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114833U - 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114833U
CN219114833U CN202223093942.8U CN202223093942U CN219114833U CN 219114833 U CN219114833 U CN 219114833U CN 202223093942 U CN202223093942 U CN 202223093942U CN 219114833 U CN219114833 U CN 2191148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conveying
assembl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production 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093942.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锋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aoning Xinshuo Intelligent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aoning Xinshuo Intelligent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aoning Xinshuo Intelligent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aoning Xinshuo Intelligent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093942.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1148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1148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1148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涉及洁净板生产技术领域。其中,复合生产线包括分别设置于地面的第一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第三传输机构和调节装置;第一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和第三传输机构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一传输机构用于传输芯材下壳体,第二传输机构的下游端朝向第一传输机构的中部倾斜,第二传输机构用于传输芯材内框;第三传输机构用于传输复合芯材,第三传输机构的下游端朝向第二传输机构的中部倾斜,调节装置连接于第三传输机构的靠近下游端处,用于调节第三传输机构的倾斜角度。本申请通过第一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第三传输机构上下设置,集合于同一生产线上,很大程度地简化了设备布局。

Description

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洁净板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洁净板是一种在盒型面板内放置芯材的复合板,具有防静电、防尘等效果,被广泛地应用于实验室、电子、制药等场所。
洁净板通常包括壳体、内框和芯材,芯材由岩棉、玻镁等材料层叠而成,层叠好的芯材先放入内框中,再整体放置在下壳体内,最后将上壳体与下壳体扣合,形成洁净板。生产时,通常采用如下工艺流程:先放置下壳体,对下壳体淋胶,然后在下壳体中放入内框,再逐层放置芯材原料,并逐层淋胶,最后将上壳体扣合于下壳体。这种工艺生产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劳动强度高,生产效率低,且芯材原料层与层之间较为松散,整体强度低。现有技术中可以利用自动化生产线对芯材原料复合,形成芯材整体结构,上下壳体分别成型后,将芯材通过上料装置抓取搬运到下壳体内,再通过翻板机构将上壳体扣合于下壳体上,并在复合机构中进行复合,这一工艺过程节约了大量的人工操作,但芯材和上下壳体分别成型,再单独进行组装,生产线及设备排布复杂,影响生产效率。
因此,需要一种复合生产线,以至少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生产线,以至少解决洁净板生产时芯材和上下壳体分别成型,再单独进行组装,导致生产线及设备排布复杂,影响生产效率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复合生产线,包括分别设置于地面的第一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第三传输机构和调节装置;所述第一传输机构、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和所述第三传输机构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传输机构用于传输芯材下壳体,所述第一传输机构的下游端朝向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倾斜,所述第二传输机构用于传输芯材内框;
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用于传输复合芯材,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的下游端朝向所述第二传输机构的中部倾斜,所述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的靠近下游端处,用于调节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的倾斜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架、第二调节架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调节架的底部连接于地面,所述第一调节架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上方;所述第二调节架连接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调节架的顶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调节架的顶部,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调节架升降,以调节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的倾斜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输机构包括夹持辊组件和第一传送带组件,所述夹持辊组设于传输方向的上游,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设于传输方向的下游;所述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的中部;所述夹持辊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辊组组件与第二辊组组件,所述第一辊组组件和所述第二辊组组件相对设置,用于分别与所述复合芯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紧密接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传输机构还包括切割装置,所述切割装置设于所述夹持辊组件和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上传送的所述复合芯材进行切割;所述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台面,所述工作台面分别与所述第二辊组组件朝向所述复合芯材的表面、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的上游朝向所述复合芯材的表面相齐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夹持辊组件还包括距离调节装置;所述第一支架包括连接于地面的多个支撑柱、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框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上方;所述第一辊组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包括内框架和外框架,所述第二辊组组件连接于所述内框架;所述距离调节装置包括多个第二驱动件和多个导柱,多个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外框架,且多个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内框架,多个所述导柱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所述内框架滑动连接于多个所述导柱;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内框架沿所述导柱升降运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设有多个垫块。
在一些实施例中,复合生产线还包括抓取组件,所述抓取组件垂直于所述传输方向设于所述夹持辊组件的底部,所述抓取组件用于抓取位于侧向的框架并运送到所述第二传输机构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和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分别包括依次设置的传输辊组件和第二传送带组件;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所述第二传送带组件分别包括传送带框架、连接于所述传送带框架内的传送带单元和转动连接于所述传送带框架的导向板,所述传送带框架上设有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连接所述导向板,用于驱动所述导向板上下摆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送带单元和所述导向板之间设有挡料装置,所述挡料装置转动连接于所述传送带框架,所述导向板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于所述传送带框架,所述第三驱动件的输出端通过铰接件连接于一个所述连接轴,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铰接件摆动,以使所述导向板上下摆动。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生产系统,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复合生产线。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复合生产线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第一传输机构传输下壳体,通过第二传输机构传输芯材内框,通过第三传输机构传输复合芯材,三个传输机构上下设置,位于同一生产线上,很大程度地简化了设备布局;第三传输机构倾斜设置以将复合芯材自动导向至第二传输机构上的芯材内框内,第二传输机构倾斜设置以将芯材内框自动导向至第一传输机构的芯材下壳体内,从而实现自动装盒的过程,省去了上料装置的使用数量,简化布局,提高工作效率。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生产系统的技术效果与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复合生产线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生产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生产线的侧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生产线中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生产线中夹持辊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4中A处放大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生产线中第一框架的内框架和第二框架连接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生产线中夹持辊组件的俯视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生产线中夹持辊组件的底部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图8中B处放大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生产线中第二传送带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图10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2示出了图11中D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复合生产线生产时复合芯材进入芯材内框的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第一传输机构;101、传输辊组件;102、第二传送带组件;103、传送带框架;104、传送带单元;105、导向板;106、第三驱动件;107、挡料装置;108、延长板;109、弧形槽;
2、第二传输机构;
3、第三传输机构;301、夹持辊组件;302、第一传送带组件;303、第一支架;304、第一辊组组件;305、第二辊组组件;306、切割装置;307、工作台面;308、距离调节装置;309、支撑柱;310、第一框架;311、第二框架;312、内框架;313、外框架;314、第二驱动件;315、导柱;316、垫块;317、横梁;
4、调节装置;401、第一调节架;402、第二调节架;403、第一驱动件;
5、抓取组件;501、第四驱动件;502、取件手指机构;503、存料区;901、复合芯材;902、芯材内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如图1至图13所示,本申请提供一种复合生产线,包括分别设置于地面的第一传输机构1、第二传输机构2、第三传输机构3和调节装置4;第一传输机构1、第二传输机构2和第三传输机构3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且相互平行;第一传输机构1用于传输芯材下壳体,第一传输机构1的下游端朝向第二传输机构2倾斜,第二传输机构2用于传输芯材内框902;第三传输机构3用于传输复合芯材901,第三传输机构3的下游端朝向第二传输机构2的中部倾斜,调节装置4连接于第三传输机构3的靠近下游端处,用于调节第三传输机构3的倾斜角度。
本申请提供的复合生产线,如图1、图2所示,通过第一传输机构1传输下壳体,通过第二传输机构2传输芯材内框902,通过第三传输机构3传输复合芯材901,三个传输机构上下设置,位于同一生产线上,很大程度地简化了设备布局;第三传输机构3倾斜设置以将复合芯材901导向至第二传输机构2上的芯材内框902内,第二传输机构2倾斜设置以将芯材内框902导向至第一传输机构1的芯材下壳体内,从而实现自动装盒的过程,省去了上料装置的使用数量,简化布局,提高工作效率。
本申请提供的复合生产线,用于对复合芯材901、芯材内框902和芯材下壳体同时进行输送,并在传输方向将复合芯材901放置入芯材内框902和芯材下壳体内,实现整体组合,将芯材、芯材内框902和芯材下壳体的组合集中在同一生产线上完成,很大程度简化了生产设备的布局,提高生产效率。其中,复合芯材901在复合生产线的上游完成复合过程,该复合芯材901可以为玻镁-岩棉-玻镁的三层层叠结构,也可以为玻镁-岩棉、岩棉-玻镁的双层层叠结构。复合后的芯材,在复合生产线的上层,即第三传输机构3上传输,以便于与下方的芯材内框902以及芯材下壳体相组合。复合生产线的上游即传输方向的后方,下游即传输方向的前方,复合芯材901、芯材内框902以及芯材上壳体自上游向下游输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调节装置4包括第一调节架401、第二调节架402和第一驱动件314,第一调节架401的底部连接于地面,第一调节架401的顶部位于第三传输机构3上方;第二调节架402连接于第三传输机构3,第一驱动件314连接于第一调节架401的顶部,第一驱动件314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调节架402的顶部,第一驱动件314驱动第二调节架402升降,以调节第三传输机构3的倾斜角度。
第三传输机构3为条形结构,第一调节架401和第二调节架402分别为n形,第一调节架401跨设于第三传输机构3的两侧,第二调节架402的底部连接于第三传输机构3,且位于靠近第三传输机构3的下游端的位置,第一驱动件314固定于第一调节架401的中部,且输出端连接于第二调节架402的顶部,第一驱动件314伸出或缩回,能够驱动第二调节架402远离或靠近第一调节架401,从而拉动第三传输机构3的下游端上升或下降,从而调节第三传输机构3的倾斜角度,或者与第二传输机构2之间的相对位置。
第一驱动件314可以为液压油缸、气缸或者直线模组。
由于第二传输机构2用于传输芯材内框902,第三传输机构3用于传输复合芯材901,复合芯材901自第三传输机构3的下游端与下方的芯材内框902同步传输,从而能够在第三传输机构3的下游端落入芯材内框902内,完成自动组合,当复合芯材901的厚度不同时,其对应的芯材内框902的尺寸规格也不同,通过调节装置4可以对第三传输机构3与第二传输机构2的相对位置进行调整,以适用于复合芯材901的不同厚度的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传输机构3包括夹持辊组件301和第一传送带组件302,夹持辊组件301设于传输方向的上游,第一传送带组件302设于传输方向的下游;调节装置4连接于第一传送带组件302的中部。如图4所示,夹持辊组件301包括第一支架303、和设于第一支架303上的第一辊组组件304与第二辊组组件305,第一辊组组件304和第二辊组组件305相对设置,用于分别与复合芯材901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紧密接触。
夹持辊组件301用于夹持复合芯材901,为其提供前进的动力,使其传输至第一传送带组件302上。其中,第一辊组组件304和第二辊组组件305均为传送辊结构,通过电机提供动力,通过传送辊结构的辊子之间的同步链条、同步轮提供同步转动,从而提供传输动力,具体结构和原理不再赘述。
第一辊组组件304和第二辊组组件305相向设置,同时对复合芯材901进行输送,能够在输送的过程中对复合芯材901形成适当的挤压作用,从而使其结构更加稳定,并能够保证足够的传输动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至图6所示,夹持辊组件301还包括距离调节装置308;第一支架303包括连接于地面的多个支撑柱309、第一框架310和第二框架311,第一框架310和第二框架311分别连接于多个支撑柱309的顶部,且第一框架310位于第二框架311上方;第一辊组组件304连接于第二框架311,第一框架310包括内框架312和外框架313,第二辊组组件305连接于内框架312;距离调节装置308包括多个第二驱动件314和多个导柱315,多个第二驱动件314分别连接于外框架313,且多个第二驱动件314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内框架312,多个导柱315连接于第二框架311,内框架312滑动连接于多个导柱315;第二驱动件314驱动内框架312沿导柱315升降运动。
支撑柱309用于连接于地面,第一框架310和第二框架311分别相互平行地连接于多个支撑柱309的顶部,用于支撑和固定第一辊组组件304和第二辊组组件305,第一框架310的外框框套设于内框架312外侧,第一框架310的顶部设有垂直于传输方向的多个横梁317,多个横梁317沿传输方向间隔设置,每个横梁317上设有一对第二驱动件314,内框架312与每个横梁317对应的两侧分别设有一对导套,每个导套能够沿一个导柱315滑动。多个第二驱动件314的输出端能够同步伸缩运动,以能够同步地驱动内框架312沿导柱315升降运动,从而调节第一辊组组件304和第二辊组组件305之间的距离,以能够适用于不同厚度的复合芯材901的传输要求。
第二驱动件314可以为液压油缸、气缸或者直线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图5所示,内框架312和第二框架311之间设有多个垫块316,垫块316用于在第一辊组组件304和第二辊组组件305之间的距离调节好后对内框架312进行支撑。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至图9所示,复合生产线还包括抓取组件5,抓取组件5垂直于传输方向设于夹持辊组件301的底部,抓取组件5用于位于侧向的框架并运送到第二传输机构2上。
用于容纳复合芯材901的芯材内框902放置在存料区503,该存料区503平行于第三传输机构3设置,抓取组件5连接于第三传输机构3的夹持辊组件301的下方,即连接于第二框架311的底部,抓取组件5包括多个第四驱动件501和多个取件手指机构502,多个第四驱动件501沿传输反向间隔设置,每个第四驱动件501垂直于传输方向设置,且输出端驱动连接于一个取件手指机构502,以能够驱动取件手指机构502垂直于传输方向往复运动。取件手指机构502包括移动件和一对气动手指,一对气动手指连接于一个移动件上,移动件连接于第四驱动件501的输出端,一对气动手指的间距即为芯材内框902的宽度,以便于每个气动手指用于夹持芯材内框902的边框部分,多个取件手指机构502的气动手指沿芯材内框902的长度方向分别夹持其两侧,从而将芯材内框902移动至第二传输机构2的上方,并松开启动手指从而使其落入在第二传输机构2上,第二传输机构2将芯材内框902向下游移动,使其在第三传输机构3的下游端时,能够位于对应的复合芯材901之下。
取件手指机构502为现有产品,具体结构和原理不再赘述。
第四驱动件501可以为气缸、油缸或直线模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第三传输机构3还包括切割装置306,切割装置306设于夹持辊组件301和第一传送带组件302之间,用于对第一传送带组件302上传送的复合芯材901进行切割;切割装置306包括工作台面307,工作台面307分别与第二辊组组件305朝向复合芯材901的表面、第一传送带组件302的上游朝向复合芯材901的表面相齐平,以对复合芯材901形成牵引承载的作用。
切割装置306用于对复合芯材901进行切断,以确保所需长度,切割装置306为现有产品,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10所示,第一传输机构1和第二传输机构2分别包括依次设置的传输辊组件101和第二传送带组件102;第一传送带组件302、第二传送带组件102分别包括传送带框架103、连接于传送带框架103内的传送带单元104和转动连接于传送带框架103的导向板105,传送带框架103上设有第三驱动件106,第三驱动件106驱动连接导向板105,用于驱动导向板105上下摆动。
第二传输机构2的第二传送带组件102可以为水平状态,第一传输机构1的第二传送带组件102的下游端为朝上倾斜的状态,第三传输机构3的第一传送带组件302的下游端为朝下倾斜的状态。
如图11、图12所示,传送带单元104和导向板105之间设有挡料装置107,挡料装置107通过带座轴承转动连接于传送带框架103,导向板105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轴,连接轴转动连接于传送带框架103,第三驱动件106的输出端通过铰接件(附图未示出)连接于一个连接轴,第三驱动件106的输出端与铰接件的一端铰接,铰接件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于连接轴,第三驱动件106驱动铰接件以连接轴的轴向为旋转中心摆动,以使导向板105上下摆动,实现对倾斜角度的调节,从而可以根据复合芯材901的厚度进行调节,以便于复合芯材901落入芯材内框902中,完成入框过程,或者便于嵌入复合芯材901的芯材内框902落入芯材下壳体内,完成入盒过程。
挡料装置107包括中间辊,用于提供过渡支撑。
由于第一传输机构1的第二传送带组件102朝向第二传输机构2倾斜设置,除传送带框架103与地面连接以支撑之外,第二传输机构2的第二传送带组件102和第一传输机构1的第二传送带组件102之间通过连接加强板相互连接固定。
传送带框架103包括传送带单元104的框架103单元和连接于该框架103单元的延长板108,带座轴承设于延长板108上,延长板108上设有弧形槽109,导向板105的侧面通过连接件滑动连接于弧形槽109,通过弧形槽109对导向板105的倾斜角度进行限位。铰接件可以设于延长板108的外侧,导向板105的连接轴穿过延长板108与铰接件相连接。
挡料装置107为轴结构,其两端通过轴承转动连接于传送带框架103,以便于在传送带单元104和导向板105之间形成过渡,使复合芯材901或芯材内框902顺利的被牵引到导向板105上。
传送带单元104为现有产品,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如图1、图2和图1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复合生产线的工作过程如下:
由玻镁和岩棉相互叠加而成的复合芯材901被牵引至第三输送机构上,通过夹持辊组件301被夹持牵引向前运输;
位于第三输送机构的夹持辊组件301下方的抓取组件5自存料区503抓取芯材内框902放置于第二传输机构2上,与复合芯材901上下同时运输;
复合芯材901自夹持辊组件301处被牵引到切割装置306处时,切割装置306在复合芯材901的预设位置进行切断,使复合芯材901形成预设长度后被输送到第一传送带组件302上;
当第三输送机构上的复合芯材901被输送至第一传送带组件302的下游端时,第二传输机构2的第二传送带组件102上的芯材内框902被传输至第一预设位置,复合芯材901随第一传送带组件302的带动逐步落入到第二传输机构2的第二传送带组件102上的芯材内框902中,直至完全落入芯材内框902中,完成入框过程;
芯材下壳体内部淋胶处理,当第二传送带组件102上的芯材内框902被输送至其下游端时,第一传输机构1的第二传送带组件102上的芯材上壳体被传输至第二预设位置,芯材内框902随第二传输机构2的第二传送带组件102的带动逐步落入到芯材下壳体内,完成入盒过程。
本申请提供的复合生产线,将复合芯材901、入框过程、和入盒过程集合在同一生产线上,利用高度空间层叠布置,简化了设备布局,且减少了上料机构的使用。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生产系统,包括上述的复合生产线。
本申请还包括翻板装置和上壳体传输带,上壳体传输带与第一传输机构1平行设置,用于传输芯材上壳体,翻边装置设置于上壳体传输带和第一传输机构1之间,用于将上壳体传输带上的芯材上壳体翻向第一传输机构1上,使芯材上壳体扣合于芯材下壳体上,再运送至复合机构复合成型。翻板装置和上壳体传输带均为现有产品,具体结构不再赘述。
本申请提供的生产系统,将复合芯材901、入框过程、和入盒过程集合在同一生产线上,利用高度空间层叠布置,简化了设备布局,且减少了上料机构的使用,节约安装空间和设备成本,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复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分别设置于地面的第一传输机构、第二传输机构、第三传输机构和调节装置;所述第一传输机构、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和所述第三传输机构自下而上依次设置且相互平行;
所述第一传输机构用于传输芯材下壳体,所述第一传输机构的下游端朝向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倾斜,所述第二传输机构用于传输芯材内框;
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用于传输复合芯材,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的下游端朝向所述第二传输机构的中部倾斜,所述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的靠近下游端处,用于调节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的倾斜角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节装置包括第一调节架、第二调节架和第一驱动件,所述第一调节架的底部连接于地面,所述第一调节架的顶部位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上方;
所述第二调节架连接于所述第三传输机构,所述第一驱动件连接于所述第一调节架的顶部,所述第一驱动件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二调节架的顶部,所述第一驱动件驱动所述第二调节架升降,以调节所述第三传输机构的倾斜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传输机构包括夹持辊组件和第一传送带组件,所述夹持辊组设于传输方向的上游,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设于传输方向的下游;
所述调节装置连接于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的中部;
所述夹持辊组件包括第一支架、和设于所述第一支架上的第一辊组组件与第二辊组组件,所述第一辊组组件和所述第二辊组组件相对设置,用于分别与所述复合芯材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紧密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传输机构还包括切割装置,所述切割装置设于所述夹持辊组件和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上传送的所述复合芯材进行切割;
所述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台面,所述工作台面分别与所述第二辊组组件朝向所述复合芯材的表面、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的上游朝向所述复合芯材的表面相齐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夹持辊组件还包括距离调节装置;
所述第一支架包括连接于地面的多个支撑柱、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分别连接于多个所述支撑柱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框架位于所述第二框架上方;
所述第一辊组组件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所述第一框架包括内框架和外框架,所述第二辊组组件连接于所述内框架;
所述距离调节装置包括多个第二驱动件和多个导柱,多个所述第二驱动件连接于所述外框架,且多个所述第二驱动件的输出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内框架,多个所述导柱连接于所述第二框架,所述内框架滑动连接于多个所述导柱;所述第二驱动件驱动所述内框架沿所述导柱升降运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框架和所述第二框架之间设有多个垫块。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抓取组件,所述抓取组件垂直于所述传输方向设于所述夹持辊组件的底部,所述抓取组件用于抓取位于侧向的框架并运送到所述第二传输机构上。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复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传输机构和所述第二传输机构分别包括依次设置的传输辊组件和第二传送带组件;
所述第一传送带组件、所述第二传送带组件分别包括传送带框架、连接于所述传送带框架内的传送带单元和转动连接于所述传送带框架的导向板,所述传送带框架上设有第三驱动件,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连接所述导向板,用于驱动所述导向板上下摆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复合生产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送带单元和所述导向板之间设有挡料装置,所述挡料装置转动连接于所述传送带框架,所述导向板的一端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转动连接于所述传送带框架,所述第三驱动件的输出端通过铰接件连接于一个所述连接轴,所述第三驱动件驱动所述铰接件摆动,以使所述导向板上下摆动。
10.一种生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生产线。
CN202223093942.8U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 Active CN2191148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3942.8U CN219114833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093942.8U CN219114833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114833U true CN219114833U (zh) 2023-06-02

Family

ID=86523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093942.8U Active CN219114833U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1148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90087998A (ko) 기판치수를 전자동으로 검출하는 장치, 기판검출라인 및 이의 검출방법
CN209905654U (zh) 一种床垫输送流水线
CN109051755A (zh) 玻璃精雕机自动化生产线
CN215363183U (zh) 电池片上料装置
KR20230093047A (ko) 판유리 생산 라인 입체 이송 장치 및 방법
CN216784871U (zh) 一种流水线转向输送机
CN111469202A (zh) 一种板材传输设备
CN212711472U (zh) 一种板材翻转输送机构
CN113772393A (zh) 一种重载移载转向机
CN219114833U (zh) 一种复合生产线及生产系统
CN109466922B (zh) 一种新型成型机的料片输送系统
CN115207155B (zh) 一种光伏层压件分离回收的装置及方法
CN110804851A (zh) 一种高效率双通道布草折叠机
CN111081943A (zh) 一种锂电隔膜压整系统
JP3416525B2 (ja) 複層ガラスの製造装置
CN215550936U (zh) 一种双面玻璃覆膜机
CN209922549U (zh) 一种防跑偏的轮胎带束层导向轨道
CN213997344U (zh) 彩钢瓦加工用成型辊
CN213084432U (zh) 一种方便整理的生产预制构件生产用输送装置
CN110052802B (zh) 一种智能化柔性组装线
CN210854253U (zh) 高安全性门板生产用转向机构
CN210794562U (zh) 箱体自动码垛机
CN109352758B (zh) 具有自动竖拼功能的拼板机
JP3603993B2 (ja) 物品移載装置
CN211681108U (zh) 一种多功能铣料成型机的走料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