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1977035U - 空调机组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1977035U
CN211977035U CN202020685592.6U CN202020685592U CN211977035U CN 211977035 U CN211977035 U CN 211977035U CN 202020685592 U CN202020685592 U CN 202020685592U CN 211977035 U CN211977035 U CN 21197703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fan
heat exchange
air conditioning
conditio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68559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士博
吴凡
林海佳
汪建
雷二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202068559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197703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197703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197703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空调机组包括换热模块,换热模块包括表冷器和第一风机,表冷器围绕形成的区域为风道,第一风机位于风道内;换热模块为多个,多个换热模块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换热模块的风道相互连通,多个换热模块内的多个第一风机均沿同一方向送风。采用该空调机组,在送风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可通过多个风机送风,表冷器的不同位置与风机的距离差异比较小,因此空调机组内不同的表冷器的不同位置风速差异小,提高了空调机组内气流的均匀性。本方案与空调机组中只在某一位置设置风机相比,不会出现表冷器的不同位置与风机的距离差异很大而造成风速差异很大的情况,有利于发挥出整机的最优换热性能,提高能效。

Description

空调机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机组。
背景技术
空调机组内部气流组织的设计,直接影响整机阻力的大小,进而决定着整机能力与能耗。通过气流组织优化,设计合适的风道系统,降低机组内部阻力,提高风量,对整机的能力及结构紧凑性有着巨大的帮助。
为了提高空调机组的换热能力,通常设计换热面积大的表冷器,通过风机驱动空气流动与表冷器换热。表冷器的不同位置风速比较均匀的情况下才能比较好的发挥表冷器的能效,但往往实际应用中,表冷器不同位置的回风速度差异较大。具体地,空调机组内离风机近的位置风速大,离风机远的位置风速小,难以发挥出最优换热性能。因此,在空调机组实际使用中面临着如何保证气流均匀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以提高空调机组内气流的均匀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包括:换热模块,所述换热模块包括表冷器和第一风机,所述表冷器围绕形成的区域为风道,所述第一风机位于所述风道内;所述换热模块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模块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模块的风道相互连通,多个所述换热模块内的多个第一风机均沿同一方向送风。
进一步地,在多个所述换热模块中,相邻的两个所述表冷器相互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二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位于多个所述换热模块的输出风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机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一风机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框架结构,所述框架结构的周向为进风侧,多个所述换热模块排列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内,所述风道沿所述框架结构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风机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顶盖,所述顶盖与所述框架结构连接,以封堵住所述框架结构的背离所述第二风机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框架结构的外部,所述第二风机与多个所述换热模块之间具有预设空腔,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多个侧板,多个所述侧板围绕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上,多个所述侧板封堵住所述预设空腔的周向。
进一步地,多个所述换热模块沿竖直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位于多个所述换热模块的下方,以接收从所述表冷器滴落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上具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与所述风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位于所述接水盘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进一步地,所述表冷器为在周向具有开口的环形结构,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封堵住所述表冷器在周向的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换热模块还包括:固定架,所述表冷器和所述第一风机均设置在所述固定架上。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空调机组包括换热模块,换热模块包括表冷器和第一风机,表冷器围绕形成的区域为风道,第一风机位于风道内;换热模块为多个,多个换热模块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换热模块的风道相互连通,多个换热模块内的多个第一风机均沿同一方向送风。采用该空调机组,由于多个换热模块排列设置,并且每个换热模块中的表冷器内都设置有第一风机,这样在送风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可通过多个风机送风,表冷器的不同位置与风机的距离差异比较小,因此空调机组内不同的表冷器的不同位置风速差异小,提高了空调机组内气流的均匀性。本方案与空调机组中只在某一位置设置风机相比,不会出现表冷器的不同位置与风机的距离差异很大而造成风速差异很大的情况,有利于发挥出整机的最优换热性能,提高能效。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中的空调机组的爆炸图;
图3示出了图1中的换热模块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的换热模块的爆炸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换热模块;11、表冷器;12、第一风机;13、挡板;14、固定架;15、边板;20、第二风机;30、框架结构;41、顶盖;42、侧板;50、接水盘;60、电控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包括:换热模块10,换热模块10包括表冷器11和第一风机12,表冷器11围绕形成的区域为风道,第一风机12位于风道内;换热模块10为多个,多个换热模块10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换热模块10的风道相互连通,多个换热模块10内的多个第一风机12均沿同一方向送风。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空调机组,空调机组包括换热模块10,换热模块10包括表冷器11和第一风机12,表冷器11围绕形成的区域为风道,第一风机12位于风道内;换热模块10为多个,多个换热模块10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换热模块10的风道相互连通,多个换热模块10内的多个第一风机12均沿同一方向送风。采用该空调机组,由于多个换热模块10排列设置,并且每个换热模块10中的表冷器11内都设置有第一风机12,这样在送风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可通过多个风机送风,表冷器11的不同位置与风机的距离差异比较小,因此空调机组内不同的表冷器11的不同位置风速差异小,提高了空调机组内气流的均匀性。本方案与空调机组中只在某一位置设置风机相比,不会出现表冷器11的不同位置与风机的距离差异很大而造成风速差异很大的情况,有利于发挥出整机的最优换热性能,提高能效。而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可以根据功率和换热需求,选择合适数量的换热模块10进行组装,装配灵活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在多个换热模块10中,相邻的两个表冷器11相互抵接。这样可避免相邻的表冷器11之间具有间隔,以避免空气从间隔进入风道而不通过表冷器11换热。
可选地,风道的下部具有出风口,第一风机12位于风道内的下部区域,这样可提高回风效果。通过第一风机12的运行,位于换热模块10外部的空气通过表冷器11的四周并与表冷器11换热后进入风道内,然后从出风口吹出。
在另一未图示出的实施例中,多个换热模块10中的表冷器11为一体式结构,即空调机组包括一个一体式的总表冷器,总表冷器沿自身长度方向划分为多段,每一段形成一个换热模块10中的表冷器11。这样可便于表冷器11的制造。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二风机20,第二风机20位于多个换热模块10的输出风的一侧,第二风机20的送风方向与第一风机12相同。通过第二风机20可进一步对空气流动提供助力,保证足够的风速和风量,提高换热效果。
可选地,多个第一风机12的转速可单独调节,以调整不同位置的转速,尽量做到不同位置的风速均匀。第二风机20的转速可调节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风机12为轴流风机,第二风机20为离心风机。这样通风效果好,结构紧凑。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类型的风机。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机组还包括:框架结构30,框架结构30的周向为进风侧,多个换热模块10排列设置在框架结构30内,风道沿框架结构30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风机20设置在框架结构30的一端。通过框架结构30便于多个换热模块10等部件的布置和安装。采用框架结构30可减小风阻,重量轻,强度高。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机组还包括:顶盖41,顶盖41与框架结构30连接,以封堵住框架结构30的背离第二风机20的一端。通过上述设置,可避免风从框架结构30的端部进入风道内,而起不到换热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风机20位于框架结构30的外部,第二风机20与多个换热模块10之间具有预设空腔,空调机组还包括:多个侧板42,多个侧板42围绕设置在框架结构30上,多个侧板42封堵住预设空腔的周向。通过多个侧板42可避免风从预设空腔的周向进入预设空腔内,而只能从换热模块10的风道进入预设空腔内。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换热模块10沿竖直方向排列设置,空调机组还包括:接水盘50,接水盘50位于多个换热模块10的下方,以接收从表冷器11滴落的冷凝水,接水盘50上具有避让口,避让口与风道相对设置,第二风机20位于接水盘50的下方。通过接水盘50,可以集中收集从表冷器11滴落的冷凝水。而且,通过设置避让口,可避免接水盘50对气体的流动造成阻碍。
在本实施例中,空调机组还包括电控盒60,电控盒60设置在框架结构30上。这样可便于线路布置以及对空调机组的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表冷器11为在周向具有开口的环形结构,换热模块10还包括:挡板13,挡板13封堵住表冷器11在周向的开口。将表冷器11设置为环形结构,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换热效果,并且可以提高空调机组的紧凑性。在加工表冷器11时,由于工艺原因,难以在周向形成封闭结构,通过设置开口便于加工。同时,为了避免风从开口进入而起不到换热效果,因此设置挡板13将开口堵住。当然,如果工艺可行,也可将表冷器11设置为在周向没有开口的环形结构,以进一步提高换热面积。上述表冷器类似于G型结构。也可根据需要设置为其他结构的表冷器,例如U型、V型等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换热模块10还包括:固定架14,表冷器11和第一风机12均设置在固定架14上。通过固定架14,便于表冷器11和第一风机12等部件的装配。
可选地,固定架14包括底板和设置在底板上的立板,立板与表冷器11连接,底板具有开口,第一风机12设置在底板上。进一步地,立板具有翻边,立板的翻边与表冷器11的端面配合,以提高连接可靠性。
具体地,表冷器11包括多个呈环形排列设置的翅片和多个环形的换热管,每个换热管穿过多个翅片。表冷器11还包括边板15,边板15位于多个换热管的端部,以固定换热管。
具体地,上述空调机组为机房空调机组,空调机组也可以理解为空调器。采用该空调机组,由于多个换热模块10排列设置,并且每个换热模块10中的表冷器11内都设置有第一风机12,这样在送风方向上的不同位置可通过多个风机送风,表冷器11的不同位置与风机的距离差异比较小,因此空调机组内不同的表冷器11的不同位置风速差异小,提高了空调机组内气流的均匀性。本方案与空调机组中只在某一位置设置风机相比,不会出现表冷器11的不同位置与风机的距离差异很大而造成风速差异很大的情况,有利于发挥出整机的最优换热性能,提高能效。而且,采用模块化结构,可以根据功率和换热需求,选择合适数量的换热模块10进行组装,装配灵活方便。而且,上述布置结构紧凑,可以减小体积和占用空间。
由于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多级风机串联的模块化风道系统,可大幅提高换热器(即表冷器)回风均匀性,实现了换热器回风量区域性自调节,模块化的设计极大地简化了换热器的安装及冷量的匹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机组为模块化组合,可根据不同的能力需求组合,拼装使用,互换性强,易维护,适用于不同空调壳体。由于每一模块专门配有一个轴流风机,仅负责模块内气流组织调节,风量及换热控制,起到自调节作用,不受其他模块干扰或干扰少。多个模块组装后,气流形成串联结构。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组,分隔模块化处理,每一模块由一个轴流风机负责调节气流,实现气流区域性处理,气流经多个模块串联后,由离心风机抽出。改进后的机组实现了压力分布均匀且可控,表冷器纵向迎面风速相对均匀,利于实现表冷机极限性能。
上述空调机组中,表冷器安装方便,根据所需冷量不同,可随意增减模块,维修更换简单,互换性强。例如一个模块能力为20kw,双级组合即为40KW机组,三级即为60KW机组。每一模块由轴流风机调节气流及风量,不足的风量由离心风机弥补,正由于此,轴流风机补充了机组所需风量,可极大的降低了离心风机功率,进而提高整机能效,延长风机使用寿命,提高机组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模块(10),所述换热模块(10)包括表冷器(11)和第一风机(12),所述表冷器(11)围绕形成的区域为风道,所述第一风机(12)位于所述风道内;
所述换热模块(10)为多个,多个所述换热模块(10)排列设置,相邻两个所述换热模块(10)的风道相互连通,多个所述换热模块(10)内的多个第一风机(12)均沿同一方向送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在多个所述换热模块(10)中,相邻的两个所述表冷器(11)相互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第二风机(20),所述第二风机(20)位于多个所述换热模块(10)的输出风的一侧,所述第二风机(20)的送风方向与所述第一风机(12)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
框架结构(30),所述框架结构(30)的周向为进风侧,多个所述换热模块(10)排列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30)内,所述风道沿所述框架结构(30)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风机(20)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30)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
顶盖(41),所述顶盖(41)与所述框架结构(30)连接,以封堵住所述框架结构(30)的背离所述第二风机(20)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机(20)位于所述框架结构(30)的外部,所述第二风机(20)与多个所述换热模块(10)之间具有预设空腔,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
多个侧板(42),多个所述侧板(42)围绕设置在所述框架结构(30)上,多个所述侧板(42)封堵住所述预设空腔的周向。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模块(10)沿竖直方向排列设置,所述空调机组还包括:
接水盘(50),所述接水盘(50)位于多个所述换热模块(10)的下方,以接收从所述表冷器(11)滴落的冷凝水,所述接水盘(50)上具有避让口,所述避让口与所述风道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风机(20)位于所述接水盘(50)的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12)为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20)为离心风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表冷器(11)为在周向具有开口的环形结构,所述换热模块(10)还包括:
挡板(13),所述挡板(13)封堵住所述表冷器(11)在周向的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模块(10)还包括:
固定架(14),所述表冷器(11)和所述第一风机(12)均设置在所述固定架(14)上。
CN202020685592.6U 2020-04-28 2020-04-28 空调机组 Active CN21197703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85592.6U CN211977035U (zh) 2020-04-28 2020-04-28 空调机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685592.6U CN211977035U (zh) 2020-04-28 2020-04-28 空调机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1977035U true CN211977035U (zh) 2020-11-20

Family

ID=73344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685592.6U Active CN211977035U (zh) 2020-04-28 2020-04-28 空调机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197703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4964C (zh) 空调器
CN215808924U (zh) 一种制冷室外机及空调设备
CN111425942A (zh) 空调机组
RU2375640C2 (ru) Оборудование для охлаждения и нагрева помещений в зданиях
CN211977035U (zh) 空调机组
CN111397044A (zh) 半导体空调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WO2023016252A1 (zh) 电控盒、空调室外机和空调器
CN216793846U (zh) 电池柜
CN215412220U (zh) 电控盒、空调外机及空调器
CN212081528U (zh) 半导体空调
CN114696537B (zh)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冷却系统及风力发电机组
CN212081527U (zh) 半导体空调
CN210868589U (zh) 送风组件、变频箱体以及离心机
CN209845615U (zh) 一种温控装置及系统
CN1267363A (zh) 小型空调器的室内机
CN217817350U (zh) 风管机内机及风管机
CN212081529U (zh) 半导体空调
CN210274976U (zh) 一种通信用微模块布置结构
CN217585007U (zh) 一种流化床循环风降温系统
CN220254977U (zh) 一种结合水冷及风冷的功率柜
CN217817093U (zh) 空调机组及空调系统
CN217152115U (zh) 具有集成冷却系统的电站
CN215896513U (zh) 电池箱
CN218764733U (zh) 一种空分循环水互通冷却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