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72949U - 储液器及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储液器及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72949U
CN218972949U CN202223277891.4U CN202223277891U CN218972949U CN 218972949 U CN218972949 U CN 218972949U CN 202223277891 U CN202223277891 U CN 202223277891U CN 218972949 U CN218972949 U CN 2189729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
air inlet
connecting pipe
compressor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27789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效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Highl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ighl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ighl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ighly Electrical Applianc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27789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729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729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729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6Mechanical energy storage, e.g. flywheels or pressurised fluids

Landscapes

  • Compressor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压缩机技术领域,公开了储液器及压缩机,该储液器包括筒体、进气管、出气管和连接管,筒体具有密封腔,进气管安装于筒体的上部,出气管安装于筒体的底部,连接管设置于密封腔内,连接管呈喇叭状结构,气态冷媒从储液器的进气管进入至密封腔内,沿着喇叭状结构的连接管的管壁做圆周运动,同时混合在气态冷媒中的润滑油液滴同步做圆周离心运动,润滑油从气态冷媒中分离出来并沉积在筒体的底部,而气态冷媒通过连接管的进气孔进入连接管内,并通过出气管流入至压缩机内,分离效果好,解决了在压缩机的进气口处容易引起吸气带液而导致压缩机产生吸气负载变化、叶片受到冲击的问题,进而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储液器及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储液器及压缩机。
背景技术
在压缩机运行过程中,大量的制冷剂会存积在压缩机的进气口处,制冷剂气体中含有未完全蒸发的液态制冷剂。为了避免液态制冷剂吸入压缩机泵体,对泵体阀片产生冲击,导致压缩机失效。在空调蒸发器和压缩机进气口位置安装储液器,防止液体制冷剂流入压缩机,保证进入压缩机泵体的制冷剂干度。
压缩机的电机轴承通过润滑油进行润滑,由于轴承间隙等原因,润滑油会经制冷润滑系统进入到蒸发器中与冷媒混合。为了避免冷媒中混入较多的润滑油进入压缩机气缸而影响压缩效率,现有的储液器如图1-图2所示,冷媒从储液器200的进气口进入,溶解在冷媒中的油液滴依靠重力的作用,沉积在储液器200的底部,再经过内管壁的回油孔润滑泵体,气态冷媒的密度低,上浮至内管上端流入压缩机100中。但是,卧式压缩机100因为安装高度和自身宽度的限制,只能选用小尺寸的储液器200,仅仅依靠重力的作用来分离冷媒中的润滑油的效果大大降低,导致气态冷媒中依然混有较多的润滑油,在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处容易引起吸气带液,导致压缩机100产生吸气负载变化、叶片受到冲击等问题,使得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低。
因此,亟需储液器及压缩机,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储液器及压缩机,能够很好地将润滑油从气态冷媒中分离出来,分离效果好,解决了在压缩机的进气口处容易引起吸气带液而导致压缩机产生吸气负载变化、叶片受到冲击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储液器,包括:
筒体,具有密封腔;
进气管,安装于所述筒体的上部,所述进气管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密封腔,所述进气管的另一端用于连通于空调蒸发器;
出气管,安装于所述筒体的底部,所述出气管的一端连通于压缩机;
连接管,设置于所述密封腔内,所述连接管呈喇叭状结构,所述连接管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筒体的侧壁,所述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连通设置,所述连接管的管壁开设有进气孔。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内冷媒的流通方向与所述筒体的外侧壁呈夹角a。
优选地,所述夹角a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或等于180°。
优选地,沿所述进气管内冷媒的流通方向,所述进气管的中轴线与所述连接管的管壁相切设置,以使所述进气管内冷媒能够沿所述连接管的管壁做离心运动。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具有大端和小端,所述大端连接于所述筒体,所述小端连接于所述出气管。
优选地,所述连接管的管壁与所述小端所在的水平面之间呈夹角b。
优选地,所述夹角b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90°。
优选地,所述进气孔的孔径de与所述筒体的内径D0之比de/D0=0.1~0.7。
优选地,所述储液器还包括滤网,所述滤网设置于所述进气管的内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压缩机,包括上述的储液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储液器,筒体具有密封腔,进气管安装于筒体的上部,出气管安装于筒体的底部,连接管设置于密封腔内,连接管呈喇叭状结构,连接管的一端连接于筒体的侧壁,连接管的另一端与出气管连通设置。含有润滑油的气态冷媒从储液器的进气管进入至密封腔内,沿着喇叭状结构的连接管的管壁做圆周运动,同时混合在气态冷媒中的润滑油液滴同步做圆周离心运动。由于气态冷媒和润滑油液滴的密度不同,润滑油的离心力更大,更容易从气态冷媒中分离出来并沉积在筒体的底部。而气态冷媒的密度低,通过连接管上的进气孔进入连接管内,并通过出气管流入至压缩机内,此时的气态冷媒不含润滑油液滴,分离效果好,解决了在压缩机的进气口处容易引起吸气带液而导致压缩机产生吸气负载变化、叶片受到冲击的问题,进而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气态冷媒通过储液器将混有的润滑油分离出来,解决了在压缩机的进气口处容易引起吸气带液而导致压缩机产生吸气负载变化、叶片受到冲击的问题,进而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储液器和压缩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储液器的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液器的剖视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液器的剖视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液器中剖视图三。
附图标记:
100、压缩机;200、储液器;
1、筒体;
2、进气管;
3、出气管;
4、连接管;41、进气孔;42、回油孔;
5、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现有的储液器中,冷媒从储液器的进气口进入,溶解在冷媒中的油液滴依靠重力的作用,沉积在储液器的底部,再经过内管壁的回油孔42润滑泵体,气态冷媒的密度低,上浮至内管上端流入压缩机中。但是,卧式压缩机因为安装高度和自身宽度的限制,只能选用小尺寸的储液器,仅仅依靠重力的作用来分离冷媒中的润滑油的效果大大降低,导致气态冷媒中依然混有较多的润滑油,在压缩机的进气口处容易引起吸气带液,导致压缩机产生吸气负载变化、叶片受到冲击等问题,使得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低。对此,本实施例提供了储液器,能够很好地将润滑油从气态冷媒中分离出来,分离效果好,解决了在压缩机的进气口处容易引起吸气带液而导致压缩机产生吸气负载变化、叶片受到冲击的问题。
如图3-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储液器包括筒体1、进气管2、出气管3以及连接管4。其中,筒体1具有密封腔,进气管2安装于筒体1的上部,进气管2的一端连通于密封腔,进气管2的另一端用于连通于空调蒸发器,出气管3安装于筒体1的底部,出气管3的一端连通于压缩机100,连接管4设置于密封腔内,连接管4呈喇叭状结构,连接管4的一端连接于筒体1的侧壁,连接管4的另一端与出气管3连通设置,连接管4的管壁开设有进气孔41。具体地,含有润滑油的气态冷媒从储液器的进气管2进入进入至密封腔内,沿着喇叭状结构的连接管4的管壁做圆周运动,同时混合在气态冷媒中的润滑油液滴同步做圆周离心运动。由于气态冷媒和润滑油液滴的密度不同,使得润滑油的离心力更大,更容易从气态冷媒中分离出来并沉积在筒体1的底部。而气态冷媒的密度低,通过连接管4上的进气孔41进入连接管4内,并通过出气管3流入至压缩机100内,此时的气态冷媒不含润滑油液滴,分离效果好,解决了在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处容易引起吸气带液而导致压缩机100产生吸气负载变化、叶片受到冲击的问题,进而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优选地,在连接管4上还开设有回油孔42,从气态冷媒分离出来的润滑油液滴从回油孔42流出,以此对连接管4的管内壁和压缩机100的泵体进行润滑。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3-图6,进气管2内冷媒的流通方向与筒体1的外侧壁呈夹角a。具体地,夹角a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或等于180°,在本实施例中,夹角a为90°,即进气管2垂直于筒体1,来自空调蒸发器的气态冷媒由进气管2进入,然后在喇叭状结构连接管4的作用下,含油的气态冷媒沿连接管4的管壁做圆周离心运动,使得润滑油液滴和气态冷媒分离。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3-图6,沿进气管2内冷媒的流通方向,进气管2的中轴线与连接管4的管壁相切设置,以使进气管2内冷媒能够沿连接管4的管壁做离心运动。具体地,进气管2内冷媒的流通方向与连接管4横截面的轴线平行且间隔设置,气态冷媒由进气管2进入至密封腔内,并且部分气态冷媒不会受到连接管4的阻挡,保证气态冷媒全部通过连接管4的管壁与筒体1的内侧壁之间并沿连接管4的管壁做离心运动,流通性好。优选地,进气管2具有大口端和小口端,大口端连通于空调蒸发器,小口端连通于密封腔,保证有更多的气态冷媒进入。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3-图6,连接管4具有大端和小端,大端连接于筒体1,小端连接于出气管3。具体地,连接管4呈喇叭状结构,连接管4的大端固定于筒体1顶部的内壁,连接管4的小端与出气管3连通设置,连接管4将密封腔一分为二,冷媒在连接管4与筒体1之间的密封腔内沿连接管4的管壁做离心运动的过程中,随着连接管4的管径逐渐变小,离心力越来越大,使得气态冷媒与润滑油液滴逐渐分离至完全分离开来,分离效果好。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3-图6,连接管4的管壁与小端所在的水平面之间呈夹角b。具体地,夹角b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90°,夹角b与连接管4的圆锥段锥角之和为90°,当连接管4的圆锥段锥角为10°以下时,气态冷媒与润滑油的分离效率最高可达95.3%左右,此时夹角b为大于80°且小于90°。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3-图6,进气孔41的孔径de与筒体1的内径D0之比de/D0=0.1~0.7。具体地,随着de/D0的比值逐渐增大,储液器的压力损失逐渐减小,当de/D0=0.5时,压力损失较小,从分离效率来看,de/D0的比值由0.1增至0.7的过程中,分离效率逐渐降低且均在90%以上,因此,de/D0的比值大于0.7时,分离效率降低为90%以下,de/D0的比值小于0.1时,储液器的压力损失过大。
进一步地,继续参照图3-图6,储液器还包括滤网5,滤网5设置于进气管2的内部。具体地,滤网5靠近筒体1的入口端设置,用于过滤冷媒中的杂质。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压缩机100,包括上述的储液器。气态冷媒通过储液器将混有的润滑油分离出来,解决了在压缩机100的进气口处容易引起吸气带液而导致压缩机100产生吸气负载变化、叶片受到冲击的问题,进而能够提高空调系统的换热效率。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储液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1),具有密封腔;
进气管(2),安装于所述筒体(1)的上部,所述进气管(2)的一端连通于所述密封腔,所述进气管(2)的另一端用于连通于空调蒸发器;
出气管(3),安装于所述筒体(1)的底部,所述出气管(3)的一端连通于压缩机(100);
连接管(4),设置于所述密封腔内,所述连接管(4)呈喇叭状结构,所述连接管(4)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筒体(1)的侧壁,所述连接管(4)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管(3)连通设置,所述连接管(4)的管壁开设有进气孔(4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管(2)内冷媒的流通方向与所述筒体(1)的外侧壁呈夹角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a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90°,且小于或等于18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进气管(2)内冷媒的流通方向,所述进气管(2)的中轴线与所述连接管(4)的管壁相切设置,以使所述进气管(2)内冷媒能够沿所述连接管(4)的管壁做离心运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4)具有大端和小端,所述大端连接于所述筒体(1),所述小端连接于所述出气管(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4)的管壁与所述小端所在的水平面之间呈夹角b。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夹角b的范围为大于或等于70°,且小于或等于9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孔(41)的孔径de与所述筒体(1)的内径D0之比de/D0=0.1~0.7。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器还包括滤网(5),所述滤网(5)设置于所述进气管(2)的内部。
10.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储液器。
CN202223277891.4U 2022-12-07 2022-12-07 储液器及压缩机 Active CN2189729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7891.4U CN218972949U (zh) 2022-12-07 2022-12-07 储液器及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277891.4U CN218972949U (zh) 2022-12-07 2022-12-07 储液器及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72949U true CN218972949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18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277891.4U Active CN218972949U (zh) 2022-12-07 2022-12-07 储液器及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729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07863Y (zh) 一种油分离器
CN113669963A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压缩机组件和空调器
CN101440809B (zh) 用于卧式压缩机的储液器及其控制方法和应用
CN218972949U (zh) 储液器及压缩机
CN106678046B (zh) 一种油分装置、螺杆压缩机及空调系统
CN106642847B (zh) 气液分离器
CN113790552B (zh) 气液分离器及空调器
CN216953643U (zh) 一种储液器及其制冷空调
CN114215760A (zh) 一种分液器结构、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12145436B (zh) 一种吸气装置、压缩组件和空调器
CN219711754U (zh) 压缩机及空调器
CN111810407A (zh) 压缩机的油气分离结构、压缩机及空调
CN215490466U (zh) 一种压缩机用气液分离器
CN213147031U (zh) 一种低压循环桶
CN211625792U (zh) 油分离器
CN110454395A (zh) 一种法兰结构、压缩机及空调
CN217058013U (zh) 油分离器、压缩机组件及制冷系统
CN216557799U (zh) 一种油分离器
CN212362523U (zh) 气液分离器
CN217002208U (zh) 一种卧式压缩机及汽车用空调系统
CN220471945U (zh) 气液分离器
CN114669086B (zh) 一种具有提纯功能的储油装置及包括其的压缩机系统
CN217604445U (zh) 一种含油分内筒的立式油分离器
CN216308308U (zh) 气液分离装置
CN218972950U (zh) 一种辅助贮液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