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83272U - 室外机及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室外机及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83272U
CN219083272U CN202123012815.6U CN202123012815U CN219083272U CN 219083272 U CN219083272 U CN 219083272U CN 202123012815 U CN202123012815 U CN 202123012815U CN 219083272 U CN219083272 U CN 219083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tube
outdoor unit
installation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301281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超凡
折建利
谢航航
朱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Envicool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Envicool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Envicool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Envicool Temperature Contro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301281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83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83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83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室外机及制冷设备,该室外机的安装框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且具有第一安装状态和第二安装状态,风筒导风圈设置在安装框架上,风筒导风圈的内部设置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口,安装框架处于第一安装状态时,出风口朝上设置,安装框架处于第二安装状态时,出风口朝侧方设置,换热组件包括呈折弯状态的换热管,换热管设置在容纳空间内。该室外机通过选择不同的安装状态从而使风筒导风圈的出风口具有不同的朝向,提高了安装灵活性,降低了对安装场地的要求。且该室外机通过采用呈弯折状态的换热管,进一步降低了对安装场地的要求,增大了换热面积和迎风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室外机及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室外机及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形势的日益严重,节能减排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在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制冷能耗面临巨大的挑战,例如数据中心、银行机房、三大运营商机房等场所需要常年进行制冷。设置在前述各场所的制冷设备,由于其采用的室外机内部一般采用呈平直状的冷凝管实现换热,如此不仅造成换热面积和迎风面积均较小,从而造成制冷能耗的较大,且造成整个制冷设备的占地面积较大,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布置该制冷设备所需要的场地成本。此外,现有的制冷设备一般均具有一个安装角度,从而造成该制冷设备的安装灵活度交底,对安装该制冷设备的场地要求较高。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室外机及制冷设备是现在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室外机,该室外机不仅换热面积和迎风面积均较大,制冷能耗较小,且所需安装占用空间较小,安装灵活性较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室外机,包括:安装框架,所述安装框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且所述安装框架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安装状态和第二安装状态;风筒导风圈,所述风筒导风圈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上,所述风筒导风圈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安装框架处于所述第一安装状态时,所述出风口朝上设置,所述安装框架处于所述第二安装状态时,所述出风口朝侧方设置;换热组件,所述换热组件包括呈折弯状态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为L型结构,且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换热管正对所述出风口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还包括第一弧形管,所述第一弧形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和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为U型结构,且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立管、换热横管和第二换热立管,所述换热横管正对所述出风口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还包括两个第二弧形管,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弧形管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立管和所述换热横管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二弧形管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立管和所述换热横管之间。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为半圆形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并排设置并依次连通形成换热介质流道;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换热介质流道的入口连通,所述出水管与所述换热介质流道的出口连通。
作为优选,所述室外机还包括风机,所述风机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
作为优选,所述安装框架包括第一密封板、第二密封板、第三密封板、密封环板和多个支撑梁,多个所述支撑梁连接形成矩形框架结构,所述第一密封板盖设在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第一侧部开口处,所述第二密封板盖设在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第二侧部开口处,所述第三密封板盖设在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第三侧部开口处,所述密封环板连接在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顶部开口处。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的能耗低、所需安装空间小,安装灵活性高。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室外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室外机,该室外机包括安装框架、风筒导风圈和换热组件,安装框架内部具有容纳空间,且安装框架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安装状态和第二安装状态,风筒导风圈设置在安装框架上,风筒导风圈的内部设置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口,安装框架处于第一安装状态时,出风口朝上设置,安装框架处于第二安装状态时,出风口朝侧方设置,换热组件包括呈折弯状态的换热管,换热管设置在容纳空间内。该室外机通过使安装框架具有第一安装状态和第二安装状态两种状态,选择不同的安装状态从而使风筒导风圈的出风口具有不同的朝向,从而提高了安装灵活性,降低了对安装场地的要求。且该室外机通过采用呈弯折状态的换热管,进一步降低了对安装场地的要求,增大了换热面积和迎风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外机处于卧装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外机处于卧装状态且拆除第三密封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外机处于侧装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外机的第一种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外机的第二种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外机的第三种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安装框架;101、支撑梁;102、第一密封板;103、第二密封板;104、第三密封板;105、密封环板;
200、风筒导风圈;
300、换热组件;301、换热管;3011、第一换热管;3012、第二换热管;3013、第一弧形管;3014、第一换热立管;3015、换热横管;3016、第二换热立管;3017、第二弧形管;302、进水管;303、出水管;304、弯管;
400、风机;
500、电控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室外机,该室外机可以用于降温设备内,以实现对目标场所的降温。例如,降温设备可以为空调设备。
如图1至图3所示,该室外机包括安装框架100、风筒导风圈200和换热组件300。其中,安装框架100为该室外机的主要安装部件和防护部件,风筒导风圈200安装在安装框架100的外壁面上,安装框架100的内部具有容纳空间,换热组件300的部分结构置于容纳空间内。风筒导风圈200设置在安装框架100上,具体设置在安装框架100的外壁面上,并向安装框架100的外部空间垂直凸设。风筒导风圈200的内部设置有与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口,即风筒导风圈200的内壁面围设形成出风口,容纳空间内的空气可以通过该出风口与位于该室外机外部的空气进行交换。换热组件300主要用于实现换热,换热组件300包括呈折弯状态的换热管301,换热管301设置在容纳空间内。
在将该室外机安装至目标位置时,通过调整安装框架100的方位,可使安装框架100具有第一安装状态和第二安装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安装状态具体为卧装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当安装框架100处于卧装状态时,出风口朝上设置,处于卧装状态下的室外机内部的空气从上方流出。而第二安装状态具体为侧装状态(如图3所示),当安装框架100处于侧装状态时,出风口朝侧方设置,处于该侧装状态下的室外机内部的空气从其侧方流出。
可选地,安装框架100具有两种安装状态可以通过在不同的位置上设置连接结构实现,例如为了使安装框架100具有卧装状态,可以在安装框架100的其中一个侧部设置一连接结构;而为了使安装框架100具有侧装状态,可以在安装框架的底壁(即安装框架100处于卧装状态时处于其最下面的下底面)上也设置一连接结构。可选地,连接结构为连接螺栓或者卡扣件等。当然除了设置连接结构以外,也可以在室外机的下方设置有支撑板,或者设置能够在上下方向卡接安装框架100的支撑架,利用支撑板或者支撑架支撑安装框架100的不同侧面,从而使安装框架100具有卧装状态和侧装状态两种安装状态。
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只有一个安装状态的室外机,该室外机的安装框架100具有卧装状态和侧装状态两种状态,通过选择不同的安装状态可以使风筒导风圈200的出风口具有不同的朝向,从而提高了安装灵活性,降低了对安装场地的要求。而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采用呈平直状态的换热管,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外机通过采用呈弯折状态的换热管301,不仅进一步降低了对安装场地的要求,且在相同安装空间内增大了换热面积和迎风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和换热效果。
可选地,安装框架100可以为采用杆件和板件制成的框架结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1和图2所示,安装框架100包括第一密封板102、第二密封板103、第三密封板104、密封环板105和多个支撑梁101。其中,多个支撑梁101连接形成矩形框架结构,支撑梁101的形状可以为一字型、L型、U字型以及矩形中的一种或者多种,支撑梁101的数量根据支撑梁101的形状变动,只要能够最终拼接形成矩形框架结构即可。多个支撑梁101拼接形成的矩形框架结构包括一个顶部开口、一个底部开口和四个侧部开口,四个侧部开口分别为第一侧部开口、第二侧部开口、第三侧部开口和第四侧部开口,上述六个开口均为矩形口。
更具体地,第一密封板102为矩形板,其盖设在矩形框架结构的第一侧部开口处,矩形板的侧边与支撑梁101固定连接,连接方式可以为焊接、连接件连接等。第二密封板103同样为矩形板,其盖设在矩形框架结构的第二侧部开口处,第二侧部开口和第一侧部开口相邻设置,连接方式同样可以采用焊接、连接件连接等。第三密封板104同样为矩形板,其盖设在矩形框架结构的第三侧部开口处,第三侧部开口与第一侧部开口相对设置,连接方式同样可以采用焊接、连接件连接等。密封环板105为矩形环,其设置在矩形框架结构的顶部开口处,其四个外边线与设置在安装框架100顶部开口处的支撑梁101一一对应连接,连接方式同样可以采用焊接、连接件连接等。密封环板105的内边边线与风筒导风圈200的底部边线固定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风筒导风圈200的中部大致呈圆筒状,风筒导风圈200的底部向外延伸形成矩形翻边,矩形翻边的四个边线与密封环板105的四个内边一一对应连接,风筒导风圈200的顶部也向外延伸,从而形成尺寸较大的出风口,使室外机内部的空气能够顺利流出室外机。
进一步地,可将风筒导风圈200的高度适当增大,例如,可以将风筒导风圈200的高度加高至占整个室外机高度的三分之一,以达到将降低噪音的目的。当然,也可以将风筒导风圈200的高度设置为可调节的,例如采用螺纹管制成,以兼顾降噪性能和便携性能,当需要运输或者安装风筒导风圈200时,可将风筒导风圈200的高度调低,以具有良好的便携性能;而当风筒导风圈200安装完毕需要工作时,可将风筒导风圈200的高度调高,以具有良好的降噪性能。此外,风筒导风圈200的制作材料可以选择塑料或者金属,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选地,继续参照图3所示,该室外机还包括风机400,风机400设置在风筒导风圈200的出风口内,具体可以设置在风筒导风圈200的中上部。相较于现有室外机中采用自然风与换热管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本实施例所提供室外机通过利用风机400运行替代自然风,不仅加速了室外机内部空气的流动速度,提高了换热效率,且加速了室外机内部空气流出换热器的速度,提高了散热效率。
继续参照图2和图3所示,散热组件包括多个呈弯折状态的换热管301,多个换热管301并排设置并依次连通形成换热介质流道。具体地,每相邻两个换热管301之间设置有一个弯管304,弯管304的一端连接其中一个换热管301的入口,另一端连接另一个换热管301的出口,从而使相邻两个换热管301连接呈U字型,多个换热管301利用弯管304依次连接从而形成蛇形结构,并在换热管301的内部形成蛇形的换热介质流道,呈蛇形的换热介质流道具有一个允许换热介质流入的入口和一个允许换热介质流出的出口。当然,为了提高换热介质进出换热介质流道,可在非相邻换热管301之间设置弯管304,从而将多个换热管301分成几组,每组换热管301形成一个换热介质流道。
可选地,换热介质为冷却水,当然除了冷却水以外,其他能够作为换热介质的同样适用于本实施例。为了便于换热介质流入以及流出换热介质流道,该换热组件300还包括进水管302和出水管303,进水管302与换热介质流道的入口连通,出水管303与换热介质流道的出口连通。具体地,进水管302和出水管303均为直管,根据室外机内换热介质流道的数量,可在进水管302设置对应数量的出水口,出水口与换热介质流道的入口一一对应连接,同理,在出水管303设置对应数量的入水口,入水口与换热介质流道的出口一一对应连接。
换热介质由进水管302上的进水口进入进水管302内,并通过进水管302上的一个或者多个出水口进入一个或者多个换热管的换热介质流道内,当换热介质在换热介质流道内流动时,其能够与室外机内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完成热交换后的换热介质通过一个或者多个入水口进入一个或者多个出水管303内,从而完成换热介质的循环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换热管301为L型结构,其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换热管3011和第二换热管3012,第一换热管3011正对出风口设置,第二换热管3012位于第四侧部开口处。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4所示,为了实现第一换热管3011和第二换热管3012的顺滑连接,换热管301还包括第一弧形管3013,第一弧形管3013连接在第一换热管3011和第二换热管3012之间。可选地,第一弧形管3013为圆心角为90°的圆弧管。第一换热管3011、第一弧形管3013和第二换热管3012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相互独立的管采用焊接或者管箍等连接件连接形成的拼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换热管301为U型结构,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立管3014、换热横管3015和第二换热立管3016,换热横管3015正对出风口设置。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5所示,为了实现第一换热管3011、换热横管3015和第二换热管3012的顺滑连接,换热管301还包括两个第二弧形管3017,其中一个第二弧形管3017连接在第一换热立管3014和换热横管3015之间,另一个第二弧形管3017连接在第二换热立管3016和换热横管3015之间。可选地,第二换热管3012为圆心角为90°的圆弧管。第一换热立管3014、换热横管3015、第二换热立管3016和两个第二弧形管3017可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为相互独立的管采用焊接或者管箍等连接件连接形成的拼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换热管301为半圆形结构。当然除了上述三种结构外,换热管301根据需求可以设置为其他规则或者不规则的折弯形状,例如波纹状、锯齿状、螺旋状等,只要不影响换热介质的顺利流动即可。
继续参照图3所示,该室外机还包括电控箱500,电控箱500设置在第三密封板104上,并与进水管302和出水管303位于安装框架100的同一侧,以便于操作以及维修。电控箱500内设置有控制器,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器可以是集中式或分布式的控制器,比如,控制器可以是一个单独的单片机,也可以是分布的多块单片机构成,单片机中可以运行控制程序,进而控制风机400等实现其功能。
相较于现有的室外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室外机具有以下优点:
1、减小占地面积,提升节地率。
2、增大换热面积及通风面积,提高换热性能,降低运行能耗。
3、灵活的安装方式,可适用不同应用场所。
4、采用高风筒到风全设计,可以有效降低噪音。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该制冷设备包括上述的室外机。通过使用上述室外机,该制冷设备占地面积小,对安装空间的要求少,安装灵活,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小。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室外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安装框架(100),所述安装框架(100)内部具有容纳空间,且所述安装框架(100)被配置为具有第一安装状态和第二安装状态;
风筒导风圈(200),所述风筒导风圈(200)设置在所述安装框架(100)上,所述风筒导风圈(200)的内部设置有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安装框架(100)处于所述第一安装状态时,所述出风口朝上设置,所述安装框架(100)处于所述第二安装状态时,所述出风口朝侧方设置;
换热组件(300),所述换热组件(300)包括呈折弯状态的换热管(301),所述换热管(301)设置在所述容纳空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301)为L型结构,且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换热管(3011)和第二换热管(3012),所述第一换热管(3011)正对所述出风口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301)还包括第一弧形管(3013),所述第一弧形管(3013)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管(3011)和所述第二换热管(3012)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301)为U型结构,且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换热立管(3014)、换热横管(3015)和第二换热立管(3016),所述换热横管(3015)正对所述出风口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301)还包括两个第二弧形管(3017),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弧形管(3017)连接在所述第一换热立管(3014)和所述换热横管(3015)之间,另一个所述第二弧形管(3017)连接在所述第二换热立管(3016)和所述换热横管(3015)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301)为半圆形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30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管(301)并排设置并依次连通形成换热介质流道;
所述换热组件(300)还包括进水管(302)和出水管(303),所述进水管(302)与所述换热介质流道的入口连通,所述出水管(303)与所述换热介质流道的出口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外机还包括风机(400),所述风机(400)设置在所述出风口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室外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装框架(100)包括第一密封板(102)、第二密封板(103)、第三密封板(104)、密封环板(105)和多个支撑梁(101),多个所述支撑梁(101)连接形成矩形框架结构,所述第一密封板(102)盖设在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第一侧部开口处,所述第二密封板(103)盖设在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第二侧部开口处,所述第三密封板(104)盖设在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第三侧部开口处,所述密封环板(105)连接在所述矩形框架结构的顶部开口处。
10.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外机。
CN202123012815.6U 2021-12-01 2021-12-01 室外机及制冷设备 Active CN219083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12815.6U CN219083272U (zh) 2021-12-01 2021-12-01 室外机及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012815.6U CN219083272U (zh) 2021-12-01 2021-12-01 室外机及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83272U true CN219083272U (zh) 2023-05-26

Family

ID=863987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3012815.6U Active CN219083272U (zh) 2021-12-01 2021-12-01 室外机及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832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837608B1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WO2017073096A1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および室内機
CN103547867A (zh) 空调装置的室外机
CN211695348U (zh) 换热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CN219083272U (zh) 室外机及制冷设备
EP3141827B1 (en) Air-conditioning unit
CN110471513B (zh) 一种散热器组件、风冷散热器以及空调设备
JP2014228223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1119680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4276597U (zh) 一种两排直u型翅片管换热器组件
CN211695349U (zh) 换热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CN113790477A (zh) 一种风道换热结构、机组及电器设备
CN104121640A (zh) 横吹式的空调机室外机
JP2014029221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1377863Y (zh) 两排管大焓差风机盘管机组
CN217979907U (zh) 一种环形通风换热装置
CN219660256U (zh) 散热结构及电器盒
CN211977035U (zh) 空调机组
JP2018189330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5344889U (zh) 区域集控中心调度通信用散热型交换机机箱
CN217584647U (zh) 空调
CN220707543U (zh) 一种侧出风的室外机空调器
CN216244620U (zh) 一种风道换热结构、机组及电器设备
CN219103165U (zh) 一种折角式多排风机盘管
CN212806639U (zh) 一种可加湿的串片式空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