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30639U - 压合设备 - Google Patents

压合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30639U
CN219030639U CN202222625978.XU CN202222625978U CN219030639U CN 219030639 U CN219030639 U CN 219030639U CN 202222625978 U CN202222625978 U CN 202222625978U CN 219030639 U CN219030639 U CN 2190306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veying
assembly
component
disposed
convey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62597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博睿
陆小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lcomp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lcomp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lcomp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lcomp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62597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306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306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3063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压合设备,涉及于电子设备加工技术领域。压合设备包括有机台、工作机构、控制系统和上料机构;第一输送组件设置于下压组件的工作端的下方且设置于第二输送组件的上方,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均设置于第一移位组件一侧,第一移位组件以能够使中转输送组件的一端移动至与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和与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出端相对的位置;上料机构设置于机台顶端;第三输送组件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机台相对两侧且均位于第二移位组件一侧,第二移位组件与第四驱动组件连接,且能够驱动第四输送组件的输出端移动至与其中一第三输送组件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压合设备上料过程的安全性较高,且能够方便上料作业。

Description

压合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于电子设备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压合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下压装置可以对工件进行压合作业,将工件放置在治具上,再将承载有工件的治具放置在下压装置的压合板的下方,下压装置通过压合板可以压合工件,在下压装置上通常会设置有一上料位,由其他工站加工得到的承载有工件的治具可以输送至上料位处,再通过人工进行上料,即需要操作人员将治具从上料位处取走并将治具放在压合板的下方,下压装置通过压合板便能够对工件进行压合作业;为了提高上料的效率,可以增加操作人员以进行上料作业,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厂房空间有限,操作人员轮流地从一上料位处取料时,容易发生肢体碰撞而导致治具或治具上的工件掉落,安全性较低,并且使得取料过程也较为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压合设备,其上料过程的安全性较高,且能够方便上料作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合设备,包括:机台;工作机构,设置于所述机台;所述工作机构包括有第一移位组件、中转输送组件、下压组件、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设置于所述下压组件的工作端的下方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移位组件一侧,所述第一移位组件与所述中转输送组件连接且能够驱动所述中转输送组件上下移动,以能够使所述中转输送组件的一端移动至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和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出端相对的位置;上料机构,设置于所述机台顶端;所述上料机构包括有第二移位组件、第三输送组件和第四输送组件,所述第三输送组件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机台相对两侧且均位于所述第二移位组件一侧,所述第二移位组件与所述第四驱动组件连接,且能够驱动所述第四输送组件的输出端移动至与其中一所述第三输送组件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设备,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他设备加工得到的治具可以输送至第四输送组件上,在机台顶端设置有第三输送组件和第四输送组件,第四输送组件与第二移位组件连接,通过第二移位组件能够带动第四输送组件的输入端与其他设备的输出端相对,以方便其他设备将治具输送至第四输送组件上;在机台顶端相对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第三输送组件,通过第二移位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四输送组件的输出端移动至与其中一所述第三输送组件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以使得第四输送组件能够将治具输送至任一第三输送组件上,并且,操作人员可以分别在机台的两侧从第三输送组件上取走治具,即可以保证上料的效率,并且也能够降低操作人员在上料过程中发生肢体碰撞的可能性,提高了上料过程的安全性;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传统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等待下压装置对治具上的工件完成加工并取走工件后,才能将另一装载有未进行压合作业的工件的治具放置在压合板下,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操作人员将治具从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入端放入第二输送组件上,第一移位组件驱动中转输送组件向下移动,使得中转输送组件的一端与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出端相对,第二输送组件能够将治具输送至中转输送组件上,再由第一移位组件驱动中转输送组件向上移动,使得中转输送组件的一端与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入端相对,中转输送组件便能够将治具输送至第一输送组件上,通过下压组件能够对第一输送组件上的工件进行压合作业,因此,操作人员可以将治具放入第二输送组件处,第二移位组件和中转输送组件能够相互配合以将第二输送组件上的治具转移至第一输送组件,中转输送组件能够暂存治具,使得下压组件在进行压合作业时,操作人员也能够进行上料作业,使得操作人员进行上料时无需等待下压组件完成压合作业,以提高上料的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四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二感应器和第四输送带结构,所述第四输送带结构设置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感应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四输送带结构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移位组件包括有第二滑块、第二导轨和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机台顶端,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连接;所述第四输送带结构和所述第二感应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块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中转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一感应器和两个第五输送带结构,所述第五输送带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感应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五输送带结构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移位组件包括有第一滑块、第一导轨和第一驱动结构,所述第一导轨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五输送带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块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一阻挡结构和两个第一输送带结构,所述第一输送带结构均设置于所述机台顶端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阻挡结构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输送带结构之间;所述第一阻挡结构的工作端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一输送带结构的输送面相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二阻挡结构和两个第二输送带结构,所述第二输送带结构均设置于所述机台内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阻挡结构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输送带结构之间;所述第二阻挡结构的工作端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二输送带结构的输送面相交。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三感应器和两个第三输送带结构,所述第三输送带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感应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三输送带结构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有保护罩;所述机台内部设置有一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顶壁设置有一第一开口,所述容纳腔侧壁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导轨的顶端从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外,所述保护罩设置于所述机台顶端且罩设于所述第一导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的部分;所述第二输送结构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出端均位于所述机台的同一侧。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设备的工作机构和上料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设备的上料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设备的工作机构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设备的第一移位组件和中转输送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压合设备的第二输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机台10;第一开口11;保护罩13;治具20;工件21;工作机构100;第一输送组件110;第一阻挡结构111;第一阻挡驱动件112;第一阻挡块113;第一输送带结构114;第一从动轮115;第一板116;第一输送定位感应器1161;出料定位感应器1162;第一输送带117;第二输送组件120;第二阻挡结构121;第二阻挡驱动件122;第二阻挡块123;第二输送带结构124;第二从动轮125;第二板126;第二输送定位感应器1261;进料定位感应器1262;第二输送带127;第一移位组件130;第一滑块131;第一导轨132;中转输送组件140;第五输送带结构141;第一感应器142;第五输送驱动件143;第五板144;第五输送带145;第五主动轮146;第五从动轮147;下压组件150;压合件151;压合板152;导向杆153;直线轴承154;上料机构200;第三输送组件210;第三输送带结构211;第三感应器212;第三输送驱动件213;第三板214;第三输送带215;第三主动轮216;第三从动轮217;第四输送组件220;第四输送带结构221;第二感应器222;第四输送驱动件223;第四板224;第四输送带225;第四主动轮226;第四从动轮227;第二移位组件230;第二滑块231;第二导轨2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合设备。
如图1至图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压合设备包括有机台10、工作机构100、控制系统和上料机构200;工作机构100设置于机台10;工作机构100包括有第一移位组件130、中转输送组件140、下压组件150、第一输送组件110和第二输送组件120,第一输送组件110设置于下压组件150的工作端的下方且设置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上方,第一输送组件110和第二输送组件120均设置于第一移位组件130一侧,第一移位组件130与中转输送组件140连接且能够驱动中转输送组件上下移动,以能够使中转输送组件的一端移动至与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和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相对的位置;上料机构200设置于机台10顶端;上料机构200包括有第二移位组件230、第三输送组件210和第四输送组件220,第三输送组件210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机台10相对两侧且均位于第二移位组件230一侧,第二移位组件230与第四驱动组件连接,且能够驱动第四输送组件220的输出端移动至与其中一第三输送组件210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其他设备加工得到的治具可以输送至第四输送组件220上,在机台10顶端设置有第三输送组件210和第四输送组件220,第四输送组件220与第二移位组件230连接,通过第二移位组件230能够带动第四输送组件220的输入端与其他设备的输出端相对,以方便其他设备将治具输送至第四输送组件220上;在机台10顶端相对两侧的位置分别设置有一第三输送组件210,通过第二移位组件230能够驱动所述第四输送组件220的输出端移动至与其中一所述第三输送组件210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以使得第四输送组件220能够将治具输送至任一第三输送组件210上,并且,操作人员可以分别在机台10的两侧从第三输送组件210上取走治具,即可以保证上料的效率,并且也能够降低操作人员在上料过程中发生肢体碰撞的可能性,提高了上料过程的安全性;可以理解的是,相较于传统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等待下压装置对治具上的工件21完成加工并取走工件21后,才能将另一装载有未进行压合作业的工件21的治具放置在压合板152下,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操作人员将治具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入端放入第二输送组件120上,第一移位组件130驱动中转输送组件140向下移动,使得中转输送组件140的一端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相对,第二输送组件120能够将治具输送至中转输送组件140上,再由第一移位组件130驱动中转输送组件140向上移动,使得中转输送组件140的一端与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入端相对,中转输送组件140便能够将治具输送至第一输送组件110上,通过下压组件150能够对第一输送组件110上的工件21进行压合作业,因此,操作人员可以将治具放入第二输送组件120处,第二移位组件230和中转输送组件140能够相互配合以将第二输送组件120上的治具转移至第一输送组件110,中转输送组件140能够暂存治具,使得下压组件150在进行压合作业时,操作人员也能够进行上料作业,使得操作人员进行上料时无需等待下压组件150完成压合作业,以提高上料的效率。
具体地,该压合设备还包括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与工作机构100和上料机构200电连接,且能够控制工作机构100和上料机构200运行。
具体地,下压组件150包括有压合件151和驱动件,压合件151设置于第一输送组件110的上方,驱动件与压合件151驱动连接且能够驱动压合件151上下运动,其中,压合件151为下压组件150的工作端,以通过压合件151对第一输送组件110上的工件21进行压合。
具体地,下压组件150还包括有压合板152、多个导向杆153和多个直线轴承154,导向杆153沿竖直方向设置在机台10顶端上,压合件151连接在压合板152的下端,压合板152的四角处设置有通孔,直线轴承154一一固定安装在通孔内,导向杆153一一穿设于直线轴承154,使得直线轴承154可滑动地套设在导向杆153上,驱动件包括有驱动气缸和连接端,驱动气缸与连接端驱动连接,连接端与压合板152顶部连接,驱动气缸驱动连接端上下移动,以带动压合件151上下移动,压合板152通过直线轴承154沿导向杆153上下移动,多个导向杆153能够限定压合板152的移动方向,并且可以避免压合件151在移动过程中出现倾斜。
具体地,治具上可以放置有多个工件,工件可以为PCBA板,也可以为其他电路板,工件上可以为放置有塑料片,下压组件150可以对塑料片进行下压加工。
参照图2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第四输送组件220包括有第二感应器222和第四输送带结构221,第四输送带结构221设置有两个且相对设置,第二感应器222设置于两个第四输送带结构221之间。
通过两个第四输送带结构221能够共同承载并输送一工件21,第二感应器222能够感应第四输送带结构221是否承载有工件21;其中,第二感应器222与控制系统电连接,且能够将检测结果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输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第二移位组件230将第四输送组件220移动至上料位置或能够与其中一第三输送组件210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
第四输送带结构221包括有第四输送驱动件223、第四板224、第四输送带225、第四主动轮226和第四从动轮227,第四输送驱动件223与第四主动轮226驱动连接且能够驱动第四主动轮226转动,第四输送带225套设在第四主动轮226和第四从动轮227上,第四输送驱动件223、第四主动轮226和第四从动轮227均设置在第四板224上,且设置在两个第四输送带结构221的第四板224之间,通过两个第四输送带结构221能够通过第四输送带225同步输送工件21,以提高工件21输送的稳定性;其中,第四输送驱动件223可以为同步带轮驱动结构。
参照图2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第二移位组件230包括有第二滑块231、第二导轨232和第二驱动结构,第二导轨232设置于机台10顶端,第二滑块23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导轨232并与第二驱动结构连接;第四输送带结构221和第二感应器222均设置于第二滑块231上。
第二驱动结构通过驱动第二滑块231在第二导轨232上滑动,以带动第四输送组件220运动,其中,第二导轨23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靠近第三输送组件210的输入端的位置,使得第四输送组件220能够在第二滑块231的带动下,可以使得第四输送组件220的输出端与第三输送组件210的输入端相对;具体地,第二滑块231在未承载有工件21时,控制系统通过第二驱动结构控制第二滑块231移动至在第二导轨232中间部分的初始位置,工件21可以从第四输送组件220的输入端输入到两个第四输送带225上,第二感应器222感应第四输送带225上的工件21并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输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第二驱动结构驱动第二滑块231运动,使得第四输送组件220的输出端与其中一第三输送组件210的输入端相对,再通过第四输送驱动件223驱动第四输送带225转动,以使治具从第四输送组件220的输出端输出,并从第三输送组件210的输入端进入到第三输送组件210上,之后再控制第二滑块231回到初始位置。
参照图2和图4,可以理解的是,中转输送组件140包括有第一感应器142和两个第五输送带结构141,第五输送带结构141相对设置,第三感应器212设置于两个第五输送带结构141之间。
通过两个第五输送带结构141能够共同承载并输送一工件21,第一感应器142能够感应第五输送带结构141是否承载有工件21;其中,第一感应器142与控制系统电连接,且能够将感应结构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输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第一移位组件130将中转输送组件140的一端移动至与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入端或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相对的位置。
参照图5,第五输送带结构141包括有第五输送驱动件143、第五板144、第五输送带145、第五主动轮146和第五从动轮147,第五输送驱动件143与第五主动轮146驱动连接且能够驱动第五主动轮146转动,第五输送带145套设在第五主动轮146和第五从动轮147上,第五输送驱动件143、第五主动轮146和第五从动轮147均设置在第五板144上,且设置在两个第五输送带结构141的第五板144之间,通过两个第五输送带结构141通过第五输送带145同步输送工件21,以提高工件21输送的稳定性;其中,第五输送驱动件143可以为同步带轮驱动结构。
参照图2和图5,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移位组件130包括有第一滑块131、第一导轨132和第一驱动结构,第一导轨132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滑块231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二导轨232并与第二驱动结构连接;第一感应器142和第五输送带结构141均设置于第一滑块131上。
第一驱动结构通过驱动第一滑块131在第一导轨132上滑动,以带动中转输送组件140运动,其中,第一导轨132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一导轨132的两端分别延伸至靠近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入端和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的位置,并且,中转输送组件14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为同一端,中转输送组件140能够在第一滑块131的带动下,可以使得中转输送组件140的一端与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入端或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相对;具体地,第一感应器142检测第五输送带145未承载有工件21时,控制系统通过第一驱动结构控制第一滑块131移动,使得中转输送组件140的一端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相对,以方便第二输送组件120将工件21输入到中转输送组件140上,第一感应器142感应第五输送带145上的工件21并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输至控制系统,控制系统通过控制第一驱动结构驱动第一滑块131向上运动,使得中转输送组件140的一端与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入端相对,再通过第五输送驱动件143驱动第五输送带145转动,以使工件21从中转输送组件140的一端输出,并从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入端进入到第三输送带215上,之后再控制第一滑块131向下运动,使得中转输送组件140的一端再次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相对。
参照图4和图6,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送组件110包括有第一阻挡结构111和两个第一输送带结构114,第一输送带结构114均设置于机台10顶端且相对设置,第一阻挡结构111设置于两个第一输送带结构114之间;第一阻挡结构111的工作端能够移动至与第一输送带结构114的输送面相交。
第一阻挡结构111设置在靠近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出端的位置,通过第一阻挡结构111能够阻挡第一输送带结构114所输送的工件21,以能够定位工件21在第一输送带结构114上的位置,其中,第一阻挡结构111能够将工件21定位在下压组件150的工作端的下方,以方便下压组件150对工件21进行加工。
具体地,第一输送带结构114包括有第一输送驱动件、第一板116、第一输送带117、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115,第一输送驱动件与第一主动轮驱动连接且能够驱动第一主动轮转动,第一输送带117套设在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115上,第一输送驱动件、第一主动轮和第一从动轮115均设置在第一板116上,且设置在两个第一输送带结构114的第一板116之间,通过两个第一输送带结构114通过第一输送带117同步输送工件21,以提高工件21输送的稳定性;其中,第一输送驱动件可以为同步带轮驱动结构。
第一阻挡结构111包括有第一阻挡驱动件112和第一阻挡块113,第一阻挡块113为第一阻挡结构111的工作端,第一阻挡驱动件112与第一阻挡块113驱动连接,且能够驱动第一阻挡块113上下移动,通过第一阻挡驱动件112驱动第一阻挡块113向上运动,能够使得第一阻挡块113移动至与第一输送带结构114的输送面相交的位置,使得第一阻挡块113能够阻挡在第一输送带117上移动的工件21,通过第一阻挡驱动件112驱动第一阻挡块113向下运动,能够使得第一输送带117将工件21从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出端输出。
具体地,在第一板116上安装有第一输送定位感应器1161和出料定位感应器1162,第一输送定位感应器1161能够感应第一输送带117上的工件21,出料定位感应器1162能够感应从第一输送组件110输出的工件21,第一输送定位感应器1161和出料定位感应器1162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参照图4和图6,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输送组件120包括有第二阻挡结构121和两个第二输送带结构124,第二输送带结构124均设置于机台10内且相对设置,第二阻挡结构121设置于两个第二输送带结构124之间;第二阻挡结构121的工作端能够移动至与第二输送带结构124的输送面相交。
第二阻挡结构121设置在靠近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的位置,通过第二阻挡结构121能够阻挡第二输送带结构124所输送的工件21,以能够定位工件21在第二输送带结构124上的位置,其中,第二阻挡结构121在第五输送组件的一端未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相对时,第二阻挡结构121的工作端移动至与第二输送带结构124的输送面相交,以阻挡工件21在第二输送带结构124上继续运动,避免工件21从第二输送带结构124上掉落。
具体地,第二输送带结构124包括有第二输送驱动件、第二板126、第二输送带127、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125,第二输送驱动件与第二主动轮驱动连接且能够驱动第二主动轮转动,第二输送带127套设在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125上,第二输送驱动件、第二主动轮和第二从动轮125均设置在第二板126上,且设置在两个第二输送带结构124的第二板126之间,通过两个第二输送带结构124通过第二输送带127同步输送工件21,以提高工件21输送的稳定性;其中,第二输送驱动件可以为同步带轮驱动结构。
第二阻挡结构121包括有第二阻挡驱动件122和第二阻挡块123,第二阻挡块123为第二输送带结构124的工作端,第二阻挡驱动件122与第二阻挡块123驱动连接,且能够驱动第二阻挡块123上下移动,通过第二阻挡驱动件122驱动第二阻挡块123向上运动,能够使得第二阻挡块123移动至与第二输送带结构124的输送面相交的位置,使得第二阻挡块123能够阻挡在第二输送带127上移动的工件21,通过第二阻挡驱动件122驱动第二阻挡块123向下运动,能够使得第二输送带127将工件21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输出。
具体地,在第二板126上安装有第二输送定位感应器1261和进料定位感应器1262,第二输送定位感应器1261能够感应第二输送带127上的工件21,出料定位感应器1162能够感应输入至第二输送组件120的工件21,第二输送定位感应器1261和进料定位感应器1262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
参照图3,可以理解的是,第三输送组件210包括有第三感应器212和两个第三输送带结构211,第三输送带结构211相对设置,第三感应器212设置于两个第三输送带结构211之间。
通过两个第三输送带结构211能够共同承载并输送一工件21,第三感应器212能够感应第三输送带结构211是否承载有工件21;其中,第三感应器212与控制系统电连接,且能够将检测结果通过电信号的方式传输至控制系统,当第三感应器212感应到第三输送带结构211上承载有工件21时,控制系统则停止驱动第四输送组件220向第三输送组件210输送工件21,以避免工件21之间发生碰撞。
第三输送带结构211包括有第三输送驱动件213、第三板214、第三输送带215、第三主动轮216和第三从动轮217,第三输送驱动件213与第三主动轮216驱动连接且能够驱动第三主动轮216转动,第三输送带215套设在第三主动轮216和第三从动轮217上,第三输送驱动件213、第三主动轮216和第三从动轮217均设置在第三板214上,且设置在两个第三输送带结构211的第三板214之间,通过两个第三输送带结构211能够通过第三输送带215同步输送工件21,以提高工件21输送的稳定性;其中,第三输送驱动件213可以为同步带轮驱动结构。
参照图1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还包括有保护罩13;机台10内部设置有一容纳腔,容纳腔的顶壁设置有一第一开口11,容纳腔侧壁设置有第二开口,第一导轨132的顶端从第一开口11延伸至容纳腔外,保护罩13设置于机台10顶端且罩设于第一导轨132位于容纳腔外的部分;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与第二开口相对,以方便操作人员将工件21从第二开口处放入到第二输送组件120内;通过设置容纳腔能够保护第二导轨232、中转输送组件140和第二输送组件120,通过设置保护罩13能够保护第一导轨132位于容纳腔外的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入端和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均位于机台10的同一侧,且第一输送组件110的输入端位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的上方,以方便操作人员将待加工的工件21放入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入端后,无需走动便能够将已加工的工件21从第二输送组件120的输出端处取走,以进一步提高上下料的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台;
工作机构,设置于所述机台;所述工作机构包括有第一移位组件、中转输送组件、下压组件、第一输送组件和第二输送组件,所述第一输送组件设置于所述下压组件的工作端的下方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上方,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移位组件一侧,所述第一移位组件与所述中转输送组件连接且能够驱动所述中转输送组件上下移动,以能够使所述中转输送组件的一端移动至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和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出端相对的位置;
上料机构,设置于所述机台顶端;所述上料机构包括有第二移位组件、第三输送组件和第四输送组件,所述第三输送组件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于所述机台相对两侧,且均位于所述第二移位组件一侧,所述第二移位组件与所述第四输送组件连接,且能够驱动所述第四输送组件的输出端移动至与其中一所述第三输送组件的输入端相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二感应器和第四输送带结构,所述第四输送带结构设置有两个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感应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四输送带结构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位组件包括有第二滑块、第二导轨和第二驱动结构,所述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机台顶端,所述第二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并与所述第二驱动结构连接;所述第四输送带结构和所述第二感应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二滑块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转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一感应器和两个第五输送带结构,所述第五输送带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感应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五输送带结构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位组件包括有第一滑块、第一导轨和第一驱动结构,所述第一导轨沿竖直方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滑块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并与所述第一驱动结构连接;所述第一感应器和所述第五输送带结构均设置于所述第一滑块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一阻挡结构和两个第一输送带结构,所述第一输送带结构均设置于所述机台顶端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阻挡结构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输送带结构之间;所述第一阻挡结构的工作端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一输送带结构的输送面相交。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二阻挡结构和两个第二输送带结构,所述第二输送带结构均设置于所述机台内且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阻挡结构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二输送带结构之间;所述第二阻挡结构的工作端能够移动至与所述第二输送带结构的输送面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输送组件包括有第三感应器和两个第三输送带结构,所述第三输送带结构相对设置,所述第三感应器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三输送带结构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保护罩;所述机台内部设置有一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顶壁设置有一第一开口,所述容纳腔侧壁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导轨的顶端从所述第一开口延伸至所述容纳腔外,所述保护罩设置于所述机台顶端且罩设于所述第一导轨位于所述容纳腔外的部分;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压合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组件的输入端和所述第二输送组件的输出端均位于所述机台的同一侧。
CN202222625978.XU 2022-09-30 2022-09-30 压合设备 Active CN2190306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5978.XU CN219030639U (zh) 2022-09-30 2022-09-30 压合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625978.XU CN219030639U (zh) 2022-09-30 2022-09-30 压合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30639U true CN219030639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79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625978.XU Active CN219030639U (zh) 2022-09-30 2022-09-30 压合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3063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49119B (zh) 一种铜排自动化平面仓库及铜排一体化生产线
CN110027900B (zh) 生产流水线及送料装置
CN112794072B (zh) 上料输送设备
CN108689145B (zh) 多层压机的自动上下料系统及其自动上下料方法
CN212798300U (zh) 传送带上料定位机构和具有其的生产线
CN219030639U (zh) 压合设备
CN110114290B (zh) 一种用于cnc生产线的五工位上下料机
CN216501760U (zh) 一种加压装置及加压生产线
CN112850296B (zh) 一种料盘周转装置及上下料设备
CN111846952B (zh) 自动焊接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210655131U (zh) 一种物料转接装置、一种上料设备、一种出料设备以及一种检测系统
CN116924078A (zh) 板料加工线体
CN114435896A (zh) 一种复判缓存设备及复判缓存方法
CN110950088B (zh) 上下料设备
CN114227002A (zh) 自动上下料的片材激光切割机
CN212049459U (zh) 传送机构
CN114572701A (zh) 送板机
CN207107609U (zh) 一种便于送料模式切换的输送装置
CN208199509U (zh) 应用在工业机器人实训平台上的立体仓库
CN109132536A (zh) 托盘输送流水线
CN109110478B (zh) 一种集成电路材料表面处理设备用的上下料装置
CN207596032U (zh) 一种上料机
CN217534492U (zh) 单双排切换及转运装置
CN110634998A (zh) 电池片上料编带设备
CN211594241U (zh) 一种送料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PE01 Entry into force of the registration of the contract for pledge of patent right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Compression equipmen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01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30516

Pledgee: Bank of China Limited Shenzhen Buji Sub branch

Pledgor: SALCOMP (SHENZHEN) CO.,LTD.

Registration number: Y202398006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