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07767U - 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9007767U
CN219007767U CN202223337796.9U CN202223337796U CN219007767U CN 219007767 U CN219007767 U CN 219007767U CN 202223337796 U CN202223337796 U CN 202223337796U CN 219007767 U CN219007767 U CN 2190077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ision
connecting seat
longitudinal beam
beam connecting
rear anti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33779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松
战是旭
武盼厚
李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Radar New Energy Vehicle Zhe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33779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90077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90077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90077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领域,公开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一种后防撞机构,包括:后防撞本体、第一后纵梁连接座、第二后纵梁连接座和外接插电支撑板;后防撞本体为中空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后防撞本体包括顶面、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均位于顶面和底面之间,且均与顶面和底面连接;沿第一方向,第一后纵梁连接座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分别连接于后防撞本体两端,且均位于后防撞本体朝向第一侧面一侧,用于安装后防撞本体;外接插电支撑板连接于后防撞本体的底面,用于支撑外接插头。上述后防撞机构通过在后防撞本体上增加外接插电支撑板,实现多元拓展功能,来替代原有的一般防撞功能的后防撞梁。

Description

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人们对汽车产品的功能需求不断拓展。而汽车功能的发展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个性化汽车需求,由此激发人们对汽车改装和功能拓展的渴望。汽车后期改装引发的安全隐患不可估量,尤其是出现事故时,汽车保险会因改装拒赔,给汽车拥有者带来经济和精神的双重打击。
目前乘用车市场上,汽车的后防撞机构多采用冲压件拼焊或带螺纹管(实现车尾防碰及应急救援),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功能拓展、房车/外部电源外接、外接设备电源控制等功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用于实现人们的多元功能拓展、房车/外部电源外接、外接设备电源控制的功能需求。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后防撞机构,包括:后防撞本体、第一后纵梁连接座、第二后纵梁连接座和外接插电支撑板;
所述后防撞本体为中空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所述后防撞本体包括顶面、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位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且均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连接;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后纵梁连接座和所述第二后纵梁连接座分别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两端,且均位于所述后防撞本体朝向所述第一侧面一侧,用于安装所述后防撞本体;
所述外接插电支撑板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的底面,用于支撑外接插头。
上述后防撞机构可以通过第一后纵梁连接座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安装于车辆中骨架的后纵梁上,便于整个后防撞机构的支撑固定。外接插电支撑板与外接插头配合,作为重要底座,为外接插头插入和拔出起支撑作用,同时对外接插头连接的线束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出现插头的损伤。因此,上述后防撞机构通过在后防撞本体上增加外接插电支撑板,实现多元拓展功能,来替代原有的一般防撞功能的后防撞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接插电支撑板上设置有与外接插头外形适配的通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外接插电支撑板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缺口,且所述缺口的位置偏向所述第一后纵梁连接座或者所述第二后纵梁连接座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防撞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的后拖车接口,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后拖车接口位于所述外接插电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后纵梁连接座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拖车接口背离所述后防撞本体一侧设置有安全锁环。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防撞机构还包括第一线束固定架和第二线束固定架,所述第一线束固定架和所述第二线束固定架均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后拖车接口位于所述第一线束固定架和所述第二线束固定架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防撞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的多个后踏步支撑板,所述多个后踏步支撑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后踏步支撑板与所述顶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连接,且所述后踏步支撑板沿所述第一侧面至所述第二侧面方向凸出于所述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防撞机构还包括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和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所述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骨架以及与如第一方面所述的后防撞机构;
所述后防撞机构通过所述后防撞机构的第一后纵梁连接座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安装于骨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防撞机构的立体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防撞机构的立体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防撞机构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防撞机构的后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防撞机构的俯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防撞机构的仰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防撞机构的左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防撞机构的右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后防撞本体;2-第一后纵梁连接座;3-第二后纵梁连接座;4-外接插电支撑板;5-后拖车接口;6-安全锁环;7-第一线束固定架;8-第二线束固定架;9-后踏步支撑板;10-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11-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12-骨架;1a-顶面;1b-底面;1c-第一侧面;1d-第二侧面;4a-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第一方面,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后防撞机构,包括:后防撞本体1、第一后纵梁连接座2、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和外接插电支撑板4;后防撞本体1为中空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后防撞本体1包括顶面1a、底面1b、第一侧面1c和第二侧面1d,第一侧面1c和第二侧面1d均位于顶面1a和底面1b之间,且均与顶面1a和底面1b连接;沿第一方向,第一后纵梁连接座2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分别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两端,且均位于后防撞本体1朝向第一侧面1c一侧,用于安装后防撞本体1;外接插电支撑板4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的底面1b,用于支撑外接插头。
上述后防撞机构可以通过第一后纵梁连接座2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安装于车辆中骨架12的后纵梁上,便于整个后防撞机构的支撑固定。外接插电支撑板4与外接插头配合,作为重要底座,为外接插头插入和拔出起支撑作用,同时对外接插头连接的线束结构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避免出现插头的损伤。因此,上述后防撞机构通过在后防撞本体1上增加外接插电支撑板4,实现多元拓展功能,来替代原有的一般防撞功能的后防撞梁。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1并结合图7和图8,后防撞本体1包括顶面1a、底面1b、第一侧面1c和第二侧面1d,第一侧面1c和第二侧面1d均位于顶面1a和底面1b之间,且均与顶面1a和底面1b连接;如图7和图8所示,顶面1a、第一侧面1c、底面1b和第二侧面1d围成一个筒状结构,筒状结构的横截面为正方形。可以理解的是,此处的横截面为垂直于后防撞本体1的延伸方向即图1中X方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插电支撑板4上设置有与外接插头外形适配的通孔4a。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外插接电支撑板与后防撞本体1的底面1b以及第一侧面1c连接,示例性的,外插接电支撑板与后防撞本体1的底面1b以及第一侧面1c焊接。外接插电支撑板4上设置有通孔4a,外接插头可以插入通孔4a并卡在通孔4a的侧壁,此时,外接插电支撑板4对外接插头进行支撑,并且,外接插电支撑板4是实现外接线束端口的重要底座,是实现外接插入和拔出的支撑作用,同时满足外插接头的型号匹配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接插电支撑板4具有与通孔4a连通的缺口,且缺口的位置偏向第一后纵梁连接座2或者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一侧。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4所示,外接插电支撑板4上通孔4a的侧壁上具有缺口,缺口偏向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一侧,即图4中外接插电支撑板4的左下方。该缺口使得通孔4a为非完整孔,从而使得孔径在一定范围内可调,进而适应更大尺寸范围的外接插头。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防撞机构还包括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的后拖车接口5,沿第一方向,后拖车接口5位于外接插电支撑板4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之间。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后防撞机构还包括后拖车接口5,后拖车接口5通过一个U形连接件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后拖车接口5是实现后拖车的主要接口,是主要的承力部件。如图3和图4所示,后拖车接口5通过U形连接件分别与后防撞本体1的第一侧面1c和第二侧面1d连接,示例性的,后拖车接口5通过U形连接件分别与后防撞本体1的第一侧面1c和第二侧面1d焊接。为了提高后拖车接口5与后防撞本体1的连接强度,后拖车接口5通过一个环形连接件与后防撞本体1的底面1b连接,环形连接件的轴线与后拖车接口5的轴线平行且为第二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即环形连接件的轴线垂直于后防撞本体1的延伸方向,后拖车接口5的轴线垂直于后防撞本体1的延伸方向。沿第一方向,后拖车接口5位于外接插电支撑板4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之间。示例性的,后拖车接口5位于后防撞本体1的中央位置,保证拖车时整个后防撞本体1受力平衡。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拖车接口5背离后防撞本体1一侧设置有安全锁环6。后拖车接口5作为安全锁环6的基体,安全锁环6是安全锁的重要的固定点,具有防止后部拖拽的安全,防止丢失的功能。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6所示,安全锁环6焊接于后拖车接口5背离底面1b一侧表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防撞机构还包括第一线束固定架7和第二线束固定架8,第一线束固定架7和第二线束固定架8均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且沿第一方向,后拖车接口5位于第一线束固定架7和第二线束固定架8之间。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6所示,第一线束固定架7和第二线束固定架8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的底面1b,参照图1,第一线束固定架7和第二线束固定架8均为L形,且关于后拖车接口5对称分布,用于固定线束。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防撞机构还包括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的多个后踏步支撑板9,多个后踏步支撑板9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后踏步支撑板9的主要功能是支撑踏步的功能,人员踩踏时对人体起支撑作用;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如图1所示,后踏步支撑板9为4个,且4个后踏步支撑板9沿第一方向均匀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后踏步支撑板9与顶面1a和第二侧面1d均连接,且后踏步支撑板9沿第一侧面1c至第二侧面1d方向凸出于顶面1a。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3和图5,后踏步支撑板9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的顶面1a和第二侧面1d,示例性的,后踏步支撑板9与后防撞本体1的顶面1a和第二侧面1d均焊接。需要说明的是,后踏步支撑板9沿第二方向即第一侧面1c至第二侧面1d方向凸出于顶面1a,可以扩大后踏步支撑板9的承载面,保证支撑踏步功能的实现。
在一些实施例中,后防撞机构还包括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10和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11,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10和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11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且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10和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11的主要功能是固定后保险杠护板的支撑,防止在车辆运行中出现损伤,同时为后保险杠提供骨架12支撑作用。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6,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10和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11均连接于后防撞本体1的底面1b,同时,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10和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11军官与后拖车接口5对称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后防撞机构通过在后防撞本体1上设计第一后纵梁连接座2、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后踏步支撑板9、后拖车接口5、安全锁环6、外接插电支撑板4、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10和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11等零部件,采用焊接工艺实现功能集成,实现人们的多元功能拓展、房车/外部电源外接、外接设备电源控制等功能需求;彻底解决人们对汽车改装造成的成本浪费、消除汽车改装引起的潜在火灾安全隐患、消除事故引发的车险拒赔隐患。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如图9所示,包括骨架12以及与如第一方面实施例中的后防撞机构;后防撞机构通过后防撞机构的第一后纵梁连接座2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安装于骨架12。
一种可能实现的方式中,参照图9,后防撞机构的第一后纵梁连接座2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3通过螺栓安装于骨架12。通过在后防撞机构上全新设计外接插电支撑板4、后拖车接口5与安全锁环6实现多元拓展功能,来替代原有的一般防撞功能的后防撞梁产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解决了汽车用户多元的拓展的改装需求,实现房车及电源控制功能,消除人们改装的费用和安全隐患;解决人们因改装事故引起的车险拒赔的损失。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后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防撞本体、第一后纵梁连接座、第二后纵梁连接座和外接插电支撑板;
所述后防撞本体为中空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条形结构;所述后防撞本体包括顶面、底面、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位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之间,且均与所述顶面和所述底面连接;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后纵梁连接座和所述第二后纵梁连接座分别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两端,且均位于所述后防撞本体朝向所述第一侧面一侧,用于安装所述后防撞本体;
所述外接插电支撑板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的底面,用于支撑外接插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插电支撑板上设置有与外接插头外形适配的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插电支撑板具有与所述通孔连通的缺口,且所述缺口的位置偏向所述第一后纵梁连接座或者所述第二后纵梁连接座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的后拖车接口,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后拖车接口位于所述外接插电支撑板和所述第二后纵梁连接座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拖车接口背离所述后防撞本体一侧设置有安全锁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后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机构还包括第一线束固定架和第二线束固定架,所述第一线束固定架和所述第二线束固定架均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后拖车接口位于所述第一线束固定架和所述第二线束固定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机构还包括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的多个后踏步支撑板,所述多个后踏步支撑板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后踏步支撑板与所述顶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均连接,且所述后踏步支撑板沿所述第一侧面至所述第二侧面方向凸出于所述顶面。
9.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防撞机构还包括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和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所述第一后保杠连接支架和所述第二后保杠连接支架连接于所述后防撞本体,且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设置。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骨架以及与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防撞机构;
所述后防撞机构通过所述后防撞机构的第一后纵梁连接座和第二后纵梁连接座安装于骨架。
CN202223337796.9U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 Active CN2190077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7796.9U CN219007767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337796.9U CN219007767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07767U true CN219007767U (zh) 2023-05-12

Family

ID=862682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337796.9U Active CN219007767U (zh) 2022-12-12 2022-12-12 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900776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50166123A1 (en) Front vehicle body reinforcing structure
US8827353B2 (en) Front 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KR101345993B1 (ko) 자동차용 길이 방향 캐리어
CN219007767U (zh) 一种后防撞机构及车辆
CN108001385B (zh) 汽车座椅侧气囊的接插件保护支架
CN105730299A (zh) 一种座椅骨架
CN217374672U (zh) 一种防撞结构
CN210941969U (zh) 一种安装支架、前车架及汽车
CN107933696B (zh) 前车身框式结构及汽车
CN211543688U (zh) 机舱横梁及汽车
CN204821740U (zh) 一种后地板总成和汽车
CN212220384U (zh) 副车架与车身底板的总成及汽车
CN106741188B (zh) 车身前端的碰撞保护系统
CN211364470U (zh) 一种前保险杠结构
CN209972590U (zh) 前围板及车辆
CN210526649U (zh) 一种防撞吸能结构
CN203580866U (zh) 汽车副驾驶位气囊安装支架
CN203580659U (zh) 一种仪表板支架总成及汽车
CN103640544B (zh) 一种汽车副驾驶位气囊安装支架
CN201231717Y (zh) 车载多用途支架
CN107471987A (zh) 电动汽车电机悬置支架及电动汽车
CN205292536U (zh) 后排座椅的安全带安装支架组件及车辆
CN218229164U (zh) 一种车辆的中后地板加强结构及车辆
CN205930617U (zh) 车身框架结构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