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007751U - 汽车亮饰条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汽车亮饰条和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007751U CN219007751U CN202223394211.7U CN202223394211U CN219007751U CN 219007751 U CN219007751 U CN 219007751U CN 202223394211 U CN202223394211 U CN 202223394211U CN 219007751 U CN219007751 U CN 21900775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side plate
- connecting plate
- bright
- decorative strip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1503 joint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5
- 239000013536 elastomer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10000003195 fascia Anatomy 0.000 claims 3
- 230000013011 ma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3013 elastic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034 dec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06010023204 Joint disloc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54 mach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032 molecular dock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073 coating (rubb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46 inject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48 scra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93 scratch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43 solu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汽车亮饰条和汽车。汽车亮饰条包括第一亮饰条和第二亮饰条;第一亮饰条包括第一侧板、第一连接板及接头,第一连接板设于第一侧板的背面,与第一侧板相交,第一侧板包括第一对接端,接头位于第一侧板的第一对接端,与第一连接板连接;第二亮饰条包括第二侧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二连接板设于第二侧板的背面,与第二侧板相交,第二侧板包括第二对接端,第二连接板设有对接配合部,对接配合部与接头装配,第一侧板的第一对接端和第二侧板的第二对接端对接。如此汽车亮饰条在互相拼接时贴合更紧密,缝隙接近为零。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汽车零配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亮饰条和汽车。
背景技术
汽车亮饰条是安装在汽车侧围钣金件上起装饰作用与挡风作用的配件,汽车亮饰条一般包括侧围亮饰条和后三角窗亮饰条。侧围亮饰条和后三角窗亮饰条为分段式设计,分别安装在前车门窗框、后车门窗框和后三角窗框上。
目前市面上的汽车大多是有框车门,侧围亮饰条随着前后车门的开闭一起运动。为保证前后车门的正常开闭,前后车门窗框上的侧围亮饰条之间、后车门门窗框上的侧围亮饰条和后三角窗框上的后三角窗亮饰条之间需要设置三处分封,影响外观效果。
随着新能源汽车无框车门的普及,侧围亮饰条和汽车的侧围钣金固定连接,无需随着前后车门的开闭一起运动。因此,后车门车门窗框上的侧围亮饰条和后三角窗框上的后三角窗亮饰条之间可以设计成接近零缝隙的视觉效果。但分段式的亮饰条在互相拼接时,容易产生间隙不均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亮饰条和汽车,使得汽车亮饰条在互相拼接时贴合更紧密,缝隙接近为零。
本公开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汽车亮饰条,包括第一亮饰条和第二亮饰条;第一亮饰条包括第一侧板、第一连接板及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背面,与所述第一侧板相交,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对接端,所述接头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对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第二亮饰条包括第二侧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的背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相交,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二对接端,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对接配合部,所述对接配合部与所述接头装配,所述第一侧板的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所述第二对接端对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头自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接头在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一对接端设置;所述对接配合部在所述第二侧板的长度方向上不超出所述第二对接端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所述接头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厚度方向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所述对接配合部与所述接头装配,所述接头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头包括接头主体和设于所述接头主体的卡勾部,所述接头主体和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对接配合部包括开口,所述开口贯穿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所述卡勾部卡勾于所述开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头主体设有从所述接头主体靠近所述第二亮饰条的侧边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卡勾部从所述凹槽内向所述凹槽外延伸。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卡勾部卡勾于所述开口靠近所述第一亮饰条的侧边,所述卡勾部与所述开口远离所述第一亮饰条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隙;和/或
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卡勾部与所述开口的相对两侧边之间均具有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亮饰条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所述接头主体夹持于所述限位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侧板的背面设有侧板卡槽,所述限位板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限位板卡槽,所述接头主体插接于所述侧板卡槽和所述限位板卡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亮饰条还包括第一卡位板和第二卡位板,所述第一卡位板凸设于所述第二侧板的背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相交,所述第一卡位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合围形成所述侧板卡槽;和/或
所述第二卡位板凸设于所述限位板的背面,与所述限位板相交,所述第一卡位板、所述限位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合围形成所述限位板卡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头包括金属内芯和包裹所述金属内芯的外层,所述外层由弹性材料形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汽车亮饰条应用于汽车,所述汽车包括车身侧围板,所述汽车亮饰条设于所述车身侧围板,所述车身侧围板设有车门安装口和与所述车门安装口相邻设置的后窗安装口;所述第一亮饰条设于所述后窗安装口的上侧,所述第二亮饰条设于所述车门安装口的上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后窗安装口的前侧边从上向下向后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对接端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对接端的边缘贴合,且与所述后窗安装口的前侧边在同一直线上,且相连接。
本公开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汽车,包括车身侧围板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汽车亮饰条,所述汽车亮饰条设于所述车身侧围板。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亮饰条和第二亮饰条在拼装时,第一对接端和第二对接端相抵,使得第一亮饰条和第二亮饰条贴合。进一步地,通过对接配合部与接头的限位配合,使得第一亮饰条和第二亮饰条之间的贴合更紧密,间隙接近为零,避免产生间隙不均匀的问题。接头和第一对接端设置于第一亮饰条的同一端,保证第一亮饰条和第二亮饰条在对接拼装的起点处能够紧密贴合,减小拼装误差,避免发生对接错位、产生面差的问题,使第一亮饰条和第二亮饰条装配后能够实现接近无缝对接的视觉效果。汽车亮饰条安装在汽车的车身侧围板上时,第一亮饰条的第一侧板和第二亮饰条的第二侧板设置于汽车的外观展示面,第一亮饰条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亮饰条的第二连接板设置于隐藏面,用户能够直接看到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不易看到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因此,本公开将接头设置于第一连接板,将对接配合部设置于第二连接板,能够更好地隐藏接头和对接配合部。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无需设置更多的受力结构,能够设计地更加轻薄,视觉效果更佳。并且,相互配合的接头和对接配合部之间力的作用仅会对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产生作用,对第一侧板和第二侧板的影响很小,极大地减小了对外观视觉效果的影响。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附图说明构成本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本公开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公开,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所示为一实施例中的汽车亮饰条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的汽车亮饰条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所示为一实施例中的汽车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汽车亮饰条;11-第一亮饰条;12-第二亮饰条;111-第一侧板;112-第一连接板;113-接头;1111-第一对接端;121-第二侧板;122-第二连接板;1211-第二对接端;1221-对接配合部;2-汽车;21-车身侧围板;1131-接头主体;1132-卡勾部;12211-开口;11311-凹槽;123-限位板;1212-侧板卡槽;1231-限位板卡槽;124-第一卡位板;125-第二卡位板;211-车门安装口;212-后窗安装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公开,并不限定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公开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公开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公开。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汽车亮饰条进行详细说明。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提供一种汽车亮饰条1,包括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第一亮饰条11包括第一侧板111、第一连接板112及接头113。第一连接板112设于第一侧板111的背面,与第一侧板111相交。第一侧板111包括第一对接端1111。接头113位于第一侧板111的第一对接端1111,与第一连接板112连接。第二亮饰条12包括第二侧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22。第二连接板122设于第二侧板121的背面,与第二侧板121相交。第二侧板121包括第二对接端1211。第二连接板122设有对接配合部1221,对接配合部1221与接头113装配,第一侧板111的第一对接端1111和第二侧板121的第二对接端1211对接。参照图3所示,本公开的汽车亮饰条1应用于汽车2中,汽车2还包括车身侧围板21,汽车亮饰条1设于车身侧围板21。
如此,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在拼装时,第一对接端1111和第二对接端1211相抵,使得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贴合。进一步地,通过对接配合部1221与接头113的限位配合,使得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之间的贴合更紧密,间隙接近为零,避免产生间隙不均匀的问题。接头113和第一对接端1111设置于第一亮饰条11的同一端,保证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在对接拼装的起点处能够紧密贴合,减小拼装误差,避免发生对接错位、产生面差的问题,使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装配后能够实现接近无缝对接的视觉效果。
汽车亮饰条1安装在汽车2的车身侧围板21上时,第一亮饰条11的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亮饰条12的第二侧板121设置于汽车2的外观展示面,第一亮饰条11的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亮饰条12的第二连接板122设置于隐藏面,用户能够直接看到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21,不易看到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22。因此,本公开将接头113设置于第一连接板112,将对接配合部1221设置于第二连接板122,能够更好地隐藏接头113和对接配合部1221。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21无需设置更多的受力结构,能够设计地更加轻薄,视觉效果更佳。并且,相互配合的接头113和对接配合部1221之间力的作用仅会对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22产生作用,对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21的影响很小,极大地减小了对外观视觉效果的影响。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11、第一连接板112、第二侧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22为长度较长、宽度较窄的长条形状,使得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物。进一步地,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21可设置为沿宽度方向带有弧度的长条板。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21的一面为展示面,用户可直接看到该面,展示面的相对面为隐藏面,该相对面为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21的背面,将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22设置于第一侧板111和第二侧板121的背面,便于将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22更好地从视觉上进行隐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12的一端和第一对接端1111毗邻,两者组成第一对接端面,第二连接板122的一端和第二对接端1211毗邻,两者组成第二对接端面。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在拼装时,第一对接端面和第二对接端面相互贴合,实现了在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的长度方向上的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12与第一侧板111成角度设置,角度可以为80°至100°,例如80°、90°、100°。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板122与第二侧板121成角度设置,角度可以为80°至100°,例如80°、90°、100°。本公开对第一连接板112与第一侧板111的连接角度以及第二连接板122与第二侧板121的连接角度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112的厚度大于第一侧板111的厚度,第二连接板122的厚度大于第二侧板121的厚度,从而增强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22的强度,承受接头113和对接配合部1221之间的装配连接应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接头113自第一连接板112的一端沿第一连接板112的长度方向延伸。将接头113和第一连接板112的延伸方向设置为相同,便于接头113和对接配合部1221之间的装配,也能够保证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之间的拼接对正。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接头113在第一侧板111的长度方向上超出第一对接端1111设置。对接配合部1221在第二侧板121的长度方向上不超出第二对接端1211设置。接头113连接于第一连接板112,并向延长第一连接板112的方向延伸,延伸出第一对接端1111,对接配合部1221设置在第二连接板122的长度范围内,未延伸出第二连接板122,此种结构,方便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的插接拼装,装配效率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所示,第一连接板112设于第一侧板111的顶部,接头113在第一连接板112的厚度方向上设于第一连接板112的下方,第二连接板122设于第二侧板121的顶部,对接配合部1221与接头113装配,接头113在第二连接板122的厚度方向上位于第二连接板122的下方。如此,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一侧板111、第二连接板122和第二侧板121能够分别形成框架结构,便于在车身侧围板21上布设。接头113在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拼装完成后,位于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二连接板122的下方,处于第一连接板112和第一侧板111、第二连接板122和第二侧板121的框架结构内,实现了接头113的隐藏,有利于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装配成一体后外观的视觉平整度的提升,也方便该装配体和身侧围板21连接。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头113和第一连接板112的下表面连接,在连接处,增加接头113的厚度,从而增强结构强度承受此处的应力集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接头113包括接头主体1131和设于接头主体1131的卡勾部1132,接头主体1131和第一连接板112连接。对接配合部1221包括开口12211,开口12211贯穿第二连接板122设置。卡勾部1132卡勾于开口12211。如此,在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在长度方向上,通过卡勾部1132和开口12211之间的卡勾配合实现进一步限位,实现了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在长度方向上的固定连接。卡勾和开口的装配结构,插接方便快捷。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保证开口12211的加工精度,避免在加工时使得第二连接板122发生变形,开口12211和第二对接端1211之间的距离需大于一定数值,例如6mm、8mm、10mm。在一些实施例中,开口12211设置为四角为圆角的方形。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接头主体1131设有从接头主体1131靠近第二亮饰条12的侧边向内凹陷的凹槽11311,卡勾部1132从凹槽11311内向凹槽11311外延伸。将卡勾部1132设置在凹槽11311内,卡勾部1132的一端和接头主体1131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使得卡勾部1132在第一连接板112的厚度方向上具有形变空间,在接头113和开口12211装配时,卡勾部1132在第一连接板112的厚度方向上发生形变位移,便于接头113靠近开口12211。当卡勾部1132移动至开口12211内时,卡勾部1132回复至原位,实现卡勾。
具体地,接头主体1131包括沿第一连接板112长度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一侧壁和沿第一连接板112宽度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第二侧壁连接于两个第一侧壁之间,两个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合围形成凹槽11311,凹槽11311的缺口朝向第二亮饰条12。卡勾部1132自第二侧壁朝向第二亮饰条12的方向延伸。卡勾部1132可延伸超出凹槽11311。卡勾部1132和两个第一侧壁之间均具有间隙,使得卡勾部1132在第一连接板112的宽度方向上也有一定的形变量,当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存在制造误差时,便于卡勾部1132通过适当的形变和开口12211进行卡勾。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勾部1132卡勾于开口12211靠近第一亮饰条11的侧边,卡勾部1132与开口12211远离第一亮饰条11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隙。卡勾部1132在第一亮饰条11的长度方向上向靠近第一亮饰条11侧勾住开口12211的侧边,从而使得第一对接端1111和第二对接端1211贴合地更紧密,实现零缝隙对接,提升视觉效果。卡勾部1132和开口12211远离第一亮饰条11的侧边不贴合,便于卡勾。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二连接板122的宽度方向上,卡勾部1132与开口12211的相对两侧边之间均具有间隙。如此,卡勾部1132易于卡入开口12211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勾部1132不凸出于开口12211设置,接头113隐藏在第二亮饰条12内,从而使得第二连接板122背离卡勾部1132的一面保持平整,后可在该平整面上设置装饰板,遮盖开口12211。
在一些实施例中,卡勾部1132的卡勾处截面设置为距离接头主体1131越远面积越小。具体地,截面可设置为类三角形状,实现卡勾的功能。卡勾部1132的具体形状和尺寸根据实际使用需求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二亮饰条12包括限位板123,限位板123和第二侧板121相对设于第二连接板122的两侧,接头主体1131夹持于限位板123和第二侧板121之间。如此,限位板123和第二侧板121具有相对的两面,接头主体1131在第二连接板122的宽度方向上分别和这两面相抵,实现在宽度方向上固定连接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防止第一对接端1111和第二对接端1211在装配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宽度方向上的错位。
具体地,限位板123可以和第二侧板121设为相同的形状和尺寸,对称设置于第二连接板122的两侧。第二连接板122设于限位板123和第二侧板121的顶端,第二连接板122和限位板123之间的夹角接近90度设置,第二连接板122和第二侧板121之间的夹角接近90度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示,第二侧板121的背面设有侧板卡槽1212,限位板123朝向第二侧板121的一侧设有限位板卡槽1231,接头主体1131插接于侧板卡槽1212和限位板卡槽1231内。如此,侧板卡槽1212和限位板卡槽1231相对设置,接头主体1131在沿第一连接板112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插接于侧板卡槽1212和限位板卡槽1231内。通过设置侧板卡槽1212和限位板卡槽1231用于接头主体1131插接,实现在厚度方向上固定连接第一亮饰条11和第二亮饰条12,防止第一对接端1111和第二对接端1211在装配或使用过程中发生厚度方向上的错位。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继续参照图2所示,第二亮饰条12还包括第一卡位板124和第二卡位板125。第一卡位板124凸设于第二侧板121的背面,与第二侧板121相交,第一卡位板124、第二侧板121和第二连接板122合围形成侧板卡槽1212。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卡位板125凸设于限位板123的背面,与限位板123相交,第二卡位板125、限位板123和第二连接板122合围形成限位板卡槽1231。采用分开设置的第一卡位板124和第二卡位板125替代一个整板,方便生产制造。并且利用第二连接板122形成侧板卡槽1212和限位板卡槽1231,无需再设置另外的卡板,经济效益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接头113包括金属内芯和包裹金属内芯的外层,外层由弹性材料形成。如此,金属内芯能够提升接头113的强度,保证对接配合部1221与接头113的装配可靠性。弹性材料使得接头113的外表面具有一定的弹性,避免接头113在插接时划伤第二亮饰条12。弹性材料也具有一定的形变量,方便插接。金属内芯可以采用铝合金等材料,弹性材料可以采用塑料、橡胶等,弹性材料可以通过包胶、注塑等工艺和金属内芯实现一体成型。本公开对金属内芯、弹性材料的具体用料和成型工艺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3所示,车身侧围板21设有车门安装口211和与车门安装口211相邻设置的后窗安装口212。第一亮饰条11设于后窗安装口212的上侧,第二亮饰条12设于车门安装口211的上侧。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第一亮饰条11先固设于后窗安装口212的上侧,再将第二亮饰条12和第一亮饰条11对接拼装。也即先将接头113固定住,再用对接配合部1221、侧板卡槽1212和限位板卡槽1231与对接头113进行装配固定,符合实际操作需求。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后窗安装口212的前侧边从上向下向后倾斜延伸,第一对接端1111的边缘和第二对接端1211的边缘贴合,且与后窗安装口212的前侧边在同一直线上,且相连接。如此,第一对接端1111和第二对接端1211的接缝线顺延后窗安装口212的前侧边的延长线延伸,整体视觉效果更好。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部”、“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设置于”、“固设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进一步地,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固定连接”另一个元件,二者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方式的固定,也可以不可拆卸连接的固定,如套接、卡接、一体成型固定、焊接等,在传统技术中可以实现,在此不再累赘。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公开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的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亮饰条,包括第一侧板、第一连接板及接头,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的背面,与所述第一侧板相交,所述第一侧板包括第一对接端,所述接头位于所述第一侧板的第一对接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及
第二亮饰条,包括第二侧板和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的背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相交,所述第二侧板包括第二对接端,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对接配合部,所述对接配合部与所述接头装配,所述第一侧板的所述第一对接端和所述第二侧板的所述第二对接端对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自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一端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和/或
所述接头在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上超出所述第一对接端设置;所述对接配合部在所述第二侧板的长度方向上不超出所述第二对接端设置;和/或
所述第一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一侧板的顶部,所述接头在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厚度方向上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板的下方,所述第二连接板设于所述第二侧板的顶部,所述对接配合部与所述接头装配,所述接头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厚度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包括接头主体和设于所述接头主体的卡勾部,所述接头主体和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对接配合部包括开口,所述开口贯穿所述第二连接板设置;所述卡勾部卡勾于所述开口。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主体设有从所述接头主体靠近所述第二亮饰条的侧边向内凹陷的凹槽,所述卡勾部从所述凹槽内向所述凹槽外延伸。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勾部卡勾于所述开口靠近所述第一亮饰条的侧边,所述卡勾部与所述开口远离所述第一亮饰条的侧边之间具有间隙;和/或
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宽度方向上,所述卡勾部与所述开口的相对两侧边之间均具有间隙。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亮饰条包括限位板,所述限位板和所述第二侧板相对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两侧,所述接头主体夹持于所述限位板和所述第二侧板之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侧板的背面设有侧板卡槽,所述限位板朝向所述第二侧板的一侧设有限位板卡槽,所述接头主体插接于所述侧板卡槽和所述限位板卡槽内。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亮饰条还包括第一卡位板和第二卡位板,所述第一卡位板凸设于所述第二侧板的背面,与所述第二侧板相交,所述第一卡位板、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合围形成所述侧板卡槽;和/或
所述第二卡位板凸设于所述限位板的背面,与所述限位板相交,所述第一卡位板、所述限位板和所述第二连接板合围形成所述限位板卡槽。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头包括金属内芯和包裹所述金属内芯的外层,所述外层由弹性材料形成。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亮饰条应用于汽车,所述汽车包括车身侧围板,所述汽车亮饰条设于所述车身侧围板,所述车身侧围板设有车门安装口和与所述车门安装口相邻设置的后窗安装口;所述第一亮饰条设于所述后窗安装口的上侧,所述第二亮饰条设于所述车门安装口的上侧。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汽车亮饰条,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窗安装口的前侧边从上向下向后倾斜延伸,所述第一对接端的边缘和所述第二对接端的边缘贴合,且与所述后窗安装口的前侧边在同一直线上,且相连接。
12.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身侧围板和权利要求1至11任一项所述的汽车亮饰条,所述汽车亮饰条设于所述车身侧围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94211.7U CN219007751U (zh) | 2022-12-14 | 2022-12-14 | 汽车亮饰条和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3394211.7U CN219007751U (zh) | 2022-12-14 | 2022-12-14 | 汽车亮饰条和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007751U true CN219007751U (zh) | 2023-05-12 |
Family
ID=862504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3394211.7U Active CN219007751U (zh) | 2022-12-14 | 2022-12-14 | 汽车亮饰条和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007751U (zh) |
-
2022
- 2022-12-14 CN CN202223394211.7U patent/CN21900775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275488B (zh) | 用于车辆的开放式挡风雨条的固定结构 | |
CN108928223B (zh) | 汽车玻璃导槽的安装结构 | |
JP2016203893A (ja) | ガラスランの固定構造 | |
CN219007751U (zh) | 汽车亮饰条和汽车 | |
CN113635749B (zh) | 包边条、玻璃包边总成及车辆 | |
CN216231621U (zh) | 汽车车门及汽车 | |
CN212579775U (zh) | 一种内饰门槛护板对接结构 | |
CN211280607U (zh) | 玻璃导槽结构 | |
CN114228453A (zh) | 车窗玻璃导轨结构、车门和汽车 | |
JP4853352B2 (ja) | ドアウエザストリップの取付構造 | |
CN218112530U (zh) | A柱下护板与ip端盖板的配合结构 | |
CN221892939U (zh) | 一种车门组件及汽车 | |
CN220220621U (zh) | 一种背门装饰组件、背门、白车身及车辆 | |
CN221213437U (zh) | 车门内板组件、车门和车辆 | |
JP4858190B2 (ja) | 車両用ドア構造 | |
CN220764055U (zh) | 一种车辆组件及汽车 | |
CN217672108U (zh) | 内水切结构、车门以及车辆 | |
CN114425939B (zh) | 一种后三角窗结构及其安装方法 | |
CN217649284U (zh) | 车门窗框上密封条及车辆车门和车辆 | |
CN218536315U (zh) | 轮眉密封条及车辆 | |
CN218906867U (zh) | 一种车门总成装配结构 | |
CN218430805U (zh) | 一种密封条的接角结构 | |
CN219706652U (zh) | 一种车门组件及车辆 | |
CN212637363U (zh) | 顶棚搭接限位结构 | |
CN220465194U (zh) | 车门窗框密封结构、外后视镜安装结构及汽车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