部(图中未示出)和搅拌构件轴端部都是设置为自第一侧壁11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壳体1的外部。
壳体1内还设有用于存储显影剂的容纳仓,通过搅拌构件的旋转使得存储于容纳仓的显影剂能够得到搅拌,供给辊可将存储于容纳仓内的显影剂传输至显影辊2,设置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内的感光鼓可接收来自显影辊2上的显影剂,将形成在感光鼓表面的静电潜像转变为可见显影剂图像,并转印至打印介质的表面。
请参见图3,动力组件3包括齿轮单元,通过齿轮单元可以驱动显影辊2、供给辊、搅拌构件和被检测件7发生旋转。
具体地,齿轮单元包括驱动力接收件31、显影辊齿轮32、供给辊齿轮33、惰轮34和搅拌构件齿轮35,其中,驱动力接收件31和惰轮34可旋转地设置于第一侧壁11上,显影辊齿轮32设置于显影辊轴端部上,供给辊齿轮33设置于供给辊轴端部上,搅拌构件齿轮35设置于搅拌构件轴端部上。
驱动力接收件31包括第一齿轮部311和驱动力接收部312,驱动力接收部312用于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接收驱动力以带动第一齿轮部311发生旋转。第一齿轮部311分别与显影辊齿轮32、供给辊齿轮33和惰轮34相啮合,进而带动显影辊齿轮32、供给辊齿轮33和惰轮34发生旋转。
具体地,惰轮34包括沿第一方向D1依次间隔设置的第二齿轮部和第三齿轮部,搅拌构件齿轮35包括沿第一方向D1依次间隔设置的第四齿轮部351和第五齿轮部352,第一齿轮部311与第二齿轮部相啮合,第三齿轮部与第五齿轮部352相啮合。当驱动力接收部312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接收到驱动力后,第一齿轮部311可以带动显影辊齿轮32、供给辊齿轮33、惰轮34和搅拌构件齿轮35发生旋转,进而带动显影辊2、供给辊和搅拌构件发生旋转。
壳体1的第一侧壁11上设有支撑轴13,支撑轴13自第一侧壁11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延伸,且第一轴线L1为支撑轴13的中心轴线。被检测组件4包括可旋转地设置于支撑轴13上的被检测件7,且被检测件7包括检测部74和被引导部77。
请参见图4,被检测件7包括基座71、旋转轴73和缺齿齿轮部76,旋转轴73可套设于支撑轴13上,缺齿齿轮部76包括与动力组件3相啮合的有齿部和无齿部。当动力组件3与有齿部相啮合,即第五齿轮部352与缺齿齿轮部76的有齿部相啮合时,动力组件3可以带动缺齿齿轮部76发生旋转,从而带动被检测件7整体发生旋转。
旋转轴73可以设置于基座71的中部,支撑轴13和旋转轴73都是柱状体结构,且旋转轴73的中心轴线为第二轴线(图中未示出),第二轴线与第一轴线L1相互重合。基座71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三角形、扇形等,只要基座71能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与壳体1或其他任意部件发生干涉即可,在此不做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座71的形状可以为圆形。
基座71包括沿第一方向D1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711和第二表面712,旋转轴73可以自第二表面712沿第一方向D1延伸,也可以贯穿基座71设置,例如基座71的中部贯通设有第二通孔72,旋转轴73固定设置于第二通孔72内。
检测部74可以自第一表面711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延伸,且检测部74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弧状、板状等,在此不做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检测部74的形状可以是弧状。
缺齿齿轮部76可以自第二表面712沿第一方向D1延伸,缺齿齿轮部76的内壁与旋转轴73的外壁之间可以存在有一定间隙,也可以不存在间隙,即缺齿齿轮部76的内壁与旋转轴73的外壁相互重合。
基座71的外侧边缘可以比缺齿齿轮部76的端部更靠外侧,有齿部沿旋转轴73的径向远离旋转轴73的端部与第一轴线L1之间的距离大于无齿部沿旋转轴73的径向远离旋转轴73的端部与第一轴线L1之间的距离,有齿部沿旋转轴73的径向远离旋转轴73的端部与第一轴线L1之间的距离小于基座71的外侧边缘与第一轴线L1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缺齿齿轮部76还可以自基座71的外侧边缘沿旋转轴73的径向向外延伸。
显影盒100还包括与壳体1连接的端盖5,端盖5可部分覆盖被检测组件4。端盖5上设有引导部6,被引导部77在旋转的过程中可沿引导部6移动,以使检测部74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端盖5可与壳体1上的第一侧壁11连接,且端盖5包括沿第一轴线L1远离第一侧壁11的第三表面51,第三表面51对应于被检测件7的位置设有通口52,检测部74可自通口52伸出。通口5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C”形、环形、弧形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引导部6可以为围绕第一轴线L1开设于端盖5的侧壁上的滑动槽,被引导部77可以为自被检测件7的侧壁突出形成的第一凸起,第一凸起容置于滑动槽内,且被检测件7在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凸起可沿滑动槽的轨迹移动,以使检测部74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该第一凸起自缺齿齿轮部76的无齿部沿垂直于第一轴线L1的方向延伸。例如,当缺齿齿轮部76为自第二表面712沿第一方向D1延伸时,第一凸起位于第二表面712所在的一侧,且第一凸起远离第一轴线L1的端部可以比基座71的外侧边缘更靠外侧,即第一凸起远离第一轴线L1的端部与第一轴线L1之间的距离大于基座71的外侧边缘与第一轴线L1之间的距离;当缺齿齿轮部76为自基座71的外侧边缘沿旋转轴73的径向向外延伸时,第一凸起自基座71的外侧边缘沿旋转轴73的径向延伸。
引导部6为围绕第一轴线L1设置的滑动槽,第一凸起容置于滑动槽内,且滑动槽沿被检测件7的旋转方向T设置。被引导部77在旋转的过程中可沿着滑动槽的轨迹进行移动,从而带动检测部74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凸起还可以自旋转轴73的侧壁沿垂直于第一轴线L1的方向延伸,第一凸起可以位于第一表面711所在的一侧或者第二表面712所在的一侧,只要能实现第一凸起容置与滑动槽内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见图4至图7,滑动槽包括依次连续连接的第一滑动槽61、第二滑动槽62和第三滑动槽63。第一滑动槽61和第三滑动槽63相对第一侧壁11倾斜设置,第二滑动槽62相对第一侧壁11平行设置。沿靠近第二滑动槽62的方向,第一滑动槽61与第三表面51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减。沿远离第二滑动槽62的方向,第三滑动槽63与第三表面51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增。
初始状态下,被引导部77位于第一滑动槽61,且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由于第五齿轮部352与缺齿齿轮部76的有齿部相啮合,当驱动力接收部312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接收到驱动力后,第一齿轮部311可以依次通过惰轮34和搅拌构件齿轮35带动被检测件7沿旋转方向T发生旋转,进而带动被检测件7围绕第一轴线L1发生旋转;被引导部77沿着第一滑动槽61逐渐移动至第二滑动槽62内,此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检测部74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检测机构相接触,并带动检测机构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以使检测机构完成一次对显影盒100的检测动作;随着被检测件7继续发生旋转,检测部74与检测机构脱离接触,检测机构从检测位置回到非检测位置,被引导部77继续移动至第三滑动槽63内,此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沿第一方向D1移动并逐渐靠近第三表面51,直至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最终第五齿轮部352与缺齿齿轮部76的有齿部脱离啮合,使得被检测件7不再随着动力组件3发生旋转。其中,平齐是指第三表面51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等于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初始状态下,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可以更靠近第一侧壁11,即第三表面51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大于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
请参见图8,滑动槽还可以包括第四滑动槽64,该第四滑动槽64相对第一侧壁11平行设置,且与第一滑动槽61远离第二滑动槽62的一端连续连接。第四滑动槽64与第三表面51之间的距离可以等于或大于第一滑动槽61与第三表面51之间的距离,即当被引导部77位于第四滑动槽64内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可以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
滑动槽还可以包括第五滑动槽65,该第五滑动槽65相对第一侧壁11平行设置,且与第三滑动槽63远离第二滑动槽62的一端连续连接。第五滑动槽65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可以等于或大于第四滑动槽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即当被引导部77位于第五滑动槽65内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可以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滑动槽62、第四滑动槽64或第五滑动槽65也可以相对第一侧壁11倾斜设置,只要当被引导部77位于第四滑动槽64或第五滑动槽65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以及当被引导部77位于第二滑动槽62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即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被引导部77可以为围绕第一轴线L1形成于被检测件7的侧壁上的第一凹槽,引导部6可以为自端盖5的内侧壁突出形成的第二凸起,第二凸起容置于第一凹槽内。被检测件7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第一凹槽和第二凸起的配合,使得检测部74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其中,端盖5的内侧壁与第一轴线L1平行。
具体地,第一凹槽开设于缺齿齿轮部76的无齿部或旋转轴73的侧壁上,第二凸起自端盖5的内侧壁沿垂直于第一轴线L1的方向延伸。第一凹槽的结构与滑动槽的结构类似,在此不再赘述。
被检测件7在旋转的过程中,第二凸起可沿着第一凹槽的轨迹移动,由于第一凹槽各个部分与基座71之间的距离不同,从而通过第二凸起与第一凹槽的配合可以实现检测部74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被引导部77还可以为围绕第一轴线L1形成于被检测件7的顶壁上的第二凹槽,引导部6还可与为自端盖5的内顶壁突出形成的第三凸起,第三凸起容置于第二凹槽内。被检测件7在旋转的过程中,通过第二凹槽和第三凸起的配合,使得检测部74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被检测件7的顶壁靠近端盖5,端盖5的内顶壁与第一轴线L1垂直。
具体地,第二凹槽可以开设于第一表面711上,第三凸起自端盖5的内顶壁沿第一方向D1延伸。第二凹槽呈弧形围绕第一轴线L1设置,且第二凹槽沿第一方向D1的深度沿旋转方向T先递增后递减。
被检测组件4还包括弹性件9,弹性件9设置于被检测件7与端盖5之间或者被检测件7与第一侧壁11之间。被检测件7在旋转的过程中,由于第二凹槽沿第一方向D1的深度沿旋转方向T先递增后递减,在弹性件9的弹性作用下,使得检测部74先向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而后再向靠近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
具体地,弹性件9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板簧、弹片、弹针等,在此不做限定。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弹性件9可以为弹簧,弹簧设置于第一基座71与端盖5之间或者第一基座71与第一侧壁11之间,例如旋转轴73的侧壁沿其径向间隔延伸设置有若干限位肋75,弹簧的一端套设于限位肋75的外周,弹簧的另一端抵持于端盖5内或者第一侧壁11上,以使当凸起移动至深度较浅的位置时,通过弹性件9的弹性作用带动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向远离第三表面51的方向移动。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被引导部77可以为自被检测件7的侧壁突出形成的第一凸起,且引导部6可以为围绕第一轴线L1形成于端盖5的内侧壁上的导轨,第一凸起与导轨相抵接,其中,端盖5的内侧壁与第一轴线L1平行。
具体地,导轨可以自端盖5的内侧壁向靠近第一轴线L1的方向延伸,且被检测件7在沿旋转方向T发生旋转时,第一凸起可以抵持于导轨沿第一方向D1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上,其中,前端部与后端部相对,且后端部面向第一侧壁11。
导轨的前端部或后端部包括依次连续连接的多个端面,且沿着旋转方向T,各个端面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之间先递增后递减。
被检测组件4还包括弹性件9,弹性件9设置于被检测件7与端盖5之间或者被检测件7与第一侧壁11之间。在弹性件9的弹性作用下,被检测件7沿旋转方向T旋转,使得第一凸起始终抵持于导轨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上,进而使得检测部74先向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而后再向靠近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
端盖5上还可以设有阻挡部53,且阻挡部53的一端连接于通口52的相对两个内壁之间,阻挡部53的另一端朝向第一侧壁11的方向延伸;当检测部74围绕第一轴线L1发生转动一段时间后,检测部74与阻挡部53相抵接,以限制被检测件7因惯性作用继续旋转,避免了可能导致被检测件7与搅拌构件或端盖5干涉的问题。
可以理解的是,阻挡部53可以设置于端盖5上的任意位置,只要阻挡部53与检测部74能够相接触并限制被检测件7因惯性作用继续旋转即可;或者,被检测件7上还可以设有止动部78,止动部78可以设置于被检测件7上的任意位置,例如止动部78可以设置于第三表面51上,且自检测部74的端部向靠近第一轴线L1的方向延伸,只要阻挡部53与止动部78能够相接触并限制被检测件7因惯性作用继续旋转即可,在此不做限定。
实施例2
请参见图9和图10,与实施例1中的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在于第一侧壁11上设有引导件8,引导件8围绕第一轴线L1设置于支撑轴13的外周,且引导件8自第一侧壁11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延伸。
被检测件7还包括连接部79a和抵靠部79b,连接部79a连接于第二表面712和抵靠部79b之间。连接部79a自第二表面712沿第一方向D1延伸,抵靠部79b包括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连接部79a远离检测部74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端连接。
请参见11至图16,引导件8呈弧状设置于第一侧壁11上。引导件8内开设有引导槽,抵靠部79b容置于引导槽内,且引导槽沿被检测件7的旋转方向T设置。连接部79a位于引导件8远离第一轴线L1的一侧,抵靠部79b可以与连接部79a相垂直连接。此种结构设计,被检测件7与引导件8之间的装配更加简便。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引导槽包括依次连续连接的第一引导槽81a、第二引导槽81b、第三引导槽81c和第四引导槽81d。第三引导槽81c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引导槽81a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第二引导槽81b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递增,且沿远离第三引导槽81c的方向,第四引导槽81d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减。
初始状态下,抵靠部79b位于第一引导槽81a,且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由于第五齿轮部352与缺齿齿轮部76的有齿部相啮合,当驱动力接收部312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接收到驱动力后,第一齿轮部311可以依次通过惰轮34和搅拌构件齿轮35带动被检测件7沿旋转方向T发生旋转,进而带动被检测件7围绕第一轴线L1发生旋转;抵靠部79b沿着第二引导槽81b逐渐移动至第三引导槽81c内,此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检测部74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检测机构相接触,并带动检测机构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以使检测机构完成一次对显影盒100的检测动作;随着被检测件7继续发生旋转,检测部74与检测机构脱离接触,检测机构从检测位置回到非检测位置,抵靠部79b继续移动至第四引导槽81d内,此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沿第一方向D1移动并逐渐靠近第三表面51,直至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最终第五齿轮部352与缺齿齿轮部76的有齿部脱离啮合,使得被检测件7不再随着动力组件3发生旋转。
可以理解的是,初始状态下,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可以更靠近第一侧壁11,即第三表面51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大于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
第一引导槽81a和第三引导槽81c相对第一侧壁11平行设置,第二引导槽81b和第四引导槽81d相对第一侧壁11倾斜设置。第四引导槽81d远离第三引导槽81c的末端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引导槽81a与第一侧壁11之间距离。
第四引导槽81d远离第三引导槽81c的一端还设有止挡件,当抵靠部79b移动至第四引导槽81d远离第三引导槽81c的末端时,止挡件与抵靠部79b相抵接,以限制被检测件7因惯性作用带动被检测件7继续发生旋转。
引导槽还可以包括第五引导槽81e,该第五引导槽81e相对第一侧壁11平行设置,且与第四引导槽81d连续连接。第五引导槽81e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可以等于或小于第一引导槽81a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即当抵靠部79b位于第五引导槽81e内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可以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引导槽81a、第三引导槽81c或第五引导槽81e也可以相对第一侧壁11倾斜设置,只要当抵靠部79b位于第一引导槽81a和第五引导槽81e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以及当抵靠部79b位于第三引导槽81c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即可。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被检测组件4还包括弹性件9,该弹性件9可以设置于被检测件7和端盖5之间或者被检测件7与第一侧壁11之间。
引导槽包括依次连续连接的第一引导槽81a、第二引导槽81b和第三引导槽81c。第三引导槽81c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引导槽81a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第二引导槽81b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递增。第三弹性件9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板簧、弹片、弹针等,在此不做限定。
具体地,当被检测件7沿旋转方向T发生旋转,使得抵靠部79b移动至第三引导槽81c远离第二引导槽81b的末端时,抵靠部79b脱离与第三引导槽81c的接触,通过弹性件9的弹性作用可以带动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沿第一方向D1移动并逐渐靠近第三表面51,直至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
实施例3
请参见图17和图18,与实施例5中的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在于被检测件7在沿旋转方向T发生旋转时,抵靠部79b抵持于引导件8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远离第一侧壁11的前端部上,而非容置于开设于引导件8上的引导槽内。
引导件8的前端部包括依次连续连接的第一前端面82a、第二前端面83a和第三前端面84a,其中,第二前端面83a为斜面或曲面,且沿靠近第三前端面84a的方向,第二前端面83a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之间递增。
具体地,第一前端面82a和第三前端面84a与第一侧壁11相互平行,且第三前端面84a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前端面82a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当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一前端面82a上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当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三前端面84a上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
被检测组件4还包括弹性件9,弹性件9可以设置于被检测件7与端盖5之间或被检测件7与第一侧壁11之间。当被检测件7沿旋转方向T发生旋转,并使得抵靠部79b与第三前端面84a脱离接触后,通过弹性件9的弹性作用可以带动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沿第一方向D1移动并逐渐靠近第三表面51,直至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弹性件9包括但不限于弹簧、板簧、弹片、弹针等,在此不做限定。
初始状态下,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一前端面82a上,且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由于第五齿轮部352与缺齿齿轮部76的有齿部相啮合,当驱动力接收部312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接收到驱动力后,第一齿轮部311可以依次通过惰轮34和搅拌构件齿轮35带动被检测件7沿旋转方向T发生旋转,进而带动被检测件7围绕第一轴线L1发生旋转;抵靠部79b沿着第二前端面83a逐渐移动至第三前端面84a上,此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弹簧处于压缩状态,检测部74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检测机构相接触,并带动检测机构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以使检测机构完成一次对显影盒100的检测动作;随着被检测件7继续发生旋转,检测部74与检测机构脱离接触,检测机构从检测位置回到非检测位置,抵靠部79b与第三前端面84a脱离接触,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带动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沿第一方向D1移动并逐渐靠近第三表面51,直至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此时第五齿轮部352与缺齿齿轮部76的有齿部脱离啮合,使得被检测件7不再随着动力组件3发生旋转。
引导件8的前端部还可以包括第四前端面(图中未示出),该第四前端面与第三前端面84a远离第二前端面83a的一端连续连接。第四前端面为斜面或曲面,且沿远离第三前端面84a的方向,第四前端面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减。第四前端面远离第三前端面84a的端部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第一前端面82a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
抵靠部79b在沿着第四前端面移动时,可以逐渐释放弹性件9的弹性势能,在抵靠部79b与第四前端面脱离接触后,降低了被检测件7对壳体1造成的冲击力,不仅可以防止壳体1出现晃动或损坏等问题,还可以降低被检测件7缩进后撞击壳体1的噪音。
引导件8的前端部还可以包括第五前端面(图中未示出),该第五前端面与第四前端面远离第三前端面的一端连续连接。第五前端面与第一侧壁11相互平行,第五前端面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第一前端面82a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前端面82a、第三前端面84a或第五前端面可以为斜面或曲面,只要当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一前端面82a上或第五前端面上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以及当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三前端面84a上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即可。
实施例4
请参见图19和图20,与实施例6中的显影盒1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的在于被检测件7在沿旋转方向T发生旋转时,抵靠部79b抵持于引导件8沿第一方向D1靠近第一侧壁11的后端部上。
引导件8的后端部包括依次连续连接的第一后端面82b、第二后端面83b、第三后端面84b和第四后端面85b,其中,第一后端面82b和第四后端面85b与第一侧壁11相互平行,且第四后端面85b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小于第一后端面82b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
第二后端面83b与第一侧壁11相互平行,第二后端面83b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大于第一后端面82b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当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二后端面83b上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沿靠近第二后端面83b的方向,第三后端面84b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增。
当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一后端面82b或第四后端面85b上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当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二后端面83b上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
初始状态下,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一后端面82b上,且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此时弹簧处于拉伸状态;由于第五齿轮部352与缺齿齿轮部76的有齿部相啮合,当驱动力接收部312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接收到驱动力后,第一齿轮部311可以依次通过惰轮34和搅拌构件齿轮35带动被检测件7沿旋转方向T发生旋转,进而带动被检测件7围绕第一轴线L1发生旋转;抵靠部79b自第一后端面82b逐渐移动至第二后端面83b上,在弹簧的弹性作用下,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逐渐伸出第三表面51,检测部74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中的检测机构相接触,并带动检测机构从非检测位置移动至检测位置,以使检测机构完成一次对显影盒100的检测动作;随着被检测件7继续发生旋转,检测部74与检测机构脱离接触,检测机构从检测位置回到非检测位置,抵靠部79b沿着第三后端面84b移动至第四后端面85b上,带动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沿第一方向D1移动并逐渐靠近第三表面51,直至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此时第五齿轮部352与缺齿齿轮部76的有齿部脱离啮合,使得被检测件7不再随着动力组件3发生旋转。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后端面82b和/或第四后端面85b还可以为斜面或曲面,只要当抵靠部79b抵持于第一后端面82b上或第四后端面85b上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与第三表面51平齐或者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相比第三表面51更靠近第一侧壁11即可。
引导件8的后端部还包括第五后端面86b,该第五后端面86b连续连接于第一后端面82b与第二后端面83b之间,沿着靠近第二后端面83b的方向,第五后端面86b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逐渐递增。抵靠部79b在自第一后端面82b移动至第二后端面83b之前,需要先沿着第五后端面86b移动,从而可以逐渐释放弹性件9的弹性势能,降低了被检测件7对壳体1造成的冲击力,不仅可以防止壳体1出现晃动或损坏等问题,还可以降低被检测件7缩进后撞击壳体1的噪音。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后端面83b还可以是斜面或曲面,且沿靠近第三后端面84b的方向,第二后端面83b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之间逐渐递增,当抵靠部79b沿第二后端面83b向靠近第三后端面84b的方向移动时,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向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直至检测部74远离第一侧壁11的端部自通口52沿第一方向D1的反方向伸出第三表面51。
与现有技术相比,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显影盒100中,动力组件3带动被检测件7发生旋转,被检测件7在旋转的过程中,被引导部77可沿引导部6移动,以使检测部74向靠近或远离第一侧壁11的方向移动,由于引导部6设置于端盖5内,较现有的显影盒100在其侧壁设置引导件8而言,减小了被检测件7与第一侧壁11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显影盒100的小型化设计,在缩小显影盒100的规格时提高显影盒100的设计自由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显影盒,包括壳体、动力组件和被检测组件,所述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被检测组件包括被检测件,所述动力组件用于带动所述被检测件围绕第一轴线旋转,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互平行,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件包括检测部、连接部和抵靠部,所述抵靠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远离所述检测部的一端;
所述显影盒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侧壁上的引导件,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引导件远离所述第一轴线的一侧,所述抵靠部在旋转的过程中可沿所述引导件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件内开设有引导槽,所述抵靠部容置于所述引导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抵持于所述引导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前端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抵持于所述引导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侧壁的后端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盒还包括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端盖,所述端盖部分覆盖所述被检测组件;
所述端盖沿所述第一轴线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表面还设有通口,且所述检测部可自所述通口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组件还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被检测件与所述端盖之间或所述被检测件与所述第一侧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上设有支撑轴,所述被检测件还包括基座和旋转轴,所述旋转轴套设于所述支撑轴上;
所述基座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彼此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检测部自所述第一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延伸,所述连接部自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靠部与所述连接部相垂直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被检测件还包括自所述第二表面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的缺齿齿轮部,所述缺齿齿轮部与所述动力组件相啮合。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影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缺齿齿轮部包括有齿部和无齿部,所述有齿部与所述动力组件相啮合。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28660639 | 2020-12-01 | ||
CN202022866063 | 2020-12-01 | ||
CN2020231247529 | 2020-12-22 | ||
CN202023124752 | 2020-12-22 | ||
CN202023124346 | 2020-12-22 | ||
CN2020231243462 | 2020-12-22 | ||
CN202122449838.7U CN216210495U (zh) | 2020-12-01 | 2021-10-11 | 显影盒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49838.7U Division CN216210495U (zh) | 2020-12-01 | 2021-10-11 | 显影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7279267U true CN217279267U (zh) | 2022-08-23 |
Family
ID=8086396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0419994.0U Active CN217279267U (zh) | 2020-12-01 | 2021-10-11 | 显影盒 |
CN202122449838.7U Active CN216210495U (zh) | 2020-12-01 | 2021-10-11 | 显影盒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22449838.7U Active CN216210495U (zh) | 2020-12-01 | 2021-10-11 | 显影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2) | CN217279267U (zh) |
-
2021
- 2021-10-11 CN CN202220419994.0U patent/CN217279267U/zh active Active
- 2021-10-11 CN CN202122449838.7U patent/CN216210495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6210495U (zh) | 2022-04-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6679C (zh) | 圆盘可取出的盒子 | |
KR20130001735A (ko) | 카트리지 | |
CN109669332B (zh) | 可自动复位的显影盒 | |
US12038714B2 (en) | Developing cartridge and electronic imaging apparatus | |
CN217279267U (zh) | 显影盒 | |
JP2007155904A (ja) |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 | |
CN108490755B (zh) | 处理盒 | |
CN213365266U (zh) | 处理盒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6449660A (zh) | 显影盒 | |
CN110764385B (zh) | 一种处理盒 | |
CN216449895U (zh) | 显影盒 | |
CN109343318B (zh) | 碳粉盒装置 | |
CN216248769U (zh) | 显影盒 | |
US20220214631A1 (en) | Developing cartridge | |
CN215219434U (zh) | 显影盒 | |
CN214586406U (zh) | 一种硒鼓齿条驱动复位结构 | |
CN212933244U (zh) | 一种粉盒 | |
US20030219262A1 (en) | Toner supply device, toner cartridge and method for discriminating authenticity of toner cartridge | |
CN113534638A (zh) | 检测信号传递机构以及显影盒 | |
CN220543259U (zh) | 一种显影装置、鼓组件、存储介质复位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 |
CN110928156A (zh) | 处理盒的计数齿轮组件及处理盒 | |
CN219958079U (zh) | 处理盒 | |
CN220085245U (zh) | 处理盒及电子照相成像设备 | |
CN220473858U (zh) | 一种显影盒 | |
CN218003926U (zh) | 显影盒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