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21097U - 内窥镜及其手柄 - Google Patents

内窥镜及其手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21097U
CN219021097U CN202222877302.XU CN202222877302U CN219021097U CN 219021097 U CN219021097 U CN 219021097U CN 202222877302 U CN202222877302 U CN 202222877302U CN 219021097 U CN219021097 U CN 2190210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pivoting
pivot
sleeve
endosc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87730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驰
潘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87730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210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210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2109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内窥镜及其手柄,所述手柄应用于内窥镜。所述手柄包括壳体、支撑件、多根牵引绳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内窥镜的主动弯曲段弯曲的枢转件,其中: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枢转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枢转件与所述支撑件转动配合;所述多根牵引绳沿周向预紧连接于所述枢转件,且能够拉动所述枢转件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上述方案能够简化内窥镜的操作。

Description

内窥镜及其手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窥镜及其手柄。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在诊断检查、微创手术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在置管手术中,将带有留置导管的置管镜送入至患者腔道内,并在进至目标位置后取出置管镜,这样就完成了留置导管的置管作业。
在相关技术中,内窥镜包括手柄和插入部,在具体使用时,通过调节手柄内的枢转件,即可控制插入部的主动弯曲段实现弯曲,从而改变前端摄像头的朝向,以准确获取到人体腔道内的影像。然而,在摄像头朝向目标位置后,需要使用者手动控制枢转件,可见,相关的内窥镜存在操作繁琐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内窥镜及其手柄,能够简化内窥镜的操作。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柄,应用于内窥镜。所述手柄包括壳体、支撑件、多根牵引绳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内窥镜的主动弯曲段弯曲的枢转件,其中:
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枢转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枢转件与所述支撑件转动配合;所述多根牵引绳沿周向预紧连接于所述枢转件,且能够拉动所述枢转件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窥镜,包括插入部以及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插入部相连,所述插入部包括所述主动弯曲段。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手柄中,通过配置多个牵引绳沿周向预紧连接于枢转件,且能够拉动枢转件与支撑件相抵接,如此情况下,基于枢转件和支撑件之间的摩擦阻力,在二者的转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阻尼效果,当操作者将枢转件调节到位后,枢转件则可以在摩擦阻力的作用下而与支撑件相互制动,从而实现枢转件的自锁效果。
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手柄能够通过枢转件自锁而维持主动弯曲段的姿态,而无需操作者手动控制枢转件,如此能够有效地简化内窥镜的操作,优化操作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内窥镜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中A处的布局放大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内窥镜的局部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分别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手柄在枢转件处于不同工作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枢转件、支撑件和安装座的装配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枢转件、支撑件和安装座在另一视角下的装配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枢转件、支撑件和安装座在另一视角下的分解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手柄、
110-壳体、111-壳主体、111a-容置腔、111b-第一安装孔、112-端盖、112a-避让孔、112b-弯折部、112c-第二安装孔、113-把手部、
120-枢转件、121-枢转套、121a-第二容置空间、121b-安装部、121b1-容置槽、122-衔接杆、122a-铰接球头、
130-支撑件、131-定位凸起、132-铰接槽、
140-安装座、141-本体、141a-第一容置空间、141b-第三安装孔、142-承载板、142a-定位凹部、142b-第四安装孔、
150-拨动件、151-凹槽、160-牵引绳、170-限位件、180-器械管、190-束紧套管、
200-插入部、300-转接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枢转件需要手动控制而导致内窥镜操作繁琐的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柄,应用于内窥镜。
请参见图1~图8,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手柄100包括壳体110、支撑件130、多根牵引绳160以及用于控制内窥镜的主动弯曲段弯曲的枢转件120。
壳体110为手柄100的基础构件,支撑件130和枢转件120均设于壳体110内,壳体110能够为手柄100的其他构件提供安装基础,同时还能够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具体地,壳体110具有容置腔111a,支撑件130和枢转件120均设于容置腔111a中。壳体110可有多种结构布局方式,例如,壳体110可包括壳主体111和端盖112,端盖112与壳主体111可拆卸连接,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壳主体111可设有第一安装孔111b,端盖112可设有第二安装孔112c,紧固件(螺钉、螺栓、销钉等)通过穿设第二安装孔112c和第一安装孔111b即可实现端盖112和壳主体111的组配,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端盖112和壳主体111的具体可拆卸连接方式;或者,壳体110包括对称布置的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第一子壳和第二子壳可拆卸连接。
枢转件120为手柄100的控制构件,操作者通过转动枢转件120,即可实现对内窥镜的主动弯曲段的弯曲调控。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0具有避让孔112a,枢转件120背离支撑件130的一端通过避让孔112a伸出壳体110,以便于操作者接触驱动枢转件120。
枢转件120在手柄100的转动设置布局可以有多种,例如,如图6所示,枢转件120可被配置为球铰接结构布局,如此可使枢转件120实现万向转动;或者,枢转件120通过一转轴实现铰接。
需要说明的是,主动弯曲段位于内窥镜的插入部200靠近前端的段落,控制主动弯曲段弯曲可相应调节插入部200的前端模组的朝向,以准确获取到人体腔道内的影像。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枢转件120与支撑件130转动配合;多根牵引绳160沿周向预紧连接于枢转件120,且能够拉动枢转件120与支撑件130相抵接。
可以理解,支撑件130为枢转件120提供转动配合的安装基础,二者之间能够产生相对转动。枢转件120通过牵引绳160实现对主动弯曲段的弯曲调控功能,其中,牵引绳160的近端连接于枢转件120,牵引绳160的远端连接于插入部200的前端,如此,通过转动枢转件120,则可以拉动该牵引绳160,经由牵引绳160传动则可以顺利拉动主动弯曲段朝向该牵引绳160所在侧进行弯曲动作。由于手柄100包括多根沿周向连接枢转件120的牵引绳160,则驱动枢转件120朝向不同方向转动,则可拉动不同侧的牵引绳160,从而实现主动弯曲段朝向不同方向的弯曲动作。
枢转件120与支撑件130的接触部位为转动中心所在的位置,枢转件120围绕转动中心进行转动。如图4所示,支撑件130的中轴线与枢转件120的中轴线大致共线,如图5所示,支撑件130的中轴线与枢转件120的中轴线之间存在夹角α,α则为枢转件120的转动角度,而α的取值范围可根据手柄100的各结构的实际部分来适应性设置。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近端”和“远端”是指内窥镜及其配件在使用环境下,相对于使用者的远近位置而言,其中,距离使用者较近的一端拟定为“近端”,距离使用者较远的一端拟定为“远端”。
与此同时,牵引绳160预紧连接于枢转件120,则手柄100在装配完成后,牵引绳160处于张紧状态,沿枢转件120的周向分布的牵引绳160均向枢转件120施加起到预紧牵拉力,从而拉动枢转件120与支撑件130相抵接。可以理解,由于预紧牵拉力的作用,枢转件120与支撑件130之间会存在一定程度的摩擦阻力,从而在二者的转动过程中形成一定的阻尼效果,如此情况下,在操作者控制枢转件120转动时,操作者可通过施力而克服阻尼作用从而顺利转动枢转件120,而在操作者对枢转件120调节到位后,枢转件120则可以在其与支撑件130之间的摩擦阻力的作用下而相互制动,从而实现枢转件120的自锁。
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手柄100中,当枢转件120处于自锁状态的情况下,枢转件120和主动弯曲段均可以维持固定住其自身的姿态,而无需操作者手动控制,如此显然有效地简化了内窥镜的操作,优化了操作体验。
在一些应用场景中,例如在置管手术中,将带有留置导管的置管镜送入至患者腔道内后,操作者通过转动枢转件120检查腔道情况,且枢转件120与支撑件130的摩擦阻力形成阻尼效果可实现自锁,从而实现对腔道的定点观察。在进至目标位置后取出置管镜,这样就完成了留置导管的置管作业。
如图1所示,手柄100还可以包括连接于壳体110的器械管180,通过器械管180可向内窥镜内部送入处置器械或者实施积液抽吸作业。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枢转件120具有安装部121b,牵引绳160穿设于安装部121b,且牵引绳160通过其近端的限位件170与安装部121b限位配合,如此可防止牵引绳160从枢转件120上脱离,从而提升牵引绳160与枢转件120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安装部121b可以开设有容置槽121b1,限位件170在容置槽121b1内与安装部121b限位配合,容置槽121b1为限位件170提供了容置空间,其能够对限位件170起到约束限位,能够防止限位件170偏移错位,由此也能够提升牵引绳160与枢转件120的连接可靠性。可选地,全部安装部121b沿枢转件120的周向均匀分布,如此可平衡枢转件120对不同牵引绳160的牵拉效果,以提升枢转件120控制主动弯曲段的平衡性。
如图2所示,壳体110具有避让孔112a,避让孔112a将容置腔111a内的枢转件120外露,以供操作者对枢转件120进行操控。其中,枢转件120可通过避让孔112a部分伸出壳体110之外,如此布局更便于操作者实施操控。在壳体110包括端盖112的实施例中,端盖112具有避让孔112a。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手柄100还包括拨动件150,拨动件150与枢转件120相连,拨动件150具有一定的长度尺寸,其能够延伸至操作者的手指便于接触到的位置,而进一步地优化操作便捷性。拨动件150可以完全位于壳体110外(如图2所示),或者,其也可以自容置腔111a内延伸至壳体110外。可选地,拨动件150背离枢转件120的一端设有凹槽151,凹槽151形状与操作者的手指适应设置,以优化操控体验感。可选地,拨动件150可与枢转件120一体成型。
其中,拨动件150可以为拨杆、把手、拨轮等结构形式。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0包括环绕避让孔112a设置的弯折部112b,弯折部112b朝向容置腔111a弯折,用以在拨动件150偏转时进行避让。如此设置下,相较于壳体110围绕避让孔112a周围的部分呈平面延伸布置的方案,弯折部112b能够为拨动件150提供偏转时的避让空间,以避免与拨动件150产生干涉。可见,该实施例能够优化手柄100的结构布局,且确保了拨动件150能够顺利带动枢转件120转动。
如图3~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柄100还包括安装座140,安装座140固定设置于壳体110内,安装座140具有第一容置空间141a,支撑件130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容置空间141a内,且与安装座140定位配合。其中,安装座140可开设有第三安装孔141b,通过紧固件穿设第三安装孔141b可将安装座140固定在壳体110内。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安装座140在壳体110内的具体固定设置方式。
可以理解,安装座140作为支撑件130的安装基础,第一容置空间141a为支撑件130提供了安装空间,在装配到位后,安装座140能够支持支撑件130与枢转件120相抵接,而确保支撑件130与枢转件120之间存在摩擦阻力而形成阻尼效果。同时,由于支撑件130与安装座140定位配合,安装座140对支撑件130起到定位作用,能够防止支撑件130在与枢转件120抵接时出现移位的情况,由此来确保枢转件120的转动中心保持不变,从而优化枢转件120的转动稳定性。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件130可拆卸地设于安装座140,在实际使用中,可经由第一容置空间141a的开口更换支撑件130。通过更换不同长度尺寸的支撑件130,可调节支撑件130与枢转件120之间的阻尼效果,从而调节枢转件120的自锁灵敏度。此外,在枢转件120与支撑件130长期使用后难免存在磨损,二者之间的阻尼效果变差,通过更换长度更大的支撑件130能够强化支撑件130与枢转件120之间的抵紧效果,以提高摩擦阻力来优化阻尼效果。
如图4和图7所示,支撑件130完全位于第一容置空间141a内,当然,支撑件130也可以部分伸出第一容置空间141a,只要安装座140提供定位作用即可。
如图7和图8所示,安装座140设有与第一容置空间141a对应的定位凹部142a,支撑件130背离枢转件120的一端设有定位凸起131,定位凸起131与定位凹部142a定位配合。可以理解,在装配后,定位凸部可伸入定位凹部142a中,二者可通过相互间的限位作用而实现定位配合,从而实现支撑件130在安装座140上的定位配合。
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定位凹部142a和定位凸部的具体布局位置,定位凹部142a也可设于支撑件130,而定位凸部相应设于安装座140。
其中,如图8所示,定位凹部142a为通孔,其也可设为盲孔。
如图7和图8所示,安装座140包括本体141和承载板142,第一容置空间141a贯通本体141,承载板142与本体141可拆卸连接,且承载板142在本体141背离枢转件120的一端与第一容置空间141a对应设置。其中,承载板142可开设有第四安装孔142b,通过将紧固件穿设于第四安装孔142b可将承载板142固定在本体141上。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承载板142和本体141的具体可拆卸连接方式。
在此种结构布局下,承载板142与本体141可通过拆卸实现分离,在拆卸掉承载板142后,第一容置空间141a可通过本体141底部的开口外露,如此情况下,操作者就能够经由本体141底部的开口进行支撑件130的更换,相较于在本体141顶部的开口更换支撑件130会受到枢转件120等结构的影响,该实施例的结构布局能够优化支撑件130的拆装、更换便捷性。
如图7和图8所示,在安装座140设有定位凹部142a或定位凸部的实施例中,定位凹部142a或定位凸部可设于承载板142上。
如图7和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枢转件120包括枢转套121和衔接杆122,枢转套121具有第二容置空间121a,衔接杆122在第二容置空间121a内与枢转套121连接,衔接杆122背离枢转套121的一端与支撑件130转动配合,牵引绳160与枢转套121连接。
在此种结构布局下,枢转件120是通过衔接杆122与支撑件130转动配合,衔接杆122的整体尺寸较小,如此可相应缩小支撑件130的尺寸,从而手柄100内的枢转机构整体的尺寸,有利于提升手柄100内部结构的空间利用率,简化手柄100内部的结构布局。
同时,由于牵引绳160与枢转套121连接,枢转套121具备更大的尺寸,其相对于枢转件120的转动中心具备更大的转动半径,而牵引绳160连接于枢转套121,如此在枢转件120转动时能够增大对牵引绳160的牵拉幅度,从而提升对于主动弯曲段的调节灵敏度。
进一步地,安装座140包括用于容置支撑件130的安装套管,第一容置空间141a开设于安装套管内,安装套管可伸入枢转套121的第二容置空间121a中,通过利用枢转套121内的空间而减少了枢转件120和安装座140在二者排布方向上的空间占位,从而提升了结构紧凑性。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枢转件120与避让孔112a的孔缘相抵接,如此情况下,枢转件120的外表面与避让孔112a的孔缘之间也能够产生摩擦阻力,并形成阻尼效果,从而强化枢转件120的自锁性能。
为了便于顺实现枢转件120在避让孔112a区域的转动操作,如图1和图2所示,避让孔112a为圆形孔,枢转件120的外表面包括第一球弧面,枢转件120通过第一球弧面在避让孔112a与壳体110转动配合。
可以理解,由于第一球弧面能够与圆形的避让孔112a在形状上相适配,在枢转件120转动时,有利于避让孔112a对枢转件120进行避让而避让出现干涉情况。同时,枢转件120可通过第一球弧面与避让孔112a抵接,第一球弧面与圆形的避让孔112a沿整个周向相抵接,通过增大接触面积而优化抵接稳定性,从而确保枢转件120稳定锁止。
在枢转件120包括枢转套121的实施例中,第一球弧面设于枢转套121的外表面。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避让孔112a的孔缘表面可设有第二球弧面,在枢转件120与避让孔112a的孔缘相抵接的情况下,第一球弧面与第二球弧面相贴合。可以理解,避让孔112a的孔缘能够通过第二球弧面与枢转件120的第一球弧面较大地贴合,如此显然能够提升二者在抵接时的接触面积,从而有利于稳定锁止枢转件120,防止打滑。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衔接杆122与支撑件130的转动配合方式有多种。
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衔接杆122背离枢转套121的一端设有铰接球头122a,衔接杆122通过铰接球头122a与支撑件130转动配合。此种结构布局下,衔接杆122通过铰接球头122a与支撑件130实现球铰接配合,如此可使枢转件120在周向上任一方向进行转动。其中,如图6所示,支撑件130上设有铰接槽132,铰接球头122a在铰接槽132内转动配合。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支撑件130上可设有转轴,衔接杆122背离枢转套121的一端可转动连接于转轴而与支撑件130转动配合。
如图4、图5和图7所示,衔接杆122背离枢转套121的一端伸入第一容置空间141a内,且与安装座140的内壁限位配合。可以理解,在此种结构布局下,衔接杆122部分伸入至安装座140内部,这样也可减少枢转件120和安装座140在二者排布方向上的空间占位,从而提升了结构紧凑性。同时,通过安装座140的内壁对衔接杆122进行限位,能够防止衔接杆122背离枢转套121的一端在转动时脱离支撑件130,如此能够确保衔接杆122与支撑件130可靠转动配合。
在衔接杆122包括铰接球头122a的实施例中,可配置铰接球头122a伸入第一容置空间141a内,且铰接球头122a与安装座140的内壁限位配合,如此可迫使铰接球头122a始终位于支撑件130的铰接槽132内。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在枢转件120和支撑件130中,至少有一者的接触部位由阻尼材料制成。
可以理解,通过将接触部分由阻尼材料制成,阻尼材料能够有效地提升枢转件120和支撑件130的接触部位间的阻尼效果(具体可通过增大摩擦系数、产生形变等方式实现),从而强化枢转件120的自锁性能。当然,枢转件120和支撑件130可以仅有一者的接触部分采用阻尼材料制成,也可以二者的接触部位均通过阻尼材料制成,这样相较于前者方案可进一步强化枢转件120的自锁性能。
其中,阻尼材料可以为橡胶、泡沫塑料、阻尼合金、阻尼涂料等。
如图6~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柄100还包括束紧套管190,束紧套管190固定安装于壳体110内,牵引绳160穿设于束紧套管190,且与束紧套管190过盈配合。
应理解的是,束紧套管190套设于牵引绳160,二者过盈配合使牵引绳160在束紧套管190内拉动存在一定的难度,从而确保了束紧套管190与枢转件120之间的牵引绳160始终处于张紧状态,以使枢转件120始终与支撑件130相抵接、确保二者间形成有效的阻尼效果。
如图6~图8所示,在手柄100包括安装座140的实施例中,束紧套管190可穿设于安装座140设置,具体可通过螺纹实现组配。在安装座140包括承载板142的实施例中,承载板142可在边缘处开设缺口,以避让束紧套管190;如此布局下,束紧套管190可对承载板142起到定位作用,有利于提升承载板142的安装便捷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支撑件130在第一容置空间141a内与安装座140螺纹配合。可以理解,此种结构布局使支撑件130与安装座140构成了螺旋传动副,通过旋扭支撑件130即可实现沿其轴向的移动,以逐渐靠近或远离枢转件120,由此来调节枢转件120与支撑件130之间的阻尼效果,从而控制枢转件120的自锁灵敏度。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公开一种内窥镜,其包括插入部200以及前述任一方案所提及的手柄100,如此就使该内窥镜具备了前述任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其中,手柄100与插入部200相连,插入部200包括主动弯曲段。
如图1和图2所示,壳体110还可以包括把手部113,端盖112、壳主体111和插入部200同轴设置,把手部113连接于壳主体111的侧面。在此种结构布局下,当操作者通过把手部113握持手柄100时,枢转件120朝向操作者,这边便于操作者操控枢转件120,同时,由于端盖112、壳主体111和插入部200同轴设置,如此也便于操作者在手持手柄100的时候向患者体内插接插入部200。
如图1所示,内窥镜还包括转接线缆300,其与手柄100相连,并用于连接外部显示器。
本申请实施例所提及的内窥镜可以为置管镜、胃镜、肠镜、喉镜、纤维支气管镜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内窥镜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柄,应用于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壳体、支撑件、多根牵引绳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内窥镜的主动弯曲段弯曲的枢转件,其中:
所述支撑件和所述枢转件均设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枢转件与所述支撑件转动配合;所述多根牵引绳沿周向预紧连接于所述枢转件,且能够拉动所述枢转件与所述支撑件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还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固定设置于所述壳体内,所述安装座具有第一容置空间,所述支撑件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安装座定位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包括本体和承载板,所述第一容置空间贯通所述本体,所述承载板与所述本体可拆卸连接,且所述承载板在所述本体背离所述枢转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对应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件包括枢转套和衔接杆,所述枢转套具有第二容置空间,所述衔接杆在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与所述枢转套连接,所述衔接杆背离所述枢转套的一端与所述支撑件转动配合,所述牵引绳与所述枢转套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杆背离所述枢转套的一端设有铰接球头,所述衔接杆通过所述铰接球头与所述支撑件转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衔接杆背离所述枢转套的一端伸入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与所述安装座的内壁限位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枢转件和支撑件中,至少有一者的接触部位由阻尼材料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还包括束紧套管,所述束紧套管固定安装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牵引绳穿设于所述束紧套管,且与所述束紧套管过盈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在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与所述安装座螺纹配合。
10.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插入部以及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插入部相连,所述插入部包括所述主动弯曲段。
CN202222877302.XU 2022-10-31 2022-10-31 内窥镜及其手柄 Active CN2190210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77302.XU CN219021097U (zh) 2022-10-31 2022-10-31 内窥镜及其手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877302.XU CN219021097U (zh) 2022-10-31 2022-10-31 内窥镜及其手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21097U true CN219021097U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835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877302.XU Active CN219021097U (zh) 2022-10-31 2022-10-31 内窥镜及其手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210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38590B2 (en) Articulating mechanisms and link systems with torque transmission in remote manipulation of instruments and tools
US20220054220A1 (en) Instrument holder
RU2517603C2 (ru) Механизм управления изгибающимся участком эндоскопа
EP2692278B1 (en) Endoscope
JP5932151B2 (ja) 副鼻腔内視鏡
US20160302876A1 (en) Instrument, in particular a medical endoscopic instrument or technoscope
KR20070103445A (ko) 내시경용 가요관 및 내시경 장치
JP4323210B2 (ja) 内視鏡
CN219021097U (zh) 内窥镜及其手柄
CN111803210B (zh) 一种手腕附接装置及远程访问器械
CN219021095U (zh) 内窥镜及其手柄
CN115969295A (zh) 一种内窥镜复合插入部的刚度调节机构及内窥镜
WO2021070389A1 (ja) 内視鏡の湾曲操作機構
US20230219212A1 (en) Insertion instrument
US20220369901A1 (en) Medical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219183645U (zh) 一种牵引轮、牵引绳调节结构、内窥镜手柄及内窥镜
CN219557230U (zh) 摇杆控弯机构、内窥用操作部以及内窥镜
CN217565999U (zh) 一种用于内窥镜的角度自由调节弯转操作装置及内窥镜
CN218899389U (zh) 一种内窥镜的张紧元件、张紧机构、手柄及内窥镜
WO2022259549A1 (ja) 先端カバーおよび内視鏡装置
WO2021140964A1 (ja) 内視鏡
US20210353133A1 (en) Endoscope
WO2023191056A1 (ja) 医療用デバイス
CN117243548A (zh) 一种内窥镜及牵引绳张紧调节机构
JP5661823B6 (ja) 関節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