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41036U - 过墙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过墙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41036U
CN219141036U CN202320443922.4U CN202320443922U CN219141036U CN 219141036 U CN219141036 U CN 219141036U CN 202320443922 U CN202320443922 U CN 202320443922U CN 219141036 U CN219141036 U CN 21914103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ube
pipe
wall
hole
plat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4392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俊鸿
单联瑜
余杰彬
张华中
黄鑫
彭光前
李树云
蔡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Xiaomi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Xiaomi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Xiaomi Technology Wu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4392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4103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4103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4103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过墙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所述过墙管用于穿过墙体并具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用于穿过配管和/或线束,所述第二孔用于供气流流入,且所述第二孔的孔壁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将所述第二孔与外界相连以延缓所述第二孔的进口处的气流流速。本实用新型的风管组件安装方便、风阻小、防雨效果好。

Description

过墙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风管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过墙管、一种风管组件和一种应用该风管组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具有新风功能的新风空调被越来越多的家庭所选择,新风空调能够实现房间空气和室外空气之间的流通、换气,还有净化空气的作用,为人们的居家生活提供了更为舒适的环境。但是相关技术中,为了满足大风量的进风需要,空调的进风管的尺寸较大,且在安装时需要扩孔处理,存在安装不便的问题,而不需要扩孔安装的进风管则存在风阻较大,防雨效果差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过墙管,该过墙管安装方便、风阻小、防雨效果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包括上述过墙管的风管组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出一种应用上述风管组件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墙管用于穿过墙体并具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用于穿过配管和/或线束,所述第二孔用于供气流流入,且所述第二孔的孔壁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将所述第二孔与外界相连以延缓所述第二孔的进口处的气流流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墙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二管配合在所述第一管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孔形成在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孔形成于所述第二管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的管壁设有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沿着所述第一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管用于朝向所述墙体外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一管用于朝向所述墙体外侧的端部间隔设定距离以使部分所述第一开槽形成所述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尺寸,且所述第二管位于所述第一管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设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沿着所述第二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凸出部配合在所述第一开槽内,且所述第一开槽的槽壁和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具有间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管插接于所述第一管内,所述第一管内设有第一板部,所述第一板部沿着所述第一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管设有第二开槽,所述第二开槽沿着所述第二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板部导向配合在所述第二开槽内,且所述第一板部位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二开槽一侧的所述第二管的边缘设有第一轨,所述第一轨导向配合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板部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二开槽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管的边缘设有第二轨,所述第二轨导向配合在所述第二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内设有第二板部,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一板部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管包括第三板部,所述第三板部位于所述第二开槽的一侧,所述第三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贴合配合,所述第一轨和所述第二轨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三板部,且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三板部位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的外周侧设有第一台阶槽和第二台阶槽,所述第一台阶槽和所述第二台阶槽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台阶槽临近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的一侧对接处,所述第二台阶槽临近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另一侧对接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管设有多个引导槽,多个所述引导槽沿着所述第一管的轴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引导槽设于与所述第一孔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的管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墙管的外周面为光滑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组件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过墙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一体成型或可拆卸相连的连接管和转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与内机相连并将流入所述第二孔的气流输送至所述内机,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过墙管的所述第二孔连通,所述转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墙管的轴向、所述连接管的轴向和所述转接管的轴向一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管插接配合在所述过墙管内,所述转接管设有第二凸出部,所述过墙管设有导槽,所述导槽沿着所述过墙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凸出部配合在所述导槽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转接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通流截面小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通流截面,且所述第一管段插接配合于所述过墙管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风管组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系统包括:
内机,所述内机设于墙体的内侧,所述内机与所述连接管相连,所述过墙管穿过所述墙体;
外机,所述外机设于墙体的外侧;
配管和线束,所述配管和所述线束连接在所述内机和所述外机之间,且所述配管和所述线束穿过所述第一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风管组件沿着从墙体的内侧至墙体的外侧倾斜向下布置,且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第二孔的上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中风管组件的爆炸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第一管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第二管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转接管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在组装之前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管和第二管在组装之后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墙管的前端示意图。
图9是图8中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8中B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8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8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风管组件100;
过墙管1;
第一管11;第一开槽111;第一板部112;第二板部113;第一槽114;第二槽115;第一台阶槽116;第二台阶槽117;引导槽118;
第二管12;第二开槽121;第一凸出部122;导槽123;第一轨124;第二轨125;第三板部126;
第一孔13;第二孔14;间隙15;
连接管2;
转接管3;第一管段31;第二凸出部311;第二管段32;
墙体200;
内机3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3所示,过墙管1大体可以为圆管状并大体沿着前后方向延伸,过墙管1内可以设有隔板,隔板可以将过墙管1的内腔分隔为相对独立的两部分,两部分分别为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具体如图7所示。
使用时,过墙管1可以穿设在墙体200内,其中第一孔13内可以用于穿装配管和线束,配管可以为连接在内机300和外机之间的管路,线束可以为连接在内机300和外机之间的线缆。第二孔14则可以形成进风通道,即外界的气流可以经由第二孔14流向室内的内机300,从而起到提供新风的作用。
如图3所示,过墙管1的管壁上可以设有开口,开口可以设在过墙管1的周侧位于过墙管1的前端,开口能够将过墙管1的第二孔14与外界连通,由此,使得过墙管1的进口处的压强能够与外界一致,从而可以起到延缓气流流速的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过墙管1,在过墙管1上设置有开口,当内机300产生负压时,在开口朝向转接管3的临界处可以产生气流压差,即该临界处前侧的第二孔14内的气流流速大于该临界处后侧的气流流速,由于第二孔14的进口处的流速较慢,从而可以使雨水的流速较慢,使得雨水在重力作用下可以从流入第二孔14的气流分离,起到防雨效果。
另外,过墙管1的第一孔13内在安装后会装配有配管和线束,配管和线束可以起到对第二孔14的进口的遮挡效果,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防雨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墙管1包括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第二管12配合在第一管11内,至少部分第一孔13形成在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之间,至少部分第二孔14形成于第二管12内。
例如,如图1和图6所示,第一管11大体可以为圆管状。如图2和图6所示,第二管12大体可以为截面为半圆管状。第二管12可以通过插接的方式配合在第一管11内。如图7所示,当第二管12插入第一管11内后,第二管12的部分外管壁可以与第一管11的部分内管壁密封贴合,第二管12的内腔可以形成第二孔14,第一管11的内周壁和第二管12的外周壁之间可以限制出第一孔13。从而方便了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的成型,有利于简化过墙管1的加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11的管壁设有第一开槽111,第一开槽111沿着第一管11的轴向延伸,第二管12的用于朝向墙体外侧的端部和第一管11用于朝向墙体外侧的端部间隔设定距离以使部分第一开槽111形成开口。
例如,如图3所示,第一开槽111可以设在第一管11的底部,且第一开槽111可以沿着第一管11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由此,使得第一管11在任意位置的横截面均大体为C型。
如图12所示,当第二管12装配至第一管11内后,第二管12的前端和第一管11的前端之间可以存在设定距离L,在该设定距离L的范围内,第一开槽111不被第二管12封堵并形成过墙管1的开口。而在该设定距离L的后侧,第一开槽111会被第二管12封堵。
由此,第二孔14可以通过前后两个孔段形成,其中前孔段位于第二管12的前侧并通过第一管11的部分内腔构成,后孔段则通过第二管12的内腔形成。由于前孔段和后孔段的孔径不同,而且前孔段设置有开口,所以前孔段和后孔段的临近处会形成压差,即前孔段内的气流流速较慢,从而可以首先起到防水效果。另外,第一开槽111的设置以及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在前后方向的错位布置,则方便了开口的形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12的长度尺寸小于第一管11的长度尺寸,且第二管12位于第一管11内。例如,如图12所示,第二管12的后端可以与第一管11的后端对齐,第一管11的长度尺寸大体等于第二管12的长度尺寸与设定距离L之和。由此,既方便了过墙管1上开口的形成,也避免了第二管12伸出第一管11的情况,保证了装配的紧凑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12设有第一凸出部122,第一凸出部122沿着第二管12的轴向延伸,第一凸出部122配合在第一开槽111内,且第一开槽111的槽壁和第一凸出部122之间具有间隙15。
例如,如图4所示,第一凸出部122可以设在第二管12的底部,第一凸出部122向下方凸出并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成型,且第一凸出部122大体可以沿着第二管12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当第二管12装配至第一管11内后,第一凸出部122可以导向滑移配合在第一开槽111内。
由此,一方面可以实现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之间的相对定位,从而保证了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的装配精度,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限制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相对转动的作用,可以提升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装配后的结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图8和图11所示,第一凸出部122在左右方向宽度尺寸可以小于第一开槽111的槽宽尺寸,当第二管12装配至第一管11内后,第一凸出部122的左侧会与第一开槽111的左侧槽壁间隔并形成间隙15,第一凸出部122的右侧会与第一开槽111的右侧槽壁间隔并也形成间隙15。当雨水等液体沿着第一管11的外周壁向下流动时,两处间隙15可以形成对雨水的阻隔,从而使得雨水可以在两处间隙15处可以向下掉落,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管12插接于第一管11内,第一管11内设有第一板部112,第一板部112沿着第一管11的轴向延伸,第二管12设有第二开槽121,第二开槽121沿着第二管12的轴向延伸,第一板部112导向配合在第二开槽121内,且第一板部112位于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之间。
例如,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板部112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一管11内,第一板部112大体可以为矩形板并大体水平布置,第一板部112的短边可以沿着第一管11的径向延伸,且第一板部112的短边的长度尺寸大体可以与第一管11的半径一致,第一板部112的长边可以沿着第一管11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二管12可以为半圆管,第二管12可以包括弧形管壁和平整管壁,第二开槽121可以设在第二管12的平整管壁上。当第二管12插入第一管11内后,如图7所示,第一板部112可以对应嵌入第二开槽121内,由此,第一板部112和第二管12的平整管壁可以在第一管11内形成隔板,从而起到将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分隔的作用。其次,由于第一板部112和第二开槽121的嵌入配合,也可以进一步提升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装配的紧凑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部112的一侧设有第一槽114,第二开槽121一侧的第二管12的边缘设有第一轨124,第一轨124导向配合在第一槽114内,第一板部112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槽115,第二开槽121的另一侧的第二管12的边缘设有第二轨125,第二轨125导向配合在第二槽115内。
例如,如图3和图6所示,第一槽114可以设置在第一板部112的左侧,第二槽115可以设置在第一板部112的右侧,第一槽114和第二槽115均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一轨124可以与第二管12的平整管壁相连,第二轨125可以与第二管12的弧形管壁相连,其中第一轨124可以位于第二开槽121的左侧,第二轨125可以位于第二开槽121的右侧。
装配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时,如图7所示,可以将第一轨124插入第一槽114内,将第二轨125插入第二槽115内,然后可以将第二管12推入第一管11内,其中第一轨124可以沿着第一槽114滑移,第二轨125可以沿着第二槽115滑移。由此,一方面增强了结构的紧凑性、稳定性和结构强度,方便了第二管12的精准插接装配,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第一板部112的左右两侧和第二管12的连接密封性,从而实现了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的相对独立,避免了窜风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11内设有第二板部113,第二板部113和第一板部112间隔布置,第二管12包括第三板部126,第三板部126位于第二开槽121的一侧,第三板部126与第二板部113贴合配合,第一轨124和第二轨125的其中一者设于第三板部126,且第一板部112、第二板部113、第三板部126位于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之间。
例如,如图3和图6所示,第二板部113也可以为矩形板状,第二板部113也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一体成型于第一管11内。第二板部113的短边也可以沿着第一管11的径向延伸,第二板部113的长边也可以沿着第一管11的轴向延伸。第二板部113的短边和第一板部112的短边大体处于第一管11的同一直径上,且第一板部112和第二板部113之间可以间隔一定空间。
如图4和图6所示,第三板部126即为第二管12的平整管壁,当第二管12装配至第一管11后,如图7所示,第二板部113可以与第三板部126贴合配合,从而也可以起到分隔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2所示,由于第一管11和第二管12在前后方向上存在错位,第二板部113和第三板部126可以在与设定距离L对应的部分将第一管11的内腔分隔,实现了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的相对独立性。避免了配管和线束等容易下垂至第二孔14内,从而影响气流流动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11的外周侧设有第一台阶槽116和第二台阶槽117,第一台阶槽116和第二台阶槽117相对布置,第一台阶槽116临近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的一侧对接处,第二台阶槽117临近第一孔13和第二孔14另一侧对接处。
例如,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台阶槽116可以设置在第一管11的左侧,第一台阶槽116的踏面可以朝上布置,如图8和图10所示,第二台阶槽117可以设置在第一管11的右侧,第二台阶槽117的踏面也可以朝上布置。当雨水等液体沿着第一管11的外管壁向下流动时,第一台阶槽116和第二台阶槽117可以起到缓冲和阻滞作用,从而可以减少雨水的流速和流量,进一步增强防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管11设有多个引导槽118,多个引导槽118沿着第一管11的轴向延伸,且多个引导槽118设于与第一孔13对应的第一管11的管壁。
例如,如图3和图9所示,第一管11的管壁上可以设有多个褶皱,多个褶皱为波纹状,引导槽118可以形成在褶皱的下凹处,引导槽118可以沿着第一管11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当第一管11上方的雨水沿着第一管11的外管壁向下流动时,多个引导槽118一方面可以起到阻滞和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起到疏导雨水的作用,使得雨水可以沿着从后向前的方向流动(当第一管11沿着从后向前的方向倾斜向下布置时)。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
另外,多个引导槽118的设置还可以起到提升第一管11的局部结构强度的作用,满足了户外使用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墙管1的外周面为光滑面,从而方便了过墙管1穿过墙体200。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风管组件100。
如图1所示,风管组件包括过墙管1、连接管2和转接管3,过墙管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描述的过墙管1。
连接管2用于与内机300相连并将流入第二孔14的气流输送至内机300。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连接管2可以为波纹管,连接管2也大体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连接管2的前端可以与过墙管1的第二孔14连通,连接管2的后端可以与内机300连通。
转接管3的一端与过墙管1的第二孔14连通,转接管3的另一端与连接管2连通。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转接管3可以连接在过墙管1和连接管2之间,由于过墙管1的第二孔14的孔型和连接管2的形状不一致,转接管3可以起到过渡连接作用,方便了不同管型的管路的对接。
使用时,外界气流可以经由过墙管1的第二孔14流入,然后可以依次流经转接管3和连接管2,并最终可以流入内机300。
需要说明的是,过墙管1、转接管3、连接管2可以分体设置,即过墙管1、转接管3和连接管2可以通过插接、卡接、螺纹连接等方式可拆卸的相连。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过墙管1、转接管3和连接管2也可以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的风管组件100可以采用直管的设计,即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通过将风管组件等设计为L型并配置防雨帽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的风管组件100的过墙管1直接穿过墙体200即可,方便了现场安装,也有利于降低内部的风阻。
在一些实施例中,过墙管1的轴向、连接管2的轴向和转接管3的轴向一致。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过墙管1、连接管2和转接管3均可以直管并均可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从而可以避免转弯处容易增大内阻的情况,改善了流动损失,保证了进风的通畅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管3可以通过插接的方式装配在过墙管1的第二管12内,如图5所示,转接管3设有第二凸出部311,如图4所示,第一凸出部122设有导槽123,例如,第一凸出部122可以通过第二管12的部分管壁向外侧凸出的方式加工成型,此时,与第一凸出部122对应的第二管12的内壁部分即形成导槽123。导槽123也沿着第二管12的轴向(前后方向)延伸。当转接管3插入第二管12内后,如图8所示,第二凸出部311会嵌入在导槽123内。
由此,一方面可以实现转接管3和第二管12之间的相对定位,从而可以提升装配精度,另一方面可以实现转接管3和第二管12之间的止转装配,避免了在使用过程中,转接管3相对于第二管12可以转动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管3包括第一管段31和第二管段32,第一管段31的通流截面小于第二管段32的通流截面,且第一管段31插接配合于过墙管1内。
例如,如图5所示,转接管3可以通过注塑的方式加工成型,第一管段31可以连接在第二管段32的前侧,其中第一管段31的形状可以与第二管12的形状适配,例如,第一管段31的截面面大体可以为半圆型。第二管段32的形状可以与连接管2的形状适配,例如,第二管段32的横截面大体可以为圆形。装配时,如图12所示,第一管段31可以插接配合在第二管12的内腔内,连接管2则可以插接配合在第二管段32内。由此,实现了过墙管1和连接管2之间的转接。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风管组件100,风管组件100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风管组件100。空调系统可以为新风空调系统、中央空调系统、壁挂式空调系统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空调系统包括内机300,外机(未示出),配管和线束,内机300设于墙体200的内侧,内机300与连接管2相连,过墙管1穿过墙体200,外机安装于墙体200的外侧,配管和线束连接在内机300和外机之间,且配管和线束穿过过墙管1的第一孔13。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管组件100沿着从墙体200的内侧至墙体200的外侧倾斜向下布置,且第一孔13位于第二孔14的上方。由此,风管组件100从内至外的倾斜布置可以进一步提升防水效果,也使得配管和线束可以对第二孔14的进口的上侧形成遮挡,避免雨水进入第二孔14内。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9)

1.一种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墙管用于穿过墙体并具有第一孔和第二孔,所述第一孔用于穿过配管和/或线束,所述第二孔用于供气流流入,且所述第二孔的孔壁设有开口,所述开口用于将所述第二孔与外界相连以延缓所述第二孔的进口处的气流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墙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二管配合在所述第一管内,至少部分所述第一孔形成在所述第一管和所述第二管之间,至少部分所述第二孔形成于所述第二管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的管壁设有第一开槽,所述第一开槽沿着所述第一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管用于朝向所述墙体外侧的端部和所述第一管用于朝向所述墙体外侧的端部间隔设定距离以使部分所述第一开槽形成所述开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的长度尺寸小于所述第一管的长度尺寸,且所述第二管位于所述第一管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设有第一凸出部,所述第一凸出部沿着所述第二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凸出部配合在所述第一开槽内,且所述第一开槽的槽壁和所述第一凸出部之间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管插接于所述第一管内,所述第一管内设有第一板部,所述第一板部沿着所述第一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管设有第二开槽,所述第二开槽沿着所述第二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板部导向配合在所述第二开槽内,且所述第一板部位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部的一侧设有第一槽,所述第二开槽一侧的所述第二管的边缘设有第一轨,所述第一轨导向配合在所述第一槽内,所述第一板部的另一侧设有第二槽,所述第二开槽的另一侧的所述第二管的边缘设有第二轨,所述第二轨导向配合在所述第二槽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内设有第二板部,所述第二板部和所述第一板部间隔布置,所述第二管包括第三板部,所述第三板部位于所述第二开槽的一侧,所述第三板部与所述第二板部贴合配合,所述第一轨和所述第二轨的其中一者设于所述第三板部,且所述第一板部、所述第二板部、所述第三板部位于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的外周侧设有第一台阶槽和第二台阶槽,所述第一台阶槽和所述第二台阶槽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台阶槽临近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的一侧对接处,所述第二台阶槽临近所述第一孔和所述第二孔另一侧对接处。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设有多个引导槽,多个所述引导槽沿着所述第一管的轴向延伸,且多个所述引导槽设于与所述第一孔对应的所述第一管的管壁。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过墙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墙管的外周面为光滑面。
12.一种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过墙管。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体成型或可拆卸相连的连接管和转接管,所述连接管用于与内机相连并将流入所述第二孔的气流输送至所述内机,所述转接管的一端与所述过墙管的所述第二孔连通,所述转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连接管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墙管的轴向、所述连接管的轴向和所述转接管的轴向一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插接配合在所述过墙管内,所述转接管设有第二凸出部,所述过墙管设有导槽,所述导槽沿着所述过墙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二凸出部配合在所述导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管包括第一管段和第二管段,所述第一管段的通流截面小于所述第二管段的通流截面,且所述第一管段插接配合于所述过墙管内。
17.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2-16中任一项所述的风管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机,所述内机设于墙体的内侧,所述内机与所述连接管相连,所述过墙管穿过所述墙体;
外机,所述外机设于墙体的外侧;
配管和线束,所述配管和所述线束连接在所述内机和所述外机之间,且所述配管和所述线束穿过所述第一孔。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风管组件沿着从墙体的内侧至墙体的外侧倾斜向下布置,且所述第一孔位于所述第二孔的上方。
CN202320443922.4U 2023-03-09 2023-03-09 过墙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Active CN21914103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43922.4U CN219141036U (zh) 2023-03-09 2023-03-09 过墙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43922.4U CN219141036U (zh) 2023-03-09 2023-03-09 过墙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41036U true CN219141036U (zh) 2023-06-06

Family

ID=86595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43922.4U Active CN219141036U (zh) 2023-03-09 2023-03-09 过墙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4103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38118A (zh) 换气装置
CN219141036U (zh) 过墙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WO2024032092A1 (zh) 穿墙管组件及空调
CN219493346U (zh) 贯通管、风管组件和空调系统
CN111156672A (zh) 接管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3578015U (zh) 接管结构以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3272816U (zh) 风管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208431913U (zh) 卡式空调机送风结构
EP1089038B1 (en) Terminal unit for a balanced flue
CN212253072U (zh) 转换接头、风管安装组件及移动空调
CN211675896U (zh) 一种三通接头
CN217541035U (zh) 风管和新风空调
CN218328359U (zh) 接头的连接组件及空气调节装置
CN219995486U (zh) 一种新型风窗结构
CN212457281U (zh) 一种变位承插式通风踢脚线
CN217031555U (zh) 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1953043U (zh) 一种用于空调的室内机走管的包装结构、空调
FI20185633A1 (fi) Ilmanvaihtoventtiili ja asennussarja
CN219036834U (zh) 一种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及空调器室内机
CN108301598B (zh) 一种导流管及防火止回导流阀
CN212930194U (zh) 一种浴室取暖器
CN216716386U (zh) 新风管组件及空调器
CN212555748U (zh) 一种方便进行固定安装的汽车通风管
JPH0547686U (ja) ダクトジョイント
CN214664656U (zh) 一种带有进气管的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