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93784U - 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 Google Patents

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93784U
CN218993784U CN202223597788.8U CN202223597788U CN218993784U CN 218993784 U CN218993784 U CN 218993784U CN 202223597788 U CN202223597788 U CN 202223597788U CN 218993784 U CN218993784 U CN 2189937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late
combustion chamber
air
cover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597788.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锋
田建均
刘世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597788.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937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937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937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其中,该框体用于燃烧室箱体,框体包括:外框,包括外背板和设于外背板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板;以及内框,设于外框的内侧,内框包括与外背板对应设置的内背板,以及分别与两个外侧板对应设置的内侧板,内背板与两内侧板围合形成一侧敞口的腔体;内框与外框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凹腔的周缘设有与外框抵接的围边,凹腔的内壁面与外框围合形成风冷通道,外框设有与风冷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内框设有将风冷通道与腔体连通的出风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通过更为简单的结构实现框体的冷却降温,简化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减小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气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燃气设备的燃烧室箱体包括框体和盖板,框体和盖板围合形成燃烧室。在燃气设备工作时,燃烧室内会产生高温烟气,为了避免高温热能向外传递而损坏周边其他零部件,通常需要对燃烧室箱体进行降温,而框体作为燃烧室箱体的主体结构,对于框体的冷却降温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的燃气设备通常是在燃烧室箱体外侧盘绕水管来降温,此种方式对盘管的焊接工艺要求较高,制造难度较大,并且需要占用较大的空间,不利于燃气设备的小型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框体,旨在通过更为简单的结构实现框体的冷却降温,简化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减小占用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框体,用于燃烧室箱体,所述框体包括:
外框,包括外背板和设于所述外背板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板;以及
内框,设于所述外框的内侧,所述内框包括与所述外背板对应设置的内背板,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外侧板对应设置的内侧板,所述内背板与两所述内侧板围合形成一侧敞口的腔体;
所述内框与所述外框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所述凹腔的周缘设有与所述外框抵接的围边,所述凹腔的内壁面与所述外框围合形成风冷通道,所述外框设有与所述风冷通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内框设有将所述风冷通道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框和所述外框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朝向另一者延伸并抵接的限位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侧板设有翻边以包覆对应的所述内侧板边沿,所述翻边设有可折弯的卡爪,所述卡爪与所述内侧板背离所述外侧板的一侧限位配合。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翻边包括设于所述外侧板下边沿的底翻边,设于所述外侧板前边沿的前翻边,以及设于所述外侧板上边沿的顶翻边,所述底翻边、所述前翻边和所述顶翻边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卡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翻边和所述前翻边均设有所述卡爪。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背板及两个所述内侧板一体成型;和/或,所述外背板及两个所述外侧板一体成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烧室箱体,包括:
框体,所述框体的侧壁设有风冷通道,所述框体的一侧设有敞口;以及
盖板,盖设于所述框体的敞口侧,以与所述框体围合形成燃烧室,所述盖板包括外盖板和设于所述外盖板内侧的内盖板,所述内盖板与所述外盖板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所述凹腔的周缘设有与所述外盖板抵接的围边,所述凹腔的内壁面与所述外盖板围合形成有所述风冷通道,所述外盖板设有与所述风冷通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内盖板设有将所述风冷通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的出风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体包括外框和设于所述外框内侧的内框,所述外框包括外背板和设于所述外背板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板,所述内框包括与所述外背板对应设置的内背板,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外侧板对应设置的内侧板;所述外背板与所述内背板之间形成有所述风冷通道和/或所述外侧板与所述内侧板之间形成有所述风冷通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框还包括自所述内背板的顶侧向上延伸设置的内延伸板,所述内延伸板用于与设于所述框体顶部的换热器连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盖板包括与所述内背板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板体顶侧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内延伸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换热器的容置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延伸板和/或所述第二板体的内侧面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用于与所述换热器的翅片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框还包括自所述外背板的顶侧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外延伸板,所述第一外延伸板与所述内延伸板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外延伸板用于与所述换热器和/或风机连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内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外延伸板铆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框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延伸板顶部的支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支架相对所述第一外延伸板朝远离所述内延伸板的一侧折弯,所述支架设有上下贯通的过风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框还包括自所述外背板的底侧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外延伸板,所述第二外延伸板用于与设于所述框体底部的燃烧器连接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盖板的顶侧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设于所述框体顶部的换热器和/或风机定位配合;
和/或,所述外盖板的底侧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用于与设于所述框体底部的燃烧器定位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框体或者如上所述的燃烧室箱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内框上的凹腔与外框围合形成风冷通道,并通过凹腔周缘的围边与外框抵接配合,以保证风冷通道的密封可靠性以及内框与外框的装配可靠性。通过在外框设有与风冷通道连通的进风口,内框设有将风冷通道与腔体连通的出风口。当燃气设备的风机工作时,燃烧室箱体内形成负压,外部气流能够自外框的进风口进入至风冷通道内,气流在流经风冷通道的过程中能够对燃烧室箱体的侧壁进行冷却降温,避免燃烧室箱体内的高温向外辐射,如此,无需在燃烧室箱体的外侧缠绕冷却盘管,可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减小占用空间。并且风冷通道内的气流能够经由内框的出风口输送至燃烧室箱体内,还可起到二次空气补给的作用,提升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框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框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框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框体的内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框体的外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燃烧室箱体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燃烧室箱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燃烧室箱体的盖板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燃气设备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燃气设备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Figure BDA0004032644920000041
Figure BDA00040326449200000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图7至图1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框体10,该框体10可与盖板20围合形成燃烧室箱体100,燃烧室箱体100可用于燃气设备1000。具体地,该燃气设备1000包括但不限于燃气热水器、燃气热水采暖炉等。
在一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0包括燃烧室箱体100、壳体200、风机300、换热器400和燃烧器500。其中,风机300、换热器400、燃烧室箱体100和燃烧器500自上而下依次安装于壳体200内。燃烧室箱体100内部形成有上下贯通的燃烧室,换热器400和燃烧器500分别装设于燃烧室箱体100的上下两侧,风机300装设于换热器400背离燃烧室箱体100的一侧。该燃气设备1000在工作时,风机300工作以使燃烧室箱体100内产生负压,燃烧器500的燃烧火焰被围设于燃烧室箱体100的燃烧室内,并形成高温烟气,高温烟气在风机300的作用下不断向上输送并与换热器400进行热交换,以对换热器400的冷水流路进行加热。以下主要针对框体10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至图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框体10包括内框11和外框12。其中,外框12包括外背板121和设于外背板121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板122;内框11设于外框12的内侧,内框11包括与外背板121对应设置的内背板111,以及分别与两个外侧板122对应设置的内侧板112,内背板111与两内侧板112围合形成一侧敞口的腔体;内框11与外框12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114,凹腔114的周缘设有与外框12抵接的围边116,凹腔114的内壁面与外框12围合形成风冷通道101,外框12设有与风冷通道101连通的进风口126,内框11设有将风冷通道101与腔体连通的出风口115。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框体10包括内框11和围设于内框11外围的外框12,内框11与外框12的结构大体相同。为了保证框体10的结构强度和耐高温性能,内框11和外框12可采用钣金件制成。其中,内框11包括内背板111和设于内背板111两侧的两个内侧板112,两个内侧板112均相对内背板111朝向同一侧折弯延伸,使得内框11大体呈现出“匚”形结构。外框12包括外背板121和设于外背板121两侧的两个外侧板122,两个外侧板122均相对外背板121朝向同一侧折弯延伸,使得外框12大体呈现出“匚”形结构。为了便于内框11的生产制造,可选地,内背板111和两个内侧板112一体成型设置。为了便于外框12的生产制造,可选地,外背板121和两个外侧板122一体成型设置。例如,在生产内框11和外框12时,可直接采用一块钣金板一体折弯成型出“匚”形结构,可简化制造工艺,提升生产效率。
为了能够实现对框体10的冷却降温,内框11与外框12之间构设出风冷通道101。具体地,内框11与外框12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114,当内框11与外框12装配到位时,凹腔114的内壁面与外框12围合形成风冷通道101。凹腔114的周缘设有围边116,当内框11与外框12装配到位时,围边116与外框12的内侧面形成面面接触,如此,使得内框11与外框12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有效提升内框11与外框12的装配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风冷通道101的密封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内框11与外框12之间形成有风冷通道101,可以只在内背板111与外背板121之间形成风冷通道101,或者只在内侧板112与外侧板122之间形成风冷通道101,或者在内背板111与外背板121之间以及内侧板112与外侧板122之间均形成有风冷通道101。为了达到更好的冷却降温效果,可选地,内背板111与外背板121之间以及内侧板112与外侧板122之间均形成有风冷通道101。相应的,外背板121和外侧板122均设有进风口126,内背板111和内侧板112均设有出风口115。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内框11上的凹腔114与外框12围合形成风冷通道101,并通过凹腔114周缘的围边116与外框12抵接配合,以保证风冷通道101的密封可靠性以及内框11与外框12的装配可靠性。通过在外框12设有与风冷通道101连通的进风口126,内框11设有将风冷通道101与腔体连通的出风口115。当燃气设备1000的风机300工作时,燃烧室箱体100内形成负压,外部气流能够自外框12的进风口126进入至风冷通道101内,气流在流经风冷通道101的过程中能够对燃烧室箱体100的侧壁进行冷却降温,避免燃烧室箱体100内的高温向外辐射,如此,无需在燃烧室箱体100的外侧缠绕冷却盘管,可简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减小占用空间。并且风冷通道101内的气流能够经由内框11的出风口115输送至燃烧室箱体100内,还可起到二次空气补给的作用,提升燃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凹腔114的内壁面与外框12的内壁面之间的间距自下而上逐渐增大。通过将凹腔114的内壁面与外框12的内壁面之间的间距自下而上逐渐增大,也即凹腔114朝向燃烧室110的内腔凹陷的深度逐渐增大,从而风冷通道101内的冷却气流自下向上流动时是逐渐趋向于燃烧室110的中间流动,使得冷却气流能够更多地与凹腔114的内壁面接触,进一步提升了冷却降温的效果。另一方面,凹腔114朝向燃烧室110的壁面自下而上朝向燃烧室110的内腔倾斜,起到对燃烧室110内部气流的导向作用,使得内部的高温烟气能够更多地向上聚拢,以达到对换热器40更好的加热效果。
可选地,在高度方向上,内框11具有至少两排凹腔114,每排凹腔114与外框12形成一风冷通道101,每个风冷通道101均具有进风口126和出风口115。可以理解的,外部的冷空气从进风口126进入到风冷通道101后与内框11热交换,从而发生热交换后的冷气流的温度会升高,若冷气流在风冷通道101中存留过长时间,其冷却降温的效果会减弱,从而通过将内框11与外框12之间在高度方向上分隔成至少两个风冷通道101,使得冷却气流在与内框11热交换之后尽快流出至燃烧室110内,进而能够从进风口126再次引入温度更低的冷气流进入到风冷通道101中,以提高冷却降温的效率。
可选地,在同一个风冷通道101中,进风口126位于出风口115的下方。本实施例中,将进风口126设置在出风口115的下方,从而风冷通道101中的气流走向由下而上,其与燃烧室110内的高温气流走向一致,相比于进风口126设置在出风口115下方的方式,风冷通道101中气流的阻力更低,对风机300的要求更低。同时,冷气流在吸收了内框11的热量之后,从上方的出风口115流出,避免进入到燃烧室110内的气流温度过低而对燃烧室110内的燃烧效率造成影响。
如图3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框11朝向燃烧室110的一侧设有第一导风部11a,第一导风部11a位于出风口115的上方,使得出风口115流出的气流在第一导风部11a的壁面上形成冷却气膜。可以理解的,当从高温环境的内框11上的出风口115向燃烧室110内引入冷空气时,这股冷气流在燃烧室110内高温烟气的压力和摩擦力作用下向气体流动的方向弯曲,附着在第一导风部11a的壁面上,形成温度较低的冷却气膜将第一导风部11a的壁面同高温烟气隔离,从而能够阻隔燃烧室110内的热量向第一导风部11a传导,对第一导风部11a的壁面具有良好的冷却保护作用,而内框11与外框12之间形成有风冷通道101,从而能够进一步防止热量传导至外框12上,保证了更好的降温隔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风部11a自下而上地朝燃烧室110的内腔倾斜延伸设置。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风部11a起到气流导向作用的同时,还能够让从出风口115吹出的冷气流在第一导风部11a的壁面上形成冷却气膜。在强抽型燃气设备中,风机300向上抽风,气流会越向上越趋向于中间,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导风部11a自下而上延伸并朝向燃烧室110的内腔倾斜设置,使得从出风口115吹出的冷气流能够更多的沿着向内倾斜的第一导风部11a的壁面向上流动,防止冷气流过早离开第一导风部11a的壁面,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内框11的冷却隔热效果。可以理解的,将第一导风部11a设置为向内倾斜延伸,相比于竖直延伸的方式(气流越向上越趋向于中间,竖直面越往上气流接触的越少),冷气流的附着效果更好,从而达到更好的冷却隔热效果。
可选地,该第一导风部11a设置为向内倾斜的斜板,此时,第一导风部11a不仅能够让燃烧室110侧的冷气流更多的附着在壁面上,还能够对风冷通道101侧的气流起到导流作用,可以理解的,在风冷通道101内第一导风部11a所在的气体流通截面积是逐渐增大的,从而能够减小风冷通道101内冷却气体进入的阻力,防止风冷通道101内的气流堆积,使得外部冷空气进去的更加顺畅,降温冷却效果更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框11在出风口115处设有第二导风部11b,第二导风部11b用于将风冷通道101内的气流向上导出。
在前述实施例中,出风口115吹出的冷气流能够在第一导风部11a的壁面上形成冷却气膜,为了让更多的冷气流能够与第一导风部11a接触,本实施例中,在出风口115处设置第二导风部11b,该第二导风部11b能够将出风口115吹出的气流向上导出,也即朝向第一导风部11a的方向导出,从而使得更多的冷气流与第一导风部11a接触,进一步提升冷却隔热效果。
在实际应用时,第二导风部11b的形状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是管道结构或者导风板结构等,只要能够将出风口115吹出的冷气流朝向上导出即可。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部11b为内框11上一侧向燃烧室110的内腔凹陷的凹槽,凹槽的槽壁与内框11的壁面错开构设出出风口115的间隙,以将风冷通道101内的气流向上导出。
本实施例中,第二导风部11b设置为内框11在出风口115处朝向燃烧室110内腔凹陷的凹槽,则凹槽的槽壁与内框11的壁面错开构设出出风口115的间隙,从出风口115流出的冷气流能够沿着凹槽的槽壁流出,从而将冷气流向上导出,使得更多的冷气流与第一导风部11a接触。
可选地,第二导风部11b与内框11为一体结构。
可选地,在第一导风部11a的上沿和上方的出风口115的下沿之间设置第三导风部11c,该第三导风部11c由凹腔114的腔壁朝向外框12一侧凹陷形成,从而在冷却风道101侧形成了先扩大后缩小的流道,进一步提升了上方的出风口115气流的风速和压力。此外,从燃烧室110侧来说,第一导风部11a向燃烧室110内腔倾斜,第三导风部11c向风冷通道101内凹,则当在高度方向上设置多个出风口115时,不会出现内框11壁面一直朝向燃烧室110内腔倾斜而减小燃烧室110内腔体积的情况,从而保证了燃烧室110内腔的体积。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内框11上还设有连通燃烧室110与风冷通道101的补风口117,补风口117位于同一排的相邻两个出风口115之间。
可以理解的,同一排的至少两个出风口115间隔设置,则相邻两个出风口115之间会形成不出风的负压区域,通过在相邻两个出风口115之间设置补风口117,能够在内框11的横向方向上均匀气流,防止两个出风口115之间出现负压被火焰燃烧易变形的情况发生,保证内框11的结构强度。
为了保证装配时内框11与外框12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以在二者之间限定出风冷通道101,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框11和外框12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朝向另一者延伸并抵接的限位部1121。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内框11设有朝向外框12延伸的限位部1121,限位部1121与外框12抵接配合。例如,可在内侧板112的下边沿设有朝向外侧板122延伸的限位部1121,通过限位部1121与外侧板122限位抵接,以保证内侧板112与外侧板122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以形成风冷通道101。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外框12设有朝向内框11延伸的限位部1121,限位部1121与内框11抵接配合。或者,在内框11和外框12均设有限位部112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侧板122设有翻边以包覆对应的内侧板112边沿,翻边设有可折弯的卡爪1224,卡爪1224与内侧板112背离外侧板122的一侧限位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外侧板122的边沿设有翻边,具体可以是在外侧板122的其中一侧或者两侧边沿设有翻边,也可以是在外侧板122的各个侧边沿均设有翻边,通过外侧板122的翻边能够包覆对应的内侧板112的边沿即可。外侧板122的翻边设有可折弯的卡爪1224,当内框11与外框12装配好后,将卡爪1224折弯至与内侧板112背离外侧板122的一侧限位配合,可保证内框11与外框12的装配可靠性。其中,卡爪1224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为了进一步保证装配可性,可选地,翻边沿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至少两个卡爪1224。
本实用新型的框体10包括内框11和外框12,其中内框11通过内背板111和两个内侧板112围合形成“匚”形结构,外框12通过外背板121和两个外侧板122围合形成“匚”形结构,外侧板122的边沿设有翻边,翻边设有可折弯的卡爪1224。在对内框11和外框12进行组装时,可将外框12自敞口侧套设于内框11的外围,使得内背板111与外背板121对应设置,内侧板112与外侧板122对应设置,通过外侧板122的翻边可将对应的内侧板112的边沿进行包覆,然后再将翻边上的卡爪1224折弯,使得卡爪1224能够限位抵接于内侧板112背离外侧板122的一侧,从而实现内框11与外框12的稳定装配。上述组装过程可通过机器对卡爪1224进行折弯,无需人工手动操作,使得框体10的组装更为简单方便,可有效提升装配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升内框11与外框12的装配可靠性,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翻边包括设于外侧板122下边沿的底翻边1221,设于外侧板122前边沿的前翻边1222,以及设于外侧板122上边沿的顶翻边1223,底翻边1221、前翻边1222和顶翻边1223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卡爪1224。
在本实施例中,外侧板122的三个侧边沿均设有翻边,进而能够对内侧板112的三个侧边沿均进行包覆,形成更为稳定地“外包内”结构,使得内框11与外框12的装配更为可靠,同时也有利于在内框11与外框12之间构设出密封性较好的风冷通道101。其中,通过外侧板122的底翻边1221可对内框11的下边沿进行包覆,通过外侧板122的前翻边1222可对内侧板112的前边沿进行包覆,通过外侧板122的顶翻边1223可对内侧板112的上边沿进行包覆。底翻边1221、前翻边1222和顶翻边1223中的至少一者设有卡爪1224。在进行组装时,可先将外框12围设于内框11的外围,再在外侧板122的各边沿折弯出翻边以对内侧板112的边沿进行包覆,再将卡爪1224折弯进行限位即可。其中,翻边和卡爪1224的折弯均可通过机器进行,可有效提升装配效率。
进一步地,底翻边1221和前翻边1222均设有卡爪1224。通过底翻边1221上的卡爪1224可对内侧板112的下侧进行限位,通过前翻边1222的卡爪1224可对内侧板112的前侧进行限位,从而进一步提升装配可靠性。可选地,底翻边1221和/或前翻边1222沿长度方向间隔设有至少两个卡爪1224。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底翻边1221沿其长度方向(也即前后方向)间隔设有两个卡爪1224,前翻边1222沿其长度方向(也即上下方向)间隔设有两个卡爪1224。
燃烧室箱体100包括框体10和盖板20,为了便于框体10与盖板20的装配,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各底翻边1221的前侧沿均设有竖向延伸的第一凸耳1225,第一凸耳1225设有供第一紧固件穿设的第一装配孔1226;各外侧板122的前侧沿的顶部位置均设有朝向另一外侧板122延伸的第二凸耳1227,第二凸耳1227设有供第二紧固件第二装配孔1228。在装配时,将盖板20盖设于框体10远离内背板111的一侧,再将第一紧固件和第二紧固件分别穿过盖板20后与对应的装配孔连接固定即可。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烧室箱体100,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燃烧室箱体100包括框体10和盖板20。框体10的侧壁设有风冷通道101,框体10的一侧设有敞口;盖板20盖设于框体10的敞口侧,以与框体10围合形成燃烧室110,盖板20包括外盖板21和设于外盖板21内侧的内盖板22,内盖板22与外盖板21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114,凹腔114的周缘设有与外盖板21抵接的围边116,凹腔114的内壁面与外盖板21围合形成有风冷通道101,外盖板21设有与风冷通道101连通的进风口126,内盖板22设有将风冷通道101与燃烧室110连通的出风口115。
在本实施例中,框体10的侧壁设有风冷通道101,能够对框体10进行冷却降温。盖板20的外盖板21与内盖板22之间也形成有风冷通道101,能够对盖板20进行冷却降温。内盖板22与外盖板21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114,当内盖板22与外盖板21装配到位时,凹腔114的内壁面与外盖板21围合形成风冷通道101。凹腔114的周缘设有围边116,当内盖板22与外盖板21装配到位时,围边116与外盖板21的内侧面形成面面接触,如此,使得内盖板22与外盖板21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有效提升内盖板22与外盖板21的装配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风冷通道101的密封可靠性。当燃气设备1000的风机300工作时,燃烧室箱体100内形成负压,外部气流能够自外盖板21的进风口126进入至风冷通道101内,气流在流经风冷通道101的过程中能够对盖板20进行冷却降温。并且风冷通道101内的气流能够经由内盖板22的出风口115输送至燃烧室箱体100内,还可起到二次空气补给的作用,提升燃烧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框体10包括外框12和设于外框12内侧的内框11,外框12包括外背板121和设于外背板121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板122,内框11包括与外背板121对应设置的内背板111,以及分别与两个外侧板122对应设置的内侧板112;外背板121与内背板111之间形成有风冷通道101和/或外侧板122与内侧板112之间形成有风冷通道101。
为了能够实现对框体10的冷却降温,内框11与外框12之间构设出风冷通道101。具体地,内框11与外框12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114,当内框11与外框12装配到位时,凹腔114的内壁面与外框12围合形成风冷通道101。凹腔114的周缘设有围边116,当内框11与外框12装配到位时,围边116与外框12的内侧面形成面面接触,如此,使得内框11与外框12的接触面积更大,能够有效提升内框11与外框12的装配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提升风冷通道101的密封可靠性。
其中,关于燃烧室箱体100的框体10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上述实施例的框体10的结构。由于本燃烧室箱体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如图9所示,当燃烧室箱体100应用于燃气设备1000时,通常需要将燃气设备1000的换热器400装设于框体10的顶部,为了便于框体10与换热器400的装配,并保证换热器400的装配稳定性,如图5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框11还包括自内背板111的顶侧向上延伸设置的内延伸板113,内延伸板113用于与设于框体10顶部的换热器400连接固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内延伸板113高出于内背板111及内侧板112的顶面设置,在装配换热器400时,可直接将换热器400置于两个内侧板112的顶部,通过两个内侧板112对换热器400进行支撑,同时内延伸板113覆盖于换热器400的一侧并与换热器400连接固定,使得换热器400的装配简单方便,稳定可靠。可选地,内延伸板113设有供第三紧固件穿设的第三装配孔1132,通过第三紧固件将内延伸板113与换热器400连接固定。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内延伸板113设有其他连接结构(例如卡接结构)以与换热器400连接固定。此外,为了使内延伸板113更靠近换热器400设置,可选地,内延伸板113相对内背板111朝背离外背板121的一侧偏移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盖板22包括与内背板111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221,以及设于第一板体221顶侧的第二板体222,第二板体222与内延伸板113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换热器400的容置腔。当换热器400安装到位后,通过框体10的两侧顶部对换热器400进行支撑,同时第一板体221和内延伸板113可分别覆盖换热器400的相对两侧,以对换热器400的两侧进行限位,保证换热器400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换热器400包括换热组件,以及分别设于换热组件两端的两个端板,两端板分别置于框体10的两侧顶部,第二板体222、内延伸板113及两端板围合形成用于容置换热组件的容纳腔。如此,使得燃烧室110内的高温烟气向上输送的过程中能够被围设于容纳腔内与换热组件22充分接触,以提高换热效率。
传统的换热器一般包括多个层叠设置的翅片,以及穿设于多个翅片的换热管,多个翅片需要通过铜皮进行包覆,而铜皮成本较高。如图5和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内延伸板113和/或第二板体222的内侧面设有凸台1131,凸台1131用于与换热器400的翅片抵接。如此,通过凸台1131与换热器400的翅片抵接,能够省去在翅片外侧覆盖铜皮,进而可有效降低成本。
可选地,内延伸板113和第二板体222均对应设有凸台1131,当换热器400装设于框体10顶部时,内延伸板113通过凸台1131与换热器400的翅片的一侧抵接,第二板体222通过凸台1131与换热器400的翅片的另一侧抵接,如此,通过两侧的凸台1131可将翅片夹紧,以进一步保证翅片的稳定性。
换热器400的顶部设有风机300,可选地,第二板体222的顶部还设有与风机300连接的固定部。
请参照图4和图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框12还包括自外背板121的顶侧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外延伸板123,第一外延伸板123与内延伸板113连接固定,第一外延伸板123用于与换热器400和/或风机300连接固定。具体地,第一外延伸板123对应设于内延伸板113的外侧,将第一外延伸板123与内延伸板113连接固定,可进一步提升内框11与外框12的装配可靠性。第一外延伸板123与内延伸板113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紧固件连接、卡扣连接、铆接或者焊接等方式连接固定。当换热器400装配于框体10的顶部时,第一外延伸板123与换热器400连接固定,以进一步提升换热器400的安装稳定性。当换热器400的顶部设有风机300时,第一外延伸板123还可与风机300连接固定,以提升风机300的安装稳定性。例如,第一外延伸板123设有供紧固件穿设的装配孔,换热器400和/或风机300可通过紧固件与第一外延伸板123连接固定。
可选地,内延伸板113与第一外延伸板123铆接固定,采用铆接固定,装配工艺简单,且装配结构稳定可靠。为了进一步提升装配可靠性,可选地,在内背板111的宽度方向上内延伸板113间隔设有至少两个铆接位,第一外延伸板123间隔设有至少两个配合位,铆接位与配合位一一对应地铆接配合。
在一实施例中,内延伸板113设有供第三紧固件穿设的第三装配孔1132,第一外延伸板123设有与第三装配孔1132对应的穿孔,如此,使得第三紧固件能够依次穿过第三装配孔1132和穿孔后与换热器400连接固定,实现内延伸板113、第一外延伸板123及换热器400三者同时固定。
如图9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燃气设备1000的风机300安装于换热器400的顶部,为了保证风机300的安装可靠性,可选地,第一外延伸板123设有供第四紧固件穿设的第四装配孔1231,第四紧固件穿过第四装配孔1231后可与风机300连接固定。
为了便于将燃烧室箱体100整体装配至燃气设备1000的壳体200内,如图6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框12还包括设于第一外延伸板123顶部的支架124。如此,使得燃烧室箱体100可通过支架124与壳体200连接固定。其中,支架124与壳体200的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采用紧固件连接,卡扣连接、铆接或者焊接等方式固定。可选地,支架124设有供第五紧固件穿设的第五装配孔1242,第五紧固件穿过第五装配孔1242后与壳体200连接,以实现支架124与壳体200的连接固定。
进一步地,支架124相对第一外延伸板123朝远离内延伸板113的一侧折弯,支架124设有上下贯通的过风孔1241。在本实施例中,支架124相对第一外延伸板123朝远离内延伸板113的一侧折弯,当支架124与壳体200连接固定后,能够使第一外延伸板123及外背板121与壳体200的侧壁之间形成有一定的间隔,该间隔可形成气流通道,同时通过在支架124上设有上下贯通的过风孔1241,可减少支架124对气流通道的遮挡,使得外界空气能够进入壳体200内后,经由过风孔1241输送至气流通道,在流经气流通道的过程中,能够对燃烧室箱体100的背面以及壳体200的侧壁起到风冷降温的作用,避免温度过高而对周边零部件造成损坏,进而可延长燃气设备1000的使用寿命。
可选地,在一实施例中,支架124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第一板体与第一外延伸板123的顶侧连接,并相对第一外延伸板123朝背离内延伸板113的一侧折弯,第二板体连接于第一板体远离第一外延伸板123的一侧,第二板体相对第一板体向上折弯,第一板体设有上下贯通的过风孔1241,第二板体设有供第五紧固件穿设的第五装配孔1242。
如图6和图11所示,当燃烧室箱体100应用于燃气设备1000时,通常需要将燃气设备1000的燃烧器500装设于框体10的底部,为了便于框体10与燃烧器500的装配,保证燃烧器500的装配稳定性,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框12还包括自外背板121的底侧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外延伸板125,第二外延伸板125用于与设于框体10底部的燃烧器500连接固定。
具体地,第二外延伸板125的底侧伸出于外侧板122和外背板121的底面,外侧板122的下方空间可用于安装燃烧器500,第二外延伸板125可覆盖于燃烧器500的背面并与燃烧器500连接固定。可选地,第二外延伸板125设有供第六紧固件穿设的第六装配孔1251,通过第六紧固件将第二外延伸板125与燃烧器500连接固定。当然,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二外延伸板125设有其他连接结构(例如卡接结构)以与燃烧器500连接固定。
为了进一步提升内框11与外框12的装配稳定性,进一步地,内背板111的底侧设有凸缘,第二外延伸板125与凸缘连接固定。可选地,第二外延伸板125与凸缘铆接固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9所示,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盖板21的顶侧设有第一定位部211,第一定位部211用于与设于框体10顶部的换热器400和/或风机300定位配合。通过第一定位部211与换热器400和/或风机300定位配合,能够实现外盖板21顶侧的定位安装,提升外盖板21的装配稳定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外盖板21的底侧设有第二定位部212,第二定位部212用于与设于框体10底部的燃烧器500定位配合。通过第二定位部212与燃烧器500定位配合,可实现外盖板21底侧的定位安装,提升外盖板21的装配稳定性。
可选地,外盖板21的顶侧设有第一定位部211,第一定位部211用于与设于框体10顶部的换热器400和/或风机300定位配合;外盖板21的底侧设有第二定位部212,第二定位部212用于与设于框体10底部的燃烧器500定位配合。如此,使得外盖板21的上下两侧均能够实现定位安装,可进一步提升外盖板21的装配稳定性。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外盖板21沿燃烧室箱体100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并能够同时覆盖换热器400、框体10和燃烧器500,外盖板21的顶侧通过第一定位部211与风机300定位配合,外盖板22的底侧通过第二定位部212与燃烧器500定位配合。如此,得外盖板21能够自上而下将风机300、换热器400、燃烧室箱体100和燃烧器500等多个部件紧扣在一起,使得各部件之间的装配更为紧密,装配稳定性更高。
如图10和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燃气设备1000,该燃气设备1000包括燃烧室箱体100,该燃烧室箱体100包括盖板20和框体10,盖板20盖设于框体10的敞口侧。该框体1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燃气设备1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8)

1.一种框体,用于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
外框,包括外背板和设于所述外背板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板;以及
内框,设于所述外框的内侧,所述内框包括与所述外背板对应设置的内背板,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外侧板对应设置的内侧板,所述内背板与两所述内侧板围合形成一侧敞口的腔体;
所述内框与所述外框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所述凹腔的周缘设有与所述外框抵接的围边,所述凹腔的内壁面与所述外框围合形成风冷通道,所述外框设有与所述风冷通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内框设有将所述风冷通道与所述腔体连通的出风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和所述外框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朝向另一者延伸并抵接的限位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板设有翻边以包覆对应的所述内侧板边沿,所述翻边设有可折弯的卡爪,所述卡爪与所述内侧板背离所述外侧板的一侧限位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包括设于所述外侧板下边沿的底翻边,设于所述外侧板前边沿的前翻边,以及设于所述外侧板上边沿的顶翻边,所述底翻边、所述前翻边和所述顶翻边中的至少一者设有所述卡爪。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翻边和所述前翻边均设有所述卡爪。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的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背板及两个所述内侧板一体成型;和/或,所述外背板及两个所述外侧板一体成型。
7.一种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框体,所述框体的侧壁设有风冷通道,所述框体的一侧设有敞口;以及
盖板,盖设于所述框体的敞口侧,以与所述框体围合形成燃烧室,所述盖板包括外盖板和设于所述外盖板内侧的内盖板,所述内盖板与所述外盖板相对的一面设有凹腔,所述凹腔的周缘设有与所述外盖板抵接的围边,所述凹腔的内壁面与所述外盖板围合形成有所述风冷通道,所述外盖板设有与所述风冷通道连通的进风口,所述内盖板设有将所述风冷通道与所述燃烧室连通的出风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包括外框和设于所述外框内侧的内框,所述外框包括外背板和设于所述外背板相对两侧的两个外侧板,所述内框包括与所述外背板对应设置的内背板,以及分别与两个所述外侧板对应设置的内侧板;所述外背板与所述内背板之间形成有所述风冷通道和/或所述外侧板与所述内侧板之间形成有所述风冷通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框还包括自所述内背板的顶侧向上延伸设置的内延伸板,所述内延伸板用于与设于所述框体顶部的换热器连接固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盖板包括与所述内背板相对设置的第一板体,以及设于所述第一板体顶侧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内延伸板之间形成用于容置所述换热器的容置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延伸板和/或所述第二板体的内侧面设有凸台,所述凸台用于与所述换热器的翅片抵接。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还包括自所述外背板的顶侧向上延伸设置的第一外延伸板,所述第一外延伸板与所述内延伸板连接固定,所述第一外延伸板用于与所述换热器和/或风机连接固定。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外延伸板铆接固定。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外延伸板顶部的支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相对所述第一外延伸板朝远离所述内延伸板的一侧折弯,所述支架设有上下贯通的过风孔。
16.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还包括自所述外背板的底侧向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外延伸板,所述第二外延伸板用于与设于所述框体底部的燃烧器连接固定。
17.如权利要求7至16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室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盖板的顶侧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用于与设于所述框体顶部的换热器和/或风机定位配合;
和/或,所述外盖板的底侧设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二定位部用于与设于所述框体底部的燃烧器定位配合。
18.一种燃气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6任意一项所述的框体或者如权利要求7至17任意一项所述的燃烧室箱体。
CN202223597788.8U 2022-12-30 2022-12-30 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Active CN2189937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7788.8U CN21899378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597788.8U CN21899378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93784U true CN218993784U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968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597788.8U Active CN218993784U (zh) 2022-12-30 2022-12-30 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937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953407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10145860B (zh) 燃烧室结构和燃气热水器
CN106016688B (zh) 燃气热水器和用于燃气热水器的热交换器
CN110617616A (zh) 燃烧器定位支架、燃烧器框架、燃烧器组件和燃气热水器
CN218993784U (zh) 框体、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CN109506298B (zh) 换热器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1695436U (zh) 燃烧室和燃气设备
CN211823178U (zh) 燃烧室和燃气设备
CN118274449A (zh) 燃气设备和燃烧室箱体
CN218993697U (zh) 盖板组件、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CN219283614U (zh) 燃气设备和燃烧室箱体
CN215723626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18993701U (zh) 燃烧室箱体和燃气设备
CN212511829U (zh) 燃烧室和燃气设备
CN219283615U (zh) 燃气设备和燃烧室箱体
CN211876380U (zh) 燃烧器和具有其的燃气热水器
WO2022152278A1 (zh) 燃气设备和燃气热水器
CN218864170U (zh) 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CN113237217A (zh) 燃气热水器
CN210951827U (zh) 一种便于安装的加热模块
CN218993702U (zh) 燃气设备
CN218864474U (zh) 燃气热水器
CN219283617U (zh) 燃气设备
CN218993670U (zh) 盖板和燃气设备
CN220958928U (zh) 一种壳体及燃气热水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