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31555U - 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31555U
CN217031555U CN202220725610.8U CN202220725610U CN217031555U CN 217031555 U CN217031555 U CN 217031555U CN 202220725610 U CN202220725610 U CN 202220725610U CN 217031555 U CN217031555 U CN 2170315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fresh air
tube
air conditioner
ma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72561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林健辉
周何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072561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0315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315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315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Duct Arrang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所述新风管组件包括:主体管和端部管,所述主体管适于穿设于墙体上的墙孔,且所述主体管的两端分别为位于室内的室内端和位于室外的室外端,所述端部管适于设在室外且连接在所述主体管的所述室外端,以使所述主体管通过所述端部管与室外空气连通,所述端部管的过流面积逆着进新风方向逐渐增大,以使所述端部管的最大过流端面构成所述新风管组件的新风入口。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可以降低局部阻力损失,提高新风风量。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用户对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具备新风功能,此种空调器通常由新风模块将新风引入室内侧,新风模块与室外通过新风管连接,为保证美观及用户需求,将连接室内机与室外机的冷媒管和上述新风管均安装在墙孔内,考虑到墙孔尺寸较小,但冷媒管的管径恒定,从而导致新风管的管径较小,新风量较低,难以满足用户对新风功能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可以降低局部阻力损失,提高新风风量。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新风管组件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包括:主体管,所述主体管适于穿设于墙体上的墙孔,且所述主体管的两端分别为位于室内的室内端和位于室外的室外端;端部管,所述端部管适于设在室外且连接在所述主体管的所述室外端,以使所述主体管通过所述端部管与室外空气连通,所述端部管的过流面积逆着进新风方向逐渐增大,以使所述端部管的最大过流端面构成所述新风管组件的新风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通过在主体管的室外端增设渐扩的端部管,可以有效地降低新风管组件的新风入口处的局部阻力损失,提升新风量,提高空调器的新风性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可拆卸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螺纹旋接或者卡扣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管的管壁构成与所述主体管的管壁构成不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管包括内层管和设于所述内层管外的外层管,所述外层管为保温材料件,所述内层管包括管体和盘绕所述管体设置的支撑筋,和/或,所述端部管为塑料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管的至少一个过流截面设有防鼠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防鼠件设于所述端部管的远离所述主体管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于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外,以维持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体管的中心轴线共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管为围绕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回转体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端部管的轴截面上,所述端部管的管壁为直线段、或朝向靠近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曲线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曲线段为一个圆弧线或者由多个相切圆弧衔接而成,和/或,所述曲线段与所述室内端平滑过渡衔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端部管的另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直径为D1,所述第二端的直径为D0,其中,D0/D1的取值范围为1.5-6。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端部管的另一端为第二端,在所述端部管的轴截面上,所述端部管的管壁的两端点分别为位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一端点B和位于所述第二端的第二端点A,线段AB与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20°-70°,或者3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端部管的轴截面上,所述端部管的管壁为朝向靠近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曲线段,所述曲线段相对所述线段AB的弯曲幅度LCD与线段AB的长度LAB之比大于0且小于等于0.25,或者大于等于0.08且小于等于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新风管组件的过流面积在所述主体管与所述端部管的衔接处无突变,和/或,所述主体管为等直径管。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具有新风接口;新风管组件,所述新风管组件设于所述空调本体外,且为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管组件,所述主体管的所述室内端与所述新风接口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管组件,从而提高了空调器的新风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新风管组件的示意图;
图2是相关技术中不包含端部管的新风管的速度矢量图;
图3是图1中所示的新风管组件的速度矢量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主体管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主体管的剖视图;
图6是图1中所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新风管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图7中所示的新风管组件的速度矢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新风管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0是夹角α与局部损失系数λ的关系图;
图11是相对弯度LCD/LAB与局部损失系数λ的关系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所示的新风管组件与新风模块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1000;
新风管组件100;
主体管1;室内端1a;室外端1b;内层管11;管体111;支撑筋112;外层管12;
端部管2;新风入口2a;第一端2b;第二端2c;直线段2d;曲线段2e;
第一圆弧段21;第二圆弧段22;第三圆弧段23;防鼠件3;固定支架4;
空调本体200;新风模块20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可应用于性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随着用户对空气质量要求的提高,相关技术中的一些空调器具备新风功能,此种空调器通常由新风模块将新风引入室内侧,新风模块与室外通过新风管连接,为保证美观及用户需求,将连接室内机与室外机的冷媒管和上述新风管均安装在墙孔内,考虑到墙孔尺寸较小,但冷媒管的管径恒定,无法将新风管的管径增大,难以提高新风量。
例如,一般的新风管为圆形管,且管长在1.5m-2m之间,增加管径可有效降低新风风阻,提升新风风量,以满足用户对新风量的需求,但结构上受限于现有墙孔尺寸,在不扩墙孔,不新开墙孔的情况下,新风管的管径受固定墙孔直径限制,新风管的管径的有效内径较小,如在不扩墙孔的情况下通用的新风管内径为30mm,从而导致新风管的新风量较低,难以满足用户对新风功能的要求。
为了至少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之一,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1000的新风管组件100。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新风管组件100。
如图1所示,新风管组件100可以包括:主体管1和端部管2,主体管1适于穿设于墙体上的墙孔,且主体管1的两端分别为位于室内的室内端1a和位于室外的室外端1b,端部管2适于设在室外且连接在主体管1的室外端1b,以使主体管1通过端部管2与室外空气连通,端部管2的过流面积逆着进新风方向逐渐增大,以使端部管2的最大过流端面构成新风管组件100的新风入口2a。
由此,空调器1000在新风模式下,利用新风管组件100引入室外新风时,室外空气可以通过端部管2的最大过流端面、即新风入口2a进入新风管组件100内,然后沿着端部管2进入主体管1,并从主体管1的室外端1b向室内端1a流动。由于端部管2的过流面积沿着进风方向逐渐减小,从而使得端部管2呈现为朝向外界大气的扩口形式,使得室外空气可以从新风管组件100的最大敞口位置(即图1中所示的新风入口2a)进入新风管组件100内,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新风管组件100的进新风阻力,提高新风量。
例如图2和图3所示的速度矢量图,对比了有无端部管2情况下新风管组件100的速度矢量情况,如图2所示,在没有端部管2的情况下,由主体管1的室外端1b处的流动状态可以看到,气流从一个近似无穷大的边界突然进入到一个空间很小的截面(即主体管1的室外端1b的端面)内,由于发生截面突变,在突变截面处出现局部分离的现象,此时气流局部损失较大。而如图3所示,当在主体管1的室外端1b增设端部管2之后,由于端部管2为渐扩形式,从而可以起到从室外空气到主体管1的有效过渡,改善截面突变导致的局部分离现象,使得气流能够更加贴合新风管组件100的壁面流动,从而可以有效地降低气流的局部阻力损失,进而增大了风量。
综上,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新风管组件100,通过在主体管1的室外端1b增设渐扩的端部管2,可以有效地降低新风管组件100的新风入口2a处的局部阻力损失,提升新风量,提高空调器1000的新风性能。这样,在新风管组件100的主体管1的管径需要满足固定墙孔要求不能增大的前提下,通过巧妙地在新风管组件100的主体管1的室外端1b增加扩口形式的端部管2,从而降低了新风管组件100的新风进入处的局部阻力损失,这样既能满足固定墙孔不需扩口,也不需开设新墙孔,又能满足提高风量的要求,设计非常巧妙,适用性强。
此外,值得说明的是,如果条件允许,例如允许扩墙孔、或可以新开墙孔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主体管1进行增大直径设计,从而进一步提高新风量。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新风管组件100还可以为双向通风管,以使空调器1000还可以利用新风管组件100排出室内污浊空气,例如在排风模式下,空调器1000可以吸入室内污浊空气,并依次通过主体管1和端部管2排出到室外,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和图3所示,新风管组件100的过流面积在主体管1与端部管2的衔接处无突变。也就是说,室外端1b与室内端1a平滑过渡衔接相连,接口处的形状相同、尺寸相同,从而当气流从端部管2进入主体管1时,可以经过渐变过流面积顺畅流动,从而降低气动损失,提高风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1所示,主体管1可以为等直径管,也就是说,主体管1的过流面积沿着通气方向不变,从而可以简化设计,便于主体管1穿设墙孔。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或需要满足其他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也可以根据需要将主体管1的内径或者外径设置为变直径的,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端部管2与主体管1可以为可拆卸连接,也就是说,端部管2与主体管1为两个配件且采用装配的方式可拆卸连接。由此,在现场安装空调器1000时,可以将主体管1的室外端1b由室内穿出到室外,然后在室外,向主体管1的室外端1b安装端部管2,从而方便新风管组件100的安装。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如果将端部管2设置为可伸缩变形或者柔性材质,也可以将端部管2设置为与主体管1是一体件或不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空调器1000现场安装过程中,在将新风管组件100从室内向室外穿过墙孔时,可以将端部管2压缩变形以小于墙孔,从而便于端部管2可以穿过墙孔,当将端部管2穿出到室外之后,再恢复其形状。
相对于本实施例,将端部管2与主体管1设置成可拆卸连接时,可以降低端部管2的结构复杂性,例如可以将端部管2设置为不可变形的硬质材料件,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端部管2的进风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便于加工。
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如果可以变更安装方式,例如可以采用从室外向室内穿入新风管组件100的安装方式,此时,端部管2可以留在室外,而将主体管1的室内端1a从墙孔穿入室内,由此,主体管1与端部管2的连接方式不限,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件、或不可拆卸的固定连接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端部管2与主体管1设置成可拆卸连接时,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不限,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管2与主体管1可以螺纹旋接,即端部管2与主体管1采用插管的方式插接,且插接位置的两个管段中的一个上具有内螺纹、另一个上具有外螺纹,从而通过旋转端部管2的方式,就可以完成端部管2的拆装,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便于拆装、成本低廉。
例如,在端部管2的管内壁设置内螺纹,在主体管1的管外壁设置外螺纹,内螺纹与外螺纹旋扣连接,或者,内螺纹与外螺纹的位置互换。又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管2与主体管1还可以卡扣连接,即可以采用卡扣结构实现两者的拆装,例如可以是弹性卡扣、或者活动卡扣等等,这里不作限制。
可选地,当端部管2与主体管1可拆卸连接时,由于端部管2与主体管1不受必须为一体件的限制,从而无需限制为统一材质,可以根据需要分别单独加工,以满足各自的管壁构成需求。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示例中,端部管2的管壁构成与主体管1的管壁构成可以不同,这样,可以主体管1和端部管2可以分别单独满足各自的要求,例如,主体管1可以加工为保温性加好的管壁结构,满足保温性能,而端部管2仅需较好地维持扩口形状即可,对保温性能不作过多要求,从而在增大进风量的情况下,可以降低成本,简化端部管2的加工。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端部管2为塑料管,从而成本低、重量轻、便于成型,且能够较好、较稳定地维持扩口形状,保证通风量较大。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塑料以外的其他材质加工端部管2,例如金属材料、复合材料、木质材料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例如图4和图5所示,主体管1可以包括内层管11和设于内层管11外的外层管12,外层管12为保温材料件,内层管11包括管体111和盘绕管体111设置的支撑筋112。由此,主体管1的结构稳定性较好,且保温性能较好。
可选地,保温材料件可以选用气凝胶材质,从而减小保温材料件的壁厚,从而在外层管12的外径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大内层管11的内径,进而增大过流面积,提高通风量。可选地,支撑筋112与管体111为一体件,从而提高支撑筋112对管体111的支撑可靠性。可选地,管体111为TPU材质且支撑筋112为PVC材质,从而在保证成本的前提下,可以提高内层管11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端部管2的至少一个过流截面设有防鼠件3。由此,可以通过防鼠件3起到防止老鼠、昆虫等通过新风管组件100进入空调器1000内。值得说明是的,防鼠件3的具体构成不限,可以为防鼠网、防鼠弹簧、防鼠罩等等,且材质不限,可以为塑料材质、金属材质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防鼠件3相对端部管2的具体设置位置不限,例如可以位于端部管2的内部、两端中的至少一端等等。例如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防鼠件3设于端部管2的远离主体管1的一端,即防鼠件3设于端部管2的大截面端,或者说设于新风管组件100的新风入口2a处,由此,防鼠件3的结构体积不限,可以根据实际要求灵活设计,并且便于安装,可以避免小动物、小虫子进入端部管2内对风量造成干扰。
需要说明的是,防鼠件3与端部管2的连接方式不限,例如可以是一体件或装配连接件,从而可以实现灵活设计。例如,在一些可选示例中,防鼠件3形成为塑料或铁质的防鼠网,且与塑料的端部管2一体成型或二次注塑成型等等,从而提高防鼠件3与端部管2的连接可靠性,提高防鼠件3防止老鼠、昆虫等通过新风管组件100进入空调器1000内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图7所示,新风管组件100还可以包括固定支架4,固定支架4设于端部管2与主体管1外,以维持端部管2的中心轴线与主体管1的中心轴线共线。由此,可以保证进风顺畅性,降低流动阻力。其中,固定支架4的具体结构形态不限,例如可以为同心圆环沿轴向排列,采用筋条固定同心圆环,或者仅包括若干支撑筋条等等,从而实现固定形态的效果等等,这里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图9所示,端部管2为围绕端部管2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回转体件。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且端部管2内的气流可以均匀朝向主体管1内流动,提高气流流动的顺畅性,进一步降低气动阻力。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个物体的两端假设两个点,而两点连成一线穿过物体,物体以此线为旋转中心,在旋转时它的每个部分旋转到固定一个位置时都是一样的形状,此为标准回转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回转体件当作广义理解,可以为标准回转体、也可以为近似标准回转体。
可选地,如图6所示,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可以为直线段2d。由此,结构简单,便于加工。或者可选地,如图7所示,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可以朝向靠近端部管2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曲线段2e。由此,可以提高端部管2与主体管1连接处的平滑线,降低气流在端部管2与主体管1衔接位置产生较大的阻力损失,进一步提高风量。例如,从图3和图8所示的速度矢量图来看,当端部管2的管壁形成为朝向靠近端部管2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曲线段2e时的气流损失(例如图8所示)、相对于当端部管2的管壁形成为直线段2d时的气流损失(例如图3所示),可以减小,因此风量可以提高。
具体而言,端部管2与主体管1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2b(即小口径端),端部管2的另一端为第二端2c(即大口径端),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的两端点分别为位于第一端2b的第一端点B和位于第二端2c的第二端点A,当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为线段AB时则为直线段2d(例如图6所示),而当端部管2的管壁为曲线段2e时,例如图7所示,曲线段2eADB相对于线段AB朝向靠近端部管2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
值得说明的是,朝向靠近端部管2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曲线段2e的具体线型不限,例如曲线段2e可以为一个圆弧线(例如图7所示,端部管2的管壁曲线段2e仅包括第一圆弧段21),或者曲线段2e还可以由多个相切圆弧衔接而成(例如图9所示,端部管2的管壁曲线段2e包括第二圆弧段22和第三圆弧段23)。由此,结构简单、便于设计和加工,且对气流的导向作用好,可以降低阻力,提升风量。
例如在图7所示的示例中,端部管2与主体管1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2b(即小口径端),端部管2的另一端为第二端2c(即大口径端),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的两端点分别为位于第一端2b的第一端点B和位于第二端2c的第二端点A,设计端部管2的管壁曲线段2e时,可以作过A点、B点、且半径为R1的第一圆弧段21,使得第一圆弧段21与主体管1的管壁平滑连接。
又例如在图9所示的示例中,端部管2与主体管1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2b(即小口径端),端部管2的另一端为第二端2c(即大口径端),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的两端点分别位于第一端2b的第一端点B和位于第二端2c的第二端点A,设计端部管2的管壁曲线段2e时,一方面过A点、且半径为R2作第二圆弧段22,另一方面过B点、且半径为R3作第三圆弧段23,第二圆弧段22与第三圆弧段23的切点即为E点。
例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管2与主体管1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2b,端部管2的另一端为第二端2c,第一端2b的直径为D1,第二端2c的直径为D0,其中,D0/D1的取值范围为1.5-6。例如,D0/D1为1.5、2、2.5、3、3.5、4、4.5、5、5.5、6等等。由此,可以明显降低进新风阻力,提高风量。具体而言,ψ=D0/D1∈[1.5,6],研究发现,如果ψ<1.5,则新风管组件100的新风入口2a的面积增加不明显,阻力降低不明显,而如果ψ>6,则新风管组件100的新风入口2a的面积过大,端部管2的锥角过大,气流在壁面产生分离,降阻效果减弱。
例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端部管2与主体管1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2b,端部管2的另一端为第二端2c,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的两端点分别位于第一端2b的第一端点B和位于第二端2c的第二端点A。其中,线段AB与端部管2的中心轴线OO’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20°-70°,由此,结合图10,端部管2的局部损失系数较小,可以有效地降低阻力,提高风量。例如,夹角α可以为20°、30°、40°、50°、60°、70°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端部管2的管壁形状不限,例如上文所述,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可以为连接AB两点的直线段2d或曲线段2e。
进一步地,结合图10,夹角α的取值范围可以为30°-50°,如夹角α可以为30°、35°、40°、45°、50°等等。由此,可以更好地降低端部管2的局部损失系数,可以有效地降低阻力,提高风量。此外,夹角α可以符合计算公式:α=arctan[/2H]。另外,图10为夹角α与局部损失系数λ的关系图,图10中横坐标为夹角α(单位°),纵坐标为端部管2的局部损失系数λ,其中,局部损失系数λ的定义可以参考通风机手册中介绍的局部损失系数的经验公式,这里不作赘述。
例如图7和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当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为朝向靠近端部管2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曲线段2e时,曲线段2e相对线段AB的弯曲幅度LCD与线段AB的长度LAB之比大于0且小于等于0.25。由此,结合图11,端部管2的局部损失系数较小,可以有效地降低阻力,提高风量。例如,曲线段2e的相对弯度为LCD/LAB可以为0、0.5、0.1、0.15、0.2、0.25等等。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弯曲幅度LCD指的是:过线段AB上的各点向端部管2的管壁的曲线段2e作垂线段,其中,最长的垂线段为弯曲幅度LCD。可以理解的是,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如果端部管2的管壁可以为直线段2d,则相当于LCD/LAB为0,因此当LCD/LAB大于0时,则端部管2的管壁为曲线段2e。
进一步地,结合图11,相对弯度LCD/LAB大于等于0.08且小于等于0.12,如相对弯度LCD/LAB可以为0.08、0.09、0.10、0.11、0.12等等。由此,可以更好地降低端部管2的局部损失系数,可以有效地降低阻力,提高风量。另外,图11为相对弯度LCD/LAB与局部损失系数λ的关系图,图11中横坐标为相对弯度LCD/LAB,纵坐标为端部管2的局部损失系数λ,其中,局部损失系数λ的定义可以参考通风机手册中介绍的局部损失系数的经验公式,这里不作赘述。
表1测试管1与测试管2的进新风端口的局部阻力损失对比
新风入口流速m/s 测试管2局部阻力Pa 测试管1局部阻力Pa 减阻率(%)
3 2.7 1.512 44
5 7.5 4.11 45.2
10 30 16.2 46
15 67.5 33.075 51
20 120 58.32 51.4
为进一步验证效果,本文以D1=53mm,D0=120mm,α=30°,在端部管2的轴截面上,端部管2的管壁为直线段2d的端部管2(例如图6所示)为实验端部管2,测试新风管组件100在安装上述实验端部管2(即测试管1)和未安装实验端部管2(即测试管2)的气动性能,据以上表1可以看出,测试管1通过在主体管1的入口端增加实验端部管2,能够有效降低局部阻力,在低速3-5m/s时,减阻率已经达到45%左右,而且当管壁流动速度达到15-20m/s时,减阻率更高,所以流速越大,总阻力减小越多,减阻率随着流速增加而增加。
下面,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
如图12-图13所示,空调器1000包括:空调本体200和新风管组件100,空调本体200上具有新风接口,新风管组件100设于空调本体200外,且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新风管组件100,主体管1的室内端1a与新风接口相连。
具体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具备新风功能,通风新风管组件100引入室外新风。当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一些扩展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还可以具有其他功能,例如排风功能,室内空气通过新风管组件100排出到室外。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图13所示,空调器1000可以包括新风模块201,新风模块201包括新风风机,新风风机工作时,可以将室外空气通过新风管组件100吸入。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也可以不包括新风风机,例如可以将新风模块201的风路连通至空调器1000的工作风路,例如换热风路或者净化风路等,当工作风路产生负压时,新风模块201的风路可以通过新风管组件100引入室外空气。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具体类型不限,例如空调器1000还可以为壁挂机、落地机、窗机、移动空调等等,当空调器1000的具体类型确定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知晓新风模块201的具体设置位置。例如在图12-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空调器1000可以为壁挂机,壁挂机的长度横向延伸,新风模块201位于空调器1000的横向一端,空调器1000还可以包括送风风机、换热器等等,这里不作赘述。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1000的具体类型确定后,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管,所述主体管适于穿设于墙体上的墙孔,且所述主体管的两端分别为位于室内的室内端和位于室外的室外端;
端部管,所述端部管适于设在室外且连接在所述主体管的所述室外端,以使所述主体管通过所述端部管与室外空气连通,所述端部管的过流面积逆着进新风方向逐渐增大,以使所述端部管的最大过流端面构成所述新风管组件的新风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螺纹旋接或者卡扣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管的管壁构成与所述主体管的管壁构成不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管包括内层管和设于所述内层管外的外层管,所述外层管为保温材料件,所述内层管包括管体和盘绕所述管体设置的支撑筋,和/或,所述端部管为塑料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管的至少一个过流截面设有防鼠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鼠件设于所述端部管的远离所述主体管的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设于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外,以维持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与所述主体管的中心轴线共线。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管为围绕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设置的回转体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部管的轴截面上,所述端部管的管壁为直线段、或朝向靠近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曲线段。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曲线段为一个圆弧线或者由多个相切圆弧衔接而成,和/或,所述曲线段与所述室内端平滑过渡衔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端部管的另一端为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的直径为D1,所述第二端的直径为D0,其中,D0/D1的取值范围为1.5-6。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管与所述主体管相连的一端为第一端,所述端部管的另一端为第二端,在所述端部管的轴截面上,所述端部管的管壁的两端点分别为位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一端点B和位于所述第二端的第二端点A,线段AB与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之间的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20°-70°,或者30°-50°。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端部管的轴截面上,所述端部管的管壁为朝向靠近所述端部管的中心轴线方向弯曲的曲线段,所述曲线段相对所述线段AB的弯曲幅度LCD与线段AB的长度LAB之比大于0且小于等于0.25,或者大于等于0.08且小于等于0.12。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管组件的过流面积在所述主体管与所述端部管的衔接处无突变,和/或,所述主体管为等直径管。
16.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上具有新风接口;
新风管组件,所述新风管组件设于所述空调本体外,且为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管组件,所述主体管的所述室内端与所述新风接口相连。
CN202220725610.8U 2022-03-29 2022-03-29 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ctive CN2170315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5610.8U CN217031555U (zh) 2022-03-29 2022-03-29 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0725610.8U CN217031555U (zh) 2022-03-29 2022-03-29 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31555U true CN217031555U (zh) 2022-07-22

Family

ID=824118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725610.8U Active CN217031555U (zh) 2022-03-29 2022-03-29 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315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42529B2 (en) Ventilation device
CN111043662A (zh) 新风空调室内机和新风空调器
CN21060193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06403242B (zh) 空调器及其面板支架和前壳体组件
CN217031555U (zh) 空调器的新风管组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14110758B (zh) 一种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109269071B (zh) 换热器组件和空调室内机
WO2024032092A1 (zh) 穿墙管组件及空调
CN213272816U (zh) 风管组件、空气处理装置及空调器
CN111156672A (zh) 接管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6786853U (zh) 分体式空调的室内超薄型挂机
CN216744630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
CN210399326U (zh) 厨房空调
CN112539466B (zh) 导风机构和空调室内机
CN212618749U (zh)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1259081U (zh) 贯流风机和窗式空调器
CN114413462A (zh) 空调器及其导风装置
CN109668220B (zh) 过墙管和空调器
CN208253799U (zh) 室外接管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08431913U (zh) 卡式空调机送风结构
CN114234335A (zh) 新风管组件、空调内机及空调器
CN209181111U (zh) 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装置
CN215062771U (zh) 一种新风管结构及具有其的新风空调器
CN215260429U (zh) 风管接头和空气调节设备
CN216644359U (zh) 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