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967129U - 保护装置 - Google Patents

保护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8967129U
CN218967129U CN202222512116.6U CN202222512116U CN218967129U CN 218967129 U CN218967129 U CN 218967129U CN 202222512116 U CN202222512116 U CN 202222512116U CN 218967129 U CN218967129 U CN 2189671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tection
motorcycle body
rod
protective
dri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512116.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侯先智
刘立新
杨润辉
石凯
梅丰
胡振林
金海明
许富华
葛正源
王子峰
王海波
梁毅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 ltd, State Grid Corp of China SGCC filed Critical Beijing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512116.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89671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89671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89671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rofessional, Industrial, Or Sporting Protective Gar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保护装置,设置于摩托车本体,所述摩托车本体包括骑乘部和分设于所述骑乘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保护装置包括:防护部,架设在所述摩托车本体的所述骑乘部上;所述防护部包括:所述第一防护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防护杆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一防护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弯折部分,以使所述第一防护杆形成环设于所述骑乘部顶侧的保护空间。通过第一防护杆的第一端或第二端以避免侧翻的摩托车本体使驾驶员与地面直接进行接触,降低了驾驶员在摩托车本体发生侧翻时所受到的伤害,提高了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本体的安全性,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保护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车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摩托车,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用作体育运动器械。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摩托车分为街车,公路赛摩托车,越野摩托车,巡航车,旅行车以及雪地摩托车等。
目前,现有的雪地摩托车在发生侧翻时,不能很好的对驾驶员进行保护。所以针对这一技术问题还需进一步解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护装置,使雪地摩托车在发生侧翻时能很好的对驾驶员进行保护,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提供一种保护装置,设置于摩托车本体,所述摩托车本体包括骑乘部和分设于所述骑乘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保护装置包括:
防护部,架设在所述摩托车本体的所述骑乘部上;
所述防护部包括:第一防护杆,所述第一防护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防护杆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一防护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弯折部分,以使所述第一防护杆形成环设于所述骑乘部顶侧的保护空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可选地,前述的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一防护杆包括:
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均呈平直状。
可选地,前述的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呈弧形状。
可选地,前述的保护装置,其中所述第二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由其靠近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一端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第一侧指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
可选地,前述的保护装置,所述防护部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防护杆,所述第二防护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摩托车本体的尾部所在的第三侧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杆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一防护杆所在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防护杆的侧壁连接。
可选地,前述的保护装置,其中所述防护部还包括: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护杆的弯折处、相邻的所述第二防护杆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防护杆与邻近所述第一防护杆的所述第二防护杆之间。
可选地,前述的保护装置,其中还包括: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中部具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与所述摩托车本体的周侧连接;
其中,所述防护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背离承载面的一侧面,所述承载面为地面。
可选地,前述的保护装置,其中还包括:
柔性部,所述柔性部设置在所述防护部上,并将所述防护部包裹。
可选地,前述的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柔性部为海绵、硅胶或棉麻。
可选地,前述的保护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防护部之间可拆卸连接。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保护装置至少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装置,其通过防护部的第一防护杆对驾驶摩托车本体的驾驶员进行保护,当摩托车本体发生侧翻时,第一防护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弯折部分可以与地面之间形成支撑的效果,并通过第一防护杆的第一端或第二端以避免侧翻的摩托车本体使驾驶员与地面直接进行接触,降低了驾驶员在摩托车本体发生侧翻时所受到的伤害,提高了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本体的安全性,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附图阅读下文的详细描述,本申请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易于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示出了本申请的若干实施方式,相同或对应的标号表示相同或对应的部分,其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保护装置的摩托车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保护装置的防护部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保护装置的防护部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意性地示出了一种保护装置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图4中各标号为:
1、摩托车本体;2、防护部;21、第一防护杆;211、第一部分;212、第二部分;213、第三部分;22、第二防护杆;23、加强筋;3、支撑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申请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的一种保护装置,设置于摩托车本体1,所述摩托车本体1包括骑乘部和分设于所述骑乘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保护装置包括:防护部2;
所述防护部2架设在所述摩托车本体1的所述骑乘部上;
所述防护部2包括:第一防护杆21,所述第一防护杆21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防护杆21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一防护杆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弯折部分,以使所述第一防护杆21形成环设于所述骑乘部顶侧的保护空间。
具体的,第一防护杆21用于对驾驶员进行保护,当摩托车本体1发生侧翻时,第一防护杆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弯折部分可以与地面之间形成支撑的效果,以使第一防护杆21对驾驶员进行保护。此外,当摩托车本体1发生侧翻时,弯折部分与地面进行支撑的同时第一防护杆21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可以避免侧翻的摩托车本体1使驾驶员与地面直接进行接触,降低了驾驶员在摩托车本体1发生侧翻时所受到的伤害,提高了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本体1的安全性。
第一防护杆21与摩托车本体1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器件进行间接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螺栓连接或焊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保护装置,其通过防护部2的第一防护杆21对驾驶摩托车本体1的驾驶员进行保护,当摩托车本体1发生侧翻时,第一防护杆2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的弯折部分可以与地面之间形成支撑的效果,并通过第一防护杆21的第一端或第二端以避免侧翻的摩托车本体1使驾驶员与地面直接进行接触,降低了驾驶员在摩托车本体1发生侧翻时所受到的伤害,提高了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本体1的安全性,有效地解决了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
如图2-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一防护杆2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以及第三部分213;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211与所述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三部分213与所述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一部分211和所述第三部分213均呈平直状。
具体的,第二部分212可以是平直状的,也可以是弧形状的,还可以是连续弯折的,其只要能与第一部分211或第三部分213相配合,在摩托车本体1发生侧翻时,
第一部分211与第二部分212的连接处或第二部分212与第三部分213的连接处能与地面之间形成支撑的效果,同时第一防护杆21的第一端或第二端可避免侧翻的摩托车本体1使驾驶员与地面直接进行接触,此结构设计,可降低驾驶员在摩托车本体1发生侧翻时所受到的伤害,提高了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本体1的安全性。
第一部分211与第二部分212之间以及第二部分212与第三部分213之间,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螺栓连接、焊接或一体式结构,其中,本申请中为了提高第一防护杆21的韧性以及硬度,第一部分211与第二部分212之间以及第二部分212与第三部分213之间均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加工成一体式结构。
如图2-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部分212呈弧形状。
具体的,第一部分211、第二部分212以及第三部分213使第一防护杆21呈拱形状,此结构设计,可提高第一防护杆21的韧性以及硬度,增强第一防护杆21对驾驶员进行保护的保护效果同时提高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本体1的安全性。
如图2-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第二部分212在第一方向上由其靠近所述第一部分211和所述第三部分213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一部分211和所述第三部分213的一端逐渐减小;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第一侧指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
具体的,此结构设计,一是可避免摩托车本体1在行驶过程中,因外力过大而导致摩托车本体1在侧翻时出现连续翻转的情况;二是可提高第一防护杆21的韧性以及硬度,增强第一防护杆21对驾驶员进行保护的保护效果。
如图2-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防护部2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二防护杆22;
所述第二防护杆22的第一端与所述摩托车本体1的尾部所在的第三侧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杆22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一防护杆21所在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防护杆21的侧壁连接。
具体的,第二防护杆22与第一防护杆21相配合,可为驾驶摩托车本体1的驾驶员提供一个稳定且安全的保护空间。当摩托车本体出现侧翻的情况时,第一防护杆21能与地面之间形成支撑的效果,同时第二防护杆22可对驾驶员背侧的进行保护,以避免侧翻的摩托车本体1使驾驶员的背侧与地面直接进行接触,降低了驾驶员在摩托车本体1发生侧翻时所受到的伤害,提高驾驶员在驾驶摩托车本体1的安全性。第二防护杆22的第二端朝第一防护杆21所在的方向弯折,并与第一防护杆21的侧壁连接,此结构设计,可提高保护空间的整体架构的韧性和强度,增强了防护部2对驾驶员进行保护的保护效果。
第二防护杆22与摩托车本体1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器件进行间接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螺栓连接或焊接。第二防护杆22与第一防护杆21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器件进行间接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螺栓连接或焊接。
如图2-图3所示,在具体实施中,所述防护部2还包括:加强筋23;
所述加强筋23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护杆21的弯折处、相邻的所述第二防护杆22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防护杆21与邻近所述第一防护杆21的所述第二防护杆22之间。
具体的,此结构设计,可提高防护部2整体架构的韧性和强度,增强防护部2对驾驶员进行保护的保护效果。
加强筋23与第二防护杆22之间以及加强筋23与第一防护杆21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器件进行间接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螺栓连接或焊接。
如图2-图4所示,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板3;
所述支撑板3的中部具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与所述摩托车本体1的周侧连接;
其中,所述防护部2设置在所述支撑板3背离承载面的一侧面,所述承载面为地面。
具体的,支撑板3可以是环形的,也可以是矩形的,本申请不作限定。镂空部用于摩托车本体1进行连接。本申请中防护部2优选为通过支撑板3与摩托车本体1进行连接。支撑板3的设置一是在与防护部2的配合使用下,可提高保护空间对驾驶员的保护效果;二是便于在摩托车本体1上安装防护部2;三是沿摩托车本体1的一周设置的支撑板3在摩托车本体1发生侧翻时,支撑板3也可以与地面形成支撑的效果,在与防护部2相配合的作用下,可有效避免摩托车本体1在侧翻时出现连续翻转的情况。
支撑板3与摩托车本体1之间可以直接进行连接,也可以通过其他器件进行间接连接,连接的方式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螺栓连接或焊接。支撑板3与防护部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螺栓连接或焊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柔性部;
所述柔性部设置在所述防护部2上,并将所述防护部2包裹。
具体的,当摩托车本体1出现侧翻的情况时,柔软部的设置可有效降低驾驶员与防护部2之间发生碰撞时驾驶员所受到的伤害,即减缓冲击力,此结构设计,可提高装置对驾驶员进行保护的保护效果。
柔软部与防护部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也可以采用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例如:魔术贴或粘结。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柔性部为海绵、硅胶或棉麻。
具体的,柔软部可以由海绵制备而成,也可以由硅胶制备而成,还可以由棉麻制备而成。
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支撑板3与所述防护部2之间可拆卸连接。
具体的,本申请中支撑板3与防护部2之间优选为采用可拆卸的方式进行连接,此结构设计,可便于装置的后期维护,提高装置进行长久使用的使用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装置中的相关特征可以相互参考。另外,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分各实施例,而并不代表各实施例的优劣。
在此处所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了大量具体细节。然而,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情况下实践。在一些实例中,并未详细示出公知的结构和技术,以便不模糊对本说明书的理解。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保护装置,设置于摩托车本体,所述摩托车本体包括骑乘部和分设于所述骑乘部的第一侧和第二侧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装置包括:
防护部,架设在所述摩托车本体的所述骑乘部上;
所述防护部包括:第一防护杆,所述第一防护杆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防护杆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一防护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具有弯折部分,以使所述第一防护杆形成环设于所述骑乘部顶侧的保护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护杆包括:
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以及第三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一侧连接,所述第三部分与所述第二侧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均呈平直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呈弧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分在第一方向上由其靠近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一端至远离所述第一部分和所述第三部分的一端逐渐减小;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由所述第一侧指向所述第二侧的方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还包括:
至少一个第二防护杆,所述第二防护杆的第一端与所述摩托车本体的尾部所在的第三侧连接,所述第二防护杆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一防护杆所在的方向弯折,并与所述第一防护杆的侧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部还包括:
加强筋,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一防护杆的弯折处、相邻的所述第二防护杆之间以及所述第一防护杆与邻近所述第一防护杆的所述第二防护杆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中部具有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与所述摩托车本体的周侧连接;
其中,所述防护部设置在所述支撑板背离承载面的一侧面,所述承载面为地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柔性部,所述柔性部设置在所述防护部上,并将所述防护部包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部为海绵、硅胶或棉麻。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板与所述防护部之间可拆卸连接。
CN202222512116.6U 2022-09-22 2022-09-22 保护装置 Active CN2189671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2116.6U CN218967129U (zh) 2022-09-22 2022-09-22 保护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512116.6U CN218967129U (zh) 2022-09-22 2022-09-22 保护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8967129U true CN218967129U (zh) 2023-05-05

Family

ID=861535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512116.6U Active CN218967129U (zh) 2022-09-22 2022-09-22 保护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89671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528616A (zh) 一种减震效果好的电动车控制器
CN218967129U (zh) 保护装置
KR20130105645A (ko) 건설 차량의 휠식 주행체
KR101885811B1 (ko) 안전성과 내구성을 보유한 스크린 장착형 전기 삼륜차
CN208931522U (zh) 横列并行两轮式自平衡智能电动车
CN207389307U (zh) 一种具有全包围车架的新能源赛车
CN210680644U (zh) 一种防撞汽车底盘
CN217730650U (zh) 一种摩托车把手固定板
GB2091185A (en) Motor-cycle canopy
CN106809314A (zh) 一种骑跨式摩托车
CN107021168A (zh) 一种带防撞结构的电动独轮车车架
CN205872159U (zh) 一种新型履带雪地车
CN201385652Y (zh) 瘪胎保护装置
CN208965465U (zh) 一种带避震结构的扫地车
CN212685384U (zh) 一种带有旋转挡风板的雪地摩托车拖车
CN203942196U (zh) 输电线路管状杆塔防撞保护装置
CN204750417U (zh) 一种车架
CN212220173U (zh) 一种摩托车搬运装置
CN211252511U (zh) 一种越野山地车翻滚架结构
CN218839642U (zh) 一种防摔防撞两轮电动车
CN202430654U (zh) 钢管索锁应力防撞活动护栏
CN209816725U (zh) 一种公路工程用防护装置
CN209600697U (zh) 一种摩托车前挡泥
KR100466523B1 (ko) 이륜 자동차
CN206871182U (zh) 车身及赛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